① 為什麼中國傳統戲曲里的女人大多是丹鳳眼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嘴是傳統美人的最好詮釋。丹鳳眼又稱鳳眼,是眼睛類型的一種,眼角上翹並且狹長,類似丹鳳之眼。其典型特徵是內眼角朝下,外眼角朝上,極其美感。傳統認為,丹鳳眼是一種有聰明才智,而且極有魅力的眼睛,丹鳳眼的女人性格強,聰慧美麗,總能吸引別人的眼球,她結合了中國傳統美人的優點,有著福氣之相的。
② 娛樂界有很多美人,但是在京劇界堪稱「第一美人」的演員是誰
京劇是我們傳統藝術中的瑰寶,是國粹。理應受到眾多的關注和歡迎。但是可惜的是近些年來京劇的走向卻不容樂觀。
新一代的年輕人會去看電視,看電影看綜藝,甚至刷抖音刷快手,卻不會去看京劇。這其實是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情,這么好的傳統文化卻不受年輕人的歡迎。
王佩瑜對一個行當的熱愛令我們敬佩,她不為餘力的宣傳和對京劇的創新讓我們對京劇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憑著一己之力,宣傳推廣京劇,這種人堪稱「京劇第1美」。
熱愛可以讓一個人閃閃發光。王佩瑜是一個對京劇十分熱愛的人,她在為京劇宣傳奔走的時候,就像一個閃閃發光的人,光芒萬丈。
③ 中國傳統美人標准
何謂美女?美女的標準是什麼?
美女,一般是指容貌美麗的女子。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總結得要全面的多,「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以翰墨為香,吾無間然矣」。
關於美麗的標准,生活在不同時代、地域和文化環境中的人,可能存在著「審美觀」的差異,但從總體上來說,仍具有一些較為鮮明的共同點。
綜合中國歷代贊詠美女的不朽名篇,以及古今作者關於美女評價的各種版本,美女研究整理概括出評價中國古代美女的十大標准:
1、膚若凝脂
「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細膩而潔白。「膚若凝脂」,皮膚光滑、細膩而潔白,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准之一。
女人形體美,首先要看肌膚,而膚色白最為難得。《詩經》雲:「素以為絢兮」,素者,白也。「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常有眉目口齒般般入畫,而缺陷獨在肌膚者」(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古有「一白遮百丑」的說法,皮膚是否白嫩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標准。
「膚若凝脂」出自《詩經·衛風·碩人》,形容春秋時衛庄公夫人庄姜的肌膚之美。可以說,生為黃種人的漢民族,自先秦以來就以肌膚白為美。如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周邦彥《南柯子》:「膩頸凝酥白,輕衫淡粉紅」等。
作為白的極致的「雪」和晶瑩透明的「冰」,也常被用作修飾美女的肌膚。「冰雪」一說出自莊子《逍遙游》:「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後世借用者很多,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溫庭筠《菩薩蠻》:「鬢雲欲度香腮雪」;五代薛昭蘊《浣溪沙》:「倚風凝睇雪肌膚」;吳文英《賀新郎·湖上有所贈》:「雪玉肌膚春溫夜」;清·蘇曼殊《本事詩》:「烏舍凌波肌似雪」等。古詩詞中有一個流行的術語是「玉骨冰肌」,蜀主孟昶在《玉樓春·避暑摩訶池上作》中贊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蘇軾《洞仙歌》中轉述此詞:「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蘇軾在另一首詞《西江月·梅花》里借用了這個說法:「玉骨哪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表面是詠梅花,實際上暗指他的伺妾朝雲;楊無咎《柳梢青》也有「玉骨冰肌,為誰偏好」。
在描寫女子身體的詩句中,「玉」字出現的頻率遠超過「冰」、「雪」兩字。中國人偏愛玉,因為「玉潤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潔也」(《春秋繁露·執贄》)。光潔溫潤的「玉」,也常用作形容美女的肌膚。如江淹《麗色賦》:「仙藻靈葩,冰華玉儀」;柳永《晝夜樂》:「膩玉圓搓素頸」;柳永《合歡帶》:「一個肌膚渾似玉」等。據《王子年拾遺記》記載:劉備的妻子甘皇後玉質柔肌,姿態光艷。一次劉備召甘後到白綃帳中。下屬遠遠望去,只見帳中的甘皇後好比月下聚雪。河南進獻一個玉人,高三尺。劉備把玉人放在甘美人的身後。甘後和玉人潔白齊潤。劉備說:「不意我玉人乃有兩也。」
以上詩詞分別用「脂」、「皎」、「酥」、「冰」、「雪」、「玉」、「素」等字眼,形容身體之白凈、光潔、柔滑。
2、明眸善睞
明潔靈動、富有神韻的眼睛,也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准之一。
女人之美,焦點在眼睛。「面為一身之主」(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而目又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察心之邪正,莫妙於觀眸子。」李漁認為,女人的眼睛大小動靜與其人的情性剛柔、心思愚慧有密切關系。「目細而長者,秉性必柔」;「目善動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聰慧」。
「明眸善睞」出自曹植的《洛神賦》,形容洛神的眼睛明亮靈活,善於顧盼傳情。美目顧盼生姿,更增美女媚態。中國古代文人對美女眼睛的描寫,虛寫多於實寫,特別注重眼睛的魅力,或者說眼睛的神韻。如《詩經·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李延年《北方有佳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曹植《美女篇》:「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陶淵明《閑情賦》:「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曹雪芹《紅樓夢》:「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等,也都是描寫美目光彩之魅力的千古名句。
秋天的水清澈明亮,一清見底。中國古代詩詞曲賦中也常用「秋水」、「秋波」之類的說法,來形容美女清澈明亮的眼睛。如《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揚」,「清揚」是水汪汪的意思,以汪汪的清水比喻靈動明麗的眼睛;晏幾道《採桑子》:「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覺未多」,以「千斛明珠」比喻明潔靈動而溫情脈脈的眼神;唐代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仁秋水」,以秋水比喻明潔的眼池;唐代元稹《崔徽歌》:「眼明正似琉璃瓶,心盪秋水橫波清」,以「琉璃瓶」、「秋水橫波清」比喻明潔而靈動的眼睛;劉鶚在《老殘游記》中寫道:「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以「秋水、寒星、寶珠」比喻明澈有神的眼睛,以「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比喻又黑又亮的瞳仁;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女子的眉眼常用「眉蹙春山,眼顰秋水」等。
3、雲發豐艷
烏黑、亮麗、濃密、修長是中國古代美女頭發的審美標准。
「雲發豐艷」出自司馬相如的《美人賦》。「雲發」,形容頭發象烏雲一樣又黑又濃;「豐艷」,則形容頭發不僅濃密,而且亮麗有光澤。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烏黑濃密的頭發為美。古詩中常用「雲」字來形容美發的烏黑濃密,如《詩經·鄘風·君子偕老》:「鬒發如雲,不屑髢也」。「鬢」意為頭發濃密而黑,「髢」意為假髻。這句古詩贊美了濃密而漆黑的頭發有如天上的烏雲,擁有這樣一頭黑發便不屑於使用假的發髻了。再如和凝《臨江仙》:「雪肌雲鬢將融」,溫庭筠《菩薩蠻》:「鬢雲欲度香腮雪」,將雪白的肌膚與烏黑的鬢發對照描寫,更襯托出鬢發之美。古代婦女的發型以發髻為主,只有濃密的頭發方能梳理出花樣繁多的發髻式樣。由於濃密的頭發不是所有婦女都能天然擁有的,故而假發興盛起來。假發的興盛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古人對濃密頭發的喜愛和追求。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烏黑亮麗的頭發為美。古人常用「鑒」字來形容美發的烏黑發亮。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左丘稱贊仍氏所生之女「鬒黑而甚美」,並將她那一頭黑亮而充滿光澤的頭發比作銅鏡。又如《昭明文選·七辨》:「鬒發玄髻,光可以鑒」;蔡邕《青衣賦》:「玄發光潤」。「鬒」和「玄」都是稱贊發黑的詞語。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長發為美。我國古人對婦女的長發情有獨鍾,如《新唐書·後妃傳》記載,唐高祖之妻竇皇後出生時發垂即過頸,從三歲開始發與身等,及長大成人更是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烏雲。南朝虞通之《妒記》記載,晉明帝時,蜀主李勢女兒被大司馬桓溫納為小妾,桓溫的妻子,妒火中燒的康長公主,由於看見李有一頭委地的長發而不忍殺之。又如《陳書·高祖紀》載:「張貴妃發長七尺,鬒發如漆,其光可鑒」。七尺只是一個概數,形容女子的頭發甚長,美態可掬。
雲發飄飄是一種美,更多的則是將頭發綰成發結,盤在頭頂、腦後、或垂在兩邊,稱為發髻或髻子。古代女子發髻式樣繁多,爭奇斗艷,唐·段柯古所著《髻鬟品》中列舉的歷代宮中發髻有近三十種,清·鮑協中著《續髻鬟品》,又加上近四十種。比較流行的大概是徐士俊《十髻謠》中的十種,分別為:鳳髻、近香髻、飛仙髻、同心髻、墮馬髻、靈蛇髻、芙蓉髻、坐愁髻、反綰樂游髻、鬧掃妝髻。
4、蛾眉青黛
細長、彎曲、淡青色是中國古代美女眉毛的審美標准。
古人將眉毛稱為「七情之虹」,因為它表現出不同的情態,並使臉更加具有立體感。實際上,古詩中對女性身體的描述,關於眉毛可能是最多的。其中,主要強調兩點:細長和彎曲。如司馬相如《子虛賦》:「長眉連娟」;曹植《洛神賦》:「修眉聯娟」;白居易《上陽白發人》:「青黛點眉眉細長」;陸龜蒙《陌上桑》:「長眉亦似煙華貼」;溫庭筠《南歌子》:「鬢垂低梳髻,連娟細掃眉」、「髻鬟狼藉黛眉長、欲斂細眉歸綉戶」等。
眉毛的細長和彎曲兩個特點,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就是「蛾眉」。蠶蛾的觸須細長而彎曲,故稱。如《詩經·衛鳳·碩人》:「螓首蛾眉」;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蛾揚兮」;傅玄《有女篇·艷歌行》:「蛾眉分翠羽」;和虞《記室騫古意》:「清鏡對蛾眉」;張祜《集靈台》:「淡掃蛾眉朝至尊」;白居易《井底引銀瓶》:「宛轉雙蛾遠山色」;顧夐《玉樓春》:「枕上兩蛾攢細綠」等,都是贊美蛾眉。
比喻眉毛細長、彎曲的,除了「蛾」字,還有「月」、「柳」等字眼。如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賦》:「紅唇寫朱,真眉學月」;杜牧《閨情》:「娟娟卻月眉」;晏殊《浣溪沙》:「鬢蟬欲迎眉際月」;晏幾道《菩薩蠻》:「愁春細畫彎彎月」等,都是寫月眉。白居易《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李商隱《和人題真娘墓》:「柳眉空吐效顰葉」;唐·趙鸞鸞《柳眉》:「彎彎柳葉愁邊戲」;韋庄《女冠子》:「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唐·王衍《甘州曲》:「柳眉桃臉不勝春」等,寫的都是柳眉。
「眉毛美」不僅在於其「形」,還在於其「色」。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眉如翠羽」,寫出了眉之形與色。眉毛顏色有深有淺,但美女偏重於淡,偏重於青。古詩中常將美女的眉喻為「遠山」、「春山」。遠山很淡,這是無可懷疑的,春天的山不像夏天的山那麼濃郁,因此這些顏色都是淡青色的。如《西京雜記》:「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西漢卓文君眉如遠山,一時成為時尚,稱為「遠山眉」。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眉斂遠山青」;柳永《玉蝴蝶》:「翠眉開、嬌橫遠岫」;韋庄《荷葉杯》:「一雙愁黛遠山眉」;顧夐《遐方怨》:「兩條眉黛遠山橫」;晏幾道《菩薩蠻》:「春山眉黛低」等等,寫的都是遠山眉。黛,是一種青黑色顏料。古代女子常用黛畫眉,故稱眉為眉黛或黛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如屈原《楚辭·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青黑色顏料畫眉。李商隱《無題》詩:「八歲偷造鏡,長眉已能畫」,連幼女也學畫長眉,說明畫眉在唐朝的流行程度。韋庄《謁巫山廟》:「春來空斗畫眉長」,反映宮女以與人比賽畫長眉來消磨時光;晏幾道《浣溪沙》:「日日雙眉斗畫長」,描寫歌妓日日畫眉斗長,爭妍比艷。唐朱慶餘《近試呈張水部》:「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妝畫好後,女子自忖,該不該問問夫婿:畫的眉形及深淺是不是時髦呢?
5、杏臉桃腮
艷光照人、白里透紅,是中國古代美女面容的審美標准。
古代詩詞曲賦中描寫美女面容,多強調其艷光照人。如宋玉《神女賦》:「貌豐盈以庄姝兮,苞濕潤之玉顏」;司馬相如的《美人賦》:「顏盛色茂,景曜光起」;張衡《定情賦》:「夫何妖女之淑麗,光華艷而秀容」;曹植《洛神賦》:「轉眄流精,光潤玉顏」;曹植《靜思賦》:「紅顏曄而流光,卓特出而無匹」;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閑」等,都突出描寫了美貌的秀美、光澤。
古人常用「玉」來形容美女的容貌,如「玉顏」或「顏如玉」,取義玉的溫潤、光潔和美好。除了以上部分名篇名句,還有《古詩十九首》之十二:「燕趙有佳人,美者顏如玉」;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等。
古代詩詞曲賦中描寫美女面容,並非著意單純的白色,太蒼白了,沒有一絲血色,會給人以病態的感覺。與白色相協調的是粉紅,白里透紅才是作者們所欣賞的。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就提出了白里透紅的和諧美的標准,這也是一種健康的美。白色、紅色完美結合的描述還有《漢孝惠皇後外傳》:「不傅脂粉而顏色如朝霞映雪」,紅色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單是意境,足以美得令人心醉。
古人常用花來比喻美女的容貌,常用的花是桃、杏、芙蓉(蓮)等,強調臉色如花之嬌艷。這個「色」,當然是「白里透紅」。常用的詞語是「杏臉桃腮」、「桃腮粉臉」、「人面桃花」、「面若芙蓉」等。《詩經·召南·桃夭》中早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用盛開的桃花比喻待嫁女子豐美的容貌。「杏臉桃腮」,臉似杏花白,腮如桃花紅,出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杏臉桃腮,乘著月色,嬌滴滴越顯
④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都各有什麼特點
1、西施的特點: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又稱西子,天生麗質。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2、王昭君的特點:
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進入漢宮後曾由於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毛延壽將王昭君畫的並不是十分美麗,因此沒有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之中。
3、貂蟬的特點:
貂蟬,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4、楊玉環的特點:
楊玉環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對親人至善,母親姐妹盡皆封為國夫人,親屬也位列百官。
(4)中國傳統藝術的美女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中國的四大美女在古代的排法為: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不過這只是古代的排法。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不僅在我國婦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譽。千百年來,人們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蟬與楊貴妃四位女子的絕代芳姿,這種形容既生動又含蓄,給人們留有充分想像的餘地。
僅僅這八個字,卻包含著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四個小故事,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⑤ 中 國有哪些知名女畫家
1、潘玉良(1895-1977)潘玉良,中國傳奇女畫家,潘玉良擁有獨特的畫風,為了藝術,她兩度遠涉重洋到法國去探索藝術的真諦。整整花了40年的時間,創造了「融中西畫於一治」的卓有成就的中國女畫家。
2、何香凝(1878-1972)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代表人廖仲愷的夫人,早年投身辛亥革命。解放後,曾任全國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位。在上世紀60年代,何香凝被推舉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開創由女畫家執掌畫壇「帥印」之先河。作為中國著名的女畫家,何香凝的畫風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格調高雅,受嶺南畫風的影響,同時又吸收了西方繪畫技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3、陸小曼(1903-1965)陸小曼江蘇人,是絕對的美女加才女。陸小曼在18歲的時候就已經精通英文和法文,多才多藝,她擅長戲劇,是徐志摩的夫人,曾與徐志摩合作創作《卞昆岡》五幕話劇。她諳崑曲,也能演皮黃,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實的文字修飾能力。
4、方君璧(1898-1986)方君璧,作品曾入選法國春季沙龍展,是中國第一位於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就讀的女留學生,回國後她積極投身國內早期西畫教育,並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將所學西方技巧與中國傳統精神相結合,成為我國「中西融合」的重要實踐者。 蔡元培稱其作品「借歐洲寫實之手腕、達中國抽象之氣韻」。
5、關紫蘭(1903-1986)關紫蘭是中國最早留學東洋且接受西方野獸派影響的女畫家,從20年代起就表現出強烈的現代藝術傾向。她用筆豪放,瀟灑肆意,毫無矯飾。她的作品蘊涵著堅毅與沉雄,一派大家風范,形成了融合東西方韻致、帶有浪漫色彩並具有女性溫情的獨特風格。
⑥ 中國傳統美女具備那些特點
中國傳統美女具備的特點
1、膚若凝脂
「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細膩而潔白。「膚若凝脂」,皮膚光滑、細膩而潔白,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准之一。
女人形體美,首先要看肌膚,而膚色白最為難得。《詩經》雲:「素以為絢兮」,素者,白也。「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常有眉目口齒般般入畫,而缺陷獨在肌膚者」(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古有「一白遮百丑」的說法,皮膚是否白嫩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標准。
2、明眸善睞
明潔靈動、富有神韻的眼睛,也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准之一。
女人之美,焦點在眼睛。「面為一身之主」(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而目又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察心之邪正,莫妙於觀眸子。」李漁認為,女人的眼睛大小動靜與其人的情性剛柔、心思愚慧有密切關系。「目細而長者,秉性必柔」;「目善動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聰慧」。
3、雲發豐艷
烏黑、亮麗、濃密、修長是中國古代美女頭發的審美標准。
「雲發豐艷」出自司馬相如的《美人賦》。「雲發」,形容頭發象烏雲一樣又黑又濃;「豐艷」,則形容頭發不僅濃密,而且亮麗有光澤。
4、蛾眉青黛
細長、彎曲、淡青色是中國古代美女眉毛的審美標准。
古人將眉毛稱為「七情之虹」,因為它表現出不同的情態,並使臉更加具有立體感。實際上,古詩中對女性身體的描述,關於眉毛可能是最多的。其中,主要強調兩點:細長和彎曲。如司馬相如《子虛賦》:「長眉連娟」;曹植《洛神賦》:「修眉聯娟」;白居易《上陽白發人》:「青黛點眉眉細長」;陸龜蒙《陌上桑》:「長眉亦似煙華貼」;溫庭筠《南歌子》:「鬢垂低梳髻,連娟細掃眉」、「髻鬟狼藉黛眉長、欲斂細眉歸綉戶」等。
5、杏臉桃腮
艷光照人、白里透紅,是中國古代美女面容的審美標准。
古人常用「玉」來形容美女的容貌,如「玉顏」或「顏如玉」,取義玉的溫潤、光潔和美好。除了以上部分名篇名句,還有《古詩十九首》之十二:「燕趙有佳人,美者顏如玉」;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等。
古代詩詞曲賦中描寫美女面容,並非著意單純的白色,太蒼白了,沒有一絲血色,會給人以病態的感覺。與白色相協調的是粉紅,白里透紅才是作者們所欣賞的。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就提出了白里透紅的和諧美的標准,這也是一種健康的美。白色、紅色完美結合的描述還有《漢孝惠皇後外傳》:「不傅脂粉而顏色如朝霞映雪」,紅色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單是意境,足以美得令人心醉。
6、櫻唇貝齒
色澤紅潤、口型小巧是中國古代美女嘴唇的審美標准;晶瑩潔白、整齊均勻是中國古代美女牙齒的審美標准。
自古以來,人們常以「紅唇皓齒」、「櫻唇貝齒」來贊美女性唇齒之美,晶瑩潔白、整齊均勻的牙齒配以小巧紅潤、充滿活力的櫻唇,當然會給人以自然健康的美感,對容貌美起到烘雲托月的作用。
7、楊柳細腰
纖、柔是中國古代美女腰肢的審美標准。
腰肢之美,不僅在於其纖細,還在於其柔軟、柔韌。柔並不是弱,而是要表現出一種韌性,柔而有力。
古人以腰肢纖細柔軟為美,也與舞蹈有直接的關系。女性若善歌舞,腰身必更婀娜。要想跳出「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這樣柔曼的《霓裳羽衣舞》,沒有輕盈的體態、細軟的腰身,是很難想像的。史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據說趙飛燕因體態輕盈、腰肢纖細能作「掌上舞」,小蠻因其楊柳細腰、舞姿曼妙而受到白居易的喜愛,對此前文已提及。
古人對女性細腰的賞愛,與中國藝術講究曲線美的觀念是一致的。古代詩詞曲賦中,女子的纖腰常被稱為「柳腰」、「蜂腰」,強調的便是細腰使體態呈現出的曲線起伏。富於曲線美的身材具有柔婉溫和的審美效應。而且,中國傳統上特別強調女性的柔順、服從,在腰部的審美上當然就要求能夠像弱柳扶風那樣隨風擺動。女性特有的陰柔之性決定了柔順是女性形體美的一個重要標准。
8、纖纖素手
白嫩細膩、修長靈巧是中國古代美女手指的審美標准。
古代美女,除了面孔之外,人體最頻繁外露的部分要數雙手了。
古人對美女修長的手形、包括手指贊美有加,常用「纖纖素手」來形容。如《古詩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有「纖纖出素手」,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有「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蘇東坡《勸金船(和元素韻自撰腔命名)》有「纖纖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纖纖」,纖細,形容小巧或細長而柔美。「纖纖素手」,形容手既白嫩又纖細,格外美麗動人。
一雙美手展示給人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愉悅,而且更重要的是顯示自己靈慧的內心,即我們常說的「心靈手巧」。《詩經?魏風?葛屨》有「摻摻女手,可以縫裳」,寫會做針線活的手,強調其靈巧,「摻摻」就是纖巧的意思。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選姿篇中認為:「兩手十指,為一生巧拙之關,百歲榮枯所系」,手嫩者多半相當聰穎,指尖者多半具有智慧。
9、三寸金蓮
纖小、弓彎、白凈是中國古代美女雙足的審美標准。
中國古代女性對自己身體最引以為傲的,不是西方美女那樣的肥臀豐乳,而是美麗的小腳,古人稱之為「三寸金蓮」。這不僅令眾多西方人感到困惑,也令對中國傳統美女文化相對陌生的現代人感到不可思議。「三寸金蓮」源於「女子以腳小為美」的審美觀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齡,用布帶把雙足緊緊纏裹,最終構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雙足纏好後,再穿上綢緞或布面的綉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為「三寸金蓮」。
10、軟玉溫香
嬌柔、白膩、芳香是中國古代美女身體的審美標准。
「軟玉溫香」是對女子身體美的描寫,其中「軟」、「溫」是柔和、溫和的意思,「玉」、「香」兩個字頗有概括性,一個表現視覺和觸覺方面的白膩,另一個表現嗅覺和味覺方面的芳香。「玉」、「香」也常被指代女子,如「憐香惜玉」、「偷香竊玉」、「香消玉殞」等。有些詩歌中香玉連用,如溫庭筠詩《晚歸曲》「雀扇團圓掩香玉」、後蜀閻選《虞美人》「楚腰蠐領團香玉」、南宋?劉克庄《清平樂》「一團香玉溫柔,笑顰俱有風流」等。這里「軟玉溫香」一詞就概括了古代美女身體的幾個特徵:柔軟、白膩、芳香。
⑦ 京劇「第一美人」李勝素,究竟有多美呢
現在的人們,閑暇時刻,要麼看看喜歡的書,要麼刷刷手機微博,要麼做一頓美食,要麼就是聽聽歌,甚至有的就乾脆發發呆,放空一下自己的大腦。不管怎樣,總能找到各自的娛樂方式。而明清時期的人們就喜歡聽聽戲曲,最常見的,就是京劇了。往往是戲未開腔,台下就滿是看客了。
據筆者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個人性格
二、同門大師姐之說
三、男旦與女旦
四、老一輩傳人還在
不過單就李勝素而言,可能第一點應該是最大的原因,李勝素與於魁智搭檔二十餘年,一直是在於魁智的陰影下,她的出現也總是傍著於魁智。即便現在歲數大了,依然可以從李勝素的身上看到那股干凈優雅的氣質,真的太讓人著迷了。
⑧ 怎樣才能叫做中國傳統美女
苗條,賢良淑德,知書識禮,櫻桃小嘴柳條腰,明眸皓齒瓜子臉
⑨ 在京劇界堪稱「第一美人」的演員都有誰
中國國家京劇院演員、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李勝素;北京京劇院演員、工梅派青衣竇曉璇;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演員王夢婷;堪稱是當代京劇界「老、中、青」三代「美人」的典型代表!
作為中國京劇第一人,李勝素成就斐然獲獎無數,1987年獲得「首屆CCTV全國青京賽獲優秀表演獎」;1991年獲得「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最佳表演獎」;1996年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7年獲「古巴第十四屆·傑出青年藝術家」稱號等等。
⑩ 古代藝術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時代特點
古代藝術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時代特點是我為大家帶來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
摘 要:作為繪畫的表現對象,女性藝術形象具有悠久的歷史。
早在戰國、西漢墓葬中出土的帛畫上,就已有體態動人的婦女形象,至今,女性仍作為繪畫創作的重要題材之一,被生動地表現著。
女性形象的創作在中國畫中被稱作「仕女畫」。
早期的繪畫,題材分科沒有細目化,女性形象揉雜於人物畫的創作中。
隨著畫作中女性形象日益成為主要的表現對象,以女性為題材的畫家隊伍日益壯大,逐漸在人物畫科內建立起一個專門表現女性生活的分目。
盡管,畫面中出現的並不一定都是佳麗美女,但人們還是習慣於將仕女畫稱為「美人畫」。
仕女畫的畫家們則更是在其作品中寄託了對於「美」的嚮往。
他們按照自己心目中「美」的理想來塑造各類女性形象,而「美」的標准又因時而異,不同時代的畫家都以其當時對於「美」的理解來進行創作。
因此,了解繪畫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時代特點,有助於仕女畫的研究與鑒定。
關鍵詞:古代藝術;女性繪畫;時代特點
中國古代悠久的繪畫歷史,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作品。
其中,不乏有各個時期的女性形象出現。
魏晉以前的卷軸仕女畫今已無存,我們所能見到的迄今最早的「仕女畫」是1949年出土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龍鳳帛畫》。
在這幅帛畫中,出現了以為戰國時期的女貴族。
她雖然身材窈窕、衣著華麗,面部表情卻顯得十分肅穆。
再參看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中所繪女墓主的形象,她年紀稍大,體態肥碩,雖然在外形上與《人物龍鳳帛畫》中的女人大不相同,但也是一幅尊貴冷峻的樣子。
為何這兩幅帛畫中的女人都顯得如此莊重嚴肅?因為魏晉以前,中國繪畫尚未進入自覺狀態,這類帛畫的創作多是帶有明顯巫術禮儀性質的。
它們被應用在喪葬儀式過程中,起著某種神秘的作用,比如是引魂升天,或是作為死者的符號代碼等。
這樣莊重嚴肅的用途決定了這類帛畫中女性形象程式化的肅穆。
魏晉南北朝是仕女畫的早期發展階段。
描繪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賢婦和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等,這類形象的原型一般來自於詩、賦等文學作品和世間傳說。
畫家在表現這些遠離現實生活、帶有理念化色彩的女性時,最為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對女性外在形體的表現,張揚出其內在的精神氣質。
從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軸仕女畫,東晉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詩意創作的《洛神賦圖》(宋人摹本)中對洛水女神的描繪,可見典型的魏晉美女瘦骨清象,氣度高古的風姿。
洛神面型橢圓,眉目清秀,體態纖麗淑婉,輕盈修長。
她沒有因在洛水邊與曹植巧遇而顯現出欣喜欲狂的神態,也沒有因與曹植離別而流露出傷感悲憤的情緒,她紿終以淡泊平和的表情面對事態的發展,從而成功地昭示出洛神超凡脫俗的高逸美,這種美與魏亞時期人們崇尚玄學、關注人的內在精神氣質,追求超脫的時代特徵相吻合。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
畫家們以積極入世的行樂觀密切地關注於豐富多彩的現實社會,尤其熱衷於表現貴族婦女閑逸的生活方式,單調而悠閑的生活情調。
張萱、周昉是這一時期著名的仕女畫家。
周昉筆下的《揮扇仕女圖》代表了唐代宮苑仕女畫在形神兼備方面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畫家在造型上注重寫實求真,女子臉型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健壯,氣質雍容高貴,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華貴之美。
這種美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時期大官僚貴族們的審美意趣,而備受矚目,並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
繼唐代之後的五代是個政權交替頻繁的時代,畫家們在仕女畫的創作上,即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又有所變革。
如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筆下的女伎與唐代的仕女相比,最顯著的變化是,歌伎豐腴的肌膚因缺少唐代宮女臃懶的體態,而更具健康之美。
阮郜《閬苑女仙圖》中仙女們修長的身材更是越出了唐代仕女豐滿肥胖的造型程式,一改唐代即使畫仙女,也始注重表現女性身段線條的曲線美及嬌媚之姿。
宋代作為政權相對穩定,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時代。
在仕女畫的創作上承襲了唐、五代興盛之勢而又有所創新,尤其是在題材方面,其表現范圍已擴展到前所未有的寬泛地步。
除宮廷貴族婦女、神話傳說中的女子仍被描繪外,生活中最低層的貧寒女子也開始為畫家們所關注,如王居正《紡車圖》中的女性,她們與晉代顧愷之、唐代周昉筆下的仕女相比,沒有嬌美的相貌、誘人的身材、華麗的服飾及尊貴的地位,她們僅是生活中最為普通的農村婦女。
衣褲迭經補綴的老婦面容憔悴動作遲緩,艱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滿滄桑感。
作者以寫實的藝術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現她們,意在贊揚她們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及朴實無華的個性美,同時也表達了對她們貧苦生活的同情。
圖中反映了宋代仕女畫的藝術特點,人物造型嚴謹,形體比例准確,體態生動自然。
元代作為蒙古貴族統治時期,特殊的社會目前狀況和民族沖突,令畫家們避居山野,傾心於抒發隱居情懷的山水畫創作,由此而導致元代仕女畫呈衰退之勢。
畫家們在題材的選取上,沒有繼承宋代積極地表現各個階層、各種身份、各樣處境下諸多女子的傳統,而是,游離於現實生活之外,在歷史故事和文學作品中尋找表現題材,人物造型上則繼承了盛唐人物「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遺風,如周朗所繪《杜秋圖》中的杜秋,她與周昉《揮扇仕女圖》中的人物形象相仿,既圓形臉丹鳳眼,高鼻樑,嘴唇小而豐滿,面部沒有過多的表情。
軀體豐腴肥胖並著以直筒形長裙,遮掩住了女性腰身的曲線美。
明代是封建社會的政權穩定時期,仕女畫在文人畫家的積極參與下獲得極大的發展。
在題材上,除肖像外,戲劇、小說、傳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則成為畫家們最樂於創作的仕女形象。
人物的造型由宋代的具象寫實逐漸趨於帶有一定唯美主義色彩的寫意。
仕女身材婀娜勻稱,面容端莊清麗,舉止間流露著女性文雅恬靜之美,尤其,他們怡情於亭台之間,身著貼體緊身的明服,更增強她們體姿的修長與典雅的`風致。
明代作為仕女畫的藝術成熟階段,這時期,不僅涌現出了眾多傑出的仕女畫家和他們所創作的作品,而且在表現技法上亦豐富多彩,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如吳偉的《武陵春圖》代表了明前期白描仕女畫的最高水平。
武陵春以細勻的淡墨線繪成,畫面清雅、秀潤,更貼切地表現出女主人的纖弱文靜之氣。
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圖》代表了淡彩仕女畫的最高境界。
人物以硃砂粉白為主調的淺彩設色,表現出女神溫柔娟秀的美感。
仇英的仕女畫有「周昉復起,亦未能過」之評。
其《貴妃曉妝圖》,充分地展示了他工筆重彩仕女畫的深厚功底。
圖中所塑造的楊貴妃及宮女雖然是唐代宮苑仕女,但實際上她們已完全是明代文人心目中理想美女的形象。
她們修頸、削肩、柳腰與周昉筆下曲眉豐頰、短頸寬胸的宮女有著全然不同的審美意趣。
清代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仕女畫發展至此,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鳥諸表現題材之上的至尊地位,正如,清代高崇瑞《松下清齋集》所言「天下名山勝水,奇花異鳥,惟美人一身可兼之,雖使荊、關潑墨,崔、艾揮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這時期的仕女畫在創作上日益脫離生活,成為一種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現題材,畫作中的女子無論是賢婦、貴婦、仙女或從軍習武的花木蘭、梁紅玉等皆擁有著修頸、削肩、柳腰的體貌,長臉、細目、櫻唇的容顏,「風露清愁」、暗然神傷的小家碧玉般韻致等。
因為,不論是宮廷畫家焦秉貞、冷枚,還是文人畫家改琦、費丹旭等,均以表現女性「倚風嬌無力」的儀態為他們的審美追求。
這種程式化「病態美人」狀,直至海派畫家任頤等人的出現,才有所改觀。
畫家們熱衷於女性形象的創作並不表明對她們人格的尊重,女性只不過是被用來展示的藝術觀賞品而已。
因此,女性題材畫在清代畫壇中的地位的提高,折射出來的卻是女性社會形象的日益低落。
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好比一面鏡子,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特色和時代特色。
觀照她們能使我們窺見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特點及其演變軌跡。
這是一個老話題,又是一個不斷出新的話題。
我相信通過從各個角度不斷的深入、不斷擴展的研究,我們對這一領域還會有新的理解和認識。
古代的仕女,終將撩開她神秘的面紗,向我們講述有關她的更多故事。
參考文獻:
[1]廖雯.綠肥紅瘦—古代藝術中女性形象和閨閣藝術[M].重慶出版社.2005.
[2]史琦.淺析中國繪畫中的「女性藝術形象」[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1.7. 174-174.
[3]王巾.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J].跨世紀.2008.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