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女投江中的八位女戰士做了一件什麼事她們具有怎樣的美好品質
八女投江」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與日軍血戰到底而決不屈服,最後集體投江殉國的英勇事跡。
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抗聯戰士。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餘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隊伍中有第5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她們是:冷雲(原名鄭志民)、胡秀蘭、楊貴珍、郭桂琴、黃貴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抗聯隊伍經過幾日的奔襲,戰士們又餓又累,師長決定在岸邊休息一夜明天早晨過河。10月的北方天氣已經非常寒冷,部隊在河畔露營後,燃起了幾堆篝火取暖。日偽特務葛海祿發現了江邊有篝火閃動,向日本守備隊報告有抗聯戰士在江邊休息。後半夜,日軍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軍與偽軍將抗聯戰士包圍。拂曉時,抗聯戰士們發現了日軍,急忙向外沖。冷雲比較冷靜,命令七名女戰士卧倒,敵人沒有發現她們,向大部隊逼近。此時情況十分危急,在此生死關頭冷雲果斷地組織女戰士殿後,從背後襲擊敵人,吸引日軍火力,掩護大部隊突圍。敵人一下子慌了神,以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們還擊,大部隊乘機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沖出去的同志最後聽到她們齊聲喊――「快往外沖啊!保住手中槍,抗戰到底!」日軍在得知她們只有八名女兵時,變的更加猖狂邊打邊叫:「乖乖投降吧!皇軍不會虧待婦女!」當大部隊發現還有八名女戰士沒有沖出日軍的包圍後,多次組織抗聯戰士回來營救,因日軍火力強大未能成功。被包圍的八名女戰士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趁敵人卧倒的機會,毀掉槍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中……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8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她們中最大的25歲,最小隻有13歲。
「八女投江」體現了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敢於與日軍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東北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後,當即題寫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以「八女投江」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中華兒女》,女英雄們的高尚氣節強烈地感染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1986年9月7日,為紀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紀念碑」。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為其親筆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Ⅱ 中國抗戰時期的女英雄
抗戰時期有李林趙一曼
李林,福建尤溪縣人,1915年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僑居印度尼西亞。1936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晉綏邊區工作委員會到雁北抗日前線,任雁北抗日游擊隊第8支隊支隊長。1938年春,任獨立支隊騎兵營教導員,率部與日偽軍作戰,屢建戰功。賀龍稱贊她是「我們的女英雄」。 1940年4月,日偽軍集中1.2萬兵力,對晉綏邊區進行「掃盪」。晉綏邊區特委、第11行政專員公署機關和群眾團體等500餘人被包圍。
25日,指揮部決定,向平魯方向突圍轉移,李林不顧懷有3個月的身孕,率警衛連斷後。 午夜時分,突圍開始了。大隊人馬剛翻過一道山樑,突然前面響起了槍聲,隊伍被敵人團團圍住。李林對地委武裝部姜部長說:「我帶騎兵排往東沖,掩護大部隊向南突圍!」幾十匹戰馬掀起沖天的塵土,敵人誤以為他們是主力部隊,慌忙調集南北山上的日偽軍全力向東增援,姜部長抓住時機,指揮大部隊迅速向南突了出去。 敵人發覺上了當,惱羞成怒,緊緊咬住騎兵排不放。李林率領戰士們接連沖過了兩道包圍圈。突然,李林的坐騎中彈倒地,她被重重地摔下馬來,腿部和胸部多處負傷。戰士們要下馬來扶她,她厲聲喝道:「干什麼?快!沖出去!」 李林忍著劇痛,隱蔽在一個土堆旁,一手拿駁殼槍,一手拿一支小手槍,左右開弓,掩護戰友們突圍。連續斃傷6個日偽軍後,李林手中駁殼槍的子彈打光了,敵人嚎叫著「抓活的」,一步步圍攏過來。李林忽地站起身,舉起小手槍,將最後一顆子彈從容地射進喉部,壯烈犧牲,時年25歲。 (歐燦摘編)
人物簡介
姓 名: 趙一曼
學 籍: 黃埔軍校六期
黨 派: 中國共產黨
籍 貫: 四川省宜賓
生 卒: 1905—1936
軍 職: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
趙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學名,又名李一超,四川宜賓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五四運動期間,趙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響。1924年大姐夫鄭佑芝用通訊的方式介紹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夏,她加入共產黨,曾任共青團宜賓地委婦女委員和縣國民黨黨部代理婦女部長。1927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7月,武漢政府反共,她轉移到上海,隨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翌年與同學陳大榜(陳達邦)結婚。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調回國,先後到宜昌、上海、南昌等處做地下工作。 1932年春,她被派到東北地區工作,更名為趙一曼,先後在奉天(沈陽)、哈爾濱領導工人斗爭。翌年,為掩護身份,她曾同滿洲總工會負責人老曹(黃維新)假稱夫妻。1934年7月,她赴哈爾濱以東的抗日游擊區,任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後任珠河區委書記,一度被抗聯戰士誤認為是趙尚志總司令的妹妹。1935年秋,她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一師二團政委,被當地戰士們親切地稱為「我們的女政委」。
抗日事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被中國共產黨派到東北地區領導革命斗爭。1934年擔任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兼鐵道北區委書記,組織抗日自衛隊,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1935年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11月,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捕。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審訊。
面對凶惡的日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兇殘的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很戳其腿部傷口。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堅強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定地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情況。
1935年12月13日,因趙一曼腿部傷勢嚴重,生命垂危,日軍為得到重要口供,將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監視治療。趙一曼在住院期間,利用各種機會向看守她的警察董憲勛與女護士韓勇義進行反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兩人深受感動,決定幫助趙一曼逃離日軍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憲勛與韓勇義將趙一曼背出醫院送上了事先雇來的小汽車,經過輾轉後,趙一曼到了阿城縣境內的金家窩棚董憲勛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趙一曼在准備奔往抗日游擊區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軍趕上,再次落入日軍的魔掌。趙一曼被帶回哈爾濱後,兇殘的日本軍警對她進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嚴酷的刑訊,但她始終堅貞不屈。日軍知道從趙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報,決定把她送回的珠河縣處死「示眾」。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縣(現尚志市)的火車,她知道日軍要將她槍斃了,此時,她想起了遠在四川的兒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紙筆,給兒子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遺書:「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女民族英雄趙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新中國成立後,朱德為趙一曼題寫了「革命英雄趙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哈爾濱市將她戰斗過的一條主街命名為一曼大街。
另補充: 楊開慧、劉胡蘭、文斗燦、劉桂貞、安瑞芝、孫玉敏、劉耀梅、李林、成本華。很多,至於她們的事跡我都不忍心再說來了...一個比一個慘,悲壯,致敬。
Ⅲ 美少女戰士真人版怎麼不在中國播放
可能是沒拿到版權吧,畢竟時間有點久了。日本拍的真人版在中國都沒有播放的,現在電視台連日本動漫都不大播的,也就是《哆啦A夢》現在還在播,可能是為國漫掙點收視率....
Ⅳ 中國解放後,第一位女戰士是誰
國內第一位被中央軍委授予特級戰斗英雄的女戰士 637 1945年,年僅15歲的郭俊卿為了替父報仇,女扮男獎參加了解放軍,當上了通訊員。她多次單槍獨騎闖過敵軍火網和佔領區傳送緊急公文。在戰火中,郭俊卿一步步地成長起來。1948年後,她從步兵班長升任為機炮連副排長、見習副指導員。在遼沈戰役中,郭俊卿所在的部隊與六倍於我軍之敵鏖戰錦西,血戰三天三夜,終於打垮了敵人的輪番進攻,確保主力全殲了錦州10萬守敵。以郭俊卿為原型拍攝的電影《戰火中的青春》再現了她英勇善戰、不怕犧牲、敢於刺刀見紅的英雄事跡。全國解放後,郭俊卿被授予全國特等戰斗英雄。後轉業到地方工作,於1983年9月23日在江蘇省常州市病逝。
Ⅳ 近百歲的新四軍女戰士令人敬佩,你還知道中國哪些抗戰女英雄
Ⅵ 近百歲新四軍女戰士尹峰的紅色人生,你知道哪些故事
老一輩的紅軍精神,是偉大的,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當然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仍有很多老一輩的紅軍戰士目前還存活於世,他們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種財富,其中近百歲的尹峰老奶奶就是以為新四軍的女戰士,他這一生充滿了許多故事,他出身於一個醫生世家,並且在武昌的藝術專科學院預科班就讀過,後來就加入了青年就國團,接著又參加了上海的婦女組戰地服務團,為國家風險,緊接著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且以卧底的身份在國民革命軍團里秘密工作,他貢獻無數,對於這種老人,我們值得尊敬,然而現在他們已經年邁,已經無力在進行征戰甚至正常生活,那麼作為我們該如何對待這樣的老人呢?下面大家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下。
是呀,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美好,所以在他們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要站出來,為他們撐起這邊天。
Ⅶ 中國抗戰時期的女英雄有哪些
1、劉胡蘭(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原名劉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優秀共產黨員。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進中共婦女幹部訓練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做婦女工作,擔任婦救會秘書,後為主任,並成為中共候補黨員。
14歲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15歲英勇就義,毛澤東主席知道後非常傷心,專門為劉胡蘭題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她也是唯一三代領導人均為其題字的英雄。
2、劉耀梅(1921年10月18日—1943年11月21日),女,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烈士,河北阜平縣羅峪村人,抗戰爆發後,她積極追隨村婦救會主任做革命工作,1938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村婦救會主任和平陽區委委員後,她更加積極熱忱於革命工作。
1943年秋,侵華日軍荒井部「掃盪」平陽一帶,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平陽慘案」,劉耀梅組織群眾堅壁清野,安全轉移,後不幸落入敵手,入獄3天,荒井逼她說出我軍機密,用盡酷刑,劉耀梅堅貞不屈,破口大罵,日軍惱羞成怒,用殘暴手段將其殺害,其狀慘不忍睹。
3、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今四川省翠屏區白花鎮)。
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斗爭中於1936年8月被捕就義。
4、成本華(1914—1938),女,安徽省和縣人。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安徽省和縣,和縣人民奮起抵抗,成本華指揮戰斗,最終被日本侵略軍俘獲,她寧死不屈,視死如歸,被殘忍殺害。犧牲時年僅24歲。
5、冷雲(1915—1938),出生於黑龍江樺川,1931年入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等地從事秘密抗日活動。兩年後加入東北抗聯第5軍。成為抗聯戰士的冷雲曾經負責隊伍中的文化教育工作,後來調到第5軍婦女團,歷任小隊長、政治指導員。
Ⅷ 近百歲新四軍女戰士尹峰的紅色人生!你對她了解多少
近百歲新四軍女戰士尹峰的紅色人生!這位老戰士在1938年參加了戰地服務團,一直做著前線宣傳的工作,同時也服務一些傷員,經歷過生死,也經歷過多場重要戰役。曾經的歲月讓他鑄就了一顆紅色的心,他始終記得,是黨帶領著他走到現在。
如今已經是太平盛世,老人家經常問自己的子女黨費交了沒有。他經常告訴子女,不要忘本,不要忘記,如今的美好生活是犧牲了多少革命烈士的性命才換來的。他始終記得,是黨帶領他走到今天這一步。
Ⅸ 志願軍被俘女兵楊玉華,戰俘營里縫五星紅旗,回國後中將前去慰問
在1953年的夏天,志願軍俘虜正式被美軍遣返,前後共有六千餘名志願軍戰士順利回到了國內。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批歸國戰士中,還有一名年僅19歲的女戰士,她叫楊玉華。
而且經過統計,她還是志願軍所有被俘俘虜中唯一一位女戰士。
那麼,楊玉華為什麼會成為志願軍唯一的女俘虜?她又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能夠受到杜平中將的親自慰問呢?
本期文章,筆者將帶大家了解這位志願軍唯一被俘女兵,了解這位女英雄的特別經歷。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各指定參戰部隊都開始積極擴充部隊,准備迎接新命令的到來。當時60軍由於正好在川西剿匪,便因地制宜,在四川地區廣泛徵兵。
其中180師建制比較晚,軍隊人數太少,所以招募的新兵尤其多。
而且出於部隊需要,180師還幫助軍部招募了一批女兵,用於分配到軍屬機關、文工團以及野戰醫院工作。
部隊出發前,60軍總共招募了三百多名女兵,當時年僅16歲的楊玉華就在其中。
楊玉華是四川內江人,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就去世了,父親也迫於生計四處奔波,所以她從小就跟隨外婆一起生活。
俗話說「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楊玉華就是在這樣一種極度缺乏母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她在童年時沒少因此受同齡夥伴的欺負。
而且由於家人「重男輕女」的觀念,她在家庭中的生活並不快樂,這也使得她一心想要擺脫家庭的束縛。
所以,當部隊徵兵的公告出來後,楊玉華果斷就加入了其中。
參軍原因有二,一方面在當時參軍是為了保家衛國,是無比光榮的;而另一方面,她得以藉此來躲避自己不滿的生活。
由此,楊玉華成為了部隊中為數不多的女兵之一,不久後被分配到了180師,成為了一名野戰醫院的護士。
這個新的身份,不僅讓楊玉華自豪無比,更是讓她慶幸自己終於可以開始不一樣的生活。但她所不知道的是,命運給她安排的「風雨大道」,才剛剛開始。
1951年2月,180師被編入第3兵團60軍序列,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80師,正式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在入朝以後,180師還沒來得及休整,他們便奔赴一線,參加了第五次戰役。
而結果我們都知道,180師在這次戰役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成為了我軍唯一一個成建制被打垮的部隊。
根據戰後統計,180師入朝時總計11300人,不過在經過戰役的兩個階段後,全師就只剩6000餘人。而且在最後撤退的過程中,180師還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從最佳撤退時機撤出,導致被美軍「裝了口袋」。
在經過一番激烈地分散突圍後,全師陸續突圍了4000餘人,至於餘下的兩千,基本上全部被俘虜。
遺憾的是,在這兩千多人中就包括了楊玉華,她還由此成為了志願軍在朝鮮唯一被俘的女戰士。
我們知道,在志願軍中,非戰斗人員都是會得到很好的保護的,更不用說向楊玉華這樣的女戰士了。那麼,既然如此,楊玉華又為什麼會被俘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我軍「後勤補給困難」這個硬傷。
在從陣地撤出以後,180師原本奉命北撤,但就在行進途中,60軍卻突然五次電令其停止北撤,轉而到北漢江以南掩護全兵團的傷員轉移。
要知道在當時,整個前線就只有180師孤軍奮戰,上級指定的援軍遲遲也沒能到來。
已經疲憊不堪的180師,還要承擔起整個兵團傷員轉移的重任,這讓全師官兵都苦不堪言。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於180師的位置太過尷尬,敵軍很快就嗅到了機會,短時間內數個美軍師和南朝鮮師伺機趕來,將其團團圍困。
這時,美軍又切斷了補給線,使得180師幾乎陷入了絕境。
就這樣,180師既要「一個人出三個人的力」,同時還要「和三個人分一碗飯」,這使得戰士們很快就陷入到了飢荒中,甚至不少部隊幾天都吃不上一頓飯,只能啃食樹皮和野菜。
不過很多野菜都是有毒的,食用後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但在極度的飢餓下,戰士們根本顧不上這些,只要是能吃的都往肚子里塞。
在整個撤退的過程中,有不少戰士都因誤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有不少人還因醫治無效而犧牲。
作為醫護人員,楊玉華所在的野戰醫院情況要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而且隨著傷員的陡增,部隊上額外分配的糧食也如「杯水車薪」,一個人根本就分不到多少。很多時候,醫護人員只能分到一碗極少的炒麵,很難填飽肚子。
自己餓著肚子不好受,但作為醫務兵,楊玉華看到傷員餓肚子更不好受。心疼傷兵的她將自己本就不多的炒麵給重傷員吃,自己則是和戰士們一樣去挖野菜充飢。
但在一次挖野菜食用時,楊玉華不慎吃了有毒的野菜,瞬間就昏迷了過去。
等她醒來以後,她才發現自己躺在了擔架上,耳邊的爆炸聲不斷轟鳴,敵軍追堵來了。
隨著一顆顆炸彈的落下,撤退的路線變得萬分艱難,為了躲避敵人的轟炸,兩位負責抬楊玉華的戰士便將她躲進了一處山洞中,准備等敵機撤退後再出去。
不過,敵軍並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機會,隨著轟炸過去,追擊的南朝鮮搜山隊接踵而至,頓時將他們躲避的山洞圍了起來。
為了保護楊玉華,兩個戰士相繼被敵軍擊倒,最終壯烈犧牲。當時躺在擔架上的楊玉華悲憤不已,但她根本無法動彈。
於是,楊玉華就這樣在擔架上成為了俘虜,被南朝鮮士兵送進了美軍戰俘營。
其實在剛被俘虜時,美軍是並沒有發現楊玉華是女兒身的,因為她當時不僅瘦弱矮小,而且在炮火的「洗禮」下渾身都是泥水污漬,所以並沒有立馬被美軍認出。
之後楊玉華就被當作男兵送到了後方的戰俘醫院,並接受了相關的治療。
由於害怕美軍會像傳言中那樣對女俘虜實施性暴力,楊玉華不敢暴露自己女性的身份,她只能一直強裝男兵。
雖然當時戰俘中有不少「病友」發現了她的秘密,不過出於和她同樣的擔憂,也並沒有聲張。
病情好轉以後,作為醫務兵,楊玉華被要求留在醫院中幫忙照顧傷員。對此她也欣然接受,每天都悉心照料受傷的戰友。
不過沒過多久,楊玉華是女兒身的秘密還是被發現了,因為一個美國女護士發現她來了「例假」。
按照美軍的戰俘相關條例,男女俘虜是必須要分開的,楊玉華立即就被帶出了戰俘醫院。
但由於志願軍此前並沒有女戰士被俘過,美軍根本就沒有修建女戰俘營,況且也不能為了一個女俘虜就特意修建一個。
所以,在經過考慮後,美軍決定將楊玉華送到釜山的女戰俘營,因為那裡關押著不少朝鮮人民軍的女俘虜。
就這樣,楊玉華被送到了朝鮮戰俘營中,而且一待就是兩年。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女戰俘營後楊玉華才明白,原來管理女戰俘的都是一些美國女兵。這也讓她鬆了一大口氣,至少不用為傳聞中的性暴力而擔心了。
雖然是被關押在朝鮮戰俘營中,但楊玉華並不孤獨,因為裡面有很多女兵都是中國朝鮮族人,還有不少是曾在四野中任過職的女戰士。
因此,楊玉華在其中絲毫沒有語言不通的困擾,而且由於她年紀尚小,大家都非常照顧她,不少朝鮮女兵還把她當做妹妹看待。
總體說來,楊玉華在戰俘營中並沒有受到太多折磨,但身為志願軍戰士的她,卻無時無刻不在與美軍抗爭。不過,也正是因為她敢於斗爭的秉性,使得她還是吃過一些苦頭。
比如在1951年8月15日,適逢朝鮮光復日(日本投降),朝鮮女戰俘們心中激盪,便合唱起了《金日成將軍之歌》。當時美軍由於害怕產生不良影響,於是出手制止,卻毫無效果。
數次警告無果後,美軍朝著營中投擲了催淚彈,以此來驅散眾人。
但朝鮮女戰俘們對於美軍的制止行為異常反感,便集體絕食抗議。
為此,美軍女看守將戰俘們全部趕到了烈日下,以此來強迫她們吃飯,而楊玉華也身在其中。
眼見朝鮮女戰俘死活不肯吃,一名美軍女少尉就打起了楊玉華的主意,她試圖以其不是朝鮮人為由,勸說她帶頭吃飯。而且為了更好地說服她,女少尉還親自端了一碗飯,交到了她的手上。
不過,楊玉華根本就沒有想要理會女少尉的意思,她冷冷地看了女少尉一眼,之後狠狠將碗打倒在了地上,並質問道:「 你憑什麼不讓她們唱歌?又憑什麼讓我們曬太陽? 」
在了解了意思後,女少尉怒不可遏,她當即打了楊玉華一耳光,還讓人拖她去關了禁閉。
這就樣,楊玉華第一次受到了美軍的毆打,但卻不是最後一次。
在戰俘營中,楊玉華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祖國,思念自己的親人。而她訴諸思念的方式,就是縫制一面五星紅旗。
戰俘營中沒有材料,她就自己收集紅線頭、黃線頭,紅布料、黃布料。但凡是這兩個顏色的東西,她都一一撿起來,還如同寶貝一般珍藏。
對於楊玉華而言,那兩個顏色是她心裡的光,也是支撐她活下去的力量之源。
所以,她傾盡自己的心血,悄悄地縫制了一面五星紅旗,並把它升起在了心上。
她不斷告訴自己,一定能夠回到祖國,而回到祖國那天,她要將這面紅旗升起來。這是她的心血,也是她的信念。
終於,到了1953年7月,隨著中美兩國在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議,朝鮮戰爭宣告結束。而後楊玉華等數千餘名志願軍戰俘,很快就和美軍戰俘進行了交換,她終於得以重回祖國的懷抱。
就在回國的前一天,楊玉華心情無比振奮,同時她決心要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回到祖國。於是,她再次找來了一些材料,准備縫制一個軍帽,還有那顆閃閃的紅星。
那一晚,楊玉華一夜未眠,一方面是她要趕制軍帽,而另一方面,是因為她在掛念自己的心上人。
楊玉華的心上人,就是同為戰俘的志願軍戰士張澤石。
由於精通英語,張澤石一直在釜山戰俘營中擔任翻譯。
早在楊玉華剛被送進戰俘營時,兩人就結識了,當時她被帶到美軍軍官處接受盤問,而負責翻譯的正是張澤石。
那時楊玉華已經餓得瘦骨嶙峋,而且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什麼。飢餓和恐懼一時侵佔了她的全部情緒,險些讓她崩潰。
但好在張澤石的出現,給予了她莫大的鼓勵,他心疼這個年紀不大的小姑娘,於是之後他經常會去鼓舞她,讓她好好活下去。
張澤石不知道正是他的鼓勵,楊玉華才得以堅持下來,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日子。
而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個二八年華的姑娘,心思往往最容易被撩撥。
在張澤石不斷鼓勵楊玉華的過程中,她芳心暗許,而且這份愛意還深深刻上了四川女孩的性子,倔強。
但不久後,張澤石被送去了巨濟島戰俘營,兩人再沒有相見的機會。
不過,楊玉華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這份愛意,並決心要在回國後向他表明心意。
就在回國那天,楊玉華精心梳理了頭發,戴上了自己趕制的軍帽。
那時的她,心中充滿歡喜,但同時也充滿了愧疚和恐懼,作為一個俘虜的愧疚和恐懼。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回國那天,楊玉華還受到美軍的最後一次傷害。
當時楊玉華和其他朝鮮女戰俘都上了火車,很多朝鮮女兵甚至興奮地唱起了歌,大家的心情都是一片大好。
然而就在列車要啟動時,狡猾的美軍卻突然朝每個車廂扔了三個催淚彈,想要再耍一次「威風」。
看到催淚彈即將爆開後,女兵們都驚叫著躲避,頓時整個車廂一片慌亂。
不過就在這時,楊玉華卻突然跑過去將催淚彈撿了起來,並且連忙朝著車窗扔了出去。
就這樣,同車廂的女兵們躲過了最後一次折磨,她們紛紛向楊玉華道謝。
但由於催淚彈在爆發時產生了高溫,導致楊玉華的手被嚴重灼傷,整雙手都長出了水泡。
面對著眾人的道謝,楊玉華滿是微笑,不過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的傷有多嚴重,自己的手有多痛。
一路上,楊玉華默默地將水泡一個個挑破,之後她又拿出針線,忍著劇痛縫補受損的那面五星紅旗。
我們很難知道當時楊玉華在想什麼,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忍著疼痛都要縫補的那面紅旗,一定是她想要送給祖國的禮物。
幾天後,楊玉華終於回到了祖國,由於心情激動,她還大哭了一場,眼中流露的盡是委屈和苦難。
沒過不久,楊玉華作為一一名被俘女兵的事實就被新華社報道,一時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這位女戰士。而在經過休養後,楊玉華還受到了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的慰問。
當時杜平握住楊玉華的手,親切說道:「 玉華同志,歡迎回到祖國,這兩年叫你受苦啦! 」
聽到首長如此親切的慰問,楊玉華百感交集,她心裡充滿了委屈和難受,但同時又有著被俘的屈辱和愧疚,她十分想哭。
面對首長的時候,楊玉華不敢說話,因為她怕一說話,眼淚就要掉下來。
雖然從大眾中消失,但楊玉華的故事,卻還在繼續。
回到老家後,楊玉華始終掛念著張澤石,所以她一直都在嘗試與之聯系。
最終在經過組織的幫助後,楊玉華終於打聽到了心上人的消息。
不過,見到張澤石以後,楊玉華才得知他已經有了未婚妻的事實,同時她也才得知,他一直都把自己當成妹妹來看待。
於是,楊玉華選擇了退出,她不願打擾自己心愛之人的生活。
除此之外,楊玉華還拒絕了一個迷戀她的人。
被楊玉華拒絕的人叫作曹友,同樣也是她在戰俘營中的戰友。而在兩人的接觸中,曹友深深被楊玉華的品質所吸引,並由此珍愛了一生。
雖然曹友被楊玉華所拒絕,但他一直都將其放在了心裡,後來甚至還為自己的女兒取名「玉華」,可見其執念之深。
對於他們而言,是發自內心的感情。我們不好對其中是非進行評說,但能肯定的是,楊玉華一定是個好女人,是忠於祖國的一名戰士。
在特殊時期,楊玉華當過俘虜的事曾被無限放大,她也因此吃過不少苦頭。
最終在失望和身心俱疲下,她只能找另一名戰俘營中的「獄友」結了婚,以期望能使生活穩定。
但楊玉華婚後的生活卻並不幸福,由於她被俘的經歷,不少人造謠她「曾被美國兵強暴」,這也使得她的丈夫越來越介意。
而且由於丈夫本就是愛拈花惹草之人,在流言蜚語的推動下,丈夫還開始和其他女人亂搞,導致最終被判了二十年勞改。
也正是在那時,楊玉華陷入了絕望,她曾幾次想要自殺,卻終究因為孩子而打消了念頭。不過她還是和丈夫離了婚,帶著孩子回到了老家,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萬念俱灰後,楊玉華還是從絕望中走了出來,而且後來她還建立了新的家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1986年,楊玉華從重慶萬盛區實驗小學退休,從此過上了頤養天年的生活。
縱觀楊玉華的一生,她是相當不幸的,甚至可以說因為成為俘虜一事,她的人生軌跡被完全改變。
不過從她的結局來說,卻也是令人欣慰的,或許對於她而言,那已然是最好的人生結果。
如今在我們看來,雖然楊玉華被迫成為過俘虜,但她是足夠堅強的,也是足夠勇敢的。
即使她只是一介弱女子,但她卻並沒有丟志願軍的臉,沒有丟中國女兵的臉。
不管是於軍人還是於女人,她都做到了最好,這是不得不令人敬佩的。「巾幗英雄」四個字,她當之無愧!
Ⅹ 她是志願軍唯一被俘的女戰士,2年後被遣返回國,後來怎麼樣了
1951年4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爆發,直到6月10日才結束,總共持續了50天。結果是中國志願軍和朝鮮軍隊共殲滅了8.2萬「聯合國軍」,自身減員8.5萬人。其中,有一位女戰士被俘虜,也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被俘的女戰士。那麼,她後來逃出來了嗎?最終的結局如何?
2個月後,一個女軍醫發現了楊玉華是女孩子。關押志願軍的戰俘營中,只有她一個女戰俘,不可能單獨為她開設一個戰俘營,於是美軍就把她朝鮮的女戰俘關在一起。敵人曾多次威逼利誘以及策反她,但都被她嚴詞拒絕了。期間,她和一個叫張澤石的男戰俘走得很近。楊玉華在戰俘營中待2年,後被遣返。
1953年夏天,楊玉華回到了祖國,還拿出了在戰俘營中悄悄縫制的五星紅旗,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後來,她回到了老家,被組織安排到教育部門工作。幾年後,她和一個叫劉英虎的人結了婚。丈夫在供銷社上班,長相帥氣,兩人婚後育有2個孩子。但她的婚姻生活不幸福,丈夫婚後大變,經常打罵她,還在外鬼混。最終,劉英虎因為作風問題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楊玉華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養大了孩子們。再後來,她嫁給了一個幹部,過上了幸福生活。晚年,她一直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