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典舞的特點是什麼
古典舞的特點很有造型感、舞姿剛柔並濟,文化藝術也很強烈,韻味十足。
「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
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身心並用,內外統一」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志,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
身韻,雖然風格源是明顯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戲曲舞蹈」之名,它的從戲至舞的蛻變已基本完成。
它已擺脫原戲曲舞蹈對角色行當的千變萬化,然而不管怎樣變,又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一」和這個「變」都是一種藝術難得的性格,也是一門藝術的美學的要義。
(1)美女評價中國古典舞擴展閱讀:
古典舞的基本要素
1、形
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為形形色色的體態,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
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灣」、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膠州秧歌」的「輾、擰、轉、韌」。
「海洋秧歌」的「攔、探、擰、波浪」和「花鼓燈」的「斜塔」,武術中的「龍形猿步」、「八卦」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要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
2、神
這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
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這一概念中,身韻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強調神韻,強調內心情感。
在形與神的關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正是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韻」。可以說,沒了韻就沒了中國古典舞。沒了內心情感的激發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所謂 「心、意、氣」,正是「神韻」之具體化。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
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的、准確的解釋了形和神的聯系及關系。
3、勁
「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
「身韻」即要培養舞蹈者在動作時,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著輕重、緩急、長短、頓挫、符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別。
這些節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並懂得了運用「勁」。「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
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角度、方位均已准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
「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勁的區別。
4、律
「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
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沖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
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
❷ 古典舞或中國的審美是什麼
1. 古典舞的節奏特點 身法韻律的貫穿 2. 形 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為形形色色的體態,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眾所周知,通過對傳統藝術在審美特徵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須 首先解決體態上「擰、傾、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灣」、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膠州秧歌」的「輾、擰、轉、韌」,「海洋秧歌」的「攔、探、擰、波浪」和「花鼓燈」的「斜塔」,武術中的「龍形猿步」、「八卦」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要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種技法,人體的「擰、傾、圓、曲」是整體的形象。從局部來看「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神 這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這一概念中,身韻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強調神韻,強調內心情感。在形與神的關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正是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韻」。可以說,沒了韻就沒了中國古典舞。沒了內心情感的激發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所謂 「心、意、氣」,正是「神韻」之具體化。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的、准確的解釋了形和神的聯系及關系。 人們長期為中國古典舞的內在韻律感到神秘,雖然一個「圓」字是早被人們公認的,但它究竟是怎樣的運動規律,身體及手臂的運行軌跡是怎樣的了這是從事古典舞的人們長期困惑的問題。身韻創建者提出了「三圓運動」的理論。他們認為中國古典舞身體運動過程是沿著三個圓形在運動。這就是立圓、橫圓、8字圓。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擾人已久的問題竟是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破譯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確而簡明。它立刻讓人想到拉班的「球體運動」理論。它們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釋了各自的規律。原來真理是很單純的。科學都是經歷了「由淺入深」到「深入淺出」的過程。單純的真理是艱苦探尋的結果,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 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的。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身韻」即要培養舞蹈者在動作時,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著輕重、緩急、長短、頓挫、符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別。這些節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並懂得了運用「勁」。「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角度、方位均已准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勁的區別。 律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動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雙晃手」,當臂向左晃時,身要有向右拉之勢,才能顯示動作的圓潤與韻味。「不順則順」的「反律」,可以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變向後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沖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
❸ 求古典舞觀後感
周日晚在天橋劇院欣賞了c這是北舞建院50周年的大型古典舞作品,是一年多排練學習的結晶,一個多小時的演出,讓觀眾過足了癮。撿幾個片段跟大家分享一下:
開篇是20幾個男舞者雄渾的表演,溢滿著陽剛之氣,音樂也低沉有力。第二幕則是20幾個美到驚人的古裝mm,這一幕叫做「蹺」,演員們纏足踩三寸蹺碎步行走,配合仕女圖般的發式和衣著,簡直仙女一般。中國古典美女的那種安靜柔和,在這種流水般的行走之中盡情展現。多位演員表達了對參演這一幕的欣喜和它背後付出的艱辛。
太極八卦,陰陽調和,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舞者們用流動的八卦圖案展示了這一古老文化,「卦」這一幕將粉墨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再向前推進了一層。陰陽,動靜,虛實,都在氣勢恢宏的表演中展現。
陰陽,也意味著陽間和陰曹地府,鍾馗這個著名人物本是才高八斗的文人,死後卻成為滌盪厲鬼的判官。一男一女兩位演員將陰間和陽世的鍾馗用不同的方式在一個舞台上展現,形成強烈的對比。白衣長袖,鍾馗為人之時跟游戲《蒼之濤》裡面的桓遠之一樣飄逸瀟灑,滿腹經綸;紅衣猙獰,打鬼捉妖,陰間的鍾馗看起來氣氛陰森,卻是匡扶正義的代表。
垂釣老翁的閑情逸趣,湖邊撐傘情侶的纏綿愛意,這兩種中國畫的典型代表也可以用舞蹈的形式展現。長袖舞墨,人物穿梭,帶給我們如畫般的享受,帶給我們中國畫的精髓--「意境」。
水袖在《粉墨》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以袖為墨,潑灑出去,如畫家揮毫潑墨一般灑脫。身體就是畫筆,身體就是墨汁;舞台就是畫紙,舞台就是墨池,最後更用到了用大裙子來表現濃淡。整個表演中,服裝成為表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者的技藝被服裝所限,更被獨特的服裝所充分發揮,這是怎樣一種矛盾啊。
演出結束後,編導們紛紛上台,掌聲更是經久不息,真的沒有辜負我大冷天跑去天橋一趟。
❹ 誰能給我一篇關於學習古典舞後的感想。
不同的人因成長環境,文化程度,生活經歷,自我修養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喜好,興趣,慾望及表達方式.我們談談學習了舞蹈都有些什麼感受,是不是該上個台階了,在很多舞蹈老師那學了許多了,我想繼續下去會有更多的收獲的,社會越來越老齡化,有知識,有文化的退休人員越來越多,喜歡高品位,高雅的鍛煉方式的人也越來越多, 無論怎樣去舞蹈只要快樂就好 ,凡是上過舞蹈課的學生都深有體會,舞技大有漲進,舞姿變優美了,舞蹈變洋氣了,人變高貴了,就連手和腿都變長了...... 充而使舞蹈能繁榮昌盛,興旺發達.舞蹈是美好的,它是那麼的至善與至美,是那麼的純真 .在世世代代的舞者的生命里延續著人類對美好精神的追求和生命質量的嚮往。
我依舊迷戀著舞蹈,還是想學習跳舞,熱情不減,痴心不改.我喜歡舞蹈的精緻與純美,喜歡在舞蹈里感受藝術的真情與美好.」飄逸有飄逸的風韻,舉手投足灑脫、茫然中透著希望;指尖透著誘惑,足底邁出清靈與震撼,腰肢扭動著變幻,一舉手一投足都體現著舞者的堅韌與執著!伸出手,就伸出一種嚮往,甩出手臂,就劃動一份思緒;女子的舞多一份嫵媚與柔美,堅韌與芬芳,在女人的輕柔與果斷、飄動般的起舞中用神奇的肢體語言詮釋著對生活與生命的體會。」
用心靈去體會,敞開你的心扉,不要裹緊心靈的大衣,走進舞中去,走進音樂,你就會融入到仙竟中.....
我們知道,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獨特風格的古典舞蹈。古典舞都具有嚴謹的程式、規范性的動作和比較高超的技巧。中國古典舞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現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
原始舞蹈本是芭蕾舞,後經「加工」出現了現代舞,芭蕾舞與現代舞唯一的區別就是:芭蕾舞以拉長、向上感覺為主,而現代舞恰恰相反,它以誇張地球吸引力、重心向下為主;而後又經「加工」轉變出古典舞,古典舞的感覺與芭蕾舞的感覺相似,都是以拉長向上為主,唯一不同的就是:芭蕾舞有些生硬,而古典舞倡導柔軟。
中國漢族的古典舞,流傳下來的舞蹈動作,大多保存在戲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態和造型,保存在我國極為豐富的石窟壁畫、雕塑、畫像石、畫像磚、陶俑,以及各種出土文物上的繪畫、紋飾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國豐富的文史資料也有大量的對過去舞蹈形象的具體描述。我國舞蹈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的對中國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復現和發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建立了一套中國古典舞教材,創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國古典舞蹈風格的舞蹈和舞劇作品,形成了細膩圓潤、剛柔相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諧合與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
歐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為芭蕾舞。芭蕾,系法語Ballet的音譯。歐洲各國的古典舞劇統稱為芭蕾,是一種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戲劇、舞台美術等藝術形式的舞蹈品種。由於其表演技術上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足尖舞鞋並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稱「足尖舞」。相傳,芭蕾最早起源於義大利,而形成於法國,十八世紀傳入俄國。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才成為一種獨立的完整的藝術形式,創造了足尖舞蹈技巧,發展了各種騰空跳躍和旋轉技巧,並產生了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特點的義大利學派、法蘭西學派和俄羅斯學派等。20世紀20年代以後出現了現代芭蕾學派,並陸續派生出許多芭蕾學派,風行歐美。
中國古典舞,這一舞種的定名,是歐陽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後得到舞蹈界人士認同並廣為流傳,最後被確定。當代中國古典舞與中國古代舞蹈有著血緣關系,但它並不是中國古代舞蹈的同義詞。當代中國古典舞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由北京舞蹈學院唐滿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中國戲曲舞蹈和中國武術的基礎上並結合外國芭蕾舞逐步總結、歸納而創立的。中國古典舞的概念有其歷史性,更具有風格性的意味,它同時也是一個發展著的概念。
中國古典舞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至周代開始,到漢、兩晉乃至唐代五代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並對流行於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發展,形成了宮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個樂舞),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樂部伎》、《大麴》等,異彩紛呈,各領風騷。中國宮廷舞蹈,是歷代統治者愉悅享樂、歌功頌德的一種重要工具,以女樂為主。由於宮廷舞蹈以統治者的審美情趣而創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風格上的綺糜、內容上的消極;但大部分還是多由藝人們在中國民間舞蹈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所以不乏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美之處。宋元之後,由於戰亂頻繁,文化受到破壞,舞蹈的發展也受到影響,漢唐時代的許多著名舞蹈競相失傳了。在傳統舞蹈基礎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戲曲的形成和發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藝術。元代,宮廷樂舞與民間歌舞,乃至「白戲」、「滑稽戲」、「角抵戲」等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戲曲藝術形式。戲曲藝術要求唱、念、做、打相結合,具有舞蹈、音樂、美術、雜技、文學、說白等多種因素,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戲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國傳統舞蹈的精華,它根據人物情節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動作,並加以改造,加強和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元、明、清三代以後,社會矛盾相對復雜,復雜的社會生活提供了許多素材,使舞蹈進一步得到發展。
❺ 用什麼詞形容古典舞的特點
1、形
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為形形色色的體態,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
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2、神
這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3、勁
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
4、律
「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
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沖必靠、欲左先後、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
(5)美女評價中國古典舞擴展閱讀:
古典舞代表曲目
1、女子
《扇舞丹青》、《碧雨幽蘭》、《蝶飛花舞》、《愛蓮說》、《羅敷行》、《點絳唇》等。
2、男子
《孔乙己》、《秦王點兵》、《孤鴻》等。
3、群舞
《踏歌》、《桃夭》等。
網路-古典舞
❻ 古典舞淺析
古典舞淺析
在我國古代「舞」字甲骨文往往寫成
意思是一個人兩只手分別拿著東西在跳舞,最古老的舞蹈通常會把獸尾系在舞者臀部,或者把羽毛插在頭上,在青海省大通縣出土的彩色陶盆里,就可以看到這樣的裝飾。
隨著歷史的發展,原始舞蹈的裝扮也在發生變化,之前系在身上或頭上的羽毛,到了周代,六小舞中的「旄舞」(mao第二聲),舞者手持氂牛尾,「羽舞」持鳥羽,「皇舞」則把彩色的羽毛綁在頭上。這種以鳥羽和獸尾為道具的傳統,一直保持到近古雅樂和一些民間舞蹈里,特別戲曲, 我們仍然能看到一些演員頭上有長長的翎字。
在那個時代,人類的生產活動主要集中在狩獵上,野獸威脅著族群的的生命,但是又帶來了口食來源,於是獸類既是原始人的天敵,也帶來種種好處和象徵的力量,往往會成為某一部落的崇拜圖騰。原始舞蹈以鳥羽和獸尾作為舞蹈道具,不僅顯示了狩獵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展現了原始形態下的圖騰崇拜與神靈祈禱
《詩經》中是這樣贊美庄夫人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風·碩人》);
在曹植的《洛神賦》里是這樣描寫洛神的絕美容顏: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等等,詩詞里描寫的女子無一不是柔美婉妁、大氣磅礴、飄逸淡泊,氣質出塵。
這正是古典舞通過身體所要表達的。通過身形儀態外在技巧來表達,用神韻來傳遞情感。
現在古典舞越來越受年輕人歡迎了,我們常常看到詩詞的改編成歌曲,和一些古風歌曲。
中國古典舞起源歷史悠久、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融合了許多武術、戲曲中的動作和造型的中國古典舞尤為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強調呼吸配合的同時,要求表演過程中應富有韻律感和造型感,從而展示出獨有的東方式的剛柔並濟的美感。
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的古典舞非常強調「形神兼備,身心互融,內外統一」的神韻。神在中而形於外,要求舞者在表演中能夠通過神韻、身法和技巧的統一表現,生動地演繹出「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境界。
我認為不僅僅是對古典舞技巧的把握到位,還應該理解每一首曲子所要表達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