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邱慧芳與吳阿敏關系
形同姐妹。吳阿敏與邱慧芳都是國家競賽套路中太極拳的頂尖行家,在高中時期兩人是同學,關系非常好,截止到2022年7月18日,根據中國太極拳座談會上,吳阿敏老師發言官宣,自己與邱慧芳形同姐妹關系,在活動場所,吳阿敏老師落落大方、與世無爭,卻又處處清新脫俗、氣質非凡。
❷ 吳阿敏24式太極拳的3大基本功
吳阿敏24式太極拳的3大基本功
想要將其學好吳阿敏24式太極拳,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要領和基本功。下面梳理了吳阿敏24式太極拳的3大基本功的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鑒。
一、活臂
太極拳練得好壞,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墜肘、坐腕、舒指、亮掌,這些通常習慣性的要領外,要特別注意把握兩點:
(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順,舒展自然。
(2)必須以腰帶動,不能盲目自動亂動。
一代宗師李雅軒常對我們說:「胳膊、手一點勁兒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軟」。「兩臂要松得如繩兒栓在肩上一樣」。「兩臂要松得來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亂動,李雅軒先生指出:「……用心神氣意緩緩地命令著腰身脊樑,使其帶動四肢胳膊腿動……要絲毫地不自動,不零斷動,不局部動,不多動,不少動。……四肢多動,盲動,冒失動,或不動,或快慢不勻的動,這都是錯誤的,它只有太極拳之名而無太極拳之實,關於這一點學者需要注意」。
四肢亂動,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隨,全體完整而動的現象。上肢松軟沉墜這是練下沉功夫,氣沉丹田的需要,聳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氣上浮,導致心胸緊張與「上虛下實」之道唱反調,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這種機理是淺顯易懂的。
上肢臂手從武術技擊方面來看還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傳力,「其根在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說,即說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後要通過臂手發出,非高度松軟,發勁質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傳送信息,即練「聽勁」的功夫。胳膊和手,與對方接觸,就能得知對方的動態和勁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是聽勁,傳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從高度松軟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線的錯誤。
還有一層功能,那就是所謂:「以意運臂,以氣貫指,內勁通靈」進而鍛煉上肢勁力,但上述這些功能最初都必須從「活臂」練起才行。
初學練手,通常最容易出現的毛病就是亂動僵硬,練活臂就是要改變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動習慣,非改不行,因此稱為基本功。
二、動腰
初練太極拳常有隻見手足動,不見身上動的大毛病,其問題主要就出在不懂不會「動腰」上。
武術界一般都強調腰部的重要性,拳諺雲:「打拳不練腰,終身藝不高」。
《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此論核心在「腰的主宰」。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須在腰勁的帶動下一起完成達到「上下相隨」的要求,主宰於腰是指如何動腰,簡單來說,主宰於腰就是「動腰」,這里還可以明顯看出,全身動作,起動在腰,腰就是火車頭,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拳經《十三勢歌》中雲:「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
進一步探討動腰的重要,有的老師就說,腰既是火車頭,一切動作都是從腰先動開始,那麼把打拳直接就想成是腰在打拳。這也是可以的,這和源動腰隙,留心腰間的說法是完全吻合的。
「動腰」屬於身法要領,是基本功,可是身法上還有其它要求,為何不同等看待作為基本功呢?情況不同層次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屬於內功,楊澄甫宗師早已定論,屬於高層次高年級的課程,是在提起精神全身放鬆之下,長時間逐漸養成的,學之談何容易。
初學階段,只注意全身放鬆就可以了,不必提前追求。含胸拔背(包括寬胸闊背),也不是初學階段就能學到的東西,不必過分注意。
立身中正,只能看成是動腰的條件就行了。身法的各項要求是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提出的。實際上彼此密切配合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來理解,否則領悟機理就可能產生問題,不利於學拳,不可大意。
綜上所述,「動腰」是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為條件,以脊柱為軸,緩緩地進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擰帶動操作。「動腰」動作主要是擰腰,是以脊柱為軸,在平行於地面的平面內左右旋擰動作。擰腰,就像洗臉擰毛巾一樣。
三、坐腿
太極拳對下肢足腿的要求,稱之謂底盤根基功夫,極為重要,確也相當難練。許多練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足腿的鍛煉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練底盤功夫的一種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單腿屈膝負重練法」,也難掌握,因此仍應把它看作是一項基本功。《太極拳論》中即提到:「其根在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這段話是論發勁,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勁由腿部從屈到伸產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這就明確指出足腿底盤要有產生根勁的能力。
早年練拳中,結識幾位太極高手,都說太極功底在腳下,說法雖顯偏頗,但也明確指出了底盤功夫的重要性,根力的重要性。
李雅軒先生對於下肢足腿,經常強調說:「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廂,足腿如車廂下之大盤簧,車廂是托在盤簧上的,不使車廂上起離開盤簧,也不使車廂觸及硬的鐵輪」。
這段話形象地闡明了底盤的作用和重要性,明確指出足腿既要有承受負荷的能力,又要能穩固地保持鬆柔有力富有彈性。腳下有根,穩固,自身穩定能力就強。推手發勁,常講要先拔根,這就是要破壞對方的穩定勢態,破壞其「其根在足」的能力,根力一拔,重心不穩,身法散亂,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太極有功底者,底盤穩固,一般人是不容易推動的。
❸ 高佳敏,邱慧芳,蘇韌峰,吳阿敏太極拳誰打的
高佳敏、邱慧芳、蘇韌峰、吳阿敏、都是很受太極拳愛好者的尊重、各有千秋、高佳敏稱太極皇後、邱慧芳、是太極冠軍、蘇韌峰、動作大氣有力、吳阿敏太極全面手、吳阿敏的太極推手很受歡迎
❹ 學好吳阿敏24式太極拳的4個步驟
,如果你想要練好24式太極拳的基本功,就必須要懂吳阿敏24式太極拳的4個步驟,下面一起看看吧!
第一步 盤好拳架
拳架,對於任何武功來說,都是基礎中的基礎,對於吳阿敏24式太極拳也不例外,我們需要掌握當中的動作要領
以吳阿敏24式太極拳而言,動作姿勢應符合「二十要」。即:頭要懸、頸要貼、眼要平、身要正、形要准、度要對、肩要沉、肘要墜、臂要彎、腋要虛、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順、腰要塞、臀要斂、襠要圓、腿要曲。
這「二十要」包括了太極拳形體動作從頭頂到手腳的基本要求,是楊澄甫《十要》中部分內容的具體化,目的是為更方便操作與實踐。所以「二十要」是吳阿敏24式太極拳的基礎要領,也是評判形體動作正確與否的硬標准,因此必須不折不扣地達到這「二十要」。
第二步 練好行拳
當拳架套路的形體動作基本學會,動作的姿勢基本正確時,就應進一步練好行拳。所謂行拳,就是指操練套路。在這操練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標准,把拳架套路的單個動作連接好、轉換好,使之形成一個和諧、流暢的整體。
這行拳的標準是十六個字,即:「松靜、輕靈、柔和、圓活,沉穩、慢勻、協調、神合」。這十六個字是全面衡量拳藝水平的標准。由於行拳是動態的,形體姿勢變化較快,要嫻熟地完全做好十六字,有一個漸進累積和層次遞增升達的過程,需要絞長時間修煉,才能逐漸達到圓滿。為此下面再贅述幾句:
十六字中的重點是行拳「松靜」『柔和』,松靜是基礎,柔和是目標。練拳時要求放鬆,用意不用力,即做到:大腦松靜、皮毛松展、肌肉鬆柔、骨節松開、筋腱松長、臟腑松舒、血脈松暢、經絡鬆通 (簡稱「八松」),全身由表及裡,自上而下,沒有一點僵力,沒有一處僵硬,在無處不松的情況下,進行著綿緩(非激烈的)柔和(非剛猛的)的形體運動。
能柔和方能有「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和「以柔克剛」的技擊特徵,方能顯現太極拳輕盈柔美的風格,故應重點修煉。
經過這樣長時間的鍛練,它會促進人體「氣路」和「血路」的通暢,加速氣血循環,通常稱之為「活氣活血」。這種「兩路」暢通、氣血兩活的狀態,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是養生的需要。
第三步 練好用意
太極拳是內家拳,特別注重用意,王宗岳《十三式歌》中寫道:「若問體用何為准,意氣君來骨肉臣。」意思是行拳時要把用意放在主導的地位上,使意起主導作用。楊澄甫《十要》中要求「用意不用力」,更具體地指明了行拳要用意。
所謂練好用意,是指能夠嫻熟地「以意行拳」。「以意行拳」的具體方法是「以意導形」,「以意導形」就是運用意念導引太極拳形體動作的演變,故行拳時意在形先,動在意後。
即「先意動,再內動,繼而形動」,這就是形與意的統一。用意要求「無過不及」,即用意不能過,過則易僵、易呆、易滯,不能輕靈鬆柔;用意也不能「不及」,「不及」則易丟、易散、易斷。
故「以意行拳」首先心要靜,不靜則心不專、意散亂,行拳時會發生「過」與「不及」現象。心專一才能把握好用意的度,使用意度恰到好處,做到「勁斷意不斷」。
第四步 練好呼吸
1)行拳時要求呼吸做到「深、長、細、慢、勻、輕」。太極拳行拳的`呼吸,比人們平時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緩、均勻、深長,達到吸之輕輕,呼之綿綿,沒有閉氣、憋氣、向下壓氣、強提拉氣和用勁逼氣的現象。
2)行拳時要求呼吸為「腹式逆呼吸」。太極拳行拳時的呼吸,是把人們後天的胸式呼吸,還原為先天的腹式呼吸,並且要調整為腹式逆呼吸。
腹式逆呼吸的方法是:吸氣時腹部收縮,呼氣時腹部鼓起。經過一段時間呼吸訓練,行拳時慢慢習慣腹式呼吸了,進而嫻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如果能夠再做到腹式呼吸日常生活化,全都還原為嬰兒的先天腹式呼吸,那就時時刻刻在練功了。
3)行拳時要求呼吸符合「動作配合呼吸」的原則。行拳時要求動作與呼吸的配合非常協調,做到「收吸發呼」、「起吸落呼」、「合吸開呼」。
那麼行拳時是以動作為主,還是以呼吸為主呢?當太極拳發力技擊時,是以動作為主,即要「呼吸配合動作」;而當太極拳以養生為主要目的時,則要以呼吸為主,即要「動作配合呼吸」。
這是因為太極拳養生要求呼吸均勻,每分鍾呼吸的頻次基本相等。由於太極拳每個動作行程的弧線長度不相等,只有在行程弧線長的姿勢動作加快點速度,在行程弧線短的姿勢動作放慢點速度,使動作到位與呼吸完成同步,以保持呼吸基本均勻。
❺ 吳阿敏近況
阿姨,加油,小龍支持你
❻ 吳阿敏簡歷
一個清水芙蓉般充滿靈性和智慧的美女,從2歲蹣跚走步起就隨每天練武的父親學招式,民間的,少林的,只要是打拳舞劍她就跟著比劃,久而久之,她對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十二歲就進了省武校後來又考進了北京體育大學,大學以前她參加了全國省市的多次武術比賽,得過幾十塊金銀牌。
體育大學的學習是她質的飛躍,在此期間她在各位高師教授指導下系統的學習了中華武學及相關理論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武術及養生學有了全面的理解,並且堅持不懈的刻苦學練十八般武藝,學費都是假期打工賺來的,每天都要比別的同學睡的晚,起的早,她說別人一分努力,她就要付出十倍的汗水,工夫不負有心人,當她取得碩士學位的時候,也在北京擁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先後獲得了世界武術大賽太極拳劍推手全能冠軍,和各種金銀獎牌30多塊並參與了中國最具權威的武書辭典劍的編著和中國太極拳運動再版標准示範圖示,國家級武術裁判,中央電視台青春之光武術教練,出版教學光碟100盤,教學書7部,創編阿敏九式拳劍扇刀杖拂塵鞭桿等30多套。。。真是藝高膽大。。。縱覽中國武術界,不能不說是一個傳奇。。。。。。
在少女如花似玉的年齡都是戀愛的季節,而美麗的阿敏,卻深深迷上了太極,傾情傾心,如果你看到了她的鞭桿,就是在冬日空空冷冷的地下室研編出來的,如果你知道了她的養生拂塵就是夏日每天挑燈到子夜的理論專研,如果你曉得了她每天六點就起床,晚十二點還忙碌未眠,如果你得知了她走出國門又去把更高的山峰登攀,你會怎樣想?張三豐,陳王廷,揚露禪,吳阿敏。。。
❼ 吳阿敏與宗維潔的關系
都是太極教師。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吳阿敏與宗維潔的關系是都是太極教師,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❽ 太極拳吳阿敏丈夫叫什麼名
吳阿敏的丈夫叫張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