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專區 > 面具臉譜圖片女生

面具臉譜圖片女生

發布時間:2022-12-06 09:46:50

㈠ 京劇臉譜中生、旦、凈、末、丑的臉譜是什麼樣的,希望有圖片

1、生行

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泛指凈、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見於宋元南戲,指劇中男主角,與元雜劇的正末相當。按其扮演人物屬性、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類。

㈡ 川劇臉譜的各種顏色代表不同的人物,各是什麼

「臉譜」是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川劇名家張德成在《略談臉譜》中說得更為具體:「臉譜,顧名思義,既然稱譜,便不是在臉上隨意作畫,胡塗亂抹,而是有譜:有道理、有目的、有規矩的。這個譜,就是藝術的真實從生活出發,經過藝術的加工、提煉、誇張、美化……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徵,是川劇舞台藝術刻劃人物創作手段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川劇臉譜分凈角和丑角兩大類。屬於凈角的有包公臉、霸王臉、尉遲臉、關公臉、八寶臉、五彩臉、三塊瓦、紅三塊瓦、黑三塊瓦、花三塊瓦、張飛臉、霸兒臉、粉臉、張松臉、僧臉、太監臉、黃膽臉、金臉、勾鼻鷂子臉、形象臉等;屬於丑角的有長方形臉、橢圓形臉、梅花形臉、蝴蝶形臉、大葫蘆形臉、螃蟹形臉、腰子形臉、二餅餅臉、木偶臉、老臉等。有的同是一個人,由於年齡不同,臉譜也就各異。還有因扮演者不同,雖同飾一個角色,所繪臉譜也不盡相同。

臉譜的由來有許多說法,至今沒有定論。但概括起來,不外以下四種:

由面具蛻化而來

臉譜,起源於原始圖騰(約公元550年),後來逐漸演變成藝術化的戲劇臉譜。據《舊唐書·音樂志》和唐段安節撰《樂府雜錄》記載,公元550年的北齊蘭陵王高長恭英勇善戰,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戰就戴上形狀猙獰的假面具。到了唐代就發展成為一種「代面」的歌舞形式,這種戴面具演出,觀眾對演員表情變化看不見,妨礙對戲劇藝術的欣賞,後來面具就不戴了,發展為將面具上的花紋直接畫在臉上的化妝藝術;宋元時期,面部化妝色彩多樣化,有黑臉、紅臉、花臉、青臉、藍臉。這些臉譜的顏色都有一定象徵意義,紅色表示英勇、正義,如關羽赤膽忠心,就勾畫紅臉;黃色表示勇猛、殘暴。

如《戰宛城》中的典韋、《馬陵道》中的龐涓,勾畫黃臉;白色表示奸詐、多謀,如曹操奸詐,勾畫白臉;黑色表示剛直、果斷,如包拯鐵面無私,勾畫黑臉;藍色表示堅毅、勇敢,如《連環套》中的竇爾墩、《白水灘》中的青面虎;此外還有神怪仙佛一類人物,專用金色、銀色等。戲劇人物臉上先有了這些主色基調,再配以表現其心理、專長、命運等象徵圖案,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就塑成了。

由化妝蛻化而來

演員裝扮某個角色,首先要像那個角色,所以將眉眼口鼻,畫成那個角色形狀,而一個人的性格,首先也表現在臉部,為了表現一個人的性格,在化妝時進行一些誇張。這種類似臉譜的化妝方法,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的臉譜。

由神怪儺戲退化而來

從前有一種驅疫打鬼的儺戲,裡面有神佛鬼怪的角色。這些角色的面貌無法模仿,只能憑空構思。神佛用金銀等色特別標出,妖怪之類,就將他們的形狀畫在面上。如豹精就畫個豹頭,豬怪就畫個豬臉等。這種表現方法推廣到其它角色,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臉譜。

由盜賊塗面蛻化而來

從前的盜賊為了防止被人認出來,常常將自己的臉塗畫得面目全非。恐怖凶暴。於是在演戲的時候,凡是遇到有兇狠殘暴、使人恐怖的角色,也在臉上亂勾亂抹,於是就形成一種臉譜。臉譜,是很原始的藝術現象,它增強了川劇的藝術性和表現力,讓其散發著古典美的魅力。倘若沒有了臉譜,無論你的戲怎樣合乎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也將失去或部分失去藝術感染力。

臉譜圖案標示人物形象

川劇臉譜並不是死譜,而是活譜。「詩譜」、「詞譜」、「曲譜」等譜中常常有所謂「又一體」雲雲,也表示「譜」的變化,說明有靈活性。而川劇的臉譜也同樣如此。運用臉譜要根據具體人物作適當的增減或改動。如關聖人和趙匡胤,雖然都是開的紅臉,但趙匡胤的眼皮上多了一根白色的線條以示區別:關羽為人忠厚,很講信義,趙匡胤玩弄權術,殺伐功臣。前者是聖人,後者是歪人。更為典型的則是孫悟空的臉譜為猴,豬八戒的臉譜為豬,牛魔王的臉譜為牛……諸如此類臉譜,簡直就是川劇舞台人物形象的標志。

說起變臉,有必要先到川劇那裡去溯一溯源頭。話說清乾隆、嘉慶年間,每至逢年過節之際,在四川鄉鎮村落碼頭處林立的廟堂都會搭起戲台以作慶典,久而久之,川劇就在街頭巷尾之中漸成氣候。清代「兩湖填四川」,為蜀地的文化帶來了諸多新元素,昆、高、胡、彈、燈,諸腔戲班匯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凈、末、丑同亮相於茶館的小戲台之上,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才改稱「川劇」。

相較於川劇藝術本身的淵源和博大,變臉的技藝成形則還要歸屬於二十世紀。在這期間,變臉在戲班的對台戲中不斷摸索、演變、精化,漸漸成為川劇的一大特色。川劇的悲劇極有特色,喜劇獨樹一幟,凡是情感波折、內心激變之處,變臉皆有用武之地,它以其怪誕猙獰的面相變化表現出人物內心不可名狀之律動,作為一種對人物內心非常獨特的表現手法,無疑大大增加了川劇本身的表現力,每及名角表演變臉,就常常釀成爆棚之患。可見,老百姓對這種極端好看的耍活兒是打心眼地認可的。

(2)面具臉譜圖片女生擴展閱讀:

川劇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㈢ 求幾張下半臉帶面具的動漫女生圖片

樓樓這個可以嗎

望採納!!

㈣ 藏戲臉譜那個三隻眼睛青面獠牙的臉譜描繪的是藏族哪一位神

「蕪姆」護法 藏戲人物面具種類較多,主要有平面和立體兩種形式。平面面具用各種布料、紙板、山羊皮等組合而成,多用來表現劇中有身份、有性格的角色,如國王、大臣、喇嘛以及老婦、老翁、巫女等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立體面具用紙漿、漆布、泥巴等塑成。立體面具除有各種造型的動物外,還有表現劇中的神仙鬼怪,如哈香彌勒佛、龍女、閻羅王護法神以及插科打渾的角色阿扎讓等。各種顏色的面具,以藝術誇張的色彩表現各種人物的不同性格。如劇中的藍溫巴面具是勇敢和正義的象徵;國王戴的紅面具則是權力的象徵;忠臣戴的黃色面具象徵忠良;王紀、牧女戴綠面具象徵女性;良家老人戴的白面具象徵善良;口是心非、兩面三刀的角色戴的是半白半黑的面具;而黑色面具則表現凶惡與殘暴。例如,藏戲《白馬文巴》中的九頭羅剎女王戴的面具是披頭散發重疊的9個鬼頭,深褐色的鬼臉上用金勾出眉顰,雙目圓睜,一口獠牙,象徵一個窮凶極惡』的野蠻形象。當然,色彩的象徵意義也不是絕對的,有時也是可以變化的。 在藏戲中,無論什麼流派和劇種都離不開各種動物的登台表演。因此,藏戲中有眾多的動物面具。而這些動物都被罩上神靈的色彩,實際上是一種圖騰崇拜。如西藏原始苯教所崇拜的神抵是羊頭、牛頭、馬頭和虎頭,這些動物代表著各種有生命的神靈。 http://www.gogocn.com/article/2005123132613_186.htm

㈤ 京劇知識——臉譜

臉譜
【定義】

譜是中國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

【特點】

臉譜的主要特點有以下三點:一、美與丑的矛盾統一;二、與角色的性格關系密切;三、其圖案是程式化的。

臉譜對於不同的行當,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化妝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麵」、「潔面」。而「凈行」與「醜行」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凈,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雜,因此稱"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

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

臉譜來源於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築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以及人們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風格迥異的臉譜形象。這遠遠超出了舞台應用的范圍,足見臉譜藝術在人們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說明臉譜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許多國際友人、國內的有識之士出於對中國戲曲臉譜的好奇與喜愛,都在探索臉譜的奧秘。

【臉譜的類別】

大家看到的臉譜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工藝美術性臉譜。這類臉譜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思維想像,在石膏材質的臉形上,用繪畫,編織,刺綉等手法製作出形態各異,色彩圖案變化多樣的臉譜製品,這類臉譜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另一類是舞台實用臉譜。這類臉譜是根據劇情和劇中人物的需要,演員用誇張的手法在臉上勾畫出不同顏色,不同圖案和紋樣的臉譜。

【臉譜的起源】

關於舞台臉譜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源於我國南北朝北齊,興盛於唐代的歌舞戲,也叫大面或代面,是為了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物,說的是蘭陵王高長恭,勇猛善戰,貌若婦人,每次出戰,均戴兇猛假面,屢屢得勝。人們為了歌頌蘭陵王創造了男子獨舞,也帶面具。戲曲演員在舞台上勾畫臉譜是用來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點,相貌特徵,身份地位,實現豐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臉譜是人們頭腦中理念與觀感的諧和統一。

【相關臉譜的介紹】

紅色臉 象徵忠義、耿直、有血性,如:「三國戲」里的關羽、《斬經堂》里的吳漢。
其他:有諷刺意義,表示假好人。

關羽(紅整臉)

黑色臉 既表現性格嚴肅,不苟言笑,如「包公戲」里的包拯;又象徵威武有力、粗魯豪爽,如:「三國戲」里的張飛,「水滸戲」里的李逵,「楊排風」中的焦贊。
其他:表示陰陽中的陰,用於鬼魂。 膚色較黑或面貌醜陋。

張飛(黑十字門蝴蝶臉)

白色臉 表現奸詐多疑,如:「三國戲」里的曹操、《打嚴嵩》中的嚴嵩。

曹操(白整臉)

藍色臉 表現性格剛直,桀傲不馴,如:《上天台》中的馬武,《連環套》里的竇爾墩。

竇爾墩(藍花三塊瓦臉)

紫色臉 表現肅穆、穩重,富有正義感,如:《二進宮》中的徐延昭,《魚腸劍》中的專諸。
其他:面色不好,醜陋。

張郃(紫三塊瓦臉)

金色臉 象徵威武庄嚴,表現神仙一類角色。如:《鬧天宮》里的如來佛、二郎神。

大鵬(金色象形臉)

綠色臉 勇猛,莽撞。 如:《白水灘》里的徐世英

其他:綠林好漢。

其它還有黃色臉、粉色臉、銀色臉等。

「臉譜」是指中國傳統戲劇里男演員臉部的彩色化妝。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於凈(花臉)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類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內行的觀眾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個角色是英雄還是壞人,聰明還是愚蠢,受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 京劇那迷人的臉譜在中國戲劇無數臉部化妝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京劇臉譜以「象徵性」和「誇張性」著稱。它通過運用誇張和變形的圖形來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徵。眼睛,額頭和兩頰通常被畫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狀,再加上誇張的嘴和鼻子,製造出所需的臉部效果。

【臉譜的歷史】

臉譜的產生有悠久的歷史。臉譜起源於面具,臉譜將圖形直接畫在臉上,而面具把圖形畫在或鑄在別的東西上面後再戴在臉上,在中國的古代,祭祀活動中有巫舞和儺舞,舞者常帶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遺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幾十個青銅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魚鳧舉行祭祀禮儀的用品。北齊蘭陵王長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強,但相貌俊美像個女子,他打仗時就帶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蘭陵王入陣曲》里,扮演蘭陵王的演員就要帶上面具。這可能就是戲劇中臉譜的起源。

【相關記載】

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簡單的符號,「觀念符號」和"「表情符號」,用來表達某種特定的觀念或表情。到了戲里,這些符號就直接畫在臉上,表達更為復雜豐富的觀念和表情。唐代就有"塗面"的記載,孟郊在《弦歌行》里寫道:"驅攤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即表明了用染塗臉面表現鬼神的形象。宋代徐夢莘《三朝北門會編》的"清康中秩"第六卷記載了宋徽宗的兩個佞臣以"粉墨做優戲",口出市井浮言穢語,蠱惑皇上。宋代"塗面"分"潔面"和"表面"兩類,花面也很簡單。畫了個白鼻子、紅眼圈,目的"務在滑稽"。因為宋代雜劇中,科諢佔了很大比例。元代雜劇盛行,在《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做場》的大幅壁畫中,出現了元雜劇正面人物中的"整臉"的譜式,突破了過去副凈那種白底黑線的基本格調,帶有某種性格的色彩。

明代已經是由昆劇演出的傳奇劇的天下,表演豐富,行當分工精細,凈分正凈(大面)、副凈(二面)和丑(三面)。凈丑都畫臉譜,每個角色又有一個專譜。其底色多是根據說唱文學中的描繪或演員自己的想像設計的。如關羽的底色是紅的,包公的是黑的。其基本譜式是誇張的眉眼部分。明代人留發,臉譜畫在額以下,清代人留辮子,頭剃到腦門以上,臉譜也畫到了腦門以上。圖案比例也發生了變化。與明代相比,臉譜有繁有簡,底色一樣。清代中葉,地方戲興起,凈丑的臉譜每一地方差別很大,有明顯的地方特徵和民間藝術氣息,各種地方戲約有300多個劇種,大多在18世紀以後興起。地方戲的繁盛,使得劇目題材人物角色不斷增多,行當分工更細。凈行除了正凈副凈外,又加了武凈。色彩增加了藍、綠、黃、灰、橙。

【臉譜的分類】

臉譜根據描繪著色方式,分為:揉,勾,抹,破四種基本類型。
揉臉:凝重威武,整色為主,加重五官紋理加以實現。是十分古老的臉譜形式。
勾臉:色彩絢麗,圖案豐富,復雜美麗,五彩繽紛,有的還貼金敷銀,華麗無比。
抹臉:淺色為多,以為塗粉於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詐壞人之性。
破臉:不對稱臉,左右不一,形容面貌醜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據臉譜的圖案排列,又把臉譜分為以下四種:
整臉:最原始的臉譜形式,利用雙眉把臉分為額和面兩個部分的臉譜。
三塊瓦臉:在整臉的基礎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為左右的臉譜。
花三塊瓦臉:把三塊瓦臉的分界邊緣藝術化,加上各式圖案的臉譜。
碎臉:三塊瓦臉的變種,其分界邊緣花形極大,破壞了原有的輪廓。

【臉譜的圖案】

臉譜圖案非常豐富,大體上分為額頭圖,眉型圖,眼眶圖,鼻窩圖,嘴叉圖,嘴下圖。每個部位的圖案變化多端,有規律而無定論,如:

包拯黑額頭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潔。孟良額頭有一紅葫蘆,示意此人愛好喝酒。聞仲,楊戩畫有三眼,來源於古典傳說。巨靈,煞神,金錢豹有多張臉,突出其神鬼妖特色。楊七朗額頭有一繁體「虎」字,顯示其勇猛無敵。趙匡胤的龍眉表示為真龍天子。雷公臉譜中有一雷電紋。姜維額頭畫有陰陽圖,表示神機妙算。夏侯敦眼眶受過箭傷,故畫上紅點表示。竇爾墩,典威等人的臉譜上有其最擅長的兵器圖案。王延章頭畫蛤蟆,表示是水獸轉世。趙公明面畫金錢,表示自己是財神爺。北斗星君畫七星圖於額上。

【臉譜的作用】

臉譜的作用,除表示性格外,還可暗示角色的各種情況,如項羽的雙眼畫成"哭相",暗示他的悲劇性結局,包公皺眉暗示他苦思操心,孫悟空猴形臉暗示他本是猴子。另一作用是"距離化",拉開戲與觀眾的心理距離。臉上的圖畫使觀眾分辨不清演員的本來面目,並且與生活中的真實人物相貌很不一樣,像帶著假面具。這使得觀眾不容易"入戲",避免產生幻覺,而是專心於審美和欣賞。另外,"大花臉"與"俊扮"同時上場,形成鮮明對比,更突出了生、旦的俊美之相和凈丑的怪誕之容。同時,臉譜的濃重、鮮明的油彩和多樣的圖案,再配上凈行"吼叫式"的粗獷聲腔,形成強烈藝術刺激,對觀眾起到興奮、宣洩和震動作用。

臉譜不是絕對固定的,由於上演的劇目、角色的年齡、演員的臉形不同而略有差別。除此之外,演員畫臉譜演出時,還有一個原則,即同時在場的諸角色,其臉譜特別是基調色彩不能"犯重",如《長坂坡》中曹營八將同時上場,除張遼不勾臉外,其餘七人須一人一色,不能相同。這樣的目的是用不同的顏色搭配以求美觀,同時要讓遠距離的觀眾不致混淆角色。凈行的臉譜最為豐富復雜。楚霸王的京劇臉譜被稱為"無雙臉",為楚霸王專用。相傳楚霸王是個美男子,但因他殺人無數、性情凶暴,畫成花臉;又因他是個悲劇人物,雙眼處畫兩大塊向下斜掉的黑影,明顯的是副哭喪臉。項羽的臉譜底色是大白,這種色調表示奸詐、殘忍。在人們的印象里,項羽是血性男兒,尤其是霸王別姬,充分顯示出深厚的感情,令人難忘,但其面部只有黑白二色,並無紅色。這種情況表明臉譜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探討。

中國臉譜網 http://www.lianpu.com.cn/
北京泥塑京劇臉譜淺談

一、臉譜原源]

臉譜的發展跟中國戲曲的發展是不可分隔的。起源於歷史上的「代面」。據《舊唐書》記載,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代面」即「假面歌舞」的出現,這應是臉譜的鼻祖。貴州的「儺戲」面具就是臉譜的活化石。隨著戲曲的發展,戴面具演出時不利於演員面部表演,藝人們直接用顏料在面部勾畫、化妝,就逐漸形成臉譜。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用各種顏色在演員面部所勾畫行成的特殊譜式圖案。凈、丑是採用臉譜作為面部化妝的主要角色,部分生、旦角色也使用臉譜。臉譜是用來表明戲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徵,以豐富舞台美術色彩,強化演出效果。臉譜是種象性美術創作,是舞台美術整體中的固有組成部分。臉譜是把由思想構成的眉目口鼻花紋和臉膛顏色組織起來,塗畫在演員臉上以使人產生美觀感知的圖案。臉譜是隨戲的形成而產生的。各種人物大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臉譜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觀其外表、知其心胸。

二、京劇臉譜的形成

京劇臉譜是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形成後,逐漸形成的。京劇臉譜在形成過程中吸取了很多地方戲曲劇種的臉譜。在地方戲曲臉譜基礎上加以取優廢劣。經過幾代著名演員和戲曲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現在的京劇臉譜。京劇臉譜也是至今戲曲舞台上臉譜最多、最完整的臉譜體系。

京劇臉譜是中國傳統臉譜大系中的分支,有臉譜通性及其本身特性。京劇臉譜借鑒了徽、漢、昆、秦、各劇種經驗。從一開始就具有較完整的系統性,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全部舞台藝術的固有組成部分,離開舞台和戲中的人物,臉譜也就失去其根本意義。

戲中凈、丑勾臉與生角抹彩、旦角拍粉是性質相同的面部化妝手段。須與行頭,切末面具等人物風格諧調,並與唱、念、做、打、翻等表演形式協調,因此演戲是前後台戲曲藝術工作的集成。一個臉譜的譜式,一出戲中臉譜的配合,均須涵蘊於這個整體舞台藝術之中,這就是臉譜藝術的整體性。

三、京劇臉譜色彩常識

京劇臉譜是戲曲臉譜中用色最多的劇種,所謂臉譜色彩是指臉膛的主要色彩而言,有紅、紫、黑、白、藍、綠、黃、粉紅、褐、赭、金、銀等色,各具秒用,以豐富想像和誇張的手法,突出劇目中復雜的人物形象,出現於舞台上。

京劇臉譜著重在形、神、意等方面,表現多種人物忠、奸、善、惡寓意褒貶、愛憎分明,而且著色變化有致,勾繪精巧,富有圖案美,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對戲中人物膚色誇張的描繪,是對戲中人物性格的誇張。臉譜上的面紋常用有其它色彩,有烘托主色的作用。一般來說,紅色的代表忠勇、正直;黑色的代表勇猛、直爽;白色代表奸詐、狠毒、陰險;油白色代表自負、跋扈;藍色的代表剛強、驍勇;綠色的代表頑強、俠義;黃色的代表凶暴、沉著;灰色的代表老年梟雄;紫色的代表智勇剛義、剛正威嚴;金銀色代表神、佛、鬼怪、精靈。

京劇臉譜用色也不是絕對的,有靈活性。如:紅色在表現三國戲中人物關羽時,代表其赤膽忠心。但在《法門寺》中太監劉瑾雖為紅色臉是代表其養尊處優,權壓朝臣;如:《水滸》戲中人物晁蓋雖是「黃色三塊瓦臉」在這里就不是代表其凶暴、沉著,而是代表其面部膚色發黃,印堂勾畫一個橢圓紅光,一看就知是位堂堂正正起義的老英雄;如:《八大錘》中的金兀術用的金色,並非是神仙、精靈,而是代表其姓金。這個臉譜完全是《望文生義》的解釋,不能說明這個臉譜的真實意義。

四、北京泥塑京劇臉譜

北京的泥塑彩繪臉譜起源於清代末期。究竟是誰把京劇舞台上的臉譜變成了泥塑彩繪臉譜的呢?人們說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花臉桂子」。在北京泥塑臉譜發展史上,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相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4年)前後,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詩善畫,也是一位酷愛京戲的票友。靠吃「祿米」即俸祿為生,在閑玩的時候,他看到廟會上有泥捏制的泥人,突發奇想,用膠泥做了一臉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曬干以後,仿照舞台上的臉譜著色給泥坯勾畫上色,臉譜做成以後拿給自己要好的朋友觀賞,朋友都覺得挺好。桂先生就把臉譜分給了自己的朋友,一來二去,天長日久人們都知道他會做泥塑臉譜了。於是上門求繪的人逐漸多起來,在京城小有名氣。因為姓桂的最擅長繪制「凈角」臉譜,所以人們稱他為「花臉桂子」。

辛亥革命以後,取消了旗人錢糧「祿」的舊制。「花臉桂子」為了設法謀生,就在家裡做泥塑臉譜送到廟會上去出售。起初送幾個貨樣,交給了白塔寺的李記雜貨攤,很快就賣光了。以後不管送多少,都能隨時賣出去,總是供不應求。李記商店不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臉譜在北京出了名。從此泥塑京劇臉譜作為北京民間工藝品開始在京城流行,由於泥塑臉譜活躍了市場,京劇泥塑臉譜迅速發展。做臉譜的人多了起來。較有名的繼「花臉桂子」之後京城先後出現了白如霖、汪稔田、李榮山、趙友三、趙永年、李克明、馬成子、唐景昆、韓啟泰、雙起翔、楊玉棟等名家。

泥塑臉譜主要是藝人們在家裡手工製作,然後拿到廟會或經營藝術品的鋪子里去賣。劉曾復說:在老東安市場有個工藝品店「松竹梅」(邢靜安創辦)的小店就經營泥塑臉譜。解放初期做泥塑臉譜的幾位老藝術家組成合作小組,以後又成立了北京彩塑廠,後來劃歸到特藝三廠。到了九十年代初三廠因經營不景氣而停產,以後我為把臉譜藝術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於一九九五年創辦了北京興鑫工藝品廠,專業生產開發京劇泥塑臉譜同時也開發石膏、紙等不同材制的臉譜並為泥塑京劇臉譜注冊了「京蝠」商標,臉譜注冊商標國內還是首次。

五、京劇泥塑臉譜的製作

製作泥塑京劇臉譜少說也得十幾道工序。首先需要尋找成色質地較好的膠泥,然後過淋浸泡,再反復揉摔,做好臉譜的模具,把醒好的泥用模具刻坯,坯子要放在陰涼處陰干,不要暴曬,防止坯子乾裂。坯子涼干後打磨拋光上白然後再在坯子上彩繪、上漆、扎髯口、上盔飾這樣一件作品就完成了。泥塑臉譜最吃功夫的是彩繪,北京的泥塑臉譜講究規整,構圖嚴謹,線條流暢,位置准確,色彩明麗,善於刻畫和突出人物的性格,注重畫工,素有「三型七彩」之稱。在彩繪上,紅、黑二色畫完後還得上清漆,白、綠、黃、藍以及粉紅等都用顏料勾繪。由於黑、紅色用過漆,增強了亮度,能使基色突出,並能使之與一般色彩產生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明快的視覺感。

六、工藝泥塑臉譜的現狀未來

各種工藝品市場的櫃台里,各種展覽中都有京劇臉譜;在法國巴黎的大遊行中打頭彩車上也是我們京劇臉譜以及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在舉辦一些活動時也懸掛京劇臉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家庭裝飾、火柴盒上、鑰匙鏈上、撲克牌上、模特時裝上、大街的雕塑上到處都是京劇臉譜。臉譜已作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得到海內外人士的認可和歡迎。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加入WTO,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召開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了解中國,了解北京、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京劇、了解臉譜。將有更多人喜歡上我們京味的泥塑臉譜。讓我們為振興京劇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做些貢獻吧!

七、民間社火臉譜

儺起源於原始宗教。在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們對大自然的威脅沒有抗禦能力,一遇天災人禍,只能用儺祭,這一種原始宗教祭祀的巫術活動來祈告神靈,驅邪逐魔,弭災納祥。
儺面具的藝術風格,雖渾厚、粗獷,但工匠製作時不乏精雕細刻、講究色彩,拙樸的民間造型手法賦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劃出了民間神話中的神靈、鬼怪及傳說中各類人物的喜、怒、哀、樂、表情豐富,性格鮮明,令人嘆為觀止,是中華民間文化藝術的瑰寶。

八、田有亮筆下的臉譜

小 楠

立冬節氣到來的時候,田有亮先生在湖廣會館又喜收了一名跟隨他學習臉譜繪畫的弟子——戰友京劇團的楊強。田有亮先生在給我的簡訊里說:「現在已有六位徒弟,再收一位戰友京劇團的楊強,共七位。較有成就的有孫世梁、侯寶華、庄健三位。」
時年六十一歲的田有亮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少時幸得翁偶虹先生(原中國京劇院著名編劇,曾編創《野豬林》,《大鬧天宮》、《紅燈記》等百餘部劇作)開蒙,初涉臉譜畫藝,年稍長,拜翁偶虹先生為師,專習此藝三十餘載。其代表作有《中華國粹臉譜集錦》、《水滸英雄一百單八將全圖》、《二十八星宿臉譜》、《百鳥臉譜》、《百猴臉譜》等,其中《中華國粹臉譜集錦》含納了包括地方戲劇在內的2000餘幀臉譜。
田有亮先生告訴我,臉譜是戲曲化妝的特殊手段和獨特的面部造型藝術。根據史料記載,臉譜由唐代樂譜中所載面具和參軍戲的塗面逐漸演變而來。翁偶虹先生論證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孳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這樣隨著歷史的演變,經過歷代戲曲演員的長期實踐,臉譜藝術家逐步將各種人物畫臉的圖案加以完善,歸納分類訂成譜式,畫出五顏六色的圖案,每人一譜。所謂「花」而有「譜」,這就是臉譜的形成。
京劇是國粹,是中國戲曲中最大的劇種,集合各劇精華,臉譜完善,譜式繁多,蔚為大觀。京劇各行當演員經過化妝,由固定的臉譜有效地表現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臉譜使人可以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
近年來,隨著田有亮先生的藝術成就日臻高至,其聲名遠及海外,應邀在中央電視台講解臉譜掌故,更有許多作品刊登發表,傳播弘揚京劇藝術,傳統文化。
九、中國臉譜文化
lp118.cn
中國京劇臉譜文化博大精深,而臉譜的彩妝運用之妙更是存乎一心!「臉譜是一種中國戲曲內獨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妝造型藝術。從戲劇的角度來講,它是性格化的;從美術的角度來看,它是圖案式的。在漫長的歲月里,戲曲臉譜是隨著戲曲的孕育成熟,逐漸形成,並以譜式的方法相對固定下來。」臉譜是中國戲曲獨有的,不同於其它國家任何戲劇的化妝。戲曲臉譜有著獨特的迷人魅力。
臉譜與戲曲人物角色的關系如何?是不是戲曲中的每個人物都需要勾畫臉譜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每個人物都要勾畫臉譜,臉譜的勾畫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類來進行。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 「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 「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麵」或「潔面」。其特徵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 「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 「旦」人物個性主要*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臉譜化妝,是用於「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麵」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 「凈」、「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徵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有《將相和》的廉頗、[圖10 廉頗(京劇《將相和》)]《鍘美案》的包拯等,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也由架子花臉扮演。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 《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
臉譜與戲曲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的關系,可用圖簡要表示如下:
戲曲中的角色行當最初是用於表現人物的社會地位、身份和職業,後來逐漸擴展到表現人物的品德、性格、氣質等方面。角色行當具有類型化特徵,而且對角色的區分帶有明顯的善惡、褒貶的道德評價在裡面,如公正忠孝者為端莊的正貌,*邪可惡者刻畫成丑形。面部化妝和服裝是區分人物角色的可視的直接表徵,如果說服裝主要是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職業;那麼面部化妝,尤其是臉譜化妝更多表現的是人物的性格、氣質、品德、情緒、心理等方面。通過臉譜對人物的善惡、褒貶的評價是直接的,一目瞭然的。如曹操勾白臉表示*詐,關羽勾紅臉表示忠義等。
臉譜具有相對獨立的欣賞價值和審美意義,但從根本上說,它始終是戲曲表演藝術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對臉譜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特性的認識,只有在觀看戲曲演出過程中,結合服裝和表演才能充分理解、認識。
臉譜與服裝的配合構成了舞台上凈、丑角人物的外觀,再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就形成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喚起觀眾的心理共鳴。眼睛、面部是情緒、心理的窗戶,因此臉譜是觀眾的視覺中心,臉譜對喚起觀眾審美心理的美感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五顏六色,變幻無窮,內涵豐富,就連許多西方藝術大師都覺得中國戲曲臉譜「奇妙極了」。更多臉譜圖片到:臉譜專賣: http://www.lp118.cn
黃臉和白臉
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一大特點,也是理解劇情的關鍵。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者;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者;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凶詐者;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京劇臉譜的色彩非常豐富,主色一般象徵某個人物的品質,性格,氣度.
紅色--表現忠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關羽.
藍色--表現剛強,驍勇,有心計的人物性格,如:竇爾敦.
黑色--表現正直,無私,剛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陰險,疑詐,飛揚,肅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綠色--代表頑強,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虯.
黃色--代表梟勇,兇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紫色--表現剛正,穩練,沉著的人物.
金,銀色--表現各種神怪形象

㈥ 藏戲的面具和其他戲種的臉譜相比,有什麼相同力和不同點

藏戲面具顏色的含義:白色面具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純潔、善良、溫和,無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長壽,少者無理。對比:京劇中的白色臉譜表示人物性格奸詐多疑,代表人物為曹操 黃色面具 黃色面具表示容光煥發、功德廣大、知識淵博,系活佛、仙翁所戴。 對比:京劇中黃色臉譜代表人物性格猛烈,代表人物典韋 藍色面具 藍色面具表示正義、勇敢,為勇士相。 對比:京劇中藍色臉譜表示人物性格剛直,桀傲不馴。代表人物為竇爾敦 綠色面具 綠色面具象徵賢良智慧;美貌端莊,屬於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 對比:京劇中的綠色臉譜代表人物性格勇猛,莽撞。多用來表現綠林好漢。 紅色面具 紅色面具象徵權力、正義,表示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凡扮演國王、大臣者均戴紅色面具。有時藏戲里宗教跳神中一些男性呈忿怒狀也常用紅色。 對比:京劇中的紅色臉譜象徵著忠義。代表人物為關羽。 黑色面具 黑色面具表示凶惡,為凶怒相。 對比:在京劇中,黑色臉譜代表著公正,鐵面無私。代表人物為包拯。 半白半黑 半白半黑面具表示嘴甜心毒,兩面三刀,專門挑撥離間者。藏戲和京劇臉譜在顏色上的差異我覺得跟它們的起源和發展及地域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㈦ 京劇臉譜圖片 京劇臉譜介紹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於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為採用某些色彩的。紅色有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姜維、常遇春;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京劇臉譜來源於生活。每個人面部器官的形狀、輪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面部肌肉的紋理與人物的年齡、生理、經歷、生活的自然條件也都有密切關系,所以京劇臉譜的勾繪是以生活為依據,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說的人的臉色,曬得漆黑、嚇得煞白、臊得通紅、病得焦黃等,既是劇中人物心理活動、精神狀態的揭示和生理特徵的表現,又是確定臉譜色彩、線條、紋樣與圖案的基礎。臉譜雖然來源於生活,但又是實際生活的放大、誇張。演義小說和說唱藝術對歷史人物的誇張、形象的描寫,也是京劇臉譜的依據來源。如關羽的丹風眼、卧蠶眉,張飛的豹頭環眼,趙匡胤的面如重棗等,所有描寫,都被戲曲化妝吸取下來,在京劇舞台上的表現尤為明顯、突出。京劇臉譜在創造與發展的過程中,來源眾多,除上述者外,還有如下幾種: 1、借鑒生活中血統遺傳的原理。如張飛之子張苞,盂良之子孟強,焦贊之子焦玉,尉遲敬德之子尉遲寶林等,襲用其父臉譜,約定俗成,漸成定例。2、依據劇中人物姓名,附會色調,確定臉譜。如齊桓公因名「小白」而勾白臉,膏面虎因「青」字勾綠臉,浪里白條張順因「白」字勾白臉,黑風利、烏成黑等因「黑」字皆勾黑臉。3、以訛傳訛;一些劇中人物的臉譜來源於「訛傳」(音訛、義訛),加以附舍。如文天祥因與聞太師之「聞」同音勾紅臉。鋼屬黑色,剛與鋼同膏,因此京劇舊例,凡性格猛烈剛強之人多勾黑臉,如《草橋關》劇中的銚剛,(徐策跑城9劇中的薛剛)《慶陽圖》劇中的李剛,均因名字中有「剛」字而勾黑臉(京劇界素有「三剛不見紅」之說)。《八蠟廟》劇中的關泰,《收關勝》劇中的關勝,僅因與關羽同姓而勾紅臉。
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簡單的符號,「觀念符號」和"「表情符號」,用來表達某種特定的觀念或表情。唐代就有"塗面"的記載,孟郊在《弦歌行》里寫道:"驅攤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即表明了用染塗臉面表現鬼神的形象。宋代徐夢莘《三朝北門會編》的"清康中秩"第六卷記載了宋徽宗的兩個佞臣以"粉墨做優戲",口出市井浮言穢語,蠱惑皇上。宋代"塗面"分"潔面"和"表面"兩類,花面也很簡單。畫了個白鼻子、紅眼圈,目的"務在滑稽"。凈丑都畫臉譜,每個角色又有一個專譜。其底色多是根據說唱文學中的描繪或演員自己的想像設計的。如關羽的底色是紅的,包公的是黑的。其基本譜式是誇張的眉眼部分。明代人留發,臉譜畫在額以下,清代人留辮子,頭剃到腦門以上,臉譜也畫到了腦門以上。圖案比例也發生了變化。與明代相比,臉譜有繁有簡,底色一樣。清代中葉,地方戲興起,凈丑的臉譜每一地方差別很大,有明顯的地方特徵和民間藝術氣息,各種地方戲約有300多個劇種,大多在18世紀以後興起。地方戲的繁盛,使得劇目題材人物角色不斷增多,行當分工更細。凈行除了正凈副凈外,又加了武凈。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簡單的符號,「觀念符號」和"「表情符號」,用來表達某種特定的觀念或表情。到了戲里,這些符號就直接畫在臉上,表達更為復雜豐富的觀念和表情。唐代就有"塗面"的記載,孟郊在《弦歌行》里寫道:"驅攤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即表明了用染塗臉面表現鬼神的形象。宋代徐夢莘《三朝北門會編》的"清康中秩"第六卷記載了宋徽宗的兩個佞臣以"粉墨做優戲",口出市井浮言穢語,蠱惑皇上。因為宋代雜劇中,科諢佔了很大比例。元代雜劇盛行,在《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做場》的大幅壁畫中,明代已經是由昆劇演出的傳奇劇的天下,表演豐富,行當分工精細,凈分正凈(大面)、副凈(二面)和丑(三面)。凈丑都畫臉譜,每個角色又有一個專譜。如關羽的底色是紅的,包公的是黑的。其基本譜式是誇張的眉眼部分。明代人留發,臉譜畫在額以下,清代人留辮子,頭剃到腦門以上,臉譜也畫到了腦門以上。圖案比例也發生了變化。與明代相比,臉譜有繁有簡,底色一樣。清代中葉,地方戲興起,凈丑的臉譜每一地方差別很大,有明顯的地方特徵和民間藝術氣息,各種地方戲約有300多個劇種,大多在18世紀以後興起。地方戲的繁盛,使得劇目題材人物角色不斷增多,行當分工更細。凈行除了正凈副凈外,又加了武凈。色彩增加了藍、綠、黃、灰、橙。

㈧ 京劇臉譜圖片大全(帶名稱的)要快!!!~~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於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國內外都很流行,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以下為京劇臉譜圖片大全:

閱讀全文

與面具臉譜圖片女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423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15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84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94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743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728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2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01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65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72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9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554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501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31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73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127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22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882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019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