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尚比亞美女願意嫁給中國人嗎
不願意嫁中國人。
1、衣索比亞美女雖然很多,但她們很少嫁給中國人,在衣索比亞打工的中國人也不少,但和當地姑娘結婚的很少。
2、因為文化習俗有很大不同。
3、衣索比亞姑娘找對象,一般父母做主,希望找條件好的男人,如果你不是很有錢,她們也不願意遠嫁中國。
② 「娶洋婦」記
「娶洋婦」記
周松芳
(原載《同舟共進》2017年第2期)
晚近以來,中國積貧積弱,長期受洋人欺侮,在一些人看來,如果得以娶一洋婦,是否可以「出一口惡氣」,可貼上「愛國主義」的標簽?事實上反而不那麼簡單。梳理國人娶洋婦的史例,可謂別有意蘊在。
娶洋婦不易
最早立志也得以娶成洋婦的,恐怕是大名鼎鼎的容閎了。1845年他在澳門的瑪禮學校肄業時,曾寫下一文,題為《意想之紐約》:「予之意想得成為事實者,尚有二事:一為予之教育計劃,願遣多數青年子弟游學美國;一則願得美婦以為室,今此二事,亦皆如願以償。」 由容閎之志,可見當時想娶個洋婦實在不易。但國人喜歡看結果和表面,似乎留學就可以娶洋婦,所以當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學堂派員留學,三年屆滿回國,國內就熱傳這班留學人員,學沒好好上,倒是娶了洋婦「以娛情」,此傳言還堂而皇之地上了著名的《申報》——當然該報後來又刊發了更正的消息。
容閎(1828.11.17-1912.4.21)原名光照,族名達萌,號純甫,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容閎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早期海外華人娶洋婦固然不易,但在英國有所例外。因為中英貿易淵源甚早,由於一口通商的關系,廣東人很早就踐土英倫。據學者考證,早在1769年8月,廣州就有一位陶塑匠搭船去英國,受到熱烈歡迎。稍後,又有一位譯名「王彤」(Whang Tong)的人曾在1775年到訪倫敦,並與英國的文士和科學家會面。再晚一點的1816年,馮亞生、馮亞學兩個廣東商人因其伯父任廣東海關稅收官,出於好奇搭船赴英倫,後赴德國登台表演二胡,並協助德國漢學創始人之一威廉·夏特研究漢語。
到鴉片戰爭後,特別是1842年割佔香港島後,粵人與英人的往來更為密切了,最主要的當然是受雇於英人商船上的水手與雜役。這些水手與雜役,有一部分滯留於利物浦等港口城市,再內遷至倫敦等地,成為早期英國華人移民的主要來源。除水手外,由於被西洋人以堅船利炮為象徵的先進科學技術所震驚,晚清重臣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就提出:「出洋一年,勝讀西書四五年」,「入外國學堂一年,勝於中國三年」,因此求學留洋者也越來越多。在朝廷派遣官費留學生之前,不少廣東人因地利之便及認識之先,早就私人留學英國了。
這些早期的廣東水手或留學生,留下來總要解決生理乃至家庭問題。他們不可能像美國來自新會、開平、台山等地的金山客(指淘金的人),即便人不在家鄉,父母照樣幫其娶妻,讓新娘抱個大公雞拜堂——無論如何,他們是想著要回來的。這些留在英國的廣東人,下焉者求諸風月場,上焉者覓一英婦,竟也有得償所願者。1868年,曾任光緒皇帝外語老師的張德彝隨使歐美,在英國聽說有廣東人王阿秀在此開張茶鋪,盈利豐厚,已納「番女」為妻,六年內生了兩子一女。次年又見到一例:一位英國婦人,年約三十上下,其夫名為田阿喜,隸籍浙江錢塘,以拋刀接刀為戲,在歐洲各國賣藝,兩人結婚已有九年,育有子女。
1894年,一位澳洲女子和她的中國丈夫及三個孩子
至於不娶或娶不到洋婦,窺視或者嫖宿之,也是一種選擇,雖然等而下之。此種「嗜好」,雖達官貴人亦不能免。1925年初,翁之熹(翁同龢之侄曾孫)隨同傳奇將軍徐樹錚出使歐洲,便曾人妓館觀裸舞;「性學博士張競生則認為巴黎是浪漫之地,有滿大街的人可找,下下等人才需要去逛妓院,但他 1928—1933年再度旅居巴黎時,還是親自去考察了巴黎最著名的妓院「玻璃宮」。
早期移民,用廣東話講「搵食艱難,搵女也艱難」。但隨著中國派出30萬華工赴歐參加一戰,情形則大為改觀了。因為這些華工,多有滯留不歸者,有娶妻的需求,而戰後法國等地,女多男少,加之相處日久,種族隔或歧視會相對減弱,這時娶洋婦的事例,就相對多而且相對真實與美好。
工作中的華工
這些華工不再「搵食艱難」,而是吃得好、穿得好(有制服),形象大為改觀。當時的《遠東時報》便有報道:「(華工每人)日領一法郎二五,在中國每月領十五元。」工人的住處被劃分成數處,每處可容納千人,工人們生活安適,倒也沒有太多的不滿意之處。定例每日給米兩斤,魚肉鹹菜各四盎司,熱水隨量。餐後一小時,又給以茶半盎斯。工人們既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又能隨時令赴沙地操練,每日起床及睡眠均有規律,「故當出發之前,無不肥滿強健」。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在當時的法國,華工們則是「吉士懷春,有女誘之」。史學家蔣廷黼就說,1917年應基督教青年會之徵,赴法國勒克列索勞軍(主要是鼓舞後方華工的工作積極性)。一天晚上,他正在俱樂部中工作,一個法國女孩子跑進來,說要與蔣單獨談談,於是蔣便把她帶到辦公室。女孩問道,她是否可以和一個姓楊的工人結婚,蔣廷黼告訴她:「我不認識那個人,所以無法提供意見。又問她是否考慮過中國的生活習慣與法國多有不同的問題。法國女孩說已考慮過了,並言:「如果我呆在法國,我可能永遠也結不了婚,即使我能幸運嫁了人,對方也可能是個莫名其妙的傢伙,把賺來的錢都喝了酒,醉後發脾氣打罵我。我認識楊已經一年,他從未喝過酒,我認為他永遠也不會打我。我想嫁給他一定很好。」(《蔣廷黼回憶錄》)有意思的是,在來法國前,蔣廷黼自己也正與一美國女友交往。某天,蔣的女友凱瑟琳和她母親到餐廳來,蔣本想避而不見,但另一端盤子的學生有意捉弄他,只好被迫硬著頭皮去招待這兩位女客。凱瑟琳的母親給了他五元小費,讓蔣相當尷尬。
對於華工與法女的結合,如果蔣廷黼還只是持旁觀者與中立者的態度,那黨國大佬李石曾,可算是起勁的撮合者。1918年底,與李石曾同船赴法留學的著名政治人物李璜(後為中國青年黨創始人之一)就說,李石曾尤其留心華工與法女所生的私生子。到法後,他即不遺餘力地托專人收養中法混血兒。1920年,李石曾覓得專人專款,設立了一托兒所,專收在法華工與法女所生嬰兒,其中大半皆為私生子。
在中法混血二代中,最成功、最出名的,恐數謝東發博士了。謝東發的父親是山東人(原籍江蘇),母親為法國人,他本人娶的妻子亦為法國人。謝的舉止神情一派正宗的「法國范兒」,他精通英文、德文,辦有報紙,社交面頗廣。1925年,徐樹錚出使歐洲時,還專門約見了他,並請他幫忙翻譯及演說等事宜。謝東發由此成為代表中國的著名外交官,如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勞局理事會等。謝東發之所以傑出,除了「混血」的優勢,當然還在於他的父親並非普通的水手或者華工,而是大有來頭:「西土文學家謝東發博士之尊人謝大銘君原籍江寧,其隨曾紀澤遠航來法……此蓋僑法華人之老前輩。
張競生(1888年-1970年),原名張江流、張公室,廣東饒平人,民國第一批留洋(法國)博士。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風雲人物,是哲學家、美學家、性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
當然,最能乘其浪漫的,非「性學博士」張競生莫屬。他當時與宋子文等作為中華民國第一批公派留學生,也有這個資本。張競生交往的第一位法國女友,是有愛人的:「一日她向我說有先前的愛人因戰傷到南方去醫治,她奉母命不得不到他所在的地方去照顧。」旋即在游泳池裡又遇到了一位當衛生員的已婚法國女子,還跑到日出島過了一段時期的同居生活。可惜此女子兩三個月後不告而別,令他好幾個月魂不附體。1916年,張競生轉往南部的里昂大學後,或許南法人更浪漫,他得到了更多交友的機會。在里昂,他還與一個法女有了私生子,但不久夭折,也就斷了他攜洋婦歸國的可能性。
兼具開放與保守的廣東人
經過一戰的「洗禮」,歐洲的華人娶起洋婦來,就相對容易些了,尤其是在非主流的小國或英法等國的鄉間。在比利時,華人似乎更受洋婦歡迎,著名新聞家鄒韜奮1934年訪問比利時的見聞,堪稱「最佳例證」。
20世紀30年代初,有三個年輕的青田小販一同住在一個比利時人的家裡,恰巧那家房東有三個女兒,年紀也正好與這三位青田小販相當。這三位青田小販見房東比較困難,也經常幫點小忙,接濟他們的家用。日長月久,來來往往,房東的三個女兒便與青田小販產生了感情,而且都發生了關系,其中一個女兒年齡還在16歲以下。此事被她們的父親發覺後,那位父親怒不可遏,上法院控告了那三個青田小販。在別人的土地上犯事,小販們恐懼的心情可想而知。開庭審判的那天,觀審的人很多,中國使館也派人去旁聽。幸好房東太太站在青田小販一邊。她當著眾人,面對法官,口若懸河地講了一篇大道理。她歷數丈夫在外面「軋姘頭」,平日不但不住在家裡,而且置她們母女生活於不顧的種種「罪狀」,極力贊揚三個青田小販如何如何地好。法官問那三個女兒,三個女兒也都說母親的話不錯,並且表示願意嫁給這三個青田小販。結果那三個青田小販禍中得福,喜出望外,各擁著嬌妻,「凱旋而歸」。(《新生周刊》1934年第1卷第25期)
中國人吃苦耐勞,雖然在國內有大男子主義,但在洋婦面前,不僅不見了蹤影,還變成「小男子主義」,甚至「男僕主義」了。有人在經濟條件相對沒那麼好的蘇格蘭觀察到:中國人想交外國女友,或娶她們為妻,那她們真是感謝上帝,因為嫁了中國人,被帶回去總可以有僕人可用,嫁了本國的人,就得像奴隸似的一天操勞到晚。並不是說每家如此,因為蘇格蘭人家中有傭人的很多,就是因為中國人所討的外國女人都是下等,有時自己是人家的傭人,嫁了中國人反而有人用。如果是個有錢的華人,那更會有蘇格蘭洋婦倒追。
這些娶蘇格蘭女子的華僑或留學生,多半是廣東人。成立於1583年的愛丁堡大學,是全球頂尖名校,也是與廣東人淵源最深的英國大學。在英的中國留學生,除了倫敦,就以愛丁堡的數量為最了。
1934年,鄒韜奮在歐洲考察時,發現在利物浦的華人,大多娶了英國女子,在曼徹斯特也有20多個華僑,全部從事洗衣業,也幾乎全有了英籍的妻子。當然他們差不多全是「妻管嚴」,這不單是寄人籬下的原因,還在於冒險到英國謀生的華僑,教育程度原本就低,有許多中西文字都不識,而英國妻子至少受過高小教育,所以大半受妻子的管轄,「懼內者」居多,因為寫信記賬以及許多事都要仰仗她們。但卑賤及缺乏文化,並不妨礙他們的小孩出落得聰明、健美。
在首都倫敦,娶洋婦的難度自然更大一些,只有約1/3的廣東華僑娶了英婦。這還得益於戰爭的「恩賜」:華僑有機會和英國女子一起工作,因有接觸機會,她們覺得平日聽上去可怕的中國人倒也不怎樣壞,因感情日洽而嫁給中國人的不少。因此中英混血兒們,在當時的倫敦有兩百個上下,不但相貌好(尤其是女子),而且非常聰明。可這些合法婚生的孩子,也常常遭受歧視。如畢業找工作時,僱主每每以「中英合種」的緣故加以歧視,拒絕錄用。不僅孩子,他們的英國母親也同樣遭受歧視,氣無可出時,她們便說:「我不做英國人,我既嫁給中國人,便是中國人了!」(《萍蹤寄語·英國的華僑》,三聯書店1987年版)可見,即使娶了洋婦,也不能「沾妻帶夫」。
據時人莫耀的統計,當時中英混血兒在全英國約有兩千餘,大多艷麗聰穎,「凡英國各區學校學生,成績最優者必屬之」。莫耀擔心他們純粹接受英國教育,數典忘祖,因此便與倫敦的國民黨組織商議創立兩間學校,加強這些混血兒的中華文化教育,並在回國參加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呼籲高層重視。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也顯示了黨國精英中,自元老李石曾之後,具有此種情懷者代不乏人。當然,推動之功,粵人與有力焉,因為國民黨倫敦支部的700多名黨員,90%都是粵籍工人。
當然也有能娶而不娶洋婦者,尤以廣東人為典型——廣東人真是兼具開放與保守兩個極端,於斯可見。有記載稱,倫敦唐人街曾有一家葯鋪,掌櫃姓黃,系廣東人,12歲就跟他叔叔到了英國。先替人洗衣服,後來做雜貨店店員、最後當了葯鋪東家,曾在倫敦大學法科進修。一戰時,他上書美總統威爾遜,力爭山東問題,請求主持公道。這位黃先生年滿三十卻仍未娶妻,終日以不識漢字為恥,早晚讀《英華字典》,在漢字旁標注英音。適逢四十歲才出國的貴州黃齊生先生,遂「互換課程」。廣東黃生心中鬱郁不樂,因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貴州黃生勸他娶英國女子,他終以「死了不能歸葬祖塋,養子不是完全中國人」來回絕宗兄的提議。貴州黃生是「五四」後出國的,思想新潮,極力解說人種「雜交」的優點,而廣東黃生終不為所動。後來廣東黃生因必須專心攻學以取得學位,不得不另請一位英國女店員相助。誰知女店員愛上了男東家,男東家也教女店員打字,但到最後他收了鋪子,辭了女店員,回國娶妻,供奉雙親。那位女店員臨行時對貴州黃生說:「他是一個鐵人。」(盛成《歐游雜感之二:煙霧的倫敦》)
③ 世界體壇四大美女,都想嫁給中國人,都是誰呢
全球體壇的4位美女,都想嫁給中國人,卻只有福原愛一人成功了!
孫妍在最後來說我們的「國民媳婦」福原愛。因為她是唯一嫁入中國的國外選手。福原愛1988年生於日本宮城縣,因為對皮乓球有獨特的天賦,於年幼時便以確定了以乒乓球為事業的人生方向,5歲時來到中國學打乒乓球,這也使得她能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福原愛總共參加了四次奧運會,成績最理想的一次是打入四強,盡管成績不怎麼好,但素有「瓷娃娃」之稱的她,還是火遍了亞洲。福原愛的丈夫是來自台灣的乒乓運動員李宏傑,兩人結婚後生活幸福。現在兩人育有兩子,一家四口生活美滿,讓人羨慕不已。
④ 曾被好萊塢女明星娶的那個中國男人叫什麼平來著明星死後這個男人十年前繼承了很多遺產回到北京,叫什麼
娶了奧黛麗.赫本並得到她巨額遺產的是中國男人
他有三輛頂級勞斯萊斯房車、價值八千萬元(人民幣,下同)豪宅、八個司機、四個保鏢、六個秘書、五個護士……
他十五年來給中國慈善事業捐贈了現金五千萬元,被中國慈善總會授予「慈善家」稱號的第一人。
他的名字,李春平。
引人注目的不僅是他作為慈善家的高調亮相,也不僅僅是他的巨額財富,而是他巨額財富的神秘來歷,以及他傳奇的很難復制的特殊的情感經歷。
他的故事在坊間流傳著各種版本:
美籍華人億萬富豪李春平的《懺悔無門》一書震驚了國內外許多人,台灣也買進了該書繁體字的版權,國內某影視公司正在將此故事籌拍電視劇。
李春平真實的奇特經歷令人刮目相看:他曾是中國軍人;因女友之事曾被勞改;以後認識了比他大38歲的美國好萊塢女影星「克勞迪婭」(書中化名);為尋出路他背離女友和父母定居美國,成為「克勞迪婭」的兒子兼情人,從此步入美國豪華的名人貴族生活圈;79歲的「克勞迪婭」病逝前第62天與李春平終於成婚,遺產的90%(豪宅庄園、公司、世界名畫、珠寶首飾、股票、現金)屬於了李春平,他成為名副其實的億萬富豪。李春平回國後不斷捐款回報社會,成為北京的著名慈善家。
異國的曠世姻緣造就了一個中國富豪,而圍繞李春平的故事還遠沒有結束:
近年來,李春平熱衷於收藏古董曾被牽扯於河北承德外八廟的文物拍賣案中;近日又聞,《懺悔無門》一書的作者王春元被女作家劉雲萍狀告侵犯著作權並索賠58.63萬元,劉說「全書24萬字中有22萬字是劉雲萍寫的」;面對作者之爭,故事的主人公李春平自己也開始明確與王春元的版權之爭,並表示將收回對王春元的「授權」……。
李春平的故事真如一部離奇的影視劇。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說:「李春平的經歷不可復制,中國四百年也不可能再出現這樣的愛情傳奇。」但是我們客觀地看,美國好萊塢女影星「克勞迪婭」對李春平確實充滿了真情實意,竟管有年齡的差異,但「克勞迪婭」挽救和改變了李春平的一生。
在閱讀和感嘆這個20世紀中國人和美國人奇特姻緣故事的同時,人們總禁不住好奇地想起一個未解的謎團:這位嫁給中國李春平的美國好萊塢女影星夫人到底是誰呢?她的真實姓名是什麼?——不知哪位朋友能幫助我們解開這個世紀之迷?
〔據初步了解,好萊塢女影星「克勞迪婭」是1911年生,1990年6月逝世,原住美國舊金山;李春平1949年生,1980年赴美國定居,1991年回國。〕
關於情感:他曾做過一個大他38歲的好萊塢女明星的「兒子情人」,女明星死後,他繼承了巨額遺產。這個著名的好萊塢女星是奧黛麗赫本。
⑤ 英國女朋友比中國女朋友溫柔漂亮嗎
不一定吧,怎麼會呢,不管是英國還是中國都有溫柔漂亮的女孩,也有一點都不溫柔漂亮而且好吃懶做,脾氣暴躁一身壞毛病的女孩,其實能談得來,性格,脾氣彼此都差不多,有共同的語言,能尊重長輩這樣就好好珍惜,好好相處,戀愛了就好好愛這是不分國度的,我認為我們中國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所培養出來的女孩一定要比接受西方文化所影響的英國女生要溫柔漂亮的多。
⑥ 英國女人願意嫁給中國人嗎
有網友總結出西方女人不願嫁給中國男人的五個因素,這包括:中國男人不夠帥氣,臉太平,不像西方男人那般高低起伏,有稜有角。中國男人不夠性感,胸前沒毛,一馬平川,細細嫩嫩,光光滑滑。中國男人不夠幽默,這是讓西方女人最不可理解的。中國男人風度不夠,英國式的君子風度在中國男人身上很難看到。中國男人不夠體貼,雖說中國人怕老婆,但卻不善於關心老婆。
⑦ 有哪些外國女明星嫁給了中國人
比較著名的就是日本體育明星福原愛嫁給了中國台灣的江宏傑,愛醬在中國非常吸粉,一口流利的東北話讓中國人都很寵愛她。
⑧ 為何丹麥美女普遍願意嫁給中國人
現在是一個寬容而且更加包容的世界,各個國家之間都會加強人來往,從而導致了在個人的感情上或許也會發生跨國之間的愛情。之所以說丹麥的女生普遍都願意嫁給中國人,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中國日益強大。之所以丹麥的女生普遍都願意嫁給中國人,就是因為作為我們的國家作為我們的後盾,正在日益的強大,在國際舞台上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真正的擺脫了落後就要挨打的命運能夠在世界的舞台上讓其他人看到中國人的樣子。因為有了強大的祖國,所以就會對中國人民令人相看,並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在很多的國家都不會有一個非常安寧的環境給予民眾生活,所以對於很多的外國人來說,都非常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安全環境。
⑨ 外國女嫁到中國什麼時候能辦中國身份證
外國人不管嫁/娶中國人,都不能登記到中國親屬的戶口簿上。戶口本簿本質上是中國公民的身份證明。只有外國人國籍變為中國籍,成為中國人,並符合戶口登記條件了才能入戶口,經申請批准後才能取得中國國籍,並喪失其外國國籍
⑩ 多數外國美女都願意嫁給中國人,為啥很少見過印度美女
很多國人在旅遊的過程中都會聽說:外國美女嫁給中國小伙、中國小夥子娶了外國美女做老婆等等消息,這也吸引了許多國人出國旅遊,想要在旅遊的過程中遇到自己的另一半,開啟一段美妙的異國情緣。這些國家就有烏克蘭、俄羅斯、越南、日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