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施一枚是什麼意思
西施,本名施夷光,出生於越國句無薴蘿村(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薴蘿村),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西施天生麗質、傾國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她自幼隨母在江邊浣紗,故又稱「浣紗女」。吳國戰爭結束後跟隨越王勾踐,後被范蠡獻於吳王,勾踐滅吳後,西施隨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終。
越紹興薴蘿村鬻柴者有女,因居村西,故稱西施,一作先施。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減半分則瘦,為古今美人第一,西施一詞遂為美女之代稱。西子病心而顰,村東醜女見而美之,亦捧心而效顰,富人見之,閉戶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東施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此即東施效顰之典[2]。西施常浣紗於水上,魚為之沉,故有沉魚之說,世人因名其溪。越君勾踐圖復國,以吳王好色,乃用范蠡謀,徧訪國中美色,得西施,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乃獻於吳王夫差。吳王嬖之,日事游樂而廢朝政,親佞幸而遠賢良,終至國破身亡。吳既滅,勾踐以西子為亡國尤物,浮西子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鴟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鴟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沉西子以報(伍)子胥之忠。
⑵ 不讀書的人,到底輸掉了什麼
早幾天看到馬未都的一檔節目,談論的關於讀書意義的話題。馬未都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大致的意思是:如果你讀的是專業書和教科書,不能真正叫做讀書,真正的讀書是你讀的雜書。比如你學的計算機,讀計算機方面的書就不叫讀書。如果你學的醫學,讀藝術哲學,歷史學方面的書籍,這個才是我們指的讀書。一提起讀書,很多人不免又拿小學畢,業最後發財致富的觀點,大談讀書無用論。把讀書功利化,本身就是一種膚淺的理解,讀書跟發財不能劃上等號,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為了凈化靈魂,找回自己。
」而不是:這么多鳥,真好看,真太好看了!」這就是文化底蘊的差距。這兩年《詩詞大會》大火,主持人董卿深厚的文學底蘊,讓人嘆服。有人曾經采訪董卿,最喜歡看什麼書。董卿說:「中國唐詩宋詞,太美了,簡簡單單幾句話,卻能讓世人找到共鳴」。讀書的女人經得起歲月的雕刻。民國時期四大美女,從才貌雙全的林微因,到畫作名家的陸小曼;從金嗓子的周旋,到藝術造詣深厚的阮玲玉,哪一個不是文提筆即文章,充滿書香的味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讓你渾身散發著恬靜的氣質,與讀書的相處,他們不粗俗,不暴躁,不偏激,他們用讀過的書培養出冷靜的態度處世,與之相處如沐春風。不讀書的人你輸掉了從骨子裡流露的氣質。據說,站在金字塔頂尖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有閱讀的習慣。法國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愛讀書的人會在閱讀中不斷豐富他的大腦,培養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能力,不人雲亦雲。不讀書的人,即便你走遍了這個世界,未必能看懂這個世界。他們會用自己狹隘的思想,低認知誤解這個世界,他們會輕易盲從,輸掉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輸掉的是高認知。我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句話:推動這個世界進步的是科學和文學,科學讓我們物質文明,文學讓我們精神文明。上帝是公平的,每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可增加生命的寬度和高度,讀書便是最好的方式。因為讀書,你可以體驗1000種人生,而不讀書,你只能活一次!
⑶ 現代哪四大美女可以和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相媲美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一般指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楊太真,又稱楊貴妃),分別對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典故。歷史上,“貂蟬”指的是董卓的婢女,《三國志·呂布傳》提及“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但正史《三國志》、《後漢書》等書中並未記錄該婢女名字。後世一些書籍提到《漢書通志》記載了“刁蟬”,但該書早已亡佚,史實性已不可考,現在大多認為“貂蟬”為後世文人給董卓婢女所起的名字,原先出現在說書話本的故事當中,最後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整理創作出一個完整的形象。
范冰冰,中國女演員、製片人,國家精神造就獎得主,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畢業於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1998年憑借大受歡迎的電視劇《還珠格格》成名。2003年,她主演電影《手機》及贏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此後,她演繹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尤其體現在電影《蘋果》(2007)、《觀音山》(2011)和《二次曝光》(2012)中。 2014年,她參演了好萊塢大片《X戰警:逆轉未來》,隨後製作並主演了82集電視劇《武媚娘傳奇》。 2016年,她憑借《我不是潘金蓮》摘得了聖賽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以及第31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2017年,范冰冰入選為《時代》百大最具影響力人士。
⑷ 當代「四大才子」,誰最有可能入選
中國人對四有一種天然的崇拜,什麼都要跟四掛上鉤,比如說四大美女,四大天王,四大才子。很多人熱議,當今的四大才子會是誰?呼聲最高的是有4個人,梁宏達、馬未都、高曉松和王朔。
我認為當今文壇高手眾多,但加之影響巨大、性格獨樹一幟的還是不太廣為人知的,在筆者看來,四大才子的名號過於神聖,還是將其束之高閣,以待大才吧。
⑸ 西施最後嫁給誰了
西施最後的出路選擇了幾條;一是說她最後還是嫁給了越國的軍師范蠡,在民間過著及其豪華的生活;二是說她被勾踐帶回了越國,整日和勾踐夢生醉死;還有一種說法,說西施嫁給了一個巨商,一生有花不完的金錢。總之,人們總是在為中國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按照著自己的願望尋找著歸宿。
⑹ 馬未都老師說過中國人的審美觀有具體哪四個境界
四個層次由下往上依次是:
初級-艷俗:比如農村的大花布被單,流行歌曲等;
中級-含蓄:比如唐詩宋詞等;
高級-矯情:比如畢加索的畫;
頂級-病態:比如纏足、金魚、太湖石、病梅,哈巴狗;
第一層「艷俗」。像張藝謀拍攝的《英雄》、馮小剛拍攝的《夜宴》、農村的大花布床單、流行歌曲,都是艷俗,它簡單明晰,具有最廣大的群眾基礎,是審美的第一個層次。
第二層「含蓄」。唐詩宋詞是最典型的代表,我們需要慢慢體會它的美,而無法直接理解。比如李白的《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說得很簡單:彼此一分手,我就坐著船走了。聽起來沒什麼,但從詩歌的角度上講,這是一副著名的流水對。上一句與下一句對仗工整,意思前後相接,這就叫做流水對。它的美很含蓄,是審美的第二個層次。
第三層「矯情」。當代藝術都陷於這種狀態。比如典型的畢加索畫作,有時很難看懂。據說英國女王都說:「我實在看不出來,他畫的人的臉到底沖哪邊?」
第四層「病態」。當審美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時候,只要進入「病態」這個層次,就會呈倒金字塔狀,突然釋放,然後就變成最普及的事了。
病態的審美首推纏足,今人對纏足難以接受,可清代以前的人以纏足為美。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里,還專門教人怎麼欣賞纏足。《紅樓夢》里的男子,大都具有女性美;而女子,大都具有病態美。賈寶玉像個女孩子,林黛玉像個病人,這就是中國人在文化中追求的一種審美情趣。
(6)馬未都說中國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馬未都說自己的收藏之路:
在馬未都幾十年的收藏生涯中,憑借知識和運氣以及時代自然是佔了一些便宜,但這樣的便宜佔得並不多,並非一味的狂收暴斂,多數時候馬未都還得「出點血」。
早年一個販子賣給馬未都一對黃花梨圈椅,販子是1000塊錢收的,准備4000塊錢出手。馬未都判斷這對椅子當時在香港市場上的行情大約是8000到1萬元,於是立刻和販子成交。馬未都認為,該別人賺的錢你要讓他賺到。他的觀點是,多給錢的壞處是這一單看起來吃虧了,但好處是生意的長久。
和販子搞好關系,讓他賺到滿意的錢,這樣馬未都的通道就是通暢的。販子畢竟不是資深鑒定家,總有出漏的時候,比如一個杯子他10塊買的,馬未都給他20塊,他認為利潤翻了一番,如果只給他12塊他也有賺,但長期這樣下去就是目光短淺。因為古董販子收到古董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能出大價錢的那個人,實現價值最大化,所以一開始裝傻吃點虧多給點錢毫無壞處。
馬未都之所以收了那麼多的好東西,就是一開始不在乎那點小錢,經常打交道的販子們覺得馬未都不錯,所以隨時給馬未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有事都是先通報給馬未都。有的時候販子看到好東西,但又沒有足夠的錢收,就直接找到馬未都,把東西介紹給他,販子從中拿點好處費,這樣反而為馬未都省下了一筆錢。
在早年的收藏中,尤其是信息不暢通的年代,馬未都覺得所有東西的價值都不抵信息的價值,東西貴一點便宜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你隨時能知道誰手裡有好東西。
經常看到不斷的有人問,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古董?其實這個問題早在10年前,2008年3月馬未都接受《三聯生活周刊》的資深主筆王小峰的采訪時就說了,只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或者忘了,那一期是以《平地崛起的一代》為題,馬未都先生抱著一隻黑貓為封面。
馬未都說,他在出版社做編輯的時候就開始做葯材生意,賣中葯材當年是個暴利行業。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馬未都一個月就能掙七八萬塊錢,他把賣葯材掙來的這些錢都買了古董。當時在出版社,馬未都根本不敢跟人講自己在做葯草生意,旁人對他的印象就是馬未都特有錢,就是不明白從哪裡來的。
現在的馬未都十分懷念上世紀80年代到處買文物的時光,經常去河北山西一帶,有人帶路,到處都是寶貝,一彎腰就能揀到。現在不行了,步步都是雷。好比當年去的時候是個處女地,森林裡都是鮮蘑菇,隨便采,現在的情形是,蘑菇依然遍地,但都是毒蘑菇。
還有一點很多人也不知道,馬未都在這次采訪中第一次透露,他是第一個從國外用集裝箱往回買文物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馬未都談到中國人審美的原視頻-央視網
⑺ 馬未都說抖大衣的是誰
朱之文。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郭村鎮朱樓村人,1969年出生,農民歌手。他因為在山東電視綜藝頻道《我是大明星》選秀欄目中,身穿軍大衣演唱《滾滾長江東逝水》如楊洪基原音重現,技驚四座,而得到「大衣哥」的綽號,並獲得冠軍。
後因網路拍客跟蹤拍攝報道其朴實農民歌手形象,並引來大量網友的關注和熱捧,朱之文隨即被網友奉為中國「真正的農民歌手」,「我是大明星版」的蘇珊大叔。2012年登上中央電視台龍年春節聯歡晚會和元宵晚會舞台。2013年底朱之文參加農民網路春晚錄制並擔當夢想使者。
12月19日,參加中央電視台真人秀節目《星光大道》年度總決賽,在比賽中奪得第五名;2012年1月,參加由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在晚會上演唱歌曲《我要回家》。2013年7月,參加山東衛視真人秀節目《中國星力量》。
大家聽到朱之文這個名字可能有點陌生,但是對於經常看央視的朋友來講「大衣哥」這個稱號可不陌生了。大衣哥這個稱號是因為他在春晚穿了綠色的軍大衣,一個朴實無華的農民形象,演唱了《我要回家》,火遍全網,從而獲得了「大衣哥」這個稱號。
⑻ 馬未都談家中女保姆,稱她是個奇人,這是為什麼呢
有一次,馬未都爆料:我家保姆是個怪人,他不碰我的古董,不拿現金,可今天順走一根蔥,明天偷走花生米。竇文濤大笑:「你說她這是為什麼呢?」馬未都:「還真有別的目的。」
⑼ 馬未都的介紹
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家、古董鑒賞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主講系列節目《馬未都說收藏》。現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同時也是超級暢銷書作家。1981年,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小說《今夜月兒圓》。《馬說陶瓷》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小說發表後,被調為《青年文學》的編輯。1996年,馬未都創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傢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2008年,馬未都以745萬元的版稅收入,登上「2008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發廣泛關注。
⑽ 馬未都大談上海人,評價上海特點一針見血,他都說了啥
上海和上海人在很多國人眼裡似乎是不一樣的存在,這個市和它的市民們憑借獨特的城市文化習俗脫穎而出,為人津津樂道。馬未都先生曾對上海人有很多有趣的評價,對上海的特點評價也是一針見血。
總之馬未都先生對上海和上海人的評價特別到位,作為一個常年在北京生活的上海人,可以感覺到上海其實是融入馬未都先生身體里的,就像別人形容馬未都先生的那樣——他看到上海飯店投機取巧將帶魚斜切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而一個真正的北方人又怎麼會細膩地在意到這個細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