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代戲曲中那些戲曲是女扮男裝的盡量詳細一點,比如作者,故事梗概,朝代等
黃梅戲代表作《女駙馬》是由清朝彈詞《再生緣》改編的,說的就是元代才女孟麗君的故事.《女駙馬》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說的是民女馮素貞冒死救夫,經歷了種種曲折,終於如願以償,成就了美滿姻緣的故事。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東床駙馬、洞房獻智化險為夷等一系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戲劇情節,塑造了一個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馮素珍自幼許配李兆廷。李氏家道落,兆廷來投馮家,岳父母嫌其貧困,拒不接納,反誣良為盜,陷兆廷入獄。並逼素珍另嫁豪門,素珍不從,改辦男裝,離家赴京尋兄,冒兆廷之名應試,竟高中狀元。經大臣劉文學作伐,皇帝旨招素珍為駙馬,素珍卻之再三,皆獲允,不得已奉召進宮成婚。花燭夜,洞房中,素珍冒死陳詞,情動公主。翌晨,素珍偕公主於金殿之上,以才智博得皇帝赦免欺君之罪,釋兆廷出獄。素珍兄長、前科狀元馮益明,面君為妹請罪,與公主邂逅於金殿,二人一見鍾情。大臣劉文學又作伐,奏請皇帝將馮益明招為駙馬。兩對有情人同結百年之好。
馮素珍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讀時訂下了親事。不久,李家遭到災難,一貧如洗。一天,李兆廷來馮家借錢。馮素珍的後母嫌貧愛富,竟然逼他退婚。馮素珍堅貞不屈,深愛著李兆廷。她悄悄地約李兆廷在後花園相會,私贈白銀100兩,幫助他進京趕考。不料,馮素珍的後母聞訊趕到,誣陷李兆廷為盜,把他送官查辦,並將馮素珍另配他人。馮素珍誓死不從,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裝進京尋找哥哥馮少英。她找遍京城,沒有找到哥哥的下落。在偶然之間看見招考皇榜,便靈機一動,冒李兆廷之名應試,指望得到功名,搭救兆廷,沒有想到竟然高中狀元。皇帝愛馮素珍假扮的李兆廷才華出眾,相貌堂堂,將其招為駙馬。馮素珍百般推辭,無以為計,十分焦急。這時,八府巡按張紹民特意前來拜訪新科狀元。原來他就是改名換姓的馮少英,兄妹終於相見。馮素珍正與哥哥共謀脫身之計,聖旨駕到,宣李兆廷立即進宮,與公主行成婚大禮。洞房花燭之夜,公主含情脈脈,馮素珍心急如焚。公主見附馬遲遲不肯入寢,不禁起了疑心,經過再三盤問,馮素珍才吐露真情,說出了自己的真實女兒身份。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皇,辦馮素珍的欺君大罪。馮素珍吐露真情後又擺明利害關系,公主為了擺脫尷尬的處境,決定請求父皇赦免馮素珍的死罪。第二天,皇帝迫於情勢,只得答應公主。收馮素珍為義女,放出李兆廷頂狀元之名,讓他們成親。這時,馮少英上殿代妹妹請罪,劉大人乘機做媒,使馮少英與公主訂親。皇宮里張燈結綵,兩位駙馬一同進宮。
題名: 梁山伯與祝英台
作者: 徐進 范瑞娟 袁雪芬
國家: 中國
主題關鍵詞: 越劇
相關名人: 袁雪芬
相關書目: 梁山伯與祝英台 紅樓夢
越劇作品。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進等改編。1951年,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演出。劇本有多種單行本,收入《戲曲選》第 1卷(1958)與《中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市卷》(1959)。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唐張讀《宣室志》已有記載,以後,在民間歌謠、說唱和戲曲中廣泛流傳。20世紀初,活躍在浙江農村的「小歌班」已有演唱這一故事的戲文。40年代初,袁雪芬先後與馬樟花、范瑞娟合作,由南薇執筆,將舊本壓縮為一本《梁祝哀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在《梁祝哀史》基礎上,整理、改編成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改編本描寫祝公遠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裝,赴杭求學,中途與梁山伯結拜為兄弟。兩人同窗共讀,三載相伴。祝公遠促女歸家,在送別途中,英台託言為妹作媒。向山伯自許終身。山伯從師母處得知真情,趕至祝家求婚,祝公遠已將英台許配太守之子馬文才。山伯悲憤成疾而亡。馬家迎親之日,花轎途經山伯墳墓,英台墓前哭祭,墓裂,英台躍入穴中,雙雙化為彩蝶。改編本突出了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的迫害,加強了梁山伯、祝英台之間友誼和愛情的描寫,並以他們的愛情悲劇,控訴了扼殺美好事物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長制度。劇中《十八相送》、《樓台會》等場戲最為觀眾稱道。《十八相送》以富於喜劇情趣的筆墨,生動地刻畫了梁山伯的純朴、忠厚與祝英台的熱情、真摯;《樓台會》在沉鬱的悲劇氣氛中,渲染了梁山伯對愛情的執著,描寫了祝英台對愛情的忠貞。梁祝死後化蝶的傳說始於南宋;越劇的《禱墓化蝶》,更以美麗的形象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願望和想像。改編本還在語言上繼承和發揚了民間文學的特色,比喻生動,形象豐富,感情深厚,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1952年,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劇本獎和演出一等獎,分飾梁山伯、祝英台的范瑞娟、傅全香均獲演員一等獎,飾祝公遠的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1953年,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攝製成彩色戲曲藝術影片。
取材於梁祝故事的地方戲曲作品很多,除越劇外,川劇、滇劇、湘劇、贛劇、徽劇、粵劇、河北梆子、梨園戲、豫劇、楚劇、武安平調落子、河南曲劇、京劇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劇目。其中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和川劇《柳蔭記》的影響較大,並表現為兩種不同的演出風格。
花木蘭
木蘭從軍的故事流傳極廣,事見《木蘭辭》。此題材的戲曲版本以馬少波的京劇《木蘭從軍》較為知名,豫劇大師常香玉的代表劇目《花木蘭》即由陳憲章據此移植,後又與王景中合作對劇本進一步加工。
劇情:南北朝,邊關戰事起,徵兵花弧。因多病無子,乃由其女木蘭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十二年,凱旋歸家。
該劇是1951年常香玉為抗美援朝捐獻「香玉劇社號」戰斗機進行義演時的主要劇目。在1952年10月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劇獲榮譽獎。1953年4月香玉劇社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1956年10月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
京劇大師梅蘭芳及徐碧雲、言慧珠等均有演出。
地方戲中也有不同版本面世,評劇名家崔連潤的演出很有影響。
2. 曲劇有什麼樣的藝術特色
由於河南曲劇的曲調來源於民間生活小戲,因此歌詞易學,並大多採用本嗓來演唱,表演也相當接近生活,傳播速度極快。
曲劇的唱腔是採用曲牌體式。曲劇最初登上舞台時,腔調大多採用「雜牌小調」的形式,僅有陽調、剪靛花、詩篇等十餘支。後逐漸吸收流行於南陽一帶的曲藝「大調曲」,豐富了唱腔的形式。
曲劇的曲牌大多由兩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種垛子組成,有大牌子、中小雜牌和絲弦曲牌之分。總的風格具有質朴、自然、婉轉、柔美等特色,還有悠揚纏綿、抒情性強、生活氣息濃郁等特點。
曲劇的唱腔結構為長、短句,即曲牌聯套體制。唱腔、曲牌大約有150多種,其中有來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陽調、剪剪花、詩篇、打棗竿、茨兒山、太平年、羅江怨,有來自鼓子曲的馬頭、青陽扇、潼關、小桃紅、滿江紅、劈破玉等。伴奏用的絲弦曲牌有大起板、狀元遊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多種。
大牌子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馬頭調、邊關、黃鸝調、滿江紅、劈破玉、背弓、疊落、寄生草、疊斷橋、小桃紅、起子、重樓、金紐絲、上小樓等。這類大調一般慢板長腔,表現婉轉柔細,纏綿悱惻。
中小雜牌則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陽調、太平年、詩篇、滿舟月、打棗竿、羅江怨、銀紐絲、剪剪花。
這類小調多表現為聲韻清亮,靈活多變,音域寬廣,音調隨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現力強。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編成新曲調的,如小漢江、軟詩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劇種的,如書韻、瓦碴堆等。
絲弦曲牌則主要有老八板、過街俏、葡萄架、開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遊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這類曲牌主要在劇中用來烘托氣氛,配合各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
按表現內容風格的不同來分,曲劇的曲牌中表現活潑愉快的情緒的有銀扭絲、垛子、太平年等。表現悲傷哀愁的情緒的有在漢江、詩篇等。表現激越憤慨的情緒的有陽調等。
在表演方面,曲劇比較注意運用舞蹈動作用以表現現實的各種生活內容。如《趕腳》中的耍傘、趕驢、騎驢。《游鄉》中的挑擔子趕路、爬山。《下鄉》中的推車、拉車。《掩護》中的劃船過封鎖線及騎馬等,都特別設計了生動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動作。
曲劇的主奏樂器是曲胡,另外還有三弦、嗩吶、琵琶、二胡、箏、笙、月琴等。
新中國成立後,有些劇團還分別增加了諸如木管、銅管、弦樂、定音鼓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器最初僅有鑼鼓,只用於「打鬧台」。
後來,曲劇吸收了京劇、豫劇的鑼鼓經,打擊樂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鑼、二鑼、鐃鈸、小鈸、風鑼、木魚等。1950年後,曲劇樂隊的文場主要樂器有曲胡、古箏、三弦、琵琶、二胡、笛子、嗩吶、笙、悶子、大提琴等。
20世紀80年代中期,增加了電子琴。武場主要有手板、班鼓、大鑼、手鑔、小鑼、戰鼓、大鼓或定音鼓等。
早期器樂曲牌只有「大起板」及數支「游場」,以後不斷增加了如高山流水、思春、和番等板頭曲以及菠菜葉、十番、錯字等弦樂曲牌,和欠場、尾聲、三槍、嗩吶皮等嗩吶曲牌。武場鑼鼓經基本來自豫劇、越調、京劇等劇種。
早期的河南曲劇在表演上繼承了高蹺曲的歌舞身段和行當分工。高蹺曲一般有5個角色,分別為老婆、媳婦、姑娘、相公、和尚。
和尚經常兼扮演老旦,並且有時還會增加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當。早期的河南曲劇無論演什麼戲,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5種主要形式。
早期演出時,劇中的人物出場,一般開始時都是背對觀眾,走至台中心後才轉身亮相,然後踩著「大起板」的弦樂伴奏節拍跑「剪子股」圓場,形式與踩高蹺時的打場子相同,必須跑完48板再進行正式演唱。
曲劇的動作、身段、架勢還基本保留著高蹺曲舞姿的原型,即表現為不停地前走和後退,而和尚或瞎子,即丑角則在其間不斷地插科打諢。
在1933年,曲劇流傳到河南中部周口和東部開封一帶。後來,曲劇又流行於陝南和鄂北。在流傳的過程中,隨著上演的劇目的豐富,曲劇在吸收了豫劇、京劇、越調、漢劇等兄弟劇種的表演藝術後,才逐漸建立起生、旦、凈、丑完整的各行當,並出現了一批較有成就的演員。
旦行是曲劇各行當之首。曲劇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戲」,又多以旦角為主,所以河南曲劇的旦行名角頗多,在表演藝術上也各具特色。
新中國成立前,旦角多由男性來扮演,較著名的演員有許文興、胡定、李金波、朱天水、李九常等。新中國成立後,曲劇又培養了諸多女演員,象張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藝術上就較有成就。
許文興擅長表演農村少女形象,當時有「活閨女」之美譽。胡定是青衣,他擅長於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時穩重大方,擅長演出的劇目有《游龜山》等。朱天水人稱「洛陽迷」,表演時嗓音細膩、音色樸素自然,唱腔甜美,聲情並茂,以演《藍橋會》著稱。
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張新芳。張新芳是曲劇張派藝術創始人,被稱為曲劇皇後。她天資聰慧,記憶力強,嗓音洪亮,善於模仿,從7歲開始學唱戲,9歲便已在曲劇舞台上唱紅。張新芳首先打破曲劇男扮女裝的傳統,開創女扮女角的先例,成為曲劇的第一個女演員。
張新芳從藝70餘年,演戲100多部,但她從不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而是在保持曲劇傳統風格的基礎上,成功地吸收兄弟劇種的唱腔藝術,創造性地豐富了曲劇的藝術內涵,拓展了曲劇的表演領域和流行地域,成為河南曲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張新芳以擅演悲劇人物見長,一生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舞台藝術形象,代表作有《陳三兩》、《秦香蓮》、《荊釵記》、《祥林嫂》等。梅蘭芳、田漢等戲劇界知名人士看後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曲劇的生行多以小生為主,表演時一般以文生、空生一類角色居多,沒有武生。從1940年左右,曲劇開始演出「袍帶戲」後,發展了須生。
小生朱六來在河南曲劇發展的初期,在沒有鑼鼓伴奏的情況下而創造出一套載歌載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藝術,使曲劇的表演突破了高蹺曲的傳統程式。
須生海連池、馬琪均以表演質朴,並富於生活氣息見長。後者的所演《寇準背靴》中的寇準,在台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運用方面,有頗高的造詣。
醜行在曲劇發展的早期,作用僅限於插科打諢、逗人取笑。自王振東開始,注意從人物的性格出發,逐漸向唱做並重方向演變,形成了諸如娃娃丑、正丑、官丑、惡丑等不同類型的丑角。
如王慶生,在以丑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有過頗多創造。凈行自張廣耀、李雲城開始,逐漸成為河南曲劇的專行。他們從陽調中分出凈角的專門唱腔。
曲劇由民間歌舞演變成為行當角色清晰,分工明確,深受百姓喜愛的「高台戲」,其中蘊含了諸多藝人們的不斷努力,最終使之成為了河南省第二大劇種。
3. 伊川春秋曲劇團演出三女是誰
伊川春秋曲劇團演出三女是丁小娥。河南曲劇,三女拜壽選段之三女出場悲悲切切,是由丁小娥老師演唱。
4. 曲劇好媳婦全詞
《好媳婦》是由河南平頂山市汝州市文化廣電局選送,由曲江北編劇、著名導演丁丙炎指導的一部曲劇。河南曲劇是戲曲劇種,又名河南曲子戲、高台曲。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的河南曲劇。由於曲調易學,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傳播極快。
曲劇的劇目以民間生活小戲居多,本部戲講的就是守寡的秀娟一直與年老的公公相依為命,老公公讓秀娟改嫁,但秀娟因為要照顧老公公所以對相親對象提出要求要帶著公公嫁過去,沒有一個人同意。老公公非常想讓她多為自己的幸福著想,不想讓自己成為兒媳婦的拖累,就託人給她介紹了一個對象讓她去相親。秀娟一開始是不同意相親的,沒想到相親的對象卻是自己年輕時一直喜歡的老同學大柱。大柱也對秀娟十分喜愛,但當他聽完秀娟說要帶著公公嫁過去的時候,猶豫了。秀娟喂公公吃飯,噎住了飯的公公噴了秀娟一臉的酒,當大柱看到秀娟顧不上擦自己的臉而是為公公順氣時,他經過劇烈的內心掙扎,同意了秀娟的提議,婚後一起撫養老公公。
「曲劇是河南的第二大劇,發源地是汝州,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我們這部戲籌備了一年,汝州市將全部的有力資源整合到了一塊兒,也是為了給年輕人做一個孝敬老人的榜樣吧。」在劇中扮演公公的60多歲的董更武告訴記者。
5. 曲劇風雪配原唱是誰
電影名:風雪配
導 演:吳培民
編 劇:馬力前 俞仲英 吳培民
主 演:王秀玲 張香蘭 趙金嶺 劉道德 劉典章
上 映:1982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戲曲片應該是李麗芬。
李麗芬,她的歌似乎總是與武俠片聯系在一起的。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是《愛江山更愛美人》一曲,傳唱一時。就個人而言,一直念念不忘的是,以前每次央視五台回放98世界盃片斷,必以此為背景音樂,配以當時的美女模特表演,綠蔭場上虎躍龍騰,一個個獅子甩頭,奔放怒吼的畫面不停閃回,真可以看的人血脈賁張。
也因此對這首歌以及唱歌的人有著深刻印象。聽歌聲就覺得應該是俠女一流人物吧,看她與人的合輯里,是放在女俠一檔里的,也真是名副其實了。
6. 曲劇戲名有哪些
你問崑曲,京劇,滬劇,黃梅戲還是其他的什麼?
7. 曲劇演員鄧小輝是哪一年出生的是男生還是女生
綜述:1926年8月19日生人,女。
1926年8月19日生,河北薊縣人。北京曲劇女演員。13歲隨父兄至北京演唱樂亭大鼓。後得金萬昌、王佩臣等指教。新中國成立後,堅持奉調大鼓的革新,形成獨異的演唱風格。擅演曲目有《寶玉娶親》、《楊乃武與小白菜》等。1957年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東方戲曲比賽演出,獲金質獎章。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等職。
《寶玉娶親》簡介
奉調大鼓曲目。短段。1962年王昆侖整理改編。遙條轍。內容取材於《紅樓夢》第九十六回、九十七回中王熙鳳設謀、賈寶玉娶親故事。敘賈母聽信算命人的話,不顧寶玉、黛玉意篤情深,選下「金命」的寶釵為孫子沖喜完婚。為防寶玉鬧事,鳳姐兒設下了「掉包兒計」。寶玉滿心以為迎娶的是林妹妹,不料,在行完大禮揭去蓋頭之後才發現上了當。
8. 張新芳的人物經歷
享有中國「曲劇皇後」稱號的張新芳,天資聰慧,記憶力強,嗓音洪亮,善於模仿,從7歲開始學唱戲,9歲便已在曲劇舞台上唱紅。是她首先打破曲劇男扮女裝的傳統,開創女扮女角的先例,成為曲劇的第一個女演員;是她,與同行們一起,努力將曲劇發揚光大,成為河南省第二大劇種。
張新芳7歲學藝,8歲登台,9歲走紅。在她70多年的舞台藝術實踐中,以精湛的表演,優美動聽的唱腔,豐富的藝術經驗,演出了《陳三兩》、《秦香蓮》、《荊釵記》、《祥林嫂》等諸多家喻戶曉的優秀劇目,塑造了陳三兩、秦香蓮、錢玉蓮、祥林嫂等感人至深的舞台藝術形象。她的演唱吐字清晰、剛健明亮、醇厚朴實,表演大方自如,情真意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曲劇張派藝術,她創造性地豐富了曲劇的表演手段,增強了曲劇的藝術表現力,拓展了曲劇的表現領域,以卓越的藝術實踐為推動河南曲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張新芳當過全國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劇協理事,省劇協副主席,省曲劇研究委員會會長,省曲劇團團長、名譽團長,南陽戲曲學校名譽校長。她說過這樣的話:「人大代表不當則已,要當就當個名副其實,就得為人民辦事,替人民說話。作為一個曲劇演員,就得為曲劇當好代表,管好家,負好責。」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就是在她從河南省曲劇團退休以後,為曲劇藝術奔走呼號的步伐也絲毫沒有停止。曲劇研究委員會的成立、曲劇唱腔與表演藝術電視大獎賽的舉辦,都離不開她的辛勞。她積極參加各種類型的公益演出,和戲迷朋友打成一片,不惜言傳身教。在一些劇團的高薪聘請面前,她從未為之所動。張新芳說得好:「我不能因為自己掙大錢而垮了河南曲劇。」
2000年5月,73歲的張新芳在一次體檢時被查出患有肝癌。面對病魔,張新芳一邊積極治療,一邊仍沒離開她心愛的舞台,只要時間和身體條件允許,她仍然活躍在舞台上。張新芳對心疼她的家人和弟子們說:「我都這把年紀了,對死亡已經沒多少畏懼了。對我來說,重要的事就是我要一直演下去。」2006年5月舉行的首屆河南曲劇藝術節上,張新芳被授予河南曲劇藝術家終身榮譽獎殊榮,在藝術節閉幕式上,張新芳為觀眾獻上了《陳三兩》、《秦香蓮》中的經典唱段。面對千名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張新芳動情地說:「我今年79歲了,但只要還有一點力量,我就要演下去,獻給我的戲迷們。」沒想到,這竟然成了她永遠的絕唱
從藝70餘年來,張新芳演戲100多部,但她從不固步自封、因循守舊,而是在保持曲劇傳統風格的基礎上,成功地吸收兄弟劇種的唱腔藝術,創造性地豐富了曲劇的藝術內涵,拓展了曲劇的表演領域和流行地域,成為河南曲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張新芳先生以擅演悲劇人物見長,一生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舞台藝術形象。1959年,毛主席觀看了張新芳演的《陳三兩》後大加贊賞,梅蘭芳、田漢等戲劇界知名人士也給予了高度評價。《陳三兩》曾被多種劇種移植與搬演,並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成戲曲故事片,至今傳唱不衰 。
與張新芳老師藝術造詣相得益彰的,是她有口皆碑的藝德,是她對廣大觀眾的一腔赤誠和對曲劇藝術的一往情深。尤其是在她古稀之年,雖然身患絕症,依然活躍在舞台上,為人民獻藝。
鑒於張新芳老師在曲劇藝術發展中取得的卓越成就,黨和人民也給予她很高的榮譽。她生前曾任第三、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省曲劇團團長等職。
9. 前兩天在電視上看見的,一個穿白色長款袖子很寬的,短頭發女歌手唱著戲曲風格的歌曲,很好聽
有很多種可能自己看看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