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個加入中國籍的老外,娶了延安第一美女,為我國奮鬥了一輩子,是誰
馬海德遠隔重洋,忍受著對於大洋另一端親人的思念而將自己的一生都為中國而奮斗著,秉承著一顆醫者仁心關懷著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而他的事跡也必將被後所銘記與傳唱。
② 中國留學生美國看病遭拒,離開數小時後,為什麼女子屍體出現在酒店
最近,一對中國父母將紐約貝爾維尤醫院告上法庭,因為他們認為如果醫院沒有拒絕他們患有精神病的女兒,23歲的劉佳文,他們的女兒就不會跳樓自殺。
這起悲劇發生在2018年8月。當時,來到美國學習電影的交換生劉佳文被發現有「一些異常行為」,並被送往附近的貝爾維尤醫院治療。朋友們擔心劉佳文的身體情況陪同來到醫院,要求醫生對她進行精神病評估。但是醫院工作人員拒絕了他們。工作人員要求留下的聯系信息,並要求他們第二天早上回來做檢測。
「如果他們在乎,這一切都可以避免,但他們不在乎。他們必須做的是讓這個女人活著,穩定她,並給予她所需要的精神幫助。」代表劉佳文父母的律師羅伯特·費羅斯說。如果每一個尋求幫助的人都有一個在身邊陪伴,願意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那麼悲劇將會避免。醫者仁心,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不應該放任病者不管不顧。那麼他們的行為必將受到法律制裁和道德的譴責。
③ 美籍華裔(兒童)在中國怎麼看病
我也被這個問題困擾,孩子打算在國外出生拿外國護照,然後回到國內讀到高中再出去,但是國內醫療政策不知道如何,以後孩子生病什麼的是否只能去國際醫院?
④ 美國看病是否會像國內看病很亂,開後門給認識的人優先呢
美國的看病和中國很不同,你如果有醫療保險,你要先找家庭醫生,有了任何病要先去看家庭醫生
家庭醫生治不了再給你轉到醫院或者專科醫生那裡
看家庭醫生是要預約的,診所里沒有幾個人,你會受到非常親切,熱情的接待,但是醫生的經驗實在不敢恭維
還沒有中國的一個老病人的經驗豐富
在美國看急診,只要是先死不了,那麼你就排隊吧,照著三到四個小時等!
美國的醫療設備是非常先進的,這點不可否認
我在美國有還算不錯的工作,有著非常齊全的醫療保險
這些年去看過有數的幾次病,給我的感覺是:
你本沒病,從診所出來就病了,氣病的。。。。。。。
看急診就更是這種情況了
⑤ 在美國看病與國內有哪些不同
在美國看病與中國的不同。在美國看病與國內不同,一般情況生病時並不是馬上去醫院排隊,然後就看病。如果不是急診一般要提前3-4天預約(即使是校醫院,一般也需要提前一兩天預約),屆時准時到達。
1、要預約:
在美國,無論看什麼病都必須電話預約掛號,切莫貿然前往,許多醫生都不會接受未預約的病人。美國的醫療費用昂貴舉世聞名,因此建議生盡早參加醫療保險。一般來說,美國高校都有學生保險制度。留學生平時最好隨身攜帶醫療保險卡和信用卡,因為就醫時醫院多半會要求病人填寫醫療保險公司名稱、保險期限及號碼。
2、查信息:
美國醫院林立,初抵異地的中國學生有時的確不知如何去就醫。美國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等大城市的「中國城」里有不少中國人開設的診所,從跌打損傷、耳鼻喉科到開刀、針灸等一應俱全,而且收費較低。生可以從發行全美的中文報紙分類廣告中找到此類診所信息,或是查閱當地電話簿中的分類廣告。
3、忌省錢:
對留學生來說,頭痛、發燒、傷風、感冒這類小毛病,可去超市或葯房買些葯片自行解決。但如果是大病最好去醫院就診,千萬不要為省錢而耽誤醫治。
4、呼急救:
如果不幸遭逢意外,諸如:摔傷、碰傷、割傷、車禍及心臟病突發等,需要有人伸以援手時,均應立刻撥打緊急救難電話,呼叫救護車。英語不流利者,只要撥通號碼後,即使不說話,警車和救護車也會及時趕到。
5、尋救濟:
對於病情嚴重必須住院治療,但又因經濟原因沒有參加醫療保險者,美國有些州(如加州)和醫院會幫助病人尋找一些慈善團體提供救濟。
⑥ 定居美國的華人為什麼要回國看病求答案
我有一個朋友,常年定居於美國,最近卻頻頻回國。
「你是回來探親嗎?」我問她。
「不是,是為了看病。」
「回國看病?」我很吃驚,「美國的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在全世界赫赫有名,醫療水平也高,你幹嘛不在美國看病呀?」
身為醫生,我最知道美國在醫學領域的優勢了——好多重要的研究發明、新葯物、新設備、新技術都是在美國弄出來的。我們和美國同行之間客觀上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美國的醫療體制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啦!」朋友說。「在那邊看病太不容易了!」
她說,什麼都要預約,看醫生要預約、做檢查要預約、轉診也要預約,經常一約就不知道約到猴年馬月了。因為看病太麻煩,因此她遇到頭疼腦熱什麼的,從來都是自己扛著,或者吃點從國內帶過去的感冒葯對付過去。「但是上次我感冒太厲害,預約家庭醫生,他的助手居然告訴我要約到兩周之後!兩周?等我看到家庭醫生,感冒早就好了!」好友嘆了一口氣。
「不過在國外,醫生很規范倒是真的!」好友又開始評價起美國醫生來。「規范是規范,就是動手能力差點!做手術做的不如國內的醫生好。畢竟咱們中國人多,醫生們練得也多,做手術這種熟能生巧的事情,美國的醫生真是比不過國內大醫院的專家。」
好友這話說的是實情。雖然中國醫生在科研方面相比美國同行是望塵莫及,在創新、發明方面也差距不小,但咱們就一個「人海戰術」——手術量是優勢,病例見得也多,臨床經驗相對來說更加豐富,手術技巧也略勝一籌。
我曾有一個醫生朋友,無法忍受國內醫生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辭職改行投奔了「萬惡」的「美帝國主義」。他在美國看了幾次病,領教了美國醫生,雖然臨床經驗比自己差很多,但是說話卻牛氣沖天。雖然這樣,他絲毫不敢冒犯醫生,因為在美國,所有人對醫生都非常尊敬,凡遇健康問題,都把醫生的話當聖旨一樣,很少懷疑。美國醫生盡管說話底氣十足、不容置疑,但是態度都非常好、處理很規范,所有的診療都一板一眼按規程去做,雖然死板缺少靈活性,但是很難揪出錯誤來。
美國醫生牛氣沖天是有原因的,因為在那裡,都是最優秀的學生才能考得上醫學院、才能做醫生;一旦成為醫生,便是家族最大的榮耀。加之醫生的社會地位極高、經濟報酬豐厚,醫生自信心膨脹不無道理——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
但是,美國的醫生也絕不會自信心過度膨脹、不會由驕生橫、不會剛愎自用。那是因為,在美國當醫生非常不容易,學習時間長,學習費用高,競爭非常激烈,最後能當上醫生的,都是「人精」里的「人精」。這些醫生精英們深知自己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來之不易,都非常珍視自己的職業聲譽,兢兢業業、謹小慎微,要不然一旦出了事故,社會地位沒了,經濟收入沒了,前途也沒了……。
所以,在美國,偶有醫療事故,基本上屬於技術事故,很少遇到責任事故。也就是說,美國醫生的責任心很強,出問題一般都是技術水平不夠造成的。遇上這樣的醫療事故,醫生有律師和保險公司幫忙料理醫療賠償,自己也不用操心,可以繼續安安心心治病救人或搞科研,不用擔心醫鬧,不用擔心家屬砍殺,不用受外界因素的干擾。
在美國,沒有醫生敢收紅包、拿回扣,而且他們根本也沒有必要,因為他們的收入已經是社會最高的了。一旦哪裡觸碰了法律,他們隨時可能被吊銷行醫執照,而他們很難再找一個能和醫生媲美的職業。美國醫生犯錯誤的代價太高了,誰都不會拿自己的職業生涯當兒戲。
但在中國,醫生往往沒有這種危機感:反正當醫生的地位也不高、收入也不多,醫生這個職業的吸引力也不那麼大,醫生犯錯誤的代價也不大——即使不當醫生,還可以換一個更好的職業嘛!在國內,比當醫生既輕松又賺錢多的職業多了去了!在這樣的心態下,收紅包、拿回扣自然是屢禁不止。
我那位回國看病的朋友,後來很快看上了國內數一數二的專家,並做了手術,然後高高興興地回美國去了。臨走時她對我說,「在美國,你想這么快見上這樣的專家,根本不可能!」她說,美國所有的專科醫院和專科醫生都不對外掛號,只接受轉診,轉診給誰,取決於家庭醫生,有時候完全是憑運氣;在教學醫院做手術,更是輪到誰就是誰。找全國最牛的醫生來開刀?那是想也不敢想的。
朋友認為,中國醫生態度不錯,醫術又高明,但醫患關系卻那麼緊張,這讓她很不解。而在我看來,在國內大家都罵醫生態度不好的時候,她居然覺得中國醫生態度不錯,更令人吃驚。她卻不以為然:「那是因為大家沒見過美國的醫生!牛氣哄哄的……」我私下認為,可能是因為她在國內看的是外賓門診,相當於接受了特種服務,當然那裡的醫療費用更為昂貴,但她絲毫不覺得貴,因為和美國相比,在中國看病,便宜太多了!
⑦ 美國美女對性都很開放嗎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美國人對待「性」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態度? 首先,美國人將「性」看作一種人生需要,一種生理需求,是一個不需要忌諱和迴避的話題。美國人的邏輯是「我們餓了需要吃飯,累了需要睡覺,而情慾濃濃時也同樣需要排解」。除了在美國一些宗教勢力強大的保守地方,「婚前性行為」是被認可的,因為在大部分非保守的美國人看來,用一種人為的社會制度如婚姻去約束人的生理需求是殘忍的。這也就是你會在美國的某些電影里看到如下的情節,當劇中女主角得知男主人公在喪妻之後始終未進女色,獨身八年時都會驚詫不已,然後是心生敬佩,再生愛慕,因為在美國女性看來「禁慾」絕非凡夫俗子可為。每看到類似這一幕,我就會嗤之以鼻笑一下。有什麼了不起,在我們中國人里,為了子女的幸福,不再娶,不再嫁的有的是。也沒見哪個把自己當成個聖人,或是英雄什麼的。談到這里,如果我給你留下的印象是「美國人把『性』當成家常便飯,隨便得很」,那麼我要說,你理解錯了。這就到了我接下來要談的。 「大部分」美國人把「性」當作一種愛的表達方式。我知道你又想反駁我什麼了。你滿腦子想的不都是「一夜情」嗎。的確,將「愛」與「性」分離,處處留情,散播種子的的人也大有人在,我就見過不少。所以我才這里非常謹慎的說「大部分」,不是「全部」。言歸正傳,讓我們回想一下在一些兒美國經典電影中主人公是如何表達愛意的。《泰塔尼克號》中,Jack和Rose相愛了,立刻兩個人就找了個沒有人的地方如火如荼地開始激情之旅。《廊橋遺夢》中女主人公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愛」就是與萍水相逢攝影師四天的激情纏綿。就連描寫同性戀的電影《斷背山》都是以兩個「同志」在一起度過了難忘一夜為基礎來展開他們曲折的愛情故事的。的確,「性」在電影中是個很大的賣點,但是在美國電影中,公式化的情景推理就是,他們做愛了,因為他們相愛了。對於這一點,我們著名的張藝謀導演就理解得很深刻,並且善於學以致用。在電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和金城武那一段激情戲讓西方觀眾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章子怡愛上了金城武。而當章子怡拒絕和劉德華演的主角親熱時,西方觀眾也就很快明白了章子怡不愛劉德華。 這非常不同於中國的影視劇。首先,中國影視劇通常只會「暗示」他們「那個了」,鏡頭點到為止,趕緊切換。此外,在中國的影視劇里,和男主角發生過性關系的女人通常都是壞女人,而且她們最終的下場似乎都不怎麼樣。中國影視劇的特點是:「擁抱了,牽手了」,那絕對是愛。「接吻了」,有點情慾成分在裡面,但也可以勉強算是愛。「上床了」,那簡直是「獸欲」啊!看著吧,過不了多久,劇本就准讓他倆玩兒完。而且通常那個女主人公會死得很慘。上次我回國看了一部國產片,名叫「好奇害死貓」,劇情大致就是這樣的。 說到美國電影中無處不在的「性」,這種對以「發生肉體關系」證明愛情的宣傳對美國青少年影響很深。好萊塢大片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一個十來歲大的孩子會告訴他們的父母,他們將貞潔奉獻的原因是他們「找到了真愛」。 這又讓我聯想到了我小的時候對愛情電視劇的態度。記得每當我和幾個小朋友在大人的帶領下一起觀看瓊瑤阿姨的片子時,我們都會自覺自願地在電視里出現接吻鏡頭時齊刷刷地將頭轉向不同方向。我們可不是在扮「假正經」,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摸摸瞄兩眼。那時的我們確確實實覺得接吻是「不好的鏡頭」,看了就會學壞。這種「是非分明」的態度一直持續到我讀大學一年級。記得我在一年級時,我在學校英語學習室里看的外國電影多半還是以《小王子》,《小公主》為主。 少了些雜七雜八的誘惑,我的童年、少年生活是單純的,不摻雜質的。這樣一種生活環境使得很多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我思想中沉澱並落地生根。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那些對「真愛」的執著,對非速食愛情的信念也許看起來不夠時尚,但是它使我發自內心地感到踏實,充實。我為出生在高科技時代的孩子們感到遺憾。在媒體通訊的發達帶給他們帶來便捷的同時,它也剝奪了孩子們的一片凈土,使本應充分享受童年、少年的他們過早走進了成人的世界,在人生觀形成之前就被世界紛紛擾擾的「信息」,「資源」干擾得「無所適從」。 再次言歸正傳。美國人除了認為「性」是一種生理需求,一種愛的表達方式之外,他們同樣認為「性」是人生的一種享受,是一種「fun(快樂時光)」,其意義遠遠超出了作為人類繁衍後代的工具這一角色。有時在老美的影視劇里你會聽到女主人公對男主角說「咱們倆這算什麼?一直都是進行地下活動。我們不如大大方方地公之於眾說我們在約會,是男女朋友。」這時候,還想繼續游戲人生,不願被一個女人束縛的男主角會說:「Aren"t we having fun?」(我們這樣不是挺開心的嗎?)。我在美國見過不少男生、女生(主要是以男生為主)一生只追求與多個異性「have fun」,而永遠不給某一個人commitment (承諾,確定一對一的關系)。當然對於這些人,「性」就不再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了,而是他們業余愛好的一部分,一種娛樂途徑。在這些人看來,「愛」和「性」 是可以脫離彼此而存在的。他們就是我所說的「大部分人」之外的那些人。 因為對「性享受」的強調,老美對性關系中的「性和諧」還是相當重視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sex and the city」裡面,女主人公 Charlotte 與丈夫「Trey」離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們sexually incompatible (性生活不和諧)從而導致兩個人分道揚鑣。
⑧ 美國人如果在中國生病咋辦
你就是公民,有醫療保險,在國外看病是不給報的
你如果膽大,自己去醫院看病吧
而且,外國人在中國,最多給你三個月的停留期(工作除外)
小病抗一抗,大病趕緊回美國吧
⑨ 美國看病和中國看病有哪些差距誰知道
美國看病跟中國看病的不同點主要如下:
第一、在治療手段上,美國對於罕見病、和各種重大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的研究更為前沿。擁有更多可以參與的實驗項目。
第二、在葯物上,美國可選葯物更多。比如癌症用葯中,美國有更多的葯物選擇,在國內的用葯產生耐葯性後,可以選擇去美國使用更新的葯物。厚朴方舟美國醫學專家特別提醒,用葯一定要在一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能擅自用葯。
第三、醫療設備差距:中國現在大醫院的先進設備,如CT,呼吸機,內窺鏡等,無一不是進口的,很多新儀器,新設備,往往國外新開發出來後國外比我們先用,比我們更早積累經驗,我們只能去學習他們的技術,然後引進設備,所以一直都是追趕,永遠也追不上。這跟中國的工業水平有關。國內沒有這么先進的儀器設備廠家。
第四、培訓水平差距:醫療培訓體系往往影響到醫生的水平。美國由於有較完善和嚴苛的醫療培訓體系,所以他們培養出來的醫生,完成培訓後基本能力是差不多的,也是比較高的。而中國醫生畢業後,接收到的培訓水平差別是很大的,基本跟所在的平台有關。大醫院可以得到較完整的培訓,水平可以比較高,但在小醫院的醫生就慘了,根本沒有正規培訓,病例少積累又慢,所以水平慘不忍睹。打個比方,用100分評分來比喻醫療水平。美國醫學生四年工科,四年醫科後,可以達到45-50分水平(鑒於他們的嚴苛考試制度),這個時候他們還不足以成為合格的醫生(未達60分),但畢業後他還要接受臨床5年規范培訓,基本上完成培訓後可以普遍達到60-70分(臨床培訓也很嚴苛),再隨著工作不斷積累普遍可以到80分以上(較好的醫生),牛逼的就90分以上當教授了。但中國醫學生是怎麼樣的呢?讀完5年本科後,醫學畢業生能力大概在5-50分分布(你沒看錯,混日子的醫學生有很多,給他們5分算好了,也就比正常人多知道一點點),如果他讀個研究生,大概可以達到50-70分(研究生考試還是很難的,最少理論要過關)。假如不讀研究生,以較好的本科醫學畢業生(40分)為例,他本科畢業後如果去了省級三甲醫院,經過三年培訓後他可以達到60-70分,如果他不幸去了鄉鎮醫院,那他3年後可能才50分,這多的10分還是靠他自己認真學習總結來的,因為壓根就沒太多培訓,自己邊干邊學,學誰,自己的主任都那水平,亂開葯,能學到多少好東西,又沒機會參加學術會,又沒進修,可能學一輩子才到70分就頂頭了。事實上好學生往往會去更好的醫院,差學生去更差的醫院,所以上級醫院和下級醫院的水平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我覺得這點差距是最明顯的,因為中國的醫生水平差距實在是太大了,良莠不齊,當然不是大醫院就一定都是水平高的醫生。只是你去大醫院,碰到水平高的醫生的機會遠大於去小醫院,這也是老百姓都去大醫院看病的原因。現在國家在搞住院醫生三年規范化培訓,也是認識到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