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美女標准
美女有何標准?雙眼皮、高鼻樑還是櫻桃小嘴?「中國美貌人群顱面骨三維測量資料庫」日前在解放軍總醫院口腔頜面整形外科建立。專家通過分析170例美女骨骼數據得出結論,人長得是否美麗,最基本的是面部骨骼要和諧對稱,美女要美在骨頭里。
解放軍總醫院口腔頜面整形外科張海鍾副教授,利用10年的時間,從6000多例頭顱CT掃描圖中,篩選出了170例22歲到37歲之間的漢族女性的左右骨骼框架和諧的美麗頭顱掃描圖,通過計算機軟體進行數理統計分析,建立了中國美貌人群顱面骨三維測量資料庫。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張教授發現,看一個人美麗與否,先不管眼睛是否漂亮、鼻子是否挺拔,而是觀察顱面骨骼是否和諧與對稱。數據顯示,95%的美貌人群的頭顱骨數據都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區間。顱面骨骼要和諧對稱,首先要考慮三個因素,面部縱向比例、面部橫向比例,以及側面下頜角的角度。
張教授說,對人的面部輪廓影響最大的是顴面寬、顳面寬和下頜角寬,因為這三個寬度直接支撐著人的臉。通俗地說,顴骨低平,下頜角寬度較窄,也就構成了比較符合東方人審美觀的瓜子臉。按照統計出的數據,專家得出最完美的橫向比例:顴面寬和顳面寬的比例為1∶0.819,顴面寬和下頜角寬的比例為1∶0.678。
因為個體差異,比如人的身高、臉的長度等影響,中國美貌人群顱面骨三維測量資料庫對於顴面寬、顳面寬還不能給出具體的數據。
專家簡介:張海強,解放軍總醫院口腔頜面外科醫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臉面部整形,面部輪廓整形。
Ⅱ 幾百字,有關中國古代女性文化,謝了。
纏小腳最早開始於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時期,李後主的一個窅娘別出心裁,用帛將腳纏成新月形狀在金蓮花上跳舞取悅皇帝。後來這個做法流傳到民間,纏小腳之風漸漸普及到了百姓人家。但也有人認為,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戰國時期,纏小腳就已出現了,或許更早還可追索到商代。總之,纏小腳這一封建社會的惡俗具有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殘害了數不清的中國婦女。可以說,纏小腳是父權制傳統下「男尊女卑」最突出的表現之一。據記載,民間女子從四五歲就開始纏小腳,到成年時腳長若不超過三寸,即成為備受贊賞的「三寸金蓮」。在當時,這樣的小腳被認為是「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方面。即使長相、身材再好的女子,如果是一雙天足或腳纏得不夠小,就會遭人恥笑,並且嫁不出去。「好大腳」也成為漫罵、羞辱婦女最難聽的一句話。而實際上,小腳「美」是以女性身心被摧殘為前提的。纏小腳的方法是通過人為的強力,野蠻地造成女子兩腳的跖骨脫位或骨折並將之折壓在腳掌底,再用纏腳布一層層裹緊,被纏足的女性步履艱難且疼痛非常,更有可能引發殘疾和致死。民間「小腳一雙,眼淚一缸」的說法,就是女性千百年來遭受這一苦難的集中反映。而一旦把天然的腳纏成了「三寸金蓮」,女性在勞動和交往方面必定是十分不便、大受制約,惟有困守家中,站立、行走必扶牆靠壁,不僅「男主外、女主內」順理成章,「男強女弱」也成了事實,女性若有什麼不滿、反抗、私奔之類更是難上加難了,惟有忍氣吞聲,聽任擺布。事實上,這種違背自然與健康、建立在摧殘婦女身體基礎上塑造出來的「美」,不僅是美的極度扭曲和變態,對於父權制社會施行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也的確收到了強化的實際功效,正如《女兒經》所說:「恐他(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約束」。
纏小腳因男性的癖好而興起,而男性的審美觀畸變也因「三寸金蓮」益發不可收拾,直至女性被摧殘的小腳成為激起男人性興奮的重要物品。據記載,自宋代開始,在許多妓院的歡宴中流行起一種「行酒」游戲,從頭至尾突出的都是妓女的小腳和她們的小腳鞋,狎妓的嫖客把酒杯放入妓女的小腳鞋裡來傳遞、斟酒、飲酒。直到20世紀初,仍有一些男人喜歡參與這種「行酒」游戲,並為有機會使用妓女小腳鞋中的酒杯來飲酒而興奮不已。至於歷代的酸腐文人,更是興趣盎然地把探討小腳當作「學問」來做,不惜筆墨,撰寫文章,細細品評,以卑瑣為樂事,惟恐未把男人玩小腳的美學成分和調情作用詮釋清楚。如清代有一個叫方絢的文人就自詡為「香蓮博士」,寫就了一篇題為《香蓮品藻》的文章,費盡心機把小腳劃分為五式九品十八種,並因此出了名。
至於被摧殘得骨骼折裂、關節脫位、血肉模糊、膿水淋漓的畸形小腳何以成為中國男人的性目標?這是因為,纏小腳在封建社會是婦女的極度隱私,除了丈夫和關系極密切的人之外,不能隨意讓人觀看,這便使小腳與性的隱秘牽連上了,甚至認為把握不當的話會引發淫亂,小腳即為「導淫之具」。酸腐文人的說法是,纏小腳不僅使女子的步態更加裊娜妖嬈,還會使男人在白天「越看越生憐惜」,在晚上「愈親愈耐撫摩」。小腳美的最高標准也被他們確定:一肥、二軟、三秀,「且肥軟或可以形求,秀但當以神遇」等等。字里行間,無不浸透著對小腳病態的愛慕、艷羨和崇拜,而將摧殘、畸形當作美來欣賞把玩,可見在傳統父權制文化背景上中國的男性審美觀念已腐敗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
但是,就在對女性摧殘得最嚴重、小腳崇拜最張狂的清代,一批有識之士如李汝珍、俞正燮等人,對這一社會惡習進行了嚴厲批評。李汝珍在其《鏡花緣》一書中提出,「女子本是好好的」,而男子卻偏使之「矯揉造作」,纏小腳使她們成了「異樣」,更指出「何以兩足殘缺,步履艱難卻又為美?」著名的改革、維新派人士康有為,1898年向光緒皇帝呈了「請禁婦女裹足折」,歷數纏足惡習於國於民的害處,認為「最駭笑取辱者,莫如婦女裹足一事」,明確主張「嚴禁婦女裹足」。滿清封建王朝被推翻後,孫中山作為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正式下令禁止纏足。到了「五四」時期,纏足更成為各派革命運動和激進分子討伐的對象,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纏足對婦女的摧殘和壓迫。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婦女投身到了反纏足運動之中,把反纏足作為爭取中國婦女解放的一項重要任務。這時,不論是中國的女人還是男人,都開始認識到纏小腳根本就不是美,而恰恰是壓迫、恥辱與腐朽的象徵
Ⅲ 所有年齡段都可能患關節炎,我們該如何防範患上關節炎
所有年齡段都可能患關節炎,我們想防範患上關節炎,在我看來就是要學會正確的穿衣服。
以年輕人為例,現在的年輕人在穿衣服的時候,那可是怎麼露怎麼穿,為了彰顯好身材,即便是氣溫非常低,年輕人也會穿著短裙露著膝蓋,或者上半身穿露臍裝。如此這般,不分四季的這樣穿戴,自然會患上關節炎。關節炎就是因冷而生成的一種病症,因此,想不得關節炎,最為重要的就是保暖,什麼季節就穿什麼季節的衣服。
比如夏天,穿的清涼一些也無可厚非,因為酷暑難耐嘛!但是,春天氣溫是非常低的,並且常伴大風,這個時候再穿的比較少,不僅僅是美麗凍人,還非常有可能是美麗關節炎!還有秋天,很多美女信奉一句春捂秋凍,就依舊為所欲為的穿著超短的裙子露著膝蓋,只能說這樣做美感有了,痛感也會伴隨而來。再者冬天,很多美女的穿搭就是夏裝外邊搭上羽絨服或者大衣。如此穿搭,關節炎已經在路上了。
所有年齡段都可能患關節炎,不要小看關節炎,痛起來很要命!
Ⅳ 「他聽說中國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變成怎樣的畸形」句中
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
裹腳也叫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足起始時間以及裹足小腳被稱為「金蓮」的原因,卻始終是一個謎。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李後主的嬪妃窅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雲南六一村的吳楊氏老太太這樣回憶她的纏腳的經歷:她母親用織布機上的「射通」,橫墊在她的腳腰下,讓腳腰凸起。然後,裹紮起來,逼她走路。慢慢的,腳腰被「射通」凸斷了。她因此一個多月不能下床走路。雖然腳腰折斷了,但她的腳仍然臃腫難看。她母親又念叨:你這雙男人腳,怎麼還不爛?她奶奶也說:難爛了,該使用法子了。於是,她母親在她奶奶的指導下,找來半個瓷碗,砸成碎片,放在她的腳底、腳腰、腳面上,再用纏足布包裹起來,套上小鞋,讓她下地行動。她的腳被劃破了,血跡從纏足布中滲透出來,變黑,發腥,發臭。她經常疼得臉色蒼白,精神恍惚,體重大減。
纏足通過外力改變腳的形狀,嚴重影響了腳的正常發育,引起軟組織攣縮,這個痛苦的過程是用言語不足以描述的。而一千多年以來中國的千千萬萬的女性從小就要經受這樣的痛楚,不情願的忍受這種從心理和身體上的摧殘。
通過纏腳而來的小腳真的那麼美嗎?以至於男人在娶妻時將它作為一條最重要的標准,而女性將它作為人生中對自己身體必須實現的重大改造。事實則不然,下面有一段關於小腳的真實的描述,讓人非常的感慨,從我們現在的審美角度出發,我們甚至會覺得我們的祖先是那麼的不可理喻。
一般來說,小腳從正面看,像火傷之後,脫去陳皮爛肉,露出變形、變顏的一個肉疙瘩。只有一個翹起的趾頭,依稀可辨上面的指甲,其它,一概呈現出可憎的模糊輪廓。 從側面看,腳趾和腳跟已從中折斷,兩部分緊挨在一起,在軟肉的附和下,形成一條由兩端站立的曲線,腳跟臃腫,腳掌消失,腳背凸起。腳的全長不及自然長度的一半,整隻腳像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最恐怖的是從正面看腳底。那是一幅完全消解了人足的原始形象的荒誕圖案。除了變形的足跟之外,已沒有一丁點平滑的腳板。四個腳趾長短不一地向外轉折,圍繞在以大腳趾為軸心的腳心下面,腳趾的正面因此變成了腳板心,完全扭曲地壓在了腳板底下。
纏足前需要准備的物品
1、藍色的裹布六條。大約要八尺到十尺以上,裹布要比一般的長且要漿好,纏到腳上才不會擠出皺折。 2、平底鞋五雙。鞋形稍帶尖,鞋子大小寬窄要能隨著纏腳的過程慢慢縫小、縫瘦。 3、睡鞋兩三雙。睡覺時穿著,可防裹布松開來。 4、針線。裹布纏妥後,把裹布的縫及裹布的頭密密縫好。 5、棉花。纏足時腳骨凸出的部位,穿鞋時用棉花墊著,免得把腳磨破生雞眼。 6、腳盆及熱水。纏足前用溫水洗腳。 7、小剪刀,修腳趾甲及雞眼之用。
纏足過程
試纏: 纏腳的時候讓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熱水在腳盆里,將雙腳洗干凈,乘腳尚溫熱,將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盡量朝腳心拗扭,在腳趾縫間撒上明礬粉,讓皮膚收斂,還可以防黴菌感染,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後用針線縫合固定,兩腳裹起來以後,往往會覺得腳掌發熱,有經驗的人不會一開始就下狠勁裹,最好是開始裹的時候輕輕攏著,讓兩只腳漸漸習慣這種拘束,再一次一次慢慢加緊,這一個時期可以從幾天到兩個月左右。
試緊: 纏的時候慢慢收緊,讓足部肌膚受到的壓力一次比一次緊些,這時還不能太緊,以兩腳能忍受的小痛為度,在這期間把腳趾勒彎纏使腳向下略卷。纏的時候預先纏第二、第五兩個足趾,纏得向腳下蜷屈,連帶的第三、第四兩個趾頭也就跟著向腳下蜷屈。試緊的時間也須要數天到兩個月左右,在這期間,裹腳布漿得較硬,捶去皺折,略緊地纏在腳上,使腳受慣硬裹腳布及緊纏的壓力,接著才能真正用勁裹緊。
裹尖(裹腳趾): 纏的時候,要用勁把裹布纏到最緊的程度,每次解開來重纏的時候要將四個蜷屈的腳趾頭由腳心底下向內側用勁勒過,每纏一次要讓腳趾彎下去多壓在腳底下一些。同時還要把四個蜷屈的腳趾,由腳心底下向腳後跟一一向後挪,讓趾頭間空出一些空間來,免得腳纏好以後,腳趾頭擠在一起,腳尖太粗。一直要纏到小趾壓在腳腰底下,第二趾壓在大趾趾關節底下才可以,裹尖的時候往往得把腳趾向足底扭到屈無可屈的程度,再用裹布緊緊地勒住,纏的時候第二趾的趾關節和第三、四、五趾的趾關節受到很大的扭屈,每纏一次就得把幾個扭傷的關節再傷害一次,纏的時候痛苦難當,纏好要用針線緊緊地把裹布縫起來,硬擠進尖頭鞋裡,然後要求少女到處走動。走動時重量壓在內彎跪折的八個腳趾上,把關節扭傷得更厲害,腳趾頭因為才彎進去還沒緊貼在腳掌上,走時腳趾關節容易長雞眼,要時常用針把雞眼挑掉。 白天一雙腳痛得寸步難行,到了晚上一雙腳放在被子里不但痛,而且蒸熱燠悶,有時簡直像炭火燒著一樣痛苦,睡覺時只能把腳放在被子外,半夜起來捱著腳哭痛是常有的事,有的痛得去解開裹腳布,但被發現了就是挨一頓毒打,然後再狠狠的地回去,經常一夜未眠整夜把腳貼在牆壁上取一點涼,第二天一早醒來,又得再解開裹布纏得更緊,纏到最後第三、四、五的腳趾關節會嚴重地扭傷甚至脫臼,扭傷脫臼的時候腳會腫得很厲害,皮膚也變成瘀紫色,痛苦至極,但是裹得仍是日緊一日,直到腫消了腳趾都纏到腳底下去,這才算完成了裹尖的工作,接著便可進行裹瘦的工作。 裹瘦(裹腳頭): 腳裹尖的時候,四個腳趾都已經蜷回到腳掌底下,可是卻未必能熨貼靠在腳底下,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也就是外把骨)向下向內推蜷入腳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腳心內側往下用勁拗下去,然後用裹布勒著帶緊,裹尖時二、三、四、五腳趾不過壓在腳底下一半,裹瘦時要把外把骨纏倒,足趾當然壓入腳心內側更多,纏到最後,第三、四、五個腳趾尖要能碰到腳掌內緣,才算完成裹瘦的工作。
裹瘦的時候,裹腳布纏到最緊,整個力量又特別著力在小趾跟的部位,往往因為血液循環不良,造成小趾跟部也就是外把骨的位置壓瘡潰爛。纏的時候要把小趾骨用勁向下推,四個腳趾也順著向腳掌內緣再推進去,使勁把裹腳布纏緊,纏好以後兩只腳可能痛得半天不能走路,要勉強掙扎著,才能用腳後跟墊著走,走一步痛一下。坐下時是一陣陣抽痛,睡覺時也會又漲又痛,如果腳上潰爛化膿了,那漲得更難受,得把腳用枕頭被子墊高,有時得把腳跟擱在床欄上壓著神經發麻才好受一點,天氣熱時足內發燒痛得更厲害。痛得輕時睡了覺,兩腳還痛得抽痙,或一夜頻頻痛醒,飲食無味。解開裹布,往往潰爛的部位和裹布緊緊粘著,勉強撕下來,便是一片血肉模糊,差不多得用六個月的時間,強忍痛苦挨到腳趾頭都抄到腳內側邊,由腳內緣能摸到腳趾頭,這樣才算是瘦到家。潰爛的傷口,處理不當往往愈來愈嚴重,到最後甚至會導致小趾腐爛脫落形成慢性骨髓炎,多年不愈。由此可知,要纏得一雙小腳,真是得歷盡千辛萬苦,無怪乎纏足婦女對其小腳的呵護,勝於一切。 裹彎(裹腳面):
腳掌裹瘦了以後,接著進行裹彎的工作,裹彎是要在腳底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陷凹,陷凹越深,腳掌弓彎的程度愈厲害,裹到腳掌折成兩段,前段的腳掌與腳跟緊靠著,中間一道深縫有時深達四五公分,小趾夾在深縫里,腳背因為腳掌彎折的關系,向上膨起成高坡狀,有些纏不好的腳背膨起如球。裹彎了以後腳的長度就明顯的縮短,標準的小腳要求的是三寸長,也就是10厘米左右,裹彎的過程靠的是在纏的時候把腳跟往前推,把腳背往下壓,前後施力束緊,大拇趾經此一束,立刻向下低垂,腳心慢慢現出凹形,再用勁去纏,弓彎愈甚,大約半年左右腳就可以纏成弓形。一般而言,纏足裹彎的時候痛苦情況稍為緩和,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腳掌裹瘦並不十分下工夫,到了十幾歲才開始裹彎,裹的時候又要求特別短小,這時候痛苦就非常厲害,甚至痛得在床上翻滾。如腳裹瘦不夠工夫,就直接把腳裹彎,往往裹好以後腳會變成向內鉤援內彎,像香蕉一樣的腳形十分難看。腳由平直拗成拱橋狀,再成馬蹄狀,直到腳尖腳跟緊靠在一起,腳弓縮得無可再縮的時候,才算是裹成一雙標準的小腳。
纏腳纏裹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裹尖的時候將外側四個腳趾蜷握,並將腳掌上的外側縱弓部分拗屈。裹瘦的時候腳橫弓向下拗屈,並進一步對外側縱弓拗屈。裹彎的時候才將腳的內側縱弓拗屈,並進一步將外側縱弓拗得更徹底。腳裹好以後,腳掌上用於緩沖沖撞力量的腳弓消失了,走路時得用膝關節和踝關節做緩沖。因為腳掌裹瘦到僅剩大拇趾,走路時腳掌向前推的力量很小,多以腳跟著地,運用大腿的力量運步,小腿肌肉萎縮不發達,所以纏腳了以後小腿也跟著變細,大腿則反而增粗,也有人走路時用大拇趾球和腳跟一起著力的,這樣走路就變成外八字走路,也是小腳常見的走路形態。
特殊裹法
纏足的過程,主要是把關節扭屈,並把腳上的橫弓和縱弓扭到最大的限度,所以標準的裹腳方法都是用布條纏裹扭曲,把關節屈到極限,扭傷、脫臼幾乎是必然發生的,等關節扭過去腳自然蜷曲弓小,這是正常的裹腳方法,但是在有些情況幼女裹腳起步較晚,或是不了解纏腳的正確方法,或是有些要求裹出特別纖小的情況,這時候除了用裹布纏裹以外,也有很多是藉助其他方法的。
夾竹片:
這是北方比較常用的方法,北方纏足較重纖瘦,因此,在裹瘦以後,腳趾全部蜷折到腳底,腳掌內外緣雖纖瘦卻有幾處關節旁凸的位置,如要裹得更瘦,就用兩片竹片,夾在腳掌左右用裹布緊纏,纏得時候生硬的竹片緊貼靠在腳骨關節上,痛苦可知,往往在關節凸起的部位,由於摩擦的關系會導致潰爛化膿。雖然如此,北方尤其山西省仍有很多人用竹片夾入行纏,目的除了把腳裹得特別纖瘦以外,還可以把大拇趾裹得尖細,腳跟也能一並裹得瘦窄,整隻腳裹出來又窄又直,纖如柳葉,細瘦可憐。所以雖然裹的時候少女往往痛澈心脾,晝夜哭泣,但是為了一雙瘦削正直、傲視眾人的小腳,還是吞下淚水忍痛力纏。與夾竹片相似的裹法,有人用大約三公分寬的竹片,用布包著墊在腳跟兩側和後面,幫忙把腳跟束小,也有人用銅板或一片凹形木片壓在腳的內外踝纏裹,還有人怕腳裹彎的時候,腳面凸出太厲害形成鵝頭,就用一個銅錢壓在腳面上纏裹,這些方法都是硬生生地把腳用堅硬的東西束上去,來改造不夠滿意的小腳腳形,姑不論效果如何,僅少女在纏束過程所經歷的那種刻骨銘心之痛,對現代人來說,可真是極不文明和不人道的做法。
石板壓迫:
舊時代家中有很多器具是用石頭制的,石磨或洗衣服的砧板,是婦女最容易拿到的重物,於是腳纏得不稱心如意時,就有人拿石板去壓腳,石板壓腳最常用於腳向內歪、內拐的情況,正常裹腳裹彎的時候是直接往下彎曲,但外縱弓還沒裹彎,也就是還沒裹瘦的情況下就進行裹彎,大拇趾會向內側拗曲,這時候整隻腳就像鐮刀形內彎,改正的方法就是脫下弓鞋盤坐著讓腳心相對,雙腳置於硬木板上,用重石板放上去壓,剛壓上去,歪屈的腳掌受壓迫,當然十分痛苦,壓過一個小時以後兩腳從膝蓋以下就麻痹了,有時怕石板的重量不夠還要用手按在石板上增加重量,讓內拐的腳掌矯正回來,通常連續每天這樣壓上一兩個月,才能顯出效果,腳經過這樣壓迫以後,除了內彎的情況改善,腳掌變得較纖瘦,腳趾蜷彎的程度也較理想,同時腳變得兩側平直周正。
石板壓迫以後雙腿麻木,有人以為麻木是因血液循環不良,怕因腳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雙腳壞死,所以壓麻木了以後多會要求少女起來行走或是做灑掃的工作,可是雙腳麻木如何行走,有時還得用兩個人扶著到處走動活動血液循環。壓石板一般是坐著施壓,也有人睡覺時躺著施壓,腳上穿睡鞋,放在木板上,再壓石板,壓石板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歪拐的腳形,也有人只是為了把腳裹瘦而用石板來壓迫。
裹入碎瓷:
這是用破舊的杯瓶碗盤等瓷器,敲碎成尖銳顆粒,纏腳的時候墊在腳掌上,通常是墊在反折的趾背底下和腳掌心底下,用裹腳布纏上去,再逼著女孩走路,讓尖銳的瓷片刺進腳趾和腳掌里把腳割破,腳割破了以後血滲出來和裹布緊緊粘著,重裹時,裹腳布往往解不下來,需浸著洗腳水用力撕,常常血塊連著皮撕開,雖小心地把碎瓷片取出來,難免會再滲血,雙腳的傷口浸在熱水裡,幾次以後馬上發炎腫爛,裹腳布粘得更緊,撕開裹布時連著皮肉一起撕下來,膿血淋漓。這樣裹法確實血腥殘忍,不可思議,鋒利的瓷片刺在腳上,還要逼著四處走動,碎瓷刺得更深。腳趾是神經最敏感的部位,趾背上又沒什麼軟組織,皮膚下摸著就是骨頭,硬生生墊著尖銳的瓷片走路,真的像是在接受什麼酷刑,裹腳的風俗已經是夠殘忍夠殘酷了,但是竟然有人還衍生出這樣的纏足手法出來,這種纏法不是一地一人一時的特例,就筆者所知,在纏足風氣較盛的山西、台灣、河南、甘肅、河北等地都曾有這種裹法,目的是讓腳趾腳掌上的筋肉發炎,腫爛以後再進一步纏裹用碎瓷割刺,原來紅腫的組織潰爛化成膿血流掉,腳不但特別纖瘦而且關節韌帶也變得很容易扭折、裹彎,所以有「腳一發味,如果成熟,必易速小」的說法,腳潰爛化膿的時候臭味很重,很難聞的腐爛壞死的味道令人不敢接近,這就是所謂的發味。
除了把瓷片墊在腳掌底下纏裹,也有人拿大片的破瓷片往腳上割的,把腳上的皮膚肌肉割破,促其早點化膿潰爛脫落。也有人把碎瓷敲得更碎成瓷渣,先將裹腳布浸濕了,然後再敷上一層瓷渣在上面,用這樣一條滿布瓷層的裹腳布來纏裹。裹腳時腳上經常會長雞眼,根據經驗,一長雞眼,趁著雞眼還小就要趕快用大針挑掉,有的母親幫女兒把腳上的雞眼挑掉後,還故意用針在腳上到處亂刺,刺到千目萬孔,這個做法與用碎瓷片裹的目的相同,都是故意要讓腳受傷化膿潰爛掉,一雙腳才容易裹小。碎瓷夾入纏裹確實讓人難以置信,纏裹的殘忍痛苦可想而知,一般為人母者很難狠的下心這樣下手,所以我搜集到的幾個例子都是養女、繼母或婆婆、童養媳的關系下發生的,當然也有年紀較長的少女怨恨一雙腳裹不小,矢志發憤,用這種方法把自己的腳裹小的。
棒錘:
在纏足時,少女怕痛常會偷解纏腳布,或是哭叫閃躲不肯纏裹,為人母者屢勸不聽,往往拿起鞭子藤條氣得到處亂抽,有的時候氣極了,故意抽打其雙腳,這是為了逼使少女裹腳的處罰,而所用的多隻是細長的木條。但是舊日纏足的時候竟然有人用寸許粗的木棍朝著腳趾用力捶打,打到讓腳趾骨折脫臼,容易拗折裹瘦,用的木棍有洗衣服、漿衣服時捶布的棒錘,也有用擀麵杖。把腳先裹緊了,再用棒錘狠敲,敲到腳趾脫臼骨折,這樣腳不但容易裹瘦裹小,一雙腳也特別軟綿,柔若無骨,這樣的例子是妓院鴇母飾雛用的手段,也有繼母這樣對待女兒的,可以說比酷刑還要慘毒,少女裹腳時腳趾拗折已經夠痛苦了,還要再用棒錘朝著腳趾猛捶、猛打,像是犯了什麼滔天大罪接受酷刑一般。
竹片、石板、碎瓷、棒錘的裹法,並不是一般裹腳時所使用的方法,可以說是一種特例,但是確實也太特殊了,這是在纏足的風俗下衍生出來的,有些做法令人難以置信,但每種方法都能找出好幾個背景不同的記載,也都能講出幾分道理,令人不得不信。除了這些特殊裹法外還有更荒誕不經的殘酷做法,縱觀這些纏足手法,令人不免懷疑裹腳與虐待間的分別在哪裡。
金蓮的保養
南方地熱潮濕,北方天冷乾燥,所以南方人要經常洗腳,北方人可以好幾天才洗一次,通常南方婦女大約一至三天就得洗一次腳,而北方婦女則七到十天才洗一次,一般人洗腳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是對纏足婦女來說洗腳卻是生活中一件頗重要而費時的事,纏足婦女一雙腳裹好以後,最怕讓人看到腳,所以洗腳的時候,一定是躲在房間里,緊閉房門生恐別人意外闖入。燒一盆熱水,准備好洗腳用的輕石、干布、小剪刀、礬粉、裹布、香粉,然後坐在小椅子上把腳上的腿帶、飾褲、弓鞋、布襪,一層一層的解掉,解開裹腳布的時候,因為血液隨著裹布解開會沖進腳掌,麻痛異常,所以須要慢慢解開,尤其到了最後一層往往因為汗水和著,裹腳布緊粘在腳掌的皮膚上,撕開來異常難受,所以最後一層要解得更慢,如果在積極裹小的階段,為了怕解開裹布浸洗會把腳放鬆變大了,也有人和著裹布浸洗的。洗腳水要愈熱愈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足部柔軟,有的在水裡加上香花、香料,腳先浸熱了,才用手擦揉,久裹的腳,腳上都帶著一種特殊的黏性,用手慢慢地把那層黏黏的洗掉,扳開畸形的足趾一折一縫清洗,陷折的腳心和藏在腳心裡的小趾是最難洗的部位,再以輕石磨去腳趾上的硬皮,關節摩擦的位置容易長雞眼,要用長針挑去或用小剪刀修掉,腳趾蜷在腳心裡,趾端往往陷在腳掌皺折里,趾甲一長出來就會刺到肉里,所以得把拗折畸形的腳趾一隻只扳出來,把腳趾修得極短再放同陷窩里,大拇趾為了裹得尖生動人,兩側承受極大壓力,很容易被趾甲刺破造成甲溝炎,所以大拇趾趾甲尤其得好好剪短,尤其兩個角邊得修得圓短,這才用干布擦拭,有的人在裹之前還以雙手用力按著金蓮,朝理想小腳的方向忍痛按幾次,在腳上灑上白礬粉,尤其在趾縫里灑多一點,可以除去濕氣,腳不容易爛,也有人在腳上撲上香粉增加小腳香味,這才換一條洗凈的裹布纏起來,纏的時候每一層都得截了再截,截到極緊,這樣裹起來腳才不會愈洗愈大,有的時候剛洗好不容易纏緊,得把腳抬高幾個小時,再把裹腳布解開幾層來重新束緊,腳裹好了才著襪穿鞋,因為小腳的妝飾都是合著尺寸自己做出來的,穿在腳上極為緊密貼身,所以著襪著鞋也都極為費時,往往一次洗腳下來得花上一兩個小時的時間。
編輯本段各地足形概況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纏足方法、年齡、要求、順序都不盡相同,因此也造成了各地各具特色的蓮形,一般而言北方人身材較高,腳形先天就比南方人長,所以裹起來還是會比南方人的腳長些,但是因為北地天氣寒冷,雙腳久裹不容易潰爛生癬,也不須要經常洗滌,所以比起南方婦女容易纏得更加使力,加上北方鞋子較厚,裹布也能多裹厚些,這樣的條件下有利於把腳掌裹瘦。 而南方天氣炎熱,裹布或鞋子太厚,腳會覺得發燙受不了,裹的時候反折的趾背下,沒有墊上厚厚的一層保護,不方便步行,所以南方婦女裹腳重點在裹彎上面,利用南方人原就較短小的腳形,再加上拱彎就能達到短小的目標,在台灣或廣東順德東莞,常有纏小到兩寸左右的小腳,短小的程度實為北方所不及,但是有些人為了求其小往往腳背上會結一個球,像駝背一樣向上拱曲,這就是一般所稱的鵝頭形。 北方小腳的特色在尖瘦上,因為包纏較為緊密,一般而言也較南方人的小腳軟綿。這是大體上的分布情形,實際情況也依各地而有不同的變化,中國在清代時有幾個以小腳聞名的地區,各地區小腳各具特色: 江蘇揚州腳——細長纖直 浙江寧波腳——短小背隆,圓如馬蹄 湖南益陽腳——纖瘦短小,腳背平直 廣東順德腳——短小尖生 山西大同腳——能合「瘦、小、尖、彎、香、軟、正」七字律的很多,是全國最知名的小腳。 閩台小腳——短小、跟粗背凸 蘇州腳——尖端微翹,腳身肥
Ⅳ 為什麼有的人關節是粉紅色的是病還是正常(主要是看的網上的美女圖片,膝蓋骨粉紅色,誘人)
網上的圖片那都是經過PS修改過的,你看著好看就行了。
Ⅵ 穿緊身褲(或短褲)的時候腳關節看起來扭曲(大腿小腿沒對齊)得很嚴重,正常嗎
已經不錯了,我腳更扭曲
Ⅶ 求,女子被折斷腿腳關節的電影,電視劇,謝謝
好像是元彪和張曼玉主演電影《急凍奇俠》,裡面的大反派鳳三就是個變態,喜歡折斷美女的腿腳關節。
Ⅷ 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有人了解嗎
多見於外傷、關節和骨骼疾病、軟組織風濕病、感染性疾病、葯物反應、過敏及免疫接種等。1、外傷
(1)急性損傷:因外力碰撞關節或使關節過度伸展扭曲,關節內骨骼、肌肉、韌帶等結構損傷,造成關節脫位或骨折血管破裂出血,組織液滲出,關節會發生疼痛。通常在傷後6~8小時出現滑膜反應性積液,關節明顯腫脹、不敢活動。檢查時發現關節屈伸活動受限並伴有疼痛,關節周圍可有局限性壓痛點,可伴有關節積液產生。
(2)慢性損傷:持續的慢性機械損傷或急性外傷後關節面破損留下粗糙瘢痕,使關節潤滑作用減弱甚至消失,長期摩擦關節面產生慢性損傷;關節長期負重使關節軟骨及關節面破壞,關節過度活動可造成關節軟骨的累積性損傷;關節扭傷處理不當或骨折癒合不良、畸形癒合所導致肢體力線不平衡也可以造成關節慢性損傷,進而導致關節疼痛。
2、感染
多種細菌可以通過血運直接途徑及局部蔓延途徑而導致關節感染。最為常見的細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約佔50%,鏈球菌次之,約佔25%,其他如淋病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銅綠色假單胞菌、傷寒桿菌、大腸埃希菌等也可引起感染。特殊感染有梅毒、結核桿菌、布氏桿菌、雅司螺旋體等。病毒、支原體、真菌感染後導致關節炎性病變者比較少見。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細菌感染後直接損害關節內的組織結構而導致關節炎,有些情況則是細菌侵入人體之後,細菌的毒素或破碎的菌體可作為特異性抗原使人致敏,引起各種變態反應性病變,進而引起組織損傷和關節病變。
3、退行性關節病
退行性骨關節病又稱為老年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或骨性關節病。根據有無局部原因存在可將本病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
(1)原發性關節炎:其發病往往受年齡、遺傳、體質和代謝的影響。年齡對本病產生兩種影響,一種是日常關節活動時軟骨磨損的積累作用,一種是老年人軟骨基質蛋白含量減少,纖維成分增加導致軟骨的韌性減低,容易遭受力學損傷而導致退行性改變,進而導致關節疼痛。
(2)繼發性關節炎:此型在臨床上比較多見,常繼發於關節畸形、關節損傷、膝關節大骨節病、多發性骨骼發育不良等,另外,剝脫性骨軟骨炎、關節內游離體、內外側半月板損傷、前後交叉韌帶損傷和關節內骨折等都是繼發病變的誘因,這些繼發疾病或誘因都可導致關節疼痛。
4、代謝障礙性關節病
維生素D代謝障礙所致的骨質軟化性骨關節病,如陽光照射不足、消化不良、維生素D缺乏和磷攝入不足等。各種病因所致的骨質疏鬆性關節病,如老年性、失用性骨質疏鬆;脂質代謝障礙所致的高脂血症性關節病,骨膜和關節腔組織脂蛋白轉運代謝障礙性關節炎;嘌呤代謝障礙所致的痛風;以及某些代謝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性骨病;皮質醇增多症性骨病;甲狀腺或甲狀旁腺疾病引起的骨關節病均可出現關節疼痛。
5、關節周圍結構疾患
關節疼痛有許多是由於關節周圍結構的病損而產生的,關節周圍的結構如關節囊、滑囊、肌肉、肌腱、腱鞘、筋膜等結締組織,本身可以發生炎性病變,也可以產生慢性勞損,常見的疾患有狹窄性腱鞘炎、慢性滑囊炎、韌帶勞損、腱鞘囊腫、肩關節周圍炎、腕管綜合征、肱骨外上髁炎等,這些病損都可導致關節疼痛。
6、骨關節腫瘤
發生於關節附近的良惡性腫瘤均可導致關節疼痛。良性腫瘤常見為骨樣骨瘤、骨軟骨瘤、骨巨細胞瘤和骨纖維異常增殖症等。惡性骨腫瘤常見為骨肉瘤、軟骨肉瘤、骨纖維肉瘤、滑膜肉瘤和轉移性骨腫瘤等。
7、葯物反應
(1)急性痛風可由口服利尿劑,或由促尿酸排泄葯物所激發。
(2)大劑量應用鐵葡聚糖可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加重。
(3)關節內反復注射皮質激素可引起關節軟骨的破壞性改變,而導致關節疼痛。
(4)一些罕見的病例,服用巴比妥酸鹽可引起稱為巴比妥酸鹽風濕病的關節疼痛。
(5)大劑量長期應用皮質激素可誘發股骨頭壞死,產生髖關節疼痛。
8、其他
兒童生長痛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於處於生長階段的兒童骨骼生長相對較快,骨膜和局部肌肉生長發育不協調,從而引起不適,出現關節疼痛。
Ⅸ 那種時裝設計或者動漫專用的,像人一樣關節可以扭曲的的,擺出各種姿勢的木偶公仔叫什麼在哪裡買
木偶人 關節人 在淘寶上搜可以看到~不知是不是你想要的那種。。。如果是的畫一半美術用品商店都有的賣,宜家裡也有賣··一樣的~只不過可以用來做家居擺設
Ⅹ 古代畫像里的美女為什麼幾乎都是溜肩現在的直角肩又是怎麼流行起來的呢
由於柔弱無骨的溜肩能夠體現女性的優美、雅緻與溫柔。伴隨著女性影響力的提高,服飾里也出現各種各樣注重肩膀的墊肩、泡泡袖,這種設計方案營造出一種的直角肩給人一種凌冽的骨船感與乾脆利落感。注重肩膀,不論是以往還是現在,一直是服飾里用於注重權力和氣魄的經常使用方式,時尚潮流是一個循環,審美觀都是,前一陣子《夢華錄》爆紅,主人公劉亦菲美的不可方物,但還是有一部分營銷帳號調侃劉亦菲的溜肩,說些什麼整個身體壯實,膀大腰圓!可是「大將無頸,佳人無肩」,古代人原本就是以溜肩為美。
古時候,女人地位低下,假如你有個直角肩,免不了給人一種強大和健壯的冷冽感,可能也會遭受附近人取笑,不相信,可以看大家中國古代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溜肩。例如唐代美術家周防代表作品《簪花仕女圖》:看花親族的皇室女性身型豐腴,肩膀都是圓潤溜肩,配搭薄透的綢緞,產生「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朦隴所感。一整張作品都透著一股中國畫特有的優美、雅緻、動感。
要想直角肩,比不上穿墊肩衣服褲子,直角肩穿著打扮確實顯高,會給人一種十分精神實質、挺拔的覺得。要是沒有直角肩,那就穿墊肩的衣服吧。注重肩膀的泡泡袖,覺得適用於每個人穿。窄肩用泡泡袖當假肩膀,肩膀寬能把肩上藏到泡泡袖裡,給人一種是泡泡袖的總寬而非肩膀寬。或是穿著墊肩的西服,全部人便充斥著精神面貌!針對長時間伏案、長期久坐的當代人而言,相比過多追求完美直角肩,更需要重視自己肩頸部分身心健康。肩周之美,真不取決於樣子、並不在於是不是2個斜角,而是在於健康的生活骨關節和勻稱的肌肉組織。對我而言:適度的拉申和肌肉訓練,提升肩頸部分關節的可靠性和柔韌度,比漂亮關鍵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