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給外國人做一道簡單的中國菜,推薦幾個菜式
魚香茄子
【作料】
茄子4隻約450克,油2湯匙,麻油2茶匙,生粉1茶匙十水1湯匙,芫荽2棵切碎
【魚香料】
蒜茸2茶匙姜茸1茶匙蔥1棵切粒
【調味料】
鎮江醋、黃砂糖各2湯匙,四川辣豆瓣醬茶匙(滿),雞粉1/2茶匙(隨意)醬油1湯匙
【准備】
1、茄子洗凈去蒂,從上到下,相間地削去一部分外皮,切5厘米(1英寸)段,每段直切成兩半,每半切3片。
2、每兩個切好的茄子用膠膜包好,分別放在轉盤兩邊,大火熱5分鍾。移開,擱置5分鍾,解去膠膜,放疏箕內瀝去多餘水分。
3、備好魚香料,調味料及生粉水。
做法(一)一般加熱法
2公升淺鍋內下油,大火熱2分鍾。加入魚香料,大火熱2分鍾。拌入調味料及生粉水,大火熱1分鍾。小心加入茄子,澆汁在上,大火多熱1分鍾。淋入麻油,撤下芫荽供食。
做法(二)烤盤法
大火預熱烤盤5分鍾。下油及魚香料同鏟勻,淋下調味料,小心放入茄子,加蓋,大火熱2分鍾。撥茄子向盤之四周,中間留空位,倒人生粉水,攪拌後大火熱1分鍾。拌勻茄子及汁液,淋入麻油,撤入芫荽裝盤供食。
魚香茄子的完整做法
這茄子有2種做法,一種粵式,一種川式的。粵式的放蚝油和咸魚。我介紹的是川式。當然,你可以結合在一起做。
先調魚香碟。當然你也可以不調,直接往鍋里放也可以,不過那樣對火候和准確度要求比較高,適合專業師傅或高手。
用水泡蔥、姜、蒜片,出味後撈出,放糖、醋、味精。調到合適的口味為止。注意,水不要太多了,根據茄子的量來放。一般一個碗底就足夠了。
把茄子切成條(別太細),然後象做燒茄子那樣在油里炸了(有2種做法,一種是裹面炸,一種是直接炸,看自己喜好了)。最好是炸2次,第一次小火炸,目的是炸軟炸熟。第二次大火,目的是上色。
炸好了茄子放一邊。
炒鍋放油,鍋別太熱,下郫縣豆瓣,出紅油後,下姜、蔥、蒜嗆鍋,下肉沫,醬油、料酒。下炸好的茄子(可放咸魚粒),煸炒幾下,出油後把茄子扒開,讓油自然迴流到中間,倒入調好的魚香碟(如果要放蚝油可現在放),出味後嘗一下,看是否還需進一步調味。小火燉一下讓茄子入味,下水澱粉,翻炒出鍋即可。
魚香茄子做法:原料:茄子蔥4根四川辣豆瓣醬甜辣椒醬鹽未精蒜一頭姜(用量稍少於蒜)豬碎肉水澱粉做法:
1. 將茄子從上至下剖成兩半然後用刀把茄子表面切成魚鱗狀注意不要把茄子切斷了. 先順著一個方向在茄子表面切出一道道細縫然後換個方向再一刀刀切下去這樣茄子表面就成魚鱗狀了. 將改好的半邊茄子一分為四.
2. 鍋內燒油待油溫6成熱的時候放入茄子炸至變軟撈起待用 (注意不要太軟否則一炒就會爛掉的) 蒜姜切成細沫蔥切花
3. 茄子是很吸油的所以炒的時候鍋內只需放很少的油甚至不放油然後將茄子里滲出來的油到進鍋內待鍋燒到5成熱的時候到入四川辣豆醬翻炒待到油變紅豆瓣醬水份快收乾的時候放入切好的蒜姜沫香味出來後倒入碎豬肉炒熟後倒入甜辣椒醬翻炒後倒入炸好的茄子鹽炒勻後加入少許清水. 大火燒至水份快乾時加入味精然後水澱粉勾芡最後放入蔥花起鍋裝盤.
經驗: 魚香味主要是由泡辣椒豆瓣醬和蔥花的味道混合而來的介於國外很難搞到泡辣椒所以就用味道相近的甜辣椒醬(主要成分辣椒醋糖)來代替. 倒甜辣椒醬的時候可以邊倒邊嘗味道以免加少了魚香味出不來加多了又太甜. 蔥是魚香味菜餚里起畫龍點睛作用的用量不能少特別是蔥白.茄子經過炸燒兩道工序後已經變得很脆弱所以翻炒的時候不用太大力.
你好好看看,真得不難,這是兩種方法~~~~~這要還難,你直接去買現成的吧,那簡單~~~~
好幾個方法呢,你挑一個,有材料不復雜的~~~~~做完給我嘗嘗,就愛吃好吃的~~~~
② 味精毀了中國菜嗎
對於味精,目前來說毀中餐還是說不上。
BUT,目前我國的味精使用狀況還是會帶來「挺大」的不良後果的。
一、
現在味精在中餐的用量真的很厲害。很厲害。很厲害。
現在很多廚師(至少50%以上),都在玩命的加鮮,鮮味乘法作用、高鮮味精、復合提取物等等,醬油的氨基酸含量也是直線上升。
很多店下味精、雞精、雞粉的量,如果你看到,會覺得有點嚇人的,一份大菜要加小半手勺進去
(大概20g,你可以自己回家拿秤比比看,20克是多大一份,量多到你懷疑人生的。)
有知友說,味精就是調味料的一種,濫用鹽糖醋醬也會有不良後果。
沒錯,可鹽糖醋醬加多了的菜你根本不會吃幾口,很難吃。
但味精加得多,你不會覺得怎樣還會覺得好吃好吃,然後最多回口時覺得口渴,然後說今天有點偏咸。
二、
較低的成本讓味精過分使用,味精的過分使用,讓大部分菜餚只呈現了一個強大的「鮮」的面目。取向過於單一。
層次不豐富,下味精。
菜不太新鮮,下味精。
火候么弄好,下味精
製作重口味,下味精。
這種口味取向的單一化是非常糟糕的,就像辣椒蓋住了食物的本味,鮮味太多也會的。
比如絲瓜的清味水味、豆苗的初生的新味、青菜那一點芥味甜味,下了大量呈鮮物質之後都是一個面目模糊的上湯蔬菜。包括很多辣炒小菜,已經沒有調味上的驚喜了。
餐桌口味上,也有君臣輔佐使,有對比才會更好吃。
當基礎口味變成了咸鮮、酸鮮、辣鮮、甜鮮,在強大的鮮味下,一桌菜之間的對比也更加不明顯。一些那種纖細美妙的滋味,也越來越不容易被感知(當然這不能全賴味精)。
這點其實很多餐飲業者也意識到了,有些大公司在認真尋找更好的調料,能夠更好襯托出食材本味。有一些進展,只不過目前沒有太突破的進展。
三、
因為做飯的人對鮮味下得多、下得狠,讓很多大家對鮮味的要求也變高了。
在這個環境下,哪怕是相當厲害的廚師做的高湯,也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鮮味的追求。
說兩個真實故事。
1、
多年前,廣州有一家(具體哪家我未來會補)的鹵味特別香特別好吃,生意大排長龍。
廣州飲食界的人反復去吃去,可整個飲食行都去研究,都做得就是不如他香。
注意,是整個廣州飲食界。
後來謎底揭開。添加的是乙基麥芽酚(一種合法的添加劑,主要是增香)。
然後到多年後的今日,乙基麥芽酚已經成為了大部分鹵菜的標配,包括高檔淡雅的潮州鹵水。有空你可以看看配料表。
因為不用增香劑,已經很難賣出去了。
算種通貨膨脹吧。
味精一事亦然。
2、
蘇州有家面館,湯頭是每天吊的,用的是雞、鴨、肉、骨,還有火腿。
因為面館早上5點營業,每日深夜就要開始去吊湯。很辛苦,很難得。
我學廚的時候這家店剛開,幾位廚師老師(正經老字型大小餐飲公司出身)都去鑒定過,覺得真是老底子老手藝,店主真有堅持,很佩服。
但拿這家的湯頭和其他店鋪的湯回來,進行盲測給我們比較著吃。
大家都選的對照組,所有學員,每一個。
因為不夠鮮。
③ 為何外國人喜歡中國菜
中國菜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具有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眾多。而世界是公認的有三大菜系,而中國菜就是其一(中國菜、法國菜、土耳其菜)。中國菜非常強調色、香、味俱佳。這既是一道菜的標准,也是一席菜的標准。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菜也慢慢在被外國人接受。而在外國人眼中,中國菜到底好吃不好吃呢?
6)還有一位在美國的朋友回答道:我沒有去過中國,我不明白正宗中國菜和美式化的中餐有什麼區別,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在美國第一次吃中餐的感受。那是在10年前我和我的女友現在我的妻子約會,她告訴我,她發現了一個非常棒的食物,也就是我第一次吃中國菜,吃的什麼我不記得叫什麼名字,我覺得食物的確很好吃,和我們吃到的歐美菜餚有很大區別,做法獨特,我當時很想知道都是些什麼人才能創作出這么棒的食物,直到今天我們每周都要去中餐廳去吃幾次中國菜,我的三個孩子也很喜歡。
下面是外國網友評出最喜歡吃的中國菜。
1、糖醋裡脊
2、宮保雞丁
3、春卷
4、炒飯
5、麻婆豆腐
6、餃子
7、腰果蝦仁
8、烤鴨
怎麼樣,和你想像中的一樣嗎?
④ 抖音離異女人找老公聊天很投入是真心嗎
現在在抖音中有許多離的女人,想要找老公聊天,這些女人打扮精緻,談吐優雅,一般都是為了獲得人氣,而並不是真心投入,想找老公的
⑤ 三年級不少於三百個字我愛中國菜的作文
每當我肚子餓的咕咕叫時,總會想起家鄉那具有屯堡風味地方盛事——「抬汪公」。
我家住在一個屯堡味非常濃的小山村,村裡每年正月十八都要舉行盛大的抬汪公活動。這一天,全村人一大早吃過飯後,都聚集在汪公廟前,迎候「汪公」出廟。他端詳而又嚴肅地坐在轎子里,臉上露出一種威嚴的神情,用一雙犀利而敏銳的眼睛審視著所有的人,似乎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都逃不過他的法眼。隨著轎夫大喊起轎,全場的氣氛陡然變得庄嚴而肅穆。
說起來也怪,每年臨近正月十八這一天,不管昨天是刮風下雨,還是大雪紛飛,到了這一天總是陽光普照,似乎是汪公身前的所作所為感動了老天爺。
我們村獨特的傳統文化風俗,吸引了八方遊客,有來自湖廣的,甚至還有外國人。這么多的客人,我們村當然不會怠慢,全村人都盛情款待,都使出自己的拿手絕活,這使得多年不出山的田大廚師,都來顯示自己的拿手絕活了。
這下客人們可就有口福了,田廚師是我們村很有名的廚師,他廚藝精湛,做出的菜色澤鮮美,味道新鮮爽口,可謂色香味俱全。據說他掌廚已有三四十年了,現在已年過六旬,他的爸爸也是個廚師,他一身的好廚藝,全得仰仗他的父親。
田爺爺的拿手好菜,莫過於那透著濃濃屯堡味的鹽菜肉。
雖然田爺爺年歲已高,但身手不凡,只見他拿起一塊方形的肉,用刀噌噌兩下,把豬皮上的毛都刮凈了。
田爺爺說過,鹽菜肉的肉,必須選用「三線肉」(也就是豬肚子那塊肥廋夾雜,共分三層的肉),配料要蔥、姜、蒜、白糖、醬油少許、鹽菜等,它的一般做法如下:
先將「三線肉」洗凈後放入鍋中煮熟,在水中加入適量的甜酒水或蜂蜜葡萄糖的其中一樣即可,這便是俗稱的「上色」。
將煮好的肉放入燒到70度左右的油中炸幾分鍾,直到肉呈金黃色即可。
將炸好的肉放到水中再煮至肉皮用筷子輕輕一掇,有小洞即可撈起。
將「三線肉」切成片後裝碗。
將備好的鹽菜切碎放入鍋中,同時加入醬油、蔥、姜、蒜和白糖少許,炒好後將其放在裝好的「三線肉」上面壓實。(三線肉的皮要貼碗底),然後上蒸,用文火蒸八小時左右後把原先壓在肉上面的鹽菜,用一個稍大點的土瓷碗翻面(就是使鹽菜在下,肉在上)。這樣,一碗色澤鮮亮,香味撲鼻的鹽菜肉就擺在人們眼前,別說吃,就是光看,只聞著這味,就讓人垂涎三尺,欲罷不能,恨不得把它吃光。
這道菜還有一個功效,吃了它的人,決不會擔心會長胖。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鹽菜帶有酸性,可以解油,而正好豬肉的脂肪過高
⑥ 韓國人吃的有個中國菜叫「糖醋肉」,是不是咱們的糖醋裡脊啊
需要材料:雞脯肉、韓式糖醋辣醬、韓式香酥炸粉、料酒、姜絲、鹽
1、雞脯肉洗凈後切粗條
⑦ 小伙娶俄羅斯美女,丈母娘不要彩禮辦婚禮要平攤,男方不同意 ,你怎麼看
隨著現代的發展,愛情已經變得廣闊起來,出現了很多跨時空,跨地域的愛戀。有一段話跨地域的婚姻走火了,是一位中國小伙,娶了俄羅斯美女。
結婚後的兩人過得是非常的幸福,兩人之間並沒有因為一些地域的習慣,而鬧別扭,娜佳開始不適應中國菜,貼心的程揚就學著做起俄羅斯菜,十足的暖男一枚。娜佳也很貼心,為了不為難老公,嘗試著去吃中國菜。
⑧ 歡迎俄羅斯美女入駐抖音用俄語怎麼寫
翻譯是,Добро пожаловать в россии 。
俄語是六種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為俄羅斯唯一官方語言 ,以及白俄羅斯 、哈薩克 、吉爾吉斯斯坦 官方語言之一,母語使用人數1億5千萬,第二語言使用人數約1億1千萬。俄語屬於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是斯拉夫語族中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⑨ 中國菜好吃是否因為調料用得多嗎
是,但又不僅僅是。
調味是決定食物美味與否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有時候甚至都不能算是關鍵因素。
首先,食材的選擇、培育和處理是最基本的因素,如果你連好的食材都沒有,那再好的調味料都是白搭。比如說,我小時候不喜歡吃魚,尤其淡水魚,但是長大一點吃到超好吃的酸菜魚和水煮魚瞬間就愛上了,你說這是調料的功勞么?當然算!但是,當我吃了美國中餐館的水煮魚和酸菜魚以後,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魚本身。湯料是一樣的味道,但是因為用的是冷凍過的龍利魚(巴沙魚),魚片很厚但是非常鬆散,完全沒有國內吃到的酸菜魚的美味。烤魚也是,美國中餐館的烤魚調味也是不錯的,邊上的蔬菜都很好吃,但是魚就是難吃啊,雖然這回不是冷凍的龍利魚而是活魚了,但是因為魚的品種和生長環境不一樣,依舊不好吃。所以,別看川菜調料用得多,如果食材選不好是沒用的,雖然它對食材的要求沒有粵菜和日料那麼高。不要以為挑選食材不是手藝、培育食材不是技術,我們的老祖宗也是經過千年的選育,才有了現今中國人常吃的五穀雜糧和果蔬六畜;不要以為日本人對食材的選擇過於龜毛,現在享譽全球的雪花和牛,也是日本本土和牛和西洋牛雜交選育和精心飼養的結果。
其次,火候和刀工是食材口感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影響味道能否很好進入食材的重要影響因素。很多中餐正是因為講究這二者,所以好吃。來說說前段時間很火的賽螃蟹吧,明明是雞蛋而已,為何就能賽過蟹肉呢?姜和醋的調味是它模仿蟹肉味道的關鍵,但是僅僅有這二者的調味是不夠的,如果炒得過了,那不過是一盤帶有姜味和醋味的炒雞蛋而已,只有在蛋液將將凝固的時候撈起裝盤,嫩雞蛋呈現出顫顫巍巍的感覺,加以姜醋,才能真正在味道和口感上都稱為「賽螃蟹」。紅燒肉,最基礎的版本其實只需要醬油料酒糖和少量八角香葉的調味,調味真的簡單,但是如果不注意火候,很可能會燉出柴得要死的肉。中國和日本料理都有魚生,在中國古代,稱之為玉膾,一定要切得薄如蟬翼,而且一定要佐以金齏醬食用,而日本料理呢,處理大部分海水魚都是採用厚切,用的多是醬油和綠芥末調味。你說它們的口味差別僅僅是金齏醬和醬油芥末的差別么?不是的,魚肉的厚薄也同樣決定了這片魚肉的口感,以及被調味的程度。而什麼魚、怎麼調味、切多厚,蘸多少醬本來都是有講究的。中餐的美味和博大精深,一部分也是因為講究刀工和火候。
再次,味道不僅僅來源於調料,也來源於對食材的處理。不知題主有沒有吃過豆腐乳、梅乾菜、酸豆角、酸菜、咸鴨蛋,這些東西得基礎做法都是不需要很多調料的,主要就是鹽,但是用各種發酵方式,中國人硬是從簡單的食材中搞出了這么多的美味,並且把這些美味用於其他菜式中,於是有了南乳豬手、南乳空心菜、鹹蛋黃南瓜、酸菜魚、酸豆角肉末等平民美食。這些東西,雖然平價而常見,但是正是蘊含了我們祖先幾千年來智慧的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