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專區 > 中國古代美女面飾

中國古代美女面飾

發布時間:2022-09-06 17:47:15

Ⅰ 漢朝女子服飾種類,名稱

一、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這種衣服男女皆可穿著,是最常見和盛行的一種女裝服飾。
二、漢代直裾女服

直裾
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
直裾起初是一種非正式裝扮,古代的褲子大多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然後用帶子系於腰間,若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但是,隨著漢代服飾的日益改善,有襠褲出現,直裾逐漸普及,最終並替代了深衣。
三、襦裙

襦裙
襦裙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上衣叫作「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下裙以素絹四幅連接合並,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襇,裙腰系絹帶。
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襦裙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漢代由於深衣流行,所以穿襦裙的婦女逐漸減少

Ⅱ 古代女性常用的裝飾品「花鈿」是什麼它是裝飾在哪裡的

古代女性常用的裝飾品花鈿其實就是女子在眉間或者是在臉頰上所用的一種裝飾品,是裝飾在臉部的。自古以來女性就非常的喜歡化妝,雖然在古代的化妝技術和化妝品都沒有現在那麼發達,但是古代女性對於化妝也是非常熱衷的,花鈿就是很多女性都非常喜歡的一種裝飾品。在古代的時候,女性一般都會在額頭上或者是臉上貼上這種裝飾品。

但是因為自己畫每天畫出來的花樣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很浪費時間,慢慢的就有貼紙類型的了。只要貼在自己的額頭上就可以了,後來漸漸的還有人會把花鈿貼在自己的臉頰上,也有了不同的顏色。花鈿的樣式還是很多的,很多女性都會根據自己的發際和妝容變換不同的花鈿。現在很多女生在穿漢服的時候,依舊會在額頭上貼上花鈿。

Ⅲ 淺談古代女子的花鈿

花鈿是古代的一種裝飾品,古代女性將金、銀等製作成花的樣子並貼在臉上,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漂亮。以下是我整理的淺談古代女子的花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花鈿是我國古代女子面部妝容的一種特殊飾品,也是我國服飾、美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諸多化妝品中,花鈿有著悠久歷史,又最為女性所喜愛。所謂花鈿,是古代女子貼在兩鬢、眉間或面頰上的一種花朵形的裝飾物,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唐朝發展到鼎盛,宋元時漸趨沒落。如今,在女人的臉上早已看不到花鈿的妝面,但有關花鈿的美好傳說仍然存在於我們的想像當中。

話歷史 秦始皇曾讓宮人貼花子

關於花鈿的起源,民間流行著許多傳說,有人說源於漢代,有人說源於六朝,也有人說源於唐代。曹麗芳介紹說,如果追溯我國女子在面部描繪或粘貼裝飾圖案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興起了,比如,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女俑的臉上,就點有呈梯形狀的三排圓點,河南信陽出土的楚墓彩繪木俑的眼皮之上也點有圓點,這應該是花鈿的雛形,所以花鈿的起源要遠遠早於民間所傳說的那樣,至少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有文獻記載的花鈿出現在秦始皇時期。唐末馬縞《中華古今注》載: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雲鳳虎飛升。 曹麗芳介紹說,貼五色花子指的就是粘貼花子面飾,花子即為後來的花鈿。漢承秦俗,並受楚文化的影響,花子應該相當流行。三國時開始流行 靨鈿,這種特定位置的妝飾一直到唐朝還很盛行,晚唐文學家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近代妝尚靨,如射月,曰黃星靨。靨鈿之名,蓋自吳孫和誤傷鄧夫人頰,醫以白獺髓合膏,琥珀太多,痕不滅,有赤點,更益其妍以丹青點頰,此其始也。 南北朝時,南朝興起了梅花妝,這是一種形狀特別的花鈿。而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里寫到的對鏡貼花黃的花黃,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女子額飾,應該是花鈿的一個類型。這種妝飾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方法是把金黃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貼於額頭,或在額間塗上黃色。除了《木蘭詩》外,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在《美女篇》里也有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的描寫。

說發展 花鈿妝在元代淡出歷史

唐朝時,額黃依然流行,初唐盧照鄰就有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的詩句,晚唐的皮日休也有詩寫道: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 唐代已是花鈿使用的鼎盛時期,女子面部的妝飾有了多種顏色和形狀。五代十國的服飾承襲唐代並且有所發展,花鈿繼續盛行。曹麗芳介紹,成書於後蜀的《花間集》中,在描寫女子的日常生活和妝飾容貌時,有很多以花鈿寫意的詞句,如顧夐《荷葉杯》里寫道:小髻簇花鈿,腰如細柳臉如蓮。 甚至有女子把各種花鈿貼滿面頰,如歐陽炯《女冠子》詞里寫到的情形:薄妝桃臉,滿面縱橫花靨。 到了宋代,隨著崇尚淡雅之美風氣的興起,濃艷風格的花鈿逐漸失寵;至元代,花鈿終於淡出了女子的妝台。從此以後,唯有在一些傳世的書畫作品和考古發掘中,人們才能找到這種在古代曾經流行了一千年的時尚飾品的影蹤。

典故傳說

壽陽公主額上印下梅花

有關花鈿的起源有好幾個傳說,盡管產生的時間不同,與歷史事實也不相符,但傳說本身是美麗的,都反映了古代女子對於美的理解和追求,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梅花妝的傳說。

據北宋初年所編撰的大型類書《太平御覽》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卧於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樹被微風一吹,落下來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粘在公主的額上,而且怎麼都揭不下來。於是,皇後就把公主留在自己身邊,觀察了好長時間。三天之後,梅花被清洗了下來,但公主額上卻留下了五個花瓣的印記。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都想效仿,於是就剪梅花貼於額頭,一種新的美容術從此誕生,當時被稱梅花妝。

這種梅花妝很快流傳到民間,成為民間女子、官宦小姐及歌伎舞女們爭相效仿的時尚妝容,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如五代前蜀時期詩人牛嶠在《紅薔薇》中寫道: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 說的便是這個典故。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南宋汪藻舟行汴中,無意中看見了水中畫舫上的美人額妝,於是作《醉花魄》,在詞中他以陶醉的心情吟詠道: 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恰似秋宵,一半銀蟾白。 曹麗芳感嘆說:我們可以想見,那印著梅妝的美麗容顏給詞人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

上官婉兒眉間被刺紅梅

花鈿在唐朝達到了它風行的鼎盛時期,唐代詩文里隨處可見它的芳蹤。大約是出於對本朝文化的極度情深,晚唐有一種傳說,認為花鈿起源於唐朝,而且與著名才女上官婉兒有關。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里有這樣一段記載: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跡。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兒。段成式之子(或其侄)段公路在《北戶錄》里敘述得比較詳細:天後每對宰臣,令昭容卧於案裙下,記所奏事。一日宰相對事,昭容竊窺,上覺。退朝,怒甚,取甲刀札於面上,不許拔。昭容遽為乞拔刀子詩。後為花子,以掩痕也。 曹麗芳介紹,他們的記載後來在民間演變成了一個首尾完整的故事。

有一次,武則天粉碎了一起宮廷政變,不料在策劃政變的人員名單中,竟有她最重用的上官婉兒!武則天大怒,令將婉兒黥面,她喝道:昔日你祖父(上官儀)有罪被誅,我念你才華出眾,才重用你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將仇報,竟欲謀殺我。真是氣死我了! 婉兒聽了坦然一笑,道:陛下可曾記得奴婢三次擋駕之事嗎? 武則天細想一下,是有幾次傳旨到御花園擺宴,臨起駕都被婉兒勸回宮的事情,便點頭說確有此事。上官婉兒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園中,已經危機四伏?若不是我表面參與謀反,和他們攪和在一起,如何暗中保護您呀? 武則天似有所悟,點頭稱是。但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還是要執行的。不過,行刑時改用硃砂點額,僅刺了紅梅花一朵。上官婉兒本來就面容姣好,恰在眉間刺上一朵小巧玲瓏的紅梅花,猶如二龍戲珠,又好似印度美女,煞是好看。以致於後來宮中的年輕女子紛紛效仿,都在額頭配以花鈿,一個個顯得更加楚楚動人。

花鈿用以掩飾面部瑕疵

花鈿還載入了唐代的志怪傳奇中,成為表達作品思想的一種道具。李復言著有《續玄怪錄》一書,書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名叫韋固的男子,因不相信月老的婚姻命定說,就派人去刺殺那個所謂命中註定的年僅三歲的妻子,但刺客的匕首刺偏了,只刺中了女孩的眉心。後來,那小女孩長到十七歲的時候,機緣湊巧,果真嫁給了韋固做妻子,不過,她眉心總是貼著一片花鈿,從不脫去。韋固問其原因,她便講述了三歲時的經歷,韋固大驚,頓時想起月老的婚姻命定說,明白自己還是沒有逃脫命運的安排。

李復言在描寫韋固妻時,說她眉間常貼一鈿花,雖沐浴、閑處,未嘗暫去。說的是韋固妻為了掩飾被刺傷的疤痕,連洗澡和非正式場合也從不將花鈿摘下來。曹麗芳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花鈿的作用除了裝飾外,在唐朝民間,在那些聰明女孩子的巧妙妝飾之下,它還可以成為一種對面部不完美的修飾。同上官婉兒一樣,這種以貼花鈿來掩飾面上疤痕的妝飾,真可謂古代女性化腐朽為神奇的偉大創舉。

詩人話花鈿

對唐代文學頗有研究的曹麗芳老師發現,花鈿曾是唐代女子的心愛之物,它緊貼女子肌膚,如同閨中密友般伴隨和見證了她們的情感與生活。相應地,花鈿意象也頻繁出現在文學作品裡,唐代詩歌中,可以說隨處閃耀著花鈿那迷人的光輝。在詩人的筆下,它也被賦予了或富貴或貧窮的出身、或歡樂或哀傷的情感、或順暢或坎坷的命運、或溫婉或潑辣的性格。走進唐詩的意境里,去追尋那一枚枚富於深情和巧思的花鈿的倩影,我們彷彿穿越了時空,進入了唐代女子們所精心營構的那個情意款款的絢麗世界。

花鈿為詩中女子平添嬌媚

當詩中的女子心情愉快的時候,一枚精緻小巧的花鈿會更增加她的嬌媚明秀。詩人李端筆下的女子是:楊柳入樓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鈿。 (《贈郭駙馬》)意為:她在花鈿的妝飾下是那樣的美艷,以至於連水中的芙蓉都會嫉妒。章孝標則在《柘枝》詩中描寫了一位風姿綽約的舞姬形象: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鈿羅衫聳細腰。移步錦靴空綽約,迎風綉帽動飄搖。 這位舞姬身著羅衫,面點花鈿,腳踏錦靴,細腰款擺,在歡快的鼓聲中碎步輕移而出,跳著一曲柘枝舞,頭上那錦綉成團的帽子隨風搖動,尤顯得她風姿飄逸。

花鈿的作用不僅僅是妝飾,它還可以為生活增添幾許情趣。盧綸《古艷詩》中寫道:殘妝色淺髻鬟開,笑映珠簾覷客來。推醉惟知弄花鈿,潘郎不敢使人催。 這位神態慵懶嬌憨的絕色歌女,憑借著手中擺弄的一枚小小花鈿,為她在香艷氣質之外,平添了幾分狡黠的情趣。

貴妃殞命花鈿散落無人收

當詩中女子惆悵失意時,陪伴她的花鈿也和她一起默默承受著不易言傳的寂寞哀傷。溫庭筠在《彈箏人》中寫道:鈿蟬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淚萬行。 該詩用描敘的筆法哀嘆一位彈箏藝人的遭遇。詩人巧妙地以物喻人,借花鈿、箏柱的黯然頹敗,暗示絕代藝人的飄零凄涼。唯其老境悲涼,故而格外眷戀昔日的盛榮,一旦舊曲重彈,即勾起滿腹的愁緒怨意,不禁淚下滂沱。

借花鈿來傳達女子命運的悲涼,最動人心魄的當屬白居易的《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被當作紅顏禍水的楊貴妃被迫賜死在馬嵬坡下。死時,她面上所貼的花鈿、頭上所戴的金釵散落了一地,死後也沒有人為她收起。而那曾經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唐玄宗,此時眼看著心愛的人就這樣死去,卻救她不得,只能掩面而泣,步步回頭。只此一句花鈿委地無人收便道盡了楊貴妃死時的無比慘烈與死後的無盡凄涼。

白居易借花鈿表淡泊心跡

唐詩中,作為意象的花鈿,有時候表達的不是真正的女子情狀,而是作者的一種生活情態或雅趣情懷。如白居易《東都冬日會諸同年宴鄭家林亭得先字》中寫道:盛世陪上第,暇日會群賢賓階紛組佩,妓席儼花鈿。 詩中飾有花鈿的爭芬斗艷的歌妓並不是作者刻意要描寫的對象,她們只是作為文人墨客閑暇生活的一種點綴而存在,詩人要傳達的是他們對這種愜意生活的享受心情。與白居易有同感的還有杜牧,他在《早春贈軍事薛判官》詩中寫道:弦管開雙調,花鈿坐兩行。唯君莫惜醉,認取少年場。 這里用花鈿作為彈弦奏樂的女子的代稱,描繪出一幅把酒高歌的場景,勸那位薛判官要珍惜可以盡情享樂的時光。然而,一味地飲酒作樂,不免令人空虛厭倦,白居易在《酒筵上答張居士》詩中,就借花鈿意象表達了對生活的反思和感慨,弦管聲非實,花鈿色是空。何人知此義?唯有凈名翁。 花鈿美色、絲竹美音,都不過是過眼煙雲罷了,可有誰能真正知道這個道理呢?或許只有那些早就看透了人生本質,拋棄了功名利祿的人吧。白居易在此表達的是想要遠離世俗、淡泊名利的思想。

Ⅳ 中國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

從古至今女性都有一顆愛美之心,現代人們的化妝品五花八門,款式、型號之多,數不勝數。在古代沒有這么高的科技,他們都用胭脂、螺子黛、鉛粉、畫面靨等化妝技術來裝扮自己,這些我們聽都沒有聽過,但是當時古人的化妝技巧一點都不失我們現在的水準。

六、第六步點朱唇

古代的女性將口紅稱之為唇脂,人們將唇脂塗在嘴唇上。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塗法,唐宋時期流行點絳唇,就是將唇脂只塗在兩片唇的中間,以顯示櫻桃小口之美。直到後來漸漸的演變成塗滿整個唇部。

古代女子代妝步驟之多,一點都不輸我們現在,愛美之心人皆有知,無論是哪個朝代的女子都有一顆愛美,熱愛生活的心。而不同的化妝方法也體現了不同朝代的各式各樣的審美觀念。

Ⅳ 古代美人額頭上的裝飾都叫什麼名字

花黃與花鈿。

花黃是古代漢族婦女的面飾。用黃粉畫或用金黃色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貼在額上,或在額上塗點黃色。花黃也稱花子,是古代漢族婦女臉部的一種女性額飾,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它是用彩色光紙、綢羅、雲母片、蟬翼、蜻蜒翅乃至魚骨等為原料,染成金黃、霽紅或翠綠等色,剪作花、鳥、魚等形,粘貼於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因所貼部位及飾物質、色狀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勝」、「羅勝」、「花靨」、「眉翠」、「翠鈿」、「金鈿」等名目。


Ⅵ 古代女子額前的裝飾品叫什麼名字

步搖。

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其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雀)九華(花)。」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唐白居易 《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宋謝逸 《蝶戀花》詞:「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顏。」
步搖為我國傳統漢民族首飾,西漢時在西域地區有其雛形進而吸收創新而來,約在東漢時經燕傳入遼西,後又向東傳入 高麗鮮半島及日本並對當地的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步搖以金銀玉石等質地,宋明以來一直流傳的頭飾。
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漢代以後,步搖才逐漸被民間百姓所見,才有機會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冠上的步搖冠。戴在頭上較之步搖更富有富貴豪華之感。
步搖的概念,見於兩漢時期,然而,它從一開始就被置放到一個禮服的范圍之內,漢制規定,太皇太後、皇太後的祭服中的首服為「剪氂簂,簪珥,耳璫垂珠,簪瑇 瑁為擿,長一尺,上為鳳凰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各一,橫簪之。以安簂結。」又「皇後之服相同,步搖簪珥,惟用假結,步搖以黃金為山 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諸爵獸皆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這兩段話,應該放在一起 看,按《後漢書·烏恆傳》所說:如中國之 有簂、步搖。步搖,是和簂(即幗)這樣的假髻具有同等地位的東西,接著分析皇後首服中步搖的描繪,「以黃金為山題」,就是以黃金為底架,上面飾有白珠。相 類似的形制,比如在遼寧北票四花營子鄉出土的兩晉十六國時期前燕的金質花樹狀步搖,底部呈方形,上面為短而寬的樹干,幹上分枝,樹身上穿掛桃形葉片,動則 微微顫動,琮琮作響,雖然沒有白珠,而是金葉片,但非常符合「桂枝相繆」的特徵,這個金葉片,更象上文所說的「鑷」,鑷,在古代是指簪首的飾物。另外,內 蒙古博物館所 藏的烏盟達茂旗出土的兩具頭冠飾,同樣有這樣的特點,他們一個為鹿首,一個為馬首,其上是伸出的枝梢,上面滿掛可活動的桃形金葉片。這些實物也為《釋名》 中關於步搖的解釋,「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提供了鮮活的範例,再結合《後漢書·後紀》「鄧皇後」篇中提到的,鄧皇後「賜馮貴人王赤綬,以未有步搖,環 佩,加賜各一具。」步搖的單位以具為准,可見其正式程度,絕非後世所謂的單根簪飾可比。

Ⅶ 古代女子有哪些化妝品用

1、胭脂

胭脂是搽在面膚上,使之呈現立體感和紅潤、健康氣息的化妝品。胭脂是由滑石粉、碳酸鋅、碳酸鈣、氧化鋅、二氧化鈦、雲母、脂肪酸鋅、色料、香料、粘合劑及防腐劑等原料組成。生產時根據具體情況可選取其中數種並適當調配,經混合後壓制而成為一種粉餅,即為胭脂製品。

2、妝粉

古代美人擦的粉主要是米粉和鉛粉。米粉很好理解,是把米磨成粉末做成妝粉。鉛粉也很好理解,就是用白鉛磨成的粉。

3、黛粉

畫眉毛用的,相當於我們的眉筆、眉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化妝方法,早在戰國時期姑娘們就懂得把眉毛畫得黑黑的。漢代時,流行遠山眉,即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的,像遠山一樣秀麗。

4、細粉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粉飾,非常嫵媚

5、額黃

又叫鴉黃,是在正額間塗上黃色。起於南北朝,毫無懸念地盛行於唐代,不過這種化妝方式如今已不使用了。

Ⅷ 電視劇里古代美女帶的面紗叫什麼

古代一般是斗笠上垂下的紗簾,叫帷帽,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現在叫面巾或面紗

Ⅸ 古代女子最早用什麼畫眉螞蟻庄園

柳枝。

答案解析:

畫眉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飾風俗,使得女子眉目清晰,容貌秀麗。畫眉之風起於戰國時期,在畫眉材料「黛」出現之前,女子們都是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的。核桃又稱胡桃,它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才帶回我國的。

(9)中國古代美女面飾擴展閱讀

愛美之心是古今相同的,古代那些愛美的女子,也總是喜歡把妝扮自己的容顏當成傾心的事業。所以,對於愛美的古代女子來說,畫眉是經久不衰的一種美容手段。

她們很重視自己的眉毛之美,尤其喜歡畫眉。春秋時期的美女庄姜出嫁時,就曾經畫過眉,她是「螓首蛾眉」。戰國時期的美男子宋玉說鄰家的姑娘是「眉如翠羽」。古代女子確實很時尚的,庄姜的蛾眉也許放到現在也不會過時。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美女面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424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17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89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95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750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738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2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01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65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74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9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556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501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31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75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130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23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887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023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