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四大美女
四大美女是指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後來人們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不僅在我國婦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譽。千百年來,人們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蟬與楊貴妃四位女子的絕代芳姿,這種形容既生動又含蓄,給人們留有充分想像的餘地。僅僅這八個字,卻包含著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四個小故事,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四大美人有著傾國傾城之貌,在歷史的大事件中她們曲折動人、救國救民的傳奇故事,被古代民間廣為傳頌。
沉魚西子
西施西施,春秋時期越國轄內今浙江諸暨人,姓施名夷光別名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溪邊綄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所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昭君出塞
昭君西漢時,漢朝和匈奴常有戰事,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於前住長安朝漢稱臣,主動提出願與漢朝親,共保邊塞安寧。深明大義的王昭君,為了民族和睦,不使漢匈兩族再起戰亂。決心以個人之苦換百姓之樂,毅然「自願請行」,出塞和親。當王昭君餞行的晏會上,滿朝文武頓時為之傾倒,只見她婷婷玉立,光采照人。這時元帝大驚,深感後悔,想把昭君留下,但又不好更改,為了取信於匈奴,只好忍痛割愛,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干。呼韓邪單干歡喜若狂,對漢朝千恩萬謝。
貂蟬拜月
貂蟬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在1971年時,還有人看見了貂蟬墓,但也有說是她女兒的墓。可見三國演義上的說法也不足取信。
貴妃醉酒
楊玉環唐玄宗先一日與楊貴妃約,命其設宴百花亭,同往賞花飲酒。至次日,楊貴妃遂先赴百花亭,備齊御筵候駕,孰意待移時,唐玄宗車駕竟不至。遲之久,遲之又久。乃忽報皇帝已幸江妃宮,楊貴妃聞訊,懊惱欲死。楊貴妃性本褊狹善妒,尤媚浪,且婦女於怨望之餘,本最易生反應力。遂使萬種情懷,一時竟難排遣,加以酒入愁腸,三杯亦醉,春情頓熾,忍俊不禁。於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頻頻與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監,作種種醉態,及求歡猥褻狀,乃始倦極回宮。
B. 中國的四大美女
四大美女是指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後來人們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C. 中國的四大美女是誰
四大美女
四大美女是指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後來人們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D. 中國四大美女是那四個
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
1、西施,本名施夷光 ,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
2、王昭君,(約前52-前19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王昭君維護漢匈關系穩定半個世紀,昭君出塞的故事流傳千古。
3、貂蟬,在民間傳說中她原名任紅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蟬。她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願獻身完成連環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4、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
1、沉魚西施: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落雁王昭君:「落雁」,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3、閉月貂蟬: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4、羞花楊玉環:「羞花」,說的是楊貴妃。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
E. 中國四大美女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後來人們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四大美女還有一說是褒姒,西施,妲己,楊玉環。並成為:「笑褒姒
病西施
狠妲己
醉楊妃」。
F. 中國四大美女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楊貴妃)。 中國的四大美女在古代的排法為:西施居首,貂蟬次之,王昭君再次,楊玉環為末,不過這只是古代的排法。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還有一說是褒姒,西施,妲己,楊玉環。並稱為:「笑褒姒 病西施 狠妲己 醉楊妃」。四大美女中除貂蟬外皆為有正史記載的人物,而貂蟬則只見於小說《三國演義》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的經典傳說。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西施也與南威並稱「威施」,均是美女的代稱。
貂蟬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美女,也曾登場於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與西施、楊玉環、王昭君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在民間傳說中她原名任紅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蟬。她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願獻身完成連環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當代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其人文地理著作《中國美女地理》中,對貂蟬的原型、身世等,有詳細的考證。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漢族,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楊玉環,字太真。其故里有多種說法。主要有四種:四川說、山西說、河南說、廣西容縣說。關於楊玉環的故里之爭,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其人文地理著作《中國美女地理》中,對楊玉環故里有詳細考證。天寶四載,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為貴妃,距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整十年。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嘩變,37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楊貴妃天生麗質,「六宮粉黛無顏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為唐代第一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楊貴妃、王昭君、貂蟬。
G. 歷史上中國的四大美女分別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閉月、羞花、沉魚、落雁」 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沉魚 傳說西施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貌,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落雁 傳說「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閉月 傳說貂蟬在花園中拜月時,有雲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就對人說貂禪比月亮還漂亮,稱為「閉月」。 羞花 傳說楊玉環在花園中賞花時悲嘆自己的命運,用手撫花,也許是含羞草,也許是別的原因,花瓣收縮,花葉垂下。被宮女看見,就說楊貴妃與花兒比美,花兒都羞得低下了頭。 「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