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專區 > 中國近代美女戲曲

中國近代美女戲曲

發布時間:2022-08-28 12:15:08

A. 被很多人稱為「京劇第一美人」的李勝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李勝素是國內最好的青衣,唱功相當了得。而且,憑借多年來的努力,李勝素已經是中國國家京劇院最重要的演員之一、國家一級演員,同時還是國家京劇院一團的團長,中國京劇界的當紅名角。

當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傳出她獨特嗓音的時候,當京胡、月弦、曲笛、笙混合著鼓、板響起時,中國的京劇終是拭去了歲月蒙給它的灰塵,再一次擁有了它應有的光彩與榮耀。而這些離不開李勝素的努力,也離不開和她一樣心心念念京劇的人的努力。李勝素的名號在國外有了知名度,中國的京劇也同樣芳名遠播海外。

B. 誰被稱為京劇界的第一美人

中國國家京劇院演員、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李勝素;北京京劇院演員、工梅派青衣竇曉璇;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演員王夢婷;堪稱是當代京劇界「老、中、青」三代「美人」的典型代表!

作為中國京劇第一人,李勝素成就斐然獲獎無數,1987年獲得「首屆CCTV全國青京賽獲優秀表演獎」;1991年獲得「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最佳表演獎」;1996年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7年獲「古巴第十四屆·傑出青年藝術家」稱號等等。

C. 娛樂界有很多美人,但是在京劇界堪稱「第一美人」的演員是誰

京劇是我們傳統藝術中的瑰寶,是國粹。理應受到眾多的關注和歡迎。但是可惜的是近些年來京劇的走向卻不容樂觀。

新一代的年輕人會去看電視,看電影看綜藝,甚至刷抖音刷快手,卻不會去看京劇。這其實是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情,這么好的傳統文化卻不受年輕人的歡迎。

王佩瑜對一個行當的熱愛令我們敬佩,她不為餘力的宣傳和對京劇的創新讓我們對京劇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憑著一己之力,宣傳推廣京劇,這種人堪稱「京劇第1美」。

熱愛可以讓一個人閃閃發光。王佩瑜是一個對京劇十分熱愛的人,她在為京劇宣傳奔走的時候,就像一個閃閃發光的人,光芒萬丈。

D. 各種戲曲的代表人物

戲曲是世界戲劇之一,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代表人物:京劇大師梅蘭芳、豫劇大師陳素真、越劇大師袁雪芬、評劇新鳳霞、黃梅戲大師嚴鳳英。(按年齡排名)

京劇大師梅蘭芳

梅蘭芳,(1894.10.22-1961.8.8),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

嚴鳳英《天仙配》選段

嚴鳳英的黃梅戲代表作有《打豬草》、《游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等。

E. 近代戲曲藝術家有哪些

京劇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是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一批卓越的演員,「同光十三絕」,就是這期間13位著名京劇、崑曲演員的合稱,他們是: 程長庚、楊月樓、譚鑫培、梅巧玲、劉趕三、余紫雲、盧勝奎、朱蓮芬、楊鳴玉、時小福、徐小香、郝蘭田、張勝奎。與他們同時代的著名演員還有:餘三勝、張二奎、汪桂芬、孫菊仙等。其中,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被稱為「前三鼎甲」,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被稱為「後三鼎甲」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同時還出現了「四大須生」——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前四大須生),後來又有了後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在此期間,還出現了以孟小冬為代表的女老生。小生行當則以俞振飛、姜妙香為代表,老旦以李多奎為代表(老旦的創始人為龔雲甫),花臉以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為代表,還有以言慧珠、童芷苓、趙燕俠、王玉蓉等為代表的坤旦。 其他的著名京劇演員還有:周信芳(麒麟童)、葉盛蘭、楊小樓(楊月樓之子)、王瑤卿、裘盛戎、蕭長華、袁世海、杜近芳等,還有「四小名旦」——張君秋、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 以上所舉的已經有50多個著名藝術家了,還能舉出很多來,他們都對京劇藝術發展做出了自己特有的貢獻,如果一一道來,那可就費老勁了。要不我大致說幾個,並且點到為止,不展開。
1、程長庚(1811-1880):京劇形成的奠基人,人稱「大老闆」,勇於改革;
2、劉趕三(1816-1894):名丑。
3、譚鑫培(1847-1917):程長庚之徒。開創由重唱功轉入唱做並重、文武兼備、以多種藝術手段刻畫人物性格,抒發人物感情之先河。
4、楊小樓(1878-1938):武生宗師,開創「武戲文唱」之先河,把京劇武生藝術推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
5、王瑤卿(1881-1954):人稱「通天教主」,是傑出的京劇藝術教育家,是清末以來傳人最多,影響最大的旦行藝術大師,曾教過400多位弟子(包括四大名旦)。
6、余叔岩(1890-1943):余紫雲之子。將聲腔藝術引向精巧細膩、音醇韻厚。是自譚鑫培之後最有成就,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
7、梅蘭芳(1894-1961):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之一的創始人,對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生堅持改革創新,對編、導、表演、唱腔、伴奏、化妝、服裝、燈光、道具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舞檯面貌為之一新。
8、周信芳(1895-1975):海派老生流派的旗幟,藝名麒麟童,人稱「麒派」。
9、李多奎(1898-1974):創立了清越醇厚的老旦新腔,是繼龔雲甫之後影響最大的老旦演員。

F. 中國戲劇有哪些名戲劇

北京市京劇北方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 絲弦、保定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西調、隆堯秧歌、唐劇、深澤墜子戲、安國老調、保定上四調、保定皮影、保定賢寓調、保定碰板調、十不閑蓮花落、固義儺戲、海興南鑼、北方崑曲、定州秧歌戲、蔚州梆子、高腔、唐山皮影、冀南皮影戲、張家口賽戲、臨漳西狄邱落子、西路蹦蹦、蓮花落子、河間南辛庄木偶戲、新穎調、涿州橫歧調、張家口東路二人台、保定詩賦弦、邢台弦子腔、邢台墜子戲、邢台淮調、邢台西調、肅寧武術戲、懷安軟秧歌、肥鄉羅戲山西省晉劇 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永濟道情 洪洞道情 臨縣道情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河曲二人台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二人台 漫瀚劇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二人轉 皮影戲《大明宮詞》
吉林省二人轉 吉劇新城戲黃龍戲黑龍江省龍江劇陝西省秦腔漢調二黃 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腔 眉戶腔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陝南端公戲 陝西道情弦板腔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陝南漢調桄桄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甘南藏戲青海省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 萊蕪梆子東路梆子 柳子戲 大弦子戲 羅子戲 呂劇茂腔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四平調燈腔 東路肘鼓子 墜劇 漁鼓戲 八仙戲 藍關戲江蘇省崑曲 淮劇揚劇通劇錫劇蘇劇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 蘇州評彈安徽省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沙河調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宿州墜子戲 含弓戲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嗨字戲 洪山戲上海市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浙江省越劇婺劇 紹劇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醒感戲 溫州崑曲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湖劇姚劇 睦劇江西省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福建省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庶民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台灣省歌仔戲
布袋戲廣東省粵劇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雷劇 粵西白戲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壯劇 苗戲 侗戲海南省瓊劇 臨劇湖南省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辰河戲 湘昆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新晃侗族儺戲湖北省漢劇荊河戲 南劇湖北越調 山二黃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河南省豫劇 河南越調南陽梆子 大平調懷梆 大弦戲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五調腔 宛梆 二夾弦四川省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變臉雲南省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白劇 彝劇雲南壯劇貴州省貴州戲劇種類中首推黔東銅仁的儺戲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戲

G. 前兩天在電視上看見的,一個穿白色長款袖子很寬的,短頭發女歌手唱著戲曲風格的歌曲,很好聽

有很多種可能自己看看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H. 中國各大戲曲及代表作

中國各大戲曲及代表作
中國各大戲曲及代表作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
京劇(有「國劇」之稱);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黃梅戲;評劇;豫劇。
代表作依次為:
1、京劇:《長阪坡》《四進士》《秦香蓮》《空城計》《霸王別姬》等
2、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孔雀東南飛》《王老虎搶親》《穆桂英掛帥》《陸游與唐琬》《狸貓換太子》。
3、黃梅戲:《天仙配》《牛郎織女》《玉堂春》。
4、豫劇:《花木蘭》《五世請纓》《秦雪梅弔孝》《劉墉下南京》《抬花轎》(又名《香囊記》。
拓展資料:
1、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2、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4、豫劇(英文:Yu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在浙江各地也廣為流傳。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京劇:《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群英會》《紅娘》等等
評劇:《花為媒》《秦香蓮》《劉巧兒》《楊三姐告狀》等等
河北梆子:《汾河灣》等
豫劇:《花木蘭》《七品芝麻官》等
秦腔:《周仁回府》等
崑曲:《牡丹亭》《長生殿》等
越劇:《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五女拜壽》等
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等
其實很多劇目在各種戲曲里都有,只不過表現手法有所不同而已
中國戲曲各類的代表作個人觀點
崑曲:《牡丹亭》、《桃花扇》
京劇:《四郎探母》、《空城計》
川劇:《白蛇傳》、《巴山秀才》、《櫃中緣》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
豫劇:《穆桂英掛帥》、《花木蘭》
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
粵劇:《刁蠻公主戇駙馬》
評劇:《花為媒》
秦腔:《秦香蓮》
中國主要戲曲的代表作有哪些?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股弦唐劇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耍孩兒戲靈邱羅羅上黨皮黃上黨落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襄武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縣秧歌孝義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遼南影調戲蒙古劇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漢調二黃阿宮腔合陽跳戲合陽線戲陝西碗碗腔陝西老腔眉戶戲弦板腔陝西道情戲陝南花鼓戲陝南端公戲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高山劇影子腔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柳子戲呂劇茂腔柳腔五音戲柳琴戲兩夾弦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淮劇揚劇通劇淮海戲錫劇蘇劇丹劇丁丁腔淮紅劇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黃梅戲徽劇青陽腔岳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廬劇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劇嗨子戲
上海市:滬劇滑稽戲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婺劇紹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醒感戲溫州崑曲金華崑腔戲黃岩亂彈諸暨亂彈甌劇和劇杭劇甬劇湖劇姚劇睦劇
江西省:贛劇戈陽腔盱河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採茶戲萍鄉採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贛東採茶戲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武寧採茶戲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講戲庶民戲詞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詞南劍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採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薌劇打城戲竹馬戲游春戲肩膀戲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採茶戲東昌花鼓戲雷劇梅縣山歌劇粵西白戲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絲弦戲廣西師公戲彩調劇牛娘劇桂南採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祁劇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辰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湘西花燈戲湘西陽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師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荊河戲南劇湖北越調山二黃湖北高腔楚劇東路花鼓戲黃梅採茶戲陽新採茶戲遠安花鼓戲襄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梁山調鄖陽花鼓戲隨縣花鼓戲堂戲文曲戲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調羅戲卷戲河南曲劇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戲樂腔五調腔
四川省:川劇四川燈戲四川曲藝劇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雲南花燈戲昆明曲劇關索劇傣劇白劇雲南壯劇彝劇
貴州省:黔劇貴州本地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這里比較全的。
各種戲曲的特點及代表作中國六大劇種
京劇
秦腔
評劇
豫劇
越劇
黃梅戲
京劇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秦腔又稱亂彈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其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得名,陝西話發音尤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評劇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建立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秦,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向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湧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向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借用河北梆子鑼經,啟秦時以拉板胡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台設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卷、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制,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佔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弔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斗爭終於勝利。高佔英伏法遭槍決。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劇本選集》亦收此劇。《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鍾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豫劇
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越劇,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等打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二度」梅花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里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我國古代戲曲家及其代表作?1)關漢卿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2)王實甫所作雜劇中名目可考的有13種。今存有: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呂蒙正風雪破窯記》
《四大王歌舞麗春堂》
《韓采雲絲竹芙蓉亭》有佚曲。
《蘇小卿月夜販茶船》有佚曲。
3)馬致遠馬致遠(1250年?-1323年?),字東籬,中國元代初期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漢宮秋》被後人稱做元曲的最佳傑作。作品收入《東籬樂府》。與關漢卿,白仁甫,王實甫(一說鄭光祖)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
4)白仁甫名朴,號蘭谷,字仁甫。中國元代雜劇作家。真定人(現河北省)出身於金朝的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亂動盪的年代,被元好問收養。後移居南京。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於詩酒和雜劇創作。
工詞曲。與關漢卿,王實甫(另一說為鄭光祖),馬致遠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莊,與關漢卿同為由金入元的大戲曲家。在其作品中,有著名的講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的雜劇《梧桐雨》,其作品歌詞典雅,屬於文采派。散曲有《天籟集摭遺》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的代表劇目和作者1.京劇:代表劇目:《龍鳳呈祥》《群英會》《四郎探母》等
2.評劇:代表劇目:《劉巧兒》《花為媒》《秦香蓮》等
3.豫劇:代表劇目:《紅娘》《穆桂英掛帥》《對花槍》等
4.越劇:代表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祥林嫂》《五女拜壽》等
5.黃梅戲:代表劇目:《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
(我們老師上課有講一些,我都記下來了,不過作者是誰我就不知道了)
戲曲代表作品梅蘭芳《霸王別姬》
戲曲劇種名及其代表作京劇: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巨集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2越劇: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3黃梅戲: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4評劇: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其實,中國的戲曲劇種有很多,絕對不止4種主要的,還有秦腔/昆劇/晉劇/黃梅戲/豫劇/川劇/粵劇等等,種類很多.

I. 中國戲曲中最為活潑、有趣的女角是

花旦 花旦,是中國戲曲旦行中的一支,區別於正旦(北方劇種多稱「青衣」)、武旦和老旦。扮演的多為天真爛漫、性格開朗的妙齡女子。也有的是屬於潑辣,放盪的中、青年女性。影視界所稱的「當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這樣角色的演員,想來是從戲曲中借用的稱謂。

J. 中國戲曲四大花旦

中國戲曲四大花旦都是男性。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1894—1961),出生於京劇世家,8歲學戲,11歲登台,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創造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長;台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

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尚小雲(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代美女戲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329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163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786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37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626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663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666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1924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16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10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896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462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428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983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17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2785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758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760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956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