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白資料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縣)。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但是由於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據說是因為他作的《清平調》得罪了當時寵冠後宮的楊貴妃(因李白命「力士脫靴」,高力士引以為大恥,因而以言語誘使楊貴妃認為「可憐飛燕倚新妝」幾句是諷刺她)而不容於宮中。
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年屆五十二歲,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後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准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徽省馬鞍山)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
(1)中國古代第一美女李白擴展閱讀
李白詩歌取材廣闊,想像豐富,豪邁奔放,為唐詩冠冕。後世詩人如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代的高啟、清代的龔自珍等均深受李白詩歌的影響。
李白一生創作大量的詩歌,絕大多數已散佚,流傳至今的只有九百多首。他的詩歌創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在許多題材都有名作出現,而且因為際遇的不同,每個時期的詩風都有所不同。
李白在所有詩歌體裁都有千古絕唱。李白鍾好古體詩,擅長七言歌行、五言古詩、樂府詩、五七言絕句和五言律詩。李白詩風浪漫,包羅萬象,繼承陳子昂提倡的詩歌革命,反對南齊、蕭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把南朝以來柔弱華靡的文風,一掃而空。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唐詩都得到創造性發展。
李白擅用樂府民歌的語言,很少雕飾,自然率真。樂府精神和民歌語言的運用,達到了極其成熟和解放的階段。李詩想像豐富,結構奇特,極度誇張,比喻生動,並運用大量神話傳說。
② 中國古代第一美女當選中國疆土最大即面積最大的美女,新朝王莽和晉朝之間綠珠女為中國古代第一美女最佳人
中國古代十大美女
西施
西施浣紗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被滅後,越王勾踐班師回朝,攜西施以歸。越王勾踐的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於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用?」後人不知其事,訛傳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遂有「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誤君王」之句。又有言范蠡恐越王復迷其色,乃以計沉於江中,此是錯誤的說法。
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流傳開來。中國歷史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因此她排第一毫無疑問。
貂蟬
貂蟬畫像貂蟬,在關漢卿的劇本里記載此女名為任紅昌,山西並州(今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而貂蟬也跟隨了呂布。呂布死後貂蟬不知所蹤,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只有兩個人物沒有記載去向,其中就有貂蟬。而根據我對三國的研究,我認為貂蟬最終是跟隨了曹操,而關羽之所以後來又反叛曹操投奔劉備,就和貂蟬有關。
相傳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歷史上有很多關於貂蟬的傳說,而我看過的就不下十餘種版本,其中更是有傳說曹操、諸葛亮和關羽等人都被其吸引,可見其美。位居第二,實至名歸。
王昭君
昭君畫像王嬙,號昭君,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亦有風華絕代之容,傾國傾城之貌,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紅顏薄命,昭君年僅33歲就香消玉損,離開人世。
昭君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絕世傾城的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以其美貌與貢獻,探花一位非她莫屬。
楊貴妃
楊貴妃畫像楊貴妃,原名楊玉環,唐代蒲州永樂人(山西永濟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當年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因此也就有了羞花的典故。歷史記載楊貴妃體態豐腴,很多人理解成胖。可是一個胖女人怎能成為帝王崇愛?我猜想因為當初沒有一個詞,所以文人不知如何描寫,那個詞就是「性感」。能與前三位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人,說明她有足夠的資本,排名第四沒有問題。
馮小憐
馮小憐可說是北齊王妃中最著名的女性了,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人兒,名字緊緊跟在古代四大美女之後。馮小憐是時代北齊後主高緯的淑妃,原是皇後穆黃花身邊的侍女,是後來才躍上枝頭作鳳凰,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她的嬌媚與荒唐,使北齊帝國遭到覆亡的命運。
據《北史》記載:馮小憐「慧黠,能彈琴,工歌舞」。是一位聰明、漂亮,又有才情的女子。
據有的野史筆記記載,馮小憐是一個天生的尤物,肌膚吹彈可破,吐氣如蘭。玉體達到了最佳的黃金分割比例,曲線玲瓏,凹凸有致,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在冬天軟如一團棉花,暖似一團烈火,懷抱就是叫人慾死欲仙的溫柔鄉;而夏天則潤滑如玉,涼若冰塊。內挾淫技,宛若處子。與之交接承歡,無不曲盡其妙。使高緯這個久歷風月的人,也感到了一種新鮮無比的奇趣與快樂。
蘇妲己
妲己,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人稱:一代妖姬。傳說姓蘇,不過有關蘇的來源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父親乃是諸侯蘇護;另外一種說法是,妲己來自一個叫蘇的部落。
根據《史記》的記載,妲己是有蘇氏諸侯之女,乃一個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國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紂王徵伐蘇部落時被好酒貪色的紂王擄入宮中,尊為貴妃,極盡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紂王為博她歡顏而創,並為了討好她發明炮烙之刑。後被周武王所殺。
趙飛燕
趙飛燕,原名宜主,江都人(今揚州),趙臨的女兒,漢成帝劉驁的皇後,能歌善舞,體態纖美,輕盈如燕,相傳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稱「飛燕」。成帝時入宮,為婕妤,後立為皇後。平帝即位後,被廢為庶人,自殺而亡。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應玄宗之詔創制「清平調三章」歌頌楊貴妃的艷美時,其中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之絕句。可見她的美,在李白心中,佔有絕對的席位。在中國,她與晉代綠珠、唐代楊貴妃並稱為「古代中國三大傑出女舞蹈家」。
鄭旦
影視作品裡塑造的「鄭旦」鄭旦是歷史上一位與西施齊名且同樣具有愛國情懷的剛烈女子。鄭旦好劍,性格剛烈。但多年來,西施是廣為人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鄭旦呢,倒是默默無聞,不為人知。
據說鄭旦和西施隔江相住,平時很少見面。鄭旦平時聽老人們講西施長得如何如何美,心裡就暗自琢磨:自己已經長得很美了,這西施如此受人誇獎,說不定長得比自己還美,何不抽空去看看她,比比看到底誰美。之後鄭旦和西施比美的結果人們無從知道,只是傳說中,那天,姐妹兩個手拉手來到村外的四眼井前,坐在井台上一邊說話,一邊照影。只見水中兩對明眸,4隻鳳眼,含笑顧盼,相映生輝,把黑洞洞的井底都照亮。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鄭旦的美貌與西施不相上下。
褒姒
周幽王和褒姒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姒原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收養,在褒國(今陝西省漢中西北)長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對她更加寵愛,竟廢去王後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後,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嘆氣道:「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陽所預料,原來褒姒因為過不慣宮中生活,加之養父被太子宜臼所殺,心中憂恨,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艷麗迷人,周幽王發出重賞,誰能誘發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的奇計,周幽王同褒後並駕游驪山,燃起烽火,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至時發現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見一隊隊兵馬,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不覺啟唇而笑,幽王大喜,終回此失信於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司馬遷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知,」(《史記·周本紀》)意思是說,褒姒不喜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西周遂亡。
《史記·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甄宓
蔡少芬飾演甄宓——電視劇《洛神賦》甄宓,中山無極人,漢太保甄邯的後人,父親官至上蔡令。三歲時失去父親,九歲能文識禮,看懂過去的成敗得失。建安年,袁紹為次子袁熙取她為妻。後來曹操與袁紹宣戰,袁熙被外調出去守幽州,甄氏獨自留在冀州。袁紹兵敗,曹軍將冀州踏平,曹丕趁亂取她為妻,很是寵愛,之後她為丕生下魏明帝及東鄉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稱帝,封她為文昭皇後。漢亡之後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寵郭後、陰貴人,甄宓從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內使賜死她,葬於鄴。曹植為了紀念她,寫了千古留芳的《洛神賦》。甄皇後不僅賢德,而且文才出眾,留有《甄皇後詩選》,其中的《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她創造發明的「擰旋式」發型很美麗。據載:她初入魏宮,宮中有一綠蛇,她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她仿效而梳成發型,每天皆同蛇形變化而梳發不同,取名為「靈蛇髻」。
曹植《洛神賦》中認為甄宓就是水中洛神,以曹子建的智慧能如此贊賞,可見其美艷程度必然要進前十。
③ 四大美女史跡
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春秋末期的浙江會稽一帶人氏,本名施夷光,又稱西子。
目錄
[隱藏]
* 1 生平
* 2 相關成句
o 2.1 沉魚落雁
o 2.2 東施效顰
o 2.3 情人眼中出西施
* 3 相關文學
* 4 參見
[編輯] 生平
浙江薴蘿山下有兩個村子,分為東西兩村。村中的人大多數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大家稱其西施。 西施經常與夥伴們在江邊浣紗。當時的越王勾踐為了報復吳王夫差,便想獻上美女鄭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許多百姓為了一睹西施的美貌,都涌到郊外的驛館去迎候,以致路上塞滿了人群。當時有一傳聞,說負責招聘西施的越國大夫范蠡傳令下去:要看美人的人,必須先交一文錢。於是在驛館中設了一個錢櫃收錢,那錢櫃竟然頃刻而滿。驛館停留了三日,所得金錢無數,全部運回了越國以資助國家財政。
越王勾踐命樂師教西施歌舞儀態,過了三年,讓范蠡帶著西施進獻給吳王。范大夫見到吳王,跪拜著說:「東海賊臣勾踐,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內,得善歌舞者,以供灑掃之役。」 可是伍子胥進言:「臣聞: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
吳王不聽其勸諫,馬上把西施收了下來,並在姑蘇台建造春宵宮,在靈岩山上建造館娃宮,還修築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戲遊玩。夫差對西施寵愛至極,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頭和排場,夫差自從有了西施以後,就不再理會朝政[來源請求],使勾踐有足夠的時間修養生息,消滅吳國。
西施的結局有兩種說法:
* 一說是吳滅了以後,勾踐夫人見到西施貌美,怕勾踐看上她,且吳人認為西施是使得國破家亡的妖孽,於是就將她放進皮袋之中沉於江底。後來在江中發現了一些蛤蜊,人家說那是西施的舌頭,故此使得蛤蜊也有西施舌之稱。
*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與范蠡相戀,當吳國滅亡之後,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賞,趁著夜色攜西施悄然離去。從此避世太湖,逍遙餘生。
至今,在浙江紹興市諸暨市(舊稱暨陽縣),仍然有西施殿,越國古都城門等遺跡。
西湖亦稱為西子湖。因北宋詩人蘇東坡曾作七言絕句詠西湖: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編輯] 相關成句
[編輯] 沉魚落雁
一種流行的錯誤認為所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指的就是西施。傳說她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貌,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編輯] 東施效顰
亦作東家效顰、醜女效顰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皺眉,同里醜女東施看見覺得十分美麗,於是摹仿西施捧心皺眉,然卻更見其丑,結果同里的人紛紛走避或閉門不出。典出《莊子˙天運》後世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條件,而盲目胡亂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紅樓夢˙第三十回》:寶玉心中想道:難道這也是個痴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嘆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不但不為新奇,且更可厭了!
[編輯] 情人眼中出西施
[編輯] 相關文學
西施越溪女,
出自薴蘿山。
秀色掩古今,
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
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
沉吟碧雲間。
勾踐征絕艷,
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
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
千秋竟不還。
——唐·李白
王昭君,名嬙,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
目錄
[隱藏]
* 1 生平
* 2 相關文學作品
* 3 相關記載
* 4 外部鏈接
[編輯] 生平
王昭君之墓「青冢」
王昭君之墓「青冢」
王昭君於漢元帝時期被選入宮為宮女。雖然其相貌出眾,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種手段以謀求皇帝的寵愛,於是「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來朝請求和親,昭君自願請求嫁於匈奴,被漢帝封為永安公主。
呼韓邪單於封其「寧胡閼氏」。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後為右日逐王。
呼韓邪死後,王昭君欲歸漢,漢成帝名其「從胡俗」,再嫁呼韓邪單於的兒子復株累若鞮單於。育有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於居次。
王昭君死後,葬於「青冢」(現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王昭君
王昭君畫像,取自清陸昶輯《歷朝名媛詩詞》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紅樹樓刻本。
出生 不詳,前50年左右
去世 不詳
身份 漢元帝宮女,匈奴閼氏
[編輯] 相關文學作品
* 「昭君出塞」,為漢與匈奴之間結束戰爭,對加強彼此的友好關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王昭君的題材成為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o 唐朝白居易《王昭君二首》
o 宋朝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卷五十九《昭君怨》
o 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
o 曹禺的劇本《王昭君》
o 翦伯贊的長詩《游昭君墓》
[編輯] 相關記載
* 《後漢書》關於昭君的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於閼氏焉。
* 「沉魚落雁」的典故
傳說「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釋義1: 漢朝後宮之內女官的一種官名(地位比妃嬪低)。
釋義2: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之一,正史中沒有發現關於貂蟬的記載,只是說呂布和董卓的侍婢私通而已。
《三國志.呂布傳》提及「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侍婢並未明示貂蟬之名。在《三國演義》中是司徒王允的義女,長得美貌動人,方十五年華,知悉王允對於董卓的亂政深感無助,於是便獻出自己來對付亂臣賊子。貂蟬後來挑動董卓的義子呂布刺殺了董卓,自此之後貂蟬便在《三國演義》中銷聲匿跡了。
有些稗官野史中稱貂蟬乃關羽之妾,民間的大戲劇本對於貂蟬以後的故事作出了一點延伸,在關羽月下釋貂蟬中,貂蟬就被關羽釋放最後不知所蹤。而在關羽蒙面斬貂蟬就借姜太公蒙面斬妲己為藍本並道出紅顏禍水,關羽害怕其傾國傾城之貌會為天下帶來大亂。
值得一提的是,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另三位是西施、王昭君、楊玉環)中唯一虛構的,這體現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學者周士琦發現,唐代開元年間有一本占星學書籍《開元占經》卷三十三中曾提到史書《漢書通志》中的「刁蟬」記載。《漢書通志》記載:「曹操未得志,先誘董卓,進刁蟬以惑其君。」然《漢書通志》一書今已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姓任,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又考證: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楊貴妃(開元七年六月初一-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五)(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名玉環,號太真。是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目錄
[隱藏]
* 1 生平
* 2 影響
* 3 傳說
* 4 影視作品
* 5 參見
[編輯] 生平
楊玉環出生於滿州永樂(今山西永濟),祖籍弘農華陰,父親是蜀州的司戶楊玄琰。她10歲時喪父,被叔父楊玄圭收養,16歲時(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3年)嫁給玄宗之子壽王李瑁(武惠妃子)。後來,宦官高力士有一次把楊玉環帶入溫泉宮,碰見了玄宗,玄宗對她一見鍾情,但因份屬翁媳,為掩人耳目,玄宗先安排她出家為道姑,改名太真,在太真宮修行,直到五年之後的天寶年(公元745年),才讓她還俗,並冊封為貴妃。此時楊玉環27歲,而唐玄宗已61歲了。白居易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楊貴妃備受寵幸,其家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獲授官制或賞賜:其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堂兄楊國忠好賭,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後愈加沉溺於酒色,政治上更加腐敗。楊氏家族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使朝野均對他們充滿了巨大的怨恨。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隨駕禁軍將校一致要求處死楊貴妃和楊國忠。唐玄宗言國忠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楊玉環,無奈禁軍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接受高力士的勸言後,唐玄宗為求自保,不得已賜死楊貴妃。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自縊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38歲,而楊國忠則死於亂兵刀刃之下。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屍體,但未尋得。
[編輯] 影響
楊貴妃的故事是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馬嵬二首之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不及盧家有莫愁
長恨歌 節選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為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 詩歌:
o 李白七言樂府〈清平調〉
o 鄭畋七言絕句〈馬嵬坡〉
o 白居易長詩〈長恨歌〉
* 戲劇:
o 元朝 白樸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o 明朝 《磨塵鑒》
o 明朝 吳世美 《驚鴻記》
o 明朝 屠隆隆 《彩毫記》
o 清朝 洪升 《長生殿》
o 《貴妃醉酒》
o 《太真外傳》
o 陳鴻 《馬嵬坡》
o 《唐明皇與楊貴妃》
* 小說
o 《楊太真外傳》
o 《長恨歌傳》
[編輯] 傳說
* 有傳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遂命人從嶺南千里把新鮮荔枝送至長安。此品種亦被稱為「妃子笑」。
* 另有傳說她當時曾被解救,後來到了日本度過餘生,在日本山口縣也流傳這樣的說法。
④ 李白資料
【生平簡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李白
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的詩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飽滿的青春熱情,爭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強烈的個性色彩,這一切匯成了中國古代詩史上格外富有朝氣的歌唱。
一、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雲:
「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後,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嚮往遊仙問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於戴天大匡山,並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於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卷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頲,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巨公的贊賞。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游洞庭,接著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三年後,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願以償,終於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家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於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後又漫遊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天寶元年秋,由於玉真公主的薦引,唐玄宗下詔征李白入京,並待以隆重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應召入京時,頗為躊躇滿志,《南陵別兒童入京》詩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業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這位傲岸的詩人很快就遭到了宮廷權貴們的忌恨。一年後他就開始遭到讒毀,「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書情贈蔡舍人雄》),「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這些詩句都是他當時險惡處境的寫照。天寶三載春,李白被放還鄉。這一次他在朝中任職的時間只有一年多,但卻使詩人對社會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
李白離長安後,沿商州大道東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後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游梁、宋一帶,過著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東兗州,李白又與杜甫相遇,同游泗水、東蒙等地。隨著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遠別離》等詩中,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對險惡的政局發出悲愴的吶喊。他四處浪遊,飄泊在梁園、魯郡和金陵一帶,還到過幽薊等地。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地東南,來往於宣城、當塗、金陵、溧陽一帶。後隱居於廬山。當時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師由江陵東下,「辟書三至」(《與賈少公書》),以復興大業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遂滿懷熱忱毅然從戎。不料肅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間又禍起蕭牆,李璘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不久被長流夜郎(今貴州銅梓一帶)。當時詩人正陷於「世人皆欲殺」(杜甫《不見》)的危險處境之中,以至杜甫還誤信了流言寫詩寄託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時遇赦放還。這時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寶應元年(762),李白病死於當塗族叔李陽冰家,結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跡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廣泛接觸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他的鮮明的個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時代氣息的基礎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輕時就慷慨自負,不拘常調,「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范傳正《唐右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強烈的任俠作風: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盪使氣。年輕時「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接濟之」(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喜豪飲縱博,又精於騎射。他不屑於走一般士子由科舉入仕的常軌道路,而希望一舉成就大業。他又不無虔誠地求仙學道,采葯煉丹,獨孤及說他出門的行裝是「仙葯滿囊,道書盈篋」(《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還從山東尊師高如貴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為道教徒的儀式。他對排難解紛的策士頗為傾心,有縱橫家的氣派,崔宗之說他「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贈李十二白》)。《新唐書·文藝列傳》也說他「喜縱橫術」。總之,「志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而上述各個方面,又正是盛唐時代社會習尚和文化精神的顯著特徵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為當代人們所心儀的人倫風范。例如為了一瞻李白的豐采,任華、魏萬不遠千里追蹤相從;「四明狂客」賀知章一見李白,驚呼為「謫仙人」,解下隨身所佩的金龜相贈;門人武七則甘願赴湯蹈火,越過安祿山叛軍的佔領區至東魯接回詩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詩歌正是通過他的個性投影,折射出時代的風容神采,從而成為盛唐的最強音的。
二、時代理想的藝術升華
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徵,那麼,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白的詩歌豐富和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著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雲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歌頌愛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贊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盪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在醉醒後自抒其志雲:「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並以張良、韓信自況:「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後,又以謝安自比:「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
「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對亂世英雄致以禮贊,當然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因為通過這類人物,詩人更能夠抒發自己「心雄萬夫」的氣概和熱情,表現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願望。同時,這也成為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
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雲:「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龍爭斗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後,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滄州」為家,嚮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卧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這些詩句都是詩人心跡的自我表白。由於他的自由意識是如此強烈,當遇到現實生活中丑惡力量的阻梗時,他的憤怒和抗爭也表現得格外強烈。
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李白的個性之活躍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蜓嘲龍,魚目混珍;嫫母衣錦,西施負薪。」
(《鳴皋歌送岑征君》)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古風》之二十四: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
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鍾鼎疏。
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為維護自我尊嚴而勇於反抗的意識,是魏晉以來重視個人價值和重氣骨傳統的重要內容,李白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成為詩壇巨星的。
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於曠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落日欲沒峴山西,倒著接蘺花下迷。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襄陽歌》)生活如同馥郁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襄陽曲》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他的《行路難》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即使寫失路的憂愁,也沒有絲毫寒促蹇澀的危苦之詞,詩中出現的黃河、太行、海上、日邊等意象,以及拔劍四顧的雄姿,揚帆渡海的遐想,都具有著壯美的情采。他永不安於寂寞和孤獨,如《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只有充溢著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詩中構想道:「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願,為人駐頹光。」這里沒有嗟老嘆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像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之情。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著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並因此而獲得永久的魅力。
⑤ 詩仙李白一共有多少老婆,他和楊玉環之間是什麼關系
眾人不禁提問詩人和貴妃之間會有什麼關系?他們有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吧!
那一定是你還沒有看過這一段歷史,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
李白我們在熟悉不過了,從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李白的詩句,但是還是來了解了解吧。李白出生與公元701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被逐的真正原因是李白愛喝酒、易喝醉,害怕他酒後吐真言,擔心李白酒後泄露宮闈秘聞。所以唐玄宗打消了任命李白為中書舍人的念頭而放逐其回家。
⑥ 李白簡介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後遷居四川.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後漫遊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塗依李陽冰,未幾卒.是唐代著名詩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卷子,唐開元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於太白,甚難斷定.今仍錄《菩薩蠻》,《憶秦娥》各一首.
李白,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 其詩風雄奇豪放, 想像豐富, 語言流轉自然, 音律和諧多變. 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 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 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 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 好任俠, 且喜縱橫. 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 自漢末以來, 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
因此, 李白從少年時起, 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
後來, 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眠山, 潛心學習, 多年不進城市. 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 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 由於飼養慣了, 定時飛來求食, 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 一聲呼喚, 便從四處飛落階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 一點都不害怕. 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 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 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 認定他們有道術, 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 那時李白才十六歲. 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 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 喜談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劍去國, 辭親遠游". 他乘舟沿江出峽, 漸行漸遠, 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 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 推送著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 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台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 而且寫得一手好篆, 詩也飄逸如仙. 玄宗對其非常尊敬, 曾將他召至內殿, 請教經法, 還為他造了陽台觀, 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 自然十分開心, 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 李白器宇軒昂, 資質不凡, 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 及至看了他的詩文, 更是驚嘆不已, 稱贊其「有仙風道骨, 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 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 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 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興奮之餘, 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 以大鵬自喻, 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 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 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經岳陽,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 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萬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邊, 號陶大哭, "泣盡繼之以血". 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 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 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 真是無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 自己繼續東游, 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 在此寫下了燴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龍盤, 六朝宮閱歷歷在目. 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 他認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頹之氣, 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 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 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當李白告別金陵時, 吳姬壓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頻頻舉杯勸飲, 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 流過了人們的心頭, 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後, 從江上前往揚州.
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 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 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 到了盛夏, 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 《系馬垂楊下, 銜杯大道邊. 天邊看綠水, 海上見青山》, 好不愜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 卧病他鄉, 思緒很多, 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鄉, 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 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後, 又到了姑蘇. 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懷古有感, 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 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 稱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來, 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 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 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
李白由越西歸, 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 雖然思鄉心切, 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 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 最後, 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 他來到洞庭湖, 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 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 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 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 《贈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陸, 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 然而, 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 他仍然想尋找機會, 以求仕進. 在隱居壽山時, 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聲譽.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 便將其招為女婿. 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 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 又幾次出遊, 結識了 一些官吏和貴公子, 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 玄宗即位後, 己有過多次狩獵, 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 耀武揚威, 以此震懾鄰國.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獰獵, 正好李白也在西遊, 因上《大獵賦》,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聖朝園池遐荒, 殫窮六合", 幅員遼闊, 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 誇耀本朝遠勝漢朝, 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 另外, 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 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 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 常登臨終南山遠眺. 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 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 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頗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
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 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 最後兩句說 "何時人少室, 王母應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 希望引薦, 願為朝廷效勞.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
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極宮, 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 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 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見, 並呈上袖中的詩本. 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 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 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豐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 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長安, 沒有機會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喪. 好友誠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 但李白無意前往. 這次去長安, 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 卻毫無著落, 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 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 也極不得意, 只有發出"行路難, 歸去來"的感嘆, 離開了長安.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 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 對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 玄宗降輦步迎, 「以七寶床賜食於前, 親手調羹」. 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 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 胸有成竹, 對答如流. 玄宗大為贊賞, 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職務是草擬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 利用他敏捷的詩才, 賦詩紀實. 雖非記功, 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 以盛況向後人誇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 同僚不勝艷羨, 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帶著酋長、使臣去溫家獰獵, 李白自然侍從同去, 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 歌頌聖朝威力, 深得玄宗賞識. 此時, 玄宗寵愛楊玉環, 每與她在宮中游樂時, 玄宗都要李白寫些行樂詞, 譜人新曲歌唱. 李白懷著「長揖蒙垂國士恩, 壯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盡才思采寫這些詩.
在長安時,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 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 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 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 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 籠罩著中國, 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 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寵, 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 自己雖在長安, 但也沒有施展自己管、晏之術的機會.
朝政的腐敗, 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 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 誰料就在此時, 倒被賜金放還, 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這次的歸山, 實在是體面一點的放逐.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東都洛陽. 在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 此時, 李白已名揚全國, 而杜甫風華正茂, 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 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 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 兩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陽時, 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 訪道求仙.
這年秋天, 兩人如約到了梁宋. 兩人在此抒懷遣興, 借古評今. 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 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暢游甚歡, 評文論詩, 縱談天下大勢, 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 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 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 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 成為道士. 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 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 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訪道, 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 他們兩次相約, 三次會見, 知交之情不斷加深. 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 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 就在這年冬天, 兩人分手, 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 便從任城乘船, 沿運河到了揚州. 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 也就沒有多滯留.
到了會稽, 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會稽, 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 泛舟靜湖, 往來剡溪等處, 倘佯山水之中, 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
在金陵, 李白遇見了崔成甫. 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懷更加相投. 每次遊玩時, 都盡情暢游, 不計早晚. 他們泛舟秦淮河, 通宵達旦地唱歌, 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 拍手為他們助興. 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 每當想念, 便吟誦一番.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 漂泊不定. 這時國家混亂, 情況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 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 以探虛實.
到了幽燕之後, 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 形勢己很危急, 自己卻無能為力. 安史之亂前兩三年, 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 仍然衣食依人, 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 以求幫助.
在此次漫遊期間, 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變, 國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學道, 一面企圖為國建功, 對於國家安危, 頗多關切, 雖然仍事漫遊, 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天寶十四年, 安史之亂策發, 李白避居廬山. 那時, 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 李白應邀人幕.
李白人幕後, 力勸永王勤王滅賊, 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 他也作過自我檢討. 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參加, 以此免禍, 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永王不久即敗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 這時崔渙宣慰江南, 收羅人才. 李白上詩求救, 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 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 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 並讓他參加了幕府. 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 為宋寫過一些文表, 並跟隨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 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麼原因, 後來不但未見任用, 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 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 即將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 "夜郎萬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覺憂傷.
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 大家都很尊重他, 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規定死者從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這樣, 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 終於獲得了自由. 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發自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陣. 乾元二年, 李白應友人之邀, 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 發思古之幽情, 賦詩抒懷.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 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 他往來於兩地之間, 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當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 賦 《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終年六十二歲.
⑦ 詩仙李白和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有什麼關系
我們都知道李白是我國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被後人稱為世界,而楊玉環也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他們在歷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李白和楊玉環,雖然認識,但兩人卻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要說唯一的關系就是李白為楊玉環做了很多的詩,其中最有名的那句就是「雲想衣裳花想容。」
後來因為高力士他和李白之間有了矛盾,他就去楊玉環面前詆毀李白,楊玉環知道之後就非常的討厭,李白也非常的生氣,所以就給唐明皇吹枕邊風,唐明皇也就對李白的才華漸漸的不感興趣了,就把它給放逐了。
⑧ 中國歷史上十大朝代的第一美女,你知道嗎
是曹植《洛神賦》華麗辭藻描寫的洛水女神,還是《詩經·鄭風》里活潑的鄭州女孩?是才華橫溢的女性文學家蔡文姬,還是從婦好到木蘭不讓須眉的巾幗英雄?
縱觀歷史長河,古代的中原女性,從未被埋沒進寥寥“男尊女卑”幾個字中,她們身上的中原女子之光,從未暗淡。
她們精神獨立,在溱洧之畔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們嬌容月貌,光耀古都洛陽、開封被歷代文人詠歌;她們剛毅堅卓,家國蒙難之時總能挺身而出;她們才華出眾,將多舛的人生化為文字青史留名。
戰國時期宋國公子宋玉,嫻靜英俊,口才出眾,因父子矛盾而去了楚國。當時楚國大夫登徒子向楚王進言說宋玉“貪愛女色”,宋玉則乾脆寫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賦》譏諷對方。後來,“登徒子”還成了形容好色之徒的代名詞。
不過,在這里,我們關注的是這篇辭賦寫到的秦國章華大夫。
當時正在楚國的章華,在楚王問詢時,談到自己曾到鄭、衛、溱、洧之間遊玩交了桃花運。鄭、衛二國,也就是現在的豫北到鄭州一帶,溱、洧則是新密、新鄭一帶的兩條古老河流。
京都作為風雲際會之地,自然盛出美女,中原古都洛陽、開封更不用說。李白筆下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應是名都才有的佳麗容顏。
拋卻宮廷後妃不談,民間的洛陽女子也不乏嬌容月貌。唐代詩人李賀曾寫下一首《洛姝真珠》,描述洛陽美女真珠的美麗賢惠。“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風飛綽綽”,真珠身帶裊裊飄動的香風來到洛苑,有如仙姬神女自天而降。
開封最為傳奇的是北宋汴京名伎李師師,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爭奪的對象,她與宋徽宗的故事也傳為佳話,連宋徽宗也聞其名而想一親芳澤。今天開封的大型實景演出《東京夢華》中,仍在上演她的故事。
詞人晏幾道曾作《生查子》,寫李師師的顏容:“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裊。妝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歸去鳳城時,說與青樓道:遍看穎川花,不似師師好。”也是一枚顏值氣質都不俗的開封女子。
網路上有人考證了中國歷史上十大美女的籍貫,發現出美女最多的省份是江蘇、河南、陝西。由於“十大美女”的說法並無定論,也就權當一則趣聞聽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