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自虐,希望高手或者有親身體驗的人來回答。
核心提示
美國心理學家彼特認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傾向,他們覺得自己渾身都是缺點,事事與願望相違背,喪失自信心,心甘情願讓別人壓在自己頭上。
最近很流行「自虐」這個詞,明星們動不動就拿出「自虐」這個招數,讓更多的人
注意自己,就連旅行社也在他們的旅遊線路中推出「自虐游」,來吸引顧客。還有一些人竟然上網發表一些自虐、施虐經驗或是發表一些「自殺自虐自殘」的圖片,和更多的人進行交流,並成立自己專門的網站、俱樂部。長春市心理醫院首席專家、長春市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鄭曉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樣濫用「自虐」進行炒作,不利於人們心理健康。
自虐的人不願敞開自己的心扉
裴女士自從和丈夫離婚後,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了,認為離婚過錯完全在於自己,終日鬱郁寡歡。一次她在做針線活時,無意中用針扎了自己一下,當時她感到這種感覺很美妙,讓她覺得很舒服。於是每隔幾天,她就用針扎自己。時間長了,她感到光扎針也不過癮了,於是她就嘗試著把第一根針埋到體內,她感覺針在自己體內的感覺比針刺更好,就這樣,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針埋到自己的體內,直到最後一根針扎到她的坐骨神經上,不能讓她正常走路,她才到醫院進行治療。當時她的體內已經埋下了30多根針了。
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傾向的,鄭曉華教授告訴記者說,自虐的人從來都不會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聲,有些人擔心他人知道後,會笑話或是不理解他們的做法,遭到他人的異議。因此,他們總是在默默承受著自虐帶來的快感。像裴女士這樣的患者,要不是因為針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她是不會向他人求救的。但作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發現問題後,及時幫助患者走出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
自律、自殘不等於自虐
有些人在面臨考試時,就會徹夜地學習,不按時休息或是吃飯;有的人為了減肥而控制自己的食慾,即使餓了也不吃;或是和戀人分手時,就會採取一些極端的方法,如:用煙頭燙、不吃飯、不睡覺、用針扎,目的是想讓對方自責,能夠回心轉意。鄭教授說,其實這些做法都不是自虐的表現,只是一種自律和自殘的表現。真正意義上的自虐和這些行為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自虐有軀體自虐和精神自虐,是當心情郁悶時,自己加於自身的行為或方式,是一種非常態心理。自虐者多數對自己不認同,有對自己進行懲罰的意思,並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難擺脫,他們獲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說「不」或是「痛」。而自殘和自律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是目標而暫時需要承受的痛苦。
千萬不要模仿自虐
張先生無意中聽到了朋友討論自虐網站的事情,出於好奇他也瀏覽了自虐網站。當時看到一些自虐的照片和帖子他還覺得這樣做的人,真是愚蠢、有病甚至是變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自己在工作上犯了個很大的錯誤,受到了單位領導嚴厲的指責,並且在全公司進行了點名批評,他無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悶,忽然想到了在網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於是他就迅速找到自己的水果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覺得很疼,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好,但是慢慢的,他覺得不再有刀痛的感覺,反而有刀滑過皮膚的涼意,很爽。後來每十天左右,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絲絲「涼意」。
鄭教授說,很多自虐的人都是通過模仿學會自虐的,現在出現的這種網站、帖子,大家不要輕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使大家產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另外,每個人對這種做法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照著做了,可能尋求不到你要的快感,更容易讓你產生後悔的心理,自卑感進一步加重,從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當中。
傾訴會讓你徹底擺脫自虐
一位經常自虐的網友在網上發表帖子說,「當精神自虐尚不能得以解脫當下的痛苦時,肉體就成了連自己也討厭的行屍走肉。於是就折磨自己的身體,用酒精麻醉神經,用煙霧熏黑肺部,用飢餓折磨腸胃,用瘋狂熬夜銷蝕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無不用其極,只恨自己為什麼還不死。」
鄭教授說,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擺脫這種自虐心理。但僅僅用砸東西、大喊大叫等方式來排解是不夠的,能夠徹底擺脫這種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學會客觀、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問題,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與人溝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滿都向他人說出來,宣洩出來,就能夠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傾向的發生。
鄭教授說,有自虐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並不可怕,也不要封閉自己,當個人無法擺脫這種心理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幫助下是完全可以擺脫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的,不要諱疾忌醫。
還有其它具體相關的你自己上http //www.100sui.com.cn/bbs去看,上面很多專家的,一般24小時以內都會有很多朋友回復網友的提問。
參考資料:http://www.100sui.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6&id=99
「自虐」之樂
何暉
這是我在上外第二次聆聽復旦陸谷孫教授的講座,有幸再一次見證了陸老先生淵博的學識和睿智的思辨,尤其是他這次提出的「自虐」的樂趣(老先生強調須在自虐二字上加引號),把做學問比作「自虐」,這種說法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細想了一番,覺得此說不無道理。
縱覽古今,許多求學的佳話似乎真有「自虐」的傾向。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這些都是中國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苦學典範;而當中國歷史走進上世紀那不堪回首的十年時,任憑窗外風雨大作,仍有像季羨林那樣的知識分子在牛棚里孜孜不倦,苦中作樂。上述種種,有的看來是迫於世事,有的則純粹為學,但值得驚異的是他們在個人意志完全自由的前提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吃苦,都可以算是「自虐」了。再來看陸老先生的現身說法。他說明知第二天有重要任務(即到上外舉行講座)身體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但是實在無法對某人的自傳釋手,面對兩難境地,他只有「虐待」一下自己的身體,犧牲掉一部分睡眠,但在這樣的犧牲和「自虐」中,他意外地體驗到一種樂趣,這使得他感到滿足。他對這種滿足的事後回味,與台下的很多人產生了共鳴:精神的滿足體驗足以彌補被犧牲掉的身體的休息需求。
陸老先生的講座在一片上外久違了的熱烈掌聲中結束了,每一個聽講座的人的腦海里留下了一個樂於「自虐」的學者形象。「自虐」的樂趣這種說法,像一顆種子,播進了不少人的求學意識。然而,大家談到陸老先生的「自虐」時總是微笑著的,這除了受到老先生的笑的感染之外,還因為大家都明白那兩個引號的意思。
自虐不加引號時,給人種種可怕的聯想;而一旦被戴上一對引號,它的意義立刻有了新的引申。在「自虐」的陸氏定義背後,一股強烈的求知慾呼之即出,這一點也許陸老先生本人也還未曾意識到,因為求知已經成為他「自虐」的原動力,「自虐」式的學習已經成為滲透在他生命中的無意識。當他一再強調那晚讓他著迷的「只是」一本個人傳記而非重要的學術專著時,他又向我們傳遞出一個隱含信息:求知慾的激起是不以其對象在世俗眼中的標准作衡量的。也許大多數人都會認為一本傳記的學術價值顯然無法與一本專著相提並論,但這對於一個為學問而學問的學習者而言又有什麼關系呢?其實更多時候,我們真的應該作為一個單純的學習者而學習,而不是作為某某專業的研究生而學習。畢竟,知識不等同於專業,而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此外,陸老先生的樂趣也是值得思考的。我沒有做過統計,但是這一點必然是肯定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因學習而產生快樂有趣之享受的,總有人在思考的苦海中迷失無以擺渡。倘若如此,學問將成為一件可悲的事。幸好,還有諸如「豁達」、「樂觀」之類的字眼,提醒我們不要放棄。如果痛苦可以轉化為享受,如果真的可以痛並快樂著,那麼「自虐」一下又何妨?然而,我們應該到哪裡去尋找那個轉折點?應該如何把持痛與樂的平衡?沒有人給過明確的答案,而那個可能存在的答案也許有太多的假設,盡管如此,不要害怕,不要放棄!「路漫漫其修遠兮」,在求知的長途旅行中,快樂就像路邊的小花藏在荊棘叢中,「自虐」者的鮮血會滋潤她的美麗。
最後,陸老先生犀利地批判了復旦學子的「小資」情調,他沒有提到上外,想來他只是不想做無意義的重復。這似乎與他的「自虐」遠去了些,現在重提卻明白了兩者無關之後的有關:陸老的「自虐」不正是在與「小資」的對比中凸現出來的嗎?熬夜看書本沒有什麼噱頭,但是偏偏(也許是無意)要戴上「自虐」的帽子,除了修辭的成分,還可以解讀出一絲幽默的無奈。在這個動輒「酷斃了」、「帥呆了」的年代,平實的語言無法「吸引眼球」,於是熬個夜看個書就不得不叫做「自虐」。陸老先生這么說,好像也有了迎合大眾「小資」審美需求的意思。那麼,讓我們也時尚地「小資」一回,「自虐」一回吧!
追尋
陳寶蓮
個人以為,「自虐」在此,並不是真的指以極其殘忍的方式在肉體上或者精神上自我虐待,而是說在學習上要刻得起苦,下得起功夫,以至於達到了近乎自虐的程度。任何人要想有所成就,要想獲得成功,沒有一點自虐精神恐怕是不行的。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聽說過「 鑿壁偷光 」 、「 囊螢 夜讀 」的故事,這算得上自虐的先例吧。遠的不說,就說說我們自己。回想去年考研的那段日子,我想大家都應該還有刻骨銘心的記憶。為了實現心中夢想,開啟成功之門,有哪一位沒有為這場考試奮斗,拼搏,甚至自虐過?早起晚睡,爭分奪秒,把自己埋在厚厚的書堆里,抵制一切外在的精彩、誘惑和內在的懈怠、壓抑,這難道不是自虐嗎?然而在這自虐的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相當的滿足感與樂趣。又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得到了師長朋友的鼓勵,更為重要的是,學得了許多新的一生受用不盡的知識。想到這,那一點點自虐根本算不上什麼了,因為那自虐換來的樂趣是什麼也替代不了的!
在巨大壓力和夢想的雙重作用下,我們尚能自虐一點點,然而只要稍微輕松一點,我們就會不自覺地降低學習要求和學習強度,優待自己。此時,自虐的精神更要提倡。雖然我們已經跨過了一個門檻,但這僅僅是一個門檻而已,未來目標的實現還需不懈的努力與追求。而有了自虐的精神,或頭腦里有了這個概念,我們就能在舒適的環境里克制自己的惰性,不斷地提醒自己,磨練自己,精神抖擻地繼續奮然前行。正所謂「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在這自虐的過程中,我相信我們也必然會收獲一種不言而喻的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並不比舒適的生活所帶來的樂趣要差,相反,卻是妙不可言,無可替代的。真正體會到這種樂趣的人,對他而言,那種自虐的過程已不再是自虐了,而是一種異乎尋常的超然的享受。
我想,也願意,追尋這種 「自虐之樂」,不在乎要付出多少代價!
自虐 」還是「自律」?
鍾淑敏
陸谷孫先生於十月十五日在逸夫會堂對上外學子諄諄教導,看書要欲罷不能,為學當有「自虐」的精神。先生還舉自己讀書廢寢為例。但我以為上外以女生居多,讓眾多青春亮麗的女孩子來自虐,是會讓人心痛的。要做學問,自虐不但是不可取的,其後果往往是具有破壞性的。中科院有位教授年輕有為,在軟體,硬體條件和專業研究上都是優秀人才,一人能承擔需要三個行家才能完成的工作。他是典型的學習狂、工作狂,逢攻堅時刻可以不吃不喝,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工作。可是他經常打針,渾身不舒服,全身各個器官,甚至HIV都檢查過了,還是沒查出什麼問題。其實問題就在於他的自虐,在於過分透支了精力和體力。
上外女生多,上外女生青春亮麗,但上外女生不讓須眉。我們的學術成果,我們的工作能力,在滬上,乃至全國都是有口皆碑的。但我們不自虐,我們靠的是自律。我們深知語言是工具,地道的口語,精湛的聽力只是我們的基本素質。博覽古今,通曉中外,才能做好不同語言文化交流的橋梁。所以我們勤奮刻苦,力求不斷提高。我們深知我們代表著上外,一篇譯文的質量,一次授課的效果,都會影響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所以我們認真做好接到的每一份工作,沒有絲毫的馬虎。然而我們更深知沒有健康的體魄,就不能進行系統深刻的學習,就承擔不起艱巨的工作任務,所以我們善待自己的身體,運動場上、球類館里留下了我們颯爽的英姿。我們還是妙齡的女生,我們愛美,所以我們也愛裝扮一下自己,裝扮出一個多彩的世界。
我們需要自虐嗎
草原的星空
「自虐」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即「苦」的思想。古來自有「寒窗苦讀」,「學海無涯苦作舟」等語。讀書被視為一樁苦事,卻不得不為之。而在西方文化中,享受現世的快樂是一大主題。「 pursuit of happiness」被視為人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之一。讀書求學是樂事。
我認為讀書有兩種,一種是作為謀生的手段,具有功利色彩。「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如應付各類考試,考級,考證等。考研是最好的例子。對於考前的生活,想必大家都有「曾經滄海難為水」之感。為了在考試中取得高分,進入理想的學府深造,多少人挑燈夜戰,薄霧晨讀,不斷透支體力,腦力,自虐的可以。它是苦的,因為我們不得不看許多不想看的書,放棄我們在這期間想做的事。在這關鍵時刻,我們確實需要一種自虐精神來支撐我們堅持到最後。
而另一種讀書則是自我的陶冶,在精神王國中的暢游。它決非苦事,而是身心的愉悅。就像通宵看一場電影一樣,為自己喜歡看的書廢寢忘食,為一個感興趣的課題徹夜難眠,為一個有趣的極富創造性的實驗忘了周圍的一切談得上是自虐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在激情面前,我們不需要自虐。
現代的生活方式日趨多元化,這是一個自由選擇的時代。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並不是每個研究生畢業後在今後都從事學術研究的。研究生階段更是一種對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對處事能力的鍛煉,知識面的擴充。如果個人對學術研究深感興趣,以此為樂,那麼盡可以徜徉書海,寒夜點燈,孜孜以求。但這決非是自虐的過程,而是陶醉。相反,如果對學術興趣不大,僅是把它作為個人發展的敲門磚,以我個人之見,則沒有必要自虐苦學。現在正值年富力強之時,完全可以嘗試其他的選擇,找到自我的興趣所在。
我們這一代的學生被稱為新新人類,我們似乎缺乏五六十年代學生的熱血沸騰,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八十年代學生的理想主義和浪漫色彩,我們追求生活的舒適和物質利益,而缺少專研苦讀的自虐精神。但是,事實上,我們這一群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遠非大家想像中的「小公主」、「小皇帝」。我們是計劃生育後的第一批孩子,孤獨是幾乎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得體驗。我們出生於生育高峰期,從小到大,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考試的洗禮和激烈的競爭。經歷了高校擴招,進大學時早已沒有了以往大學生們所擁有的天之驕子的優越感;緊接著便是人才市場的供大於求,在講求實際的市場面前,我們困惑,我們無奈。我們被批評為缺乏實際經驗,動手能力弱等等,因此許多同學不得不抽出許多課余時間去做兼職,實習來積累社會經驗,提高競爭力;我們又經歷了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和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陣痛,為了學費和生活費,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一些學生不得不各處打工賺錢。我們何嘗不羨慕以往大學生們的清凈的學生生活呢?沒有過多的經濟和就業的壓力,學生所做的就是把幾乎全部精力投入學習科研。但是時代在變,我們永遠不可能回到那樣的生活狀態。許多同學說每天好忙好累,難得有屬於自己的清閑的時間。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一直在「自虐」。我們要做的是適時地給自己減壓,放飛心情。
以上是我關於「自虐」的一點異議,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自虐」精神
由於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一些研究生在學期間心態浮躁,邊搞副業邊學習,對自己的專業和科研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陸教授提出的「自虐」精神無疑是一種有力的鞭策。本科階段我們的任務是打下扎實的基礎,培養學習的能力,而研究生階段應著重培養研究和創新能力。然而不管我們研究的領域是多麼專業,只有在知識廣博的基礎上,我們的眼光才能放遠,我們的研究才能深入。嚴謹、求實和創新是做研究必備的素質。在治學態度上我們需要一種「草根精神」,在某種程度上把學術活動看成是一種職業,盡心敬業地去對待。此外我們應該有「大局觀」,有兼容並包的精神,善於以「它山之石」來攻「己山之玉」。
而且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不僅僅是思維的外衣、交際的工具。同時,文化又深深地植根於語言。不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就不可能掌握所學的語言。如果缺乏這種全身心投入的「自虐」精神,恐怕很難在浩瀚的語言、文化研究中有所作為。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以及新事物、新觀念的不斷涌現,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及時地了解本學科本專業的發展前沿,而且對其他相關研究領域尤其是新興的行業也要有一定的涉獵。此時我們更加需要這種全身心投入的「自虐」精神,否則我們的研究就會落伍,滯後於時代發展的步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當今的學術環境下,陸教授的「自虐」精神不僅為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敲響了警鍾,而且提供了一個令人終身受益的建議。
㈡ 一張圖片一個女生躺著另一個女生拿著相機舉著她的腿
is就是對不對不是回武漢V型不想必須不是u好的不是哇u啊uusv是v是不是還行吧
㈢ 自殘是心理有病么 為什麼會自殘
是指人對自身肢體和精神的傷害。一般來說,對精神的傷害難以覺察,因此,如果不特別指明,自殘僅僅是指對肢體的傷害。
自殘的最極端情況就是自殺。
自殘行為並不少見。每個人都可能產生過自殘的念頭,只是大多數人沒有採取實際行動而已。
自殘的原因:
1、發展異化
每個人都存在著創造毀滅欲,GOPLA在解釋自殘行為的時候是通過發展需求這層面的。
發展受阻的結果就是另類改變。這是通過毀滅來實現精神能量的釋放。
2、斷絕期望
很多人都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他們往往會比其他人感受到更多的挫折。(降低期望療法>>)
對於一些他們已經失去信心(可以說絕望)的事情,由於他們存在較好基礎,不可避免還是有一些欲求或期望出現,自殘往往也為了斬斷這些來源。
3、焦慮轉嫁
焦慮、緊張、不安、痛苦等得不到化解。自殘是一種壓力轉移的方式。自殘是一種不良的發泄方式。一些人會習慣於增加自身肉體的痛苦來減輕精神的痛苦。
4、策略
為了獲取其他東西。比如敲詐、獲取保險賠付等。
另一個明顯做法就是為了逃避懲罰而進行的逃避性自殘。罪犯往往可能自殘。特別是小偷,往往這已經成為慣偷早就計劃好的行業脫逃手段,甚至團伙規則。在幫派中,為逃避懲罰而自殘的現象也比較明顯。
逃避性自殘也體現為為某些不作為或不成功找借口等。
舍車保帥,以自殘換取生命也是一種策略。
5、興奮點短路
自虐的快感。一些人會從痛苦中感到放鬆、刺激或興奮。他們會習慣性地自虐。自虐中對肉體的傷害就是自殘。
其他痛苦的減輕,如毒癮發作等。
6、自殺未遂
本意自殺,自殺未遂的肢體傷害現象被認為自殘。
7、沖動
沖動時的極端想法也能導致自殘。比如賭氣,發誓,酒後無法控制自己等。
8、外界壓力
許多外界壓力會促成自殘。這時,自殘是被迫的,自殘者並不願意自殘。傷害與否取決於外部意志。比如以肢體傷害為標的的賭博的履約等。再如被惡勢力強迫自殘等。校園暴力中自殘現象也不少見。
9、無知
一些孩子並不知道自殘的危害,有些是在不良的風氣中受到誤導。比如文身,看起來是在追求「酷」。他們都是在輕率決定後才出現後悔。
自殘的其他表現形式:
1、頭發
對於很多女性,長發也被認為是肢體的重要部分。對於感情重大打擊,很可能就以頭發作為突破口。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自殘,都會被人認為是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全的表現,因此難以被社會接受。
在自殘者走入社會的時候,社會可能會因為擔心自殘者的脆弱或另類而在很多方面厭惡、限制或拒絕。
美國心理學家彼特認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狂傾向,他們覺得自己渾身都是缺點,事事與願望相違背,喪失自信心,心甘情願讓別人壓在自己頭上。
最近很流行「自虐」這個詞,明星們動不動就拿出「自虐」這個招數,讓更多的人
注意自己,就連旅行社也在他們的旅遊線路中推出「自虐游」,來吸引顧客。還有一些人竟然上網發表一些自虐、施虐經驗或是發表一些「自殺自虐自殘」的圖片,和更多的人進行交流,並成立自己專門的網站、俱樂部。長春市心理醫院首席專家、長春市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鄭曉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樣濫用「自虐」進行炒作,不利於人們心理健康。
自虐的人不願敞開自己的心扉
裴女士自從和丈夫離婚後,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了,認為離婚過錯完全在於自己,終日鬱郁寡歡。一次她在做針線活時,無意中用針扎了自己一下,當時她感到這種感覺很美妙,讓她覺得很舒服。於是每隔幾天,她就用針扎自己。時間長了,她感到光扎針也不過癮了,於是她就嘗試著把第一根針埋到體內,她感覺針在自己體內的感覺比針刺更好,就這樣,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針埋到自己的體內,直到最後一根針扎到她的坐骨神經上,不能讓她正常走路,她才到醫院進行治療。當時她的體內已經埋下了30多根針了。
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傾向的,鄭曉華教授告訴記者說,自虐的人從來都不會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聲,有些人擔心他人知道後,會笑話或是不理解他們的做法,遭到他人的異議。因此,他們總是在默默承受著自虐帶來的快感。像裴女士這樣的患者,要不是因為針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她是不會向他人求救的。但作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發現問題後,及時幫助患者走出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
自律、自殘不等於自虐
有些人在面臨考試時,就會徹夜地學習,不按時休息或是吃飯;有的人為了減肥而控制自己的食慾,即使餓了也不吃;或是和戀人分手時,就會採取一些極端的方法,如:用煙頭燙、不吃飯、不睡覺、用針扎,目的是想讓對方自責,能夠回心轉意。鄭教授說,其實這些做法都不是自虐的表現,只是一種自律和自殘的表現。真正意義上的自虐和這些行為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自虐有軀體自虐和精神自虐,是當心情郁悶時,自己加於自身的行為或方式,是一種非常態心理。自虐者多數對自己不認同,有對自己進行懲罰的意思,並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難擺脫,他們獲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說「不」或是「痛」。而自殘和自律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是目標而暫時需要承受的痛苦。
千萬不要模仿自虐
張先生無意中聽到了朋友討論自虐網站的事情,出於好奇他也瀏覽了自虐網站。當時看到一些自虐的照片和帖子他還覺得這樣做的人,真是愚蠢、有病甚至是變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自己在工作上犯了個很大的錯誤,受到了單位領導嚴厲的指責,並且在全公司進行了點名批評,他無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悶,忽然想到了在網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於是他就迅速找到自己的水果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覺得很疼,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好,但是慢慢的,他覺得不再有刀痛的感覺,反而有刀滑過皮膚的涼意,很爽。後來每十天左右,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絲絲「涼意」。
鄭教授說,很多自虐的人都是通過模仿學會自虐的,現在出現的這種網站、帖子,大家不要輕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使大家產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另外,每個人對這種做法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照著做了,可能尋求不到你要的快感,更容易讓你產生後悔的心理,自卑感進一步加重,從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當中。
傾訴會讓你徹底擺脫自虐
一位經常自虐的網友在網上發表帖子說,「當精神自虐尚不能得以解脫當下的痛苦時,肉體就成了連自己也討厭的行屍走肉。於是就折磨自己的身體,用酒精麻醉神經,用煙霧熏黑肺部,用飢餓折磨腸胃,用瘋狂熬夜銷蝕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無不用其極,只恨自己為什麼還不死。」
鄭教授說,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擺脫這種自虐心理。但僅僅用砸東西、大喊大叫等方式來排解是不夠的,能夠徹底擺脫這種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學會客觀、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問題,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與人溝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滿都向他人說出來,宣洩出來,就能夠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傾向的發生。
鄭教授說,有自虐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並不可怕,也不要封閉自己,當個人無法擺脫這種心理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幫助下是完全可以擺脫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的,不要諱疾忌醫
㈣ 誰有女生腿部打石膏的照片,給我發一下我想用來騙男朋友,讓他來關心我一下,
想要發圖片騙男朋友
我認為沒有必要
即使這一次成功了
那麼
你的誠信度
可能會在男朋友的心裡大打折扣
所以說
不如選擇合適的方式去做
㈤ 這是不是自虐症!
你當初就不應該模仿別人玩自殘,這是一個不好的開始。以下是關於自殘的資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概念
顧名思義,自己折磨自己,如故意去看自己覺得難以接受的作品等。自虐症通過傷害自己造成一定的精神滿足感。從一定程度看,這是一種精神分裂的體現,通常我們會埋怨別人作的事如何不好,而較少反省自己,自虐症正好相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類自虐按照人們接受的意願來可以劃分出主動型自虐和被動型自虐兩種。主動型自虐是指受虐者心甘情願地、主動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的自虐活動。主動型自虐一般多是自己虐待自己,自己動手摺磨自己。性偏離中的自虐狂,為了追求瞬間的快感,在手淫時,自己勒緊頸部使自己處於輕度窒息狀態,以增加性快感,最後可能導致「性縊死」。還有吸食毒品、吸煙、酗酒等等均屬於自找痛苦的行為。還有的就是用小刀在皮膚上割幾刀,求暫時的快感。被動型自虐是指自己被迫同意自己傷害自己的虐待行為。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自虐是在受虐者無意識地、非心甘情願地或被逼迫脅從的情況下進行的自虐行為。也可以說,受虐者迫於某種利益、習俗或權勢的誘惑威脅,不得不接受的自虐。這些自虐,實質上存在「他虐」的成分,是屬於變相的自虐行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危害
概述流行「自虐」這個詞是來自於明星名人們因自己謙虛的關系而拿出「自虐」這個招數,讓更多的人注意自己,比如為電影電視劇促銷推廣等做法。就連旅行社也在他們的旅遊線路中推出「自虐游」,來吸引顧客。還有一些人竟然上網發表一些自虐、施虐經驗或是發表一些「自殺自虐自殘」的圖片,和更多的人進行交流,並成立自己專門的網站、俱樂部。這樣濫用「自虐」進行炒作,不利於人們心理健康。例析自虐的人不願敞開自己的心扉裴女士自從和丈夫離婚後,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了,認為離婚過錯完全在於自己,終日鬱郁寡歡。一次她在做針線活時,無意中用針扎了自己一下,當時她感到這種感覺很美妙,讓她覺得很舒服。於是每隔幾天,她就用針扎自己。時間長了,她感到光扎針也不過癮了,於是她就嘗試著把第一根針埋到體內,她感覺針在自己體內的感覺比針刺更好,就這樣,每隔五六天,她就把一根針埋到自己的體內,直到最後一根針扎到她的坐骨神經上,不能讓她正常走路,她才到醫院進行治療。當時她的體內已經埋下了30多根針了。一些人是知道自己有自虐心理或傾向的,自虐的人從來都不會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聲,有些人擔心他人知道後,會笑話或是不理解他們的做法,遭到他人的異議。因此,他們總是在默默承受著自虐帶來的快感。像裴女士這樣的患者,要不是因為針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她是不會向他人求救的。但作為家人或是朋友要在發現問題後,及時幫助患者走出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擺脫
傾訴會讓你徹底擺脫自虐一位經常自虐的網友在網上發表帖子說,「當精神自虐尚不能得以解脫當下的痛苦時,肉體就成了連自己也討厭的行屍走肉。於是就折磨自己的身體,用酒精麻醉神經,用煙霧熏黑肺部,用飢餓折磨腸胃,用瘋狂熬夜銷蝕神形,除了吸毒,十八般酷刑無不用其極,只恨自己為什麼還不死。」鄭教授說,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擺脫這種自虐心理。但僅僅用砸東西、大喊大叫等方式來排解是不夠的,能夠徹底擺脫這種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學會客觀、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問題,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與人溝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滿都向他人說出來,宣洩出來,就能夠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傾向的發生。鄭教授說,有自虐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並不可怕,也不要封閉自己,當個人無法擺脫這種心理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幫助下是完全可以擺脫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的,不要諱疾忌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提醒千萬不要模仿自虐 張先生無意中聽到了朋友討論自虐網站的事情,出於好奇他也瀏覽了自虐網站。當時看到一些自虐的照片和帖子他還覺得這樣做的人,真是愚蠢、有病甚至是變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自己在工作上犯了個很大的錯誤,受到了單位領導嚴厲的指責,並且在全公司進行了點名批評,他無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悶,忽然想到了在網上看到的用刀扎腿的照片。於是他就迅速找到自己的水果刀,狠狠心,扎了下去,第一次他覺得很疼,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好,但是慢慢的,他覺得不再有刀痛的感覺,反而有刀滑過皮膚的涼意,很爽。後來每十天左右,他就迫不及待的感受一下那絲絲「涼意」。鄭教授說,很多自虐的人都是通過模仿學會自虐的,現在出現的這種網站、帖子,大家不要輕易地去看甚至模仿,容易使大家產生不好的心理暗示。另外,每個人對這種做法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照著做了,可能尋求不到你要的快感,更容易讓你產生後悔的心理,自卑感進一步加重,從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當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解
很多極限運動愛好者也把自己所喜好的運動戲稱為自虐。此外,也常見「愛情即是自虐」的說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辨析
自律 自殘 自虐有些人在面臨考試時,就會徹夜地學習,不按時休息或是吃飯;有的人為了減肥而控制自己的食慾,即使餓了也不吃;或是和戀人分手時,就會採取一些極端的方法,如:用煙頭燙、不吃飯、不睡覺、用針扎,目的是想讓對方自責,能夠回心轉意。鄭教授說,其實這些做法都不是自虐的表現,只是一種自律和自殘的表現。真正意義上的自虐和這些行為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自虐有軀體自虐和精神自虐,是當心情郁悶時,自己加於自身的行為或方式,是一種非常態心理。自虐者多數對自己不認同,有對自己進行懲罰的意思,並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難擺脫,他們獲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說「不」或是「痛」。而自殘和自律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是目標而暫時需要承受的痛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內容來自網路)
㈥ 女孩子腿受傷的圖片
女孩子腿受傷在醫院包紮的圖片
㈦ 為了瘦腿不惜「自殘」,如此「瘦身」為何會受到追捧
無論是哪一個時代,肯定都少不了有愛美之心的人存在。因此,這其實也只是因為湊巧,在身處的這個時代,多數年輕人恰好都以瘦成閃電、紙片人為美罷了。
這不,夏季來臨,減肥又成了一個火爆全網的話題。為了讓自己顯得更為美麗,少數人士那可真是所謂的無所不用其極阿,啥風言風語都敢聽敢嘗試。
在手術後,會出現運動功能變得很差、個別混合神經出現感覺異常,甚至更加嚴重的副作用,可以說,這種手術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本來有著不勻稱的腿就算了,還非得在弄成個病態萎縮腿,這不是讓本來就不美的腿更加的雪上加霜么。
愛美並沒有錯,但以身體健康為代價換來的美又有何“美”呢。雖然得承認,這是一種病態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其實也只會注意到走路時的一瘸一拐,內心猜想是不是存在腿部殘疾,誰還會看腿是否纖細。就算看見了,也只剩憐憫。
㈧ 有沒有女生自殘的圖片啊
這個還真沒有 去網路搜吧
㈨ 找幾張女生小腿流血的圖片,騙我男朋友
可不能幹壞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