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專區 > 中國歷代美女皇朝

中國歷代美女皇朝

發布時間:2022-08-03 03:24:17

① 誰能告訴我 我國歷史上有多少個朝代並且有多少個統治者 順便說說誰的後宮最強大 有多少個妃子

中國有過67個大小王朝(包括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等小王朝)
中國歷代皇帝到底有幾位?各說不一,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
至於妃子: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周禮規定的編制是:王之妃百二十人,後一人,夫人三人,嬪九人,世婦二十七人,女御八十一人.但是,歷朝歷代沒有不超編的.皇帝老婆多的有秦始皇,後宮列女萬余;晉司馬炎也有宮女逾萬;然而冠軍當屬石虎,掠奪美女十萬餘人,終於被累死了.
如果這個老婆是指有記載、有名份的話,那麼是康熙皇帝,有55個有名有份的嬪妃
下面我把所有朝代皇帝名字列出來:
中國歷代皇帝名單
1 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勛
虞舜 重華
2 夏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3 商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發
周成王 姬誦
周康王 姬釗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滿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厲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靜
周幽王 姬宮湦
4.2 東周
東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莊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齊
周惠王 姬閬
周襄王 姬鄭
周頃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簡王 姬夷
周靈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貴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戰國
戰國
周安王 姬驕
周烈王 姬喜
周顯王 姬扁
周慎靚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則
秦孝文王 嬴柱
秦莊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嬰
6 漢
6.1 西漢
漢高帝 劉邦
漢惠帝 劉盈
漢高後 呂稚(太後稱制)
漢少帝 劉恭
漢少帝 劉弘
漢文帝 劉恆
漢景帝 劉啟
漢武帝 劉徹
漢昭帝 劉弗陵
昌邑王 劉賀
漢宣帝 劉詢
漢元帝 劉奭
漢成帝 劉驁
漢哀帝 劉欣
漢平帝 劉衍
孺子 劉嬰
更始帝 劉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東漢
漢光武帝 劉秀
漢明帝 劉庄
漢章帝 劉炟
漢和帝 劉肇
漢殤帝 劉隆
漢安帝 劉祜
漢少帝 劉懿
漢順帝 劉保
漢沖帝 劉炳
漢質帝 劉纘
漢桓帝 劉志
漢靈帝 劉宏
漢後少帝 劉辯
漢獻帝 劉協
7 三國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高貴鄉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奐
7.2 蜀漢
漢昭烈帝 劉備
漢後主 劉禪
7.3 吳

長沙桓王 孫策
吳大帝 孫權
吳廢帝 孫亮
吳景帝 孫休
吳末帝 孫皓
8 晉朝
8.1 西晉
宣帝 司馬懿
景帝 司馬師
文帝 司馬昭(以上三帝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馬炎
惠帝 司馬衷
懷帝 司馬熾
愍帝 司馬鄴
8.2 東晉
元帝 司馬睿
明帝 司馬紹
成帝 司馬衍
康帝 司馬岳
穆帝 司馬聃
哀帝 司馬丕
海西公 司馬奕
簡文帝 司馬昱
孝武帝 司馬曜
安帝 司馬德宗
恭帝 司馬德文
8.2.1 十六國
8.2.1.1 成漢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漢)昭文帝 李壽
(漢)末主 李勢
8.2.1.2 漢(前趙)
(漢)光文帝 劉淵
(漢)昭武帝 劉聰
(漢)隱帝 劉粲
(前趙)劉曜
8.2.1.3 後趙
後趙
明帝 石勒
海陽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義陽王 石世
新興王 石尊
石鑒
石祗
8.2.1.4 前涼
武公(明王) 張軌
元公 張實
成王 張茂
忠成公(文王) 張駿
敬烈公(桓王) 張重華
哀公 張耀靈
威王 張祚
敬悼公(沖王) 張玄靚
悼公 張天錫
8.2.1.5 後涼
懿武帝 呂光
隱王 呂紹
靈帝 呂纂
建康公 呂隆
8.2.1.6 西涼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涼
武王 禿發烏孤
康王 禿發利鹿孤
景王 禿發傉檀
8.2.1.8 北涼
建康公 段業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後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寶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沖
段隨
慕容覬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雲
文成帝 馮跋
昭成帝 馮弘
8.2.1.13 南燕
獻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連勃勃
平原王 赫連昌
昌定王 赫連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厲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堅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後秦
武昭帝 姚萇
文桓帝 姚興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國仁
武元王 乞伏乾歸
文昭王 乞伏熾盤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閔
8.2.1.19 代國
拓跋猗盧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鬱律
惠帝 拓跋賀傉
煬帝 拓跋紇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渾
吐谷渾
參見吐谷渾首領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
文帝 劉義隆
太子 劉劭
孝武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明帝 劉彧
後廢帝 劉昱
順帝 劉淮
9.1.2 齊
高帝 蕭道成
武帝 蕭賾
鬱林王 蕭昭業
海陵王 蕭昭文
明帝 蕭鸞
東昏侯 蕭寶卷
和帝 蕭寶融
9.1.3 梁
武帝 蕭衍
臨賀王 蕭正德
簡文帝 蕭綱
豫章王 蕭棟
武陵王 蕭紀
元帝 蕭繹
閔帝 蕭淵明
敬帝 蕭方智
宣帝 蕭言
明帝 蕭巋
後主 蕭琮
9.1.4 陳
武帝 陳霸先
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
宣帝 陳頊
後主 陳叔寶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燾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獻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詡
幼主 元釗
孝庄帝 元子攸
長廣王 元曄
節閔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東魏
孝靜帝 元善見
9.2.3 西魏
文帝 元寶炬
廢帝 元欽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齊
文宣帝 高洋
廢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後主 高緯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恆
范陽王 高紹義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閔帝 宇文覺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贇
靜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楊堅
隋煬帝 楊廣
隋恭帝 楊侑
隋秦王 楊浩
隋越王 楊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淵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後 武曌(太後稱制)
武周聖神皇帝 武則天
唐中宗 李顯
唐殤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肅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適
唐順宗 李誦
唐憲宗 李純
唐穆宗 李恆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曄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詔
南詔
11.2 渤海國
渤海高王 大祚榮
渤海武王 大武藝
渤海文王 大欽茂
大元義
渤海成王 大華興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義
渤海簡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錫
大瑋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國
12.1 五代
12.1.1 後梁
太祖 朱溫
末帝 朱瑱
12.1.2 後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閔帝 李從厚
末帝 李從珂
12.1.3 後晉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貴
12.1.4 後漢
高祖 劉知遠
隱皇帝 劉承佑
12.1.5 後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榮
恭帝 柴宗訓
12.2 十國
12.2.1 吳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錢鏐
世宗 錢元瓘
成宗 錢弘佐
忠遜王 錢弘倧
忠懿王 錢弘俶
12.2.2 閩國
(909年-945年,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審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鈞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荊南
荊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興
文獻王 高從誨
貞懿王 高寶融
荊南侍中 高保勖
荊南侍中 高繼沖
12.2.4 楚國
楚國
(907年-951年,創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
武穆王 馬殷
衡陽王 馬希聲
文昭王 馬希范
廢王 馬希廣
恭孝王 馬希萼
馬希崇
12.2.5 吳國
(904年-937年)
太祖 楊行密
烈宗 楊渥
高祖 楊渭
睿帝 楊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後主 李煜
12.2.7 南漢
(917年-971年)
高祖 劉岩
殤帝 劉玢
中宗 劉晟
後主 劉鋹
12.2.8 北漢
(951年-979年)
世祖 劉旻
睿宗 劉鈞
少主 劉繼恩
英武帝 劉繼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後主 王衍
12.2.10 後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後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趙匡胤
宋太宗 趙光義
宋真宗 趙恆
宋仁宗 趙禎
宋英宗 趙曙
宋神宗 趙頊
高太後 宣仁太後高氏(太後垂簾)
宋哲宗 趙煦
宋徽宗 趙佶
宋欽宗 趙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趙構
宋孝宗 趙眘
宋光宗 趙淳
宋寧宗 趙擴
宋理宗 趙昀
宋度宗 趙禥
謝太後 謝道清(太後垂簾)
宋恭帝 趙顯
宋端宗 趙昰
趙昺
14 遼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遼應天後 述律平(太後稱制)
遼東丹王 耶律倍
遼太宗 耶律德光
遼世宗 耶律阮
遼穆宗 耶律璟
遼景宗 耶律賢
遼蕭太後 蕭綽(蕭撒葛只)
遼聖宗 耶律隆緒
遼興宗 耶律宗真
遼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繼遷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諒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順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純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頊
獻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 完顏晟
金熙宗 完顏亶
海陵王 完顏亮
金世宗 完顏雍
金章宗 完顏璟
衛紹王 完顏永濟
金宣宗 完顏珣
金哀宗 宛顏守緒
金末帝 完顏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鐵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監國)
元太宗 窩闊台
馬乃真後 (稱制)
元定宗 貴由
海迷失後 (稱制)
元憲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禪汗)
元成宗 鐵穆耳 (完澤篤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普顏篤汗)
元英宗 碩德八剌 (格堅汗)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圖帖睦爾 (札牙篤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寧宗 懿璘質班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元惠宗)(烏哈圖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號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號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號永樂 (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熾,年號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 朱祁鎮,年號正統/天順
明代宗 朱祁鈺,年號景泰
明憲宗 朱見深,年號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號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號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號嘉靖
明穆宗 朱載垕,年號隆慶
明神宗 朱翊鈞,年號萬曆
明光宗 朱常洛,年號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號天啟
明思宗 朱由檢,年號崇禎
18.1 順
李自成,年號永昌
18.2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19 清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c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通稱順治皇帝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通稱康熙皇帝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通稱雍正皇帝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通稱乾隆皇帝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通稱嘉慶皇帝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通稱道光皇帝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通稱咸豐皇帝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通稱同治皇帝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通稱光緒皇帝
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

② 古代四大美女是哪四個分別在哪個朝代有什麼流傳事跡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

③ 求中國封建王朝皇後列表

西漢王朝
高祖呂皇後 呂雉
孝惠張皇後 張嫣
孝文竇皇後 竇猗房
孝景薄皇後 薄阿渝
孝景王皇後 王娡
孝武陳皇後 陳阿嬌
孝武衛皇後 衛子夫
孝武李皇後 李妍
趙太後 鉤弋夫人
孝昭上官皇後 上官小妹
孝宣許皇後 許平君
孝宣霍皇後 霍成君
孝宣王皇後 邛成太後
孝元王皇後 王政君
長定許皇後 許誇
孝成趙皇後 趙飛燕
孝哀傅皇後
孝平王皇後

新王朝
王皇後
史皇後

東漢王朝
光武郭皇後 郭聖通
光烈陰皇後 陰麗華
明德馬皇後
章德竇皇後
和帝陰皇後
和熹鄧皇後 鄧綏
安思閻皇後 閻姬
順烈梁皇後 梁妠
孝崇郾皇後 郾明
桓帝梁皇後 梁女瑩
桓帝鄧皇後 鄧猛女
桓思竇皇後 竇妙
孝仁董皇後
靈帝宋皇後
靈思何皇後 何蓮
靈懷王皇後 王榮
獻帝伏皇後 伏壽
獻穆曹皇後 曹節

曹魏王朝
武宣卞皇後
文昭甄皇後 甄洛
文德郭皇後 郭女王
明悼毛皇後
明元郭皇後
齊王王皇後
齊王張皇後
齊王甄皇後
高貴鄉公卞皇後
元帝卞皇後

蜀漢王朝
先主昭烈甘皇後 甘梅
先主穆皇後吳氏 吳莧
先主孫夫人 孫仁獻(孫尚香)
後主敬哀皇後張氏 大張後
後主皇後張氏 小張後

東吳王朝
孫權大懿皇後王氏
孫權敬懷皇後王氏
孫權潘皇後
孫權步皇後 步練師
孫亮全皇後 全惠解
孫休朱皇後
孫皓滕皇後 滕芳蘭
西晉王朝
宣穆張皇後 張春華
景懷夏侯皇後 夏侯徽
景獻羊皇後 羊徽瑜
文明王皇後 王元姬
武元楊皇後 楊艷
武悼楊皇後 楊芷
武帝王皇後 王媛姬
惠帝賈皇後 賈南風
惠帝羊皇後 羊獻容
懷帝梁皇後 梁蘭璧

東晉王朝
元敬虞皇後 虞孟母
元帝簡文太後 鄭阿春
明穆庾皇後 庾文君
成恭杜皇後 杜陵陽
康獻褚皇後 褚蒜子
穆章何皇後 何法倪
哀靖王皇後 王穆之
廢帝孝庾皇後 庾道憐
簡文順王皇後 王簡姬
孝武文李太後 李陵容
孝武定王皇後 王法慧
孝武德陳太後 陳歸女
安僖王皇後 王神愛
恭思褚皇後 褚靈媛

五胡十六國
劉漢國
漢光文帝劉淵呼延皇後
漢光文帝劉淵單皇後
漢光文帝劉淵光獻張皇後
漢昭武帝武元皇後呼延氏
漢昭武帝武孝皇後張氏 張徽光
漢昭武帝武孝皇後張氏
漢昭武帝武宣皇後劉氏 劉娥
漢昭武帝廢皇後靳氏 靳月光
漢昭武帝皇後靳氏 靳月華
漢昭武帝弘道樊皇後
漢昭武帝弘孝王皇後
漢昭武帝弘德宣皇後
漢昭武帝武德皇後劉氏 劉英
漢昭武帝左皇後劉氏
漢昭武帝弘德皇後武氏
漢隱帝劉粲靳皇後
前趙國
末帝劉曜獻文皇後羊氏 羊獻容
末帝劉曜劉皇後
末帝劉曜劉皇後 劉芳
末帝劉曜元悼皇後卜氏
成漢國
成景帝羅皇後
成武帝任皇後
成幽公閻皇後
漢昭帝閻皇後
歸義侯李皇後
後趙國
明帝石勒劉皇後
明帝石勒程皇後
武帝石虎鄭皇後 鄭櫻桃
武帝石虎杜皇後 杜珠
武帝石虎劉皇後
彭城王石遵張皇後
代國
代神元帝拓跋力微竇皇後
代文帝拓跋沙漠汗封皇後
代桓帝拓跋猗盧祁皇後
代平文帝拓跋鬱律王皇後
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慕容皇後
冉魏國
平帝冉閔董皇後
前燕國
文明帝慕容皝文明皇後段氏
文明帝慕容皝文昭皇後蘭氏
景昭帝慕容儁可足渾皇後
景昭帝慕容儁景德皇後段氏
幽帝慕容暐可足渾皇後
前秦國
明帝苻健強皇後
厲王符生梁皇後
文桓帝苻雄苟皇後
宣昭帝苻堅苟皇後
哀平帝苻丕楊皇後
高帝苻登毛皇後
高帝苻登李皇後
後秦國
武昭帝姚萇蛇皇後
武昭帝姚萇皇後孫氏
文桓帝姚興皇後張氏
文桓帝姚興皇後齊氏
後燕國
成武帝慕容垂成昭皇後段氏 先段後
成武帝慕容垂成哀皇後段氏 段元妃
成武帝慕容垂皇後段氏
惠愍帝慕容寶惠德皇後段氏
惠愍帝慕容寶獻幽皇後丁氏
廢帝蘭汗乙皇後
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後 苻訓英
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後 苻娀娥
北燕國
惠懿帝慕容雲李皇後
文成帝馮跋孫皇後
文成帝馮跋宋皇後
昭成帝馮弘慕容皇後
南燕國
獻武帝慕容德段皇後 段季妃
末主慕容超呼延皇後
西秦國
武元王乞伏乾歸符皇後 東平公主
文昭王乞伏熾磐禿發皇後
後涼國
懿武帝呂光石皇後
隱王呂紹張皇後
靈帝呂纂楊皇後
文帝呂寶衛太後
末主呂隆楊皇後
北涼國
武宣王沮渠蒙遜孟皇後
哀王沮渠牧犍李皇後 李敬受
哀王沮渠牧犍拓拔皇後 武威公主
南涼國
景王禿發傉檀折掘皇後
西涼國
武昭王李暠尹皇後
大夏國
武烈帝赫連勃勃梁皇後

南朝
劉宋王朝
孝穆趙皇後 趙安宗
孝懿蕭皇後 蕭文壽
武敬臧皇後 臧愛親
武帝張皇後 張闕
武帝胡皇後 胡道女
少帝司馬皇後 司馬茂英
文帝袁皇後 袁齊媯
文帝宣皇後沈氏 沈容姬
劉劭殷皇後 殷玉英
孝武文穆王皇後 王憲嫄
前廢帝何皇後 何令婉
明帝王皇後 王貞風
後廢帝江皇後 江簡珪
順帝謝皇後 謝梵境
南齊王朝
宣孝陳皇後 陳道止
高昭劉皇後 劉智容
武穆裴皇後 裴惠昭
文安王皇後 王寶明
鬱林王何皇後 何婧英
海陵王王皇後 王韶明
明敬劉皇後 劉惠瑞
東昏褚皇後 褚令璩
和帝王皇後 王蕣華
末帝元皇後 南陽公主
梁王朝
太祖張皇後 張尚柔
高祖郗皇後 郗徽
高祖穆皇太後 丁令光
文宣皇太後 阮令嬴
文帝簡皇後 王靈賓
豫章王蕭棟張皇後
高宗蔡皇後
元帝夏太後
敬帝王皇後
陳王朝
高祖章皇後 章要兒
世祖沈皇後 沈妙容
廢帝王皇後
高宗柳皇後 柳敬言
後主沈皇後 沈婺華

北朝
北魏王朝
神元皇後竇氏
文帝皇後封氏
桓帝皇後祁氏
平文皇後王氏
獻明皇後賀氏
道武皇後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後劉氏
明元昭哀皇後姚氏 西平公主
明元密皇後杜氏
太武帝竇太後
太武皇後赫連氏
太武敬哀皇後賀氏
景穆恭皇後郁久閭氏
高宗皇後常氏
文成文明皇後馮氏 馮有
文成元皇後李氏
獻文思皇後李氏
孝文貞皇後林氏
孝文廢皇後馮氏 馮清
孝文幽皇後馮氏 馮潤
孝文昭皇後高氏 高照容
宣武順皇後於氏
宣武皇後高氏 高英
宣武靈皇後胡氏 胡充華
孝明皇後胡氏
孝庄帝爾朱皇後 爾朱英娥
長廣王爾朱皇後
節閔帝爾朱皇後
孝武帝皇後高氏
東魏王朝
孝靜帝高皇後 太原長公主
西魏王朝
文帝文皇後乙弗氏
文帝悼皇後郁久閭氏
廢帝宇文皇後 宇文雲英
恭帝若干皇後
北齊王朝
神武帝神武明皇後婁氏 婁昭君
文宣帝昭信皇後李氏 李祖娥
文襄帝靖德皇後元氏 元仲華
廢帝皇後李氏 李難勝
孝昭帝順成皇後元氏
武成帝皇後胡氏
後主廢後斛律氏
後主左皇後胡氏
後主右皇後穆氏 穆黃花
北周王朝
文帝文皇後元氏
文帝文宣皇後叱奴氏
孝閔帝元皇後 元胡摩
明帝獨孤皇後
武帝武皇後阿史那氏
武帝李皇後 李娥姿
宣帝楊皇後 楊麗華
宣帝朱皇後 朱滿月
宣帝陳皇後 陳月儀
宣帝元皇後 元樂尚
宣帝尉遲皇後 尉遲熾繁
靜帝司馬皇後 司馬令姬

隋王朝
文獻獨狐皇後 獨孤伽羅
煬帝蕭皇後

唐王朝
高祖太穆皇後竇氏
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
高宗廢後王氏
高宗則天皇後武氏 武曌
中宗和思皇後趙氏
中宗韋皇後 韋香兒
睿宗肅明皇後劉氏
睿宗昭成皇後竇氏 竇德妃
玄宗廢後王氏
玄宗貞順皇後武氏 武惠妃
玄宗元獻皇後楊氏
肅宗皇後張氏 張良娣
肅宗章敬皇後吳氏
代宗睿真皇後沈氏 沈珍珠
代宗貞懿皇後獨孤氏
德宗昭德皇後王氏
順宗庄憲皇後王氏 王琅琊
憲宗懿安皇後郭氏
憲宗孝明皇後鄭氏
穆宗恭僖皇後王氏
穆宗貞獻皇後蕭氏
穆宗宣懿皇後韋氏
宣宗元昭皇後晁氏
懿宗惠安皇後王氏
懿宗恭憲皇後王氏
昭宗積善皇後何氏

五代
後梁王朝
烈祖文惠皇後王氏
太祖元貞皇後張氏 張惠
承帝皇後張氏 張貞娘
後唐王朝
太祖貞簡皇後曹氏
庄宗神閔敬皇後劉氏 劉玉娘
明宗和武憲皇後曹氏
明宗昭懿皇後夏氏
明宗宣憲皇後魏氏
閔帝哀皇後孔氏
末帝皇後劉氏
後晉王朝
高祖皇後李氏 永寧公主
出帝皇後馮氏
後漢王朝
高祖昭聖皇後李氏 李三娘
後周王朝
太祖聖穆皇後柴氏
世宗貞惠皇後劉氏
世宗宣懿符皇後

十國
南唐國
烈祖元敬皇後宋氏 宋福金
元宗光穆鍾皇後
後主昭惠皇後 大周後 周憲(周娥皇)
後主皇後 小周後 周嘉敏(周女英)
閩國
惠宗陳皇後 陳金鳳
康宗李皇後 李春燕

北宋王朝
昭憲杜太後
太祖孝惠賀皇後
太祖孝明王皇後
太祖孝章宋皇後
太宗淑德尹皇後
太宗懿德符皇後
太宗明德李皇後
太宗元德李皇後
真宗章懷潘皇後
真宗章穆郭皇後
真宗章獻明肅劉皇後 劉娥
真宗章懿李皇後 李宸妃
真宗章惠楊皇後 楊淑妃
仁宗郭皇後
仁宗慈聖光獻曹皇後
仁宗溫成張皇後
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後 高滔滔
神宗欽聖憲肅向皇後
神宗欽成朱皇後
神宗欽慈陳皇後
哲宗昭慈孟皇後 孟嬋
哲宗昭懷劉皇後 劉清菁
徽宗顯恭王皇後
徽宗顯肅鄭皇後
徽宗明節劉皇後
徽宗明達劉皇後
欽宗仁懷朱皇後 朱璉

南宋王朝
高宗憲節邢皇後 邢秉懿
憲聖慈烈吳皇後 吳芍芬
孝宗成穆郭皇後
孝宗成恭夏皇後
孝宗成肅謝皇後
光宗慈懿李皇後 李鳳娘
寧宗恭淑韓皇後
恭聖仁烈楊皇後 楊桂枝
理宗謝皇後 謝道清
度宗全皇後 全玖

遼王朝(契丹國)
肅祖昭烈皇後蕭氏 蕭卓真
懿祖莊敬皇後蕭氏 蕭牙里辛
玄祖簡獻皇後蕭氏 蕭月里朵
德祖宣簡皇後蕭氏 蕭岩母斤
太祖淳欽皇後述律氏 述律平
太宗靖安皇後蕭氏 蕭溫
世宗皇後甄氏
世宗懷節皇後蕭氏 蕭撒葛只
穆宗皇後蕭氏
景宗睿智皇後蕭氏 蕭燕燕
聖宗仁德皇後蕭氏 蕭菩薩哥
聖宗欽哀皇後蕭氏 蕭耨斤
興宗仁懿皇後蕭氏 蕭撻里
道宗宣懿皇後蕭氏 蕭觀音
道宗皇後蕭氏 蕭坦思
天祚帝皇後蕭氏 蕭奪里懶
宣宗皇後蕭氏 蕭普賢女
德宗感天皇後蕭氏 蕭塔不煙
承天皇後(西遼女皇) 耶律普速完

金王朝
太祖聖穆皇後唐括氏
太祖光懿皇後裴滿氏
太祖欽憲皇後紇石烈氏
太祖宣獻皇後仆散氏
太宗欽仁皇後唐括氏
熙宗悼平皇後裴滿氏
德宗哀皇後徒單氏
海陵王皇後徒單氏
睿宗欽慈皇後蒲察氏
睿宗貞懿皇後李氏 李洪願
世宗昭德皇後烏林答氏
顯宗孝懿皇後徒單氏
顯宗昭聖皇後劉氏
章宗欽懷皇後蒲察氏
衛紹王皇後徒單氏
宣宗仁聖皇後王氏 王霓
宣宗明惠皇後王氏 王雲
哀宗徒單皇後

西夏王朝
太宗惠慈敦愛皇後衛慕氏
景宗憲成皇後野利氏
景宗皇後沒藏氏
毅宗皇後沒藏氏
惠宗皇後梁氏
崇宗皇後耶律氏 耶律南仙
崇宗皇後任氏
仁宗章獻欽慈皇後羅氏 羅皇後

元王朝
太祖光獻翼聖皇後弘吉剌氏 孛兒帖
太宗昭慈皇後乃馬真氏 脫列哥那
定宗欽淑皇後斡兀立氏 海迷失
睿宗顯懿庄聖皇後怯烈氏 唆魯和帖尼
憲宗貞節皇後弘吉剌氏 忽都台
世祖昭睿順聖皇後弘吉剌氏 察必
世祖皇後弘吉剌氏 南必
裕宗徽仁裕聖皇後弘吉剌氏 伯藍也怯赤
成宗貞慈靜懿皇後弘吉剌氏 失憐答里
成宗卜魯罕皇後伯岳吾氏 卜魯罕
順宗照獻元聖皇後弘吉剌氏 答己
武宗宣慈惠聖皇後弘吉剌氏 真哥
武宗獻章聖皇後亦乞烈氏
武宗文獻昭聖皇後唐兀氏
仁宗庄懿慈聖皇後弘吉剌氏 阿納失失里
英宗庄靜懿聖皇後亦啟烈氏 速哥八剌
顯宗宣懿淑聖皇後弘吉剌氏 普顏怯里迷失
泰定帝皇後弘吉剌氏 八不罕
明宗皇後乃馬真氏 八不沙
文宗皇後弘吉剌氏 卜答失里
寧宗皇後弘吉剌氏 答納也忒迷失
順帝皇後欽察氏 答納失里
順帝皇後弘吉剌氏 伯顏忽都
順帝皇後奇氏 奇皇後(完者忽都

明王朝
太祖 孝慈高皇後 馬秀英
惠帝 馬皇後
成祖 仁孝徐皇後 徐儀華
仁宗 誠孝張皇後
宣宗 恭讓胡皇後 胡善祥
宣宗 孝恭孫皇後
英宗 孝庄錢皇後 錢錦鸞
英宗 孝肅周太後
景帝 汪皇後
景帝 肅孝杭皇後
憲宗 吳皇後
憲宗 孝貞王皇後
憲宗 孝穆紀太後 紀淑妃
憲宗 孝惠邵太後
孝宗 孝康張皇後
武宗 孝靜夏皇後
世宗 孝潔陳皇後 陳蓮
世宗 張皇後
世宗 孝烈方皇後
世宗 孝恪杜太後
穆宗 孝懿李皇後
穆宗 孝安陳皇後
穆宗 孝定李太後
神宗 孝端王皇後 王喜姐
神宗 孝靖王太後

清王朝
太祖 孝慈高皇後 葉赫那拉·孟古
太祖 孝烈武皇後 烏拉那拉·阿巴亥
太宗 孝端文皇後 博爾濟吉特·哲哲
太宗 孝庄文皇後 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
世祖 順治廢皇後(靜妃) 博爾濟吉特氏
世祖 孝惠章皇後 博爾濟吉特氏
世祖 孝康章皇後 佟佳氏
世祖 孝獻皇後 董鄂氏 董鄂妃
聖祖 孝誠仁皇後 赫舍里氏
聖祖 孝昭仁皇後 鈕祜祿·東珠
聖祖 孝懿仁皇後 佟佳氏
聖祖 孝恭仁皇後 烏雅氏
世宗 孝敬憲皇後 烏拉納拉氏
世宗 孝聖憲皇後 鈕祜祿氏
高宗 孝賢純皇後 富察氏
高宗 乾隆繼皇後 烏拉納拉氏(喪葬規格等同於皇貴妃)
高宗 孝儀純皇後 魏佳氏
仁宗 孝淑睿皇後 喜塔臘氏
仁宗 孝和睿皇後 鈕祜祿氏
宣宗 孝穆成皇後 鈕祜祿氏
宣宗 孝全成皇後 鈕祜祿氏
宣宗 孝慎成皇後 佟佳氏
宣宗 孝靜成皇後 博爾濟吉特氏
文宗 孝德顯皇後 薩克達氏
文宗 孝貞顯皇後 鈕祜祿氏 慈安太後
文宗 孝欽顯皇後 葉赫那拉氏 慈禧太後
穆宗 孝哲毅皇後 阿魯特氏
德宗 孝定景皇後 葉赫那拉氏 隆裕太後
遜帝 溥儀皇後 郭布羅·婉容(有爭議)

④ 誰能告訴我各個朝代妃子的等級,像美人、婕妤之類的。要詳細一點哦!

妃嬪等級
開放分類: 女性、皇後、後妃、古代皇後、古代後妃

一、 周秦兩漢時期

1、周朝

周朝時期,天子稱王,正妻稱後。
王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

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
夫人坐論婦禮;
九嬪掌教四德;
世婦主喪、祭、賓客;
女御序於王之燕寢。

2、秦朝

秦始皇統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後稱號。
帝祖母曰太皇太後,帝母曰皇太後,嫡(妻)曰皇後。妾皆稱夫人。

3、西漢

西漢初期,沿襲了秦時的母後稱號。又設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妃嬪的稱號。
漢武帝時增加了婕妤、娙娥、傛華、充依。
至漢元帝又新置了昭儀。

妃嬪等級擴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娙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
傛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視千石,比中更。
充依視千石,比左更。
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
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視三百石。
順常視二百石。
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

漢時,只有先朝的皇後可被尊為皇太後。如嗣皇帝是妃嬪所生或從皇族宗室中過繼而來者,其生母皆不得稱(皇)太後。但也有個別例外。如漢哀帝是諸侯王之子過繼而來,其祖母傅昭儀被尊為帝太太後、皇太太後,生母丁姬被尊為帝太後。再加上已被尊為太皇太後的漢成帝母王政君,已為皇太後的成帝皇後趙飛燕,宮中一時出現了四位太後並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時期,追求復古,種種名目層出不窮。其罷漢朝妃嬪稱號,模仿先秦時期,自創了和、嬪、美、御四等稱號。
和三人,嬪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東漢

東漢光武帝建國,去繁為簡,妃嬪稱號共有四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
貴人授予金印紫綬,俸祿為粟數十斛。美人、宮人、采女則沒有爵位和俸祿。

值得一提的是,西漢時期諸侯王正妻稱王後,母稱王太後。東漢時,隨著諸侯王封地日漸縮減,王後被改稱為王妃,王太後改稱王太妃。
漢時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稱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1、 三國

(1)魏

曹操為魏王時,王後之下的妃嬪稱號有五等:夫人、昭儀、倢?�⑷蒓�⒚廊恕?
文帝曹丕增加了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廢除順成稱號。

妃嬪爵位:
貴嬪、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
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淑媛位視御史大夫,爵比縣公;
昭儀比縣侯;
昭華比鄉侯;
修容比亭侯;
修儀比關內侯;
倢?�又卸���海?
容華視真二千石俸;
美人視比二千石俸;
良人視千石俸。

(2)吳蜀

吳蜀兩國史料不詳。
蜀有貴人、昭儀,吳有夫人、美人,其餘不詳。

2、 兩晉

兩晉時期的妃嬪等級由晉武帝司馬炎依據漢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其餘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3、 南北朝 ]

南北朝時期,妃嬪稱號世有增減。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國初廢除才人、中才人稱號,其餘仍用晉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廢除夫人稱號,新創制了貴妃的稱號,以貴妃、貴嬪、貴人為三夫人。又以昭儀、昭容、昭華來代替九嬪中的修華、修儀、修容,重新設置了中才人、充衣。貴妃位比相國,貴嬪比丞相,貴人比三司(司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廢除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稱號,重新設置了修華、修儀、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廢除貴人,代之以新設置的貴姬;再置昭華,增加了淑容、承徽、列榮。
妃嬪等級為: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
次於九嬪的稱號: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齊高帝建元元年,設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
永明元年,以貴妃、淑妃、貴人為三夫人,廢除夫人稱號。因九嬪中少了一員,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
九嬪以下: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其它還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陳沿襲梁制。

(4)北朝

(a) 北魏東魏西魏

妃嬪稱號有左右昭儀、三夫人、九嬪(上三嬪和下六嬪)、世婦、御女。
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
後又設置女官,掌管內司。內司如同尚書令、仆。
二品:作司、大監、女侍中。
三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

北齊

文宣、孝昭二帝妃嬪稱號惟有夫人、嬪、御。
武成帝好色,廣置妃嬪。清河年間,依古制設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妃嬪稱號有:
左右昭儀,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嬪:上嬪:光猷、昭訓、隆徽。比三卿。下嬪: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比六卿。
二十七世婦:正華、令側、修訓、曜儀、明淑、芳華、敬婉、昭華、光正、昭寧、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靜訓、曜德、廣訓、暉范、敬訓、芳猷、婉華、明範、艷儀、暉則、敬信。比從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光范、令儀、內范、穆閨、婉德、明婉、艷婉、妙范、暉章、敬茂、靜肅、瓊章、穆華、慎儀、妙儀、明懿、崇明、麗則、婉儀、彭媛、修閑、修靜、弘慎、艷光、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艷、貞穆、修范、肅容、茂儀、英淑、弘艷、正信、凝婉、英范、懷順、修媛、良則、瑤章、訓成、潤儀、寧訓、淑懿、柔則、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寧、明訓、弘儀、崇敬、修敬、承閑、昭容、麗儀、閑華、思柔、媛光、懷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艷華、徽娥、肅儀、妙則。比正四品。
散號:才人、采女。
其後又立二後,妃嬪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儀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國。

北周史料不詳。

在民間傳說中,談到皇帝的家庭生活時,經常說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或者說三千粉黛。總之,皇帝是妻妾眾多。這些說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皇帝是
封建社會中的最高統治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權威表現在各個方面,對異性隨心所欲的大量佔有,就是這種權威的一種表現。為了滿足皇帝無止境的私慾,
同時也為了子嗣眾多,便於挑選皇位的繼承者,於是,一套有利於封建統治的後妃制度就逐漸確立和健全起來。
據《禮記》記載,周朝的制度是,天子
立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這說明早在周朝時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嬪、世婦、御妻等名號,妻妾的數量相當驚人,為後代帝王開創了惡
例。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相繼稱王,他們都以天子自居,在後妃制度上自然也要仿效天子。事實上,他們擁有異性的數量早已超過了周天子。孟子說,當時大人
「侍妾數百」,管子說「齊襄公陳妾數千」。秦漢以後,除皇後僅一人外(某個朝代的並後現象除外),總的趨勢是妃嬪的級別增多,宮女的數量增大。秦統一六國
以後,改天子為皇帝,盡收六國宮女充實後宮,正妻稱為皇後。除皇後以外,秦始皇把他的妃嬪分為七個級別,即: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此外還有上千的宮女。
漢初因劉邦起自民間,對於皇家的禮儀體制,並不十分重視,後宮也沒有一定的制度。至武帝時,他好大喜功,追求聲色之樂,
除皇後一人外,妃嬪增至十四級。依次為:昭儀、婕妤、蛾子、容華、充衣、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第十四級名號較多,如舞渭、娛
靈、保林等。另外還有所謂「家人子」、「待詔掖庭」之類的侍妾宮人,數量幾千人。她們地位低下,要隨時為皇帝淫樂縱欲,獻出自己的身體。如生有子女,地位
可以上升,如有幸而受到皇帝寵愛,還可以升為正式妃嬪。她們很有些像「紅樓夢」中的平兒。說她是丫頭吧,她又有妾的名分,說她是正式的妾吧,她又不同於趙
姨娘之類的人。王莽改制,規定貴妾之類為一百二十人。其後歷代即以此為妃嬪的常數。光武中興,後宮稱號只有皇後、貴人、美人三等。簡化了前代後宮品級太多
之弊。後漢的後妃比較知禮遵法,很少失德敗行。
三國時魏國在皇後之下,分妃嬪為五級,到太和元年(公元二七七年一,增至十二級。晉武帝滅吳以後,把孫皓後宮數千人,掖庭數萬人,全部納為已有。

北魏道武帝開始設立中官,其餘妃嬪稱夫人,沒有定數。孝文改革,恢復古代一百二十人編制。以後直至隋唐都無大變化。當然,無論北魏還是隋唐,這只是名義
上的規定,其實際數字則遠不止此。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他統一全國以後,因為懼怕其妻獨孤皇後,不敢招納新歡,成為封建帝王中唯一保持一夫一妻而沒有妃嬪
的帝王。獨孤皇後逝去以後,他才敢稍事增華,納其所愛。其子煬帝則一反乃父之風,追求淫樂,擴充後宮,生活糜爛,其荒淫縱欲,絕不遜於普武帝。唐初兩次遣
散隋後宮美女六千人,即可想像煬帝荒淫到何等程度。
唐朝,皇後以下,以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
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下面還有婕妤、美人、才人、寶林、御女、采女等名號,共一百○八人。總計一二一人。玄宗時宮女增至三千。白居易詩句「後宮佳
麗三千人」並非虛誇。肅宗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放宮人三千,也足證確屬事實。
宋與唐相仿,妃的稱號,除貴、淑、德、賢外,又加一宸妃。遼代妃號更多,金代妃號達十二種。

到了明朝,朱元璋監於歷代後宮宮女太多,秩序混亂,干預政事,後患無窮,曾進行過整飭。規定了六宮定製和出入制度。但這也無濟於事,嘉靖皇帝,一次選入
宮中的有名號的妃嬪就有九人,其他無名號的就更多了。明朝的妃號有賢、淑、敬、惠、順、康、寧、昭等。諸妃中以皇貴妃位次最高,僅次於皇後,貴妃為第三。
宮人名號有宮人、選侍、才人、淑女等。到了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敗,宮廷中的宮女竟多至九千。
清朝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
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後,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二官,協助皇後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均無定
額,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職。不過,縱觀清朝歷史,除皇貴妃、貴妃之外,也還有其他妃號,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規定盡管十分嚴格,但各皇帝妃嬪數目
的多少出入較大。康熙、乾隆的妃嬪都大大超過規定,而同治、光緒等又遠沒有那麼多的妃嬪。清朝宮女人數比明朝減少,按定製在三百人以下,實際上也不止此
數。
縱觀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封建帝王的這種多妻制是一種極端罪惡腐敗的制度。首先,它是對婦女的摧殘壓迫。「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
淚痕」白居易對這些被壓迫少女的命運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她們或始而得幸,旋即被棄;或終生望幸,卻永宿空房,不得見皇帝一面;或小有不慎,觸怒帝尊,則刀
斧加身。高牆深宮,月園月缺,不知有幾多怨嘆,幾多血淚。黃宗義曾憤怒地斥責封建皇帝,「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造成民間
多怨夫,宮中多怨女。其實這還只是後妃制度罪惡之一端。
其次,這種多妻制也腐蝕皇帝本身。他們有的春宵苦短,懶於國政,傾復邦國;有的因縱欲過度,而傷身害命。中國皇帝長壽者少,後妃如雲,縱欲無度,淫樂自狀實為原因之一。

第三,官闈內部,爭寵嫉妒,傾軋殘殺,以及種種穢聞醜行,更對整個官僚機器隱寓著潛在的危險。眾所周知,如漢之呂後殘殺戚夫人,何其殘忍。三國魏文帝
時,郭後讒死甄後,而下令裝殮時,要以發復面,以糠塞其口,使她在地下不能辱罵泄憤。後甄後之子曹睿即魏明帝查知真相,為生母報仇,還以其人之道,逼死郭
後,裝殮時,同樣以發復面,以糠塞口。這種嫉妒殘害,仇殺報復的慘劇,在歷代宮廷中屢見不鮮,其罪惡之源,即在皇帝的一夫多妻制。漢成帝時,趙飛燕姐妹切
盼生子,以鞏固其受寵的地位。但她兩人又偏偏不孕,於是趙飛燕即專選一些多子的侍郎宮屬和宮奴等與他們私通。其妹則在成帝面前為她巧加掩飾,即使如此,她
仍不孕。對宮中其他美人,已懷孕者令其墮胎,已生子者加以殺害,趙氏姐妹絕不讓其他宮人生子破壞她們的地位,因此死於她們手中的生命不知有多少。封建帝王
都高唱倫理道德,似乎只有他們才是知禮守法的典範。殊不知宮闈以內,失德敗行,穢亂官掖的丑聞屢見於史。臭名昭著者如賈南風即是傷風敗俗的典型,她是晉惠
帝皇後,她不只狠毒悍嫉,而且淫丑外張。她連生四女,偏不生男。她比趙飛燕姐妹更兇悍,競用衛士所執的大戟,當胸將一懷孕官妾刺死。晉武帝自矜「朕本諸生
家,傳禮來久」,是最尊崇「禮法」的。賈南風的穢行丑聞,則無異於給了晉武帝一個響亮的耳光,打下了司馬氏家族虛偽惑人的「禮法」面具,徹底暴露了輝煌寵
麗的宮廷中的腐朽污穢。凡此種種,必將影響龐大約封建官僚機器的運轉,削弱歷代帝王的統治地位。

⑤ 古代四大美女都是那四個分別在那個朝代都叫什麼有什麼事跡流傳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

1、西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農歷六月廿四日(陽歷7月19日)出生於越國諸暨薴蘿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

2、王昭君於公元前52 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

3、貂蟬,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

4、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華陰。

事跡: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

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3、貴妃醉酒

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4、西施浣紗

又被叫為「浣紗女」,是春秋時期越國的一位賣柴姑娘,因為長得非常漂亮,每次當她到河邊浣紗的時候,水中的魚兒都會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從而忘記了游水而沉到了水底,所以,對於西施的美貌,還有著「沉魚」的稱號。

(5)中國歷代美女皇朝擴展閱讀:

王昭君她被嫁到了匈奴後,再也沒有回過家,丈夫死了就嫁給了兒子,兒子死了就嫁給了孫子,悲慘的身世讓人憐惜,後來也是客死他鄉。她維護了漢朝半個世紀的和平,昭君出塞的故事也被千古流傳。

西施當時越王勾踐被吳王打敗,勾踐為了復仇,就挑選了西施這個美女獻給了吳王,吳王被西施的美貌吸引,無法自拔,整天與西施纏綿於後宮,不理朝政,時間久了國家慢慢變得衰落。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終於有了復國的機會,於是一舉殲滅的吳國。但是西施卻被當做了紅顏禍水,越軍把她扔到了江底淹死了。

⑥ 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別是哪個朝代,他們分別的故事是啥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相關古跡
在西施由越入吳的路線上,南自諸暨,北迄蘇州,所在均有西施遺跡。諸暨薴蘿山麓、浣紗江畔尚存浣紗石、浣紗亭、西施灘、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跡。
沉魚由來:
西施有「沉魚」之貌,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覺得西施太美麗了,都自行慚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來。

王昭君( 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 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
昭君出塞:
【歷史事件】
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貂蟬,
貂蟬拜月: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在1971年時還有人看見了貂蟬墓但也有說是她女兒的墓可見三國演義上的說法也不足取信

楊玉環簡介:
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號太真,蒲州永樂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734年).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貴妃醉酒:
一日,唐明皇想起疏遠多時的梅妃,便當夜宿於梅妃住處。楊玉環不知,在百花亭擺下酒宴,准備與皇上痛飲一夜。久等不來,楊玉環意識到皇上的心中還有別的女人,不禁一陣酸楚,無限的哀怨難以排遣。她自斟自飲,借酒澆愁,想到人生如夢,君心難測,更加情緒低落,漸漸不勝酒力,醉態十足。一旁侍候的高力士,察言觀色,小心勸慰,對這位孤獨、寂寞的貴妃娘娘充滿了同情。直到月西星淡,楊玉環也沒有等來皇上,她一步三搖,被人攙扶著回到自己的住所。

⑦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各是屬於那個朝代的排名順序怎樣的

西施簡介:�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王昭君簡介: 王昭君( 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 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 貂蟬簡介: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楊玉環簡介: 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號太真,蒲州永樂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734年).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雖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體有狐臭,因此特別喜歡沐浴。

⑧ 中國歷朝歷代權力最大的女人有哪些,哪個朝代的最多

從《甄嬛傳》到《如懿傳》,從《武媚娘傳奇》到《贏天下》,最近幾年,這類大女主的電視劇相當火熱,備受追捧,大家都很喜歡看這種女主逆襲的劇情。放在真實的歷史長河中,後宮女人的命運,雖然,沒有電視劇中那般戲劇化,但是,特立獨行的也不少。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封建王朝時期,後宮女人是不能幹涉朝政的。話雖如此,但是,真正干涉朝政的卻不止一個。我們所熟悉的“垂簾聽政”在古代被叫做“臨朝稱制”,“臨朝”顧名思義,就是走向朝堂的意思,皇帝發布的命令被稱作“制”,後宮皇後或者皇太後代替君主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就被稱為“臨朝稱制”。

在垂簾聽政方面最著名的莫過於慈禧太後了,在咸豐皇帝病死之後,慈禧和顧命八大臣產生嚴重的矛盾,聯合恭親王發動了宮廷政變,輔佐同治帝上位,並把控朝政。同治帝接過政權後,慈禧搬到了頤和園,直到光緒帝繼位,她才再一次垂簾聽政,掌握朝政大權。這里要解釋的誤區是,很多人認為慈禧是最後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後,其實,她並不是。

在清朝末代之時,有一位隆裕太後,在溥儀繼位後,她也曾垂簾聽政。並且,在三年之後,親自主持了清帝退位的諸多事宜。

⑨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按朝代先後排列的嗎﹖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不是按朝代先後排列的。是按照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的,先是西施,其次王昭君,然後貂蟬,最後楊貴妃。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西施生於春秋戰國時期;貂蟬的生活年代約在東漢末年;王昭君是匈奴人,生活於漢朝,為了使漢朝與匈奴和好,主動出塞和親;楊玉環生於大唐盛世,後嫁於唐玄宗。

(9)中國歷代美女皇朝擴展閱讀:

「四大美女」簡介:

1、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農歷六月廿四日(陽歷7月19日)出生於越國諸暨薴蘿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又稱西子,天生麗質。

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施夷光世居越國薴蘿。

2、王昭君

王昭君於公元前52 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

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

3、貂蟬

貂蟬,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

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

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4、楊玉環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

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華陰,弘農楊氏(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734年).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

婚後,兩人甜美異常。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陝西興平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葬於馬嵬坡。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代美女皇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326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162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780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36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621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659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665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191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16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08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889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459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427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982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17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2752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757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754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952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