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圖一張!中國山水畫(國畫)
·····我剛看完畫展回來~~正好拍了,台灣鴻禧博物館藏畫~~~藍瑛的 剛剛上傳,在我相冊里⑵ 急需,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
中國畫簡稱「國畫」,原來是泛指中國繪畫,是為了區別於明末傳入中國的西畫而出現的概念。解放前稱中國畫為「國畫」、稱中醫為「國醫」、稱中國武術為「國術」、稱京劇為「國劇」、稱廣東音樂為「國樂」,這些冠以「國」字的名稱,解放之後都已改掉,唯有中國畫仍保留「國畫」的名稱(50年代曾一度改稱「彩墨畫」)。
中國畫所用的工具材料和表現方法與西洋畫都有很大的區別,中國畫是用毛筆、墨和礦物、植物顏料在宣紙或絹上作畫,而西洋畫所用的工具材料及畫法與中國畫不同。如油畫是用透明的植物調合顏料,在經過加工的布、紙、板等材料上作畫;版畫不是用手直接畫出來的,而是通過畫稿、刻版、再以版為媒介,經過印刷等三個環節來完成的;水彩畫是利用顏料的透明性,以水色的摻合暈接、滲透、重疊在白紙上作畫;水粉畫則是用水調合膠水、粉質不透明的顏料,在紙上作畫。
中國畫的山水、花鳥往往含有象徵性,例如梅花、松樹象徵不畏嚴寒,頂風冒雪,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西洋畫風景和靜物畫主要是追求畫面上的美,講究光和色的調和,畫的內容反而居於次要地位。中國畫的景物,不重視、也不描繪物體上的光及色彩變化,而注重景物的神韻,即不重視形似而重視神似,注重「以形傳神」、「形神兼備」。西洋畫受科學法則的制約,即遵照透視學、解剖學和彩色學的原理進行創作。採用焦點透視法,在平面上創造出一個立體空間。而中國畫採用多點透視法,既用散點透視,也用焦點透視。西洋畫在畫面上塗滿色彩,不留空白,而中國畫講究「計白當黑」,很注意空白的經營,使沒有畫面的部位,像有畫面的部位一樣成為整個畫幅不可缺少的內容。中國畫另外一個主要特點是用線造型。線條的作用遠遠超出了塑造形體的要求,成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西洋畫家也利用線條塑造形象,但他們更側重於表現形象質感、量感、空間感,線則處於次要地位,離開要表現的形體、結構、明暗等具體內容,線條本身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中國畫的題跋印章,是中國畫獨有的,也是區別西洋畫的最大特點。中國畫善於將詩、書、畫、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且通過題款用印來提高或補充觀賞者的鑒賞和理解,還可以豐富畫面的變化,起到互相襯映、點綴與平衡構圖的作用。
隨著西洋畫的傳入,現代的中國畫家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外國傳入的繪畫技法——包括素描、油畫、水彩畫等多種技法,大大豐富了傳統中國畫的表現技巧,有的畫家在工具材料上也不斷革新,把西洋畫的技法巧妙地與中國畫的傳統技法融會在一起,無疑是中國畫發展的一個方向。
中國畫的立意
立意即一幅作品主題思想的確立。中國古代畫論中,都強調作畫要「立意為先」,畫中才有變化、有奇意。所謂「意」是指意識、精神。唐代張彥遠論吳道子的畫時說:「意在筆先,畫盡意在,雖筆不周而意周也。」清代方薰在《山靜居論畫》中也談到立意與作畫的關系。他說:「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他認為平庸者作畫必平庸,俗氣者作畫也俗氣,因為缺乏畫家最寶貴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俗氣。晉代著名人物畫家顧愷之所提的作畫要「巧密於精思」,也說的是「立意」的重要性。意境、神韻有的簡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有的蒼勁,有的雄厚,有的清逸……這些都是先立意後落筆而形成的。至於墨色的濃、淡、焦、潤均可運用自如,表現出畫家的神思妙想和筆情墨趣。
「立意」並非出自畫家的苦思冥想、主觀臆造,而是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客觀現實。作為優秀的畫家,除了必須有深厚的功底和文化素養,還必須深入生活。以山水畫為例,若想在尺幅之中畫出泰山黃河之勢,片紙之上能含有秋水長天之遐想,只有以大自然為師。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山水畫家的獨特創造,無不從「師造化」中得來。董源、巨然畫江南山水,荊浩、關全畫中原、太行一帶的高山峻嶺,范寬、郭熙畫終南、太華一帶的高原景色,米家父子畫雨景山水,李成畫平遠寒林等等,都是在獲得充分素材的情況下,再加以分析研究,才能畫出好的作品。五代荊浩提出「搜妙創真」,宋代范寬主張「寫松萬本始得其真」,明代王履畫華山圖並作《華山圖序》說:「余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董其昌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清代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盛大士說:「詩畫都有江山之助,若局促里門,蹤跡不出百里外,天下名山大川之奇勝,未經寓目,胸襟何由而開拓。」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說:「造化天工熟寫真,死拘皴法失形神。」上述歷代名家,無不主張畫家必須「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旅行寫生,收集畫材,開闊視野的重要性。
中國畫的造型
美術作品的造型,通常是以點、線、面、形、色彩、形體、肌理等元素構成視覺形象。而中國畫的造型是以線描為主要手段,尤其是工筆畫都是以線描為先。線描大多用於人物畫、雙勾花鳥畫和勾勒山水畫中的山石、樹木、房屋、車船等。後來又逐漸發展了皴、擦、點、染等多種造型手段,但仍以線描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此種方法全憑線的虛實、剛柔、粗細、濃淡來表現物體的質感和變化。例如宋代李公麟的《維摩演教圖》,不僅人物之須發皆現,服飾纖麗工整,維摩身下的簟席及卧榻的雕花,也都勾勒得絲絲入微,用筆嚴謹細致。
線描在中國畫中,不僅利用它來塑造形象,表現形體結構,還可以通過不同的線條給觀賞者不同的感受。例如水平直線能給人以平靜、沉穩、安寧、舒展的感覺;垂直線給人以挺拔、剛毅、尊嚴和具有向下垂或向上升騰的力感。斜線給人以奇突、驚險、傾倒的感覺;幾何曲線給人以呆板、緊張、扭曲和痛苦的感覺;自由曲線給人以自由、活潑、溫柔、愉悅和飄逸的運動感。這些感覺都是由人對現實生活中的視覺經驗與聯想而產生的,是畫家巧妙地運用筆墨變化,創造出蒼勁、秀美、剛硬、柔軟、灑脫、光滑、粗糙、輕飄、沉重、甜潤、苦澀等各種線條,從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線描是我國古代畫家通過長期藝術實踐的積累所創造的,從象形文字開始,我國繪畫經過稚拙的原始階段,逐漸發展,由象形符號上升為具有一定藝術水平的獨特藝術風格,後來又經過周、秦漢、六朝逐漸成熟,如東晉顧愷之的「春蠶吐絲」,北齊曹仲達的「曹衣出水」,唐代吳道子的「吳帶當風」……在線的運用上已有相當的成就。南朝美術評論家謝赫在他提出評價中國繪畫的六條標准——即「六法」中,把「骨法用筆」列為第二條。
線描之所以能表現出燦爛多姿的形式、美感,是與用筆分不開的。我國人物畫的藝術形式美之一,主要表現在人物的形體、衣褶、衣飾的處理上。自東晉顧愷之到唐代閻立本、吳道子、韓混、以及宋代諸家都各有自己的線描筆法。「十八描」中的各種名稱,早在唐以前已散見於諸書。它的全部名目見於周履靖的《夷門廣牘》、明代汪玉珂的《珊瑚網》和鄒德中的《繪事指蒙》中,並定為《古今描法十八等》(簡稱為「十八描」)。並成為長期以來傳統線描技法的基本程式。
線描的作用不僅是為用線勾畫輪廓、表現形體,而且要通過寫形來傳神。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論,是我國最早提出繪畫中對形與神的辯證關系作出理論探討的。顧氏的「以形寫神」論,開始用於人物畫,後來又推廣到山水、花鳥畫中運用。他主張神存在於客觀本體的形象之中,神是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的。沒有形,神則無從寄寓;只有形而無神,猶如有眼無珠,從形到神是萬物的表象到意境的深化。即「神者形之用,形者神之質」。北宋蘇軾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意思是說這種見識和兒童一樣。北宋人物畫家黃休復說「有氣韻而無形似,則質勝於文;有形似而無氣韻,則華而不實」。
以線傳達形神是以畫家的思想感情為基礎的。不同的時代、環境、身世,不同的藝術修養,即使表現同一事物時,在不同作者筆下的形象、情趣、效果也不盡相同。中國繪畫線描如何傳情達意,這要通過作者運用筆法的疏密、抑揚、節奏以及墨色的濃淡、干濕等變化,從而達到「物我為一」的境地,給觀者以無窮的想像和美的享受。從線描的形式美來說,只有狀物傳情、滲情達意的線條,才具有無窮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唐以後山水畫的創作增多了,線的技法也逐漸豐富起來,於是產生了皴法。皴法就是以連續用筆的復線來表現物體的質感、量感、體感,用以調節線與線之間關系以及某些線條無法表現的內容。皴法過去多用於山水畫。現代寫意人物、花鳥畫,也吸收皴擦的筆法來補充、豐富線的造型。
線條是中國畫的生命線。自古以來中國畫家以線造型的手法,為我國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表現技巧,線條對畫家來說,既是畫家的筆法,也是畫家個性和情感抒發的手段,它決定一個畫家的風格,如吳道子的飄逸,李公麟的流暢、渾厚,虛谷的含蓄,趙之謙的豐滿,吳昌碩的古樸等都是以線的勾、皴、擦等手法來表達的。
我國繪畫中的筆墨線條是為特定的立意而創造的,它不僅能表現動感和靜感、力度和韻律感、節奏感,還能達意傳神,因此線的本身具有無窮的活力和審美效能,而且是從生活中來,既反映客觀生活,也表達作者主觀的情感。生活給予筆墨以創造的依據,畫家運用線的功能使筆墨生輝添彩。
中國畫的程式
中國畫歷來重法度,講程式,要求筆墨規范化,自古以來,不斷創造補充和豐富了多種程式。筆有筆法,墨有墨法,畫面的構成、線條的運用、形象的創造、色彩的配置乃至題款、用印都有一定的程式。如人物畫的各種描法,山水畫的各種皴法,花鳥畫的各種點法、勾法,都是歷代畫家經過多年創作實踐,對生活長期的提煉和積淀,總結出的寶貴經驗,而形成優秀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藝術遺產。當然這種程式並非是僵死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借鑒外來的技法,不斷地改進與創造新的程式,不斷地豐富與發展,使之更加完善,有利於民族藝術的發揚光大,獨樹一幟地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中國畫的意境創造,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維、藝術理想等一系列內功的結果。藝術並不是照搬生活,而是經過作者反復提煉、概括、高度的藝術加工,苦心經營、嘔心瀝血、匠心獨運,才有可能創作出耐人尋味的優秀繪畫作品。為了突出主要形象,可以剪裁到一片空白「此處無聲勝有聲」。中國畫往往以少勝多,以空為有,以虛為實,計白當黑,目的是給觀者以再創造的餘地。南宋畫家馬遠、夏圭構圖非常簡潔,善於以簡勝繁,故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例如馬遠在《寒江獨釣》上只畫一葉孤舟、一老翁俯身垂釣,舷邊細勾幾筆有起有伏的淡淡墨線,以示江面,畫面上空疏寂靜,四處不見人跡、舟船,然而馬遠卻「靜」中有動,通過老翁持竿凝神於一線的動態描繪,反襯出周圍自然環境的遼闊渺漠,點染出江上寒意蕭然的氣氛,進而創造出耐人回味的藝術境界。中國畫不重視形象的視覺真實,擺脫時空觀念的限制,去追求表現的自由,中國畫強調客觀把握世界,謂之「以小觀大」。畫家可以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想加以集中、概括、綜合成一種宏觀意識,「天地造物,隨其剪裁,陰陽大化,任其分合」。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既不是特定時空中客觀事物的簡單再現,也不是胡亂拼湊的主觀隨意性的任意發揮,而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情思交融後,構成的超越表象的時空一體的藝術境界,也是中國畫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獨特表現方法。
中國畫的種類
中國畫的種類及其主要特徵,是鑒賞中國畫首先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識。中國畫的門類很多,其區別方法也不相同。如果以題材內容來分,有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若以表現方法來區別,可分為工筆、寫意、兼工帶寫。寫意又可分為大寫意和小寫意。按照繪畫的社會功能和使用形式的不同,中國畫可以分別列入壁畫、年畫、宣傳畫、連環畫、組畫、單幅畫和插圖之中。如果以作者身份來區分,宮廷職業畫家的作品稱為院體畫,士大夫、文人的作品稱為文人畫(或士大夫畫),畫工畫的作者是以繪畫為專業的民間藝人(又稱丹青師傅)。此外還有用手指畫的指頭畫,用油漆繪成帶有工藝與裝飾性的漆畫,以及界畫、鐵畫、扇面畫等多種,中國畫還有卷軸、冊、屏等多種裝裱形式。
上述各門類、畫種限於篇幅不能一一闡述,只選最常用的主要幾種介紹如下:
工筆,就是運用工整、細致、縝密的技法來描繪對象。工筆又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重彩兩類。工筆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線條來描繪對象,不塗顏色。白描本來大抵是用來打草稿的,宋代畫家李公麟把它發展成獨立的畫種,他的白描如行雲流水,變化無窮豐富,有很強的表現力。他畫的《五馬圖》,人和馬都用單線勾出,比例准確,肌肉骨骼的結構清楚,甚至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澤也細致地表現出來,動態極為生動,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工筆重彩,就是指工整細密和敷設重色的中國畫。在中國繪畫的早期,工筆重彩佔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帛畫、都是道地的工筆重彩,特別是軑妃墓的T形「非衣」,構圖巧妙,線描精細,設色絢麗,顯示了當時工筆重彩達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繪畫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綠之類的重彩顏料,因此稱繪畫為「丹青」,由此可見工筆重彩在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了。
什麼叫寫意畫呢?這是與工筆畫相對而言的一種畫法。它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據傳唐代的時候,玄宗命令畫家李思訓和吳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繪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訓是擅長工筆重彩的,他用了幾個月的工夫完成這幅壁畫。吳道子則在一天之內就畫成三萬余里的嘉陵山水,這可以想像,他不可能用工筆重彩的技法來畫,一定是比較粗放、簡練的。這說明那時的繪畫已經有了工筆、寫意的區別了。到了宋代,蘇軾提出「士人畫」,主張畫畫「不求形似」,而應寫情寄意,以表達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繪畫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圖》,畫一株枯樹、一塊頑石,石後露出一、二枝竹子,樹下幾根細草。這幅畫抒發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書法家卻給以極高的評價,說枝幹「虯屈無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後,筆法簡練、造型生動、酣暢淋漓、講究意趣的寫意畫大盛。這樣,寫意畫就同遵守傳統、恪守法則的工筆畫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大派,長期地在畫壇上爭相輝映,代代地相傳下來。
不過,長期以來,在畫壇上也存在著一味崇尚寫意畫,蓄意貶低工筆畫的傾向。持有這種偏見的文人畫代表是明代的董其昌。後來有人闡述他的主張,說:「畫有士人之畫,有作家之畫。士人之畫,妙而不必求工;作家之畫,工而未必盡妙。故與其工而不妙,不若妙而不工。」他把文人和作家對立起來,把寫意和工筆對立起來,明顯地表明輕視工筆的態度。這種錯誤思想一直延續到今天,把工筆畫看成是低一等的藝術,甚至一些青年人學畫不從工筆著手,以橫塗豎抹為能事,這是十分錯誤的。
壁畫,中國壁畫的歷史,一定比帛畫還要悠久得多。據歷史記載,自商周到漢唐,壁畫是十分盛行的。那時的宮殿、寺觀、石窟、衙署、學府、旅舍以及墓室的壁上都畫著圖畫。題材包括聖賢、忠烈、現實人物、天地鬼神、山靈海怪以及山水、花鳥、走獸,真是「品類群生」、「曲盡其情」。以後,壁畫也始終是建築裝飾中的重要部分。
我們能看到的壁畫,最早的是秦漢的遺物。洛陽發現的一座西漢墓的壁畫,是用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墓主夫婦升天時的情景。
現存古代壁畫,聞名於世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畫,開創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諸代。歷朝都有建造,以唐代最盛。現在還有保存著歷史壁畫和雕塑的洞窟四百九十二個,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之一。其中,以表現佛祖釋迦牟尼前身所謂「捨己救人」為題材的「本生故事」佔有突出地位。如「薩埵那太子本生」的「捨身喂虎」,就是描繪釋迦牟尼的前身——薩埵那太子犧牲自身去喂母虎的故事。薩埵那和他的兩兄弟到山中去出遊,看見一頭母虎因為飢餓准備吞噬小虎,太子滿懷惻隱之心,就自刺身死,投身喂虎。畫面上的太子,閉著眼睛,低著頭,鎮靜地躺在虎口下,像是完全出於自願的慈悲心腸。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壁畫主要是用形象化的方法來宣揚佛教的教義。但是,也有許多作品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社會生活,如農事、漁獵、營造、推磨、舂米、制陶等。有一幅北魏的《狩獵圖》,畫的就是我國西北地區游牧民族狩獵生活的一個場面。其中一個人躍馬張弓,向撲過來的猛虎射去;另一個人縱馬賓士,追逐一群黃羊似的野獸,畫面中還有其它許多野獸,運動感非常強,氣勢磅礴。敦煌壁畫在藝術上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南北朝主要是佛教故事畫,在風格技巧上繼承了兩漢繪畫的傳統,又明顯地吸收了印度佛教美術的特點。到了隋代,外來藝術逐漸被融化為中國風格。到了唐代,敦煌壁畫已發展成高度的典型的具有中國氣派的藝術。唐代敦煌壁畫的主要內容是「經變」,即形象化地宣揚佛經故事。莫高窟就有一百多幅《西方凈土變》。「西方」即指「西方極樂世界」;「凈土」就是清凈的佛國。《西方凈土變》往往場面宏偉,以阿彌陀佛為中心,四周圍繞著大小菩薩。此外還有伎樂、飛天和飛禽走獸、樓台殿閣,呈現出一片花團錦簇、氣象萬千的景象。這幅畫想像力豐富,但實際上是當時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和地主貴族享樂生活的「變相」反映。
建國以後陸續發現的唐代墓室壁畫,多數在陝西西安附近。李壽、李賢、李重潤、李仙蕙等人的墓中有大量的壁畫,內容包括人物、飛禽、走獸、山水、建築及生活用具。其中最精採的是描繪宮廷人物的作品,它是我們研究唐代的歷史、文化、生活的形象資料。如李仙蕙(永泰公主)墓中的《宮女圖》,從不同角度刻畫了一群宮女的種種神態,著重表現她們豐腴、端莊、豪華、拘謹、寂寥、空虛的外貌和內心特徵。形象優美,結構嚴謹,線條流利,色彩艷麗,在技巧上有很高的水平。
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是元代的傑作。它是我國保存較好、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古代壁畫。民間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就生長在這一帶,永樂宮的壁畫是表現眾神朝拜老子及呂洞賓等傳教施法的道教故事。畫在主殿三清殿的《朝元圖》規模最大,庄嚴宏傳,氣勢非凡。全圖分布在大殿四壁,以八個主像為中心,一共畫了二百八十六人,每個人高達三米以上。在這些群像中,主像庄嚴肅穆,玉女溫文秀麗,武士須眉飛動,真人翩翩欲仙,無不真切動人。對浩大行列的描繪,作者巧妙地處理了人物之間的相互呼應關系,有的正視凝神,有的轉身對語,有的左右顧盼,有的側耳傾聽,使之成為一個既統一又有變化的整體。在技巧上繼承並發展了唐宋壁畫的傳統方法,用筆簡練、圓渾、有力;色彩燦爛而沉著,富有裝飾性。另外兩殿有些像連環畫和民間風俗畫,內容具體復雜。在這些壁畫中,留著作者馬君祥父子、朱好古與門人李弘宜、張遵禮等人的題名。這些名人不見史籍的民間畫工,很好地繼承了我國古代繪畫的優秀傳統,並作出重要貢獻!
太平天國的壁畫是十分盛行的。它的內容往往是同革命聯系起來的,可惜大部分已經毀去,現在南京、蘇州等地還有遺跡數十處。南京堂子街的《防江望樓》、江寧方山的《守城圖》、績溪的《攻城圖》、金華的《望樓》,描繪了太平軍攻守時的英勇場面,歌頌了反帝反封建的雄偉氣魄。
兼工帶寫(或稱小寫意):是工筆、寫意二者兼用的畫法,近些年由於工筆過分細膩、費工,專畫工筆畫的人逐漸減少,很多擅長工筆的畫家,取工筆、寫意兩者之長,改用兼工帶寫作畫。
人物畫:以表現人物形象和事跡為主要題材內容的繪畫,統稱為人物畫。因題材類別不同,又可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以及歷史故事畫。由於表現方法、樣式的區別,又分若干類別。刻畫工細,勾勒著色者稱工筆人物;純用線描或稍加墨染者稱白描人物畫;在以線描勾勒的基礎上施以濃重的顏色,稱為工筆重彩人物;另外以墨為主,略施淡色者稱為工筆淡彩。寫意人物畫是以簡練、概括的筆墨,著重描繪人物意態神韻。如以簡筆人物著稱的宋代人物畫家梁楷,變細筆白描為水墨逸筆,力求單純簡括,「遺貌取神」,其難度大於工筆。
我國人物畫發源最早,據《孔子家語》記載,在周代即有勸善戒惡的歷史人物壁畫,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是已知最早的獨幅人物畫作品。魏晉、隋唐是人物畫重要的發展時期,如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昉、孫位等都是在中國美術史上對人物畫作出卓越貢獻的重要畫家。五代兩宋時期,由於皇室貴族及文人士大夫積極參加繪畫的實踐和理論研究,開始形成了文人畫的體系。元代的繪畫,由於主流轉入山水和花鳥,人物畫走向衰微。明清人物畫中既有擅長白描人物的陳洪綬,又有華岩、黃慎、羅聘等善畫寫意人物的畫家。晚清「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頤)對寫意人物畫的風格和技法又有了新的發展。
山水畫:以描繪自然風景為主體的繪畫稱為山水畫。舉凡名山大川,田野村居,城市園林,歷史名勝,宮殿樓台,舟船車馬,均可入山水畫。若再細分還可分為水墨、青綠、金碧、淺絳等。界畫在十三科中列為「界畫樓台」一科,也有把界畫劃入山水畫支科的。
水墨山水,即是用水墨而不著色所畫的山水畫。水墨山水傳說起源於唐代詩人畫家王維。傳為他寫的《山水訣》中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圖寫百千里之景,東西南北,宛爾目前,春夏秋冬,生於筆下。」即以水墨畫作為表現自然,最能得心應手,最能小中見大,超越時空,作者可以充分揮灑,收到多姿多彩的筆情墨趣,其層次之多和意外之變化,都是任何色彩所難於奏效的。
青綠山水,又可分為大青綠與小青綠兩種。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青綠山水。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把青綠山水的格式固定下來。青綠著色重在渲暈得法,薄中見厚,濃中見雅。大青綠所使用的顏料種類比較多,從主要的基調看,以石青、石綠為主色,看去輝煌莊重,有欣欣向榮、草木華滋之感。小青綠主要區別於用墨與青綠敷染的比例大小,小青綠也有在淺絳設色的基礎上,部分施染青綠的。小青綠比較靈活,表現方法漸趨多樣。大青綠要求工整典麗,小青綠可用兼工帶寫,手法輕松活潑,現在多數山水畫家喜歡採用小青綠畫法。
金碧山水:是青綠山水中另一種著色形式,即以石青、石綠為基礎,最後在輪廓處勾金,通過這道金線,像彩繪藻井一樣,把山水畫裝飾得更為絢麗輝煌。在描繪濃艷的夕照晚景,體現出山岩邊際的一層金光,增強日照之氣氛,在突出的山石表面薄罩一層金粉,或用胭脂、白粉烘托艷陽秋色,使青綠與金碧相映生輝。
淺絳山水: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早在五代時董源的畫跡中已經看到了淺絳山水的開端,到了元代黃子久又繼承了董源之法,才把淺絳設色的格式全面形成。明代沈石田、清代王原祁,都專用這一格調高雅的形式作畫。
界畫:是以表現建築物為其主要內容的畫科,用又長又直又均勻的線條,表現亭台樓閣之類的古典建築。只用手勾線,很難畫直、畫平,必須藉助於界尺,故名為界畫。如宋代郭忠恕,元代王振鵬、李容瑾,明代仇英,清代的袁江、袁耀,都是界畫名手。
花鳥畫:是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的中國傳統畫科。再進一步細分,還可分為花卉、翎毛、蔬果、畜獸、草蟲、鱗介等支科。通過對自然生物的描繪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時代精神,間接反映社會生活,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和寓意深刻的內涵。花鳥畫以描繪方法的精細或奔放分為工筆花鳥畫和寫意花鳥畫,由於使用水墨與色彩上的差別,還可分為白描花鳥、水墨花鳥、濃墨花鳥、設色花鳥以及設骨花鳥等。
我國花鳥畫有悠久的歷史,原來花鳥畫依附於裝飾繪畫之中,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皿上常見的花卉、飛鳥、奔鹿、跳蛙、草木枝葉等各種圖案紋樣,但尚未成為獨立的藝術作品。戰國、秦漢的墓室壁畫、畫像石刻,雖以描繪人物活動為主,仍離不開花木禽鳥作陪襯,如長沙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戰國帛畫《人物夔鳳圖》就有龍鳳形象出現。兩漢六朝時,花鳥畫初具規模,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
花鳥畫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科,始於初唐,成熟於五代和兩宋,此時曾出現以西蜀黃筌為代表的宮廷畫家,為適應宮廷的需要,畫風工整細致,富麗堂皇,善作珍禽異卉;在畫院外,南唐徐熙擅長汀花野鳥,用水墨淡彩,富有野趣,為設骨花卉開山鼻祖。因徐、黃二人境遇不同,畫風迥異,故有「黃家富貴、徐家野逸」之說。
元明兩代文人畫興起,徐、黃二體受到沖擊,失去昔日光彩。清初復古空氣籠罩畫壇,宮廷崇尚徐黃,綺麗甜俗,毫無生氣。惲南田宗法徐熙的色粉沒骨,形成柔弱婉約的「常州畫派」;沈銓師黃家勾線填彩,以精密妍麗見長,影響遠及日本。他們雖具功力,卻缺少創新。與此同時,朱耷(八大山人)、石濤異軍突起,八大的水墨花鳥簡括凝練,形象誇張,風格狂怪,構圖新奇;石濤筆墨恣肆,極盡變化,主張「筆墨當隨時代」,強調要有自家的獨特風格。朱、石二人反對摹古,提倡革新,為氣息奄奄的花鳥畫帶來生機,對後世影響很大。「揚州八怪」對筆墨技巧的解放與發展,以及追求藝術個
⑶ 中國畫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中國畫的特徵
中國畫一般特點
學習中國畫,首先應了解中國畫的特點是什麼,所以這本書就先從這里談起。
要想簡明地用幾句話回答以上的問題並不容易。傳統的中國畫具有悠久的歷史,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現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正是目前國畫理論家正在討論總結的問題。這里試舉數點。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國畫的構思
中國畫創作,以立意為先,許多繪畫理論家都首先強調這一點,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還是畫花鳥。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有一段關於"六法"的論述:"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大意而歸乎用筆。"他認為立意在完.畫中才能有變態、有奇意。
宋代以畫梅花著名的華光和尚,法號仲仁,傳為華光著作的《畫梅指迷》中,有一段"畫梅全決", 開頭就是"畫梅全決,生意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靜居畫論》.在這里也強調了立意與作畫之關系,他說:"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他認為平庸者作畫必平庸,俗氣者作畫也俗氣,因為缺乏畫家最寶貴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意人利文藝復八時期的畫家達·芬奇,也有近似的近在他曾說:"一個畫家應當描繪兩件最主要的東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圖。"這與我國晉代人物畫家顧消之所提出的"巧密於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意"是從哪裡來的?一是畫家對現實生活的豐富體察、創作經驗的充分積累;另一點便是畫家本人的修養,這樣在創作之先,畫什麼,怎麼畫,在頭腦中形成了成熟的構思。
宋代畫家文與可,別人稱贊他"胸有成竹",即在他沒有落筆畫竹之前,頭腦中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筆下躍躍欲出,這時便能落筆而就。"'胸有成竹"遂成為我國贊譽善於計劃安排事情的成語。
在張彥遠提出的"立意"之前,南產時代的謝赫即有'創意"、'明意"之說。創意之畫,不落陳套,用意精當,借景以生境,筆少而意多,在這一意義上講作為一個畫家,不僅要在平時注意練筆、錘煉個人的表現技巧,更為重要者,還要認真地加強練意之功。很多習畫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練筆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練意,這是值得注意的。
二、以線造型以形傳神——中國畫的造型規律
中國畫是以線存形的,通過線勾出輪廓、質感、體積來。德國的詩人歌德稱美術有用光表現得神態活現的那種本領,說明西洋畫用光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國畫主要是以線為造型之基礎,這就使中西繪畫在造型手段上有明顯之分野,但這並非說西洋畫完全排斥用線,而是說光可以作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而用於繪畫的。法國的羅丹曾經強調過:"一根規定的線通貫著大宇宙",是說造型藝術從宇宙如何分割出來的問題,也並非以此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來看待。而中國畫無論對山水的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
"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的一句名言,從而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於形的美學觀。它與純以抽象性為高的近代歐洲美學觀具很大的區別,即畫人不僅僅於形似.還要升高於神似,畫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於外形之模擬,不拘泥於自然之真實,這一論見為藝術家建立起藝術應竭力企求之高度,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歷代出現許多傳神寫照的佳作,成為指導繪畫的一個重要准則。
三、多點透視 計白當黑——中國畫的構圖法則
中國畫既用焦點透視法,也用散點透視法,既有嚴守真實的畫面空間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實按構圖需要而平列的空間和布白,這樣就使物象在畫面出現時,可以按實物在畫面上的藝術需要.伸長或縮短變化其形象,更換其位置。一株低於視平線的牡丹花.也可架高於祝平線之上,而取得透視的最佳效果。
中國畫在空白處尤其注意經營,常常借用書法上的計白當黑.即沒有畫面的部位要象有畫面的部位一樣作認真的推敲和處理。
四、隨類賦彩色彩相和- -中國畫的色彩法則
中國畫的色彩,不拘泥於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比較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畫那一件物品,就賦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達到色與物、色與線、色與墨、色與色的調和。
五、情景相生氣韻生動- -中國畫的意境
中國畫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繪畫家以強烈的形象感染力。畫家憑借著這種感受,激起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於是作品作為情景相生的復寫而重現,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於氣韻生動,即是畫家所創造的藝術靈境,不同於一般的寫生畫,應成為富有生氣,新鮮而活潑,有詩一般的韻味,使觀者神往無窮。如果沒有表現出如此生動、如此韻味豐富的內涵,當然,就不能給予人這一些感受,而達不到中國畫富有引人入勝的意境。
六、詩書畫印紙筆- -中國畫的獨特形式
可以說只有中國畫,才有題字蓋印的做法,不僅文人畫,可以顯示其詩、書、畫三絕之長,即是一般的畫作,也總要題字蓋印,這樣才有傳統藝術的濃厚風味。
題字和詩句,可以提高或補充觀者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也豐富了構附的變化,起到互相襯映,互為顯彰,點綴與平衡構圖的多方面作用。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決定著中國畫的特色。中國畫是運用絹和紙作畫,特別是生宣紙的出現,更加發揮了筆趣和墨彩。宣紙的滲性,毛筆的尖錐,使得筆鋒無窮變化,產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時形成了各種效法和描法,畫法和筆法。
從寫生到寫意
國畫在初學時以臨摹作為入門的手段,逐漸地對物寫生。再轉而對物象寫意,不僅粗筆的寫意畫是如此,就是細致的工筆畫,也有其寫意的成份。因為中國畫在描繪物象時,不管是為工筆或為寫意,其處理手法都帶有寫意性,不是簡單復寫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當繁,而簡其所當簡,對物象提煉加工的程度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為能事,著重於內在的認識。
根據董其昌的記載,好多著名的山水畫家,都是以真山水為稿本進行創作的,如"李思訓寫海外山,馬遠夏圭寫錢塘山,趙吳興寫營雪山,黃子久寫海虞山"。當後人看這些畫幅時,感到他們既是在寫生,又是在寫意;既師法於自然,又不為自然現象所困。拿黃子久的《富春山居圖》來看,作者取材於富春山,並不就是富春山的環境地理圖,他表現的是黃子久理想化了的境界。
由此說明古代畫家對自然界各種物象是如何認識並表現出來,使真實物變為藝術形象,並且逐漸使之規律化、程式化,同時可以看出他們豐富的表現技法。
對照《芥子國畫傳》及其它畫譜,再對照歷代畫家對這一程式的運用,讀者便可以摸到從自然生態變為國畫中的藝術形態,如何加工和概括的過程。從中也可理解到從寫生到寫意的處理加工手法,從技法上掌握中國畫的造型特點。
主題突出
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綱》中說:"古人作畫,皆有深意,運思落筆,莫不各有所主"。"所主"也即是主題。主題突出,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共性。一個主題思想形成了,便可決定用何題材去表現,再決定素材之選擇,以至確定下作品的標題,採用什麼樣的表現方法,都要取決於主題表現的是什麼。象唐代閻立本的名作《蕭翼賺蘭亭圖》(傳),這個故事的曲折情節很多,但閻立本選取的是蕭翼的意在"有意、機詐和騙誘"和辯才的出於"無心、善良和受騙"兩個典型情節,以突出畫中的主題。主題突出在"賺"字上,其他的細節則盯以減略或概括,這是完全符合《法書要錄》上對這一事實所作的記述。
在國畫創作中,發現了好的題材,並不等手都能突出主題。如只求人物之生動刻劃,或求畫面之豐富變化,或者平鋪直敘,均不能算是突出主題。作者只有從國畫藝術的特有規律和表現手法來考慮應該突出什麼,要善於按國畫形式概括題材,確定主題,把人物的刻劃,細節的組織,都用來烘托主題,使觀者從畫面上叮以不加解釋的領會到作畫者的意圖何在。所以郭熙認為?quot;作畫先命題為上品,無題便不成畫"。
主題明確了還應給作品取個最恰當的題名,大多數情況下還要題在畫面之上。標題要言簡意賅,寓有深意,也可以直接地揭示出主題,也可以暗示出主題的含意,以取得畫龍點睛之妙。
積累素材
文藝工作者都需要在生活中積累大量的素材。文學家使用的是文字,畫家有時也用文字,但主要的是用畫筆寫生。在畫家接觸自然界的風景、花卉和人物時,要經常以速寫為記錄,把觀察到的實物用畫筆隨時收集。象畫家齊白石,對於各種小生。的生理結構,都有非常細致的觀察和了解,這樣做下去,也鍛煉了美術工作者觀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
魯迅先生提到過,"作者必須天天到外面或室內練習速寫,才有進步。到外面去速寫,是最有益的"。
從生活中記錄下來的原始材料,如同開採到的礦石,也象是活水的源頭,有無限的生動和豐富,比之於拍照片,抄畫報得來的素材,親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風光和人物的實踐中,積累大量素材,同時構思新的畫題,會引起無窮通思。
題材 體裁
題材不同於素材,素材是未經冶煉的礦石,題材則是從大量的素材中.經過淘沙煉金找出的最適於表達某一主題的材料。如果對素材的選取不精,會使所要表達的內容,失去鮮明性和典型性。
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解釋體裁,好比是量體裁衣,根據不同的體型,來剪裁不同的款式。比如一面大的壁畫製作,用一幅小的冊頁體裁就不適當。又如前面提到的《蕭翼賺蘭亭》,用人物畫的體裁就比較好,而《長江萬里圖》,當然是用山水畫的長卷形式為佳。而各種詠梅的詩意畫,則用花卉驚現口為貼切。
在人物、山水、花卉諸種形式和體裁中又分有工筆、寫意、重彩、水墨等等的不同。作者當確定畫的主題之後,都應從內容出發,跟著就要考慮所要使用的體裁。諸如長幅還是短幅,是用大場面還是用特寫之筆。
兩個基本功
一、中國畫在其形成過程中,有許多的傳統表現手法,掌握這些方法,一個經常使用的辦法,是;陵墓前人作品和老師的畫稿。副腳七畫家王石谷,臨摹宋元各大家,都有相當造詣,經數十年的臨摹和體驗,他才感到對青山綠水有了充分的把握,這一點在臨摹一章里還要細談。
二、生活中的豐富環境,是畫家最活的畫本,畫家應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練自己,國畫家常講求以造化為師,只有從這個豐富的寶藏中,才能開發出藝術的瑰寶,得到自然界的啟示,收集廣泛的素材。
兩個基本功相輔而行,不可或缺,只臨摹前人的稿本,日子長了,失去獨自創造的能力,如果只靠寫生的東西,則常常失去傳統的筆致。
在畫傢具有了很好的國畫臨摹基礎之後,生活則是最重要的了。清代畫家石濤說"筆非生活不神",關在屋子裡瞑思苦想不行,缺點在於離開自己親自收集來的形象,對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全無所知,這種形象就會概念化。反之,你在生活中畫下最熟悉的人物,一閉上眼,人的精神氣質、音容笑貌、都會不呼自出,就會生動得多。
就拿畫人來說吧,工人和農民,雖然都是勞動者,而從個性和氣質都不相同,這些就需要在生活中默默的研磨才能脫穎而出。畫山水花鳥,也同樣離不開實地旅行寫生和體驗。當然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除了筆墨和生活基礎之外,對於人品道德的修養,尤其不可忽視。過去人們常講的書如其人或者說畫如其人,即指一個畫家的人品和修養,常常自然流露於筆端。
清,王星在《東庄論畫》一書中徽「學畫者先貴立品」。清,沈宗春在《齊舟學畫編》中說:「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心畫形而人之邪正分焉」。都足以說明,書畫評論家,對畫家的藝術水平高低之外,還要全面的分析畫家人品道德,只有那品藝僅高的畫家才值得人們學習和尊重。
參考資料:http://www.hispeed.com.cn/Forum/ReadPost.asp?PostID=512934
⑷ 國畫人物畫臉部如何著色
臉部著色的 8 種方法列舉如下:
1、上石青時,要有花青做底色,這樣很沉著又很亮。小面積用時,可與淋漓的水墨形成對比,尤其是在墨漬有些亂時。用石色刻畫精緻而具體的服飾,會很好看。
2、上石綠色時,須用赭石做底,也可把石綠調進赭石,效果非常舒服。在小孩、婦女的臉部經常可以用到,畫眼窩、鼻底等凹進去的地方,或在臉的透視狀態下轉過去的部分,適當調進一些石綠,會增強臉部的冷暖對比。
總之,在石綠旁邊最好有些赭石做陪襯,才更加漂亮。
3、上石色時,要等底色八成干時再上。如果太濕,石色易滲到畫面背後,幹了以後色彩很灰,不精神;如果等底色干透再上石色,則顯得枯燥,沒有水氣,所以,上石色一定要把握好時間,以底色潮濕狀為最好時機。
4、在用硃砂前,先用胭脂做底子,方顯精神。但在硃砂旁邊,要有大面積的黑與白的呼應,黑、白、紅在一起是最有分量的色彩配置。當紅色與淡墨色在—起時,則要很慎重,水要經常換,筆要洗凈。
5、赭石是水墨人物國畫中的主要色,可以根據不同人的膚色適當地加進一些花青、石綠、胭脂或墨,但基本上還是赭石調子,只是有冷暖、濃淡之別。選用赭石顏料,最好用赭石膏,先用開水泡一下即可使用。
鉛管裝的赭石色,顆粒太粗,易沉澱,用在臉上著色時要多加小心。
6、白色最好用蛤粉,它與石色、水色都能調和,不易變色,而且有覆蓋力,與淡墨在一起對比顯得非常高雅。但白色與白紙不同,白紙是空間,有深度,而白粉厚於畫面,往前跳,要利用好這一特性。
7、因為白色有覆蓋力,在墨用得不精到、滲化的墨跡對形體的形狀產生副作用時,上一些白粉,能起到彌補的作用。用白色,最忌四周同時出現死墨,這樣顯得枯燥。
因此,在白色旁邊的墨色應有濃淡變化,同時還要考慮到白色與空白的呼應。用大面積白色時(不帶有改錯性質),可以從反面上色,這樣既不破壞前面的筆觸,又可使畫面豐富。
8、在各種顏色中,最難用的是朱磦、洋紅。這些顏色太飄,不沉著,很難與墨協調,用時必須多加小心。黃色雖漂亮,但用時也要慎重,因為這種顏色太跳,盡量不要單獨使用,司根據對象調入一些其他顏色,使其老澀些,這樣效果會好些。
⑸ 國畫畫鳳凰怎麼畫
鳳凰是中國古代人們圖騰的一種吉祥物,特點是將孔雀和雞的特點融合在一起,形成這么一種動物,至於畫法你可以參照禽類動物的畫法。首先用工筆畫白描,畫出輪廓,動態,然後刻畫細節,最後著色,可用分層著色,熏染法。
⑹ 國畫壽星圖片
張硯鈞畫壽星
⑺ 童年的水墨畫分別是什麼圖
《童年的水墨畫》採用詩歌的體裁,
描繪了三幅童年生活的場景,
分別是溪邊釣魚 、江上戲水、林中采蘑菇。
這三幅水墨畫表現了童年生活的歡樂和有趣。
⑻ 哪些網頁有古裝美女圖片(國畫),我要看水墨畫的美女圖,不要那種電腦繪畫的。
www.nipic.com 昵圖網 搜「國畫人物」,在裡面仔細挑一挑
⑼ 請問哪裡可以下載中國畫火車第一人王忠良的火車畫!可以做壁紙的那種!
中國畫火車第一人 王忠良圖說火車 中國內燃機車 提到火車,我們總能聯想到它那呼嘯而過的身影和地動山搖般的聲響,並對這種鋼鐵怪物敬而畏之。
⑽ 中國畫和西洋畫有什麼不同
一、性質不同
1、西洋畫:用油質顏料在布、木板或厚紙板上畫成。
2、中國畫: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
二、起源不同
1、西洋畫起源:最早起源於歐洲,大約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明的。
2、中國畫起源:起源於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
三、注重點不同
1、西洋畫注重點:
(1)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
(2)西洋畫注重透視法;
(3)西洋畫很注重背景;
(4)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
(5)西洋畫用硬筆。
2、中國畫注重點:
(1)中國畫盛用線條,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中國畫不像實物;
(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
(3)中國畫不注重背景;
(4)中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
(5)中國畫用毛筆、軟筆或者手指。
四、特點不同
1、西洋畫特點:
油畫顏料色彩豐富鮮艷,能夠充分表現物體的質感,使所描繪的物體逼真可信,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同時,油畫顏料覆蓋面強,易於修改,為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便利條件。
西方繪畫的審美趣味在於真與美。西方繪畫追求對象與環境的真實性。為了達到逼真的藝術效果,注重比例、明暗、解剖、色彩等科學原則,以光學、幾何學、解剖學、色度學等為科學基礎。
2、中國畫特點: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美學。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理解中,它採取了從大到小、從大到小的方法,在其活動中觀察和理解客觀事物,甚至直接參與事物,但不參與,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
它滲透到人們的社會意識中,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