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專區 > 中國美女吃帝王餐

中國美女吃帝王餐

發布時間:2022-07-13 14:22:20

1. 古代的時候各國帝王都吃什麼點心 零食 小吃一類的比如梅花糕什麼的…… 請詳細說明!品種越多越好!

皇帝的飲食習慣,各朝各代都有不同。除了個別皇帝的特殊愛好外,一般都是通過一定的禮儀規定體現出來的,要受封建禮儀的嚴格約束。

中國古代君主的膳食及其烹飪從來就是一件不可苟且的事。在歷史上也只有中國宮廷把吃飯搞得那樣大張旗鼓,有眾多苛繁的講究。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古代,如果全國的百姓都有飯吃就是太平盛世了。最基礎的事務也就是最重要的事務,所以帝王們不能不講究飲食。「王者食所以有樂何?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饒也。」如果天下飢荒,餓殍滿路,帝王就應當有撤饌之舉,以顯示與天下同心、體諒民情。

從北齊開始,負責宮廷飲食的機構為光祿寺,沿至清代。隋唐又開辟了第二個御膳機構——殿中省尚食局。從此各代的膳食機構為兩個,其一的光祿寺主要負責祭祀食品、宮廷朝會宴享和京官的膳食。唐代光祿寺下設太官署、珍羞署、良醞署、掌醢暑(這種設置延至清代)。太官署除令、丞、府、史等負責人員外,供膳2400人,主膳15人。負責皇帝日常膳食的殿中省尚食局,長官為奉御,督辦御膳,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的食禁。呈給皇帝的食物,由奉御先嘗。此制延及宋遼。

帝王們每日進膳頗有講究。《周禮》中規定,王在進膳的同時要有音樂陪伴,以樂侑食,助食興。後世雖然沒有把音樂與日常進食聯系那麼緊,但增添了顯示皇帝尊貴的各種規矩。皇帝單獨進食,如果他高興,可以恩賜別人一同進餐,包括皇後,妃嬪、皇子女甚至寵臣。

辦理皇帝進膳的程序以南宋為例:在皇帝即將進膳的時辰,殿中省的御廚與皇帝進膳之所嘉明殿之間,禁衛成列,設欄桿不許閑人過往。殿中省門上有一人呼唱:「撥食!」隨即出現身穿紫衣頭裹襆頭的「院子家」十餘人,右手托一盒,用黃色的綉龍布罩著,左手攜一條紅羅綉手巾,將食盒擺放在嘉明殿膳桌上,然後又托金瓜盒進來擺放,這樣皇帝的膳桌上就有二十幾盒食物。然後皇帝開始進膳。

清代皇帝一日兩餐,早餐在六至八點,晚餐在下午二至四點。每餐品種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種之間。每日在傳膳前,先要進膳食,膳單上寫明某人調某樣,某人烹某樣,以備查核。膳單的另一張上寫著每膳菜目,以備點菜。根據皇帝所點的食樣傳膳,如果皇帝下次未說明撤換某樣,則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幾案,以備賞賜。皇帝用完膳後,剩下的分賜給宮眷或其他人。
皇宮內御膳食品和宮廷珍味是不厭其精不厭其美。

大概從西漢開始,人們將麥磨成面,加水和成團,壓扁,烤或蒸熟,叫做餅。饅頭是由蒸餅發展過來的。面和米成為主食中的兩類。而在宮廷,主食應算是肉而非穀物。

經常出現在御食中的湯餅,是煮熟的麵食。餅又是麵食的通稱。漢代湯官負責供應御膳中的餅類。魏明帝曹睿曾懷疑何晏面色是塗粉之故,為驗證此事,明帝召何晏來,賜食湯餅,何晏臉上冒出汗,明帝用朱衣拭其面,何晏面仍皎白。唐代御膳中有「銀餅餡」,用乳酪和面、膏腴作餡,皇帝有時將此餅賜給大臣食用,品嘗到這種餅的大臣覺得美味無比。

五代時後唐明宗命人按他的意思做餅,用碎肉與面揉在一起,做成臂狀,用刀截成每隻二寸厚,蒸熟食用,稱為「同阿餅」。北周宮中有種蓮花餅,內有十五層,每層夾一朵蓮花,共十五色,宮中將此餅稱為「蕊押班」。北宋宮中御膳的餅類有鷺鷥餅、天喜餅、密雲餅,外面還進貢龍團鳳餅。飠炎也是一種餅,宋御食中有馳蹄飠 炎、春分飠炎、瓏璁飠炎。可知唐以後御膳用的餅越來越精細、考察、別出心裁,普通的餅在御膳中失去了地位,只是在刻意鍛煉節儉風尚和國頓無奈時才食用。

餛飩估計是由湯餅發展來的,宋御食中有五色餛飩。而餃子與餛飩做法相似,唐代已有水餃餌,又稱為湯中牢丸或粉角。

以貪吃肥胖著稱的宋明帝,尤其好食逐夷,即用石首魚、鯊魚、鯔魚的腸肚製成的醬,明帝將此物用銀缽盛蜜浸漬,每餐吃上數缽。由於貪吃,五臟難以負荷,胸悶腹脹,以至透不氣來,復又大量飲酒以助消化,最終困於飽食而死。

隋唐以後皇宮的膳食越上了新的台階,尚食局集中了全國一流的廚師,其手藝在朝廷外很難找到對手。皇帝便可享受天下至美的食品,南北朝的困境不再復現。
唐代的御食用裝飾華貴的牙盤盛裝,日常膳食每餐用九個牙盤裝食味。

唐代尚食局的手藝被人們傳為佳話。中書省的馮給事曾幫過新提升的尚食令的一點忙,尚食令提出要去馮家獻點薄藝。這位尚食令是造飠追子(薄餅)能手,他在馮家廚房操作,馮氏一家人在簾後觀看。只見他極為利落地團面,旋即一張薄餅置入鐺(三爪鍋)中,將熟,又漉出入水中,良久,忽又投油鐺中,取出拋在台盤上,餅仍旋轉不止。馮給事一家人品嘗,其味脆美,不可名狀。這不過是略施小技。製做珍味御膳要比這復雜得多,如「渾羊殃忽」的做法是:取鵝,去毛及五臟,內中置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取羊一隻,去毛及腸胃,置鵝於羊中,將口縫好,放在火上燒制。羊肉熟時,取出肚中之鵝食之。皇帝經常將這種美味賜給翰林學士。

唐玄宗曾設計了一種食樣,用剛獵獲的幼鹿,取盤、剖腸,用鹿血加熱煎鹿腸,趁熱食之,叫做「熱洛河」。玄宗還將此味賜給安祿山和哥舒翰。

唐御膳中有很多食樣,世人從未見過嘗過。御廚的絕藝也秘不外傳。人們只能從皇帝恩賜中管窺其豹。

明清兩代尤其是清代,宮廷膳食品種繁多、製作精細,並在全國幾大菜系(魯、蘇、京等)基礎上形成了宮廷菜餚的風味和氣派,這是此前千餘年帝王夢寐以求而不能企及的。

皇帝在飲食有各自的偏好。其實他們嗜好的食品也未必考究。

明熹宗喜歡將炙蛤、鮮蝦、燕菜、鯊翅諸海味十餘種,共膾一處食之。明穆宗喜歡吃果餅,在藩邸時就常派人到東長安街買食。即位後某日穆宗極想吃果餅,很快尚食監和甜食房開價數十兩到外面去買原料製做,穆宗吃到餅以後告訴他們,這種餅只需五錢就可買一盒,內臣們心虛,縮著脖子退下去了。崇禎帝則雅好燕窩羹,廚師們調制時非常小心細致,做好後先讓負責人嘗,再遞嘗五六人,參酌鹹淡,然後進御。

清代帝、後的飲食可稱得上中國宮廷之最了。在食物的色、香、味、美觀及數量上都達到了歷史巔峰。這種人間天堂的膳食享受主要體現在清末帝、後上。清聖祖康熙對飲食看得很淡,食不兼味,他曾說:「朕每食僅一味,如食雞則雞,食羊則羊,不食兼味,余以賞人。」受制於慈禧太後的光緒皇帝,飲食粗糙而不新鮮,光緒曾在慈禧太後面前請求改善飲食,慈禧則聲色俱厲地說:「為人上者亦講求口腹之末耶?奈何獨背祖宗遺訓!」在被軟禁期間,光緒的餐桌上竟擺有腐臭食物,或者干、冷之食,以至於光緒吃不飽飯。

清宮中飲食享受最盡情的無疑是慈禧太後。一餐之食,竟有一百多品種,食器也非常考究。飯前,先進瓜果、飲茶。一餐食品中,豬肉類約有十種,雞、鴨、羊肉各具數種,烤、蒸、炒各色花樣,並且製成龍、鳳、蝴、蝶、花卉各種圖案和吉祥字樣。清代御食經廚師們絞盡腦汁,翻新的花樣層出不窮,可用菜、肉的絲、塊、色拼成「福」、「壽」、「萬」、「年」、「如意」等,這是前代未能做到的。

清代帝、後每次進餐的膳單,都按規定填寫、保存,形成檔案,給後人留下查考和研究的資料。這也是清宮膳食工作制度與前代不同的地方,也表明了清宮對吃的重視,以對待要務的方式對待。

中國皇帝的節慶飲食一般都是以宴會為特徵的。飲宴活動是中國古代一種饒有風趣的進餐方式,是人們飲食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國的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反映。古代皇帝都要舉辦大規模大小不等的節日宴飲以示慶祝。

春節是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眾多節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歷代帝王都要在除夕之夜和元旦大擺筵席,大宴群臣。

例如漢代,每到元旦黎明時分,文武百官都要來給皇帝拜年。皇帝也要設宴款待群臣。

到了清代,每年除夕之夜,皇宮除了舉辦民間一系列慶祝活動外,皇帝還要在乾清宮舉行大規模的家宴。這是皇帝與妃嬪團聚的宴會。元旦晚上,皇帝要辦宗宴。這是清代皇帝為王公及近支宗室而舉行的宴會。宴席上皇帝賜酒賦詩。與宴者多以千百計,最多時達3000人。

元宵宴飲。中國以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它起源於漢武帝時。正月十五日民間通宵達旦地張燈舉火,祭祀太一神的活動。到唐初,已經有了元宵夜相聚宴飲的習慣。唐代皇帝晚上觀燈時,大擺宴席,讓聲樂歌舞隊比賽決勝負,從中取樂。明代,元宵節延長為十天。燈火熱鬧,場面盛大。皇帝命皇親國戚皆登樓觀賞,設宴飲酒。

皇帝重視寒食、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要在這些節日里大擺宴席,與眾人共同飲食。

皇帝宴飲的名目繁多,除了諸多節日宴飲以外,還有許多慶典宴飲。慶典宴飲,也是皇帝飲食的重要內容。

頻繁的宴飲必有美酒。中國皇帝與美酒結下不解之緣。美酒的種類也枚不勝數。

漢武帝宮中有九丹金液、紫紅華英、太清紅雲之漿,漿屬於淡酒。蘭生酒是漢宮中的名酒。百末旨酒是采百草花末雜於酒中,旨,美也。馬酒即是馬乳,馬乳也有酒的味道,多飲也會醉。漢時西域大宛國用葡萄造的酒,被帶入中原,深受帝王們的喜愛,視為珍品。漢武帝就以葡萄酒迎接西王母的降臨。葡萄酒較之中原的米酒,味道甘甜還容易使人醉,所以曹丕又說:「葡萄釀以為酒,甘於曲米,善醉。」

南北朝時,有蒲桃酒、千里酒、桑落酒、縹醪酒、河東酒、菊花酒。其中桑落酒和菊花酒是用桑葉和菊花加進酒漿中釀制的,或說桑落酒是桑葉落時取井水釀制的。縹醪酒則是精釀酒。

唐人喜歡用「春」字為酒取名,當時有富水春、若下春、土窟春、石凍春、松醪春、竹葉春、梨花春、羅浮春、瓮頭春、曲米春。

南唐時又有龍腦漿,為高級補品,南唐元宗,李瓊試圖用酒調制龍腦漿,然後飲用,這時異人耿先生說:「未為佳也。」於是他用更高明的辦法,製成了香氣馥烈的龍腦酒。

北宋宮中有珍奇名酒鹿胎酒,皇帝在內廷飲宴時常飲此酒,某次宰相韓琦承恩到御榻前,接受了仁宗為他酌的一大杯鹿胎酒。南宋宮中名酒有薔薇露,皇帝常將另一種酒——流香酒,賜給大臣。

清末宮中的宴席上,出現了香檳等洋酒,香檳酒「氣香烈,開時不慎,則酒氣上沖,淋漓滿地,而瓶無余滴矣,先以小錐錐瓶,以泄氣」。洋酒的這種特點與中土酒大不相同,用小錐鑿瓶蓋做出氣孔,頗有些滑稽,顯示了宮眷們好奇、喜愛之心的洋酒的魅力。

酒是其他物品所不能替代的享受物,酒帶給人的暢快簡直難以言表。唐穆宗是嗜酒貪杯的皇帝之一,夏初,櫻桃盛開,穆宗在臨芳殿賞櫻桃。美人在側,酒杯在手,連飲三杯西涼葡萄酒,穆宗對左右的人道出感覺:「飲此頓覺四體融恬,風味如仙,真太平君子也。」

以建立大功業為己任的君主,對於酒很是謹慎。勾踐卧薪嘗膽時,拒絕飲酒,有人獻來酒來,勾踐命令把酒流之於江,以示與民同甘共苦。齊桓公某次飲酒過量,醉後失態,把冠掉在腦後。桓公清醒後感到羞恥,三日不上朝。管仲建議他雪恥,發倉濟貧,將罪輕者放出囹圄。唐玄宗因酒醉後誤殺一人,從此不再飲酒。
不過,既已沾上酒癮想要戒酒非易事。元太宗窩闊台酒癮很大,晚年尤甚,日日與大臣們酣飲。大臣耶律文正屢屢進諫,窩闊台如若無聞。一天,耶律文正手持裝酒的鐵器對窩闊台說:「此乃鐵耳,為酒所蝕,尚致如此。況人之五臟,有不損耶!」窩闊台聽了,有所警悟,命令左右,每天只進三鍾酒。可以料想他原來的酒量有多大,而三鍾酒仍算豪飲,離戒酒差得遠。雖然明明看見金屬物都經不住酒的腐蝕,但沒有什麼力量可以使陷於酒癮的皇帝放棄酒的享受。

漢靈帝除了享樂之外,沒有別的興趣。夏日在裸游館避暑,長夜飲宴,陶醉在酒酣色迷之中,漢靈帝美美地嘆息道:「使萬年如此,則為上仙矣!」

儒雅而開明的金章宗,在夜飲中,將橙子掏空,當作酒杯,稱軟金杯,悠然自娛。

帝王們對酒的興趣,與色並齊,酒、色相至提攜,有些帝王對酒的依戀甚至超過了對色的需要。明福王有一則名句:「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道出了酒對帝王們是何等重要。酒對帝王們最基本的享樂也是最後的避難所。而色最能助酒興,驅使帝王投入醉鄉,酒酣則助長色慾。

如果某個帝王沉溺於酒色,就很難自拔了,不僅朝政紊亂,他自己也會付出代價——健康——壽命,乃至祖先拼來的政權,都會像酒杯一樣傾倒。當夏桀沉溺於酒色之時,荒唐的行為也伴隨而來。史書上說,桀開鑿的酒池大得可以行舟,桀不是在夜宮中令男女雜處,就是召三千人在酒池邊像牛一樣飲酒。商紂與夏桀的行為極為相似,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男女裸逐其間,宮中設九個熱鬧場所,供紂作長夜之飲。

南北朝時,北朝的不少皇帝,以酗酒為務,長期酗酒能使人性情暴戾、喜怒無常,動輒殺人。前秦君主苻生本性狂暴,加上酗酒,更無人情,他在太極殿大宴群臣時,要求在場的每位大臣都必須喝醉,命令尚書令辛牢勸酒,眾人只得拚命灌酒。

苻生忽然發現席中尚有未醉的,便責問辛勞,不及辛勞作出反應,猛然搭箭射去,辛勞中箭而死。大臣們心驚肉跳,為了保命趕快灌酒。於是在場的大臣全部「醉」倒了,丑態百出,苻生見狀方開懷大笑。

苻生狂虐數載後,苻法、苻堅兄弟發動政變,苻生落入縲紲。在被賜死前,苻生要求一醉而死,將數斗酒一飲而盡,醉倒被殺。

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初繼位的五六年中,政績十分出色,富於謀略和果敢。自從陷入酗酒以後,便逐漸失去了理智,或歌舞狂鬧或殺人取樂。殺人後或將屍體焚之於火或投之於河。由於酒精作祟,精神恍惚,高洋常自稱見到了鬼,或聽到了怪異的聲響。這種毫無人性的生活即使無人奪命,也會自斃,高洋到三十歲時,已經生命垂危了,不能正常進食,每天只能喝酒度日,酒又加快了他走向死亡的速度。高洋被酒魔奪命時只有三十一歲。

古代許多皇帝天天歌舞、夜夜飲宴,腐敗糜爛,以至誤國誤民誤己,終落下一個可悲的下場

2. 古代皇帝吃飯時的禮節是什麼別人可以陪著吃嗎

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須遵循的程序。以南宋為例。在皇帝將要進膳的時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間,禁衛森嚴,不許閑人過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撥食!」隨即出現10餘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著用黃色的綉龍布罩著的食盒,左手拿一條紅羅綉的手巾,將食盒擺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皇帝的菜品端上來後,先要用銀製品測試飯菜是否有毒,然後還要由專人「嘗膳」,確定沒有問題後,皇帝才能吃。

現在大家都是一日三餐,而清代的皇帝是一日兩餐,早餐約在現在的6至8時,晚餐在下午的2至4時。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閱膳食清單,上面寫明哪樣菜是誰做的,以備皇帝核查和點菜。皇帝所點的菜品,如果沒有特殊說明要撤換,御膳廚房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個幾案,以備賞賜。皇帝用膳後,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賜給他人。

按理說,享用這么豐盛的膳食是種享受,可皇帝吃得並不盡興。比如,清代的宮廷里有這樣一條規矩,用餐的人不能表現出自己「喜歡吃什麼」;即使對於非常喜歡的菜,也要嚴格遵守「吃菜不過三匙」的家法。

根據《周禮》的規定,帝王在進膳時要有音樂陪伴。後世雖然沒有把音樂與皇帝的日常進食密切聯系,卻增添了顯示皇帝尊貴的各種規矩。比如,皇帝要單獨進食,如果他高興,可以恩賜別人(比如:皇後、妃嬪、皇子女或寵臣)和他一同進餐。

御膳,簡言之,就是帝王世族所享用的飲食。中國古代宮廷御膳,其各個朝代的風味特點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即中國歷代帝王對口腹之慾都很重視。他們憑借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隨心所欲的權勢,役使世上各地各派名廚,聚斂天下四方美食美飲,形成了豪奢精緻的御膳風味特色。盡管宮廷御膳為歷代帝王們所獨享,但每款美飲珍饌,都來自於民間平民百姓提供的烹飪原料和烹飪技術。如果說,民間家居及市肆餐館的飲食是中國烹飪的基礎,那麼,宮廷御膳則是中國古代烹飪藝術的高峰。因此,每個時代的宮廷御膳實際上都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中國烹飪技藝的最高水平。
在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宮廷御膳經歷了一個由粗至精、由簡至繁、由樸素至豪奢的發展歷程,進而形成了一個延綿不絕、高峰迭起的發展系統,如同一曲酣暢歡騰、相激相盪的交響樂,構成了中國烹飪藝術不斷豐富、發展、自我完善之歷程的主旋律。
早在周代,宮廷御膳風味即已形成初步規模。周代統治階層很重視飲食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周人無事不宴,無日不宴。究其原因,除周天子、諸侯享樂所需,實有政治目的。通過宴飲,強化禮樂精神,維系統治秩序。《詩·小雅·鹿鳴》盡寫周王與群臣嘉賓歡宴場面。周王設宴目的何在?「(天子)行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佩荷恩簿,皆得盡其忠誠之心以事上焉。上隆下報,君臣盡誠,所以為政之美也」(《毛詩正義》)。正因如此,周代的御膳種類與規格就很復雜,以御膳的參加者及規模而論,御膳席則有私席和官席之分。私席即親友舊故間的聚宴。這類筵席一般設於天子或國君的宮室之內。官席是指天子、國君招待朝臣或異國使臣而設的筵席。這種筵席規模盛大,主人一般以大牢招待賓客。《詩·小雅·彤弓》寫的就是周天子設宴招待諸侯的場面,從其中「鍾鼓既設,一朝饗之」兩句看,官宴場面一般要列鍾設鼓,以音樂來增添庄嚴而和諧的氣氛。「饗」,鄭箋:「大飲賓日饗。」足見御膳官席的排場相當之大。若以御膳主題而論,則又可分為幾種:
一是「祭終御膳」。《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周人重視祭祀,而祭祀儀式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薦獻飲食祭品,祭禮行過後,周王室及其隨從聚宴一處。從排場看,祭終御膳比平常要大,饌品質量要高。《禮記·王制》:「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鄭註:「故,謂祭祀之屬。」只有祭祀時,周王室才可有殺牛宰羊、羅列百味的排場。《詩》中的《小雅·楚茨》、《周頌·有客》、《商頌·烈祖》等都不同程度地對祭終筵席進行了描述。
二是「農事御膳」,自周初始,統治者就很重視農耕,並直接參加農業勞動,史稱「王耕藉田」,一般於早春擇吉舉行。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及各級農官皆持農具,至天子的庄園象徵性地犁地,推犁次數因人不同,「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反,執爵於大寢,三公九卿諸侯皆御,命日勞酒」(《禮記·月令》)。 「藉田」禮畢,便是農饗,天子要設筵席,眾公要執爵飲宴。《詩》中《小雅·大田》、《小雅·甫田》,《周頌·載芟》、《周頌·良耜》、《魯頌·有駜》等,都對農事御膳加以程度不同的描繪。
三是 「私舊御膳」,又稱「燕飲」,這是私交故舊族人間的私宴,據《儀禮·燕禮》賈公彥疏日:「諸侯無事而燕,一也;卿大夫有王事之勞,二也;卿大夫又有聘而來,還,與之燕,三也;四方聘,客與之燕,四也。」後三種情況的筵席雖與國務政事有涉,但君臣感情篤深,筵席氣氛閑適隨和,故謂之「燕」,屬私舊御膳中常見的情況。
四是「競射御膳」,周人重射禮,「此所以觀德行也」(《禮記·射義》)舉行射禮,是周統治者觀德行,選臣侯、明禮樂的大事,且不能無筵席。《詩·大雅·行葦》不吝筆墨,為我們描繪了射禮之宴,「肆筵設席,授幾有緝御。或獻或酢,洗爵奠斝。醯醢以薦,或燔或炙。嘉餚脾臄,或歌或咢。敦弓既堅,四鍛既鈞,舍矢既均,序賓以賢。敦弓既旬,既挾四鏃。四鍭如樹,序賓以不悔。」開宴期間,人們拉弓射箭,不僅活躍了筵席氣氛,更體現了周人的禮樂精神。另據《左傳》載,杞大臣范獻子訪魯,魯襄公設宴款待他,並於筵席間舉行射禮,參加者需三對,「家臣:展瑕、展玉父為一耦;公臣:公巫召伯、仲顏庄叔為一耦;鄫鼓父、黨叔為一耦」(《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這種諸侯國之間的「賓射」之宴在當時相當頻繁,而且多帶有一些外交活動的特點。
五是「聘禮御膳」,「聘,訪也」(《說文·耳部》),聘禮之宴即天子或國君為款待來訪使臣而舉辦的筵席,周人又稱之「享禮」。《左傳》對此載錄頗多,氣氛或熱烈,或莊重;參加者或吟詩,或放歌;場面或置鍾鼓,或伴舞蹈。宴飲期間,有個約定俗成的要求,就是「詩歌必類」,即詩、歌、舞、樂都要表達筵席主題。據載:「晉侯與諸侯宴於溫,使諸大夫舞,曰:『詩歌必類!』齊高厚之詩不類。苟偃怒,且曰:『諸侯有異志矣!』使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歸。於是,叔孫豹、晉苟偃、宋向戌,衛寧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日:『同討不庭!」』(《左傳》襄公十六年)可見,享禮的外交色彩濃重,它以筵席為形式,詩歌舞樂為表達手段,外交是目的。參加者通過對詩歌舞樂的聽與觀來理解和把握外交談判的內容,甚至以此為依據來做出重大決策。
六是「慶功御膳」,即針對國師或王師出征報捷後凱旋而歸開設的筵席。這類筵席場面宏大,規模隆重,美饌紛呈,載歌載舞,氣氛熱烈,盛況無比。《詩》中《小雅·六月》、《魯頓·泮水》、《魯頓·宓宮》等對此場面都有描述,雖具體程度有異,但猶可見一斑。公元前632年,楚晉之間為爭霸位打了一場惡仗,這就是戰爭史上很有名的晉楚城濮之戰,此役晉師告捷。秋七月丙申,晉師凱旋而歸,晉文公舉行了盛況空前的慶功大宴(詳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筵席是在晉宗廟中舉行的,晉侯以太牢犒勞三軍,遍賞有功將士。參加人數之多,規模之大,不言而喻。
周王朝對天子及其王室的御膳還設計了一整套的管理機構,根據《周禮》記載,總理政務的天官冢宰,下設五十九個部門,其中竟有二十個部門專為周天子以及王後、世子們的飲食生活服務,諸如主管王室御膳的「膳夫」、掌理王及後、世子御膳烹調的「庖人」、「內饔」、「亨人」等。根據現存的有關資料看,《禮記·內則》載述「八珍」,是周代御膳席之代表,體現了周王室烹飪技術的最高水平。周天子的飲食都有一定的禮數,食用六穀(稻、黍、稷、粱、麥、菰),飲用六清(水、漿、醴、醯、涼、酏),膳用六牲(牛、羊、豕、犬、雁、魚),珍味菜餚一百二十款,醬品一百二十瓮。禮數是禮制的量化,周王室御膳禮制對養生的強調,其依據就是儒家倡導的「貴生」思想,其具體表現就是「水木金火土,飲食必時」(《禮記·禮運》)。以食肉為例,宰牲食肉要求應合四時之變,春天宜殺小羊小豬,夏天用干雉干魚,秋天用小牛和麋鹿,冬天用鮮魚和雁。從食魚方面看,當時的鮪魚、魴魚、鯉魚在宮廷御膳中是最珍貴的烹飪原料。《詩•衡門》:「豈食其魚,必河之魴。……必河之鯉。」《周禮•虔人》:「春獻王鮪。」周代御膳中蔬菜的品種並不多,據《周禮•醯人》載,天子及後、世子食用的蔬菜主要有葵、蔓菁、韭、芹、昌本、筍等數種,由於蔬菜品種有限,故專由「醢人」將它們製成醬,或由「醯人」把它們製成醋製品,以供王室食用。
如果說周王室的御膳代表著黃河流域的飲食文化,那麼,代表著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南方楚國宮廷御膳則與之遙相對峙,共同展示著三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御膳的文化魅力。《楚辭》中《招魂》、《大招》兩篇,所描述的餚饌品種繁多,相當精美,是研究楚國宮廷御膳的午要文獻資料。春秋時,中原文化多為楚人吸收。至戰國,楚國土向東擴展,楚國多次出師於齊魯之境,中原文化對楚國的滲透更加深入,楚國御膳對中原文化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既精巧細膩,又富貴高雅,形成了楚地御膳風味形態。
秦漢以後,宮廷御廚在總結前代烹飪實踐的基礎上,對御膳加以豐富和創新。從有關資料看,漢宮御膳中的麵食明顯增多,典型的有湯餅、蒸餅和胡餅。加外,豆製品的豐富多樣又使漢宮御膳發生了重大變化。豆豉、豆醬等調味田的出現,改變了以往只用鹽梅的情形;豆腐的發明深受皇族帝胄的喜愛,成為營養豐富、四時咸宜的烹飪原料。漢宮御膳已很有規模,皇帝宴享群臣時,則實庭千品,旨酒萬鍾,列金罍,滿玉觴,御以嘉珍,饗以太牢。管弦鍾鼓,妙音齊鳴,九功八佾,同歌並舞。真可謂美味紛陳,鍾鳴鼎食,觴爵交錯,規模盛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與動盪交織、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殊時期。在飲食文化方面,各族人民的飲食習慣在中原地區交匯一處,大大豐富了宮廷御膳,如新疆的大烤肉、涮肉,閩粵一帶的烤鵝、魚生,皆被當時御廚吸收到宮廷中。《南史》卷十一《齊宣帝陳皇後傳》載,宋永明九年,皇家祭祀的食品中「宣皇帝薦起面餅、鴨臛,孝皇後薦筍、鴨卵、脯、醬、炙白肉,齊皇帝薦肉膾、菹羹,昭皇後薦茗、米冊、炙魚,並平生所嗜也。」 起面餅、炙白肉原是北方食品,為南朝皇室所喜愛,成為御膳席中常備之品。此外,由於西北游牧民族入居中原,使乳製品在中原得以普及,不僅改變了漢族人不習食乳的歷史,也為宮廷御膳風味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
唐代御膳不僅相當豐富,而且大有創新,這與唐代雄厚的經濟基礎和繁盛的餐飲市場分不開。御膳主食如「百花糕」、「清風飯」、「王母飯」、「紅綾餅餤」等,菜品如「渾羊歿忽」、「靈消炙」、「紅虯脯」、「遍地錦裝鱉」、「駝峰炙」、「駝蹄羹」等都已成為唐宮御膳頗具代表性的美味,皇帝常將這些美味分賜給朝中的文武百官。唐代宮廷中舉辦宴會,很重視「看席」。《盧氏雜記》載:「唐御廚進食用九飣食,以牙盤九枚裝食於其間,置上前,並謂之『香食』。」韋巨源為唐中宗設計「燒尾宴」,御膳中的「看席」為「素蒸音聲部」,即由七十個面制食品組成的舞樂場面,樂工歌伎之造型甚為逼真。唐宮御膳不僅場面規模大,而且饌品種類多,御膳的名目和奢侈程度都是空前的。僅以韋巨源「燒尾宴」看,水陸雜陳,山珍海錯擇其奇異者就有五十八味之多。這不僅反映了唐宮御膳揮金如土、奢侈浪費之驚人,也說明了這時的御膳的烹調技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宋代宮廷御膳,前後有很大差別。一般認為,北宋初葉至中葉較為簡約,後期到南宋則較為奢侈。據史料載,宋太祖宴請吳越國君主錢俶的第一道菜是「旋鮓」,即用羊肉醢製成;而仁宗夜半腹飢,想吃的竟是「燒羊」(《鐵圍山全談》卷六)。誠如《續資治通鑒長編》所言:「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可見當時以羊肉以為原料烹制的菜餚在宋初御膳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南宋以後,高宗對御膳的要求很高。他做太上皇時,其子孝宗為他擺祝壽御膳,他卻為這席御膳不豐盛而對孝宗發火。他還常派御廚到宮外的酒肆餐館購回可口的餚饌,以不斷豐富御膳的品種,滿足自己的口欲。據《楓窗小牘》載,高宗派人到臨安蘇堤附近買回他喜食的「魚羹」、「李婆婆雜菜羹」、「賀四酪面臟」、「三豬胰胡餅」、「戈家甜食」等。宋宮節日御膳也很隆重。《文昌雜錄》載,皇帝舉行正旦盛宴,招待群臣百官,大慶殿上擺滿了御膳筵席。《夢粱錄》卷三亦載:「其御宴酒盞皆屈卮,如菜碗樣,有把手。殿上純金,殿下純銀。食器皆金棱漆碗碟。御廚製造宴殿食味,並御茶床看食、看菜、匙箸、鹽碟、醋樽,及宰臣親王看食、看菜,並殿下兩朵廡看盤、環餅、油餅、棗塔,俱遵國初之禮在,累朝不敢易之。」可見當時盛大的御宴排場。然而,食遍人間珍味的皇上也有不合口味的時候,「大中禪符九年置,在玉清昭應宮,後徙御廚也」(《事物紀原·卷六·御殿素廚》)。這顯然是為了調解皇上口味而設,但也未必能使皇上滿意。有一次,徽宗不喜早點,隨手在小白團扇上寫道:「造飯朝來不喜餐,御廚空費八珍盤。」有一學士悟出其意,便續道:「人間有味俱嘗遍,只許江梅一點酸。」徽宗大喜,賜其一所宅院(見《話腴》)。足見宋宮御膳的奢靡程度。
元代宮廷御膳以蒙古風味為主,並充滿了異國情調。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原以畜牧業為主,習嗜肉食,其中羊肉所佔比重較大。宮廷御膳很龐雜,除蒙古菜以外,兼容漢、女真、西域、印度、阿拉伯、土耳其以及歐洲一些民族的菜品。元延佑年間,宮廷御膳太醫忽思慧著述的《飲膳正要》在「聚珍異饌」中就收錄了回回、蒙古等民族及印度等國菜點94品,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元代宮廷御膳的風味特點。由該書可知,元宮御膳不僅以羊肉主,且主食亦喜與羊肉搭配烹制。御廚對羊肉的烹調方法有很多,最負盛名的是全羊席,據傳是元宮廷為慶賀喜事和招待尊貴客人時設計製作的御膳,因用料皆取之於羊而得名。由於用料不同,烹飪方法不同,故其菜品色香味形各異。發展到清代時,全羊席更加豪華精美,「蒸之,烹之,炮之,炒之,爆之,灼之,熏之,炸之。湯也,羹也,膏也,甜也,咸也,辣也,椒鹽也。所盛之器,或以碗,或以盤、或以碟,無往而不見羊也。」 (《清稗類鈔·飲食類》)技法之全面,品類之豐富,由是可知。元宮御膳對異族風味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如「河豚羹」在御膳中頗負盛名。此菜的主料是羊肉,所謂「河豚」是以面做成河豚之形,入油煎炸後放入羊肉湯煮熟。這本是一款維吾爾族的名菜,蒙古族人引之入宮,成為皇族貴戚喜食的一道美味,反映了元宮御膳對各族傳統飲食兼收並蓄、從善如流的特點。
明代宮廷御膳風味十分強調飲饌的時序性和節令時俗,重視南味。據《明宮史》載:「先帝最喜用炙蛤蜊、炒海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共燴一處,名曰『三事』,恆喜用焉。」由於明代在北京定都始於永樂年間,皇帝朱棣又是南方人,其妃嬪多來自江浙,故這時期的南味菜點在御膳中唱主角。自洪熙以後,北味在明宮御膳中的比重漸增,羊肉成為宮中美味。據《明宮史》載,羊肉主要用於養生保健,且多在冬季食用。另據《事物紺珠》載,明中葉後,御膳品種更加豐富,麵食成為主食的重頭戲,且肉食類與前代相比,不僅品種增加不少,而且烹飪方法也有很大突破:「國朝御肉食略:鳳天鵝、燒鵝、白炸鵝、錦纏鵝、清蒸鵝、暴腌鵝、錦纏雞、清蒸雞、暴腌雞、川炒雞、白炸雞、燒肉、白煮肉、清蒸肉、豬肉骨、暴腌肉、荔枝豬肉,燥子肉、麥餅鮓、菱角鮓、、煮鮮肫肝、五絲肚絲、蒸羊。」可見,御廚對各地美味的網羅及其自身烹調技術的提高是明宮御膳不斷出新的前提。
清代的宮廷御膳在中國歷史上已達到了頂峰。御膳不僅用料名貴,而且注重饌品的造型。清宮御膳在烹調方法上還特別強調「祖制」,許多菜餚在原料用量、配伍及烹制方法上都已程式化。如民間烹制八寶鴨時只用主料鴨子加八種輔料;而清宮廚御烹制的八寶鴨,限定使用的八種輔料不可隨意改動。奢侈糜費,強調禮數,這雖說是歷代宮廷御膳的共點,但清宮御膳在這兩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皇帝用御前,必須擺好與之身份相符的菜餚,御廚為了應付皇帝的不時之需,往往半天甚或一天以前就把菜餚做好。清代越是到後來,皇上用膳就越鋪張。有關資料顯示,努爾哈赤和康熙用膳簡約,乾隆每次用膳都要有四五十種,光緒帝用膳則以百計。因此,後期清宮御膳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是空前的。清宮御膳風味結構主要由滿族菜、魯菜和淮揚菜構成,御廚對菜餚的造型藝術十分講究,在色彩、質地、口感、營養諸方面都相當強調彼此間的協和歸同。清宮御膳宴禮名目繁多,唯以千叟宴規模最盛,排場最大,耗資亦最巨。
根據中國歷朝御膳的發展狀況,可對中國古代御膳的主要特點做如下歸納:
一是選料嚴格。御膳在生成之初就已具備了選料嚴格的特點。周代就有「不食雛鱉。狼去腸,狗去腎。狸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豬去腦,魚去乙,鱉去丑」(《禮記·內則》)的要求。「八珍」的製作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顯示了御廚選料的良苦用心,如烹制「炮豚」必取不盈一歲的小豬,烹制「搗珍」必取牛羊麋鹿的脊背之肉。據《周禮》載,周王室所設「內饔」,其職責就有「掌王及後、世子膳羞之割、亨、煎、和之事。辨體名肉物,辨百品味之物」,還要「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由此可見,至少自那時起,宮廷御膳對烹飪原料的取捨標准日漸嚴格,並已成為御膳菜點的一大特點。
二是烹飪精湛。中國歷代帝王無不以自己的無與倫比的權利徵集天下最好的廚師,滿足個人的口腹之慾。這些宮廷御廚有著高超的烹飪技藝。他們在宮廷御膳房內擁有良好的操作條件和烹飪環境,加之宮廷對烹飪的程序有嚴格的分工與管理,如內務府和光祿寺就是清宮御膳龐大而健全的管理機構,對菜餚形式與內容、選料與加工、造型與拼配、口感與營養、器皿與菜名等,都加以嚴格限定與管理。這種情勢下的烹飪不可能不精湛。
三是饌品新奇。從早期奴隸社會到漫長的封建時代,統治者對味的追求往往要高於聲、色。在物慾內容中,飲食享受佔主要地位,讓帝王吃好喝好,這既是御廚的職責,也是朝臣討好帝王的一個突破口。宮廷御膳正是伴隨著這樣的歷史步伐而不斷出新、出奇。僅以清代為例,入關之前,清太宗的祝壽御膳多用牛、羊、豬、鹿、狍、雞、鴨等原料入饌,入關以後,皇上及王府貴戚非名饌不食,促使御廚整日處心積慮,不僅要羅盡天下美味,而且還要創制許多名菜,如「御膳熊掌」、「御府砂鍋鹿尾」、「御廚鵝掌」、「御府鐵雀」等菜,都是這樣創制出來並流行於上層社會的。

3. 古代皇帝一頓飯幾十種菜,肯定吃不完。那麼這些剩菜都如何處理

對於一些夜貓子和晚睡黨,早餐有時會與中餐合並。不過,我國古代平民百姓流行「一日一餐」或「一日兩餐」,皇帝們則是享用「一日四餐」或「一日五餐」制。

慈禧太後

比如乾隆在1784年正月十一日於同樂園晚膳菜譜: 酒燉鴨子熱鍋、肥雞油煸白菜熱鍋、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燕窩肥雞絲、鴨腰口蘑鍋燒鴨子、冬筍爆炒雞、攤雞蛋、蒸肥雞鹿尾攢盤、百果鴨子攢盤,象眼小饅頭、鴨子餡提折包子、雞肉餡燙面餃子。

如果給我這頓飯下來,我以後見著鴨子可能就發瘋了,並且過於肥膩,絲毫沒有膳食搭配可言。而且從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乾隆的御膳,也沒有後人演繹的那麼富貴,比如其中還有一道攤雞蛋。

皇帝也是普通人,不會天天都吃的特別豪華。以清宮御膳來講,當時的御膳跟當時的平民生活相比,肯定是好的。有學者統計過,江南的農民,每年使用肉類(獸肉)的次數是一年十餘次,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普通人,當時日常餐桌上是沒有獸肉的,只可能有雞蛋或者魚,這已經是相當好的了。而皇帝則可以天天吃肉,已經是非同一般的待遇了。不過這種待遇跟我們今天相比,就差了很多。

4. 古代的皇帝真是不要臉,那麼多的美女都被他糟蹋了

眾所周知,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昏君與好色君王,尤其是登基為帝後鎮日沉迷女色,後宮中搜羅的美女環肥燕瘦各具特色,各種群芳爭奇斗艷,風流獵艷的韻事在正史野史乃至民間傳說里都是數不勝數,那麼楊廣究竟有哪些寵妃呢?

《隋書》《南史》等史書中明確記載楊廣喜歡過的女人至少有5個:蕭後、崔氏女、陳婤、宣華夫人、容華夫人。其中對蕭後是「寵敬」,對崔氏女是「愛幸」,對陳婤是「絕愛幸」,對姿貌無雙但早逝的宣華夫人更是「深悼之」。

當然,楊廣對蕭後的寵敬在很大程度是為了應付母親獨孤後的需要,以及出於對正妻這個身份的尊重。地球人都知道,獨孤後的悍妒之心簡直就是世間少有,不只不準自己的丈夫和別的女人生兒育女,朝中大臣寵愛自家小妾也要遭到她的讒毀,親生兒子寵愛小妾同樣要遭到她的詆毀。當楊廣還是晉王的時候,為了把親哥哥楊勇從太子之位上擠下來,自然要想著法子討好母親,於是表面上就裝作只寵正妻蕭妃一個,只和蕭妃生孩子,但背地裡照舊姬妾無數。

不過風流歸風流,楊廣沒忘了要打好掩護,府中的姬妾就算有了孩子也不養。所以盡管有個善妒的母親在一旁虎視眈眈,但演技影帝級別的楊廣還是很輕松地在母親面前表現出了一副乖巧兒子、忠貞丈夫的模樣,相比之下,寵愛小妾雲昭訓、庶子多多的楊勇就非常不得母親的歡心。

等太子之位一到手,悍妒的母親也死了,楊廣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對蕭妃大不如以往,而正值盛年的蕭妃也早在開皇6年生下南陽公主後就再也沒有生育過,楊廣的寵妃寵妾卻日漸增多。登基後更不用說,楊廣完全是撒開了歡地肆意挑選各種美女充實後宮,又重新設立了當初獨孤後撤掉的三夫人、九嬪等高品級的嬪妃,後宮中有名分的嬪妃就有120人,還有無數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承衣刀人侍奉左右。至於被楊廣「寵敬」的蕭後,面對丈夫越來越荒唐的舉止想勸也不敢勸,只能咽下百般愁苦,做了一篇《述志賦》聊以自慰。

而成功坐上龍椅的楊廣,不僅對蕭後的寵愛變得淡薄了,對蕭後的弟弟、蕭後所生的嫡子們也越發不待見。

如蕭瑀作為蕭後的親弟弟,隋朝的國舅,卻經過幾次加封才得了個正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的散官,對比一下蘭陵公主的駙馬柳述,不過是因為娶了個公主,一下子就得到了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優厚待遇。國舅蕭瑀還經常被楊廣斥責疏遠,被貶為河池郡守的時候,甚至當天就被趕出了京城。

就連楊廣的嫡長子楊昭在長安受封太子時,楊廣連長安都不想回,只派了個使者前去冊封。後來楊昭無數次上表請求想要在父親身邊多留一段時間,楊廣都不肯答應。

楊昭死後,由於蕭嬪所出的趙王楊杲尚在襁褓過於年幼,蕭後所生的次子楊暕作為儲位的唯一人選,這才以嫡次子的身份得到父親的重視,楊廣不得不給他的齊王府安排了一些幕僚,但沒過多久,楊暕就因為打獵時的獵物比楊廣多而遭到楊廣的猜忌。楊廣唯恐楊暕會對自己不利,給他配備的人員都是又老又弱,後來宇文化及造反,楊廣聽到外面兵荒馬亂的聲音,竟然對蕭後說:「是不是楊暕那個不孝子要逼宮了?」

相比之下,楊廣的寵妃崔氏女雖然地位不及蕭後尊貴,但是她的家人卻因為她深得楊廣寵愛,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和蕭家人一樣的待遇。

崔氏女是崔君綽的女兒,因為受到廢太子楊勇的牽連,隋文帝親自下詔將崔君綽等人杖責一百,妻子兒女家產田宅全部充官,崔氏女也因此被沒入掖庭,從而得到了楊廣的寵愛。後來楊廣登基後又重新下了份詔書,說崔君綽、蕭嚴等人的罪行罪不及子嗣,免除了他們家人的懲罰,准許他們重新入仕。對此,《隋書》明確記載蕭嚴是因為中宮蕭後的原因,崔君綽則是因為女兒「入宮愛幸」——因為楊廣對崔氏女的寵愛,崔家才得到了這份殊榮。

不過在楊廣的後宮中,因為女兒姐妹受寵而給整個家族帶來了飛黃騰達的遠不止崔家一家,陳朝的那群宗室子弟們也是因為姐妹得寵,從而被楊廣愛屋及烏。

話說這些陳朝公主也是一群可憐人。陳朝滅亡後,陳宣帝和陳後主的女兒們統統作為戰利品被送往隋宮,由於公主數量眾多,隋文帝乾脆來了個陳女大派送:要麼是賞賜給功臣做妾,比如將陳宣帝的女兒一個賞給賀若弼,一個賞給楊素;要麼是直接沒入掖庭為宮婢,如果被皇帝臨幸了就成為後宮嬪妃,比如隋朝後宮中大名鼎鼎的宣華夫人就是陳宣帝之女寧遠公主,還有一個弘政夫人,也是陳宣帝之女臨川公主;剩餘的還分配到了各個皇子親王的府上,比如楊廣的一個小妾就是陳後主的第四女廣德公主,秦王楊俊的府中也有一個陳嬪,即陳後主第五女臨成公主。

楊廣對廣德公主寵不寵愛不得而知,但在一群陳朝公主中,楊廣最寵愛的有兩人:宣華夫人與陳婤。

宣華夫人是直接沒入掖庭充為宮婢的,《隋書》記載宣華夫人「性聰慧,姿貌無雙」,而在獨孤皇後的恐怖政策之下,整個後宮鮮少能有宮嬪被隋文帝臨幸,「唯陳氏有寵」。不過這還不是最厲害的,更厲害的是宣華夫人不僅傾倒了做父親的隋文帝,還迷住了做兒子的楊廣,所以父親一死,楊廣迫不及待地當晚就臨幸了宣華夫人,甚至還特意給了她好幾枚同心結作為定情信物。等楊廣正式即位後,立馬就將宣華夫人召進宮中,只不過宣華夫人鬱郁寡歡,不到一年多的時間就病死了,楊廣十分傷心,不僅極為沉痛地哀悼了宣華夫人,還特意為她寫了篇《神傷賦》。

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的另一位寵妃容華夫人蔡氏也是和宣華夫人一樣,在隋文帝死後就被楊廣重新召進宮中,當完了老皇帝的寵妃,繼續再做新皇帝的愛妃。

至於陳朝的另一位公主陳婤,在大業二年被楊廣冊封為貴人。楊廣對陳婤極為寵愛,史書稱「絕愛幸」,寵愛到了什麼程度呢?根據《南史》的記載,原本陳朝滅亡後,100多位宗室子弟被隋文帝發配到了各個地方,自己種田養活自己,但如今為了討心愛的女人歡心,楊廣將這些宗室子弟全部召回京城,授予他們官職。於是陳朝的宗室子弟們身為各處的地方官員,一時間遍及天下。

另外除了崔氏女、宣華夫人、容華夫人、陳婤外,楊廣的後宮中明確記載姓氏的還有生育一子的蕭嬪,這個蕭嬪雖然沒什麼得寵記錄,但她的兒子趙王杲卻十分受父親寵愛,楊廣不論是下江南征高麗還是伐突厥,都要帶著這個兒子不離身側,這樣的待遇就算是蕭後所生的元德太子楊昭與齊王楊暕也不曾有過的。

如此算算,史書中明確有姓可考的楊廣寵妃都已經至少有5個了,除此之外,正史中還記載楊廣經常與宇文皛等人宴飲作樂時,和楊廣坐在一起的那群寵姬,還有楊廣死後被竇建章的妻子曹氏強迫出家的那些妃嬪美人。雖然這些同樣得寵的嬪妃沒能留下具體的姓氏和品級封號,但很明顯,楊廣的後宮寵妃數量相當眾多,就更別說野史中的吳絳仙、侯夫人、袁寶兒等人了。

唐朝的顏師古在《大業拾遺記》記載了一位殿腳女吳絳仙,楊廣乘龍舟下江南時見到此女,被她那雙長長的蛾眉所深深吸引,奈何吳絳仙已為人婦,於是楊廣只能將其冊封為崆峒夫人,極為寵愛。又因為吳絳仙喜畫娥眉妝,而這種螺子黛出產波斯國,每顆價值十金,極為昂貴。所以楊廣讓別的妃嬪宮人用廉價的銅黛,唯獨給吳絳仙每日使用的仍舊是價值十金的螺子黛。楊廣甚至常常倚在簾子邊上痴痴地看著吳絳仙,還對周圍的人說:「古人說秀色可餐,像絳仙這樣的人兒真的可以讓人感覺不到飢餓!」

《大業拾遺記》中還有一位袁寶兒更是地球人都知道,尤其是袁寶兒因為腰肢纖弱,嬌憨多態,舞姿優美,深得楊廣的寵愛。當時洛陽進獻合蒂迎輦花,楊廣便讓袁寶兒手持合蒂迎輦花,號為司花女,又忍不住對虞世南說:「以前傳言說趙飛燕能在掌上起舞,我有些不信,以為是儒生文過飾非,人怎麼能在掌上起舞呢!如今得到寶兒,才知道這是可信的!」楊廣又令虞世南作了一首詩:「學畫鳥黃未半成,垂肩嚲袖太憨生。緣憨卻得君王惜,長把花枝傍輦行。」

另外還有一個侍兒韓俊娥也十分得楊廣的寵幸,楊廣幾乎每晚都要召她侍寢,惹得蕭後捻酸吃醋不已,經常私下審問她,最後又找了個借口把韓俊娥給趕下了龍舟。

《隋煬帝海山記》也是唐朝人所寫,據此書記載,楊廣建造了一座西苑,裡面共有十六院,每院有二十人,全部選取宮中容顏絕色的美人,每一院選楊廣臨幸最多的美人為夫人,作為此院之首。楊廣經常泛舟湖上,讓這些美人唱他所作的曲子。而楊廣為賊人所殺時,最常寵幸的朱貴兒正陪伴在身旁,最後與楊廣一同被殺。

至於《迷樓記》中的侯夫人,也是楊廣一手促成的悲劇。根據正史的記載,楊廣登基後就開始大選美女,甚至大業八年全國因為大旱、疫病死了很多人的時候,楊廣仍不忘下詔讓江南淮南諸郡上貢姿質端麗的少女,並規定從此以後年年都要上貢,侯夫人就是因此入的宮。根據史書記載,侯夫人不僅「顏色猶美如桃李」,而且極富才情,但是後宮美人無數,侯夫人16歲入宮,直到24歲都沒能見過楊廣一面,最後留下13首自己做的詩,懸梁自盡。楊廣得知後十分傷感,見到侯夫人死後仍舊美麗非常的容顏更是氣憤不已,認為宦官許廷輔失職,將他賜死,又因為十分喜歡侯夫人的詩作,便讓樂府宮人傳唱。

不管正史野史,楊廣都保持了風流好色的統一形象。正史中的楊廣為了這些寵妃,既可以免罪又不惜授官,出手相當的大方;甚至因為一代佳人宣華夫人的早逝而深悼不已做賦傷感,活脫脫一個情種模樣。也就難怪野史中楊廣的濫色程度是更上一層樓,吳絳仙、袁寶兒,朱貴兒、侯夫人等人的存在看似只是小說家言,但空穴不來風,若正史上的楊廣沒有那麼多風流韻事,民間又怎麼會只盯著他風流獵艷的這一面來專門著書呢?

正史野史中明明如此風流濫色的楊廣,卻僅僅因為留下記載的子女少(想想楊廣成太子前為討好獨孤皇後而處理掉的子女,隋亡後跟著蕭後流落突厥的諸位公主,以及宇文三郎淫亂後宮時與之有丑聲的公主們,都沒有專門的封號、生平記載),就給粉飾成了對蕭後一往情深的專一帝王,真是極大的諷刺。

《隋書·煬帝本紀》:
「(大業八年)是歲,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密詔江、淮南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

《隋書·後妃列傳》:
煬帝時,後妃嬪御,無厘婦職,唯端容麗飾,陪從宴遊而已。帝又參詳典故,自製嘉名,著之於令。貴妃、淑妃、德妃,是為三夫人,品正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是為九嬪,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員,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是為世婦。寶林二十四員,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是為女御。總一百二十,以敘於宴寢。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已下。

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之女也。性聰慧,姿貌無雙。及陳滅,配掖庭,後選入宮為嬪。時獨孤皇後性妒,後宮罕得進御,唯陳氏有寵。晉王廣之在籓也,陰有奪宗之計,規為內助,每致禮焉。進金蛇、金駝等物,以取媚於陳氏。皇太子廢立之際,頗有力焉。及文獻皇後崩,進位為貴人,專房擅寵,主斷內事,六宮莫與為比。及上大漸,遺詔拜為宣華夫人。

初,上寢疾於仁壽宮也,夫人與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狐誠誤我!」意謂獻皇後也。因呼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閣為敕書訖,示左僕射楊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張衡入寢殿,遂令夫人及後宮同侍疾者,並出就別室。俄聞上崩,而未發喪也。夫人與諸後宮相顧曰:「事變矣!」皆色動股慄。晡後,太子遣使者齎金合子,帖紙於際,親署封字,以賜夫人。夫人見之惶懼,以為鴆毒,不敢發。使者促之,於是乃發,見合中有同心結數枚。諸宮人咸悅,相謂曰:「得免死矣!」陳氏恚而卻坐,不肯致謝。諸宮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及煬帝嗣位之後,出居仙都宮。尋召入,歲余而終,時年二十九。帝深悼之,為制《神傷賦》。

容華夫人蔡氏,丹陽人也。陳滅之後,以選入宮,為世婦。容儀婉,上甚悅之。以文獻皇後故,希得進幸。及後崩,漸見寵遇,拜為貴人,參斷宮掖之務,與陳氏相亞。上寢疾,加號容華夫人。上崩後,自請言事,亦為煬帝所烝。

煬帝蕭皇後,梁明帝巋之女也。江南風俗,二月生子者不舉。後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而養之。未幾,岌夫妻俱死,轉養舅氏張軻家。然軻甚貧窶,後躬親勞苦。煬帝為晉王時,高祖將為王選妃於梁,遍占諸女,諸女皆不吉。巋迎後於舅氏,令使者占之,曰:「吉。」於是遂策為王妃。

後性婉順,有智識,好學解屬文,頗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寵敬焉。及帝嗣位,詔曰:「朕祗承丕緒,憲章在昔,爰建長秋,用承饗薦。妃蕭氏,夙稟成訓,婦道克修,宜正位軒闈,式弘柔教,可立為皇後。」帝每游幸,後未嘗不隨從。時後見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因為《述志賦》以自寄。

《隋書·刑法志》:
先是蕭嚴以叛誅,崔君綽坐連庶人勇事,家口籍沒。嚴以中宮故,君綽緣女入宮愛幸,帝乃下詔革前制曰:「罪不及嗣,既弘至孝之道,恩由義斷,以勸事君之節。故羊鮒從戮,彌見叔向之誠,季布立勛,無預丁公之禍,用能樹聲往代,貽范將來。朕虛己為政,思遵舊典,推心待物,每從寬政。六位成象,美厥含弘,一眚掩德,甚非謂也。諸犯罪被戮之門,期已下親,仍令合仕,聽預宿衛近侍之官。」

《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五:
煬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乃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開皇舊制,久拋擁懿壞鎂鈾尬瀾侍之官。先時蕭岩以叛誅,崔君綽坐連庶人勇事,家口籍沒。岩以中宮故,君綽緣女入宮愛幸,帝乃下詔,革前制,令諸州犯罪赦戮之門,周以下親,仍令合仕,聽預宿衛近侍之官。

《隋書·列傳二十四》:
蕭嬪生趙王杲。

《舊唐書·高祖本紀》:
會有詔征高祖詣行在所,遇疾未謁。時甥王氏在後宮,帝問曰:「汝舅何遲?」王氏以疾對,帝曰:「可得死否?」

《南史·陳宗室列傳》:
長子君范,未襲爵而隋師至。時宗室王侯在都者百餘人,後主恐其為變,乃並召入,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總督之,又陰為之備。六軍敗績,相率出降,因從後主入長安。隋文帝並配隴右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以處之。大業二年,隋煬帝以後主第六女婤為貴人,絕愛幸,因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由是並為守宰,遍於天下。君范位溫縣令。

《吳興志》卷十六:
隋煬帝妃陳氏,統記雲陳後主第四女,母高昭儀,封廣德公主。
隋秦王嬪陳氏,統記雲陳後主第五女,長興人謝昭儀生,封臨成公主。
隋文帝夫人陳氏,統記雲長城人,宣帝第十四女,母施氏太妃,後主封寧遠長公主。
隋文帝弘政夫人陳氏,統記雲長城人,宣帝第二十四女,母曾美人,即後主之妹,封臨川長公主,按南史,隋文帝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女也,性聰慧,姿貌無雙,不言第幾女,未知孰是。

《隋書·宇文慶列傳》:
協弟皛,字婆羅門,大業之世,少養宮中。後為千牛左右,煬帝甚親昵之。每有游宴,皛必侍從,至於出入卧內,伺察六宮,往來不限門禁,其恩幸如此。時人號曰宇文三郎。皛與宮人淫亂,至於妃嬪公主,亦有丑聲。蕭後言於帝,皛聞而懼,數日不敢見。其兄協因奏曰:「皛今已壯,不可在宮掖。」帝曰:「皛安在?」協曰:「在朝堂。」帝不之罪,因召入,待之如初。宇文化及弒逆之際,皛時在玄覽門,覺變,將入奏,為門司所遏,不得時進。會日瞑,宮門閉,退還所守。俄而難作,皛與五十人赴之,為亂兵所害。

《資治通鑒》:
帝臨朝凝重,發言降詔,辭義可觀;而內存聲色,其在兩都及巡遊,常以僧、尼、道士、女官自隨,謂之四道場。梁公蕭矩,琮之弟子;千牛左右宇文皛,慶之孫也;皆有寵於帝。帝每日於苑中林亭間盛陳酒饌,敕燕王倓與鉅、皛及高祖嬪御為一席,僧、尼、道士、女官為一席,帝與諸寵姬為一席,略相連接,罷朝即從之宴飲,更相勸侑,酒酣餚亂,靡所不至,以是為常。楊氏婦女之美者,往往進御。皛出入宮掖,不限門禁,至於妃嬪、公主皆有丑聲,帝亦不之罪也。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周宗室·宇文神慶傳》:
協弟晶,字婆羅門,大業中養於宮內,後為千牛左右。煬帝甚親昵之,每有游宴,必侍從。至於出入卧內,伺察六宮,往來不限門禁。時人號為宇文三郎。與宮人淫亂,至於妃嬪公主亦有丑聲。蕭後言於帝,晶聞,懼不敢見。協因奏晶壯,不可久在宮掖。帝不之罪,召入,待之如初。化及殺逆際,為亂兵所害。

《北史·卷十四·列傳第二煬愍皇後蕭氏》:
及宇文化及之亂,隨軍至聊城。化及敗,沒於竇建德。建德妻曹氏妒悍,煬帝妃嬪美人並使出家,並後置於武強縣。是時突厥處羅可汗方盛,其可賀敦即隋義城公主也,遣使迎後。建德不敢留,遂攜其孫正道及諸女入於虜庭。

《資治通鑒》:
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發顯仁宮,王弘遣龍舟奉迎。……又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陵波、五樓、道場、玄壇、板、黃篾等數千艘,後宮、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載內外百司供奉之物,共用挽船艚、八棹、艇舸等數千艘,並十二衛兵乘之,並載兵器帳幕,兵士自引,不給夫。

5.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普通人吃的比古代皇帝還好嗎

中國古代一直都是講究禮儀的社會。禮儀制度,融會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再加上古代社會是皇帝一人專權的封建社會,皇帝貴為九五之尊,自然在吃方面也是非常講究禮儀。皇帝的飲食,也必須要有尊貴的架勢。如果不具有這些,也就失去了皇帝的尊嚴。

古代皇帝在吃之前,也必須要有一套尊貴的禮儀

如果是堯、舜、禹時期,那肯定沒有我們吃得好,那個時候是半游牧、半漁獵、半耕種狀態,而且是靠天吃飯,最為重要的是,那個時候是平均分配,皇帝(首領)與普通平民吃得差不多,主食一般是小米,肉食的話還看運氣了,如果運氣好,打獵打到了動物,那就天天有肉吃,如果打不到,就得喝小米粥了,再配點野果吃。

但是,從夏朝開始,天子吃的東西就不是普通民眾所能比的,夏、商、周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君主制開始加強的時候,直到秦朝統一了天下,建立了皇帝制度之後,皇帝就成為天下最高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吃著天下最好的食物,用著天下最好的物品,即使是今天的普通老百姓,也是根本比不了的。

6. 在各朝各代的帝王中,他們吃的御膳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用餐不容置疑全是豐富十分的,那麼,各朝各代的君王,他們吃的御膳究竟是怎樣的呢?歷史資料顯示,秦漢時期在我國的營養搭配禮儀常識早就十分健全了。從菜式到烹制,從用餐方法到宴席等,都有著十分苛刻的級別規定。

周朝最知名的"周朝八珍",是2飯6菜構成的,分別是肉生抽澆米飯(淳熬)、肉生抽澆黍白米飯(淳母)、煨烤炸燉母羔羊(炮牂)、煨烤炸燉乳豬(炮豚)、牛、羊、鹿的裡脊(搗珍)、酒槽牛肉(漬)、相近五香牛肉乾(熬)、烤串肉油狗肝(肝)。夠具體豐富了吧?

漢朝時魯、川、粵幾大特色菜早就產生,皇上用餐規定務必要有必有八珍之味。在其中「水陸八珍」有:魚翅、海叄、明骨、魚膠魚肚、花膠、熊掌、鹿筋、雪蛤。「小動物八珍」有:熊掌、象撥、駝峰、猩唇、鹿尾、猴腦、豹胎、花膠。菜式講究之水平,確實令人咋舌!

7.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青樓女子有哪些

蘇小小:錢塘玲瓏秀
歌妓出身的張麗華後來做了是南朝陳後主的貴妃,她長相上最大的特點是發長七尺,光可鑒人,眉目如畫。此外,更具有敏銳才辯及過人的記憶力,所謂「人間有一言一事,輒先知之。」她在做龔貴嬪的侍兒時,陳後主一見鍾情,封為貴妃,視為至寶,以至於陳後主臨朝之際,百官啟奏國事,都常常將張麗華放在膝上,同決天下大事。特別是張麗華為他生下一個兒子之後,立即
立為太子,張麗華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提高、鞏固。陳後主陳叔寶。小字黃奴,他即帝位的時候,北朝的隋文帝楊堅正大舉任賢納諫,減輕賦稅,整飭軍備,消除奢靡之風。隨時准備攻略江南富饒之地,而陳後主竟然奢侈荒淫無度,臣民也流於逸樂,給隋朝以可乘之機。
紅拂:慧眼識英雄

紅拂女姓張,在南北朝的戰亂中,流落長安,被賣入司空楊素府中為歌妓。因手執紅色拂塵,故稱作紅拂女。
魚玄機:妒命女詩人
玄機,原名幼薇,字慧蘭,生於唐武宗年間。她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悉心栽培,五歲誦詩,七歲習作,十一二歲就已經小有名氣了。而最了解並欣賞她的人,就是當時的大詩人溫庭筠。
在魚玄機的父親去世後,她們母女搬到平康里--當時的妓院聚集地居住,平日里做一些漿洗的工作,用以糊口。溫庭筠慕名而來,找到魚玄機,讓她當場以「江邊柳」為題賦詩一首,小姑娘不慌不忙地念道: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面,花落釣人頭。

薛濤:千古女校書
在「安史之亂」過後,原來在京城為官的薛勛與妻子裴氏遷往蜀中。過了不久,裴氏生下一個女孩,取名薛濤,字洪度,表示她是在驚濤駭浪的洪流中度過的。
李師師:三笑傾人國
李師師原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三歲時父親把她寄名佛寺,老僧為她摩頂,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認為她很象佛門弟子,因為大家管佛門弟子叫「師」,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師師。過了一年,父親因罪死在獄中。她又鄰居撫養長大,漸漸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膚白皙,被經營妓院為業的李媼將她收養,教她琴棋書畫、歌舞侍人。一時間李師師成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爭奪的對象。最後連宋徽宗也聞其名而想一親芳澤。高俅、楊戩自然慫恿宋徽宗,並信誓旦旦地保證不會走漏消息。
王朝雲:東坡好知己
王朝雲,字子霞,錢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中,卻獨具一種清新潔雅的氣質。宋神宗熙寧四年,蘇東坡被貶為杭州通判,一日,宴飲時看到了輕盈曼舞的王朝雲,備極寵愛,娶她為妾,此時的蘇東坡已經四十歲了。
秦淮八艷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愛情故事的八位才藝名妓。
明末在秦淮一帶的八個名妓,有兩個版本:
顧橫波 馬湘蘭 李香君 柳如是 董小宛 卞玉京 寇湄 鄭妥娘
李香君 李貞麗 王月 寇湄 陳圓圓 楊宛 王微 柳如是
又稱「金陵八艷」。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於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艷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艷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只是大部分已經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故宮博物館曾展出了馬湘蘭的蘭花長卷,無錫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圖;最後一點就是她們對愛情和友誼十分忠誠。秦淮八艷都是被逼上青樓的。有誰想過這樣的賣笑生涯呢?她們無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終生廝守,可他們的從良,總是以愛情和友誼為擇偶標准,但是卻歷經坎坷。這固然是當時社會婦女的悲劇,也體現了她們自身高尚的品質。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氣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者何止百千?諸多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命運皆與她們有著重大關系。美女愛英雄,妓女愛才子。她們的艷麗不僅令凡俗之人動心,更令許多英雄才子為之神魂顛倒,乃至歷史隨之改變。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欄瓦肆,歌舞昇平,笙歌徹夜的景象。其中青樓林立,盡是風塵女子的世界,儼然成為明代最為繁華的歌舞地。許多青樓都收留有父母雙亡,孤苦無依的童女。她們教其琴棋書畫,詩詞歌舞。待其長成後便成為青樓中的招牌。金陵八艷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鄭妥娘、顧眉生、寇白門、陳圓圓、董小宛皆是由雛妓養成至秦淮河一「絕色」的。

八艷不僅個個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詩詞歌舞樣樣精通,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們關心天下大事,與繼東林黨之後的復社文人來往密切,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當真巾幗不讓須眉。她們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與金陵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風流韻事被時人傳為美談。

豈知金陵四公子在當時文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成立的復社是繼東林黨之後又一重要的帶有政治色彩的文學社團。金陵四公子均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之後,詩詞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雙全,為大明朝作過很多貢獻。他任崇禎帝翰林院檢。明亡後他為光復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講官,永曆帝的宰相。當清朝一統天下成定局之後,他又積極籌備反清復明活動。當時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萬,其孫方苞便是後來桐城派的鼻祖。

八艷中的柳如是,顧眉生,寇白門後來都從良跟隨明末的歷史名臣。明亡後,八艷中許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追捕。陳圓圓,董小宛也由此出現在當時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生命中。

當時明末將領吳三桂投在闖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制著長城要塞,抵禦清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陳圓圓被獻與吳三桂受盡恩寵。兩人感情篤深。後來李自成麾下另一將搶奪陳圓圓。吳三桂迷戀與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連一女子也保護不了!」將軍一怒為紅顏,自此吳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農民軍畢竟難敵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清軍入關,如風卷殘雲般將其殲滅。李自成功敗垂成,成為歷史上的悲劇英雄。清統一天下後,吳三桂因其功高而被封為西南潘王。若當時陳圓圓未被搶,吳三桂未必會倒戈相向,歷史上是否真會有大清朝還未可知。

"董小宛與清順治帝的愛情更是驚天動地。清軍入關之時董小宛已從良嫁了冒襄。冒襄是金陵四公子之一,家財萬貫,文章才貌都是無可挑剔的。董小宛本就可幸福安穩地度過一生,不想偏遇豫王多鐸兵下江南。他早已聽聞過金陵八艷之名。於是設法構陷冒襄,搶走董小宛。後又將董小宛獻給順治帝。順治得了董小宛就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當真寵幸有加。竟在半年之內冊封其為董鄂妃。豈知在當時由剛入宮到被封為妃子一般人至少需要三年。董小宛在半年內被封為妃在清史上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她對這一切卻不怎麼在意,只掛念冒襄。這反使順治對她更著迷,不思朝政。豫王多鐸怕董小宛得寵後伺機報仇,便先下手為強向孝庄皇太後參奏,攻擊陷害她。孝庄皇太後終為所動,下旨令董小宛出家當尼姑。董小宛做尼姑後也不怎麼悲傷,反倒清靜自在。但順治帝卻難以割捨,思念日深。她病逝後,順治便看破紅塵,落發為僧。一代君王就這樣做了和尚。若董小宛未被逐,那麼清史又將怎樣演下去呢?順治帝自是不會出家做和尚的了。"

此系傳說,不可信,請看董小宛的詞條。

金陵八艷,色冠一方,她們的命運與帝王將相緊連在一起。許多歷史事件的背後,帝王將相的許多令常人難以理解詭異出格的行為都可從她們的命運中找到答案。英雄愛美女,金陵八艷之艷,可謂艷之極至!

一、風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於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她是嘉興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由於她美艷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採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復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於崇禎十四年她20餘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後生有一女。有「紅學「者認為,曹雪芹設計的絳雲軒是來自柳氏的絳雲樓。

當崇禎帝自縊,清軍佔領北京後,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錢謙益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氏硬托住了。於是錢便靦顏迎降了。錢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錢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於受柳氏影響,半年後便稱病辭歸。後來又因案件株連,吃了兩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並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系。柳氏並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為後世所詬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而沖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

郁達夫在《娛霞雜載》中錄有柳如是的《春日我聞室》一詩。就文學和藝術才華,她可以稱為「秦淮八艷」這首。著名學者陳寅恪讀過她的詩詞後,「亦有瞠目結舌」之感,對柳如是的「清詞麗句」十分敬佩。清人認為她的尺牘「艷過六朝,情深班蔡」。柳氏還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她的畫嫻熟簡約,清麗有致;書法深得後人贊賞,稱其為「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

1666年錢氏去世後,鄉里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氏為了保護錢家產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惡棍們雖被嚇走,一代才女卻這樣結束了一生。柳氏死後葬於虞山佛水山莊。

二、傾國名姬陳圓圓

陳圓圓本為崑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於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艷」之中。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

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圓圓後,神馳心盪,高興得摟著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將若何?」吳三桂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田畹回答,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吳三桂在其督理御營的父親勸說下,將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佔,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李自成戰敗後,將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後棄京出走。吳三桂抱著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此時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自引吳三桂帶著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後獨占雲南。吳氏進爵雲南王後,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託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後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後,遂乞削發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綉佛。

後來吳三桂在雲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雲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三、艷艷風塵董小宛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艷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紳商賈的明爭暗鬥。但這個流落風塵的女子鄙視權貴,巧與周旋,勇於斗爭。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於才氣、風流倜儻,兩人一見鍾情。冒辟疆容貌俊美,風度瀟灑,人稱「美少年」,是復社中一位才子。

小宛入冒氏之門後,與冒家上下相處得非常和諧。馬恭人(辟疆母)和蘇元芳(辟疆妻)特別喜歡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順從,服侍她們比婢女還要用心。閑暇時,小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小宛初進冒家,仿鍾繇帖,學曹娥碑,每天寫幾千字,既不錯字,也不漏字。

小宛還曾代替辟疆給親戚朋友書寫小楷扇面。從前在蘇州的時候,小宛曾經學過一段時間繪畫,能夠畫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她15歲時畫的《彩蝶圖》現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上有小宛題詞,並有二方圖章印記,還有近人評價很高的題詩。小宛的畫傳世絕少,該圖是一幅難得見到的佳作。到如皋後,她保持著對繪畫的特殊愛好,時時展玩新得長卷小軸或家中舊藏。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壺茶煮米飯,再佐以一兩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飯量喜歡吃甜食、海味和臘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為辟疆製作的美食鮮潔可口,花樣繁多。如釀飴為露,酒後用白瓷杯盛出幾十種花露,不要說用口品嘗,單那五色浮動,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們常常是一人一壺,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對,細細品嘗茶的色香性情。

小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這個菜名雖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東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還善於製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麵、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製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樓牌董糖都是名揚海內的土特產。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劉娘子、宋五嫂、蕭美人、王小余列為我國古代十大名廚,恐不為過。

月色如水,最為小宛所傾心。夏夜納涼,小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紈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著月亮的升沉移動幾榻。半夜回到室內,她仍要推開窗戶,讓月光徘徊於枕簟之間。月亮西去,她又捲起簾櫳,倚窗而望,戀戀不舍,還常常反復回環地念誦李賀的詩句「月漉漉,波煙玉」。「我和你一年四季當中,都愛領略這皎潔月色,仙路禪關也就在靜中打通。」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緻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

辟疆說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這清福也包括靜坐香閣,細品名香。辟疆最欣賞「橫隔沉」,這是一種內質堅致而紋理呈橫向的沉香。小宛最珍愛東莞人視為絕品的「女兒香」,他們還蓄有不少「蓬萊香」。辟疆曾從江南覓得一種味如芳蘭的「生黃香」,他拿了一兩塊給廣東朋友黎遂球鑒賞,黎遂球嘆為觀止。小宛還用從內府獲得的西洋香方子製作過百枚香丸。他們講究品香時的情調。寒夜小室,玉幃四垂,點燃兩三枝紅燭,在幾只宣德爐內燃沉香,靜參鼻觀,就好像進入了蕊珠眾香深處。

四、俠肝義膽李香君

在明末那個非常墮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覺不到他們所面對的局勢,正日益變得內憂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濃衣翠的綉樓里,卻生活著一群對明朝的前途甚感憂心的紅塵女子。

位於鈔庫街中段的媚香樓,就是這些綉樓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歌妓李香君,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其實,在當時的秦淮八艷中,李香君的名氣並沒有柳如是或陳圓圓那麼大。而現在漫步秦淮舊巷,能找到的綉樓也只剩下這一座了。這是一座兩層高的綉樓,樓梯狹窄,行走的腳步聲,透過樓板清晰地向上傳去。崇禎十二年的秋天,年僅21歲,但已名聞四方的復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剛從河南商丘來到南京,便拋開即將開始的鄉試,直接走上了這架暗紅色的樓梯。

那一年,李香君正當十六歲花季妙齡,「溫柔纖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轉嬌羞,未入芙蓉之帳。」她坐在綉簾掛落的花格窗前,遙望著秦淮河,她在等待她夢中的愛情。當侯方域驀然出現在她的面前時,她一定感覺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緣已經來臨。這本應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風花雪月,只是可惜選錯了時代背景。隨著滿清鐵蹄的入關,明朝大廈快速地坍塌。朱氏親王倉皇南渡,在一片烏煙瘴氣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權。

復社的死對頭阮大鋮,抓住了這個機會,從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來。他投靠南明佞臣馬士英,出現在政治舞台的前台。阮大鋮本是一個被清流階層所唾棄的人物,但他還是想改頭換面。於是,他企圖用金錢收買侯方域,來達到他個人的政治目的。這一伎倆,很快就被才識過人的李香君識破。她堅決拒絕了阮大鋮的金錢誘惑,並要求侯方域立即與之斷絕關系,劃清界限。老羞成怒的阮大鋮,用卑鄙的手段進行報復。侯方域無奈,揮淚離開了南京,這段短暫的愛情也倉促地畫上了一個傷感的句號。
五、俠骨芳心顧眉生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艷」中,顧橫波是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誥封為「一品夫人」,柳如是陳圓圓亦有不及;同時,她也是最受爭議的一位----據說先有一位與她私訂終身的才子由於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後來她那仕於明朝晚節不保的丈夫龔鼎孳每謂人曰「我願欲死,奈小妾不肯何」,儼然一個紅顏禍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毀人名節,與多數人印象中「秦淮八艷」的俠骨柔腸,深明大義迥然有異。著名史家孟森先生嘗作《橫波夫人考》一文,對龔顧之人品大大不以為然,認為夫婦二人皆是勢利無恥之徒,利慾熏心之輩。曾被譽為「「禮賢愛士,俠內峻嶒」的橫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嗎?

顧橫波,生於1619年,本名顧媚,字眉生,又名顧眉,號橫波,又號智珠、善才君,亦號梅生,人稱「橫波夫人」,婚後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據《板橋雜記》記載,顧橫波「庄妍靚雅,風度超群。鬢發如雲,桃花滿面;弓彎纖小,腰支輕亞」,她通曉文史,工於詩畫,所繪山水天然秀絕,尤其善畫蘭花,十七歲時所繪《蘭花圖》扇面今藏於故宮博物院中,十八歲與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參加揚州名士鄭元勛在南京結社的「蘭社」,時人以其畫風追步馬守真(即出生較早的馬湘蘭,也是秦淮八艷之一,明代知名女畫家,尤善畫蘭),而姿容勝之,推為南曲第一。(南曲,泛指賣藝不賣身的江南名妓)又精音律,嘗反串小生與董小宛合演《西樓記》《教子》。
七、風流女俠寇白門
寇白門名湄,字白門,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艷之一。《板橋雜記》曰:白門娟娟靜美;跌宕風流,能度曲,善畫蘭,相知拈韻,能吟詩,然滑易不能竟學。正由於白門為人單純不圓滑,而決定了她在婚戀上的悲劇
崇禎十五年暮春,聲勢顯赫的功臣保國公朱國弼,在差役的護擁下來到了鈔庫街寇家,幾次交往後,白門對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禮,溫柔親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時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歲的寇白門濃妝重彩地登上了花轎。明代金陵的樂籍女子,脫籍從良或婚娶都必須在夜間進行,這是當時的風俗。朱國弼為了顯示威風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執紅燈的士兵從武定橋開始,沿途肅立到內橋朱府,盛況空前,成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親場面。
八、才華橫溢馬湘蘭
馬湘蘭(1548——1604)可以稱為明代的女詩人、女畫家。據《秦淮廣記》載,她名守真,字湘蘭,小字玄兒,又字月嬌,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娘」。她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故有「湘蘭」著稱。她相貌雖不出眾,「姿首如常人」,但「神情開滌,濯濯如春柳早鶯,吐辭流盼,巧伺人意」。

閱讀全文

與中國美女吃帝王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314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155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753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28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601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650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654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1896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09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595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872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444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420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974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12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2667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747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722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942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