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木蘭詩一個什麼樣的女英雄
讓我們從木蘭詩中尋找答案
我們前面了解了傳統評價,傳統評價有很多與詩歌傳遞信息並不符合的地方。
首先,是有關木蘭從軍的目的?
木蘭雖然是主動從軍,但她的目的男性大不相同。班超投筆從戎,辛棄疾棄文從武,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建功立業,留名歷史。而木蘭從軍的原因則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只能由她代替父親走上戰場,為國建功立業的宏願絕非木蘭個人的目的。木蘭走上戰場是一種不得以,而不是她主觀選擇的結果。人們普遍稱贊的,僅僅是她的孝順以及從孝心產生的勇氣。仔細考慮一下,花木蘭是否可為自己走上戰場?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完全有理由想像,如果花木蘭只是因為覺得自己有軍事方面的天分和才能而從軍,則很有可能被加上「離經叛道」的罵名。而不是如同今天我們了解的那樣得到交口稱贊。
其二,全詩只有「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六句關於戰爭的描寫。這些固然能從側面說明木蘭經歷戰爭的險惡,襯托木蘭的勇敢,但更主要的目的還是展示戰爭的艱辛。這一段寫木蘭的從軍作戰生活,本來是可以有許多精彩內容可以寫的,但作者寥寥數語就將這段經歷概括了出來,有關木蘭如何作戰一字未提。我們只能想像花木蘭在戰場上的勇敢表現,而沒有任何文字可以佐證。可見作者的興趣不在於表現女英雄在戰爭中的勇敢,而在於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本身。也就是說,這首詩想向世人傳達的,並不是女性的英雄主義,也不是想表明在戰爭方面女性可以完全做到和男性一樣,應該得到人們的公平對待。
第三《木蘭詩》中的女英雄木蘭,自始至終,都是以男性角色參與戰爭的。這非常重要是解構木蘭的突破口。從這個角度看,木蘭從軍更有著深刻的悲劇色彩。這種虛假的,表面意義上的男女平等被演化為女性設法將女性特徵掩蓋起來,將「女」字消融在時代、社會、階級之中。乃至於取消性別界限,抹殺性別差異,以男性的標准認同作為衡量女性的標准。很長一段時間內,婦女解放就是以這個標准進行的。因此,才能響亮的提出「不愛紅裝愛武裝」。追求男女平等被演變成為了,要改變「女子不如男」的世俗偏見,首先就必須將自己身上的女性掩蓋起來,最起碼在表面上變成一個男性,然後以男性的身份來證明女性並不是只能做男性的附屬。真是一個可悲的悖論。也即是說即使女人可以參與到男性的社會角色中,並且可能會比男人做得更好,但是,這種闡釋,最終還得站在男性視角下進行的。雖然可能這並不是《木蘭詩》所要表達的原意,但詩歌體現出的,就是女人即使能在戰場上這一傳統意義上的男性專屬區獲得成功,獲得認同,最後還是要藉助男人的外表和力量。木蘭只是象徵性地進入了男性的權利范疇,行使男性權利,她並沒有為女性去爭取這個權利。因而開辟男女平等的新紀元根本無從談起。當然不能否認木蘭之類的女性本身確實是實現平等的先驅人物。然而必須看到,長期在話語和文化的影響下,對木蘭形成的固定理解,實際限制了女性對平等的要求。更為糟糕的是,由於花木蘭這個例子被廣泛的接受,因此她局限了女性對自由和平等的想像。以為象花木蘭這樣就己經是真正的平等了,進一步的說,以為「男女平等」就是要把女字給抹殺掉,在穿衣行動上學習男性,努力掩蓋自己的女性特徵。這個誤解是如此的可悲,應該反思「花木蘭」,要去除對她的誤讀,看到在對她過分誇大的贊揚背後,實質卻是對她的反抗的弱化和規范化。
㈡ 古代的女英雄有幾個
1.花木蘭:流傳版本最廣為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後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但《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民歌,不可能隋朝才出現。最真實應是北朝人(由詩中「黑山」可知,黑山所處應是北朝)而北朝為鮮卑人為尊,初年士兵多是鮮卑人很少漢人,又因為鮮卑女性地位較高(最初為母系氏族),女子主母也可領兵。所以木蘭應該是鮮卑人姓賀賴,後音譯為花。
2.梁紅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飛同時代的大將軍韓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為韓世忠所救。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當時韓世忠只是一名小軍官,不敢答應,後來韓世忠升為將軍後,才正式迎娶梁紅玉為妻。在韓世忠的眼中,梁紅玉並不是一般的風塵女子,她應有過人之處。韓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術在黃天盪對歭。當時,金兀術擁兵十萬,戰艦無數,而韓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韓世忠聽取梁紅玉的計策,由韓率領小隊宋兵艦誘金兵深入葦盪,再命大隊宋兵埋伏,以梁紅玉的鼓聲為命,以燈為引,用火箭石矢焚燒敵船。 金兵果然中計,梁紅玉站在金頂上擂鼓台,韓世忠率船隊迎戰,只聽「咚,咚」戰鼓響,金兵被韓世忠引入黃天盪,梁紅玉三通鼓響,埋伏的宋軍萬箭齊發,頓時火光沖天,金兵紛紛落水,棄船逃命,死傷無數。梁紅玉以燈為引,指揮宋軍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為世人歌頌。
3.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巴渝戰功卓著的女將軍、女軍事家。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為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榆關)。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並且在四川、貴州地區又相繼擊敗奢崇明、安邦彥、張獻忠、羅汝才等叛軍,取得成都之捷、重慶之捷、夔門之捷等。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後謚號「忠貞」。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贊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
4.南朝至隋初時期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她生年不祥,是高涼(今屬廣東)人,出身於俚族冼姓大家。她從小就喜歡耍刀使槍,武藝高強,還精通兵法,又讀過許多書,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子。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她嫁給了高涼太守馮寶,從此被稱為「冼夫人」。
㈢ <<木蘭詩的相關問題
互文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東市買駿馬,西市……(四句)
復沓
「問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辭」八句(太長,懶得打了..)
頂真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排比
"爺娘聞女來"六句 "東市買駿馬"八句
比喻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誇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設問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對偶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旦辭"四句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對偶太多了。.自己看著順眼的幾乎都是..)
反問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巾幗英雄梁紅玉:
著名的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紅玉的事跡,在《宋史·韓世忠傳》中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宋史》卻沒有講明梁紅玉的籍貫。有關文物史料證明,梁紅玉是楚州人。
在蘇州靈岩山的西麓,有一座「宋韓蘄王」的墓,近旁有一塊神道碑,名曰「中興佐命定國元勛之碑」。墓的主人即抗金名將韓世忠及其夫人梁紅玉。南宋孝宗趙 於淳熙四年�1177年 為岳飛等人平反昭雪,同時也追封韓世忠為蘄王,再謚忠武,並按王的規格重新安葬了韓世忠夫婦,立了一塊特大的神道碑。此碑高4米多,字數逾萬個,俗稱「萬字碑」。此碑文字雖已剝蝕,幾不可見,但蘇州博物院存有全碑文本及拓片。碑文中有兩處記載了梁紅玉的籍貫:「楊國�即梁紅玉 ,家楚州,織薄為屋蓋。」「楊國,家本楚州,寓京口�即今鎮江 也。」此碑建於梁氏去世不到30年,碑名由孝宗親題,碑文系禮部尚書趙雄撰寫,內容應當是十分可靠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刻本《山陽縣志》記載:「宋,梁夫人,蘄王韓世忠妻。楚州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亂,梁流落為京口娼家女。」《淮安府志》及此後的《重修山陽縣志》也有類似的記載。北辰坊又名北辰鎮、北神堰,位於今淮安市淮城鎮新城村。刻於清康熙年間的淮安人張鴻烈詩集《淮南詩抄》下卷中有一首題為《北神堰韓蘄王楊國夫人梁氏》,詩中寫道:「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織葦堰上頭。蘄王夫人昔家此,隨母播遷至潤州�即今鎮江 。」作者在題記中說:「北神堰即今新城北門外以西是也,梁夫人微時家此。」清末淮安人盧介清所著《詠淮紀略》詩集中有《梁夫人》一詩,首聯為:「夫人淮產居北辰,流落京口避亂塵。」其注雲:「宋韓世忠妻梁氏,北辰坊人。」以上材料足可以斷定,梁紅玉就是淮安人。
梁紅玉生於北宋末年的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梁紅玉少年時代便和家人一起,編織蒲包賣錢度日。不久,金兵大舉南下,兵荒馬亂,梁紅玉便和母親隨大批難民流浪到鎮江,後來淪落為軍中藝人,以舞劍彈唱為業。一年元旦,梁紅玉早起進軍府賀新年,忽然看見廊柱下好像伏卧著一隻白額猛虎,鼾聲如雷,非常驚奇。她連忙抽劍欲刺,再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年輕的士卒。經詢問,才知他就是韓世忠。梁紅玉奇其才,將他帶到家中,談得非常投機,不久便由母作主,嫁給了他。宋高宗於1127年在臨安�今杭州 登基即位之後,見韓世忠南征北討,作戰英勇,屢建奇功,便提升他為浙西制置使,駐守在秀州�今嘉興 。那時,梁紅玉帶著兒子滯留在臨安。兩年後,金兵相繼攻下徐州、淮安和揚州,南宋朝廷一片驚慌。這時,承宣御營使正副統制苗傅和劉正彥乘機勾結金人,在京城發動兵變,妄圖逼高宗退位。他們擔心韓世忠率軍前來討伐,便將梁紅玉及其子扣押起來,作為人質。當時的宰相朱勝非常了解梁紅玉的為人,便假意向苗傅獻計:韓世忠重兵在握,撫慰才是上策。苗深信不疑,便奏明被挾制的太後,封梁為安國夫人,派她前去勸說韓世忠,接他進京。梁紅玉假意應允,第二天就趕到秀州,與韓商討對策。不久,他們調集了四方兵馬,與朱勝里應外合,一舉平定了叛亂。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 ,韓世忠和梁紅玉奉命駐守京口,抵擋南下的金兵,士卒僅7000人。這年3月,金兀術率領數萬精兵,幾百艘戰船,沿運河南下,企圖渡江消滅南宋。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韓世忠夫婦經過周密部署,於15日和金兵展開會戰。那天,梁紅玉身先士卒,登上十幾丈高的樓櫓,冒著流矢,親自擊鼓助戰。金兵逃到哪裡,她的指揮旗就指向哪裡。金兀術被堵截在黃天盪里整整48天,出於無奈,情願盡還所掠,貢獻名馬,以求生還。但韓世忠堅決不答應。後來,金兵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利用老鸛河故道,鑿開一條大渠,通到長江,才逃往建康�今南京 。金兵敗走之後,梁紅玉不但不居功自傲,而且上疏朝廷彈劾丈夫「失機縱敵」,請皇上「加罪」。這一舉動更使朝野震動,人人感佩。不久,朝廷在封賞韓世忠的同時,加封梁紅玉為楊國夫人。
1135年,梁紅玉和韓世忠乘勝追擊金兵,又一次來到家鄉淮安府。他們大修城池,以淮水為界,抵抗金兵。他們與士兵同勞役,共甘苦,所以士卒用命,人心一致,鎮守楚州10餘年,「兵僅3萬,而金人不敢犯」。
1140年,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檜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獲勝對自己不利,便向金國求和,命岳飛由朱仙鎮班師,接著就解除了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兵權。第二年,秦檜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韓世忠和梁紅玉力爭不得,便憤然辭官,歸隱於杭州的馬塍梅園。韓世忠卒於1151年,不到兩年,梁紅玉也抑鬱而死,與韓世忠同葬於蘇州靈岩山麓。
洗夫人:
南朝至隋初時期洗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她生年不祥,是高涼(今屬廣東)人,出身於俚族冼姓大家。她從小就喜歡耍刀使槍,武藝高強,還精通兵法,又讀過學多書,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子。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她嫁給了高涼太守馮寶,從此被稱為「洗夫人」。
梁武帝末年,羯族首領侯景起兵反梁,高州刺史李遷仕不但不去討伐,竟然還與侯景勾結起來,想利用馮寶所統率的軍馬。幸好李遷仕的陰謀被洗夫人看穿了,洗夫人帶領千名勇士進入高州城,猝不及防地出擊,很快平定了叛軍,李遷仕被迫狼狽逃竄。洗夫人協助馮寶治理嶺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公元569年,馮寶去世了,兒子馮仆當上了陽春(今廣東陽春)太守。廣州刺史歐陽訖起兵反梁,誘騙馮仆作為人質,想逼迫洗夫人一同反叛。兒子的性命和國家大局擺在洗夫人面前,她思量來思量去,最後毅然起兵平叛。慶幸的是,兒子也被平安救出。由於這次功勞,洗夫人被封為中朗將、石龍太夫人。隋朝時,洗夫人仍然積極協助朝廷治理嶺南,平定叛亂,被隋文帝封為譙國夫人。即使到了晚年,洗夫人還常常以國家大義教育她的子孫。洗夫人一輩子都致力於國家的統一,作為女流之輩,又是邊遠少數民族,因此她的事跡尤為人們所贊嘆。
平陽公主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這位柴紹在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謀略出眾,善於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勞。消滅唐朝最後一個對手梁師都他還是主將。李淵起兵的消息就傳來,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yi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qi yi 軍。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里,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於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才更名娘子關。
唐賽兒
明朝農民qi yi領袖。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農民qi yi 發生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qi yi中心在山東益都一帶。唐賽兒(生卒年不詳)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唐賽兒於十八年二月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qi yi,占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明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鎮壓,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派都指揮僉事劉忠佐之,率京營五千人星夜馳赴山東,圍卸石棚寨。唐賽兒遣人詭降,言寨中食盡水缺,謀從汲道撤逃。柳升信以為真,統重兵防守汲道。qi yi軍乘夜突圍,殺死劉忠,轉戰安丘、諸城等地。但終因官軍眾多,又遭山東都指揮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朱明廷為搜捕唐賽兒,竟逮捕了山東、北京等地的數萬名出家婦女,而唐賽兒等人還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終。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秦良玉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1648) 字貞素,苗族人,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四川總兵。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後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崇禎召加一品夫人、少保。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明思宗見過女將軍後,感慨萬千,曾寫下了四首詩,誇贊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贊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
馮婉貞
馮婉貞,,清咸豐年間人,,,北京謝庄人,祖籍山東,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十九歲的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庄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1860年,,清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佔領了北京以後,到處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這種暴行很快擴大到郊區。離圓明園5公里光景,有一個小村子,叫謝庄。莊上有個精通武藝的馮三保,他18歲的女兒婉貞,從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學得一身好武藝,騎馬射箭,舞刀弄槍,樣樣精通。馮婉貞向父親提出:敵人有洋槍洋炮,咱們應當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長矛的優勢,沖到敵人跟前去拼殺,讓洋人的槍炮發揮不了作用。馮婉貞率領青年們在距離村子兩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樹林里隱蔽起來。下午四點鍾,剛在謝庄吃過虧的侵略軍果然抬著大炮來了,這次他們來了約600人。當敵人來到樹林旁邊的時候,馮婉貞拔出大刀,奮勇當先,率領青年們向侵略軍沖去。侵略軍遭到這突然的襲擊,非常驚慌,隊伍立即大亂。他們想放槍,可是距離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強用槍上的刺刀與青年們進行搏鬥。馮婉貞帶領大家,揮舞著大刀、長矛勇猛砍殺,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紛紛敗退。狡猾的敵人急於想擺脫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槍射擊。馮婉貞看出了敵人的詭計,率領謝庄的青年步步進逼,迫使侵略軍始終不能用洋槍來射擊。這一仗,一直打到黃昏,英勇的謝庄青年打死侵略軍100多人。剩下的敵人,不得不丟下長槍大炮,倉皇逃跑了。侵略軍受到這次打擊後,再也不敢來侵擾謝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中國女性的吃苦耐勞是世界聞名的,但是她們的英雄事跡卻很少為世人所知。在國難當頭時,她們巾幗不讓須眉,指揮千軍萬馬,馳騁在刀光劍影的疆場,勇氣可欽可敬,事跡可歌可泣。正如近代革命志士、巾幗英雄秋瑾詩中所說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㈣ 木蘭詩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被合稱為「樂府雙璧」。《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斗的精神。
原文
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qiáng)。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餘。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夥伴,夥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㈤ 《木蘭詩》中的女主人公花木蘭,在歷史上她真實存在過嗎
花木蘭是一個藝術形象,存在於北朝民歌《木蘭辭》之中。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相當混亂的一個時期,各種割據政權在中國北方地區擁兵自立,這些割據政權很多都是少數民族政權,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之所以會產生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一是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還比較淺,封建意識和封建禮教作用還很有限,女性還不是很受歧視;二是由於人口少,加上連年征戰,人口的減少速度很快,所以少數民族婦女在生產勞動中擔負了很大的工作,甚至走向戰場直接參戰。
花木蘭的故事是有真實歷史背景的,但是花木蘭的確是一個虛構的藝術形象,只能說明那個時代的人們的一種保家的戰斗精神,連柔弱女參軍報國了,這帶有一定的戰爭動員的色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戰爭的慘烈,男丁不夠女兵都參戰了。
㈥ 為何眾人不知木蘭是女郎成為熱搜話題,你對花木蘭有哪些了解
“巾幗不讓須眉”形容的就是像花木蘭這樣的女性英雄豪傑,當然在參軍期間她女兒身的身份並沒有人知曉,在她打仗的12年裡,因為很懂得隱藏的緣故,使得花木蘭就好像男兒般,受到士兵的尊敬,手底下的人也十分敬仰她。事實上在決定代父從軍的時候,她就做好了一切准備,但都幸運的躲過去,很多人不解花木蘭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明確中心論點:花木蘭不是普通的大頭兵。在木蘭詩中,有這樣一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你以為這就是花木蘭身為女性在從軍前報復性購物?不,這裡面蘊藏了更深層次的信息。花木蘭是有馬的,所以最差也是騎兵大爺,而不是苦哈哈的步兵。這一點還可以從旁佐證: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㈦ 木蘭辭里的女英雄姓什麼,名什麼
姓花,名木蘭
㈧ 《木蘭詩》是一首什麼題材的詩你還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幾故事呢急急急~~
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
通曉文史 工於詩詞 洗盡鉛華——顧橫波
秦淮八艷中,顧橫波是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受誥封為「一品夫人」。柳如是陳圓圓亦有不及;她通曉文史,工於詩畫,所繪山水天然秀絕,尤其善畫蘭花,十七歲時所繪《蘭花圖》扇面今藏於故宮博物院中,十八歲與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參加揚州名士鄭元勛在南京結社的「蘭社」,時人以其畫風追步馬守真,而姿容勝之,推為南曲第一。
美人心計 漢朝第一後——竇漪房
她,出生貧寒,然不驕不躁、不妄自菲薄,謀略過人,先後扶持了漢朝3個有名的明君,敦促了 「文景之治」之盛世。如此膽大,如此英明,如此謀略,世間女子,除了武則天,天下能有幾人?
鄧綏
東漢和帝鄧皇後(81年-121年),東漢女政治家。名綏,南陽新野人(今河南新野),是漢光武帝時太傅鄧禹的孫女,禹為南陽豪族,隨光武帝起事,為東漢初的大功臣;其父鄧訓,曾為護羌校尉,撫邊有功,其母為東漢第二任皇後陰麗華的堂侄女。和帝死,她先後迎立殤帝、安帝,臨朝執政近二十年,其兄居要職,掌握大權。執政期間,崇尚寬簡,不事奢華。兼用外戚、宦官,尊理三公
落雁——王昭君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孝庄 皇太極妃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清朝歷史上舉足輕重、頗受關注的人物。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嫁給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後金「英明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側福晉,時年十三歲。在後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捲入一場又一場政治斗爭的漩渦,並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固的地位並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
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唐高宗時為皇後、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後自立為武周皇帝,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武則天死後,立一塊「無字碑」,千古流傳
呂雉
漢王朝創始人漢高祖劉邦的正配夫人。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後,武則天,慈禧太後)的第一個。
她為人有謀略而性殘忍,在劉邦翦除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她雖為女流,但不乏政治家的風度,不管是幫助劉邦打天下還是把持政事,每每從容不迫,識破奸人計謀,化險為夷。
人人恨得牙癢癢——慈禧
雖然慈禧垂簾聽政,手段辛辣,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的前進和解放,迫害的生命也無數,但是,我還是要惻隱一下,這樣的人是寂寞的。。。
人面桃花相印紅,歷史上第一個為國獻身的美女——息媯
息媯,春秋時陳國公主,先為息國君夫人,後為楚國王後.她出生在深秋,卻滿園桃花盛開;一出生就引來了百鳥朝鳳,額上帶著桃花胎記,仿如桃花女神轉世.可是陳國智者卻預言她的到來會引來生靈塗炭.她貴為公主卻從小就遠離王宮,伴著乳娘長大,因為面若桃花,又稱「桃花夫人」。
文成公主(?-680),
唐朝宗室之女,漢族。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理,並信仰佛教,後被聯姻嫁給藏族的松贊干布,她對藏族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深受吐蕃人民愛戴。
緹縈(tí yíng)
是西漢時期代(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的人。她住在山東。她的毅力和勇氣,不但使父親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漢文帝深受感動。因而廢除這種殘酷的肉刑。緹縈是淳於意五個女兒當中最小的一個。淳於意從前當過官,後來棄官行醫,救死扶傷,深受民間尊敬。人們從四面八方,長途跋涉,找她求醫。淳於意精於醫術,替人醫病,差不多治一個好一個。
太平公主(約670年—713年),
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則天。下嫁薛紹,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後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 太平公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僅僅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武則天的女兒,而且幾乎真的成了「武則天第二」。
李娃原名李亞仙,
是唐代天寶年間京都長安的一位煙花女子,以重情仗義而被人們譽為義妓。她拋棄繁榮,助其所愛,更能謹守婦道,嚴整治家,因而被朝廷封為汧國夫人,一個出身卑賤的妓女竟能獲此殊榮,在當時引起了轟動。
長孫皇後(601—636),
河南洛陽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後為宗室長因號長孫。高祖稚,大丞相、馮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將軍。父長孫晟,字季,涉書史,趫鷙曉兵,仕隋為右驍衛將軍。母親高氏,為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樂安王高勵之女。 長孫皇後於仁壽元年出生於長安,大業九年(13歲)嫁給了唐國公李淵的二子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後,被立為皇後。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後在立政殿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初謚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文德順聖皇後。
穆桂英
-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孫尚香,
三國時期的主要女性人物之一,即孫夫人,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孫仁。史書《漢晉春秋》記載名為孫仁獻。生卒年不詳,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尚香在三國時歸屬吳國,原為東吳郡主,後嫁與劉備。孫堅與吳國太(吳夫人之妹)之女,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朗之妹,劉備的三夫人。孫尚香自幼喜好武藝,手下侍女皆帶刀具,常以與人擊劍為樂,身帶利器又容姿甚美。因為她作為「亂世梟雄」劉備的妻子,並且志勝男兒,因此自然而然被人們稱為「梟姬」。 關於孫尚香的一生有許多種的說法。但無論歷史上是哪種真正的結局,讓後人值得肯定的是,孫尚香是紛亂的三國時期中一名傑出的女英雄,這正可謂是「巾幗不讓須眉」。
李太後,
原名李彩鳳, 明朝慈聖皇太後,漢族,郭縣人。是歷史上「母儀天下」太後的代表,參政不亂政,秉國不貪權。隆慶帝皇貴妃,萬曆帝生母。
樊姬,樊姬不僅勸庄王重視人才,招納賢士,還曾為了規勸庄王罷游獵,勤政事,不吃禽獸肉。所以,人們稱距荊州城約四公里的樊姬墓為諫獵墓。庄王能夠招賢納士,罷游獵勤政事,勵精圖治,使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樊姬是有很大關系的。樊姬的賢淑,受到人們的崇敬,歷代許多名人志士都撰文作詩,歌頌她的賢淑和功德。唐代宰相、詩人張說在《登九里台題樊姬墓》一詩中說:「楚國所以霸,樊姬有力焉。不懷沈君祿,誰進叔敖賢!」清道光進士、陝西巡撫馮譽驥也作《樊姬墓》一詩說:「賢妃為減宮廚膳,禽荒有訓從容諫。君王定霸豈徒然,還記虞生薦士年。九列冠裳甘竊位,一言巾幗解求賢。蒍敖相業光紀南,詎識進身由女子。」
應該夠了吧!!!
㈨ 木蘭詩塑造了一位少數民族女英雄形象他戰斗的地方在今天哪個地方的附近
木蘭詩塑造了一位少數民族女英雄形象,戰斗的地方在今天(燕山山脈)的附近。
《木蘭詩》是中國北朝的一首民歌,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9)木蘭詩中有多少個美女擴展閱讀:
《木蘭詩》是中國詩史上罕有的傑作,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
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完滿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天性善良勇敢,沉著機智,堅忍不拔,是木蘭英雄品格之必要內涵,對父母對祖國之無限愛心和獻身精神,則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
同時,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從「不聞爺娘喚女聲」到「木蘭不用尚書郎」,從「木蘭當戶織」到「著我舊時裳」,始終不失其為女性之特點。故木蘭形象極為真實感人。《木蘭詩》創具一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其特質,乃是中國人傳統道德精神、樂觀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
這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實與以諷刺為特徵的西方喜劇大不相同。《木蘭詩》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歌之天然特長,鋪排、誇張、象聲、懸念的突出運用,對於渲染氣氛、刻劃性格,效果極佳。
㈩ 木蘭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木蘭詩中哪些
詳寫女兒情態,略寫英雄氣慨
詳寫:
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
准備行裝時的活動
奔赴戰場時的心態
凱旋辭官
回家後家人的歡樂
木蘭重著「女兒裝」的欣喜
略寫:
征戰沙場
處理原因:1、突出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於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2、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