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家塘」是什麼概念
當家塘:目的是為了蓄水救田,用於群眾洗衣洗菜、牲畜飲水、澆田灌溉、調蓄雨水、消防滅火等,被群眾稱為「當家塘」。可以靠存儲天然水進行農業生產灌溉。
雨水可以順利地匯入到大塘中;到了旱季,再從塘口引渠或用機井抽水,灌溉用水不再發愁。這樣的塘,被村民稱為當家塘
當家塘
□李 磊
農村人過日子,不能沒有個主心骨,這個主心骨就是當家的。如果一家之中女人當家,那麼孩子就是二當家的,男人是三當家的。男人對外介紹自己的老婆:「這位就是我的那位,當家的。」這么介紹,回家自然沒有架吵。
當家的,顧名思義就是一家之主,不但掌控著家裡的話語權,更是統攬家庭政治、經濟和生育大權。比如當家的說:「給你一百塊錢,你上街給俺娘買三斤肉、給俺爸買兩包煙、再給俺買一瓶香香回來。」那就得這么去買,錯一點也不行。再比如當家的說:「我打算下半年開始要孩子,你從今天開始就要戒煙、戒酒、戒熬夜,外加起早貪黑鍛煉身體。」如果不服,那你就試試看吧。等有了孩子,那孩子如果不吃辣椒,女主人通常會一巴掌摑在臉上:「快給我吃掉,吃辣能當家,不能吃辣長大了還不跟你爸一個坯子,都是個怕老婆的種。」
農村人的生活比較傳統,保留著很多的原始崇拜,家長崇拜便位列其中。女兒臨出嫁,老娘對她苦口婆心地講:「晚上睡覺蓋被子,一定要把娘家的被子蓋在上面,誰家的被子蓋在最上面,誰就能當家。」男方的老媽也這么說,一定要把自家被子蓋在最上面,婚後過日子不受氣。有一對農村夫妻,新婚第二天睜開眼便吵了一架,原來頭天晚上蓋的是男方家的被子,晚上被女人偷偷給換掉了。生米已做成熟飯,男人只好認慫,女人便開始當家作主了。女人說:「你快把尿盆倒掉,馬上要有親戚來串門了。」男人也只好這么依了。三天回門時,女人對娘家人和村裡閨蜜們說:這是我家二當家的。男孩便俯首稱臣。娘家人便覺得有面子,逢人便誇女兒有本事,剛過門,就把家給當了。
在我們李庄也這樣,「當家」這兩個字有著等同於黃金的價值和重量。李庄人稱一家之長,不叫家長,叫當家的。兩家孩子打架,一個挨了幾拳、一個被踢了幾腳,兩家大人在一起評理,如甲方是當家的,乙方不是當家的,甲方就對乙方說:「你說話就是嘴上抹石灰,白說,回去把當家的喊來。」兩家當家的到場後,如仍然解決不了,那就得請族長了。可族長也不叫族長,叫大當家的。大當家水平當然要高出一截,肯定從維護家族利益上拿出一個折中方案。吃虧的那家就不幹了,便跑去找村長。村長也不叫村長,叫總當家的。總當家對這類問題協調多了,斡旋的技術比國際水平低不了哪去,他能准確找到吃虧那家人的軟肋。他往往會這么勸:你家母牛不是要配種嗎,秋天就用他家的公牛;他家公牛種子好這是全村人公認的,我跟他家說說,免費。通常事情都是這么擺平的。
總之,小家要有小當家的,大家要有大當家的,如果一個人到了年齡,也沒找到一個當家的,那的確是一件讓爹媽犯愁的事。難道自己的產品這么不入眼,竟然二三十年也沒找到買家。他爸他媽(她爸她媽)准會這么想。還有一種情況,原本那個當家的離家出走或者撒手西行了,剩下的那位隔上三五年,便想方設法再找一個人來當家,上檯面的說法是,一個人過日子不旺火;私下裡這么說,一個人連被窩都焐不熱,一夜從黑到亮身子冰涼。
除了人給人當家,村裡人還喜歡找個物來給自己當家。男人找不到對象,找人幫忙也無濟於事,只有找物了,通常是找村裡最老的那棵槐樹,請樹老人家給自己當家作主,成就一段姻緣。如果得了個醫生治不好的病,那就找個看相的來捏捏自己的身子骨,了解一下身體里的風水狀況,缺水的就認一條河為乾娘,每次過河先給乾娘磕個頭;缺金的就認一口鐵鍋為乾爹,出趟遠門也要將一口乾爹背在身上。北方的村莊缺水,人們逐水而居,村莊圍水而建,一切活動都圍繞水來展開。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攀一門「水」親戚,得了什麼病、遇到什麼難、遭了什麼災的,都喜歡找這門親戚來救場。如果問題解決了,那無疑是水的功勞,解決不好,那道理就更明白了,連水都解決不好,還有誰能解決好呢?
北方的水,體量不大,成不了湖泊,更不能以河流的形態恣意流淌,它多以池塘的形態、以止水的形式存在。北方的水與南方的不同,如果以淮河為界,淮之南的水,軟、暖、輕,性格歡快,同一束流水從生到死,往往穿過百條溪,行走萬里路;而淮之北的水,硬、冷、重,喜歡沉默、寡居,往往起點就是它的終點,一輩子都不挪窩。北方的水塘一年四時,鮮有雨水補充,它們蒸發消耗、新陳代謝緩慢,長年維持著最低的耗損。有時一面水塘,幾年之中水量都保持恆定,拿竹竿一量,一寸不增、一寸不減,如果倒出來數,也肯定一滴不多、一滴不少。這些水塘的形狀或為圓形、方形、牛蹄形、月牙形、葫蘆形,它的名字也許跟了它的身形叫牛蹄塘、新月塘,也許跟了村莊的名字叫李家塘、邢家塘,也許跟了傳說故事叫八仙塘、龍王塘,也許遂了人們的心願叫安豐塘、幸福塘,但在這些名字之外,這些水塘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當家塘。
當家塘通常位於村莊的正中央或正南方。位於村莊正中央的,多為幾個家族所共用,大家圍著水塘搭建村莊,繁衍生息,最終將水塘層層疊疊地包圍了起來,水塘隱藏於村莊的深處,竟像牛的胃、駱駝的水囊了。圍水而居,是北方人最尋常的生活方式,這么生活不僅取水方便,還利於大家在用水上的相互監督與制衡。比如,李姓人家今年辦喜事、新房建的多,用掉了池塘里一半以上的水,那麼明年,用水的權力便流轉到了王姓人家,下一年,再朝下流轉。大家輪流控制用水權,不但節省用水,還有利於水源管理與保護。當家塘的另一個位置在村莊正南方。南方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尊位,通常是供奉祖先和神靈的地方,那麼,水也在供奉之列。人們每天挑著水桶去取水,之後便退到水塘的後方生活,這種開門見水、望水而居的生活,一直是北方人追求不懈的夢想。可以這么說,有水、有塘,才有了村莊,當家塘是人和牲畜共同的飲用水源,是村莊成立必備的要件,也是長年乾渴的北方大地的靈性與魂魄所在。
當家塘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當家」上。當家塘給其他的塘當家。在豐水季節,它虛懷若谷,接納百川。一些流浪的、路過的、在他處遭受排擠、被驅逐出境的流水,拖著疲憊的身體、懷著曲折的經歷匯集在一處,平復下躁動的情緒和動盪的內心,就以塘為家,過起了波瀾不驚的日子。在缺水季節,當家塘如一位祖母,運籌帷幄,統籌調配著水源,如相鄰的水塘乾涸,它便通過河流送去一束流水,給那些水塘留下一口活氣;如果哪塊土地的秧苗乾渴,它便兵分數路趕去支援,一解草木的燃眉之急。但在乾旱季節,當家塘便自斷支流,如同一棵老樹自決枝幹,它收身至塘底,量入為出,斤斤計較,守護一塘生靈,堅守住水塘最後的底線。
當家塘還會給人當家。每個村莊能容納多少人和牲口,發展至多大的規模,這不是人說了算,而是塘說了算。當村莊如藤蔓不斷蔓延壯大,而當家塘無力供給時,便要有一部人離開村莊。他們要麼重新選擇一方水塘,廣挖深掘,另立門戶;要麼將妻攜子,背井離鄉,開始了四處游盪的生活。每戶人家有人口變化時,也要給當家塘報告,比如,有的人家娶了媳婦,新人拜過堂之後,便來拜水塘;新人自報家門,向當家塘申請一個人的用水份額。每年除夕,當家塘在這一天放假休閑,如果要到當家塘里取水,要拎一串鞭炮到塘前燃放,一是請當家塘原諒,取水驚擾了它的好夢,更是感謝它一年來對家人的默默滋養。
在我們李庄,或許多為女人當家的緣故吧,人們通常把當家塘也視為女性。女人嘛,有同情心,會耍小脾氣,當家塘也不能例外。有一年大旱,李庄人擔水澆田,竟然挑幹了當家塘。恰在此時,村莊的祠堂突然起了大火,火借風勢,轉瞬便燒掉了半個村莊。這時,有人想起當家塘底部有鍋蓋大小的一方水窪,遂趕赴塘底取水滅火。可那方水窪里的水,竟然能自動生長、取不盡、用不竭,李庄人便依靠那一窪的水救下了村莊。
事後,有消息傳來:十里之外一條叫澮河的大河乾枯了,甚至連淮河也瘦了一圈。原來,當家塘同情這一村人家,打通地下通道,搬來了救水。村民便喟嘆:幸好給當家塘留下了一口氣,要是當家塘死了,李庄也絕對沒有了活路。還有一年,在一個多姓雜居的村莊里,幾個家族因取水發生爭執,最終幾代人的積怨演化成一場械鬥。當獲勝一方舉杯慶功、對塘當歌時,突然發現當家塘已經空空如也,連魚蝦也沒留下一隻。原來,那是當家塘生氣了,帶著它的蝦兵蟹將搬走到了他處。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如今,當家塘還靜靜地卧在村莊里,而人卻不見了蹤影。仲春回村,跪拜過一位草中的親人後,便去看望養育過我的另一位親人,當家塘。我問一位放羊的老鄉:整個村子都是空的,人都去了哪裡?老鄉說:年輕人大多進城打工了;老人嘛,要麼進城帶孫子上學了,要麼住進了土裡。我問身邊我家那位當家的:人在外地,要是遇到什麼急、難、險事,誰來替他拿主意呢?當家的說:有媳婦當家還不夠嗎?這話聽上去好像有理。
作者系蚌埠日報作家采訪團成員
Ⅱ 父母所居住的地方是個學區房孫子可以到地頭上學嗎
父母所居住的地方,這個學區房,孫子可以到地頭上學嗎?父母居住的地方雖然是學區房,但是孫子的戶口如果沒有在父母的戶口上是不可能省這個學校因為學校招收孩子上學時是按照區域劃分的,不是本區域的孩子是無法再本校區范圍內上學。
Ⅲ 把自己農村戶口的孫子戶口遷移到女兒城市戶口上,孫子可以上城市學校嗎
可以的,只要你能遷過去,都是可以的,現在只要你交社保,應該是都可以在城市裡讀書的吧,不過戶口在那裡是最保險的
Ⅳ 爺爺奶奶爸爸孫子在一個戶口本上,爺爺奶奶在縣城買房孫子能上學嗎
戶口本的居住地是縣城或者你們都已居住在縣城,可以到縣城上學。如只是買了新房還沒有入住,那暫時是不能在縣城上學。具體是否能上,可咨詢一下當地的教育局。
Ⅳ 孫子戶口和爺爺戶口在一起,父母的房產在其他地方,請問這個是跟父母的房產地讀書還是戶籍所在地讀書
應該在孩子戶口所在地讀書,若想讓孩去父母所在地讀書的話,把孩子戶口牽往父母所在地就好。其實那裡都可讀書,只是考試必需在孩子的所在地罷了。
Ⅵ 孫子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是農村戶口能不能在成里上學
如果小孩的父母或者小孩的爺爺奶奶,都沒有在城裡買房子或者租房子,小孩是不能在城裡上學的。不管小孩的父母還是小孩的爺爺奶奶,只要有一家在城裡有租房或者買房子了,孩子就可以在城裡上學。
Ⅶ 春秋時期孫武與吳越楚的故事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漢族,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時期齊國樂安[1][2](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
孫武
一歲:據《史記》和《新唐書》所記,孫武系陳國公子孫完後裔,生於樂安(今山東廣饒境內,齊樂安廣饒是齊國後花園,是齊桓公會盟諸侯的地方)。至公元前544年,孫武一周歲。 二歲: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齊景公五年,孫武在齊。子產執鄭政,鄭國大治。 三歲: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齊景公六年,孫武在齊。 四歲: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齊景公七年,孫武在齊。晉趙武死,韓宣子執晉政。楚令尹圍殺王自立,是為楚靈王。 五歲: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齊景公八年,孫武在齊。春,晉侯使韓宣子聘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六歲: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齊景公九年,孫武在齊。> 齊之田氏放貸,大斗出,小斗進,「民歸之如流水」。 七歲: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齊景公十年,孫武在齊。楚會蔡,陳,鄭,許,徐,滕,頓,胡,沈,小邾之君及宋世子佐,淮夷於申(今河南省南陽北)。楚靈王與陳,蔡等攻吳,破朱方(今江蘇省江東),執殺齊慶封。 八歲: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齊景公十一年,孫武在齊。魯廢中軍,四分公室。楚聯越攻吳,敗於鵲岸(今安徽銅陵一帶)。 九歲: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齊景公十二年,孫武在齊。楚攻徐,吳人救之,楚令尹子盪攻吳,敗於房鍾(今安徽省蒙城西南)。 十歲: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齊景公十三年,孫武在齊。楚靈王六年,章華之宮落成,召魯君往賀,魯昭公不得已赴楚。衛襄公死,子靈公元立。 十一歲: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齊景公十四年,孫武在齊。楚滅陳。 十二歲: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齊景公十五年,孫武在齊。 十三歲: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齊景公十六年,孫武在齊。田,鮑二氏攻欒,欒施,高疆奔魯。田桓子無宇對貧困孤寡者都發給糧食,其勢益大。 十四歲: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齊景公十七年,孫武在齊。楚靈王十三年,誘殺蔡靈侯,滅蔡,以公子棄疾為蔡公。吳王餘祭死,弟餘眯立。 十五歲: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齊景公十八年,孫武在齊。楚靈王十一年,派兵圍徐以威脅吳。 十六歲: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齊景公十九年,孫武在齊。楚公子棄疾(蔡公),公子比(子干),公子黑肱(子皙,三人均靈王之弟)率陳,蔡,不羹,許,葉之師入楚,靈王西歸自殺,立子比為王。棄疾以靈王將至恐嚇子比,子皙,二人自殺,棄疾即位,名熊居,是為楚平王。吳餘眯二年,來州來(今安徽省鳳台)。 十七歲: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齊景公二十年,孫武在齊。楚平王初立,恐國人及諸侯叛之,乃施惠於民,結好鄰國,息兵五年。 十八歲: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齊景公二十一年,孫武在齊。吳王餘眯死,子僚立。 十九歲: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齊景公二十二年,孫武蒙山求學。齊攻徐,至蒲遂(今江蘇省睢寧西南)。 二十歲: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齊景公二十三年,孫武蒙山求學。吳王僚攻楚,戰於長岸(今長江裕溪口一帶),大敗,失王船「余皇」,公子姬光(諸樊子)夜襲楚軍,奪回「余皇」。 二十一歲: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齊景公二十四年,孫武漫遊天下,考察歷史古戰場。 二十二歲: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齊景公二十五年,孫武漫遊天下,考察歷史古戰場。少師費無極(忌)欲平王疏遠太子建,請在城父(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北)築城,使太子居之,以通北方。楚在州來築城以拒吳。田書因伐莒功大,景公賜姓孫,食采於樂安。 二十三歲: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齊景公二十六年,孫武在齊,博覽群書,研究歷代戰爭兵法理論,作著《兵法》的准備工作。費無極譖太子建將以方城之外為叛,楚平王召見,建奔宋,繼又奔鄭,為鄭人所殺。楚殺伍子胥父兄及全家三百餘口,伍子胥奔吳。 二十四歲: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齊景公二十七年,孫武,是年與田淑賢成婚。 二十五歲: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齊景公二十八年,孫武在齊。周景王死。國人立長子猛。子朝猛爭位。晉出兵助猛。猛旋死,謚悼公。立其弟訇,是為周敬王。 二十六歲: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齊景公二十九年,孫武在齊。吳王僚八年,攻州來。楚與頓,胡,沈,蔡,陳,許之兵往救,戰於雞父(今河南省固始東南,一說在安徽壽縣西南),楚軍大敗。 二十七歲: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齊景公三十年,孫武在齊。楚平王十一年,以舟師與越人窺吳境,楚平王至圖陽(今安徽省巢縣南境)而還。吳躡楚之後,滅鍾離(今安徽省鳳陽東北)。 二十八歲: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齊景公三十一年,孫武在齊。魯昭公率師攻伐季孫氏,「三桓」聯兵反抗昭公,昭公兵敗奔齊。孔子因魯亂帶弟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 二十九歲: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齊景公三十二年,孫武在齊。楚平王死,子珍立,是為楚昭王。 三十歲: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齊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聯合欒,鮑,田三家反晏嬰,孫憑參與其中,恐遭敗後株連,孫武奔吳,隱於穹窿中,著成《孫子兵法》十三篇。吳王僚十二年,攻楚圍潛(今安徽省霍山東北)。楚左尹伯卻宛等絕其後,吳軍被困不能退。公子光利用時機,設宴請吳王僚赴會,遣專諸刺王僚。姬光繼位,是為吳王闔廬(閭)。楚伯卻宛等乘吳亂大敗吳師,凱旋而還。費無極,鄢將師妒火中燒,設計殺伯卻宛全家,伯卻宛子伯喜奔吳。國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殺死費無極,鄢將師。 三十一歲: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吳王闔閭元年。闔閭舉伍子胥為行人,伯喜為大夫。伍子胥奉闔廬之命,請孫武出山練兵斬姬。闔廬拜孫武為元帥兼軍師,執掌吳之國政。 三十二歲: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吳王闔閭二年。孫子在吳。 三十三歲: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吳王闔閭三年。吳取分兵擾楚之策,討吳叛臣,斷楚翅翼,滅徐與鍾吾。 三十四歲: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吳王闔閭四年。吳取三師以敝楚,多方以誤楚之策,攻楚之夷,潛,六,楚軍往救,吳軍攻弦,楚軍往救,吳軍又退。楚人探知吳軍確已返國,乃自回軍。楚軍一退,而吳之又一軍復出,進攻養邑,楚人救援不及,吳遂攻克養邑,殺公子掩余與燭庸。 三十五歲: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吳王闔閭五年。楚聯越伐吳,為吳軍所敗。闔閭使伍子胥增築都城。 三十六歲: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吳王闔閭六年。孫子在吳。 三十七歲: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吳王闔閭七年。吳為繼續施行多方誤敵之策,誘桐叛楚,投餌釣魚,囊瓦上鉤,率師攻吳,被吳軍擊敗於豫章,吳遂取巢,獲公子繁以歸。自此役之後,楚國豫章山以東諸邑及附庸,屬國全為吳所有。 三十八歲: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吳王闔閭八年。孫子在吳。楚囊瓦向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向唐成公索馬,兩君不肯,囊瓦無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九歲: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王闔閭九年。晉以周王室名義會十八國諸侯於召陵,謀攻楚。晉荀寅向蔡昭侯求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圍蔡,吳往救,開始了吳破楚入郢之戰。吳軍至淮納棄舟,越大別山,進攻楚囊瓦軍於柏舉(今湖北省麻城東),勝機攻入郢都。囊瓦奔鄭;昭王逃入雲夢澤中,被「盜」襲擊,又奔隨。楚申包胥求救於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許出兵。 四十歲: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吳王闔閭十年。秦救楚,敗吳兵,闔閭弟夫概回吳自立,闔閭先回吳,奪回王位。吳軍相繼班師回國。楚昭王回郢。 四十一歲: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吳王闔閭十一年。吳攻楚,敗其舟師,又敗其陸師於繁陽(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二歲: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吳王闔閭十二年。孫武見闔閭日益專橫,生活糜爛,沉溺於酒色,不納臣諫,遂以回國探親為由,隱遁山林,從此史無所記。有人說他回到了齊國,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有人說他功成身隱,以盡天年而終,終年七十五歲,即公元前470年,終於吳國姑蘇,即今江蘇省蘇州市所轄之吳縣。如此等等,俱都傳說而已,皆無史可考。
Ⅷ 戶口在老家,爺爺奶奶在市區買了房,孫子可以去市區讀書嗎
可以去讀書的,你爺爺奶奶的戶口本可以遷入戶口就可以讀書,各個地方的政策制度不一樣,有的必須你爸媽的戶口有一個遷入你才能遷戶口,所以你要去派出所戶籍科問問就清楚了
Ⅸ 房子買在崇州市上林西江是爺爺奶奶買的,孫子應該在那個學校讀書
你好,孫子應該是在崇州市第36小學讀書
Ⅹ 產權父母和子女各一半,戶口在一起,孫子可以在當地上小學嗎
父母和小孩戶口在居住地,其他地方沒有屬於父母的房屋產權,戶口所在地又有父母的部分或全部房屋產權,該小孩就能在所屬學區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