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搜索 > 美女教唱歌有什麼技巧

美女教唱歌有什麼技巧

發布時間:2022-06-01 10:47:43

❶ 唱歌的基本技巧

唱歌的基本技巧:

1、唱歌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東西就是氣,唱歌時,呼吸很關鍵。

唱歌時的呼吸與平時生活說話的呼吸不太相同,在唱歌中,要求聲音有一定的音量和力度變化,長時間唱歌更是容易使嗓音出現疲憊嘶啞的狀態,所以需要或強或弱或低或高的有控制有節奏的呼吸方式。

2、唱歌換氣也是關鍵。在唱歌時把氣全都裝進肚子里,用肚子里的氣將聲音沖出來。具體就是在吸氣時將肚子鼓起來,呼氣時肚子收進去,也就叫腹式發音。

3、唱歌時還吐字清楚(說唱歌曲例外),最好用普通話唱歌。

4、唱歌時最好不要彎腰駝背,要保持挺胸抬頭的狀態,這樣有利於聲音的打開。

5、學會分辨音的高低,這樣才能唱歌不跑調,可以多聽多模仿,或者自己在鋼琴上練習音高。

(1)美女教唱歌有什麼技巧擴展閱讀:

練習曲的練習,是發聲歌唱的重要的基礎訓練。

練聲曲可以用各個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階的音名1234567等等來練唱,也可以在練聲曲上安排歌詞來練習叫帶詞練習。

一般來說選擇「o」或者「u」之類的比較圓潤的母音開始著手練習,因為這些母音容易形成需要的空間,比較容易保持喉嚨打開的基本狀態,也比較容易形成喉嚨空間的狀態。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唱歌者應根據自己的感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母音來練習。

1、「哼鳴」的基本練習

一般在開始練聲時,先練練「M」是有益的,因為發這個音容易達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

練習哼鳴時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閉上、口腔內部要打開,好像閉口打哈欠的感覺,感到聲音向高位、額竇、鼻竇處擴展,但切勿把聲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則會發出鼻音。

2、母音的練習

除進行哼鳴練習外,更多地是進行母音的練習,如a,i,o,u,e等單母音練習,也可用混合母音練習如ma,me,mi,mo,mu等等。

3、連音練習

歌唱聲音的主要表現力就在於聲音的(連貫優美),為了使聲音有更多的連貫性,可以將練習的音域相對拉寬些,練習也可以隨之難度更大些。

4、頓音練習

頓音唱法又稱為斷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靈活,富有彈性,集中感強。

練習時要注意(一字一音)的靈活性和一字一音的連貫性。

5、連音和頓音結合的練習

在基本掌握了連音和頓音唱法的基礎上,可以加連音、頓音結合在一起的練習,這樣有利於歌唱狀態的統一,頓音好像是一個「點」,連音像是一條「線」,這樣以點帶線,便聲音的位置統一,並保持氣息均勻流暢。

6、保持共鳴位置不變的練習

找共鳴位置最好的辦法就是體會「哼鳴」感覺,如果這個共鳴焦點找准了,那麼其它所有的音都應該向這個哼鳴位置靠攏,這樣才能達到歌唱的高位置,使聲音上下統一。

7、聲音靈活性的練習

這種練習主要是為了適應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動的要求,以達到更積極的身體、喉嚨、氣息的配合。

8、結合字聲練習(帶詞練習)

要求根據詞意富有想像,有意境,有畫面,語氣有表現,聲音有樂感,有感情地去唱。

力求做到字准腔圓,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過渡。

9、練聲注意事項

1)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嗓子,適當地練唱,發聲練習的時間,初學時20分鍾一次為宜,以後逐漸地加至半小時或一小時,(堅持每天練習最重要),絕對避免用全音量來練習。

大聲地亂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損。

2)在沒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練習,經常唱一組你最滿意的音,選擇曲目更要謹慎,不要唱不適合自己的曲目。

3)每次練習應有新鮮感,精神集中,感興趣地練習。

4)練習時要多用慢的、短的樂句作為最初的練習。

❷ 唱歌的技巧有哪些

1、姿勢

正確的唱歌姿勢,不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態的表現,而且還關繫到氣息的運用,共鳴的調節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訓練時,做到兩眼平視有神,下頜內收,頸直不緊張,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穩定。

2、良好的中聲區

中聲區是唱歌的基礎,練習時,先從中聲區以中、小音量練習開始,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鞏固以後,再慢慢向較高一點或較低一點的音域發展。

3、打開喉嚨

在歌唱訓練中「打開喉嚨」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環節,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壞。「打開喉嚨」也就是將喉頭穩定在正確的位置上,口蓋積極向上收縮成拱形,舌根放鬆,平放在下牙齒後,牙關打開,下巴放鬆自然放下而稍後拉,這時候的喉嚨是打開的。

4、喉頭和聲帶

喉頭和聲帶,是歌唱的發聲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體歌唱的要塞,是打開歌唱藝術寶庫的金鑰匙。因此,了解和搞清喉頭與聲帶在歌唱時應處的位置和狀態是非常必要的。

5、 吐氣

唱歌用氣時,仍要保持吸氣狀態,不能一下子放鬆了,這里還有一個保持呼吸的問題,要保持住氣息,在唱的過程中永遠保持吸氣的狀態,控制住氣息徐徐吐出,要節省用氣,均勻地吐氣。

❸ 女生唱歌技巧。。。

1、正確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藝術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礎。由呼吸控制的歌聲才是聲樂,呼吸是歌唱的原動力。聲樂界有「誰懂得呼吸,誰就會唱歌」之說,說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確實是歌唱者首先應該學會的一項基本功。

2、唱歌時要有氣息支持點,聲音要有一個立足的地方,這個立足點也就是以橫膈膜及下肋兩側做支持點,當人們咳嗽或笑的時候,可以直接感覺到它的支持作用。

3、正確的唱歌姿勢,不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態的表現,而且還關繫到氣息的運用,共鳴的調節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訓練時,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演唱習慣,做到兩眼平視有神,下頜內收,頸直不緊張,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穩定。

(3)美女教唱歌有什麼技巧擴展閱讀

適合新手女生練習的歌曲

1、《陰天》李宗盛作詞,李宗盛、周國儀作曲,周國儀編曲,莫文蔚演唱的歌曲,收錄於莫文蔚1999年7月發行的專輯《你可以》中,2000年,該曲獲得第六屆華語音樂榜中榜《華語榜中榜'99》歌曲獎。

2、《眼淚》一首由黃國倫填詞譜曲,洪敬堯編曲,范曉萱演唱的歌曲,1995年發行,歌曲的時長一共4分37秒,收錄於范曉萱專輯《自言自語》中。

❹ 唱歌有什麼技巧啊

第一你要學會吸氣,唱歌正確的吸氣,是把他吸到肚子里。把肚子吸脹的唱歌,有些人越吸肚子越縮進去是不對的。
第二。唱高音你只要把嘴巴長很開,高音就上去了,唱高音不要扯脖子,聳肩的唱上去。要肚子用力唱上去。
第三,就是音準問題了,很多人都說唱歌跑調,是因為沒找到方法。少連。我就教你個技巧。
好比如拿《同一首歌》來說 前面 歌詞是;鮮花曾告訴我,你怎樣走過。 鮮字的拼音是xian 你只要把an正確的唱出來就可以了。 把每個字的後面的,拼音讀清楚。
花; hua 唱准 a
高; gao 唱准ao
走;zou 常准ou
只要把後面的那個拼音唱准就可以了。你慢慢練慢慢琢磨 還有 、一定要做到 "聲情並茂"!!!
聲:指的是發聲的技能(也就用那些動作去唱歌)
情:演唱時所要表達的一種情緒或一種氣氛(一般被視為是不是投入,是不是有歌者的氣質)
就算一個發聲技能高超的人,他的聲音還是會有瑕疵的,因為在聲樂表現中,人聲始終是精益求精的,如果缺少了感情的支撐,那他充其量是一部發聲機器,而且是有瑕疵的。
反之,如果憑一時之勇,一時之情去發泄的話,那就往往脫離不開K歌,叫喊等行為了。
誤區:聲、情兩者不能良好的結合起來,盲目訓練導致成為一個麻木的發聲工具,而過分的熱情似火又太容易染上市井演唱之氣,今後就難改了! 再看看這些吧、對你一定有幫助 1.歌唱的姿勢很重要。要站直,要平均站在兩腿的支持力量上。頭的位置比身體的位置更重要。有人唱高音時把頭抬起來,似乎唱上去省些勁,事實並非如此。頭抬起來高音緊了。喉嚨也會發緊,不松。正確的是:頭應稍低,但別太低。 頭部有很多共鳴,聲音在頭部產生共鳴,聲音就大。頭的動作要與旋律相反,越高頭略低,聲音好象下到胸腔里去。 2.歌唱時,盡量避免用那些與唱無關的肌肉。控制呼吸用橫隔膜時盡量不牽扯到其它肌肉,不要象搬東西那樣使勁,那樣會將所有的腔體關閉起來,把聲音也關緊了。唱的時候不要緊張,自然的唱,肩部要放鬆,不要有小動作,唱時只用橫隔膜。

❺ 怎麼唱歌才好聽,有什麼技巧

1、一定要選擇自己適合的歌

要想唱好歌,必須有一個良好的肺活量,因此,一定要多注意鍛煉身體,比如,通過堅持跑步的方式,來提高肺活量,只有保證了充足的底氣,才能把歌唱好,如果身體素質不好,可能會出現唱歌氣短,不會換氣、唱不上去的情況。

❻ 唱歌有什麼要領或訣竅

練習「咽音」吧。

音域的寬窄和聲音的質色很多人都認都是天生的,很難改變,其實不然,

正確地掌握咽音技法,並將之用於歌唱,可以使毫無質色和音域不寬的的嗓音,發生奇跡般的變化。所以用不著去羨慕別人的嗓音,我們也可以做到,只要我們努力練這個絕世武「功「。

「咽音」在我國戲曲聲樂中稱為「膛音」,具有金屬色彩,由真聲機能、咽音機智能、真假聲機能結合為一個整體的歌唱嗓音機能。——聽過京劇或其它的民族戲曲嗎?他們唱腔中很多都不自覺地運用到了「咽音」機能,所以可以唱出令人羨慕的超高音。

無獨有偶,「咽音」在國外也有很長的歷史了,並且早以發展出一套專業的科學理論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科,並發展成為義大利美聲學派的一支。並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傳入我國。現在「咽音訓練」在我國已形成一整套有理論、有方法、有規格、有步驟、看得見、摸得著的練聲方法。

它有兩大主要功能:
1、可以迅速擴展音域,提高聲音規格,加強歌唱用聲能力。
2、可以治癒各種嗓音疾病。
咽音的發音方法:
穩定喉器並抬高喉器上方的舌骨後部,抬高會厭及使會厭後傾與喉口咽壁形成倒漏斗開的發音管。——沒有圖示可能很難理解,現在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吧:當我們念「麗、綠、鳥、亮」這幾個字的時候,我們就不自覺地形成了「會厭後傾與喉口咽壁形成倒漏斗開的發音管」的發聲動作,仔細體會一下,找找感覺。。

當然練「咽音」不可能是一拓而就的,我們必需從基本練習開始,——大家得有心理准備,這里的基本練習也跟練吉它的基本功一樣的枯燥無味,而且得長時間練才有效果。

第一節 「張大口」練習
練習要求,把嘴張大,伸出舌頭,要求下巴放鬆。檢查下巴是否放鬆可以看看下巴有無下壓、前突、僵硬緊張,再檢查下巴下面的肌肉(二腹肌前腹肌前腹和頦舌骨肌的緊張,同時感覺不到外頂力量)
「張大口練習」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
1、先練好在不張嘴的情況下,有意識地,主動地,進行放鬆二腹肌前腹和頦舌骨肌,,這一動作每天堅持練習500次以上,2到3天就可達到下巴完全放鬆。

2、在此基礎上首先固定住下嘴(不是絕對的固定,「固定」是我們去感覺的)然後用抬頭看天的動作去張開嘴。張嘴時不能牽動下壓或前伸下巴,不能使下嘴提高向前哏著上嘴的動作一同上揚。——檢驗動作是否合格:雙手拇指放在下巴下面,檢查有無外頂力量,食指可放在下巴前面,以幫助下巴固定。

第二節 「吐舌頭」練習
練習要求:在完全做好「張大口」練習時伸出舌頭,不要求一下子伸出來,因為這樣會造成下巴的移動和肌肉的緊張;可以一點一點往外伸。練習直到下巴肌肉完全放鬆的情況下,能將舌頭伸縮自如。——跟練吉它的基本功差不多,按弦的手指發力,其它的手指和肌肉要放鬆。
練習的基本動作:放鬆並「固定」下巴,抬頭(用後腦殼身脊樑骨相靠的力量)使嘴完全張開,然後伸、縮舌頭。還是要注意下巴的肌肉不能外頂,下巴不前伸,不移動。要持續練5到10天。

第三節 「舌頭成直溝」練習 分為兩個部份:張大口甩下巴練習和直溝練習

1、張大口甩下巴 動作要領:張大口,抬高舌骨後部,盡量伸長舌頭,以脖梗、脊椎骨有軸心,以下巴為前導,左、右搖甩。舌頭處在非常鬆弛的情況下,要被動的左、右搖用擺動。————呵呵!!!這可不像吃搖頭那樣的猛搖哦!軸心要掌握也,不然可能會也現頭昏腦脹的現象。也不是一直不停地搖,是做一次張大口練習,快速搖甩三四下。

2、舌後部凹下使舌形成直溝的練習 ——這些練習都是在口舌上下苦功夫,比較泛味吧。希望你們不要放棄這個練習,因為這個練習是掃清舌頭對歌聲的障礙,獲得高泛音共振聲道的重要練習手段。
練習的目的:無論唱任何子、母音,無論唱任何聲區,舌頭要永遠形成和保持最侍狀態的歌唱共振聲道和保證獲得500赫茲、1500赫茲、2500赫茲、3500赫茲高泛音共振峰的能力,如果舌根後退就會造成舌頭與喉口、咽壁的擠卡。而無法獲得高泛音共振峰的能力。
練習要領:1、使舌頭成尖狀(舌尖做成尖狀,大家可以對著鏡子練)然後舌面放鬆,平伸出口外。
2、伸出的舌尖收回,抵住下牙根。
3、然後使舌前的四分之一處形成橫溝,
4、最後在表成橫溝情況下舌頭的後三分之二處向後退。此時舌中間凹 下,兩側窩起 ,形成直溝、下巴不緊張發硬
以上4個動作要練到可以在十秒鍾內連做十五個回合,這才算合格,
注意:掌握「舌頭功」這幾個動作要領有一點的難度,最好准備好一根筷子用以觸動,幫助舌頭;有些人可能練個3、4天也沒有明顯收獲,有些開始練習時有嘔吐感,有些時候甚至把舌頭扎痛了也得不到感覺,希望大家要有耐心,也要有信心。

第四節 「狗喘氣」練習,也叫「蛤蟆氣」—有點像是「蛤蟆功」也是上層的武功來著,呵!!

練習目的:鍛練呼吸肉群實現「腹式呼吸」和增強控制呼吸的能力,和靈活性。

在學習「狗喘氣」前大家必須先掌握科學的歌唱呼吸方式「腹式呼吸」。

一般被人們所知的呼吸方法有以下四種:
1鎖骨式呼吸,2胸式呼吸,3胸腹式呼吸,4腹式呼吸。

前兩者是被聲樂界公認為不科學的呼吸方法。多數教師主張採用後兩者,而最理想的呼吸方式乃是「腹式呼吸」它就是我國民族歌唱方法中所常提到的「丹田之氣」。其優越程度好比是武林人士公認的「吸腥大法」!!!!!!!做到腹式呼吸就是要求歌唱時胸部一定要自然、飽滿(切勿僵緊)的站定、挺起,絕不可塌陷下去。

練習要領:「狗喘氣」顧名思意,就是像狗一樣「急呼急吸」——呵!家裡有狗的就趕快「拜狗為師」吧,學學它是怎麼呼吸就行了,當然還得在腹式呼吸前提上做這個練習。感覺是「一吸一松,一吸一松(呼)」重點感覺「吸」的動作。

第五節 「氣泡音」練習

咽音均要出自氣泡音,是由最大的氣泡開始,轉小氣泡,最後通過密集的氣泡發聲。

練習要領:放鬆面部、頸部和胸部肌肉,使其出現懶散狀、睏倦狀,把注意力集中在 氣息的微量支持上,也就是用氣不能多,但氣息必須密集、集中,以微弱、但又極有支持力、有密度的氣息動聲帶,就會也現一個氣泡音(聲帶吹開又並攏一次的聲音)接連起來,就形成了非常多的氣泡音。有些人很快可以找到氣泡音,有的可能要有一段時間。一個好的放法就是在早晨起床前躺在床上最易找到氣泡音,因為那時候的聲帶較易鬆弛。

對了,這個練習是歌唱訓練的最重要的基礎練習,也是康復嗓音最重要的治療手段,因為這個練習可以按摩聲帶。曾經很多歌手由於用嗓過度,產生了疲勞和各種疾病,都是通過這個方法治癒的,包括當今歌後:那英、王菲等人。
做好了上面的無聲練習後,我們就要開始進入主題了——將其運用於歌唱

第六節 閉口哼咽音練習

動作要領:抬高舌骨,會厭後傾,形成倒漏斗的發音管,然後閉口哼咽音,以獲得明亮、集中、高位置的頭聲效果,
注意要優質下確的歌唱姿勢,將嘴閉住,上、下牙微松,並把口內的空氣全部排凈,上下後大牙有張開感,以閉嘴微笑狀,從基音管發出金屬般結實、明亮、集中、高位置、穿透力很強的閉口哼咽音,可用五度,或八度音程,上行,下行練習,和各種音階練習。也要注意氣息心須是來自丹田之氣(腹式呼吸),胸、下巴要放鬆。發出的聲音從頭頂飛上天的感覺。

第七節 實現真假聲無痕跡過渡。

其要領是這樣的: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用舌頭開成直溝的方法,張大口(不吐舌)在咽部發音的方法,發出「a——o——u」三個音。可以先在中、低聲區以朗讀的方式,將三音講准確,講清楚。而後將這三個音延長唱四分音符的時值,尤其要准確地發好u母音,這也是在進行真聲機能的修飾練習。當此練習准確、熟練後就可以加入大氣息的力量,練習八度大跳唱出u母音。這實際上是在修飾真聲機能的基礎上,愛步向正確的假聲機能的過渡。

開始練習時,可以提調朗讀的方式,以向遠處喊人的感覺半說、半喊、半唱的把聲音發出來。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要盡量讓咽壁站定,胸廓自然挺起,下巴放鬆,氣息了自丹田;甚至要有意識地將嘴張大,使牙齒大部份地暴露於外,以獲得完全依靠咽部的能力去形成「u」母音的效果。而且此時的u音聽起來不太准確,但沒關系,當咽部已開成「u」母音的能力後再加入前嘴的協力作用,使其轉為正的,用於藝術歌唱的u母音。一旦練習成功,八度大跳真、假聲過渡就會毫無痕跡。

練習時應注意防止喉部擠、卡。發聲練習上行到f2後,廷長u母音不能有下點僵直感。
總之聲音要流暢通順,放開聲音唱。

第八節 張開喉嚨振胸練習

練習目的:前面一節主要是擴寬高音音域的,而這一節是要擴寬低音音域,加強胸腔共鳴,使高、低音區均能獲得豐滿渾厚、圓泣的藝術效果。

要領:保持正確的歌唱次勢,以閉口哼咽音起音,用大氣泡轉低咽音沉底的辦法,自然、充分地鄕開喉嚨發出mi——a,mi——o,mi——u 同度音,發出響的、豐滿的胸腔共振聲波,使嗓音變大、變寬、變粗。感覺猶如從小腹長了一個嘴似的。

必須指出的是:並不是說我們學會了咽音就全部用咽音來歌唱了,其實純咽音是尖銳刺耳,難聽的,可是它對於歌唱的作用就好似食鹽用於烹調。食鹽吃起來太咸,而燒菜沒有食鹽就無味了,必須放入適量的食鹽才能入味。也就是說當歌聲帶有適當的咽音成份後,音色就會有金屬般的脆亮,聲音就變得美妙動聽了。

以上就是我查閱了大量「咽音」相關資料的總結,並將其「濃縮」,將其與大家共享,交流之用,便不作為其它用途。

必須聲名的是:咽音練聲法已成為一聲樂歌唱的一個專門學科,在無專人士指導的情況下練習難度較大,大家如果決心想練好唱功的話,不防去正規的學院參加「咽音培訓」效果更佳。

相信大家將這八大練習練到「如火純清」的之時,就是大家「唱功大增」之時。

咽音練習四法第一個練習是「用抬頭方法張口練習」。它不同於一般習慣性張口方法,自然的張口習慣往往一想到張口下巴就往下移動,下巴的肌肉就緊張。而符合歌唱狀態訓練的張口求是:把下巴放鬆,不讓它上下移動,而是用頭後上部的力量把頭抬起,促使口自然向上張大。具體練習方法:略為彎身,使頭部稍為前傾:然後雙手把握住下巴,即想要抬頭看天花板,思想集中在要利用頭後部肌肉的力量把頭抬高,使臉下部及下巴完全放鬆。頭抬動時下巴既不下壓也不脫離開把住它的雙手,自然的、如同抬頭與樓上的人打招呼。每次張口都靠往上抬動及上唇往上張來促成,下巴完全處於被動而毫無緊張狀態。

這樣每天堅持練習一、二百次,幾個星期到幾個月便能養成用抬頭來促使口往上張的習慣之後,進一步就須在這基礎上練習結合「提氣」和「把舌部推出口外」的動作。練習方法是:
身體站立,略為彎身,使頭部稍為前傾。在胸廓固定的情況下,把氣從腹上部提到背上部頸後(提氣的感覺與吸氣相似,只是不吸進空氣)。當感到氣已到頸後的一那間,用抬頭方法把口張大,使舌部推出(舌部推出是提氣把舌骨肌提高的結果,不是靠舌部主動用力的結果) 掌握好上面的動作後就可以學習「震搖下巴」的動作練習了。這是通俗歌手在演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練習。
很多歌手說自己演唱耐力不夠,唱一會兒嗓子就啞,想大點聲嗓子又愛劈,這個動作的練習恰恰就幫助你在逐漸熟練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克服種種毛病和歌唱中的困難。因為通俗歌手演唱者多數容易喉肌用力,而忽略了氣息,震搖下巴同時甩舌頭,正好轉移了你的用力點,干擾了不正確的發聲狀態,而培養了利於發聲的肌肉組織:後頸。背部以及胸、腹、膈肌。
具體方法是:
①頭頸前傾:
②用正確的張口方法把口張大:
③把舌頭自然伸出口外(舌頭伸出不可造成下巴緊張,如果下巴緊張,就說明下巴肌肉在幫忙拉動舌頭,這是不對的,舌頭伸出之後,舌骨後部的位置必然提得很高,這是正確的,非常重要。作練習時可隨時用手指摸舌骨的後部來檢查。如果抬頭的同時微笑,可讓咽部促使舌骨後部提高而解除下巴緊張。這是一個很好的糾正方法。) 做上述的姿勢後,就可以震搖下巴和舌頭來促使下巴和舌頭放鬆。練習時,要頭部與頸部左右甩動,這樣下巴和伸出的舌頭就能很鬆弛。大幅度的左右甩動,才可以說方法正確:
相反,如果看到甩動時頭部也跟著擺動,就說明頸部的肌肉用力不夠,頸部與頭部不夠堅定,是不正確的。而頭部這樣擺動往往會引起頭暈,所以在練習中如果做完這練習頭暈,我們就要注意有沒有頭部擺動的缺點。
這一練習有解除下巴與舌部緊張的功效。它對那些長期用擠緊喉嚨來歌唱以至歌唱能力逐漸消退的歌手,確實是一味很「對症」的良葯。

❼ 唱歌技巧(簡單易懂)

這個說的比較通俗 值得一看
1、通俗歌曲演唱的一些技巧訓練

對於技巧的訓練方面,很多網友都比較頭疼,希望這個貼子能對大家有幫助!?呵呵
一.氣息訓練
將身體與精神放鬆一些,氣息調整均勻,空氣不要吸入過滿,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勢及口、鼻吸氣的動作,因為身體狀況處於常態時,外界氣壓大於身體內壓力,在完成正確的吸氣息動作後,肺部即形成負壓,空氣自然進入肺部,這樣在演唱時吸氣迅速,在話筒前無任何雜音。
要 點:
1.兩肩擺在自己最自然的狀態
2.胸腔打開
3.兩肋及後腰自然
4.小腹及臀部注意協調性
5.「橫隔膜」(處於腰部「水平線」的平滑肌)注意收放的節奏
6.發音時要平穩、輕柔

練習
上述狀態准備好後,以四拍為一小節,心裡數 | 一二三四在數四的同時,將空氣瞬間吸如(空氣吸入不能過滿),在下一小節的第一拍發「 s 」音(國際音標的「輕輔音」,聲帶不振動),在發音的過程中,身體靈活自如、意識積極,肌肉不僵硬,富有彈性、神經不緊張,不鬆懈。發音時:呼吸的相關肌體組織上、下擠壓肺部,當擠壓到極限時,左右前後繼續全方位向內擠壓肺部。向上的氣流要細而穩、集中而有力。練習曲的每個樂句,氣息和聲音都不能間斷,時間保持越長越好。肺部的空氣始終保持在肺的下二分之一處。

其實通俗一些就是拉長音對氣息的作用,在氣息訓練方面,這也是最簡單易行的方法了。

二.聲帶訓練
發「 s 」的狀態不變,舌尖稍向後移,聲帶立即振動,發出一個近似國際音標「Z」(介於「 zi 」與「 ri 」之間的音),發音時,注意力集中在聲帶上,練習曲的每個音都不能脫離「聲帶」,並要配合已練習過的氣息方法。

以上兩個問題都是我這里反饋較多的問題,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繼續問,呵呵,繼續加油嘍!

2、通俗唱法的基本功

1、 聲音必須要讓聽眾感覺到清晰的「質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演唱時,聲音充分靠前。這種靠前還必須是「高度集中的」。「質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來體現的,點子越小,質量愈高。

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縮小來體現的,而是以上述這個小小的聚音點的亮----暗控制體現的,這種技術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唱者廣大音量時,音質仍保持聚而不散。在減弱音量時,更不能失去「質感」,哪怕唱氣聲時,仍不失去「質感」,電聲再高明,只能改變唱者的音色,卻無法製造出「音色」來。

3、音質產生於聲帶的振動,振動來自聲帶的張力---- 阻力,因而發音的「焦點」必定在聲帶上,西洋傳統唱法中有一句聲樂術語叫做----「讓聲帶歌唱」。帕伐洛蒂說過:「聲音是從聲帶開始的,必須使聲帶立即振動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聲樂術語----「聲必須靠在聲帶上」。也是同樣性質。如果說聲音的出發點在嘴巴,聲音就無法靠在聲帶上了。也就是聲帶的張力----阻力不到位,所產生的聲音效果要麼奶聲奶氣的;要不聲音就無法集中;日本歌壇目前就有這么一種唱法,據說是為了表現「清純」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國的楊鈺瑩、何影在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聖子要強。奶聲奶氣作為一種表演特色未嘗不可,但完全脫離了聲帶的基本振動和氣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讓聲帶歌唱」五個字同時可以具有三個內容:聲音意識不要以「嘴」為出發點,而是應以聲帶為起點,這是一種意識,(因為聲音實際上總是通過嘴巴出來的)始終應以聲帶為「起點」;第二種是從生理上說的,在讓聲帶歌唱時,「軟齶的兩邊必需放下來」,好像一直掛到脖子下面,這是在歌唱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因為它是解決聲帶緊喉嚨松的關鍵。齶弓鬆了,舌頭就自由了,下巴也放鬆了,喉嚨才可能打得開。反過來,齶弓一綳緊舌根立即下壓,造成聲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種是指「聲音靠在氣上」(傳統唱法有此要求,歐美流行唱法同樣有此特點)因為歌唱方法的本質是氣息----聲門的阻抗,沒有積極的聲門張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氣息產生阻抗?聲帶的調節是一切科學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當然也不例外,也是歐美唱法的區別於港台、日本唱法的標志之一。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聲音「質感」強,嗓音特色顯著。值得我國歌壇借鑒。

5、聲音必需充分唱出來的另一體現是吐字。盡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時說話自然的基礎上,但畢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別。應該說歌唱吐字要比說話誇張得多,就如同演話劇時念台詞的吐字比平時說話要誇張的情況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發聲時要求舌頭左右橫向拉緊,這一強調的目的是讓聲音更靠前,更清晰,舌頭好象一直處於英語中「get」、「let」、「like」那個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沒有像中國民族唱法中「噴口」、「咬口」,那樣講究。也不象西洋傳統發聲那樣,要求腔體打開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終要口腔後部盡量不要大於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時絕不能有意識去張大口腔後部,也就不要提軟齶。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張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響聲音靠前即可。(貓咪叫時的嘴巴形狀,形象地說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曾有過這樣的情況:某女歌手平時歌唱時聲音很輕,可演出時音量很大;另一女歌手平時音量很大,在台上演出音量卻很小。為什麼呢?原來前者音量雖小卻有「質」,而且聲音很靠前;後者音量大卻不集中,造成質感模糊。又因「靠後」----口腔後面大於前面;聲音雖大但出不來,等於不大。那麼是否通俗唱法就不能使用「靠後」的意識呢?回答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通俗唱法無論是意識還是效果都應是靠前的。只有在特定條件下,允許採取臨時「靠後」的權宜之計。這是指某些歌唱者在歌唱時下巴習慣性向前凸出,以至於造成聲道阻塞,為了矯正下巴的位置,允許聲音暫時「靠後」,其目的是促使下巴退後。如果這樣做確能有助於矯正下巴外凸的毛病,但當錯誤一旦得以糾正之後,仍需按通俗唱法的「靠前」要求來歌唱。保加利亞著名聲樂教師勃倫巴諾夫曾斷言:歌唱的秘密是「靠前、再靠前」。為什麼要如此強調靠前?在西洋傳統聲樂界,曾有過「靠前」----「靠後」的長期爭論。原因是「共鳴」這個內容,常常容易讓人造成錯覺----讓自己的耳朵聽到振動,這種本能的習慣意識會讓唱者不自覺地讓自己把聲音安放在口腔後部----距離耳鼓膜最近的地方,造成了自以為聲音很響但人家聽起來並不響。在通俗唱法中同樣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絕大多數歌唱者忽視了唱者自我感覺和聽者實際感覺是兩回事這個客觀現實。在高音上的自我感覺,甚至和實際效果完全相反。如果一個歌唱者不能建立走這么一個概念----隨時不忘用自我的耳朵去聆聽自己的聲音----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聲音在聽眾耳朵中的實際效果的話,是絕對唱不好歌的。有些歌唱者自我感覺特好,實際卻完全相反。有些歌手唱得很好,卻老是自卑地認為自己唱得不好,要樣,這個問題在下文《唱法的誤區》中還要談到。「唱出來」就是「靠前」的本意,但傳統聲樂的靠前和通俗唱法的靠前在聲音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通俗唱法就是要西洋傳統唱法中的「白聲」,甚至可以說要求越「白」越好。

6、氣感:氣感不只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效果」,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對抗來建立支持是一種手段,這並不是說在歌唱時兩肋能保持張開的姿勢就算有了氣息支持的情況一樣,「氣感」正是對這種方法後鑒定。以教堂的鍾為例:如果這個鍾沒有掛起來就敲擊它,聲音短促而難聽;掛起之後再去調皮擊它,聲音會產生回盪的餘音,傳送十里之遙。氣感能使歌聲始終帶有回盪的「餘音」,聽覺效果明顯不一樣,唱者的自我感覺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聲」。

以上幾點是通俗唱法實踐應用中必需注意的具體要求,盡通俗唱法是多制式、多層次的,這些要求卻是一致的。但對不同層次的歌手的具體要求標准可以有所區別。如果我們按能高能低、能強能弱、能剛能柔、能亮能暗這十六字為准繩,對高層次的要求:十六字全部到位;對中層次是部分到位;對低層次的可不講究到位。這是指技巧要求。有些歌星樂感達不到一流,而技巧卻是一流的,仍能達到一流之列。作為一流樂感的歌手,縱然技巧不足,也無損於他們成為一流歌手的可能,因為樂感在通俗唱法中畢竟是首要的。正因為如此,樂感不足的人唯一的出路只有通過技巧去彌補了,而技巧製造出來的力度對比、色彩對比以及高音的爆發力等技巧,即使不能達到「動心」的效果,至少可以達到「動聽」的效果。不可否認有這樣的事實:有些樂感較差的人,通過「製造」卻「激發」出了真的樂感,這叫弄假成真。

畢竟一流樂感的人是少數,渴望「製造樂感」的人是多數。基本功是培養「能力」的,「能力」則是技巧的基礎,學好基本功無疑需要付出一定的勞動代價,但也一定會有收獲。任何唱法模式,當經驗上升為理論時,都會發現它們有著自己的發音「套路」,在聲樂專業術語上也叫「狀態」。西洋傳統唱法為建立這個「狀態」需要化費很長時間和精力。最終仍未必都側「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到頭來顆粒無收的也不在少數。通俗唱法的基本功相對要比起西洋傳統唱法要簡單,就如同芭蕾舞和現代舞的情況相似:芭蕾舞非要用足尖支撐,現代舞卻不需要,但在腰和腿方面都需要有「功」。芭蕾用「足尖」的特定要求與西洋傳統唱法要求在「喉頭沉底」的基礎上歌唱,同樣是難度很大,訓練的「耗時」自然也長。通俗唱法則無此要求。如果的抽掉了這項特殊要求就認為通俗唱法不需要基本功,結論未免輕率了。任何唱法模式,只要有技巧要求就必要基本功,只是按不同的美學效果來建立自己的不同「狀態」罷了。

3、通俗唱法的訓練步驟

氣息:軀干站直,胸部放鬆地挺起,腿不能彎曲,面部肌肉一定要放鬆,不要有意識去吸入大口氣,直接用小腹的動作來數「1」,(不是心中數,而是口中念出來)數完後小腹立即回復原狀。再收小腹數「2」,再回復原狀,如此反復地數到「10」,或「20」,讓小腹靈活而有彈性,反復地收腹和還原,使下腹形成自動「換氣」。因為在小腹還原時,氣息已自動吸入,把吸氣練成下意識動作的好處在於「氣口」的靈活性,另一好處是無吸氣聲;數1、2、3、4、5的節奏可由慢而快。開始階段下腹肌肉會很「酸」,這是正常的。

當快速練氣適應之後,可用連續數123或12345或12345678910,再逐步從1----10,或1----30;最多可數到50位數。下腹肌始終處於收縮狀態。這是鍛煉「保持」的基礎。

第二步可用音階來練氣。先用三度下行3 2 1(咪來哆);再是五度下行5 4 3 2 1 ;甚至八度下行7 6 5 4 3 2 1 .看下腹肌支持能力而定。下行適應了,可改練上下行三度音階1 2 3 2 1 或五度上下行1 2 3 4 5 4 3 2 1 甚至九度上下行1 2 3 4 5 6 7i2i7 6 5 4 3 2 1 ,一切量力而行。關鍵是鍛煉收緊小腹的支持餘地。練下行音階時,小腹只需收一下即可,練上下行就要求在上行時加強下腹肌向上「頂」的力量,下行時只需保持可;練八度上行當然需要更大的下腹向上「頂」的力量,總的感覺就好像把自己的重心不斷向上提,切記這個練習不是為收腹而收腹,而是為了讓胸廓張開,輔助動作是收緊臀部,這種基本功和練舞蹈的基本功完全一致。練音階時用什麼母音為好?最好用Hm,因為Hm要求收縮聲帶,可為下一步的發聲訓練做好准備,這是第一步。

當「換氣」的習慣建立之後,必需把訓練重點放到張開兩肋上去了,也就是在收腹發音的同時,有意識地「撐」開兩肋,就如同手風琴的風箱那樣拉開,這是呼吸訓練中最難練的一個環節,兩肋的骨框架比腹肌更有支撐力,光靠小腹支撐的能力時有限的。

完成氣息控制的最後一步是鼓上腹,在做這個動作時,必需帶動腰圍四周的擴張,此時的橫膈膜才真正起到了「水閘」的作用。

以上三個階段的氣息訓練,可以理解為一個整體的三個階段。也可以分為三種獨立的呼吸方法,因為通俗唱法有層次性,對於像一些音域寬、力度對比度特別大的歌曲,要求強有力的氣息控制。但對音域窄,不要求強烈氣勢的歌曲,就是用呼吸的第一階段也足夠應用了。

由於保持氣息這句聲樂術語,經常造成錯覺和誤解為----「迸氣」、造成氣息僵化,反而破壞了歌唱的流暢。所以使用「氣勢」----(象徵一種動態中氣息)這個名詞或許更恰當。

至於為什麼不講吸氣?理由很簡單,因為歌唱是在「呼氣」狀態下進行的,吸氣是人的本能,不吸氣人就會死亡。所以把太多的精力去研究核心吸氣的話,結果往往弊多利少,許多錯誤的呼吸方法都來自於對「吸氣」的強調,永遠不必擔心體內無氣。任何歌唱藝術都有一個共同點----氣不在「吸得多」而在「吸得深」。用小腹作為「力點」,兩肋為「支點」不是已很「深」了么!小腹也就是丹田。

氣勢的「保持」建立在一種意念上,決不是保持在某個不變的軀干姿勢上。這個意念可以理解為不斷地在「加氣」或「提氣」均可,不論上下腹肌在歌唱中如何不停地運動著,摸上去均是有彈性的,不是僵硬的。

雖然說歌唱是呼吸的藝術,這只是說明屯氣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決不能理解為正確的呼吸方法就是正確的歌唱方法,不論何種唱法模式,發聲方法的正確與否遠比呼吸方法與否更重要,上述的有關氣勢的入門訓練只能說是歌唱的一種「准備」而已。只有當發聲方法的調節被歌唱者充分掌握之時,氣勢的功能才能被充分體現出來,初始階段的氣息訓練是歌唱的准備。

上述的呼吸不是一種氣功訓練,歌唱中所要求的「氣感」,和氣功的「氣感」性質完全不同。「氣感」不僅是歌唱者的自我意識,也是聽眾能感覺到的具體效果,聲樂術語----「聲音靠在氣上」是指一種具體的「效果」,在唱者的自我意識上覺得胸腔中有「回聲」的感覺。在聽者說來,聽到的聲音明顯帶有「混響」的效果。「氣感」是通過聲音來感覺的。

發聲訓練的入門一般的起點是從聲帶開始,西洋傳統唱法的起點是先「放下喉頭」,通俗唱法一般不需要經過這個「特殊」階段。通俗唱法的發聲起點是「讓聲帶立即振動起來。」它和傳統聲樂在聲音效果上的根本區別是:西洋傳統唱法的「基音」是被「共鳴」所掩蓋的,而通俗唱法的「基音」本色是完全「暴露」的。雖然說傳統唱法建立在說話那樣自然的基點上,但每個人說話習慣不都是一樣的,有的人說話粗重,有的輕浮,有的甚至不用「真聲」。那麼通俗唱法要求的「說話」狀態是何種含義呢?應該是指平時說話時的「最低音高」位置上,自我感覺好象嘴巴長在喉下說話。這和傳統唱法要求的「喉頭放下來」不是一個意思。後者發音的喉音比通俗唱法「放下來」的喉位要低得多。不少學過聲樂的人都可能知道「氣泡音」。但他們發氣泡音的目的是為了放鬆聲帶,其實目的正好相反,「氣泡音」是聲帶積極起來的最佳起點。(它的聲音效果也正好非常像摩托車的發動聲)作為通俗唱法的入門方法,「氣泡音」無疑是較理想的選擇。因它就是最低音高。但這種「氣泡音」怎樣「過渡」到歌唱呢?在接觸這個問題之前必需要先認識一下通俗唱法中最本質的發聲特點----收縮聲帶。

前文曾提到聲帶的整體形狀如嘴唇,歌唱發音原理如同吹笛子或吹號的嘴唇,要求嘴唇收縮,吹高音時更要強化這一收縮的動作,必然使嘴唇邊緣更薄。但聲帶看不 見,摸不著,光知道它的原理又有何用?人類是聰明的,著名西班牙聲樂家加爾西亞發明了喉鏡,他發現了聲帶的最佳歌唱狀態是在咳嗽前一剎那的狀態,這就為歌唱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另一個聲樂家愛金(A.Kin)稱之為「用制止的聲帶發音」,並註明用這種方式發出來的聲音已不是真聲。應該說這種聲音既不是真聲,也不是假聲,是一種獨立的聲音(傳統唱法叫它「混聲」),更具有把真假聲「焊接」起來的功能,因而它揭開了歌唱的秘密----為什麼有些人天生沒有「換聲」現象;有些人生來不怕高音的道理。

要想把咳嗽前一剎那的狀態像鏡頭一樣捕捉下來是不容易的事。經過反復試驗,發現在聲帶前端直接發Hm的方式是比較容易「捕捉」這個動作。因此,用起動的「氣泡音」逐漸向這種「聲帶前的Hm」過渡,被證明是一種可取而有效的入門方法。這個Hm音可以用音階來練也可以像「拉警笛」的方式去練,也可用後者先找到感覺,再用音階使之音樂化。

當這個Hm音練到人聲的自然極限時(女聲到#C,男聲到#F,這和傳統聲樂的換聲點相比,女聲相差正好將近一個八度,通俗唱法女聲換聲點高。男聲則完全相同)必需人為地強化對聲帶的「壓縮意識」,也就是前文介紹的有關帕伐洛蒂的那段「經驗之談」,也等於人們吹笛、吹號到了一定高度時,嘴唇的收縮必需有意識地加強那樣(這種聲帶壓縮的意識必需是更「向前」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此時可能伴隨產生的自我意識好象有一種「窒息感 」,不要怕堅持練的話就闖過去了,此時所產生的聲音常常使唱者自己感到和原來的中聲區不統一,甚至懷疑這種聲音的正確性,其實大可不必,相反應該慶幸,因你已找到了「唱法的秘密」。

接下來的工作是從「閉口」的Hm轉為「開口」的Hm,再從開口的Hm過渡到e或o母音,再逐漸擴展到另外三個母音EH、AH、AW.

整個過程必需始終堅持這個原則----聲帶的壓縮。具體的要求是把聲音壓縮成一個「點」。為了堅持聲帶振動這個前提,這個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能離開聲帶前閉幕式端這個核心位置。那麼,怎樣說明這一個基本功的完成呢?鐵尺磨成針的比喻當然誇張了一些,但如果把聲帶前的這個「聚聲音」練到小如針尖時,便達到了上乘功夫了。這時出來的聲音中,始終「貫穿」著一根可感覺的細如游絲的「線」,這如同老式電燈泡中那根能發光的鎢絲一樣。發光時的燈絲,視覺上比原來粗上千百倍,其實仍細如毛發。歌唱的發聲原理也一樣,聲源雖細如游絲,聲音卻如燈光一樣能強弱控制自如,千萬不要把看到的燈光的粗細,理解為燈絲本身的粗細。許多不知其理的歌唱者最容易進入的「誤區」之一就是拚命「擴大聲帶的振動面積」來放大音量,結果不是高音更上不去就是唱壞了嗓子還不知為什麼。在西洋傳統唱法難盜分校�庵址椒ㄒ步泄乇?---集中。目的是為了使聲音通過聲帶壓縮和氣息的阻抗作用,使聲音產生最大的穿透力,產生強烈的「亮度」。在通俗唱法中這種關閉----集中的方法被證明:在話筒音響效果的相互作用下,同樣會產生出最佳效果。雖然通俗唱法不要求太強音量,也不需要傳統唱法那樣的具有金屬光澤的聲音效果,但在「集中」這個要求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在通俗唱法要求的「三感」中的「質感」,只有聲音被壓縮成針尖那樣一個「點」時,才能被聽者感覺到「磁性」。有功底的歌星即使在唱弱聲或氣聲時,仍側隱約感覺到它的「質」。傳統唱法的功底測試,主要是以唱半聲和弱聲(PP)時的音質來衡量的,在沒有電聲擴音的年代,一個真正有方法的歌唱家,不論唱得多「弱」,聲音仍能送到劇場的每個角落,這才見真功夫。通俗唱法雖有電聲擴音,但不集中聲音,效果就是比不過集中的聲音,點子越小的聲音,質量就是比點子大的聲音效果好。魯迅先生說過:「比較是防止受騙的最有效的方法。」西北風唱法音量力度都很大,可惜生命力不強,原因在哪裡?就在於音量雖大,但音不集中這個缺點上。惠特尼.休斯頓、瑪麗亞.凱瑞、賽琳.迪昂唱有力度的高音時,總能受到聽眾的贊賞。這種高強音之所以能令人嘆為觀止,原因就是她們用了關閉----集中的方法。不少羨慕者認為歐美歌星之所以能唱出與亞洲歌星迥然不同的聲音效果,是由於民族體質不同所造成的,完全錯了!這是方法不同的原因。菲律賓女歌手雷金就是亞洲人掌握歐美唱法的實例。以歐美這一先進的唱法為楷模的,這種模式始終是以關閉----集中為發音的核心的。不論男女,不論音樂形式。用生理機能說,就是除了低聲區之外,中高聲區都應該用「制止的聲帶」(或叫做壓縮聲帶)作為發聲的基礎來歌唱,也就是始終要以不真不假的混聲來歌唱。

❽ 唱歌有什麼技巧

1、 唱歌時的姿勢

一,精神飽滿,決不可以以一幅病容狀態或象別人欠了你一百萬似的。
二,神態自若,知道什麼叫神態自若嗎?你可以在乘電梯時練習一下,偷偷地摸站在眼前的美女一把,然後假裝若無其事。或事後盯著身旁的同性,裝出驚訝的神情,然後神態自苦地目視前方。
三,雙肩略後展,決不可象小偷一樣縮肩彎背。
四,雙腳象桌別林一樣稍分開站穩,但身子不要東彎西倒。決不可偷懶躺在椅子里唱歌,比如有次我躺在椅子里閉目輕唱給碧聊里的MM們聽,五歲的女兒見我閉著眼,誤以為我唱歌睡著了,善自作主把剛學會的關電腦方法使用了。害得我一首唱完拿掉耳麥眼爭大眼見無故停機,以為中毒了。
五,頭部要端正,不可東張西望,斜視有人是否在視著你。除非你非法背著老婆上網與MM對情歌。
六,頸部肌肉要放鬆,小心生淋巴結核。下巴不要向前突出,不然在唱的過程中容易流出口水。
七,面部自然,不要僵得象到尿到身上一樣緊張。要根據歌曲內容而富有表情;但也要撐握分寸,表情太豐富了有損觀眾對你的形象。
八,口形也應該根據字的發音要求自然張合,決不可像生了濃泡一樣的嘴,在高聲唱「啊」時嘴也張得小如文章後的句號一樣。
九,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無論在演唱時或練唱時,都不要用手或腳打拍子,更不能點著賊頭打拍子;別人會誤以為你有精病的。

2、 唱歌時的呼吸

緩吸緩呼法:
一,胸腔自然挺起,不管你是男是女,挺胸總是一件令人產生好感的姿勢。
二,用口鼻將氣息徐徐吸入肺葉下部橫膈膜下降,希望你不要告訴我說肺葉在哪裡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在哪裡,大概在胸口。)
三,兩肋象圍小雞時一樣,向外擴張。但如果你在網吧,不要擴張的過份,因為有些網吧的位置很小的,當心碰到別的姑娘身上,會告你非禮或性騷擾的。
四,小腹微收(小腹腔在哪總知道吧?如果還不知,那我可沒辦法,這專業性太強了。)
五,呼氣時一定要保持吸氣狀態,即保持橫膈膜和胸腔的擴張狀態,不要使氣息很快地泄掉。整個過程要自然,不要硬來,小心憋出個小屁來。

急吸急呼法:
一,可體會到你的錢包給別人搶去了後的激動急吸狀態,如果沒人搶你,你可以搶別人,然後快速逃理現場,在個沒人的地方感受那急吸呼的狀態。(看在我教你們的份上,希望不要搶我的錢。)
二,不論是緩吸還是急吸,吸氣都要稍深些,這跟小器的人一樣,伸手拿得多,還給別人的少。
三,吸氣量的多少,要根據所唱樂句的需要而定。不可貪得無厭地吸個沒完沒了,弄得腹漲胸悶頭昏。
四,還有,我們在歌唱時,要有始終保持吸氣狀態的感覺,即使在換氣時也不應兩肋完全松馳,要看上去像很有力氣強壯的人一樣,以防唱著走調,給台下的人誤以為你是個弱著,扔西瓜皮。而且應當在每唱完一句時,仍保留一小部分息氣鼓在胸腹間,以防不知好逮的小子往你頭上扔東西,這時你就可以用那氣息鼓足力向那個人吐口濃濃的痰過去。讓他們知道,唱歌也可以練成從大理《六脈神劍》演變而來的《六脈吐水功》。

3、 歌唱時的聲帶

一,唱低聲區時:象閃進大宅偷到東西後,對著望風的隔牆同夥輕聲說「到手了」一樣。聲帶要閉合不緊並拉長,張力最小氣流通過聲門時引起聲帶的全振動,要把聲音傳過去,且又不驚動遠處的人們。

二,唱中聲區時:聲帶靠攏並變薄,縮短,張力加大,氣流通過聲門引起聲帶的局部振動。就好比平時在家裡喊同伴吃飯時一樣,聲音不大不小。聲音太小了會給別人誤以為你們夫妻倆偷吃一樣,若聲音太大嗓子會累的,劃不來。

三,唱高聲區時:聲帶閉緊並變得更薄,更短,把聲音飄飄盪盪地響出去。類似見到小偷從你家裡逃出時的喊聲。

❾ 唱歌有什麼訣竅

要把喉嚨打開

若想把喉嚨完全打開,必須首先搞清楚用力的部位和感覺。在歌唱時如果能將喉嚨完全打開,那麼歌者自身的感覺應該是喉嚨即有向外擴張,又有使喉結向下的力量。貝基先生說:「正確地打開喉嚨是感到頸部往四周擴張。」「要感到喉嚨的的兩側的肌肉發酸,在促使喉結往下放,這才是對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貝基先生在課堂上常常做這樣的手勢,就是將兩只手自兩肩像推開兩堵牆一樣向外推,以示說明這種力量的方向和感覺。……
為了找到打開喉嚨的感覺和用力的部位,貝基先生在講學中用了很多具體手段,這些手段都是比較容易體會的,而且也都是卓有成效的。歌者在練習時可以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用多種手段去體會。
1.打哈欠是體會打開喉嚨的最簡單的途徑。……「有種辦法能把喉嚨打開,當你困了,一面講話一面打哈欠,這時喉嚨就打開了。」……「要防止打哈欠打得太過頭了,那樣會使聲音太靠後。」
2.找到胸部的支點有利於打開喉嚨。……「唱歌時聲音是從咳的地方發出來的。」……「聲音是從兩鎖骨中間那裡發出來的,聲音要深」,「聲音是從喉嚨最底部發出來的。」……
3.模仿嗓子寬的人歌唱有助於打開喉嚨。……「模仿嗓子寬的人去唱,不要模仿那人的音色,主要模仿他的技術。做為技術無論對哪一個聲部都是同一的要求。」
4.不張大嘴唱歌可以迫使喉嚨打開。
5.大笑和哭也有助於打開喉嚨。
6.向後仰頭常可以找到打開喉嚨的感覺。
以上我介紹的是貝基先生在講學中經常採用的一些打開喉嚨的手段,歌者可以針對自己存在的問題,有選擇地靈活運用。除此之外,我個人還有這樣的體會:當喉嚨完全打開時,在歌唱時會感到頭部有一種向前和向上頂的力量,即在某種程度上有梗脖子的感覺。美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舍瑞爾·米爾恩斯在談到糾正某些歌者在歌唱中頭和下巴的狀態不夠自然時,主張將雙手十指交叉,放在頭部的後上方,在歌唱時輕輕用力向前搬,而頭部又輕輕向後仰,這時頭和下巴便處於歌唱時的狀態。……
還有一種感覺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當喉嚨完全打開時,歌者在歌唱時會感到喉嚨似乎不復存在了,只有氣息的支持和響亮的面罩共鳴是歌者能明顯感覺得到的。用貝基的話來說就是「歌唱時只有橫膈膜和面罩發生接觸」。就是說,完全打開的喉嚨似乎是一個暢通無阻的通道,聲音在這里不會受阻,而是送進了上面的面罩,這雖然是一種感覺和想像,但似乎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種感覺是世界上許多著名歌唱家都認可,並非常強調的,所以歌者一定要努力尋求這種感覺,只有這樣喉嚨才是完全打開的。
——田玉斌《談美聲歌唱藝術》第71頁—80頁
如何尋找面罩共鳴
我認為面罩共鳴實際上是打開鼻咽腔的產物。就是說,當歌者的聲音獲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鳴時,他(她)的鼻咽腔是完全打開的。如果說打開喉嚨是要求打開喉咽腔和口咽腔,那麼,要想把聲音送進面罩,還必須同時把鼻咽腔打開。所以貝基先生說:「我所說的打開喉嚨是要求上下左右都打開。」……如何做到在打開喉咽腔的口咽腔的同時,把鼻咽腔也完全打開,從而獲得充分的面罩共鳴呢?我把貝基先生的做法按著我的理解,歸納為以下幾種手段。
1.面帶微笑聲音容易進入面罩位置。貝基先生說:「古代的老師教唱歌只教兩件事:一是打哈欠打開喉嚨;二是微笑地唱有助於聲音進入面罩。就靠這兩點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歌唱家。」
2.用哼唱的感覺到面罩共鳴。他說:「在哪裡哼就在哪裡唱。」……當然這種哼唱必須是以完全打開的喉嚨和良好呼吸支持為前提,否則是哼不到面罩裡面去的。另外在哼是要盡量找到一種暈乎乎的感覺,這說明打開了鼻咽腔真正哼到頭上去了。
3,不張大嘴也有助於找到面罩共鳴。……除不張大嘴外,貝基先生還要求歌者不要用嘴去控制聲音或用嘴去做聲音,這樣往往會影響面罩共鳴。
4.小聲練唱有利於找到面罩共鳴。
5.講話時也應該盡量運用面罩共鳴。……正像斯基巴說的那樣:「說話要像唱歌那樣好聽,唱歌要像說話那樣自然。」
——田玉斌《談美聲歌唱藝術》第83頁—91頁
關於高音問題
1.貝基先生說:「唱高音之前必須做好充分准確,這個高音的印象早就印在你的腦子里了。」我理解這句話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說,在你的頭腦里必須樹立起正確的聲音形象,……其二是說,唱高音之前,發聲器官的各個部位,如橫膈膜的支持、喉結的位置和面罩共鳴等,都要做好將要積極工作的准備。
2.貝基先生說:聲「音的動作與音高正好是相反的。」……就是說,越往高音唱,歌唱發聲器官某些部位的動作與感覺越要往下。貝基先生把這種反向動作概括為三個方面,他說:「唱高音時別用外在的力量往上沖,而是用內在的力量:一是喉結兩側的肌肉將喉結往下拉;二是橫膈膜有力的控制呼吸;三是頭別往前伸,也別仰頭,而應略低頭。」
3.貝基先生說:「高音最需要面罩共鳴。」
4.貝基先生說:「唱高音要有自信感。」
——田玉斌《談美聲歌唱藝術》第100頁—106頁
練聲時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1.練聲是一項艱苦的勞動
2.練聲時要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
3.練聲時要培養歌唱意識
4.練聲時要力求主客觀統一
5.練聲要有的放矢
6.練聲時不要過於追求音量
7.練聲時注意力要特別集中
8.要用科學的態度練唱

任何歌唱模式,不管美學標准如何不同,都存在優劣之分。如何由低向高、化劣為優就要學習方法。筆者曾得《聲樂實用指導》一書中(1995年1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中提出這樣的觀點:方法有自覺和自發兩種,自覺的方法往往是指經過拜師學藝學來的;自發的是指從未拜師卻唱得很有方法。也就是「學而知之」和「生而知之」的區別。生而知之應理解為不自覺地得發聲上使用了符合歌唱要求的生理----物理調節;而自覺的方法正是從無數不自覺的總結出來的;實踐先於理論。依據這一論點,有些從未學習過的歌手唱起來卻比從師多年的人唱得好的例子就不足為怪了。有些歌唱者先天有高音(除了聲帶天生又薄又短情況外)。戈特勒發現了聲帶具有縮短和邊緣振動的特殊機能,那些不怕高音的人正是不自覺地使用了這種發聲機能,於是高音問題從理論上得到了解決。再回過來使用於實踐----對「恐高症」的人教他們學會這種方法之後,「恐高症」便治癒了。再以用氣為例:中國千百年來把丹田氣作為演唱藝術的基本要求,成為民族唱法的基礎,它形成的過程和性質,與解決「恐高症」相同,都有一個實踐----理論----實踐的過程。這就叫方法,二者也成了研究科學發聲的基礎。

許多自學成才的歌手離不開「摹仿」,摹仿的形式看起來是學歌,而實際上往往也把被摹仿者的方法一起摹仿過來了,投師學藝或自學不過是形式不同而已關鍵在於效果----是否「得法」。不論何種演唱藝術,要達到高水平,都得有基本功。有些歌沒有基本拉就是唱不下來,有些歌沒有基本功也能唱。像《小芳》那樣的歌,如果給有功底的人去唱,是否大材小用?並非如此,有功底的人唱起《小芳》來肯定比沒有功底的人唱得好。那麼通俗唱法的功底是什麼?如何去訓練?以舞蹈為例:不論芭蕾舞、中國民族舞、國際標准舞以及現代勁舞,腰腿功都不可少。如果腰不軟、腿沒勁,舞感再好都不會給人以美好的視覺享受。歌唱藝術對基本功的要求與舞蹈是同樣嚴格的。西洋傳統聲樂的基本功在發聲上是打開喉嚨和集中聲音(聲樂術語也叫「關閉」);在呼吸上建立強有力的支持。通俗唱法與西洋傳統唱法的基本功沒有原則區別,不同的是打開喉嚨的方式,西洋傳統唱法要求在低喉上打開喉嚨,這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做到,如同芭蕾舞強調用足尖站起來跳舞的情況相同。通俗唱法不強調這一點。打開喉嚨的具體涵義是喉----舌的對抗,通俗唱法中至今仍有不少歌手喉嚨打不開,特別是高音區,用高喉位而不造成「聲道阻塞」,這在通俗唱法中是允許的;但高喉位只要稍有「位移」,卻是非常容易產生「聲道阻塞」的,這個矛盾在中國民族唱法中早已獲得了比較園滿的解決----用「腦後摘筋」的辦法。在通俗唱法中,打開的目的不是為了共鳴的需要,而防止聲道阻塞。但是就效果而言,適量地打開喉嚨對演唱歌曲的效果來說是積極的。這也是歐美唱法的效果為什麼比港台唱法效果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喉----舌的對抗動作產生的聲音,無論力度、質感都會得到加強。所以打開喉嚨這種基本功在通俗唱法的訓練過程中,地位雖沒西洋傳統唱法那麼重要,但仍不應忽視。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是「壓縮聲帶」和建立「動態下的氣息支持」。在此有必要引證一段帕伐洛蒂的話來說明壓縮聲帶的意義:「當中聲區進入高聲區時,喉嚨部位有一種「收緊」的感覺,這不是肌肉的力量,相反,有關有肌肉必須是很放鬆的,像正在「打呵欠」一樣,但你必須促使聲音更壓縮(Squeezed)在開始學習掌握這種感覺時,似乎「失聲」了(Socrificed),這樣使聲音變化了。開始時,會經常把聲音擠壓破了,這是正常的,然而,當正確的方法開始被掌握時,那就是十分安全而保險的方法了。即使一時還不能有漂亮的聲音,駕馭熟練後就會漂亮起來。」

這一段話對通俗唱法的訓練,有著同樣積極的意義,因為它具體地提供了解決高音的方法並闡明了產生高音過程中會出現的反應。不僅如此,這個方法也同時解決了令女聲同樣困擾的「換聲」問題。帕氏所說的喉嚨收緊,實際上是聲帶收緊。他說有關肌肉必須是放鬆的,用筆者的話說,聲帶的收緊是建立在喉嚨放鬆的基礎上的,喉嚨處於打呵欠的狀態就是打開喉嚨,但二者是一種不容易掌握的矛盾統一,因為喉嚨和聲帶處於同一位置(據說帕氏為解決「高音的過渡」化了六年時間)人的習慣本能是:要麼喉嚨和聲帶同時都「緊」起來,要不就是一起都「松」了。但只要化功夫,肯定是能夠學會的,這一點下面還要詳細探討。

用「壓縮聲帶」來發聲或唱歌的原理,聽起來似乎有些「玄乎」。其實並不,因為聲帶的形狀很象人的嘴唇,只要看到吹小號或吹笛子的人怎樣吹奏這些樂器時的口唇形狀,就不難理解聲帶在歌唱時的狀態,「壓縮」或「收縮」聲帶的涵義也變得很形象化了。

另一個基本功是建立動態的氣息支持。為什麼要加上動態二字?氣息支持不是人所共知的理論么?理由是「知道」歌唱要有氣息支持的道理並不難,但「做到」氣息要有支持其難度不亞於上述要求;同時還要做到聲帶緊----喉嚨松的矛盾統一。雖然說通俗唱法最接近說話,但說話和歌唱畢竟是有區別的。主要反映在音域上,說話音域「狹」,唱歌音域「寬」,說話有一個八度就夠了,歌唱絕對不夠;氣息也同樣有區別,說話時用氣「持續」短,歌唱時用氣「持續」長。作為能源消耗量而言,說話消耗少,歌唱消耗多。更何況歌唱有高低、強弱、剛柔之分,因而必須要建立一種能調控的呼吸機制。常見的所謂呼吸訓練法往往有三個錯誤傾向:1、重「吸」不重「呼」,而忘了歌唱是在「呼氣」狀態下進行的;2、重「姿勢」而不重實效,認為只要保持兩肋張開的姿態去唱歌,就是做到了有支持的呼吸,這樣做的結果常常適得其反,「保持」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成了「僵持」,試問氣息不流動了,能源供應停止了,聲音還怎麼再能流動?歌聲又如何流暢?(這個問題在下文《誤區》中還要談到。)3、「提氣」與「壓氣」的失調:提氣----壓氣在歌唱中是矛盾的統一,氣息是「往上的,沒有氣息對聲門的壓力,又何來聲音?壓氣是對所提氣勢大小的「制動閥」,所謂排泄式呼吸法就是把壓氣當成了目的,完全忽視了提氣的主導作用。具體的方法是要求在收下腹和鼓上腹同時工作,但鼓上腹的力永遠不能大於收下腹的力,二者的平衡就成了「僵持」,如果光是下腹鼓出,就成了排泄式;如果光是上腹「收緊」,聲音會「憋」住而唱不出。

有人說:「唱歌是呼吸的藝術。」不無道理。這對通俗唱法而言同樣適用。從建立歌唱的呼吸機制,以學會控制這種機制,是需要時間和功夫的,它畢竟和日常生活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

由於以上兩種機制都要經過專門訓練才能使用到歌唱的實踐需要上,所以稱之為歌唱的基本功。不論西洋傳統唱法、抑或其他任何唱法,這種生理上的發聲要求都是一致的,唯一稍有差別的只是通俗唱法對於喉嚨打開的出發點更多是為了聲道通暢無阻,不像西洋傳統唱法打開喉嚨的出發點是為了「建造共鳴腔」,以求在自身建立一個擴大器。

通俗唱法是一門和電聲密切結合的學問,因而與話筒結下不解之緣,話筒有質量上的區別,而更重要的卻是音響師(或稱主調音師),「調音」是一門相當高深學問,不僅要充分了解各種鍵鈕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對各種嗓音要具有高度敏銳的瓜能力。大歌星都有自己特聘的調音師,一個優秀的調音可以造就一個歌手成為「星」一個拙劣的調音師也可以毀掉一個歌星。所謂「錄音棚歌手」,大多隻有樂感(有的甚至樂感都很差)而沒有唱法基本功,從音量到音色,全靠電聲塑造。隨著科學的高度發展,很可能有一天會產生電腦歌手,不過這就不在本收探討范圍內了。但作為一門唱法來討論,「唱」始終該是「主」,電聲應該是「客」,這個概念不能顛倒(現實中的確存在這種顛倒現象)。有些拙劣的音響師(俗稱開關師)根本不懂音響,更無自知之明,效果不佳時,還一味埋怨歌手唱得不好,弄得歌手啼笑皆非。音響學是一門非常高深的科學,國際上從事音響工作的人,是相當受人尊崇的;特別是這個「師」的頭銜,它要求高度靈敏的聽覺辨別力加上熟練的控制調音台的能力。才配得到「師」的桂冠。

作為歌手而言,使用話筒的主觀方面和音響師配合的客觀方面都屬必須重視的技術課題。成為通俗唱法比別的唱法更佔有重要地位的內容。它的具體要求是:

1、 聲音必須要讓聽眾感覺到清晰的「質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演唱時,聲音充分靠前。這種靠前還必須是「高度集中的」。「質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來體現的,點子越小,質量愈高。

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縮小來體現的,而是以上述這個小小的聚音點的亮----暗控制體現的,這種技術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唱者廣大音量時,音質仍保持聚而不散。在減弱音量時,更不能失去「質感」,哪怕唱氣聲時,仍不失去「質感」,電聲再高明,只能改變唱者的音色,卻無法製造出「音色」來。

3、音質產生於聲帶的振動,振動來自聲帶的張力---- 阻力,因而發音的「焦點」必定在聲帶上,西洋傳統唱法中有一句聲樂術語叫做----「讓聲帶歌唱」。帕伐洛蒂說過:「聲音是從聲帶開始的,必須使聲帶立即振動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聲樂術語----「聲必須靠在聲帶上」。也是同樣性質。如果說聲音的出發點在嘴巴,聲音就無法靠在聲帶上了。也就是聲帶的張力----阻力不到位,所產生的聲音效果要麼奶聲奶氣的;要不聲音就無法集中;日本歌壇目前就有這么一種唱法,據說是為了表現「清純」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國的楊鈺瑩、何影在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聖子要強。奶聲奶氣作為一種表演特色未嘗不可,但完全脫離了聲帶的基本振動和氣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讓聲帶歌唱」五個字同時可以具有三個內容:聲音意識不要以「嘴」為出發點,而是應以聲帶為起點,這是一種意識,(因為聲音實際上總是通過嘴巴出來的)始終應以聲帶為「起點」;第二種是從生理上說的,在讓聲帶歌唱時,「軟齶的兩邊必需放下來」,好像一直掛到脖子下面,這是在歌唱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因為它是解決聲帶緊喉嚨松的關鍵。齶弓鬆了,舌頭就自由了,下巴也放鬆了,喉嚨才可能打得開。反過來,齶弓一綳緊舌根立即下壓,造成聲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種是指「聲音靠在氣上」(傳統唱法有此要求,歐美流行唱法同樣有此特點)因為歌唱方法的本質是氣息----聲門的阻抗,沒有積極的聲門張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氣息產生阻抗?聲帶的調節是一切科學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當然也不例外,也是歐美唱法的區別於港台、日本唱法的標志之一。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聲音「質感」強,嗓音特色顯著。值得我國歌壇借鑒。

5、聲音必需充分唱出來的另一體現是吐字。盡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時說話自然的基礎上,但畢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別。應該說歌唱吐字要比說話誇張得多,就如同演話劇時念台詞的吐字比平時說話要誇張的情況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發聲時要求舌頭左右橫向拉緊,這一強調的目的是讓聲音更靠前,更清晰,舌頭好象一直處於英語中「get」、「let」、「like」那個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沒有像中國民族唱法中「噴口」、「咬口」,那樣講究。也不象西洋傳統發聲那樣,要求腔體打開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終要口腔後部盡量不要大於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時絕不能有意識去張大口腔後部,也就不要提軟齶。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張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響聲音靠前即可。(貓咪叫時的嘴巴形狀,形象地說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曾有過這樣的情況:某女歌手平時歌唱時聲音很輕,可演出時音量很大;另一女歌手平時音量很大,在台上演出音量卻很小。為什麼呢?原來前者音量雖小卻有「質」,而且聲音很靠前;後者音量大卻不集中,造成質感模糊。又因「靠後」----口腔後面大於前面;聲音雖大但出不來,等於不大。那麼是否通俗唱法就不能使用「靠後」的意識呢?回答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通俗唱法無論是意識還是效果都應是靠前的。只有在特定條件下,允許採取臨時「靠後」的權宜之計。這是指某些歌唱者在歌唱時下巴習慣性向前凸出,以至於造成聲道阻塞,為了矯正下巴的位置,允許聲音暫時「靠後」,其目的是促使下巴退後。如果這樣做確能有助於矯正下巴外凸的毛病,但當錯誤一旦得以糾正之後,仍需按通俗唱法的「靠前」要求來歌唱。保加利亞著名聲樂教師勃倫巴諾夫曾斷言:歌唱的秘密是「靠前、再靠前」。為什麼要如此強調靠前?在西洋傳統聲樂界,曾有過「靠前」----「靠後」的長期爭論。原因是「共鳴」這個內容,常常容易讓人造成錯覺----讓自己的耳朵聽到振動,這種本能的習慣意識會讓唱者不自覺地讓自己把聲音安放在口腔後部----距離耳鼓膜最近的地方,造成了自以為聲音很響但人家聽起來並不響。在通俗唱法中同樣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絕大多數歌唱者忽視了唱者自我感覺和聽者實際感覺是兩回事這個客觀現實。在高音上的自我感覺,甚至和實際效果完全相反。如果一個歌唱者不能建立走這么一個概念----隨時不忘用自我的耳朵去聆聽自己的聲音----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聲音在聽眾耳朵中的實際效果的話,是絕對唱不好歌的。有些歌唱者自我感覺特好,實際卻完全相反。有些歌手唱得很好,卻老是自卑地認為自己唱得不好,要樣,這個問題在下文《唱法的誤區》中還要談到。「唱出來」就是「靠前」的本意,但傳統聲樂的靠前和通俗唱法的靠前在聲音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通俗唱法就是要西洋傳統唱法中的「白聲」,甚至可以說要求越「白」越好。

6、氣感:氣感不只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效果」,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對抗來建立支持是一種手段,這並不是說在歌唱時兩肋能保持張開的姿勢就算有了氣息支持的情況一樣,「氣感」正是對這種方法後鑒定。以教堂的鍾為例:如果這個鍾沒有掛起來就敲擊它,聲音短促而難聽;掛起之後再去調皮擊它,聲音會產生回盪的餘音,傳送十里之遙。氣感能使歌聲始終帶有回盪的「餘音」,聽覺效果明顯不一樣,唱者的自我感覺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聲」。

以上幾點是通俗唱法實踐應用中必需注意的具體要求,盡通俗唱法是多制式、多層次的,這些要求卻是一致的。但對不同層次的歌手的具體要求標准可以有所區別。如果我們按能高能低、能強能弱、能剛能柔、能亮能暗這十六字為准繩,對高層次的要求:十六字全部到位;對中層次是部分到位;對低層次的可不講究到位。這是指技巧要求。有些歌星樂感達不到一流,而技巧卻是一流的,仍能達到一流之列。作為一流樂感的歌手,縱然技巧不足,也無損於他們成為一流歌手的可能,因為樂感在通俗唱法中畢竟是首要的。正因為如此,樂感不足的人唯一的出路只有通過技巧去彌補了,而技巧製造出來的力度對比、色彩對比以及高音的爆發力等技巧,即使不能達到「動心」的效果,至少可以達到「動聽」的效果。不可否認有這樣的事實:有些樂感較差的人,通過「製造」卻「激發」出了真的樂感,這叫弄假成真。

❿ 唱歌有什麼技巧

關於唱歌的技巧
一、 歌唱發聲器官的組成
聲音的形成是發聲器官協調工作產生的生理現象,這個現象的產生是氣息運動和聲帶振動所形成的物理現象,但歌唱的發聲運動又和我們平時說話的發聲有所不同,因而歌唱發聲又是一個物理的聲學、音響學現象。而進行歌唱藝術實踐又是一個復雜豐富的心理活動過程,因此我們的歌唱運動可以說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體」的行為。歌唱的發聲器官是由呼吸器官、發音器官、共鳴器官和咬字器官四個部分組成,它們是歌唱發聲的全部物質基礎,是歌唱發聲運動中的主要功能系統。

1、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動力,是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臟以及胸腔、膈肌(又稱橫膈膜)、腹肌等組成。氣息從鼻、口吸入,經過咽、喉、氣管、支氣管,分布到左右肺葉的肺氣泡之中(肺中由兩個葉狀的海綿組織的風箱構成,它包含了許許多多裝氣的小氣泡);然後經過相反的方向,從肺的出口處分支的氣管(支氣管)將氣息匯集到兩面三刀個大氣管,最後形成一個氣管,再經過咽喉從口、鼻呼出。與呼吸系統相關的各肌肉群,他們的運動也關繫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動力和能量的保證。我們日常的呼吸比較平靜,比較淺,用不著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時的呼吸運動就不同了,吸氣動作很快,呼氣動作很慢。如果遇上較長的樂句,氣息就必須堅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強、弱、頓挫、抑揚變化,也全*吸氣、呼氣肌肉群的堅強和靈活的運動才能完成。

2、 發聲器官
發聲器官,即發出聲音的器官。它包括喉頭、聲帶。喉頭是一個精巧的小室,位於頸前正中部,由軟骨、韌帶等肌肉組成。聲帶位於喉頭的中間,是兩片呈水平狀左右並列的、對稱的又富有彈性的白色韌帶,性質非常堅實。聲帶的中間又稱聲門,聲帶是*喉頭內的軟骨和肌肉得到調節的。吸氣時兩聲帶分離,聲門開啟,吸入氣息;發聲時,兩聲帶*攏閉合發生聲音。聲帶在不發出聲音的時候是放鬆並張開的,以便使氣息順利通過。聲帶發聲,一部分是自身機能,一部分是依*聲帶周邊的肌肉群協助進行發聲運動。我們在聲樂訓練的時候,應該充分注意到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運用它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避免在不正確的發聲習慣下唱壞了嗓子。還有喉嚨的上部與舌根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軟骨,叫會厭。會厭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起到聲門的保護作用,當我們吞咽食物和飲水的時候,它本能地自動蓋住氣管,讓食物通過時避免進入氣管,我們往往有時不小心喝水「嗆」了氣,就是會厭動作不協調所致。第二個作用是歌唱的時候,會厭豎起,形成通道讓聲音流暢地輸出。

3、 共鳴器官
人體的共鳴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頭腔三大共鳴腔體。胸腔包括喉頭以下的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頭腔包括鼻腔、上頜竇、額竇、蝶竇等。在歌唱中,由於音商的不同,使用這些共鳴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來說,唱低音時,胸腔共鳴發揮最大,唱中音時口腔共鳴應用較多,而唱高音時主要是*頭腔鳴發揮作用了。如果我們能正確、合理地運用好這些共鳴腔體,並相互協調配合好,那我閃就能獲得圓潤、悅耳、豐滿、動聽的歌聲。

4、 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語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齒和上齶等。這些器官活動時的位置和不同的著力部位,形成了輔音和母音(即語言)。發聲歌唱時,咬字、吐字器官各組成部分的動作比平時說話要更加敏捷而誇張。敏捷是為了使咬字准確清晰,誇張是為了使美化的母音或韻母通暢地引長發揮。所以語言器官是我們在吐字咬字時的物質基礎,也是我們學習吐字咬字時出聲、引長和歸韻的重要器官。聲音是歌唱的基礎,要訓練好聲音進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參與發聲器官的構造和作用。歌唱運動的感覺遠不如看得見、摸得著的如鋼琴、小提琴訓練那樣的肌體運動來得容易,這就要求我們每個歌唱者要有敏銳的自我感覺,並在專業聲樂教師的指導下反復訓練,以形成條件反射去斷定自己的聲音是否正確,是否符合 聲器官運動的基本規律。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們的運動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學為基礎,而這些器官的協調活動,則是在人體神經系統的調節與支配下完成的。任何身體的運動都受到心理的指揮或暗示,歌唱者的意志、情感、願望及舞台感覺等等,很大一部分與心理的因素有關,有時候心理的制約因素甚至比發聲技術更重要地左右著我們的訓練,我們應該充分注意到心理的重要性,當我們在歌唱時,尤其在台上表演時,則需將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內容與情感上,以情帶聲,而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具體器官的位置及活動狀態上。

二、 歌唱的姿勢
有人說:「姿勢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發聲的源泉。」唱歌訓練,首先要有正確的歌唱姿勢,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往往不夠重視姿勢,姿勢的正確與否是直接關繫到發聲時各個器官配合的協調姿勢,姿勢的正確了,發聲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確的姿勢,則往往帶來不正確的聲音。這好比我們的跑步運動員,賽跑時如果沒有正確的跑步姿勢,就會直接影響跑步的速度一樣。
正確的歌唱姿勢是:1、身體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鬆,這里的放鬆絕不是松垮、癱瘓,它應呈現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也就是精神飽滿的狀態。2、頭部保持於眼睛向前平視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兩肩略下後一點,小腹收縮,兩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種積極運動的狀態。3、兩腳一前一後稍分開,前腳著力、身體的重量要平穩,重量落在雙腳上。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動,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記應當張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虛著唱歌。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應當張得開,放得松,切記緊咬牙關。6、還有歌唱時下頜收回,正確的感覺應該是彷彿由小腹到兩眉之間形成一條直線,脖子和後背、腰部連成一線,這樣才使氣息暢通無阻。7、演唱時可根據歌曲的內在情感賦予適當的動作,但動作要簡練大方,切忌矯揉造作,畫蛇添足。坐唱的姿勢與站立時的要求一樣,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滿整個凳面,約坐1/3的面積,兩腳稍分開,自然彎曲,不能蹺腿坐,也不能兩腿交*疊起。

三、 歌唱的呼吸
學習正確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藝術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礎。由呼吸控制的歌聲才是聲樂,呼吸是歌唱的原動力。聲樂界有「誰懂得呼吸,誰就會唱歌」之說,說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確實是歌唱者首先應該學會的一項基本功。
歌唱時的呼吸與日常生活中說話的呼吸是不大一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說話交流思想感情,因為一般距離較近時所需音量就較小,氣息較淺,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傳得很遠,而且我們說話連續用嗓時間長了,嗓音就容易疲勞、嘶啞,這種說話的呼吸若用於唱歌就顯得不能勝任了。唱歌是為了抒發情感,是要唱給別人聽的。歌唱時面對的往往是大庭廣眾,須將歌聲傳至每個角落,因而要求聲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變化,要有長時間歌唱的能力,並要求根據歌曲的需要,或長、或短、或強、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輸送氣息,要做到這些,就不是簡單的事了。所以歌唱時的呼吸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規律和方法,它是一項技術性問題,是後天訓練出來的。
呼吸運動包含著吸氣和吐氣兩個過程。

1、 吸氣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氣,將氣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氣息時使下肋骨附近擴張起來,腹部方面,橫膈膜逐漸擴張,使腹部向前及左右兩側膨脹,小腹則要用力收縮,不擴張。背部要挺立,脊柱幾乎是不動的,但它的兩側卻是可以動的,而且也是必須向下和向左右擴張的,這時氣推向兩側與背後並貯在那裡,保持住然後再緩緩將氣吐出。

2、 吐氣
唱歌用氣時,仍要保持吸氣狀態。這點很重要,就好比給自行車打足了氣,不能一下子放鬆了,這里還有一個保持呼吸的問題,要保持住氣息,就必須在唱的過程中永遠保持吸氣的狀態,控制住氣息徐徐吐出,要節省用氣,均勻地吐氣,這就是所謂氣息的對抗。在呼和吸的過程中,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覺,整個身體表情都應該是積極放鬆的,緊張的部位就是橫膈膜、兩肋,兩肋就像是一隻充足的氣球一樣,我們要讓聲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讓氣球往上浮起來,也就是說要把氣息拉住,不能讓它提上來,這就牽涉到一個氣息支點的問題。

3、 唱歌時要有氣息支持點
支持點也就是聲音要有一個立足的地方,這個立足點也就是以橫膈膜及下肋兩側做支持點,當我們咳嗽或笑的時候,可以直接感覺到它的支持作用。沒有經過呼吸訓練的人,常常唱歌時,臉紅脖子粗的,青筋直暴,歌聲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等等,都是與氣息支持點沒有保持住有關。反之,我們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點的感覺,那麼,當我閃歌唱發聲時,便會感到聲音彷彿落在我們所控制的氣息上,也就是說聲音是由呼吸來支持了,這種聲音不但悅耳響亮,而且能強弱自如地做出各種變化來。

4、 不同的樂句用氣是不同的
我們在進行胸腹式呼吸時,呼吸氣勢的強弱、吐氣的方法要根據所唱歌曲(或樂句)的不同要求有所不同。下面我們就介紹幾種不同的呼吸練習法。
1) 緩吸緩呼 這是我們在訓練和歌唱時常常採用的方法。就是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將氣息慢慢吸到肺葉下部,橫隔膜下降,兩肋肌肉向外擴張(也就是腰圍擴張),小腹向內微收。這種吸氣要求自然放鬆,平穩柔和地進行,就像我們去聞花的芳香時的感覺一樣,聞花的感覺使我們吸氣吸得深,就像做深呼吸運動一樣,但吸氣時不要用太大的力,只要輕輕地挺住胸廓和上腹部,然後慢慢呼氣。呼氣時,注意保持吸氣狀態,控制住兩肋和橫膈膜,也就是控制住了氣息,使之平穩、均勻、持續、連貫地慢慢吐出。有一種感覺可以幫助我們體會呼氣時下肋和橫隔膜的保持狀態:就是在緩吸後做慢慢地吹掉桌上的灰塵的動作,這里需要長長地吹氣,也就是在做長音的呼氣練習,我們常說:「長音像吹灰,短音像吹蠟」,是一種吐氣的感覺。
2) 急吸急呼 急吸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口、鼻迅速把氣息促而深入地吸到肺葉下部,並將氣息保持住,然後,按照緩呼的要求而呼出。我們在演唱實踐中經常要用到的,因為在歌曲的句與句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吸氣不通話你有很長的停頓時間,往往採用「偷氣」的辦法來吸入且要吸得不讓人發現,這就是急吸緩呼的作用。為了培養呼吸的控制力,我們可以採取一些練習曲及歌曲中的某些樂句做帶詞的練習,效果較好。卡魯索說過,歌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對於呼吸器官的操縱和運用,是否建立了強固的基礎。

四、 歌唱的發聲
歌唱時的發聲和說話時的發聲是不完全一樣的,說話式的唱歌或放大了的說話,都是不對的,這會沒有色彩,不是音樂化了的發聲。所以說說話的發聲是不能適應歌唱的的需要的,我們必須講究發聲方法,幫助學唱歌的人把普通的聲帶磨煉成能發出優美、動聽、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學方法的、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來。

1、 喉頭和聲帶
喉頭和聲帶,是歌唱的發聲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體歌唱的要塞,是打開歌唱藝術寶庫的金鑰匙。因此,了解和搞清喉頭與聲帶在歌唱時應處的位置和狀態是非常必要的。一般來說,歌唱時喉頭位置應該比平時說話時偏低一些(就像我們深吸氣時的喉頭感覺,因為吸氣時的喉位,比靜止時的喉位略低一點)有很多人把喉頭處於吸氣時的位置稱為「水平位」。在歌唱時字與字、句與句的轉換中,喉頭要始終處於這一位置,而不應做離開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動,當然喉頭位置的穩定是在運動中的相對穩定,而不是僵死不動的穩定。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永遠穩定在水面上的道理一樣,若把皮球比做喉頭,皮球浮在水面的狀態就好像喉頭穩定在吸氣位的狀態一樣。所以歌唱時的喉頭位置應始終處於低而自如的穩定位置和喉頭壁打開的狀態。

2、 打開喉嚨
在歌唱訓練中「打開喉嚨」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環節,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壞。「打開喉嚨」也就是將喉頭穩定在正確的位置上,口蓋積極向上收縮成拱形,舌根放鬆,平放在下牙齒後,牙關打開,下巴放鬆自然放下而稍後拉,這時候的喉嚨是打開的。那麼如何能幫助初學者「打開喉嚨」呢?
1)「打哈欠」的狀態 「打哈欠」狀態可以讓口腔打開自然,放鬆,口蓋抬起,口腔內空間增長增大。所以在唱歌時,咽喉不要閉塞,要使咽喉張開,讓氣息自如地送出來,「哈欠」狀態確實是打開喉嚨的好辦法,也使歌唱者保證了一個很好的演唱狀態。在平時練習時,還可以用閉嘴的「打哈欠」,閉口打哈欠的時候,里邊的狀態也是開的、抬的,如果我們在唱歌的時候都能保持這個狀態的話,那你的聲音就不會是「白」的、「扁」的了,你的聲音就會是「豎的」、「圓的」了。
2)用「微笑」狀態來打開喉嚨 我們講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來。「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開,大牙關打開,面部兩邊的笑肌(顴骨)呈微笑狀,這樣的微笑狀態可以使你的喉嚨打開,可以使你獲得高位置的聲音。「歌唱狀態就是里邊的哈欠,處頭的微笑」,這話很精闢。

3、 良好的中聲區
中聲區是唱歌的基礎,沒有良好的中聲區,就談不到其他的一切。我們應當重視中聲區的練習,多在中聲區下功夫,不要急於唱很高的音。練習時,我們先從中聲區以中、小音量練習開始,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鞏固以後,再慢慢向較高一點或較低一點的音域發展,初學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難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否則一開始就猛練高音,不但不會獲得正確的高音,反而會毀壞聲帶。中聲區應該*前,明亮,輕松流暢,不費力,這樣才能往上發展,為演唱高音打開通路。中聲區的聲音不要強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優美和聲音的靈活性。每個聲部的重要音區都是中聲區。中聲區要做到吸氣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彈性,積極向上,有支持點,喉頭穩定松馳,不論唱高、低不同的音,喉頭的感覺都在一個位置上,聲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聲音從頭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我們常比喻說「聲音要像穿珍珠一樣,把每個音穿在一條線上」等等,就是說聲音要連貫、統一、圓潤。

4、 關於換聲區
當你從低音往上唱時,唱到一定的地方,就會感到困難,容易卡殼,這就是到了換聲區了,這時,你必須運用某種方法才能繼續入上唱。歌唱者首先應基本掌握了雖聲區的唱法,然後因人而異地作具體調整。有幾種方法大家可以實踐一下:
1)「倒抽一口氣」的動作 就是歌者在唱到換聲的音時(發母音的同時),做一個倒抽一口氣的動作,好像「嚇一跳」的生理狀態,讓喉頭稍向下,向後退讓,以使口咽腔充分打開,同時將中聲區歌唱時向上齒齦背後發送的氣息,隨著音高逐漸向上挪動,嘴也隨著逐漸張開,此時聲音感覺更向上,向更遠的前方發送。這時聲音就自然地進入了換聲區。
2)母音轉換手法 就是在唱到換聲區的時候提前讓聲音掩蓋一點,聲音暗一點,出氣量小一點,小舌頭抬起一點。在碰到換聲點時,有一點必須強調指出,就是你感到聲音唱上去困難時,甚至聲音感到要出現破音時,千萬不要變化發聲器官的形態,不要亂動,亂使勁,一定要堅持迎著聲音唱下去就可以了。其實換聲點的總是就是一個「混聲」的問題,就是真假聲結合的問題。掩蓋一些的聲音就是有了假聲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須與真聲混合在一起,聲音的銜接才不會有痕跡,聲音才不會虛和空。所以學會換聲點的過渡也就學會了假聲的唱法,而假聲位置對唱歌、解決聲音的統一是大有好處的。

如何練習顫音RR
練習舌尖顫音的時候,舌尖輕輕向上捲起(輕到不費一點勁),輕輕接觸硬齶前部(輕到沒有多少接觸的感覺,總之要放鬆),用連續的呼出氣流吹動它,讓它自己振動起來。學會吹動舌尖以後,再學習同時讓聲帶振動。開始學習的時候寧可讓舌尖多顫動一段時間。實際語言里可能只要顫動兩三下就夠了。小舌顫音甚至可以用漱口的辦法讓小舌顫動起來。 可以設想,在大風中空氣很快流過高高煙囪的兩側,煙囪也會擺動起來。因為是使用氣流吹動的,所以說是伯努利效應的結果。那種運動方式的原理,是跟閃音不一樣的。舌尖閃音要*人用神經指揮肌肉去讓舌尖運動。 伯努利效應使飛機機翼產生升力,可以飛上天。或者說,機翼上表面的流線型比下表面的流線型長,飛機前進的時候,空氣流過上表面比流過下表面快,於是氣流壓向機翼上表面的負壓力大於下表面的負壓力,飛機就獲得了上升的力量。兩條船挨得太近會相向*攏或碰撞,也是那種負壓力作用的結果。 聲帶所以能夠振顫,主要是伯努利效應和彈性力的結果,不是神經脈沖指揮的。 補充一點。 練習發舌尖顫音的一開始,舌尖輕輕向上捲起,接觸上齶。與此同時舌面邊緣也要起作用,把口腔前邊的出口全都堵住。舌面邊緣用一定力量,緊*左右兩側的上齶和牙床。它們不參加顫動,只是使舌尖的活門縮小,同時使舌尖有彈性。也就是說,舌面兩側的邊緣是不動的。呼出氣流的壓力會把舌尖推開。如果吹不動舌尖,可能是舌尖太緊張(無聲),更可能是兩側漏氣(有 h...... 聲)。如果吹的時候聽到一聲 th...... ,然後舌尖停在外頭不動了,一定是缺少彈力,也就是兩側太放鬆,或者舌尖太緊張,也可能是舌尖後卷不夠。如果聽到的是一聲 tx......,是舌根太高太緊張。舌尖活門調得小一些,可能更容易顫動起來。舌尖向上頂得太緊,會聽到 trrr ,就累了。東北地區車把式的「得兒駕」就是 trjia…… 。關鍵是要學會 rrrrr 的輕松的顫動。 還有兩點: 1、增加與顫音發音部位相同的輔音,在音節當中體會舌的顫動。如:嘟——/tru/。練習時拉長音,注意力不要放在是否為舌尖上,而應放在氣流的體驗上。 2、音節末尾的顫音比較難發,根據個人情況可以隨意增加一個母音,之後再把該母音弱化。 千萬別控制,也不要企圖從閃音、捲舌音過度到顫音,一定別控制尤其是舌頭,多想一想疾風中的旗幟。

要練習顫音,先要知道它是怎麼來的.無非兩種辦法.一,兩個相差較小音程的音交替出現;二,氣息控制,使得同一音高間歇性重顯."抖喉結"比較接近第二種,不過不是氣息,而是聲門的閉與開實現,這樣控制起來難度極大.因為每次開與閉的度要高度一致,要不然音高無法控制.中低音還好說,但高音的時候,聲帶閉合度很高,留下的間隙十分狹小,要控製得如此精細就不太現實,很多時候是顫兩下,聲帶閉死,憋得沒聲音,要不就是放得太開,跑調了.

所以要用氣息控制,因為那時你的聲帶可以一直保持著相似的狀態,不用去理會它,並且氣息間隙性沖擊聲帶,就有了讓聲帶休息的時間,所以保持的時值反而更長.但這種方法要求氣息控制較好,停多長時間,起多長時間,保持多長時間要求相當准確.練習的時候可以放慢速度,先慢慢練,等穩定了,再提速.顫音。這可是很多朋友追求的東西,呵呵!很多人都會認為沒有顫音就不夠專業、不夠拽。殊不知顫音在歌曲里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沒有顫音就不能唱好歌嗎?其實不然。

顫音,實質是用氣息演繹歌曲的時候,強大的氣流沖擊口腔和鼻腔後部所產生的震動,小腹給予氣息的壓力產生了氣流。我倒不贊成流行音樂一定要用這樣死板的方式產生顫音,有些歌星通過喉結的抖動比如「劉德華」和嗓子眼的一緊一松的「張信哲」「做」出了顫音。這些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或是一種風格,但在很多高潮部分,他們也具有強大氣流的顫音。 所以,還是那句話, 氣息是根本。用了氣息,自然會有氣流的沖擊產生顫音。對於流行歌曲,有些低調的地方不需要像唱民歌一樣每個字都在氣息上,有時似一種悄悄話, 有時像一種無奈的嘆息, 不會有強大的氣流支持你的顫音,這時就需要你用一些小技巧來修飾你的尾音,我認為流行歌曲的顫音表現不完全*氣息頂出來,有時候抖抖喉結,控制嗓子眼裡的聲音也未嘗不可,只要整體在歌曲的氛圍之中不受影響即可,但是你一定記住,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把它做好的話,那你最好就不要現去模仿,特別是在錄音的時候。

沒有顫音的朋友如果鐵定對顫音垂涎三尺,就從模仿開始吧——多聽聽劉德華的歌。他的顫音我覺得很舒服,我就是從模仿他開始的。也可以模仿救護車叫喚。好笑吧?這只是沒有聲樂老師在身邊、一種自我揣摩的方法,當然不屬於常規的聲樂練習。發出「嗚嗚」的依次循環高低的滑音(稍快),他能讓你找到抖動喉結的感覺,慢慢的吧「嗚嗚」的發音轉變成「嗯嗯」的發音,再慢慢的轉成「你~」的發音,再唱一些「你」結尾的一句歌……呵呵,這只是一種感受喉結抖動的顫音方式,與氣息發聲不一樣,保准聲樂老師看了會氣死!但沒件事都需要循序漸進,慢慢揣摩,不妨試試。

不過你也可以這樣想,我覺得這段歷史時期流行強調顫音的唱法,也許再過5年後就不流行強調顫音的唱法了。 何必為了沒有顫音而苦惱呢? 顫音雖然能有效的渲染歌曲氣氛, 深沉而具有穿透力,但我也願意喜歡聽

閱讀全文

與美女教唱歌有什麼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43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93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67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73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905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41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80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195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46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70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21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16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16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102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50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691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903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68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24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