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孔子的資料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8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據《史記》記載,孔子並非婚生子。他母親生他時只有18歲,而父親已經70歲了。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征在卒。
孔父在孔子三歲時去世,從此他跟隨媽媽過上了貧窮的生活。孔子曾作過各種各樣的工作:牧牛羊、記賬的以及圖書管理員。22歲時,孔子的母親去世,他服了三年喪。 孔子53歲時晉升為大司寇,在魯國服侍兩年後孔子辭去職務,因為他對諸侯的政治極為不滿。
據《論語》記載,魯國當時在孔子的管理下非常繁榮。但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孔子沒有在魯國或別的國家擔任過重大職務。傳說魯國的鄰國齊國 擔心魯國太過強大會威脅到齊國,於是為了破壞魯國的改革,送了上百匹好馬和八十位美麗的舞女給魯國諸侯。魯國諸侯遂沉溺於安逸享樂之中,對政務不聞不問,甚至有一次連續三天沒有上朝。孔子極為不滿,踏上了長途之旅(周遊列國),拜訪中國中北部的一些小國,包括衛、宋、陳、蔡。他宣揚了自己的那些政治信仰,但並沒有哪國去實施。孔子68歲回到家鄉教書,收了不少弟子。晚年的他和弟子一起編纂了傳承先哲智慧的結晶——《五經》。由於不能承受失去兒子和自己的心血的雙重悲痛,孔子於72歲(或73歲)與世長辭。
主要弟子
相傳孔子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有較大成就者72人,其中最主要的有: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言偃 (前506~前443)春秋時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稱叔氏。常熟人。22歲時離鄉北上,拜孔子為師,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賢之一。謙虛好學,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化民眾,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深得孔子贊賞。後學成南歸,從游弟子無數,被譽為傳播東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後被封為吳侯、吳公、吳國公及先賢言子等。清康熙間特設五經博士一員,由其後裔世襲。言偃對吳地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顏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孔子弟子。以德行見稱。勤奮好學,篤信孔子學說,並「聞一知十」,領會深刻。為人平易謙遜,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在行動上努力實踐孔子的理想,成為孔子最忠實、最得意的學生。孔子屢稱他品格高尚,說 他「三月不違仁」,「不遷怒,不貳過」。33歲時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顏廟,亦稱復聖廟。今曲阜城東11公里防山之南程庄村東北角有顏子林,為顏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參(約前505~前435) 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 (今平邑)人。人們尊稱為曾子。孔子弟子。樂道養親,曾仕為小吏,以孝著稱。認為"忠恕"是孔子" 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主張"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矢志不懈地實踐孔 子學說。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在孔門中被視為道統的繼承者,被後代統治者尊為 「宗聖」。《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18篇,已殘,今存《大戴禮記》中,自《立事 》至《天圓》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釋》。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廟,又稱宗聖廟。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魯國卞(今泗水東)人。字子路,通稱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見稱。原為鄙野粗人,孔子設禮相誘,收之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經常批評孔子。孔子了解其為人,評價很高,認為可備大臣之數,並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於耳」。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於進取,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墮三都」之舉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後為衛大夫孔悝家宰,在內訌中被殺。 冉求(前522-前489) 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有,通稱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
閔損(前536-?) 春秋末魯國人。字子騫。孔子弟子。以德行見稱。相傳遭後母虐待,但為了愛護異母弟而自甘受苦,諫阻父親驅逐後母,孔子曾特別表 彰他的孝行,後人將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為人謙和、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季氏令其擔任費宰,逃亡齊國力辭。 宰予 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我,通稱宰我。孔子弟子。以言語見稱。利口辯辭,頗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獨到的見解,孟子稱贊他「智足以知聖人」,但與孔子有較多的思想分歧。反對為父母服喪3年的禮制,主張改為1年,被孔子斥為不仁。曾在白天睡覺,孔子把他比作"朽木"和"糞土之牆"。一說後來到齊任臨淄大夫,因與田常作亂被殺。其墓在今曲阜城東3公里古城村南約500米處。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後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思想定位
孔子思想由原先的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後成了後來中國兩千多年皇權專制社會的正統思想,這也是因孔子思想與皇權思想的某種互需性所致,經過歷代皇權的極力推崇,以致將原先孔子思想上升至神聖的地位,同時打壓其它與孔子思想不相符的思想觀點,造成社會思想單一與僵化,最終對後來中國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障礙,形成了思想僵化乃至腐朽與落後中國社會現實。
終於在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新文化的先驅們,沖破重重舊思想的束縛,通過與世界的了解,打破了舊文化、舊思想的束縛,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尤其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開創者們,在中華民族的思想創新方面可謂是繼孔子以來新文化、新思想主將,被稱為中華民族的魂。
歷經近一個世紀的風雨,孔子從被打倒在地,現今又開始重新認識孔子,可謂是認識上的回歸,先將神壇上的孔子推倒,再將孔子拉回人們中間,而不是又將其高高供奉,這才是真正的孔子所被希望的。
孔子和魯迅,既有分歧,也有一些精神上的相通。魯迅和孔子都是中國一代一代的,不斷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即使找不到還得繼續找的知識分子的代表。因為很長時間以來,人們總是把孔子和魯迅絕對對立起來。捧魯迅時,像「文革」時期,就用魯迅打孔子;現在,孔子地位高了,就用孔子打魯迅。當年就是魯迅把孔子趕跑了,現在正要把孔子請回來。但孔子和魯迅真的是決然對立,水火不容,有孔無魯,有魯無孔嗎?他們的關系究竟是什麼樣的?這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
毫無疑問,魯迅和五四那一代人對孔子有很多批判,這樣的批判是有兩個層面的。首先,他們批判的鋒芒,是指向將以儒學為中心的傳統文化神聖化、宗教化的「中華中心主義」的,在當時的中國,正是這樣的中華中心主義妨礙著中國人對世界文化的吸取,而在五四先驅者看來,打開思想的閘門,向世界開放,正是當務之急,因此,在思想文化界就需要破除將傳統文化絕對化的文化神話。他們的批判鋒芒又同時指向獨尊儒學的文化專制主義,其實,在晚清以來,儒學的壟斷地位已經發生動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對諸子百家有更多的關注,五四時期只不過是把這樣的打破壟斷、獨尊的努力,推向自覺。
因此,我們可以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包括魯迅在內的先驅所做的,其實也是「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的工作,他們所批的正是被意識形態化、道德化、宗教化的「人造孔子」,「大家把孔子從聖人的地位請下來,讓他與諸子百家平起平坐,有什麼不好?無形中,這等於恢復了孔子的本來面目」。
當然,魯迅和孔子之間是有分歧的,甚至是重大分歧,原則分歧,從這一層面,魯迅也批孔子。孔子是一個「替統治者操心,拚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因此,他想當「國師」。而魯迅,連「導師」都不想當(他的理由是:我自己都找不到路,如何為年輕人指路?),更不用說當「國師」。更重要的是,魯迅對統治者沒有幻想,他曾經說過,統治者遇到危機,車子要倒了,你別去扶,讓它自己倒。孔子卻拚命要扶,不讓扶也要扶。他們對於統治者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不一樣,就有批評,說批判也行,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就是現在,有不同選擇的知識分子之間也經常有爭論,相互批判。但並不妨礙彼此在別的方面有相同之處。孔子也是「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的人」,當然,他是力圖在體制內批判,魯迅則是自覺地進行體制外的批判,這確有不同,但在批判權貴這一點上,也自有相同,所謂「同中之不同,不同中之同」。我們不必掩飾分歧,也不必誇大分歧。
魯迅和孔子,盡管道路的選擇有不同,但那樣的不屈不撓地追求探索,以及在追求、探索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勇氣,浩然正氣、韌性精神、理性實踐精神,都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最可貴的精神。《論語》中最難做到的兩條:「匹夫不可奪志」,「視富貴如浮雲」,都是孔子精神的精髓,而在現代知識分子中,最能體現這樣的精神的,就是魯迅。
我們可以說,從孔子到魯迅,實際上是構成了一個傳統的。我們民族,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孔子,有了一個魯迅,這都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寶貴遺產,理應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但我們從一種變態的文化心理出發,總把他們對立起來,作非此即彼的選擇,讓他們一個損害一個,這不僅是愚蠢,更是犯罪。它對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對待中國文化傳統,從孔子到魯迅的傳統」,是大有啟示意義的。
我們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好像沒有學藉管理制度,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誰早不可考,至於配享了孔廟的這七十二個高徒,也鮮有人能說得詳盡。今日得個空閑,將他們開列造冊,整理出來,以饗諸友。浪費時間心力做這件事,無益時用,跡近無聊,只圖能博一二朋友一觀一笑。倘竟能為有心於孔學者進行考證研究添毫發之助,則就喜出望外了。
然而這些先生們都是上古人物,我們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只彷彿仙靄里頭看神仙,影影綽綽只能看個大概,沒法子畢見其纖毫。而我們上古的出版業又實在落後得驚人,一切文獻,全靠用刀來刻,諸般辛苦之中,難免出現錯別,以至以訛傳訛;更有班愛牽強附會的所謂高人,將錯就錯,胡亂解釋一通,竟就解釋出無窮深意來,甚至被當作了不可改易之經典。於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兩個甚或多個高人,各自拿有一個不同的版本,則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爭個頭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東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們卻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稱謂和說法。比如這孔門七十二聖人的尊姓大名。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樂咳,在《家語》上卻叫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南宮適,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並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誰知道孔子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里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後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睜著大眼說瞎話,難道連個數都不會數?司馬遷說「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這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於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取其最接近於真實者。所以,我決定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司馬遷所列這七十七人中,說不得有五個是編外人員,至於是哪五個,我就不得而知了,在這里還請博物君子垂教。'
孔子思想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
孔子思想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儒學。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孔子論語
孔子的學生曾把孔子平時對學生說的話合成一本書,叫《論語》 。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font color=#800080]孔子[/font]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
《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簡介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孔子祖上考
當年微子在商末到長治市潞城定居,形成微子鎮 。(《潞安府志》載:「紂都朝歌,亦在畿內,微子曾是食采焉。(潞城有微子嶺、微子村)」微子嶺「在縣北二十里,上有三仁廟,下有微子村,其食邑也。」)
周朝封微子鎮人於宋 ,
孔子祖上就在這個南遷的隊伍中 ,
孔子五世祖為蔽宮廷之亂遷至魯。
孔子學院
孔子的學說傳到西方,是從400多年前義大利傳教士把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一書譯成拉丁文帶到歐洲開始的。而今,孔子學說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思想的現實實踐。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已有百餘家孔子學院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廣漢語教學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學院是在借鑒國外有關機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在海外設立的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它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以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宗旨。
韓國人對祭孔大典申遺鬧劇
根據韓國的消息,韓國人已經在准備拿祭孔大典去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下一步就是把孔子徹徹底底的變成韓國人了,中國的論壇上卻還在為應不應該祭孔吵個不停,很多人對孔子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57周年,大陸與台灣同時舉行了祭孔大典。而在此前的9月26日,一組韓國祭孔大典的圖片也成為各大門戶網站的頭條。搶在中國之前大規模宣傳自己的祭孔活動,韓國人的用意又何在呢?
韓國人總是想把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據為己有,這已經不是第一天了。就在2005年,韓國已經將傳承自中國的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成為所有中國人心頭的痛。祭孔大典就是他們的下一個目標。
只要你仔細研究一下韓國人祭孔的資料,就會發現他們一直在強調正宗。看過韓國人的祭孔視頻,再來對照中國的祭孔視頻,大部分人都會得出韓國人的典禮好像更正統,更高尚的感覺。韓國人的祭孔好像總和中國的對著干,你們穿滿清的長袍馬褂,我就穿正統的漢服;你們的儀式變來變去沒有定式,我們卻遵循的是古禮一成不變;你們在文革中將孔子批倒批臭,我們卻尊孔幾百年不變;你們的祭孔大典往往是政府主導活動,我們的祭孔卻是二百多所鄉校同時進行的全國性活動!
韓國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人覺得只有他們才是祭孔的正統,只有他們才最有資格祭祀孔子。然後就可以拿他們幾百年歷史的祭孔大典去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相比之下前兩年中國的祭孔確實讓人有點寒心,豬屁股對著孔子的笑話,長袍馬褂太監裝的鬧劇等等,層出不窮。今天的祭孔幸好有五糧液這樣實力雄厚有儒商思想的企業相助,才不致於出現以前祭孔由於沒錢而租京劇戲裝的窘境,用五糧液祭酒也確實符合中國五穀祭祀的正統,「杯底五穀杯上液」的禮制。然而韓國在國際上對祭孔的推廣已經走在了前面,而且在過去的年代中國對孔子文化的毀壞也確實令人寒心,這使我們在韓國人面前總顯得低人一頭。
韓國人覬覦孔子不是一天兩天了,在一本韓國歷史教科書的插圖上,中國的東北,山東都成為歷史上韓國的地盤!山東都是韓國的人,山東人孔子也就理所當然是山東人。在這本韓國教科書里,「鎮壓了處於農耕文化的漢人」,「懲罰大唐的戰爭」等語句隨處可見,我們總是將注意力集中日本人的修改教科書事件上,卻沒注意到韓國人干起這種事來也是很在行。
韓國人論證孔子是韓國人還有這樣的論據:朝鮮半島最早建立政權的是商朝貴族箕子。箕子是商朝紂王的親戚,西周武王伐紂。箕子不願意接受西周統治。於是率領5000名商朝人逃跑到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建立了政治難民國家—箕子朝鮮。而商朝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中國,分布在西周封建的宋衛等多個國家。宋國的第一個國君就是箕子的親戚—微子。孔子是宋國貴族後代,當然也就是韓國祖宗箕子的後代了。
在中國人看來,這種八竿子才打的著的關系,無疑可笑又可恥,但對於看這種歷史教科書長大的韓國人來說,無疑是天經地義。所以將祭孔大典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才會得到這么多韓國人的支持,韓國人才會理直氣壯的發出「孔子是我們的」的豪論了。
篡改歷史是第一步,將祭孔大典申遺是第二步,接下來就是給國際社會造成孔子真的是韓國人的印象,最終目的是達到韓國才是亞洲文化的淵源所在,韓國文明哺育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文明!
然而這時我們中國人在干什麼?在網上就該不該祭孔吵的不亦樂乎,而總有那一部分中國人,熱衷於用各種不堪的語言來諷刺挖苦孔子和儒家文化。從文革打倒孔家店到現在,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說,比起韓國,我們的儒家文化更為正統更為全民?
不肖子孫要將祖宗拱手送給外國人了,孔子的靈魂在天上痛哭失聲。
孔子的後裔
新華網濟南2月17日電(記者劉寶森)迄今失傳時間最為久遠的一支孔子後裔,在《孔子世家譜》第五次大修過程中現身河南。據考證,這支孔子族人失散至少1200年。
據孔子 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有關人員介紹,這支失散的孔子後裔支派目前居於河南省洛寧縣,他們是在聽說《孔子世家譜》第五次大修,向續修協會提供相應的支系家譜後,身份得到確認的。根據這支孔子族人提供的支系家譜,他們的祖先是孔子第37代孫孔齊參。孔齊參膝下三子,分別是孔克符、孔克讓和孔述睿,能與《孔子世家譜》相銜接。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孔子世家譜》編輯部主任孔德威說,續譜過程中,續修協會對於孔子後裔的身份非常慎重,這一支後裔提供的支系族譜能上推至孔子,並有清代73代衍聖公的親筆題序,足以證明其權威性。
據《孔子世家譜》記載,孔齊參三子生活於唐代宗和唐德宗時期。據此推算,這支族人至少失散了1200年。據了解,這已是《孔子世家譜》第五次大修以來第二次發現失散千年以上的孔子後裔支系。早些時候,續修協會在山西昔陽縣發現一支在《孔子世家譜》中失傳千餘年的孔子後裔支派,但年代上略晚於河南這一支。
孔德威說,這一支族人目前已全部被錄入正在修訂的《孔子世家譜》,協會初步將他們定名為嵩山派,以區分於散布其他地區的孔子後裔。
孔子詩選
去 魯 歌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披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
蟪 蛄 歌
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尚在耳。
臨 河 歌
鍬水衍兮風揚波,舟楫顛倒更相加。歸來歸來胡為斯!
註:《水經注》:「孔子適趙,臨河不濟,嘆而作歌。」
楚 聘 歌
大道隱兮禮為基,賢人竄兮將待時。天下如一兮欲何之?
獲 麟 歌
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註:《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往觀而作此歌。麟是聖世的祥物,而出於春秋末世,故孔子感到悲傷。歌見《孔叢子•記問》。沈德潛評:和平語入人自深,此聖人之言也。
龜 山 操
予慾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
註:《琴操》:「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歌,喻季之蔽魯也。」《琴操》,古琴曲集,傳為東漢蔡邕輯。
盤 操
干澤而漁,蛟龍不游。覆巢毀卵,鳳不翔留。慘予心悲,還原息陬。
註:見《琴操》。
註:一、官名。西周始置。金文都作司工。現存《周禮》已失去「冬官司空」部分,僅存《考工記》一篇,故司空之職守未詳。《後漢書·百官志》在「司空」條下,原注說:「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這雖是東漢的制度,但也可大體了解司空之職掌。春秋戰國時各國亦多置之,用以掌管工程。宋國因武公名司空,曾改名為「司城」,西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性質已與前司空不同。哀帝恢復御史大夫之名,不久又復為大司空。東漢光武帝置大司空,旋去「大」字稱司空。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罷司空,改設御史大夫,其職掌一如司空。晉有司空,為「八公」之一,地位特高,但往往作為權臣之加官。南北朝沿設。隋唐雖設司空,為三公之一,但僅是一種崇高的虛銜。宋代亦以司空為大官之加銜。遼、金相沿,元以後廢。又習慣常以大司空之銜尊稱工部尚書。
司空主管禮儀、德化、祭祀等
二、姓氏。
後來,久而久之,司空就成了一種姓氏。
百家姓有雲: 司徒司空 兀官司寇 。
⑵ 宋慧喬牽寵物狗漫步釜山,步入中年的她為何還這么有活力
步入中年的宋慧喬還這么有活力,是因為:
1、她一直都保持很好的生活習慣,讓自己保持精力並且能夠活力無限;
2、她這么多年都堅持有運動,有運動人才會更有活力的;
3、感覺宋慧喬這么多年都沒有老,還是跟浪漫滿屋的時候看起來差不多,還是很有少女感。
很多喜歡看韓劇的人都對宋慧喬不陌生。宋慧喬主演的韓劇還是很多的,老粉絲應該也都看過他的電視劇,宋慧喬最近的照片很多人說她活力十足。年齡在她身上真的就是一個數字,看著她的戲長大的,現在她還是一樣的漂亮,充滿活力。
宋慧喬真的可以算的上是凍齡美女了,這么多年來幾乎都沒有變化,依然很有少女感,元氣滿滿。希望在我中年的時候能夠跟宋慧喬一樣也就足夠了。宋慧喬跟狗狗一起散步真的是很愜意。不管是宋慧喬還是其他的韓劇明星,他們的保養都很好,也都很難看出歲月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