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泉州豐州的雞在哪裡啊說一下大楷位置或標志性建築物
你好!
中心小學對面的小巷有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2. 南安康美鎮廿十都主宮簡介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一、地理人文
3. 想知道: 泉州市 豐州武榮慈濟宮 在哪就是有供奉月老的那間廟
位於南安市豐州鎮南門街(泉州西門外),與豐澤區北峰鎮相鄰,如果你是本市的話,可乘坐6路,46路,602,13路等公交車,具體看你所處位置;如果是市外的可做高鐵到動車站,動車站就在豐州與北峰交接處,在乘坐相應公交,只要五分鍾左右。到了豐州,從武榮門直走一百多米便到了供奉月老的慈濟宮,今年慈濟宮大修了一番,即將竣工,但是遊客也可以進去燒香,每年七夕節燒香祈願的年輕人絡繹不絕
4. 福建性吳的人主要在哪裡
黃龍族吳氏:基於泉州古城西郊黃龍江濱(今晉江)兩岸縱橫20平方公里。
泉州鯉城區浮橋鎮:延陵、坂頭、大博、新步、下美宅、石崎、仙景、西庄、岐山、田中、東邊、黃石頭、五羊、林美、金浦、金雞、霞洲、浮橋街、塔頂吳、高山義門吳、山美吳。
泉州鯉城區江南鎮:烏石、後墩、官林、後頭、小錦田、新塘、仙塘、上塘村、上塘霞茂村。
泉州豐澤區東海鎮:津頭博。
豐澤區北峰鎮和清源農場:溪乾、西博、潘山、田庵、田邊、前山、花園頭、水流坑、洋西橋、烏墩白水嶺。
泉州南安市豐州鎮:博頭、豐州南門、豐州東門。
南安市洪瀨鎮:洪瀨街、湖尾小路村、進坑村、南安市石井鎮後店村。
南安市霞美鎮:麻山、後房、下福。
泉州晉江池店鎮:高坑、華洲東山、水田霞美。
泉州惠安縣洛陽鎮:洛陽街。
閩南僑鄉、衣冠之族
明朝《閩書》卷之九方域志載:岸上(黃龍江岸)黃龍鄉有吳氏—衣冠之族。
源流與播遷
黃龍族吳氏是季札後裔,屬吳征生支派。黃龍族吳氏1世祖吳禮孫。先祖自吳琚以下至吳禮孫的幾代為:吳琚—吳安仁—吳仕驤—吳爽—吳禮孫,自禮孫起,至今已傳29世,海內外數十萬人。
一世吳禮孫:1215—1374,配陳氏(1221—1278),子三:長子吳景政居黃龍祖地傳世,次子吳景善分居南安詩口,三子吳景興分居晉江、石獅、蚶江及錦里。
二世吳景政:1249—1328,娶蔡氏妙清(1260—1343),子六:吳君用、吳君濟、吳君弼、吳君輔、吳君錫、吳君賜。
二世吳景興,後裔居於晉江市和石獅市等地。
三世吳君用:1278—?,娶陳氏,子三:吳觀生、吳觀應、吳觀慶。分居永春縣梧板與南安縣的陶內、吳坂、內寮、詩口、博尾等地。
三世吳君濟:1280—1350,字和卿,號龍溪,娶楊氏、胡氏、劉氏、杜氏、蔡氏。子七:吳希憲、次子吳希文,分居晉江、石獅、蚶江、三子吳希禮、四子吳希勉、五子吳希舜、六子吳希禹、七子吳希敬。
福建省南安市水頭村吳氏:水頭村古稱鰲海境,亦稱湖內村。吳精一、吳精直。自7世字輩:宗憲縉紳世代恩榮學遵孔孟道法周程。2000年已傳至周程代。
福建南安市石井鎮後店村吳氏:始遷祖吳啟勛諱紹祖,是泉州黃龍族1世祖吳禮孫傳3世三房4世祖吳希聖之長子。於元末(1361年)遷居後店村。
福建省惠安縣洛陽街尾吳氏:始祖黃龍族4世希聖之次子於元末遷居此。
福建省德化縣三鄉吳氏:黃龍族吳氏3世五房吳君錫之孫吳暉肇基永春吳坑。德化朱地村吳氏是泉州黃龍族遷入,始祖吳源、吳潤。
黃龍通族六十四字行:12世起0字數取易有六十四卦生生已之義:洪維我宗、生民自周、記序世家、端為之首、至德所貽、實庶且永、代鍾哲人、在君左右、允文亦武、亮節高風、輝煌典策、蔚焉國楨、丕嗣徽音、望諸賢裔、凡億孫曾、尚其懋哉。
黃龍族文化藝術:南曲亦稱「南音」是一種古典樂曲。四管合奏:琵琶三弦、二弦、洞簫、璧板。
福建莆田市吳氏
莆田史稱「興化」,統稱閩中,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稱。始祖為吳祭、吳瑞、吳良、吳興。系太伯第62世孫,季札第44代孫:太伯...季札-征生-啟蕃-翊-售-彌庸-勾餘-厥由-涉-平-申-芮-臣-回-右-著-允陵-全-隆-復興-章-漢-成-[日於]-勝-恢-佑-鳳-駕-庫-猛-神霄-均-銓-授-淵-國寶-禎-頌-琳-繩祖-蘿獻-惠達(諱鐸任建安刺史)-吳祭、吳瑞、吳良、吳斌。從兄弟吳蔭、吳發、吳興。
分布:黃石水南玉塘吳氏:吳祭第17世吳隆後裔吳天順。東甲吳氏:吳祭後裔吳天宇,吳瑞後裔第23代吳重謀由東華遷居。
江東五吳亦屬吳祭後裔:環浪吳氏:祭-烈-緣-占-資-舍-嗣-當-察-翊-繹-裕-叔告(狀元)-起滬-圭老。孝友吳氏:吳諏長子吳聲[火亘]於宋代由城廂坊巷遷江東。祭-烈-緣-占-資-舍-嗣-當-察-翊-叔雅-諏-聲[火亘]。福清吳氏:吳祭第14代吳元益於宋代遷福清石塘。其9代孫吳美玉官居廣州府通判,自廣州返福清,路過莆田,見江東環境優美,遂居。東甲吳氏:吳天宇於明朝由北高後吳遷東甲。世立吳氏:遷徙不詳。
華堤吳氏、下江頭三吳:都是吳祭第23代孫吳泮孫吳萬代、吳萬利後裔。華中村吳氏:吳祭29世孫吳學周由水南龍度遷居。華東村吳氏:吳祭第14世孫吳元華之曾孫吳翊由吳岱遷居。沙堤:吳祭14孫吳元華之玄孫吳朝始祖。天馬吳氏:吳祭19世孫吳竹溪開族。清江村:吳祭16世孫吳佛寶遷居。黃石長坑下坂吳氏:吳祭12世吳仲舉開族。黃石東井、龍度、華中、後誅、城廂吳鏞支系:祭-烈-緣-羽-清-[土高]-嚴-士敏-確-某-汝恭-叢桂-勝龍-復-天就-富-鴻祖-鏞。
福建莆田市吳興支系:吳興(646-709),吳竟次子,字起祖,號長官,太伯70世孫。
福建省永定縣吳氏:大多是江南吳氏始祖吳宣之孫吳宥的後裔。吳宥,號承順,宋進士,敕封文林郎,誥封中憲大夫,吏部侍郎。生於928年。
福建省南平市吳氏:《崇壽寺碑》載,875年左右,河南固始人吳卓首次入閩為官,共父吳[禾遂]太伯68世孫,因黃巢之亂,兄弟四人棄任入閩,至今1135年,定居南平南山已1091年。
福建周寧縣獅城鎮南源村吳氏:先祖吳胄。後裔南源村開氏祖吳仁部,是吳晟的第五子。吳仁部946-1009,北宋初年任統兵大使。
福建省南靖縣吳氏:始祖一:吳承順;始祖二:吳薪。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吳薪—吳孔輝支系。
福建省平和縣壺嗣吳氏:始祖吳文應。祭-烈-緣-詹-資-舍-嗣-富-察-翊-繹-裕-叔告-起渥-強老-尚彬-清溪-漢一-伯和-文應。新碑烏石吳氏:始祖吳則惠,繫念二郎吳岳之次子。泰伯...吳宣(71)- 綸-宥-坤二-吉甫-五四郎-千九郎-六四郎-念二郎(79)-則賢、則惠、則茂。嶺下村吳氏:始祖吳峻嶺,其字輩:峻敦道忠成直一毓國永元文時,文章經國盛時世振家聲統緒承源繼宗基甲第榮。九峰鎮、坂仔鎮、文峰鎮吳氏:吳伯亮之孫吳雲傳始祖。
福建省詔安縣吳氏:吳祭15代吳強老始祖。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勞光村下店吳氏:澄-京-當-德聰-師-宗祿-達江-一槐-調煒-思佑-克明,克明始祖。
福建省漳浦縣吳源、吳岳支系:強老派開基始祖吳源,字端本,號強老。浯漾派開基始祖吳岳。
福建廈門市同安區新店鎮霞浯吳氏:始祖吳潛。二世吳極、三世吳昭。
福建省福清市玉塘吳氏:始祖吳元益。祭-烈-緣-吉-寅-安-建-復-玖-驥-芻-汝梅-匡-元益。玉塘村吳元益、塘西村二世吳汝守、嶺頭村二世吳汝宇、吳塘村二世吳汝密、下梧村八世吳公譚、後籠村8世吳公言、溪東村7世吳稔、城關樓錦霞東巷7世吳稹、瑞亭村7世、敏營村7世吳稠、官垣村3世吳伯龍、吉嵐村7世吳三官、前薛村3世吳伯魯、後園村7世吳長發、吳厝村3世吳伯僑、倪博村19世吳開旺,另無法落實的高侖村、龍塘村、東坪村、觀音博村、溪南村、北嶼村、上逕鎮、漁溪鎮、鏡洋西邊村。墩頭村吳祭長子吳鳳始祖、三星村、勤壽山村、玉博村、東台村、下施村、里坑村、石蕊村、紅邊村、雷底村、北山頂村、宣口村、東林村、東慶村、西山村。玉塘吳氏以吳元益為1世,其字輩為:左昭:元、汝、伯、善、硅、智、穆、公、朝、從、臣、國、承、賢、夢、廷、昌、朝、進、啟、紹、章、茂、繼、古、唐、虞、<-1993年續->守、大、則、可、作、良、箴、易、直、溫、和、世、代、上、承、祖、武...;右穆:以、光、世、彥、景、用、時、伯、叔、思、汝、於、有、載、元、侯、孔、振、開、宗、緒、孝、裔、傳、榮、起、德、輝<-1993年繼->存、誠、心、用、宏、至、道、安、祥、寬、厚、久、遠、垂、裕、孫、謀...玉塘文化:吳氏宗祠:建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祠聯:太伯推位肇基梅里萬世師表稱至德 季子讓國躬耕延陵百代帝王頌嘉賢;玉樹發千枝根從渤海 塘水分萬脈源出延陵。
福建省福清市吳蔭支系:885年始祖遷居。
吳姓支系-福建卷二
吳姓是中國的十大姓氏之一,在寶島的歷次統計中,長期穩坐第七把交椅。這與鄭成功渡海收復寶島,從潮州沿海尤其是饒平、南澳、澄海各縣招收了不少吳姓兵士有關。
順治年問,兩省人民赴台者更多,也有不少是吳氏。所以寶島的歷史人物中,姓吳的佔有一定比例,如被稱為「阿里山之神」的吳鳳、宜蘭的開拓者吳沙、抗倭名將吳彭年和吳湯興、寶島道吳大廷、畫家吳鴻業等。
吳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昌封自己父親的長兄泰伯後代於吳地,國滅之後,其子孫以國為姓。吳地,就在現在的江蘇無錫一帶。
吳氏究竟何時入閩,何時入粵?
查閱多種族譜,可以劃出吳氏入閩入潮的遷徒路線。
吳氏自一世季扎之後,傳至六世為彌庸。彌庸的後代有從吳地遷河南者,傳至第五十世有吳祭者,定居河南固始,隨王潮、王審知於唐僖宗乾符四年提兵入閩,遂定居莆田縣。吳祭為吳氏入閩之始祖,死後葬莆田黃石山。
吳祭生有四子,其子孫分居漳浦、雲霄、莆田、崇安、連城、詔安、泉州、廈門等市縣。至南宋理宗年間,有吳養行,號千十郎者,乃吳祭之十三代裔孫,由福建來潮州府潮陽縣任武官之職。任滿之後,不回莆田老家,而偕家眷居於潮地。這吳養行便是吳氏入潮始祖。稍後,又有吳沖一,從福建詔安遷來饒平高堂定居。這吳沖一乃吳祭之十八代。吳沖一是為饒平高堂吳氏始祖。這一支又有人分居南澳等地。
總的來說,今日居住潮汕的吳氏,基本上是這兩派遷居者的後代。但溯本追源,皆是入閩始祖吳祭派下。正如南澳吳氏族譜的編纂者在序言中所說:「雖則來回不同,遲早有異,然則三江殊流,會出於九河,終歸蒼海。」皆屬開閩始祖吳祭之後。就是潮安的部分吳姓人家,系由寧化石壁村遷來,由客家吳氏而漸同化為潮人吳氏,也是同出一祖。
初居潮陽之吳養行後代,於南宋末年有一支移居揭陽龍砂(譜中稱砂洲),又有一支於元初移居澄海的東隴。
吳氏入潮雖缺少了一點戲劇性和傳奇色彩,但這個在總人口數量居顯要地位的姓氏,在歷史上卻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最早也最著名者首推與蘇軾同時代的吳復古。他是北宋時代人物,早於潮州公推的入潮始祖吳養行,名氣也比他大得多。吳復古及其先人何時由何處遷徙入潮,後代世系也無從排列,故不敢把他定為吳氏入潮始祖。但他是蘇軾的好朋友,潮州八賢之一,這是人所共知的。他操行高潔,蔑視功名,終生悠遊歸隱,民間曾流傳著不少他的佳話。他是潮汕吳氏的光榮。至南宋,又有皇宮教授吳厝。《海陽縣志》有關於他的記載,吳厝墓在新津溪與梅溪之間的漁洲上,是一處對研究韓江三角洲形成歷史和人文發展史有價值的文物。
1989年8月間,澄海信訪辦來了3位寶島同胞,自稱是縣對台辦的同志讓他們來這里的。原來,這3位寶島同胞是回大陸尋根訪祖的。據他們自己介紹,他們3人皆姓吳。先祖是鄭成功部下。鄭成功收復寶島後,他們在宜蘭縣定居。至今已傳了十幾代,人口有200多人,還建有吳氏宗祠,修有家譜。先祖曾告訴子孫,咱們的老家在廣東省潮州澄海縣吳厝鄉,鄉邊有一條河,村口有叢破布樹(烏桕)。世代為農,農閑下海挨楫(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現在生活較為安定,族人擬重修族譜。為此事特回大陸尋訪宗親,接續源流。他們介紹完情況,還取出攜帶來的手抄族譜,真的在第一頁第一行上寫雲:「碩祖(他們祖先名字)雲,祖籍澄海,隨鄭國姓爺渡海來潮。」另有一行小字註明祖籍鄉里特徵。信訪辦的同志很熱心,趕忙打電話到各個鎮詢問,但終無迴音,寶島同胞只得怏怏而回。
清初,為隔離鄭成功與縣民的聯系,防止有人投向鄭成功,澄海實行裁地政策,濱海人民一律內遷,連澄海縣建制也撤消了。不少村落淪為廢墟,復縣後模樣已大變,澄海已不再有吳厝村,更不用提破布樹了。近400年滄海桑田,世事巨變,誰還記得當年村中有人隨鄭成功去寶島呢。但既然同胞言之鑿鑿,鄭成功曾來澄海招兵一事史籍上又曾記載,用心查找,或許有個滿意結果,使台胞了卻多年心願。
吳氏支系·福建卷三
三千多年前誕生於江蘇的吳氏,其枝葉的很快蔓延於長江以南各地,是理所當然的事。
著名的姓氏學者羅香林教授,曾經寫了一篇「吳氏源流考略」,文中對於吳氏自江蘇擴展到閩、粵地區,乃至進一步分衍到其他各地的情形,都有極為精湛的考證結論,是每一位吳姓中國人都必須一讀的重要文獻,該文的全文如下:
「吳氏受姓,始於周初泰伯至德公。當其讓位,居荊蠻(即今江蘇無錫縣界梅里鄉),荊蠻人慕其高風.立為勾吳長,其弟仲雍繼之。厥後周章封吳,子孫以國為氏。吳之得名,實始於此,其由來遠矣。
春秋時,吳王壽夢立,周封吳為子爵,由是稱霸中原,而吳益大(見吳越春秋)。先是壽夢公,欲傳位季札,札讓不受,遂封於延陵,故曰延陵季子,後又封於州來(即今安徽鳳台縣),又曰延州來季子,則季札之讓,與泰伯殆有後先媲美者焉。
自周末以及秦漢,其子孫散居於長江流域等省:後漢時有吳漢,為大司馬大將軍;吳恢為南海太守,吳佑為膠東相;東晉吳隱之為廣州刺史,後升晉尚書。又隱之公曾孫吳猛,為二十四孝之一,亦猶是泰伯公之支派也。
迄自唐代則有唐太史兢公,為江南始祖,其來孫簡公,因仕蜀而居閩州。簡公之子宣公,字機蔡,於後晉天福元年,由蜀地攜眷渡江而南,乃江西臨川、南豐、祝家山等處居焉。
按宣公之孫文福,編有實錄,雲:「吾祖宣公,隨父任居蜀閬州(今四川閬縣)蘭台谷巫錫山,娶盂知祥嫡妻何氏女。五代後,唐潞王清泰元年甲午(民國前九七八年),外祖知祥即蜀主位,不一年而殂,太子孟昶即位,封宣公為駙馬宣成公,祖母為孟氏夫人。吾祖夫婦,有深遠之慮,攜卷回籍,於後晉高祖天福元年丙申(民國前九七六年),時吾年四歲,吾祖年六十有三,偕祖母與父綸公,叔經公、紹公,合家渡江,徙今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之石井,留二叔經公居此,又與父綸公、三叔紹公,易居江西建昌府南豐縣嘉禾驛梓口李家莊,後又徙居祝家山金斗窠將軍出洞形居焉。時後漢乾佑元年戊申(民國前九六四年)九月……按綸公次子宥公,居祝家山,遷山塘隱居,即今福建汀州寧化。宥公次子坤二公,由寧化遷永定。
坤二長子泰甫公,為宋執事郎中,生子二:長四五郎,傳梅縣、大埔、豐順等處;次四六郎,傳廣東、江西等處。坤二公第三子吉甫,宋進士,任廣東博羅縣知縣。長子五四郎,傳下九子:長千一郎,傳永定大坪里、石門、岡下等處,次千二郎,傳永定大坪里、高陂、塘下等處;三千三郎,傳小新村、條魚、竹寨等處;四千四郎,傳豐田、赤逕等處,五千五郎,傳勝運、水槽逕、洪山塘等處;六千六郎,傳漳州、雲霄等處,七千七郎,傳廣東斷鐵背、雲坪、及海豐等處,八千八郎,傳河源、梅縣等處。
又吉甫長子五四郎之長孫六四郎,生下九子:長念一,傳梅縣南口,奇峰、嵩山等處,,次念二,傳蕉嶺、高思、豐裔、徐溪等處,三念三,傳梅縣、珠王坑、松溪、鬆口、蕉嶺、徐溪等處;五念五,傳平遠、東石、畲腦等處;七念七,傳梅縣、葵嶺等處。
又泰甫公之玄孫伯五公,開基龍川李埔柏樹下。後傳至法猷公,遷興寧烏池油寮圍。法猷公生下九子,各散居於興寧、五華、龍川等處,及遷徙各省,不可勝記。
上文所述吳吉甫公長子五四郎長孫六四郎,生下九子,五念五所傳平遠、東石、畲腦等。處一支吳氏,自清乾隆以至咸、同間,亦多遷移至四川新繁、灌縣等地者。平遠吳敬軒教授,昔年撰『二親六一雙壽恭述』,頗夾載其事,其文略雲:
『先是,蜀中明季張、李亂後,炊煙都絕,清初他省移民入蜀,相望於道,吾族健者,亦多驅車入蜀。至道、咸間,居成都,屬邑溫江、新繁、灌、崇寧等處,所雲川西壩者,已數世矣文甲公英年邁往,同治末,借族人等,徒步入川(公自雲:經贛南、湘潭、洞庭、常德、湖北,抵重慶,而入成都,凡二月余而達),居鄆、灌、新繁諸邑四年,數以病廢,無所得,遂東歸,時年二十九矣。「此不特可睹清初平遠吳族移川景況,且可推薦當時經行途徑也。」此外本省吳銅先生所編的一項「吳氏族譜」,對於吳氏的南遷入閩、粵,也有下列的記述:「其祖有吳祭者,固始縣青雲鄉鐵井兜人,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兄弟一行二十餘人,住福州侯官縣。王審知據八閩之地,乃避地福、泉之間,遂為閩人。……吳祭由福而南,先居莆田,然後子孫分支漳、泉各地。今之晉江、同安、惠安、安溪、平和、詔安、莆田、廣東饒平,皆祭公之後。」
以上兩項文獻,說明了唐朝末年及五代時期兩支吳氏輾轉入閩的情形。不過,長時以來在閩粵地區人多勢眾的吳氏,在血統的歸屬上,當然不會僅有這兩支,「漳州府志」的記載,在唐初陳元伏開辟漳州時,他的部屬之中,便已經有吳姓在內,由此可見吳姓在閩粵的盛況,絕不是一天造成的。
5. 福建南安清境桃源
摘要 泉州清境桃源位於福建泉州南安市豐州鎮環山水吼村,以生態、健康、旅遊、養生度假為主,打造現代農業,旅遊休閑,科普教育,養生度假四大基地。主要景點有桃花源瀑布、玻璃索道橋、特色木屋、閩南民宿、動物親子園、聽荷池、汽車露營地、垂釣燒烤、櫻花園、冒險漂流、薰衣草花海、蒙古大草原、四季花海、風車玫瑰園、濕地植物園等。
6. 南安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南安靈應風景旅遊區位於南安市東北部洪梅鎮玳瑁山,自省道305線沿洪(瀨)六(都)公路可直達南安靈應景區,南安靈應北連南安樂峰、洛江區羅溪鎮,南接洪瀨鎮,南安靈應東與洛江區雙髻山風景區遙相呼應 南安靈應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史傳佳話:「靈應簽、仙公夢、靈應出茶葉、仙公出米石。」南安靈應寺座落在泉州市南安洪梅鎮六都的玳瑁山南麓。據傳後唐年間有個神童——李文愈坐化於玳瑁山南麓枷吊藤中,鄉人柯長者奇遇感其靈異,將他的真身塑造成佛,祀奉為「祖師公」,並建岩曰「紫帽岩」。 「紫帽岩」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擴建,規模宏大(六落)。明末清初,改岩為寺,稱為紫帽寺。清道光末年,因連年旱災,武榮知縣梁韻清到紫帽寺向李公祖師求雨很靈驗,頓時普降甘霖,黎明百姓歡喜若狂,梁知縣也深感祖師公之靈應和厚恩,即呈報皇上,賜名為南安靈應寺,南安靈應寺由此更加名揚遐邇。 泉州九日山 位於南安市豐州鎮,距泉州城西門7公里,1961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上的宋代祈風石刻,於1988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日山海拔90餘公尺,俯臨晉江。東北西三峰聳峙,中有「白雲塢」低谷。出塢口有「菩薩泉」,「奔湍激響,聲比絲竹」。三峰樹木蒼郁,山空鳥語,幽趣橫生。
7. 為什麼泉州不重視南安
沒有重不重視這個說法,只能是部分人心裡臆斷。
在泉州區域,最發達的地方就是泉州市區的鯉城、豐澤以及晉江。這三地基本構築成了大泉州的核心區域,現在是無縫對接了。至於南安、惠安、石獅屬於大泉州地區的第二梯隊了。地理上到市區有一定距離,但不算遠。
經濟上泉州各縣市區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也都發展得不錯,泉州市區沒有獨大。這其實也不錯。
目前,泉州到南安市區、霞美鎮、豐州鎮、官橋鎮、石井鎮等地的公交都開通了,泉州動車站、晉江動車站其實都在南安邊界。泉州經濟開發區工廠都在逐步轉移到南安官橋鎮。南安石井真則是規劃的泉州芯谷,南安豐州鎮已經納入泉州古城規劃。南安霞美鎮則承接了泉州的汽車專賣店布局……至於南安山區的鄉鎮,本身山多地少人口外出多,很難工業大開發。
至於政策上,市裡對南安的教育、農業、民生等各方面支持肯定還是有很多的,只是一般民眾不了解而已。
目前南安給人感覺是不夠發達興旺,恰是民眾寄予厚望,每個人都渴望家鄉更好吧。
8. 泉州北峰有什麼山
九日山。
九日山在南安市境內豐州鎮西面,距泉州市區約七公里,距南安市區16公里,為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跡,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南安溪美
全市轄3個街道、21個鎮、2個鄉:官橋鎮、溪美街道、柳城街道、美林街道、省新鎮、侖倉鎮、東田鎮、英都鎮、翔雲鎮、金淘鎮、詩山鎮、蓬華鎮、碼頭鎮、九都鎮、樂峰鎮、羅東鎮、梅山鎮、洪瀨鎮、洪梅鎮、康美鎮、豐州鎮、霞美鎮、水頭鎮、石井鎮、眉山鄉、向陽鄉。共有32個社區、384個行政村。
溪美街道位於市區中心,面積65km2,轄15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8.1萬人,海外僑親1.2萬人。2006年出生率10.80‰,計生率93.20%。主要礦產有花崗岩、高嶺土等近10種,儲量大,品質高。植物有120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41%。西溪、藍溪兩條河流流經境內,水源充沛。先後被評為泉州市「基本實現寬裕型小康鄉鎮」、泉州市「愛國擁軍模範單位」等。白沙崎社區被省社區辦評為「福建省社區建設示範社區」。
10. 南安哪裡比較好玩
福建泉州南安黃巢山
景區簡介:黃巢谷地處南安與同安交界處(同南公路邊,過深格隧道往前2公里處右拐),距離廈門58公里,因唐末黃巢農民起義軍曾屯兵於此,便得名「黃巢谷」。黃巢谷身處陡峭奇峰內,自來少有人踏至,她如同一個清麗脫俗的少女,以山俏、瀑美、潭碧、水清而著稱,由於山勢跌宕,絕壁高聳,峰林重疊,形成了許多斷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區內溪河交錯,四季如春,這里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自然風光十分秀麗迷人,在戶外運動愛好者中素有「閩南最美麗的峽谷」、「閩南張家界」之美譽。
度假山外山
山外山位於南安市郊大埔村,為生態農業旅遊渡假開發區,區內後橋水庫水面面積達4800畝,水庫以外為伸入後橋水庫的半島,三面環水,屬低海拔緩坡之地,環境十分優美。
華鼎岩
華鼎岩,位於蓬華鎮山城村西邊觀音山腰,遠看一座丹牆金瓦的宮殿猶如明珠鑲嵌在萬綠蒼翠之中,近看景色更妙,兩側朱紅的圍牆頂著綠瓦滾滾而來,到了山門伸出龍首翹向牌坊,門首雙獅雄立,牌樓上書「華鼎岩」三個大字。
南安鳳山寺
鳳山寺位於南安詩山鎮境內的文章山麓,是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閩南古剎,也是閩台和世界各地廣澤尊王宮闕廟宇的祖廟。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供奉廣澤尊王、文昌夫子、釋迦牟尼、觀音佛像等,屬多神廟,三教合一和睦相處。
南安鄭成功紀念館
南安鄭成功紀念館是1962年為紀念收復台灣300周年而創建的。該館設有鄭成功歷史文物陳列,通過文物、文獻、圖表、繪畫、雕塑、照片、模型等陳列品,系統介紹鄭成功光輝的一生。該館同時又是海內外規模最大的鄭成功文物、文獻收藏中心和研究基地,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鄭成功紀念館及碑林位於南安市石井鎮西側,距南安市區45千米。紀念館總面積達30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三進宮殿式建築,分前、中、後三部分展廳。
南安九日山
九日山地處南安豐州鎮,距泉州市區僅7公里,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南安蔡氏古居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位於福建南安官橋漳里村,距泉州市區20公里,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永定土樓並稱為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
南安安平橋
安平橋坐落在泉州城南約30公里處的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之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全部用花崗石構築,橋面用闊厚大長石條鋪成橋板,最長者達2丈余。據載:「晉江、南安之界,舊以舟渡.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築石橋未就。二十一年,宋趙令衿卒成之。酈水(分水孔)三百六十二道,長八百十有一丈,寬一丈六尺」。因橋建於安平鎮(今安海鎮),故稱「安平橋」;民間以其「如渴虹飲流,蜿蜒五里橋」,俗稱為「五里橋」。又因其長度冠於古代橋梁之首而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
南安雪峰寺
雪峰植物園位於南安康美楊梅山,因山中有著名的唐代古剎雪峰寺而得名。
南安靈應寺
地處南安市東北部洪梅鎮境內的玳瑁山,海拔660米,因山峰拔峭,林壑優美,時有雲霧盤繞峰巔,像戴著一頂大帽子而名「戴帽山」,雅稱為「玳瑁山」。靈應寺就深藏南面半山腰中,據載此寺宇始建於五代後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相傳後唐年間有個神童叫李文愈,幼時孝行,家貧有志,童真棄俗,坐化於岩後茄吊滕中,後人將他塑造成像,祀奉為靈應祖師。
靈應寺原名為「紫帽岩」,清光緒乙末年因連年旱災,祈雨應驗而被當時的武榮知縣賜名為「靈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