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娜麗莎的微笑這部電影除了出現了蒙娜麗莎的畫以外,到底與蒙娜麗莎還有什麼關系呢為什麼要以此命名
因為女主角以青春率直的作風,豐富的藝術史知識以及風趣熱情的授課風格,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被女學生稱為「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美國革命電影工作室於2003年出品的一部劇情電影。影片由邁克·內威爾執導,朱莉婭·羅伯茨、克斯汀·鄧斯特和朱麗婭·斯蒂爾斯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3年12月19日在美國率先上映。
電影講述1953年的美國,時代正處於轉變之中,畢業於風氣開放的伯克利大學的凱瑟琳前往衛斯理女子學校教授藝術史,可是充滿理想與熱情的凱瑟琳,卻大膽地向陳腐的教學制度發起挑戰的故事。
劇情:
50年代的美國雖然女性的地位漸漸受到重視,但在上層社會封建思想仍舊非常嚴重。在衛斯理這所著名的女子大學,學生們大都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從小接受過優秀的教育。
但學院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教他們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學科知識,也不重視心理教育,而是把學生的成功與否定義為今後的婚姻,她們學習的目的無非是嫁一個好丈夫。
以貝蒂(克爾斯滕·鄧斯特飾)、瓊(朱莉婭·斯泰爾斯 飾)和莉薇(瑪吉·吉倫哈爾飾)為代表的幾個非常好動的女孩子,喜歡在班上賣弄風情,甚至用各種辦法在課堂上向老師發起挑戰。
凱瑟琳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沿襲學校一貫的教學做法和風格,她不僅挑戰學校的一些做法、規矩,而且鼓勵學生發掘自己的興趣,並且大膽去實踐她們的想法。
2. 冷軍畫「蒙娜麗莎」,草稿都能賣186萬,放大9倍,秘密在哪裡
《蒙娜麗莎》是一個神秘的西洋美女,她在達芬奇的精心打扮下成為了一個驚艷世界的女神級人物。幾百年來,關於蒙娜麗莎的研究從未中斷過,對於《蒙娜麗莎》的臨摹致敬也沒有中斷過。作為畫壇大佬的冷軍,自然不會放過「蹭熱點」的機會,也畫起了《蒙娜麗莎》。冷大神出手便知有沒有,他畫的《蒙娜麗莎》連草稿都能賣186萬。冷軍作品放大9倍後,專家表示那才是秘密所在。
可見,冷軍畫《蒙娜麗莎》不是簡單的模仿致敬,而是通過對達芬奇原作的深入研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如此,他的草稿都能賣186萬。真正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把模特的笑容畫得很是逼真,放大10倍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看到她在對你笑。不信,你試試看?
3. 達芬奇《蒙娜麗莎》中的美麗女子原型是誰
達·芬奇自畫像說
貝爾實驗室的莉蓮·施瓦茨有一天忽發奇想,在電腦上將《蒙娜麗莎》與達·芬奇的自畫像相重疊,發現二者的眼睛、發際線與鼻子等輪廓竟然能夠完全重合。施瓦茨最終得出結論,《蒙娜麗莎》就是達·芬奇的自畫像。至於達·芬奇為什麼要把自己畫進一個永恆的女性形象,一種解釋是因為他要用這種方式隱晦地挑戰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男性霸權話語。蒙娜麗莎是一個雌雄合體,這是達·芬奇心目中人性最理想的結合方式,男人和女人平等地融合在一起。從字源上來看,古埃及的生殖男神叫Amon,生殖女神叫Lisa,稍微玩一點變體的游戲,合在一起的話,就變成了 Mona Lisa。
佐貢多夫人說
在關於蒙娜麗莎原型的討論中,擁躉最多的一種說法認為其原型是佛羅倫薩富商佐貢多的妻子。
按照這種說法,達·芬奇應弗朗西斯科·德·佐貢多的請求,用4年的時間為這位名叫麗莎·迪·格拉爾弟尼的貴婦繪制了這幅畫像。格拉爾弟尼生於1479年,在達·芬奇繪制這幅畫時,她剛剛24歲,傳言中她還是一位名叫莫迪西的紳士的情婦。
斯福爾扎說
據《泰晤士報》報道,德國藝術史學家澤斯特在研究多年之後宣稱,《蒙娜麗莎》的原型其實就是義大利的傳奇女子斯福爾扎。
斯福爾扎在成為克雷迪的模特時剛剛25歲,她是米蘭公爵的私生女,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極富傳奇色彩,有「悍婦」之稱。1462年,15歲的她嫁給了教皇西克思圖斯四世的侄兒,聘禮是弗利和伊莫拉兩座城市。她的第一任丈夫、情人與第二任丈夫先後被殺。1500年,斯福爾扎的家族在與博爾吉亞家族的爭斗中失敗,在城破後被囚禁一年。被釋放8年後,斯福爾扎去世,享年46歲。
妓女說
那不勒斯的卡羅·維斯教授認為,畫中的蒙娜麗莎不是良家女子,而是那不勒斯的一名高級妓女,達·芬奇捕捉到了一名職業誘惑者的微笑。或許這種說法有其可信之處,因為達·芬奇在佛羅倫薩期間的確是各種風月場合的常客。
4. 《蒙娜麗莎》出自義大利,為什麼會被擺放在法國盧浮宮
它不是一直就在盧浮宮哦~~~
達·芬奇以佛羅倫薩一位絲綢商人的妻子為模特,用了4年創作這幅傳世之作。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帶著這幅畫,說他自己無法與其分離。1517年,達·芬奇將這幅畫帶到法國,自1804年起,《蒙娜麗莎》一直收藏在盧浮宮。 世紀初,達·芬奇帶著《蒙娜麗莎》來到法國後,這幅畫幾經輾轉,最後被收藏在盧浮宮。它曾經先後被珍藏於不同的王宮,甚至還被拿破崙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掛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義大利人把它偷回到了義大利。二戰期間,法國人為了避免此畫落入納粹之手,曾多次轉移。
20世紀60年代,該畫曾被一位年輕的玻利維亞人投擲的石塊擊中,致使畫像人物右臂損壞。近年來,自然原因導致承載畫像的楊木板發生了變形。如今,這幅畫被放在厚厚的防彈玻璃後面,每個人都擠著要爭睹芳容。人們都說,沒看到《蒙娜麗莎》,就不算來過法國。
5. <<蒙娜麗莎>>來歷
蒙娜麗莎來歷的探討
1、蒙娜麗莎是貴族私生女?
面帶神秘微笑的蒙娜麗莎的身世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個謎,但是,英國《泰晤士報》3月14日報道說,一位德國藝術史家最近聲稱,他查清了蒙娜麗莎的身世,從而解開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大謎團之一。
來自德國勒沃庫森的藝術史家馬格達麗納·索斯特表示,他相信畫於1500年到1506年期間的蒙娜麗莎的生活原型是一位公爵夫人,一個充滿了冒險精神的年輕美貌女子,名叫卡特琳娜·斯福扎。索斯特女士說,她相信達·芬奇是根據一位公爵夫人的肖像畫出蒙娜麗莎的,而這位公爵夫人的肖像最初是由義大利著名繪畫大師洛倫索·迪克雷第畫成的。索斯特說,「我完全相信她們就是同一個人。」德國一家發行量最大的日報在13日刊登了這兩幅畫像並進行了比較,而讀者確實從中發現了許多相似之處。不過,索斯特表示,她在對兩者的鼻子、頭發、嘴唇以及臉頰進行了仔細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是,蒙娜麗莎就是卡特琳娜。斯福扎是米蘭公爵瑪里埃·斯福扎和他的一位部下的妻子私通生下的非婚生女兒,生於1462年,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雖然天生麗質,但是更因為她的敢作敢為而出名,因此獲得了「悍婦」的綽號。15歲那年,她嫁給了吉洛拉莫·里阿里奧,而她丈夫的叔叔就是當時的羅馬教皇西克斯圖斯四世。這位教皇叔叔後來把義大利的兩座小城市福利和伊莫拉冊封給他們並且授予了他們福利和伊莫拉公爵的貴族頭銜,但是教皇在1484年去世之後,里阿里奧家族試圖安排自己家族人繼承教皇的企圖遭到了失敗,於是卡特琳娜率領一幫士兵沖擊了羅馬最著名的城堡之一聖安吉利奧城堡表示抗議。後來,她丈夫遭到了暗害,之後她再次結婚,但是第二任丈夫又先於她死去。這些生活中的磨難都沒有把她壓倒,但是最後她敗在了新教皇博爾吉亞及其家族的手中。1500年,博爾吉亞教皇從她手中沒收了那兩座城市並且將她關押了一年之後才釋放。她死於1509年,那年她才46歲。
卡特琳娜的這幅畫是她25歲那年由義大利繪畫大師迪克雷第畫的,當時她擺出的姿勢就和現在人們看到的蒙娜麗莎的樣子幾乎一模一樣,由於當時她正處於生活的黃金時代,因此無論是手臂的擺放姿勢還是那神秘的微笑都顯示出了驕傲的神色。達·芬奇在根據這幅肖像畫出自己的畫之後非常喜歡,因此隨身攜帶了幾十年,直到最後這幅畫被賣給了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才公開亮相並且從此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
蒙娜麗莎是「無牙美女」
達·芬奇於1503年創作了《蒙娜麗莎》肖像畫,時至今日已有500年的歷史,圍繞著這位古老的美女——蒙娜麗莎,幾百年來人們爭論不止。達·芬奇究竟想在畫中表達些什麼,始終難有定論。
美國衛生研究所曾發表研究結果——蒙娜麗莎是「無牙美女」。過去,批評者對蒙娜麗莎的古怪笑容有不同的見解,例如代表喜愛、期待、愁苦、渴望、恐懼、驚奇以至興奮。
英國法醫專家美尼克稱:「對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得更明確,事實上,由於蒙娜麗莎已沒有牙齒,所以根本不能像常人一樣緊閉雙唇,她並非笑也並非愁眉深鎖,她只是無法好好合起嘴巴。不過,蒙娜麗莎無牙完全不影響達·芬奇和其油畫的成就,達·芬奇仍然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美尼克和同事們是在1997年開始研究蒙娜麗莎神秘笑容的,他們利用電腦模型、立體圖表和全方位照相技術,製造出蒙娜麗莎的模擬頭像,可以在電腦屏幕上從不同角度對蒙娜麗莎進行觀察。結果發現蒙娜麗莎的口腔出現嚴重問題,研究人員再進一步觀察蒙娜麗莎電腦模型的頭骨和顎骨形狀,發現她臉上奇怪表情形成的唯一原因便是她沒有牙齒。美尼克表示,沒有牙齒令她的顎骨和嘴唇不尋常地連成一線,形成古怪的笑容。
那麼,蒙娜麗莎在為達·芬奇作畫擺姿勢時,她究竟在想什麼呢?美尼克說笑道:「她可能在祈求自己會長出一些牙齒。」美尼克指出,在16世紀,蛀牙和牙齒脫落的情況很普遍,即使年紀很輕,也會出現這些口腔問題。
蒙娜麗莎」又有新身份——可能是一個妓女
據來自德國法蘭克福的消息,德國美術史專家(Magdalena Soes) 經過10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了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聲稱,蒙娜麗莎是義大利的一位名妓,名叫卡泰麗娜·斯福爾扎(Caterina Sforza),小名蒂格瑞斯(Tigress)。她是米蘭公爵的私生女,1462年出生
達•芬奇怒而毀畫蒙娜麗莎多了八字鬍
據美國《世界新聞報》藝術史家披露,用新的X光照射設備對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掃描發現,畫中美人的上唇其實長著大大的八字鬍。
義大利藝術史家安東尼·弗迪稱,蒙娜麗莎的原型為安東尼·瑪利亞·麗莎,是當時弗羅倫薩一名有錢貴族弗朗西斯科的妻子,只有24歲。1503年,弗朗西斯科請達·芬奇為妻子作畫。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懷疑達·芬奇與瑪利亞·麗莎存在不正當的關系,因為一幅簡單的肖像畫,達·芬奇卻畫了4年,另外,他也沒按要求作畫,可能是想私自藏起來。
不過,就在畫快完成時,瑪利亞·麗莎與達·芬奇的關系變了。前者因達·芬奇年齡太大(作畫時已有51歲)而開始嫌棄他,並決定尋找更年輕的情人。
憤怒的達·芬奇決定用手中的畫筆報復她。於是在她肖像上畫上很誇張的八字鬍,希望在交付給她丈夫時,讓瑪利亞·麗莎遭到羞辱,讓她在上流社會抬不起頭來。眼看一幅大作被毀,他的學生無法忍受,最終將畫中的鬍子去除了。
用X光照射發現,為了去除鬍子的痕跡,他們用了多層顏料。以前,儀器不夠精密,因而未能發現。
經歷感情劫難後的達·芬奇在1507年傷心地離開了弗羅倫薩。10年後,他將畫賣給了法蘭西國王。該畫目前收藏在法國的盧浮宮。
安東尼·弗迪稱,他偶然看見了一本有關達·芬奇助手的資料,上面有「蒙娜麗莎鬍子」的說法,於是開始研究。他說:「這個發現說明,盡管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科學家,但他其實與畫家梵高一樣,感情豐富、易沖動,做出不成熟的行為。」
http://www.zuoan.cn/bbs/dispbbs.asp?BoardID=114&ID=23008
6. 《蒙娜麗莎》的背景在哪裡
對於《蒙娜麗莎》這幅名畫的背景,也有人認為,是義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這個地方距達·芬奇出生地芬奇鎮約100千米,而且他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芬奇很有可能採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這一說法得到許多美術史專家的肯定。
7. 請問誰知道<蒙娜麗莎>背後的故事
《蒙娜麗莎》的七大謎團
1、蒙娜麗莎是男性?
有說法認為《蒙娜麗莎》是男扮女裝,例如是美貌的北子撒拉伊,或者是達芬奇文西本人,但後說較無立場。最近盛行電腦解析,可惜至今尚無結論。
2、神秘微笑的涵意
「拉喬康達」另有「活潑的女性」之意。為舒緩模特心情,達芬奇吊來了樂團和丑角,據說就是為了表現出這幅畫中的「活潑氣息」。
3、蒙娜麗莎有眉毛嗎?
在當時的佛羅倫薩,薄眉是美女必備的條件。最初達芬奇使用物殊的技巧來描繪稀疏的柳眉,但經過了幾世紀,顏料日漸褪去,眉毛也就消失了。
4、為何擺出這樣的姿勢?
《蒙娜麗莎》的此種姿勢,在當時的義大利是年輕女性理想的姿勢。16世紀的禮儀指導書上建議貴婦人坐著的時候,要將右手交疊到左手上,然後雙手擺放於腰身的位置。
5、這幅畫作是在什麼樣的場所描繪的?
1911年盜竊事件中,這幅畫左右各被切走數公分。據說切掉部分描繪了迴廊的圓柱,可判斷她是坐在露天的陽台上。
6、衣裳真是喪服嗎?
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中,畫中人物的衣著就是顯示其社會的重要要索。她卻大膽地不穿著華麗的服飾,也許果真是在服喪期間,這種說法在今天十分有說服力。
7、這幅畫是受誰之託所繪的?
《蒙娜麗莎》絕不是底稿或習作之類的作品,也沒有訂單和貨款收支記錄;另外,到作者去世為止,他都一直帶在身邊,這些都強有力地證實了這幅畫所描繪的正是他理想中的女性肖像。
修改於:2003-5-15 10:28:27
---L0Tus | 回復 DELL超低價英特爾筆記本4999自選
--------------------------------------------------------------------------------
--------------------------------------------------------------------------------
[1樓]:
另一個說法:蒙娜麗莎是貴族私生女
面帶神秘微笑的蒙娜麗莎的身世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個謎,但是,英國《泰晤士報》3月14日報道說,一位德國藝術史家最近聲稱,他查清了蒙娜麗莎的身世,從而解開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大謎團之一。
來自德國勒沃庫森的藝術史家馬格達麗納·索斯特表示,他相信畫於1500年到1506年期間的蒙娜麗莎的生活原型是一位公爵夫人,一個充滿了冒險精神的年輕美貌女子,名叫卡特琳娜·斯福扎。索斯特女士說,她相信達·芬奇是根據一位公爵夫人的肖像畫出蒙娜麗莎的,而這位公爵夫人的肖像最初是由義大利著名繪畫大師洛倫索·迪克雷第畫成的。索斯特說,「我完全相信她們就是同一個人。」德國一家發行量最大的日報在13日刊登了這兩幅畫像並進行了比較,而讀者確實從中發現了許多相似之處。不過,索斯特表示,她在對兩者的鼻子、頭發、嘴唇以及臉頰進行了仔細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是,蒙娜麗莎就是卡特琳娜。斯福扎是米蘭公爵瑪里埃·斯福扎和他的一位部下的妻子私通生下的非婚生女兒,生於1462年,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雖然天生麗質,但是更因為她的敢作敢為而出名,因此獲得了「悍婦」的綽號。15歲那年,她嫁給了吉洛拉莫·里阿里奧,而她丈夫的叔叔就是當時的羅馬教皇西克斯圖斯四世。這位教皇叔叔後來把義大利的兩座小城市福利和伊莫拉冊封給他們並且授予了他們福利和伊莫拉公爵的貴族頭銜,但是教皇在1484年去世之後,里阿里奧家族試圖安排自己家族人繼承教皇的企圖遭到了失敗,於是卡特琳娜率領一幫士兵沖擊了羅馬最著名的城堡之一聖安吉利奧城堡表示抗議。後來,她丈夫遭到了暗害,之後她再次結婚,但是第二任丈夫又先於她死去。這些生活中的磨難都沒有把她壓倒,但是最後她敗在了新教皇博爾吉亞及其家族的手中。1500年,博爾吉亞教皇從她手中沒收了那兩座城市並且將她關押了一年之後才釋放。她死於1509年,那年她才46歲。
卡特琳娜的這幅畫是她25歲那年由義大利繪畫大師迪克雷第畫的,當時她擺出的姿勢就和現在人們看到的蒙娜麗莎的樣子幾乎一模一樣,由於當時她正處於生活的黃金時代,因此無論是手臂的擺放姿勢還是那神秘的微笑都顯示出了驕傲的神色。達·芬奇在根據這幅肖像畫出自己的畫之後非常喜歡,因此隨身攜帶了幾十年,直到最後這幅畫被賣給了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才公開亮相並且從此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
2005-08-28 21:17:02
---L0Tus【樓主】 | 回復
--------------------------------------------------------------------------------
[2樓]:
蒙娜麗莎是無牙美女
一項在美國衛生研究所研討會上發表的研究結果,可望結束數百年來外間對這幅油畫的爭論。達·芬奇於1503年創作的蒙娜麗莎像,雖然至今已有497年歷史,但達·芬奇究竟想在畫中表達些什麼,卻始終難有定論。
過去,批評者對蒙娜麗莎的古怪笑容有不同見解,例如代表喜愛、期待、愁苦、渴望、恐懼、驚奇以至性興奮。但帶領這次研究的英國法醫專家美尼克揚言:「我們現在已知道得更深入,事實上,由於蒙娜麗莎已甩掉所有牙齒,故根本不能如常人緊閉雙唇,她並非在笑又或愁眉深鎖,她只是無法好好合起嘴巴,不過,蒙娜麗莎無牙完全不影響達·芬奇和其油畫的成就,達·芬奇仍然是歷來最偉大的畫家。」
美尼克和他們的同事是在1997年開始研究蒙娜麗莎的神秘笑容,他們利用電腦模型,立體圖表和全方位照相術,製造出蒙娜麗莎的模擬頭像,可以在電腦熒幕上的所有不同角度來對蒙娜麗莎進行觀察。
蒙娜麗莎的左右兩邊側面,顯示她的口腔出現嚴重問題,研究人員再進一步觀察蒙娜麗莎電腦模型的頭骨和顎骨形狀,發現她臉上奇怪表情形成的唯一原因,便是她沒有牙
美尼克表示,沒有牙齒令她的顎骨和嘴唇不尋常地連成一線,形成這古怪的笑容。
那麼,蒙娜麗莎在為達·芬奇擺「甫士」(姿勢)繪畫時,她究竟在想什麼呢?美尼克說笑道:「她可能在祈求自己會長回一些牙齒。」美尼克指出,在16世紀,蛀牙和甩牙的情況很普通,即使年紀很輕,也同樣會出現這些口腔毛病。
2005-08-28 21:17:02
---L0Tus【樓主】 | 回復
--------------------------------------------------------------------------------
[3樓]:
2001年12月份,一個富有爆炸性的新聞在美國紐約被一個名叫大衛·霍克尼的畫家引爆。同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公共精選》欄目圍繞霍克尼製作了一個75分鍾的中長篇紀錄片。
在2002年的12月6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 BS)的「60分鍾」新聞雜志再次將鏡頭對准了這個富有爭議的人物。
霍克尼的驚世駭俗的觀點是,今天被人們廣為稱頌的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大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一種「隱秘的知識」———即懂得並使用了一種透鏡裝置來完成素描和描摹。霍克尼用自己的研究實踐,在逐漸論證自己的偉大「猜想」。霍克尼的「猜想」如果能夠成立,那麼整個西方繪畫史恐怕將要改寫,那麼多的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大師的神聖權威將被顛覆。於是很多的西方藝術理論家認為霍克尼是一個瘋子,一個十足的文化「陰謀家」,認為他在詆毀西方最偉大的藝術家。或許霍克尼本想揭去大師們的神秘面紗,但經過霍克尼的折騰,那些大師們反而更加神秘了。
令無數人魂牽夢繞的《蒙娜麗莎》的那種神奇的光影效果,難道是一種光學儀器的「特技」?備受推崇的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大師達·芬奇難道在投機取巧?這些問題帶有十足的顛覆性。2001年12月份,一個富有爆炸性的新聞在美國紐約被一個名叫大衛·霍克尼的畫家引爆。
原因是霍克尼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隱秘的知識》,霍克尼在書中認為,在大約1420年,也就是文藝復興早期,在比利時的布魯日,由於一種類似今天的照相投影的光學儀器裝置的引進,使得西方傳統的繪畫技法(肖像素描和描摹寫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經過將從1300年~1870年期間的幾百幅繪畫對比分析,霍克尼認定,由於一種光學儀器裝置(投影器)的出現,那些古老的久負盛名的繪畫技法發生了神奇而深刻的變化,掌握了這種「隱秘的知識」的畫師,成為了當時繪畫界的巨擘。
從布魯日到佛蘭德,再到義大利,以及後來在整個14世紀中期的大肆盛行,這種「隱秘的知識」改變了西方整個繪畫界,甚至改變了人類的文化史觀。
同時幫霍克尼引爆這個21世紀幾乎是最具轟動性的文化新聞,還有一個人,他就是查爾斯·法爾克。法爾克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光學教授,一個在光學界名氣不賴的科學家。
法爾克為霍克尼的「隱秘的知識」的假說提供了科學示範證明。法爾克用一組凸透鏡和一些放大鏡做了一套光學儀器裝置(投影器)。
法爾克的這個裝置可以將人物和物體投放到牆壁或畫布上,在投影的幫助下,畫師可以以此為描摹範本輕而易舉地在幾分鍾內完成一幅十分逼真的素描,在進一步的後期加工中還可以達到非常完美的光影效果。
法爾克認為,從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的角度來看,這種方法達到的光影效果稱得上是一種真正的寫實主義,在科學主義尚且朦朧的文藝復興早期,這種神奇的光影寫實,就是當時人們眼中的「神」,是那些歐洲繪畫大師們「神」之為神的地方。
霍克尼說,這種所謂「隱秘的知識」其基本原理也就是「小孔成像」(類似於照相機暗箱),這個原理最早的闡述者是公元前5世紀中國的墨翟(中國人將他稱作墨子),在西方最早對它進行闡述的是公元前4世紀的亞里士多德。
在透鏡產生以後,人們依照「小孔成像」的原理,用一組透鏡鏡頭,組合成了一個投影裝置。被描繪的人或者物體位於畫室的外面,而畫室則非常幽暗,它留有一個很小的壁龕,投影裝置就位於這個壁龕之中;投影裝置將投影投在幽暗畫室的畫布上,人物或物體形象得以呈現,只是一個反向逆轉的圖像。
畫師們就按照這個反向逆轉的圖像進行素描和描摹,於是一個具有極強光影效果和強烈焦點透視的三維寫實的繪畫誕生了!
文藝復興時期那些神秘的繪畫大師如丟勒、小霍爾班、凡·戴克、拉斐爾、卡拉瓦喬、哈爾斯、達芬奇、契朗達約、委拉茲貴支、洛倫佐·洛托等等,可能都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透鏡來幫助自己繪畫。
大師們已經死去,他們已經無法為自己辯護,霍克尼的極富顛覆性的理論和研究實踐在很短的時間獲得了無法想像的轟動。當然,批評和苛責來得比霍克尼想像的還要激烈,很多西方的藝術理論家認為霍克尼是個瘋子,是個十足的陰謀家,認為他在詆毀西方最偉大的藝術家。
盡管如此,可霍克尼在用自己一步步的行動來證明「歷史的真相」。
顛覆 發現大師秘訣 革命 提出離奇猜想
1999年,霍克尼在英國倫敦國家博物館參觀了一個安格爾(Ingres)繪畫作品展覽,安格爾是法國古典主義繪畫大師。
霍克尼被安格爾畫作的精細和寫實深深地打動了,他前後去了三次畫展觀看,細心揣摩那近乎神奇的一筆一描,那些干凈利落的線條,人體各部分和諧的比例竟然都是那樣完美無缺。
霍克尼同時驚訝於安格爾繪畫的速度,而且在那些鉛筆素描上,竟然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污點、塗抹和修改過的痕跡,這太令人難以想像了。
2005-08-28 21:17:02
---L0Tus【樓主】 | 回復
--------------------------------------------------------------------------------
[4樓]:
安格爾藉助光學儀器作畫
他將安格爾的素描集帶回了洛杉磯的居所,不時細心鑽研。為了細細察看那些線條,他還將畫中某些部分放大。
一天早晨,霍克尼突然有了重要的發現:安格爾的線條竟然與當代畫家安迪·沃賀(Andy Warhol)如出一轍,同樣的干凈利落和出筆自信。
在藝術界很多人都知道,安迪·沃賀在作畫時常常藉助於幻燈機。因此,霍克尼自然而然地猜想到安格爾是否也同樣藉助了某種光學儀器。而依照素描畫上肖像本身顯現的光學特性,霍克尼確信安格爾使用了某種儀器才得以達到這種視覺上效果。
霍克尼發現了這個「秘密」後,很快開始了自己的實驗創作。在自己設計的投影器的幫助下,霍克尼很快成了一個人物肖像速寫大師,而且鉛筆素描絕對精確逼真。
霍克尼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向他在藝術界的朋友證明了自己的猜想。在自己畫室的一角,霍克尼安了一個類似照相機暗箱一樣的壁龕,在裡面的一張繪畫台上安放著他的投影器,一根可靈活加以調節的金屬桿上懸著一片微小的棱鏡,這個棱鏡可以幫助霍克尼更方便地瞧見桌面上的投影。霍克尼利用這一投影幻像來准確地捕捉人的肖像。
霍克尼讓他的朋友坐在一旁作自己的模特,同時調整他的姿勢。隨後霍克尼拿起一盒鉛筆,藉助投影器,霍克尼在兩三分鍾內便以驚人的自信快速將對方腿、衣袖、頭部的輪廓大致地畫了下來。隨後他對瞳孔、眼角、嘴角等部位進行細致的加工,他朋友的肖像素描就這樣被「速成」了。
於是,富有顛覆性的研究工作開始了。帶著無限興趣和精力的霍克尼,查閱了從13世紀到18世紀印象派畫家再到21世紀的幾千幅繪畫。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那些被賦予了神秘主義色彩的古典主義大師們使用了當時最科學的玩意兒——「透鏡」。
霍克尼說,我絕不是在說那些尊貴的大師們在欺騙大眾,因為透鏡和標尺、鉛錘一樣,它們都是科學的孩子。大師們使用透鏡作畫並沒有想去欺騙誰,他們沒有公開這個秘密,或許有他們的難言之隱。
在霍克尼加利福尼亞州的工作室里,霍克尼收集了大量的圖片。他根據研究發現,第一幅真正意義上使用透鏡進行創作的繪畫出現在1420年左右,霍克尼非常自信地說:「從1420年開始,西方繪畫突然變得精密細致起來,它具有完美的構圖、無可挑剔的透視畫法和神奇的光影效果。透鏡的傳播最先可能是在比利時,然後流入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然後是義大利的其他地區,然後是更廣泛的地區。」在「安格爾的透鏡」的幫助下,霍克尼創作了自己的「肖像之牆」;在他的朋友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馬丁·坎普以及查爾斯·凡爾克的幫助下,霍克尼的猜想得到了更加權威和科學的論證。
大師們都是天才?
智利聖地亞哥大學藝術系的教授多伊菲爾·韋德拉,在其《穿越投影放大器:畫家還是攝影師》一書中,對霍克尼的猜想進行了反駁。韋德拉認為,要將透鏡理論完全應用到繪畫領域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工作,當時的人們對透鏡幾乎一無所知,領悟和製造如此精密而又復雜的光學裝置,僅憑一朝一夕之功是難以完成的。可憑什麼幾乎是一夜之間,很多畫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他們簡直是「炮製」了全新的現實主義繪畫技法。他們幾乎沒有經歷什麼學徒的培訓階段,一夜之間成了在畫界惟他們馬首是瞻的大師。
計算機令追問歷史變得可能
韋德拉認為,霍克尼有一點是正確的,那就是藝術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據。霍克尼的觀點是,在現代計算機的介入下,追問歷史開始變得可能。通過計算機復制還原和疊加,一幅人物肖像的繪畫竟然能和它的一幅素描完全重合,如果當時的畫師沒有藉助能夠將人像完全還原的投影器,完成兩幅完全一致的素描畫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這種一致性竟然可以做到連人物頭發的紋理都完全重合!
韋德拉認為,霍克尼的理論或許可以說明這樣一點,那就是現代主義繪畫的誕生。當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肖像畫的廉價替代品時,在這個領域,最終的榮耀屬於照相師。以光學加化學的方法拍攝人物肖像的照相術,可能擊退了藉助透鏡及投影器進行觀察和描摹的繪畫技法。
「隱秘知識」遭遇「光學暴政」
在《隱秘的知識》這本書中,霍克尼認為,將光學儀器(投影器)製造的投影作為素描的範本,在文藝復興早期成為了某些繪畫大師記錄完成真實視覺效果的基本技法,霍克尼稱之為「光學繪畫傳統」,這種「光學繪畫傳統」一直持續到了1839年。
在1839年,一種真正的記錄真實視覺效果的「光學-化學」系統出現,也就是照相攝影術。
照相攝影術以化學方法使各類透鏡投射的畫像定影,從而不再需要任何形式的人工干預,筆觸、色彩、光影,這些曾經最受畫師關注的東西變得無足輕重起來,這從根本上動搖了那些藉助投影器作畫的大師們在畫壇的霸主地位。
霍克尼認為,一個「光學暴政」的時代來臨了。在12世紀,馬格納斯發現了銀鹽的感光性;1727年,德國化學家斯庫爾茲完全測定了銀鹽的感光性;1818年,英國的黑塞爾完成了感光紙的顯像實驗;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發明了「達蓋爾銀版照相法」。銀版照相起到的不是如何來改善畫師的技法的作用,它帶來的改變是革命性和顛覆性的。
於是當用達蓋爾銀版法拍攝的照片剛問世時,與安格爾齊名的法國畫家德拉羅什曾聳人聽聞地宣稱:「從今天起,繪畫將壽終正寢。」光學拉上自己的「同謀」———化學,對藉助投影器作畫的繪畫技法進行了驅逐,對所謂「隱秘的知識」進行了清算。
不過在霍克尼看來,關於這段歷史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以光學加化學的方法拍攝人物肖像的照相術,使繪畫創作與藉助透鏡及投影器進行觀察和描摹的繪畫技法產生了徹底的決裂。
自1870年之後,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肖像畫的廉價替代品。歐洲藝術家紛紛退出肖像畫製作這一領域。稚拙而純真的繪畫技法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神秘之後重又回到了歐洲的繪畫作品當中。
2005-08-28 21:17:02
---L0Tus【樓主】 | 回復
--------------------------------------------------------------------------------
[5樓]:
嚴守秘密誰與共謀
關於大衛·霍克尼「共謀」說,目前並沒有任何已經公開的文件檔案可以證明。從15世紀時期歐洲一些業已公開的文件可以知道,在當時的歐洲透鏡被人們所認識,並大加利用,但這並不能說明大衛·霍克尼的「共謀」說就是正確的。
反駁一科學家的研究可能和繪畫界不沾邊?
文藝復興時期早期的科學家們曾經對透鏡的研究抱以極大的熱情,有很多的科學家寫了大量的有關光學和幾何學透視法的論文、像等等,但是當時所有的論述還十分淺顯,透鏡的用處也十分狹窄,並沒有史料記載這種針對透鏡的好奇心蔓延到了繪畫界,更沒有出現霍克尼所說的繪畫界惟透鏡是尊的景象。
後來的科學家伽利略之所以觸怒教廷,並不是因為他的光學理論和發明瞭望遠鏡,而是因為他通過望遠鏡的觀測得出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天體理論。
反駁二製造工匠會不會嚴守透鏡原理秘密?
隨著文藝復興進入繁盛時期,運用透鏡原理製造的望遠鏡得到了大量使用,它一般被運用在軍事和商業領域,當時的威尼斯商人船隊基本都擁有一副用來觀測航向和海盜船隻的望遠鏡。這樣一個充滿著暴利的透鏡製造行業,同樣存在行業秘密,如果他們嚴守透鏡的原理秘密,那麼像L otto這樣的畫家又是如何知道並學會運用透鏡原理來進行作畫的呢?
反駁三畫家贊助人和被畫者都一言不發?
在文藝復興時期,畫家一般會在贊助人的資助下來進行工作和謀生,當時的資助人有點兒現代意義上的資方加經紀人的味道。他們會對畫家一段時期的工作進行預算,如果真的需要像霍克尼所說的要建立一個包括暗房和投影裝置的畫室的話,在當時所花費的資金肯定不菲,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大的投資項目。可是為什麼在所有能夠找到的當時贊助人的交往信箋中,關於這樣一個價值不菲的奇異裝置沒有隻言片語的提及和記載呢?甚至長達幾個世紀都一言不發?
反駁四畫家和他們的家庭成員達成默契?
霍克尼認為自己發現了繪畫大師們的秘密,他為之欣喜若狂。完全可以想像在15世紀早期,那些獲知了凸透鏡秘密的繪畫大師們會是多麼的欣喜若狂,這當然要包括那些同樣高興的畫師的親人家屬們,可是竟然沒有遺留下一絲一毫的關於論及這個秘密的信息記錄。
反駁五他們比黑手黨和基地組織還會保密?
如果我們暫且接受霍克尼的「共謀」說,那麼能將這個秘密「共同保守」得不留下任何蛛絲馬跡的團體,必然是一個神秘得有點出奇的團體。
在當今的世界上,有兩個組織可以稱得上是最神秘的組織,它們一個是黑手黨,一個是基地組織。可就是這兩個組織也不是嚴密得無懈可擊,恐怖家族一個個的覆滅,恐怖分子的一個個落網,充分說明了他們恪守秘密的能力並不是人們所傳說的那麼神奇。如果霍克尼的理論可以成立,那15世紀的繪畫界和玻璃製造工匠們簡直比黑手黨和基地組織還要神奇,這個「沉默」可謂是人類歷史上最強有力的沉默了。
真的想知道的話,就唯有問達芬奇了。
8. 蒙娜麗莎是什麼意思
蒙娜麗莎是一位美女,主要是源自於達芬奇的畫《蒙娜麗莎》《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及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另外蒙娜麗莎的眉毛因化學反應而不見了,背景曾有藍天。
9. 夢娜麗莎是誰
這是一幅大家都非常熟的名畫,作者是達芬奇。這幅畫畫的是佛羅倫薩一皮貨商的妻子,畫家畫她的時候,她才二十四歲,這位婦女剛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女兒,常常悲哀抑鬱。畫家在畫她的肖像時,為了讓她面露微笑,想出種種辦法:請樂師給她奏樂唱歌,或說笑話,讓歡快的氣氛幫助她展現笑容。畫上的蒙娜麗莎呈現的笑容雖是微弱的,但可以從她的眉宇間看出只心的愉悅,一絲微笑似乎剛從她的臉上掠過。稍翹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讓人微微感覺到這位婦人在被畫的時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詳的儀態,表明她的微笑是平靜的,不到引起情緒上的波動,這是一種古代婦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現。由於於蒙娜麗莎的微笑顯得富有魅力,不少美術史家稱它為「神秘的微笑」
在受基督教禁慾主義控制的年代裡,婦女的舉止是要受到許多的約束的,她們不能放肆地表現自己的歡樂與痛苦,不然,就是對上帝的「褻瀆」,在一般上層婦女中,也不允許肆意地哭與笑。所以中世紀的肖像畫,一般都被畫得呆板、僵硬,面部毫無表情。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開始為表現人的感情而費盡心機,為了畫出蒙娜麗莎的真實形象,他還從解剖和生理學上理進行研究,探索隱藏在皮膚下的臉部肌肉的微笑狀態,研究人在輕松愉快時的心理變化與反應過程。為了這,他廢寢忘食,有時,微風吹起了湖上的漣漪這一現象,也會引起他的注意,啟發他去修改自己的畫面。其次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肖像畫多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這樣「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和穩重。
還有的就是「蒙娜麗莎」的一雙手,這雙柔嫩的手被畫得那麼精確、豐滿,完全符合解剖構,它展示了她的性格,她的溫柔,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階級地位。從這雙手可以看出,畫家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性。「蒙娜麗莎」沒有華麗的服飾,一條深褐色的頭紗上,也不帶任何裝飾品;衣紋的自然褶襞被子畫得很仔細。他用一調膠的顏色來表現軟緞的質感。袒露的胸部顯不了這位婦女的健康、華貴和青春的美。在背景的處理上,達芬奇運用的是「空氣透視法」,反後面的出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都有推向遙遠的深處,彷彿這一切都被籠罩在薄霧里,以此來加強「蒙娜麗莎」形象地位。這樣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竟用去他四年的時間,這說明達芬奇不是僅僅為了畫好一個貴夫人的肖像,而是在藝術上有所追求的。
對《蒙娜麗莎》的藝術價值,不能僅僅從肖像被子畫得生動逼真上面去考慮,更重要的是,達芬奇在這幅畫上體現了他先進的藝術思想,即以科學的精神去觀察自然的態度。達芬奇主張在藝術上要做自然的和子。可是在神學思想里,人是被看成罪惡的化身的。達芬奇的《蒙朧娜麗莎》與宗教世界觀完全相反,它是一首贊美自然的頌歌。他的肖像畫確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義。
10. 蒙娜麗莎的資料
《蒙娜麗莎》微笑之謎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利文斯通博士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於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致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於外圍視覺並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不過,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便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於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於一身的達·芬奇,可謂是個「怪傑」。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藉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藉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後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型因愛女夭折,憂郁寡歡,難掩凄楚之態;更有甚者,把蒙娜麗莎從貴婦寶座上推落下來,把原型貶為妓女,故而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瑟夫·鮑考夫斯基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壓根就沒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說明她想掩飾自己沒長門牙。」
法國里昂的腦外科專家讓·雅克·孔代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得過一場中風,請看,她半個臉的肌肉是鬆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英國醫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根據是:她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著放在腹部。性學專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現出令世人傾倒的微笑。
還有一種近乎無稽之談的說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亞胺似的,顯得很陶醉,這是吃完巧克力後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歡愉激素。這種說法很少有人相信,因為當時還沒有巧克力呢。
《蒙娜麗莎》真偽之謎
按照以往的說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收藏於巴黎的盧浮宮。但在收藏界卻有一種說法稱,掛在盧浮宮的不是《蒙娜麗莎》,真正的《蒙娜麗莎》是在倫敦一所公寓的牆上。
這間寓所和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說,《蒙娜麗莎》完成後,作品就留在了麗莎·德·佐貢多家。後來,又有一個貴族請達·芬奇為他的情婦畫一幅肖像,這個被稱為「拉喬康達」(意為「微笑的人兒」)的女子,和蒙娜麗莎長得很像。於是,一時懶惰的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的臉部換成拉喬康達。畫作完成後,那個貴族拋棄了拉喬康達,因而沒有買下這幅畫。後來達·芬奇應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請去法國,帶去了這幅畫。普利策說,使盧浮宮增添光輝的是拉喬康達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後來流落到英格蘭,本世紀初被一家博物館館長、藝術鑒賞家威廉·布萊克買下,後來又為瑞士一財團收購,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員。
本世紀初,曾經有許多人大規模地復制、偽造藝術名作,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對他的這幅畫的真實性深信不疑。他用顯微攝影技術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同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根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被畫時披著一條表示悼念的面紗,在兩幅畫中,只有倫敦那幅顯示一個更顯年輕的女人披著漂亮的面紗;另一個證據是,拉斐爾當年在達·芬奇作這幅畫時曾經作過速寫,速寫中的蒙娜麗莎背後有兩根圓柱,這兩根圓柱出現在倫敦的肖像畫里,而盧浮宮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
幾百年以來,不少收藏家各自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竟達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芬奇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餘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專家由此推測,這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可能是作者同時畫的一幅底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目前盧浮宮內收藏的《蒙娜麗莎》是一幅贗品,其依據在於1911年發生的那起盜竊案。在那起盜竊案中,《蒙娜麗莎》失竊。兩年後,它出現在義大利,但是畫面上蒙娜麗莎身後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幾年後,《蒙娜麗莎》被歸還盧浮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復得只是一場煙幕,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盧浮宮內的只是一件贗品而已。
《蒙娜麗莎》背景之謎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義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芬奇很有可能採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後,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蒙娜麗莎》死因之謎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在46歲時抑鬱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臟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徵兆。這個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於心肌梗塞。
說不盡的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後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當今,世上有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數百部,而有近百名學者將此畫作為終身課題。時間的推移不會使疑團得到解決,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更多的疑惑留給後人。
人們過分地喜愛她。無止境地探討她那難以覺察的、轉瞬即逝然而亘古不變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人們驚嘆:列奧納多,惟有列奧納多,上帝一樣的智慧,才能採集那麼多美的元素,將眾多美好合為一個完美。於是,美、智慧、永恆,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人們既願意棲身她的庇蔭,吸取滋潤的營養;又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了,無數醉心繪事的人,都為這一重矛盾所困擾。
這是一個神話,它與達.芬奇無關,完全是後人製造的。神話像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無限膨脹,最終連神話的製造者也被吞沒。如今,蒙娜麗莎坐在盧浮宮一處顯要的位置,隔著厚厚的防彈玻璃,每天以我們熟知的、神秘而永恆的微笑迎候數以萬計的來訪者。這些朝聖般的觀眾心中裝著各式疑問,他們渴望通過這一張溫柔嫻靜的臉龐讀出答案,然而離開時卻將更多的問題帶走。問題是五花八門,許多與蒙娜麗莎並無關系。有人會問:蒙娜麗莎究竟是畫中人的名字,還是微笑的別稱?畫中人究竟是銀行家喬.貢多的妻子,還是伊薩貝爾王妃?此畫確有真人模特,還是憑想像畫成?畫中人物沒有眉毛,這是當年佛羅倫薩的審美時尚,還是像某人所說,其人正在懷孕,是妊娠反應?畫中人是否剛經歷流產的傷痛,所穿衣裳是喪服?蒙娜麗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嗎?難道不是面部麻痹症造成?蒙娜麗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達.芬奇本人?問題越問越離奇,距離畫本身越來越遙遠,不僅無助於解讀該畫,反而將人不斷引向迷途。
其實,有些問題已經構成了對《蒙娜麗莎》的褻瀆,只是提問者尚未覺察。蒙娜麗莎是男是女,這還用得著問嗎?任何一個對性別有感知的人都不該對此產生疑問,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問題。有人說蒙娜麗莎給人的感覺是中性的,至少她(他)不會給人產生性的誘惑。試問,難道惟有性感才能構成女性美嗎?如此,一幅肖像畫與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區別?無疑,蒙娜麗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體現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於女性特徵;或者說,她的美已經超越了性別阻隔,但這並不等於連性別都分辯不出。對於顯而易見的事實還要發出荒唐的疑問,若不是別有用心也是無聊之極了。面對一幅分明令人愉悅的肖像卻偏要說甚麼面部麻痹症,這簡直令人憤慨。蒙娜麗莎表情是僵化的嗎?瞬間的表情被定格就說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頂。微笑是難以描述的,專注中不自覺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帶嘲諷的微笑,那是每個人不同情緒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無疑問的。至於有人感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因而斷定此畫不是以真人為模特,而是完全憑想像畫成,這種論斷也純屬多餘。人們驚嘆達.芬奇卓越的繪畫技巧:畫中人由面部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包括衣著穿戴,每一處都那麼真實可感,幾乎伸手可及,這是憑空想像無法完成的。倘若沒有真實人物作參照,達.芬奇縱然有天大的才氣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有人要問,畫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麼遙遠和不辯深意,那是其人所獨有的嗎?為什麼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解答。每一個了解繪畫的人都懂得,肖像畫並不等同於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畫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對象間的互動;畫家將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鑄進了畫中人物,這樣觀眾從畫面上讀到的肯定比真實人物要豐富的多。我們了解了達.芬奇的生平,認識了他在諸多領域的非凡造詣之後,上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麼畫中人究竟是誰的妻子、叫什麼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達.芬奇全部藝術才情的匯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個超乎常規限定的完美人性。我們可以理解蒙娜麗莎為達.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說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就顯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過電腦技術將達.芬奇的自畫像與蒙娜麗莎作以對照,發現兩者的基本結構驚人地相似,於是斷定該畫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其實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於吻合,當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畫中人與真實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總有相似之處,並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異卻是微小的;更何況每一個畫家描繪他人時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形象帶進畫面,因為畫家對自己最熟悉;這點想來達.芬奇也不會例外。說到這些,其餘的問題也就無須解釋了。如果我們多讀一些畫,多接觸一些畫家,那麼不著邊際的問題就不會提出來了。
駁斥了上述一些問題,不是說圍繞《蒙娜麗莎》的研究都是無意義。作為世界美術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會有無盡的問題為後人探討。對於《蒙娜麗莎》人們過分熟悉,很難再產生新鮮感;然而醉心於此畫的人,卻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奧妙怕是只可意會了。《蒙娜麗莎》不但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簡直是法國人的驕傲。當年《蒙娜麗莎》曾經失竊,千萬人為之痛不欲生,政府則把當日定為「國難日」;而當它失而復得時,則舉國歡騰,其盛況不啻於國家重獲新生。法國人莫非忘記了,《蒙娜麗莎》本不該屬於他們。在蒙娜麗莎的故鄉義大利,擁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寶藏;卻不曾擁有《蒙娜麗莎》,不能不說是巨大遺憾。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發燒友的一幅畫,不要說藝術界,單就政界要員對她的迷戀就令人詫異:大名鼎鼎的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後便滿面春風,原先的煩惱盪然無存;而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制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可謂是曾經滄海了,可他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鍾,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4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產生疑問: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懾力,難道不是有一種神秘的無形力量在驅動么?
有些問題是難以回答的,我們先從《蒙娜麗莎》自身來認識。舉世公認的真跡現藏盧浮宮,那是流傳有序的。當年達.芬奇遷居法國,身邊就帶著這幅畫;達.芬奇死後,《蒙娜麗莎》即為法國王室所擁有;盧浮宮建成後,此畫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們不解,現今看到的《蒙娜麗莎》與當初描述的不盡相同。莫非已經過他人做手腳了?的確,我們今天看到的畫與當年達.芬奇初畫的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據說,當年拿破崙得到《蒙娜麗莎》,為了將它裝進現成的鏡框,裁去了畫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畫上兩側有石柱,現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見一點柱礎。按說拿破崙給此畫造成了極大破壞,可我們今天卻不會這么認為。在今人看來,《蒙娜麗莎》的構圖是完美無缺的,人物身後的風景拓展了畫面空間,又很好地烘託了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極為突出;相反,兩側增加了立柱反倒覺得構圖沉悶,視野欠開闊,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單純。拿破崙戎馬一生,未曾對藝術有過特殊的關注,卻在美術史上留下了顯著的一筆,真是不可思議。看來神聖也不見得是不可動搖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是棕褐色調,略帶些青綠色相,色彩簡潔而沉靜,樸素而凝重。我們以為畫向來如此,其實不然。據達.芬奇同時代人對此畫的描述,當時的畫是色彩鮮艷,調子明快的,什麼時候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呢?當年法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面塗了過多的光油;歷經數百年光陰,光油變成了暗褐色,像我們目前看到的色彩;畫表面已經開裂,形成了蛛網般的細密紋理。保存狀況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們寧願承認當今的《蒙娜麗莎》。單純渾厚的色調與人物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飾、迷濛的背景將人物臉龐及雙手襯托得響亮動人;而均勻的裂紋則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氣息,讓我們欣賞她時帶上更多的崇敬與神往。有人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復原先明麗的色彩;只是擔心技術不過關,怕損傷畫面。其實,倘若真的修復了,我們反倒會覺得陌生以至難以接受。
臨摹名畫是一種喜愛的表現,《蒙娜麗莎》就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臨本。且不說今人的臨摹,僅在達.芬奇時代就有好幾個版本的《蒙娜麗莎》,那多半是達.芬奇的學生或助手臨的。有幾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過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國新澤西州也有一幅《蒙娜麗莎》,和盧浮宮的原作極為相似,只是構圖略大一些,露出左右兩側的石柱(原作構圖本來如此)。畫上的蒙娜麗莎秀麗、清純,更具人間氣息。專門研究《蒙娜麗莎》的學者雷特認為這幅也是達.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該作表現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於盧浮宮那幅大約作於1513年。達.芬奇到了晚年技藝愈加爐火純青,但多年過去,蒙娜麗莎已不再年輕,而多了些許成熟與深沉。這種說法頗耐人尋味,但畢竟只是推測,難以得到證實。多數人對此持否定意見,反對者認為:達.芬奇一生中創作的繪畫屈指可數,他從未重復過自己的作品。不過,這種論斷也缺乏說服力,達.芬奇本人就曾經畫過兩幅同樣的《岩間聖母》 。既如此,那麼他留下兩幅《蒙娜麗莎》也非絕對不可能。據稱達.芬奇畫《蒙娜麗莎》前後耗費了四年時間或更久,那他在這其間畫過一幅或多幅變體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真偽鑒定會有專人去考據,而我們將新澤西州的《蒙娜麗莎》與盧浮宮的原作放在一起欣賞是別有趣味的。兩幅畫看去幾乎一模一樣,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者風格截然不同。新澤西的蒙娜麗莎看去更活潑些,嫻靜溫柔中透出靚麗與清新;人物動態是平靜自然的,毫無刻意臨摹的那種拘謹與呆板;背景色彩反差較大,不似原作那般含蓄沉穩,卻與該畫的氣氛極為協調。無疑,這是一幅佳作,但與原作相比就顯得單薄了。當我們面對《蒙娜麗莎》原作時,不會有驚艷之感;那不是一位絕代佳人,似乎也不大年輕。
但是,我們會長久端詳著畫面,不忍轉移視線。我們首先會被那絕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層層退暈呈現出豐富的空間以及逼真的質感,無界線的形體轉折及色彩變化,比同時代人領先了幾個世紀。真正讓人驚嘆的還不是技巧,那時隱時現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銷魂。那笑容太淺淡了,離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畫,無論距離多遠,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僅體現在翹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臉上每一部分肌膚,甚至畫面的各個角落,以至觀者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同時,內心也裝滿了微笑。面對真跡的感受是別處無法取代的,盧浮宮的《蒙娜麗莎》註定會被永久保存。
《蒙娜麗莎》就這樣占據著人們的心靈。幾個世紀過去了,蒙娜麗莎幾乎成了一項法則,為無數藝術家所遵循。然而在藝術界,有了法則的設立者,就會有顛覆者。20世紀是藝術走向自由與多元的世紀,許多原本神聖的法則都發生了動搖。且看《蒙娜麗莎》近一個世紀的遭遇:先是杜桑用鉛筆在她那美麗的臉上畫上小鬍子和山羊須,並題上L.H.O.O.Q字母;而後攝影師哈爾斯曼將蒙娜麗莎的臉龐換成了達利那怪異的面容:鼓瞪的雙目,翹過眉毛的鬍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滿錢幣;再是南美畫家博特羅將蒙娜麗莎畫得肥胖無比,臉部像是充氣球幾乎占滿畫面而手卻小得幾乎看不見。此後衍化風盛行,各式各樣的「蒙娜麗莎」紛紛出籠。裁剪了的蒙娜麗莎、肢解了的蒙娜麗莎、污損的蒙娜麗莎甚至燒毀的蒙娜麗莎都成了獨立的藝術創造;還有人將蒙娜麗莎置換成動物頭像,讓人哭笑不得。隨著衍化的普及,具有經濟頭腦的企業家看中了《蒙娜麗莎》的商業價值,於是蒙娜麗莎搖身一變,成了商品推銷員。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商品經「蒙娜麗莎」之手而身價倍增。蒙娜麗莎或握滑鼠,或持飲料,或叼煙卷,或著泳裝,或披婚紗,形象千奇百怪。無論人們贊嘆其想像獨特,還是因其歪曲名畫而不齒,廣告卻因此為人注目,商家藉此達到了促銷的目的。與此同時,還有不少人喜愛裝扮蒙娜麗莎,有的國家還舉辦「蒙娜麗莎模仿大賽」,獲獎的女士總是無比榮幸。正因有了此類活動,某些男士也產生了裝扮蒙娜麗莎的念頭,有人還真的實踐了,男士扮演的「蒙娜麗莎」讓人看了實在是忍俊不禁。
這都是近些年的事情。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文化快餐統治的世界裡,再神聖的經典也擺脫不了被解構的命運。對此我們很難做出評判,也許我們會為設計家天才的創意而贊賞有加,或因玩世者褻瀆神聖而憤慨不已;然而,這都是確實的存在,我們除了承認別無他途。幾百年來,《蒙娜麗莎》受到太多的贊譽,超出了它自身的承載力;當人們對它的推崇達到了飽和,不再有更新的創意時,歪曲、嘲弄和揶揄就應運而生。而正本清源,又有專門研究和品評《蒙娜麗莎》的文章或專著不斷問世,包括各種推斷與猜測;就這樣,一幅畫成了一門學科,許多人願意耗費畢生的精力。未來的科學研究也許會為我們解答許多關於此畫的疑問,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啞謎般索然乏味。畢竟,《蒙娜麗莎》是一幅畫,一幅美麗的肖像,我們帶著虔誠,也帶著無需解答的疑問去欣賞她,這就夠了。
http://ke..com/pic/3/1145698481551797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