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古人要用桃花,來比喻美女的「紅顏薄命」
陽春三月,春風駘盪,桃花盛開,「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株丹彩灼春融」。隨著桃花進入最佳花期和賞花高峰的到來,各地紛紛舉辦各種各樣統的桃花節。遊人們徜徉在桃林中,無不心曠神怡,陶醉其間。
嫵媚嬌美的桃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女子亮麗的容顏。自古以來,桃花被詩人常用來比喻美貌女子。桃花和女人結合的文學創作最早的是《詩經》:一首《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通過比興手法描寫了桃花盛開之狀,歌詠了新婚女子的嬌媚可人,開啟了以桃花喻美人之先河。
這一文學意象對後世影響甚大,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也常用桃花來歌詠美人之貌。而桃花的愛情意象最初則源於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庄》,詩中表達了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美好愛情: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當然,古人筆下的女子不全是紅顏薄命的桃花意象。它既有「易植子繁」的壯實農婦類桃花意象,那些如《詩經·桃夭》中新嫁娘一樣結實健康、美麗勤勞、生命豐盈的女子;又有「桃容增艷」的剛強義女類桃花意象,一如《桃花扇》中秦淮名妓李香君,《鏡花緣》中桃花仙子女俠燕紫瓊。
應該說,古人筆下的桃花意象是豐富多樣的。用桃花喻佳人,不只是突出她們的美,也隱喻了佳人的命運與前程。人花相映,花人合一,形成了人面桃花這一復合文學意象。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文學意象從上古時代重生殖崇拜的壯實健康,到中古時代充滿強烈的生命意識的傷感抒情,到近古時代追求自我價值展現的道義精神,反映出了不同時代社會文化思潮和文人的文化追求。古人的這些文化創造,猶如「灼灼其華」的夭夭桃花,充分顯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強烈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