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視劇美人心計是真實歷史嗎
有真的,也有改編的。
http://share.jxlib.gov.cn:8088/datalib/2004/HistoryCharacter/DL/DL-318/
從竇太後到衛子夫:竇太後 趙國清河觀津人。呂太後的時候竇姬由良家女子選入宮中服侍太後。後來太後把一宮女遣送出宮賜給各諸侯王,每王五人,竇姬就在這批宮女之中。竇姬家在清河,想到趙國離家較近,就請求主管遣送的宦官:「一定把我的名冊放在去趙國的隊伍里。」宦官把這件事忘了,錯把她的名冊放到去代國的隊伍中了。名冊上奏,詔令說可以,應該啟程了。竇姬痛哭流涕,理怨那個宦官,不想去,強制她走,她才肯動身。到了代國,代王偏偏只寵愛竇姬,生下女兒叫嫖(piāo,飄),後來又生了兩個男孩。
代王王後生了四個男孩子。在代王尚未入朝立為皇帝之前王後就死了,等到代王立為皇帝,王後所生的四個男孩子也接連病死。孝文帝即位幾個月之後,公卿大臣請求⑻�櫻�技У某ぷ幽炅渥畲螅�渙⑽��印q技б脖渙⑽�屎螅���躡撾�す�鰲5詼�輳�⑿《�恿蹺湮��醯�瘓糜智ㄡ愕攪汗��餼褪橇盒⑼酢?
竇皇後的雙親早已去世,葬在觀津。這時薄太後就下詔有關官員,追尊竇皇後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下令清河設置二百戶的園邑,由長丞侍奉看守,一切都按靈文園的做法。
竇皇後的哥哥竇長君,弟弟叫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四五歲的時候,家境貧窮,被人掠去後出賣,他家中不知他被賣在何處。又轉賣了十幾家,賣到宜陽。他為主人進山燒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覺,山崖崩塌,把睡在下邊的人全都壓死了,只有少君脫險,沒有被壓死。他自己算了一卦,斷定他幾天之內要被封侯,於是就從主人家去了長安。聽說竇皇後是剛被封立的,她的家鄉在觀津,姓竇氏。廣國離家時年齡雖小,也還知道縣名和自家的姓,又曾和姐姐一起採桑,從樹上掉下來,把這些事做為證據,上書陳述自己的經歷。竇皇後把這件事告訴文帝,廣國即被召見,問他,他詳細說明了情況,果然不錯。又問他還能用什麼來驗證,他回答說:「姐姐離開我西去的時候,和我在驛站宿舍里訣別,姐姐討來米湯給我洗頭,又要來食物給我吃,然後才離去。」於是竇後就拉住弟弟痛哭起來,涕淚縱橫流下。左右侍從也都趴伏在地上哭泣,一起為皇後助哀。於是賞賜他很多田地、房屋和金錢,又分封與皇後同祖的竇氏兄弟,讓他們遷居到長安。
絳侯周勃、將軍灌嬰等人說:「我們這些人不死,可是命都懸在竇氏兄弟二人的手裡。這兩個人出身低微,不能不給他們挑選師傅和賓客,否則,又會再次效法呂氏陰謀叛亂。」於是就挑選年長有德、品行端正的士人和他倆在一起。竇長君、少君從此成為謙遜禮讓的君子,不敢倚仗他們的尊貴對人驕橫傲慢。
竇皇後生病,雙目失明。文帝寵幸邯鄲慎夫人、尹姬,都沒有有生子。孝文帝去世,孝景帝即位,封廣國為章武侯。長君已先去世,就封他的兒子彭祖為南皮侯。吳、楚七國叛亂時,竇太後黨兄弟的兒子竇嬰,喜歡仗義行俠,就由他領兵平叛,因有戰功被封為魏其( jī,機)侯。竇氏共有三人被封侯。
竇太後愛好黃帝、老子的學說,皇帝、太子以及所有竇氏子弟都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奉黃老的學術。
竇太後比景帝晚六年去世,她與文帝合葬在霸陵。遺下詔書把東宮的金錢財物全部賜給長公主劉嫖。
王太後 槐里人,母親叫臧兒。臧兒是原來的燕王臧荼的孫女。臧兒先嫁給槐里王仲為妻,生個兒子名叫信,還有兩個女兒。後來王仲死了,臧兒又改嫁給長陵田氏,生了兒子田(fé,焚)、田勝。臧兒的長女嫁給金王孫為妻,生了一個女兒,臧兒為子女算封,結果說她的兩個女兒都該是貴人。因為她想要倚仗兩個女兒,就把女兒從金氏家中強行接回。金氏很憤怒,不肯和妻子斷絕,臧兒就把女兒送進太子宮中。太子很寵愛她,生了三女一男。當男孩還在胎孕的時候,王美人夢見太陽投入她的懷中。她把這個夢告訴太子,太子說:「這是大貴的徵兆。」還沒降生時孝文帝就去世了,孝景帝即位後,王夫人生下這個男孩。
先前臧兒又把她的小女兒兒姁送進宮中,兒姁生了四個男孩。
景帝做太子的時候,薄太後選了一個薄氏的女兒做他的妃子。到景帝即位,這個妃子就被立為薄皇後。皇後沒有生子,不愛寵愛。薄太後一去世,薄皇後就被廢了。
景帝的長子劉榮,他的母親是栗姬。栗姬是齊人。劉榮被立為太子。長公主劉嫖有個女兒,想給太子做妃子。栗姬好嫉妒,景帝的幾位美人都是靠長公主而見到景帝的,她們得到的尊貴和寵愛都超過了栗姬,栗姬天天怨怒,為此就謝絕了長公主的要求,不應允親事。長公主想把女兒給王夫人的兒子,王夫人就答應了。長公主為這件事生氣,就常常在景帝面前講栗姬的壞話說:「栗姬和各位貴夫人及寵姬聚會,常常讓侍從在他們背後吐口水詛咒,施用妖邪惑人的道術。」景帝因此惱恨栗姬。
景帝曾有一次身體不好,心中不樂,就把被封王的兒子們都託付給栗姬,對他說:「我死了以後,你要好好照顧他們。」栗姬生氣,不肯答應,並且出言不遜。景帝很氣憤,懷恨在心而沒有發作。
長公主天天稱贊王夫人兒子的優點,景帝也認為他德才兼備,又有從前他母親夢日入懷的祥兆,主意還沒定下來。王夫人知道景帝怨恨栗姬,趁他怒氣未消,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請立栗姬為皇後。一次朝會大行官奏事完了,又說:「『兒子因母親而尊貴,母親因兒子而尊貴』,如今太子的母親還沒有封號,應當立為皇後。」景帝發怒說:「這是你應該講的話嗎!」結果竟論罪處死了大行官,並廢了太子,改封他為臨江王。栗姬更加怨恨,不能再見到景帝,不久,因憂傷而死。王夫人終於被立為皇後,他的兒子立為太子,皇後的哥哥王信被封為蓋侯。
景帝去世,太子繼位為皇帝。尊皇太後的母親臧兒為平原君。封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
景帝有十三個兒子,一個兒子做了皇帝,十二個兒子都封為王。兒姁早逝,她的四個兒子也都封為王。王太後的長女封號是平陽公主,次女是南宮公主,三女是林慮(lú,盧)公主。
蓋侯王信好飲酒。田蚡、田勝貪婪,善用文辭巧辯。王仲早死,葬在槐里,追尊為共侯,設置了二百戶的園邑。等到平原君去世,跟田氏一起葬在長陵,設置的陵園同共侯陵園一樣。王太後比孝景帝晚死年十六年,在元朔四年(前125)去世,與景帝合葬在陽陵。王太後家共有三人被封侯。
衛子夫 衛皇後字子夫,生在微賤之家。大概她家號稱衛氏,在平陽侯封地以內。子夫是平陽公主的歌姬。武帝新即位,幾年沒有兒子。平陽公主挑選了十幾個良家女子,裝飾起來留在家裡。武帝在霸上參加除災求福的禮儀回來,順便到平陽公主家。公主讓侍奉的美人都出來見武帝,武帝都不喜歡。飲酒之後,歌姬進來,武帝看見後,唯獨喜歡衛子夫。這天,武帝起身換衣服,子夫在皇帝的衣車中侍奉,得到親幸。武帝回到座位上,特別高興,賜給平陽公主黃金千斤。公主趁機奏請把衛子夫奉送入宮。子夫上車後,平陽公主撫著她的背說:「走吧,好好吃飯,努力吧!如果尊貴了,別把我忘了。」子夫入宮一年多,竟然沒有再得親幸。武帝把不中用的宮人挑出來,讓她們出宮回家。衛子夫因而得見武帝,她哭泣著請求出宮。皇上憐愛她,再次親幸,於是有了身孕,一天比一天更受尊寵。武帝召見她的哥哥衛長君和弟弟衛青任侍中。子夫後來大得親幸,倍受寵愛,共生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名叫據。
陳阿嬌
當初,皇上做太子的時候,娶了長公主的女兒做妃子,他即位為皇帝,妃子就立為皇後,姓陳氏,沒有生子。皇上能夠繼承帝位,大長公主出力不小,因此陳皇後驕橫高傲。聽說衛子夫大受親幸,非常氣憤,好幾次幾乎要死。皇上也更加生氣。陳皇後施用婦人惑人的邪術,武帝對此事頗有覺察,於是就廢了陳皇後,立衛子夫為皇後。
陳皇後的母親大長公主是景帝的姐姐,多次責備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說:「皇帝沒有我就不能即位,過後竟拋棄了我的女兒,怎麼這樣不自愛而忘了呢!」平陽公主說道:「是沒有兒子的緣故才廢的。」陳皇後渴求得子,求醫生花費的錢有九千萬之多,然而終於未能生子。
衛子夫立為皇後的時候,衛長君已先死了,就讓衛青為將軍,因抗擊胡人胡功,封他為長平侯。他的三個兒子還在襁褓之中,也都被封為列侯。至於衛皇後所說的姐姐衛少兒,她生的兒子霍去病,因有戰功被封為冠軍侯,號稱驃騎將軍。衛青號稱大將軍。衛皇後的兒子劉據被立為太子。衛氏的親族以軍功起家,有五人被封侯。
到衛皇後姿色衰老了,趙國的王夫人受寵幸,有兒子,被封為齊王。
李夫人 王夫人早逝。中山李夫人受寵,生了一個兒子,被封為昌邑王。
李夫人早逝,她的哥哥李延年因精於音律而得寵,封為協律官。所謂協律,就是從前的歌舞藝人。他們兄弟都因犯淫亂後宮罪而被滅族。當時她的長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正在征討大宛,沒有被殺,回到長安,皇上已經誅滅了李氏,後來又憐憫他這一家,才把他封為海西侯。
別的皇妃還有兩個兒子是燕王、廣陵王。他們的母親不受寵愛,因憂傷而死。
到李夫人去世後,又有尹婕(jié,傑)妤(yú,於)之流交替受寵,然而她們都是以歌女的身份得見武帝,不是有封地的王侯之家的女子,不應該和皇帝匹配。
褚先生說:我任郎官的時候,問過熟習漢家舊事的鍾離生。據他說:王太後在民間時所生的一個女兒,父親是金王孫。王孫已經死了,景帝去世後,武帝即位,只有王太後還在。韓王孫名叫嫣的人平時受到武帝的寵愛,他趁機會談起太後有個女兒在長陵。武帝說:「怎麼不早說!」於是派人先去看一看,正好在家。武帝就親自前去迎接她。路上清道禁行,先驅警衛的騎兵出橫城門,武帝乘坐的車飛馳到長陵。在小市的西邊進入里巷,里門關閉著,用力打開門,武帝乘的車一直進入里中,到達金氏門外才停下來,馬上派武裝騎兵包圍這座宅院,為的是她如果逃跑,親自來接也接不著了。隨即派左右群臣進去呼喊尋找。
金氏家裡人人驚恐,金女躲藏在內室的床下。找到後扶著她出門,讓她拜見皇上。武帝下車哭著說:「哎呀!大姐,怎麼藏得這么深哪!」下令副車載上她,掉轉車子飛馳回城,直入長樂宮。武帝在行車途中就詔令看守宮門的人把自己的名帖向太後通報,車一到就去拜見太後。太後說:「皇上疲倦了,從哪裡來呀?」武帝說:「今天到長陵找到了我的姐姐,和她一起來了。」回過頭來對姐姐說:「拜見太後!」太後說:「你是我那個女兒嗎?」回答說:「是呀。」太後落淚哭泣,女兒也伏在地上哭泣。武帝捧著酒到跟前來為太後和姐姐祝賀,拿出一千萬錢,三百名奴婢,一百頃公田,上等宅第,賜給姐姐。太後道謝說:「讓皇上破費了。」於是又召來平陽公主、南宮公主和林慮公主三人都來拜見姐姐,給她的封號是修成君。她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號為修成子仲,女兒做了諸侯王的王後。這兩個孩子不出於劉氏,因此太後憐愛他們。修成子仲驕橫放縱,常常欺凌壓迫官吏和百姓,人們都為此而憂慮苦惱。
衛子夫立為皇後之後,她的弟弟衛青字仲卿,以大將軍的職位被封為長平侯。他有四個兒子,長子衛伉是准備繼承爵位的世子,他曾任皇帝侍從官侍中,尊貴受寵。衛伉的三個弟弟都被封侯,各給封地一千三百戶,一個叫陰安侯,一個叫發干(陰平)侯,一個叫宜春侯,他們的富貴震動天下。天下流傳這樣一首歌謠:「生兒不必太高興,生女莫把怒氣發,難道沒有看到衛子夫霸天下!」
當時平陽公主守寡,應該選一位列侯做她的丈夫。公主和左右侍從議論長安城裡的列侯誰可以做她的丈夫,都說大將軍衛青可以。公主笑著說:「這是從我們家出去的人,我常常讓他騎馬跟隨我出入,怎能讓他做我的丈夫呢?」左右侍從們說:「如今大將軍的姐姐是皇後,她的三個兒子都封侯了,富貴震動天下,公主怎麼倒把他看輕了呢?」於是公主才同意了。把此事告訴皇後,皇後讓稟告武帝,武帝就詔令衛將軍做平陽公主的丈夫。
褚先生說:「丈夫可以像龍那樣變化。書傳上面說:「蛇變成龍,不會改變它的花紋;家變成了國,不會改變它的姓氏。」丈夫在富貴的時候,有多少污點都可以被掩蓋消除,變得光彩榮耀,貧賤時候的事情怎麼能夠牽累他呢!
武帝時,寵愛過夫人尹婕妤。邢夫人官號�(xíng,型)娥,人們都叫她「�何」。�何的品級相當於俸祿中二千石的官,容華的品級相當於列侯。曾有人從婕妤升為皇後。
尹夫人與邢夫人同時被親幸,武帝有詔令兩人不能相見。有一次尹夫人親自請求武帝,希望能看見邢夫人,武帝答應了。就讓另一位夫人修飾起來,跟隨的侍從有幾十人,假冒邢夫人來到面前。尹夫人走上前去見她,說:「這不是邢夫人人。」武帝說:「為什麼這樣講呢?」尹夫人回答說:「看她的身段相貌姿態,不足以匹配皇上。」於是武帝就下令讓邢夫人穿上舊衣服,單獨前來。尹夫人遠遠看見她就說:「這才是直的。」於是就低頭哭泣,自己傷心不如邢夫人。諺語說:「美女進屋,就是醜女的仇人。」
褚先生說:洗澡不必非到江海去,主要是能除去污垢;騎馬不必是有名的駿馬,主要是善於奔跑;士人不必都要超出世上一般人,主要是應懂得道理;女子不必是出身高貴,主要是應貞潔美好。書傳上面說:「女子不論美醜,一進家室就會被人嫉妒;士人不論賢與不賢,一入朝廷就會被人嫉妒。」美女是醜女的仇人,難道不對嗎!
鉤弋夫人 姓趙氏,河間人。得到武帝寵幸,生了一個兒子,就是昭帝。武帝七十歲的時候才生昭帝。昭帝即位時剛剛五歲。
衛太子被廢以後,沒有重新立太子。而燕王劉旦上書,願意回到京城入宮任警衛之職。武帝生氣,立刻在北闕把燕王使者問斬。
皇上住在甘泉宮,召畫工畫了一幅周公背負成王的畫圖。於是左右群臣知道武帝想要立小兒子為太子。過了幾天,武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摘下民簪耳飾等叩頭請罪。武帝說:「把她拉走,送到掖庭獄!」夫人回過頭來看著,武帝說:「快走,你活不成了!」夫人死在雲陽宮。死的時候暴風颳得塵土飛揚,百姓也都很悲傷。使者夜裡拉著棺材去埋葬,在埋葬的地方做了標志。
事後,武帝閑時問左右說:「人們都說些什麼?」左右回答說:「人們說就要立她的兒子了,為什麼要除掉他的母親呢?」武帝說:「是的。這不是小孩子們和愚人所能理解的。古時候國家所以出亂子,就是由於君主年少,而他的母親正在壯年。女子獨居,驕橫傲慢,淫亂放縱,沒有人能禁止。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後的事嗎?」因此,所有為武帝生過孩子的,無論是男是女,他們的母親沒有不被譴責處死的,難道能說這就不是聖賢了嗎?這樣明確的遠見,為後世深思熟慮,本來就不是那些見聞淺陋的愚儒所能達到的。謚號為「武」,難道是虛名嗎!
歷史情結錯誤匯總
1、第一集中慎兒所彈的古琴放反了。 2、漢惠帝時期,呂太後居於長樂宮,惠帝及後妃居於未央宮,劇中所說的建章宮為漢武帝時期所建。 3、皇帝駕羊車巡幸後宮是晉武帝時期的故事。 4、周亞夫覲見呂後的貢品中有代國特產茶葉一項,代國為今山西省東北部與河北省西北部,其自然條件並不適合生長茶樹。 5、小皇帝從呂祿府回皇宮之後給呂後所背的《三字經》是南宋時期的作品。 6、竇美人生劉嫖時,劉恆為漢朝諸侯王,所以當時劉嫖應該被稱為「翁主」而不是劇中所稱的「小公主」,公主是對皇帝女兒的稱呼。 6、莫離把匈奴首領冒頓(mòdú)念成了冒頓(mào dùn)。 7、第三十五集,竇漪房拿著帶血的手帕去找劉啟,宮人通報時說的是:「太皇太後駕到。」而那時的竇漪房是太後,並不是太皇太後。 8、史實方面的錯誤: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但在劇中兩人卻沒有任何關系,實在讓人費解。 9、佛教是在東漢時期傳入的,不應該出現抄寫佛經、菩薩保佑這種情節。
B.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有美女嗎
宜陽縣美女沒見過 洛陽市新都匯、萬達是時尚美女聚集地
C. 唐太宗一生中最愛的四個女人是誰
韋貴妃,根據出土墓誌的記載,韋氏於武德年間以良家入選秦王府,貞觀元年四月一日冊拜貴妃。不過墓誌銘上雖然稱韋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選秦王府,然而事實上韋氏並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將軍、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末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兵敗後父子均被殺,而韋氏因是罪犯家屬,按律被充入宮中為宮婢。李淵在長安即位後李世民進封秦王,韋氏作為宮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順理成章的事。何況李淵登基後雖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與釋放掖庭宮人是兩回事,韋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間被放出宮回到家中,所以墓誌上說韋氏是以良家受選,很明顯就是粉飾之語。至於某些網文里廣為流傳的,秦王李世民在路邊對韋氏一見鍾情的這種毫無史實根據的說法,則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更有一些不靠譜的網文信口開河,認為在長孫皇後過世後,唐太宗的後宮是由韋貴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實上是,即使身為貴妃,若沒有皇帝的授意同樣沒有權利掌管後宮。例如唐高祖的萬貴妃,《舊唐書·李智雲列傳》中有明確記載:「母曰萬貴妃,性恭順,特蒙高祖親禮。宮中之事,皆諮稟之,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萬貴妃能夠對後宮諸事有「諮稟」的資格,是「特蒙高祖親禮」的,若沒有唐高祖的特許,萬氏即使身為貴妃也沒有權利掌管後宮。再看唐憲宗的郭貴妃,「群臣三請立郭貴妃為皇後,唐憲宗以歲子午忌,又是時後廷多嬖艷,恐後得尊位,鉗掣不得肆,故章報聞罷。」郭氏雖然只封了個貴妃,但卻是唐憲宗未登基前娶的結發妻子,只因唐憲宗怕自己的風流獵艷被限制,從而不肯將其立為皇後。若身為貴妃便能理所應當地掌管後宮,那唐憲宗又何必再多此一舉。
何況能夠執掌後宮對於宮妃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史書不可能不記載,陳後主的張貴妃執掌後宮,隋文帝宣華夫人、容華夫人代掌後宮的事情在史書中記載得清清楚楚,劉浚的列傳也特意花了一番筆墨記載著其母潘淑妃(劉宋時淑妃僅為正二品九嬪,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後宮一事。不僅史書上會記上一筆,就連墓誌銘這種沒事也要誇兩句有事更要誇了再誇的東西上,也絕對會大書特書一番,如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只不過是輔佐馬皇後治理後宮,此事不僅見載於《明太祖實錄》,野史《勝朝彤史拾遺記》中亦有記載,宋濂在撰寫孫貴妃的墓誌時更沒有放過這一莫大榮耀:「成穆貴妃孫氏……佐皇後以理,內治宮壼肅雍,上下咸無怨者。」
甚至哪怕韋貴妃並沒有代管後宮這么大的許可權,只是有些參與權,她的墓誌上也不可能隻字不提。比如唐德宗的韋賢妃,史書中只說了她受到皇帝的敬重,並未提及她能管理後宮,但她的墓誌就貼金成了「長秋虛位,凡六十九御之政,多聽於妃」。而韋貴妃的墓誌早已出土,志文中對她多有浮誇溢美之詞,但對所謂的代管後宮一事卻絕口不提,可見韋貴妃代掌後宮一事,實屬現代人的想當然耳。
至於韋貴妃的三個兒女,其中長女定襄縣主是韋貴妃與前夫李珉的女兒,墓誌上稱其是因為「椒庭藉寵」得封定襄縣主的,然而這個「縣主」卻是好巧不巧的封在貞觀四年突厥歸降後,正好來了一批王孫貴族需要安撫和親,於是李氏便被嫁給了阿史那忠。結果阿史那忠的墓誌中是明明白白地寫道:「夫人,渤海李氏。隋戶部尚書雄之孫,齊王友珉之女。」可見人家很清楚定襄所謂的「宗室女」,不過是貼金而已。
還有人因此認定李氏得封定襄縣主是唐太宗將她認作繼女的標志——然而唐太宗若真的認定襄為繼女,那麼定襄就應該和文成公主一樣,封的不是縣主而是公主。
而且算來定襄縣主出嫁的時候至少18歲了——其父李珉死於大業九年,所以定襄就算是遺腹子,最遲大業九年也出生了,貞觀四年的時候最少18歲。憑借其母韋貴妃的「椒庭藉寵」,居然還能拖成大齡剩女,嫁的還是當時貴族婚配末等的胡人,簡直令人難以想像,唐太宗對定襄這個「繼女」究竟是怎樣一個「相當的疼愛」的法子。
定襄嫁給阿史那忠後,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遠比中原艱苦,別說定襄一個中原人受不了,就連阿史那忠本人享受過了中原生活都不願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見到使者時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請求讓他回到長安——唐太宗如果真的寵愛韋貴妃,又何至於讓她的女兒去遭這份罪?
韋貴妃的次女臨川公主即唐太宗的第十二女。臨川公主的人生完全可以說是慢半拍,因為臨川所應得的榮譽總要比其他公主慢上良久。比如與臨川同齡的公主早早就得到了冊封,唯獨臨川直到18歲才被冊封為公主,足足晚了13年;又比如唐高宗永徽元年,別的公主都順利進封為了長公主,唯獨臨川的長公主封號比其他姐妹整整遲了19年才得到冊封;再比如進封長公主後不少公主都有相應的加實封,多則三百戶,少則五十戶,臨川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加封。
那麼臨川公主這些應得的榮譽為什麼總要比別人慢上半拍才能得到呢?這就要從她本人的生平說起了。
根據臨川公主的墓誌記載,貞觀初年的時候唐太宗避暑九成宮,身在長安的臨川曾上表請安,唐太宗看了後頗為贊賞,並為其取字「孟姜」,還「尋封臨川郡公主」,然而臨川真正受封公主卻是在貞觀十五年。「尋」是不久的意思,但從貞觀初到貞觀十五年,整整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如果唐太宗對這個女兒比較看重與關心的話,又為何會事隔十幾年,直到女兒已經18歲了,這才想到要給她一個封號?
而且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冊封詔書來看,貞觀15年正月20日臨川公主正式進行冊封,唐太宗卻並沒有留在長安參加儀式,而是早在18日的時候就已經離京駕幸850里之外的洛陽宮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臨川冊封的前幾天,即15日,文成公主進藏。也許正是為了避免和親的可能,貞觀15年時,宗室里諸位大齡公主、縣主們紛紛冊封的冊封,嫁人的嫁人。比如年已20的文安縣主就是在正月5日受到冊封的,14日便匆匆出嫁了;比如18歲左右的和靜縣主也是在這一年出嫁的。所以被父親遺忘良久的臨川在文成公主入藏後便得到了冊封,也極有可能與之有關。
同樣根據墓誌的記載,貞觀17年臨川的實封加至350戶,有人因此認為臨川的350戶實封是和太平公主的待遇一樣,但太平公主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一早就有了實封350戶,與臨川這樣冊封後過了整整2年,直到出嫁後實封才加到350戶的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何況貞觀17年正是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之際,唐太宗欣喜之下又是大赦天下,又是賜酺三日,各級官員均得到進爵,臨川的實封極有可能便是因此而加封的。作為佐證,貞觀16年冊封為衡山公主的新城長公主墓誌上,同樣記載之後有次「湯沐增賦」,可見臨川的350戶實封不過是當時唐太宗的女兒們都有的集體待遇罷了。
臨川出嫁後,便跟隨駙馬離開了京城遠赴任上,直到貞觀23年唐太宗駕崩,臨川才有機會一路旅途跋涉,匆忙趕回長安。但喪禮結束後,臨川再次隨著駙馬遠離京城遠赴邊地。也正因為這樣長久且遙遠地離開自幼成長的長安京城,臨川跟著駙馬周道務再次風塵僕僕地離開時,留在長安的是不舍,是思念,是無奈。
說到臨川的駙馬周道務,則不得不令人心生另一番感慨:臨川貴為貴妃之女,所下嫁的駙馬周道務,論家世,卻堪稱是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駙馬中墊底的。
且看與臨川同樣庶出的公主們:襄城下嫁蕭瑀之子蕭銳,南平下嫁王珪之子王敬直,遂安下嫁竇逵,豫章下嫁唐儉之子唐義識,巴陵降平陽公主之子柴令武,普安降史大奈之子史仁表,東陽降高士廉之子高履行,清河降程知節之子程懷亮,蘭陵降竇懷悊,晉安降韋思安,安康降獨孤謀,新興降長孫曦,高陽降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同樣是庶出,而且生母身份更加卑微,但這些公主們嫁的不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子,便是太穆竇皇後、長孫皇後的族人,又或是京兆韋氏、獨孤信的後人。
而周道務的父親周孝范在《舊唐書》中鮮有提及,《新唐書》中也不過寥寥數語,連獨立的傳記也沒有。雖然他的兒子周道務是以功臣之子的身份在皇宮中長大,但周道務能夠住進皇宮是因為「功臣子」的身份,而不是因為周孝范個人的原因。再加上貞觀年間比周孝范功勞更大的功臣大有人在,所以可知周道務能夠住進皇宮中,不過是各位功臣之子都有的待遇罷了。
同時,周孝范的墓誌上雖然一再強調自己是功臣,並且深得皇帝的看重,然而唐人墓誌一向愛好貼金已不是新聞,如果周孝范真的如此居功甚偉,史官為何不在史書上將他單獨列傳,周孝范又為何憑借如此顯赫的功勞竟然連凌煙閣功臣都沒能封上?
通觀臨川的墓誌,特別是「駙馬以克清邊難,驛詔入京,公主隨行,途中大漸,恩敕便令於幽州安置……薨於幽州公館」這一段話,可以看出臨川的一生雖然看似平穩,然而背後卻是看不見的凄涼。
臨川出嫁後就隨丈夫到地方上任,直到貞觀23年唐太宗駕崩才有機會回京,甚至年近60的時候,還跟著駙馬在遠離長安3589里的邊關營州辛勞,且不能享有兒孫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等到臨川好不容易等來駙馬奉詔返京隨行的機會時,又病困在幽州半路,而周道務以公務為重,無法一直陪伴在公主的身邊,只有庶出的長子(隴州司功)與臨川嫡出的四子周季童(左千牛)能夠偶爾前來看望,以慰臨川病中相思之苦。3年後,臨川最終客死在距離長安東北2520里的異鄉。
也正因為長年累月地過著遠離京城,苦守邊疆的生活,隨著年歲漸長,對長安親人的思念,對繁華京城的渴望,這些心情漸漸吞噬著臨川,再加上早在永徽元年便該得到的長公主的封號遲遲沒有得到進封,唐高宗年間,臨川不得不再次提筆仿效當年向唐太宗上表請安的舉動,向唐高宗奉上了一篇《孝德頌》——此舉雖然得到了唐高宗與武後的嘉許,但最終並未能讓她從遙遠的大唐邊疆回到故土長安。不過至少在苦苦期盼了19年後,總章2年的時候,臨川公主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受封長公主的詔書,至於實封,詔書上則明確寫道「封並如故」,也就是說臨川並沒有因為進封長公主而被加實封。
事實上也正因為臨川公主遲遲未被冊封為長公主,所以墓誌上在提及這件事時,也只是以「進封長公主,從朝例也」這樣的話草草一筆帶過,絲毫沒有以此為榮耀。
綜合墓誌上的記載以及史書上簡略之至的事跡,臨川公主最終給人留下的是這樣一個印象:她歷經唐太宗與唐高宗兩朝,她的人生並不順遂得意,但她面對每一個皇帝都能充分利用自己能文工書的特點,抓住有利的時機撰表上頌。
而臨川公主之所以會有這些看似圓滑實則無奈的舉動,也完全是被現實所迫。畢竟臨川公主的生母韋貴妃不得寵於唐太宗,而古代流行的便是子以母貴,如果生母不得寵,其兒女也很難得到父親的寵愛。作為一位備受冷遇的公主,作為一位人生中處處要比其他姐妹慢半拍的公主,臨川公主自然不得不善於這些經營逢迎之道。
韋貴妃的獨子紀王李慎可以說是唐太宗諸子中比較有才乾的一個,而且與某些空有溢美之詞的皇子不同,李慎的才幹可是有實打實的史料做證明的。因為在封地上干出了一番政績,唐高宗曾特意表揚過他,當地的百姓也為這位父母官立碑紀念。
然而李慎雖然有才華,卻並不得唐太宗的偏愛。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慎貞觀11年去封地的時候尚不足9歲,是唐太宗諸子中之藩年紀最小的一個。而且就在李慎遠赴封地上任的時候,與他差不多同齡的哥哥晉王李治不僅沒去自己的封地,還得到了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比李慎大了近10歲的魏王李泰,也同樣沒去自己的封地上任,而是一直留在了父親的身邊。
所以韋氏縱然身為貴妃,但在唐太宗的後宮中究竟能算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究竟得寵與否,從她的三個子女所得到的待遇便可見一斑了。
陰嬪,據推測其封號原本應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謀反而被降為了嬪。
陰妃的生父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淵處死,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於年幼而免於一死,陰氏則按律被沒入掖庭為婢。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家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的,畢竟後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後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後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一向與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會藉此機會大肆抨擊他。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仇家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後人的YY罷了。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後,便再無只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說到陰妃的獨子李祐,生性就喜歡和一群小人廝混,還經常狩獵無度,又受到舅舅陰弘智(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的挑撥,私下招募壯士意欲謀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並不聽他的命令,結果李祐反被這些士兵抓住,他的黨羽包括陰弘智等人全部被殺,本人也被送回京城賜死,後來又追廢為了庶人,齊國國除。陰妃也因此遭到連坐,雖然具體的懲罰並沒有記載,但最好的結果也是從四妃降為了嬪位,最差的結果更是直接賜死後追封為嬪進行安葬。
而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局是被誅後追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太子李承乾卻只被廢為了庶人,保全了一條性命。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真的得到了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仇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那麼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么一個兒子,處死了他,也就相當於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麼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即使還能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據其墓誌記載,於武德四年選入秦王府,貞觀元年拜冊賢妃,貞觀十八年遷封德妃。考慮到貞觀十七年李祐謀反,生母陰氏遭到連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應該是因此晉的位。同樣的,這位燕氏也並不是出於什麼可歌可泣的愛情才進的宮,「武德四年禮聘入秦王後庭」這一句說得很清楚,不過是唐高祖李淵為自己的兒子選的小妾。
燕妃武德四年成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後才生下第一個兒子李貞,而且在生下次子李囂後就再沒生育過一個孩子。李囂早夭,而李貞可以說是唐太宗比較有才乾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並沒有因此對這個兒子有任何的偏愛之處,既沒有到了年紀不讓他之藩,也沒有因為李貞才華出眾而給予特別的關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氏的母親與武則天的母親為堂姐妹,所以武則天成為唐高宗的皇後後,燕氏為了討好武則天,堅持抱病為武後的母親榮國夫人奔喪,結果不幸死在了半路上,武後為此不得不好好封賞了一番。而李貞在武則天時的待遇也很一般,不過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貞作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師級別要低。
而武則天在唐高宗駕崩五年後開始對付李唐宗室時,第一個下手的就是這位表姐的兒子。武則天殺了越王李貞和他的長子李沖後,又下令「傳首東都,梟於闕下」,李貞的另外三個兒子要麼是「坐與父兄連謀伏誅」,要麼是「減死流嶺南,尋卒」,無一倖免於難。唐玄宗登基後,也只將李貞的嫡曾孫李溫封了個沈國公,李溫的兒孫更是爵位降為了郡公,繼承嗣越王封號的卻是夔國公李琳(許王李素節之子)這樣幾乎毫不相乾的遠房旁支。結果李琳也是個不爭氣的,剛過繼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國乾脆國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靈,會對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討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鄭賢妃,雖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為無子,只見載於《唐會要》的昭陵陪葬名單中:「昭陵陪葬名氏……賢妃鄭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對於這位賢妃也無法有更多的了解。不過燕氏自貞觀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處賢妃之位,所以這位鄭氏應該是十八年燕氏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
楊妃,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舊唐書》僅有一句「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乾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在隋宮里沒有公主封號,在唐宮里嬪妃品級低到沒有記載甚或是不值得記載。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14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後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9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後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於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於同年五月登基為帝,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熱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熱孝都沒守滿,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後,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後陳後主的幾個親妹妹,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沒入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麼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裡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後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所以楊妃生前很有可能並無妃位,不過是死後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於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後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八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後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誌銘都有記載,其餘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
至楊妃的次子李愔,雖然貞觀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貞觀13年,李愔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於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封800戶,唯獨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一個被削戶400。想來楊妃要是得寵的話,如何會在史書上僅留下7個字的記載,而她的兩個兒子又如何會在李世民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徐惠,相對於其他嬪妃在太宗一朝最多隻因為生育皇子而被記載了一筆,徐惠能夠憑借其出眾的文採在《舊唐書》中留下更多的事跡,可見徐惠的才華即便是與同時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而徐惠也因為自幼才華出眾,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聲遠揚,甚至為皇帝所知,於是被詔進了後宮中。
根據史書的記載,徐惠進宮後因「揮翰立成,詞華綺贍」,由正五品的才人晉升為正三品的婕妤,最後位列正二品九嬪中的第八級充容,可見文學造詣極高的徐惠還是很得唐太宗賞識的。其父徐孝德也因為女兒的才華橫溢,由從六品下的作監丞被擢為了從六品上的禮部員外郎。
就史書中所記錄的事跡而言,徐惠知書善文縱論古今的才華頗得唐太宗的欣賞,《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更是直諫朝政——這也是繼晉武帝的左貴嬪獻誄賦頌、宋孝武帝時韓蘭英獻《中興賦》、陳後主的沈皇後「數上書諫爭」後,有唐以來的後宮第一人,但如果說徐惠對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影響很大,那就言過其實了。畢竟徐惠的這篇上疏雖然甚得唐太宗的贊賞,並因此得到了豐厚的賞賜,但無論是上疏中所諫止的征遼之舉,還是營造玉華宮之事,唐太宗都沒有因為徐惠的進諫而在政策上做出任何的調整或改變。
唐太宗逝世後徐惠作為無子無女的嬪妃,被按例送進崇聖宮清修,後又一心殉葬,臨終前留下了一生中最為謙卑的願望:「帝遇我厚,得先狗馬侍園寢,吾志也。」——陛下待我十分優厚,如果能夠早一點死去,在祭祀所用的狗馬之前侍奉於陛下的陵廟,這是我唯一的心願。唐高宗對徐惠此舉十分贊賞,下詔追贈其為賢妃,並陪葬於昭陵石室。徐氏一族也因此飛黃騰達起來,其父徐孝德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級提拔,一下子便由從五品上的水部郎中被唐高宗擢為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連越6級,卒於任上時,唐高宗還「優敕令官造靈舉,別加賻物,具給傅乘,資送還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齊聃也被任命為沛王李賢的侍讀,徐惠的妹妹徐氏也因為「亦有文藻」「世以擬漢班氏」,遂被唐高宗召進宮中冊為婕妤。
D. 唐太宗一生中最愛的四個女人是誰
韋貴妃,根據出土墓誌的記載,韋氏於武德年間以良家入選秦王府,貞觀元年四月一日冊拜貴妃。不過墓誌銘上雖然稱韋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選秦王府,然而事實上韋氏並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將軍、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末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兵敗後父子均被殺,而韋氏因是罪犯家屬,按律被充入宮中為宮婢。李淵在長安即位後李世民進封秦王,韋氏作為宮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順理成章的事。何況李淵登基後雖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與釋放掖庭宮人是兩回事,韋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間被放出宮回到家中,所以墓誌上說韋氏是以良家受選,很明顯就是粉飾之語。至於某些網文里廣為流傳的,秦王李世民在路邊對韋氏一見鍾情的這種毫無史實根據的說法,則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更有一些不靠譜的網文信口開河,認為在長孫皇後過世後,唐太宗的後宮是由韋貴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實上是,即使身為貴妃,若沒有皇帝的授意同樣沒有權利掌管後宮。例如唐高祖的萬貴妃,《舊唐書·李智雲列傳》中有明確記載:「母曰萬貴妃,性恭順,特蒙高祖親禮。宮中之事,皆諮稟之,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萬貴妃能夠對後宮諸事有「諮稟」的資格,是「特蒙高祖親禮」的,若沒有唐高祖的特許,萬氏即使身為貴妃也沒有權利掌管後宮。再看唐憲宗的郭貴妃,「群臣三請立郭貴妃為皇後,唐憲宗以歲子午忌,又是時後廷多嬖艷,恐後得尊位,鉗掣不得肆,故章報聞罷。」郭氏雖然只封了個貴妃,但卻是唐憲宗未登基前娶的結發妻子,只因唐憲宗怕自己的風流獵艷被限制,從而不肯將其立為皇後。若身為貴妃便能理所應當地掌管後宮,那唐憲宗又何必再多此一舉。
何況能夠執掌後宮對於宮妃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史書不可能不記載,陳後主的張貴妃執掌後宮,隋文帝宣華夫人、容華夫人代掌後宮的事情在史書中記載得清清楚楚,劉浚的列傳也特意花了一番筆墨記載著其母潘淑妃(劉宋時淑妃僅為正二品九嬪,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後宮一事。不僅史書上會記上一筆,就連墓誌銘這種沒事也要誇兩句有事更要誇了再誇的東西上,也絕對會大書特書一番,如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只不過是輔佐馬皇後治理後宮,此事不僅見載於《明太祖實錄》,野史《勝朝彤史拾遺記》中亦有記載,宋濂在撰寫孫貴妃的墓誌時更沒有放過這一莫大榮耀:「成穆貴妃孫氏……佐皇後以理,內治宮壼肅雍,上下咸無怨者。」
甚至哪怕韋貴妃並沒有代管後宮這么大的許可權,只是有些參與權,她的墓誌上也不可能隻字不提。比如唐德宗的韋賢妃,史書中只說了她受到皇帝的敬重,並未提及她能管理後宮,但她的墓誌就貼金成了「長秋虛位,凡六十九御之政,多聽於妃」。而韋貴妃的墓誌早已出土,志文中對她多有浮誇溢美之詞,但對所謂的代管後宮一事卻絕口不提,可見韋貴妃代掌後宮一事,實屬現代人的想當然耳。
至於韋貴妃的三個兒女,其中長女定襄縣主是韋貴妃與前夫李珉的女兒,墓誌上稱其是因為「椒庭藉寵」得封定襄縣主的,然而這個「縣主」卻是好巧不巧的封在貞觀四年突厥歸降後,正好來了一批王孫貴族需要安撫和親,於是李氏便被嫁給了阿史那忠。結果阿史那忠的墓誌中是明明白白地寫道:「夫人,渤海李氏。隋戶部尚書雄之孫,齊王友珉之女。」可見人家很清楚定襄所謂的「宗室女」,不過是貼金而已。
還有人因此認定李氏得封定襄縣主是唐太宗將她認作繼女的標志——然而唐太宗若真的認定襄為繼女,那麼定襄就應該和文成公主一樣,封的不是縣主而是公主。
而且算來定襄縣主出嫁的時候至少18歲了——其父李珉死於大業九年,所以定襄就算是遺腹子,最遲大業九年也出生了,貞觀四年的時候最少18歲。憑借其母韋貴妃的「椒庭藉寵」,居然還能拖成大齡剩女,嫁的還是當時貴族婚配末等的胡人,簡直令人難以想像,唐太宗對定襄這個「繼女」究竟是怎樣一個「相當的疼愛」的法子。
定襄嫁給阿史那忠後,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遠比中原艱苦,別說定襄一個中原人受不了,就連阿史那忠本人享受過了中原生活都不願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見到使者時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請求讓他回到長安——唐太宗如果真的寵愛韋貴妃,又何至於讓她的女兒去遭這份罪?
韋貴妃的次女臨川公主即唐太宗的第十二女。臨川公主的人生完全可以說是慢半拍,因為臨川所應得的榮譽總要比其他公主慢上良久。比如與臨川同齡的公主早早就得到了冊封,唯獨臨川直到18歲才被冊封為公主,足足晚了13年;又比如唐高宗永徽元年,別的公主都順利進封為了長公主,唯獨臨川的長公主封號比其他姐妹整整遲了19年才得到冊封;再比如進封長公主後不少公主都有相應的加實封,多則三百戶,少則五十戶,臨川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加封。
那麼臨川公主這些應得的榮譽為什麼總要比別人慢上半拍才能得到呢?這就要從她本人的生平說起了。
根據臨川公主的墓誌記載,貞觀初年的時候唐太宗避暑九成宮,身在長安的臨川曾上表請安,唐太宗看了後頗為贊賞,並為其取字「孟姜」,還「尋封臨川郡公主」,然而臨川真正受封公主卻是在貞觀十五年。「尋」是不久的意思,但從貞觀初到貞觀十五年,整整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如果唐太宗對這個女兒比較看重與關心的話,又為何會事隔十幾年,直到女兒已經18歲了,這才想到要給她一個封號?
而且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冊封詔書來看,貞觀15年正月20日臨川公主正式進行冊封,唐太宗卻並沒有留在長安參加儀式,而是早在18日的時候就已經離京駕幸850里之外的洛陽宮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臨川冊封的前幾天,即15日,文成公主進藏。也許正是為了避免和親的可能,貞觀15年時,宗室里諸位大齡公主、縣主們紛紛冊封的冊封,嫁人的嫁人。比如年已20的文安縣主就是在正月5日受到冊封的,14日便匆匆出嫁了;比如18歲左右的和靜縣主也是在這一年出嫁的。所以被父親遺忘良久的臨川在文成公主入藏後便得到了冊封,也極有可能與之有關。
同樣根據墓誌的記載,貞觀17年臨川的實封加至350戶,有人因此認為臨川的350戶實封是和太平公主的待遇一樣,但太平公主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一早就有了實封350戶,與臨川這樣冊封後過了整整2年,直到出嫁後實封才加到350戶的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何況貞觀17年正是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之際,唐太宗欣喜之下又是大赦天下,又是賜酺三日,各級官員均得到進爵,臨川的實封極有可能便是因此而加封的。作為佐證,貞觀16年冊封為衡山公主的新城長公主墓誌上,同樣記載之後有次「湯沐增賦」,可見臨川的350戶實封不過是當時唐太宗的女兒們都有的集體待遇罷了。
臨川出嫁後,便跟隨駙馬離開了京城遠赴任上,直到貞觀23年唐太宗駕崩,臨川才有機會一路旅途跋涉,匆忙趕回長安。但喪禮結束後,臨川再次隨著駙馬遠離京城遠赴邊地。也正因為這樣長久且遙遠地離開自幼成長的長安京城,臨川跟著駙馬周道務再次風塵僕僕地離開時,留在長安的是不舍,是思念,是無奈。
說到臨川的駙馬周道務,則不得不令人心生另一番感慨:臨川貴為貴妃之女,所下嫁的駙馬周道務,論家世,卻堪稱是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駙馬中墊底的。
且看與臨川同樣庶出的公主們:襄城下嫁蕭瑀之子蕭銳,南平下嫁王珪之子王敬直,遂安下嫁竇逵,豫章下嫁唐儉之子唐義識,巴陵降平陽公主之子柴令武,普安降史大奈之子史仁表,東陽降高士廉之子高履行,清河降程知節之子程懷亮,蘭陵降竇懷悊,晉安降韋思安,安康降獨孤謀,新興降長孫曦,高陽降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同樣是庶出,而且生母身份更加卑微,但這些公主們嫁的不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子,便是太穆竇皇後、長孫皇後的族人,又或是京兆韋氏、獨孤信的後人。
而周道務的父親周孝范在《舊唐書》中鮮有提及,《新唐書》中也不過寥寥數語,連獨立的傳記也沒有。雖然他的兒子周道務是以功臣之子的身份在皇宮中長大,但周道務能夠住進皇宮是因為「功臣子」的身份,而不是因為周孝范個人的原因。再加上貞觀年間比周孝范功勞更大的功臣大有人在,所以可知周道務能夠住進皇宮中,不過是各位功臣之子都有的待遇罷了。
同時,周孝范的墓誌上雖然一再強調自己是功臣,並且深得皇帝的看重,然而唐人墓誌一向愛好貼金已不是新聞,如果周孝范真的如此居功甚偉,史官為何不在史書上將他單獨列傳,周孝范又為何憑借如此顯赫的功勞竟然連凌煙閣功臣都沒能封上?
通觀臨川的墓誌,特別是「駙馬以克清邊難,驛詔入京,公主隨行,途中大漸,恩敕便令於幽州安置……薨於幽州公館」這一段話,可以看出臨川的一生雖然看似平穩,然而背後卻是看不見的凄涼。
臨川出嫁後就隨丈夫到地方上任,直到貞觀23年唐太宗駕崩才有機會回京,甚至年近60的時候,還跟著駙馬在遠離長安3589里的邊關營州辛勞,且不能享有兒孫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等到臨川好不容易等來駙馬奉詔返京隨行的機會時,又病困在幽州半路,而周道務以公務為重,無法一直陪伴在公主的身邊,只有庶出的長子(隴州司功)與臨川嫡出的四子周季童(左千牛)能夠偶爾前來看望,以慰臨川病中相思之苦。3年後,臨川最終客死在距離長安東北2520里的異鄉。
也正因為長年累月地過著遠離京城,苦守邊疆的生活,隨著年歲漸長,對長安親人的思念,對繁華京城的渴望,這些心情漸漸吞噬著臨川,再加上早在永徽元年便該得到的長公主的封號遲遲沒有得到進封,唐高宗年間,臨川不得不再次提筆仿效當年向唐太宗上表請安的舉動,向唐高宗奉上了一篇《孝德頌》——此舉雖然得到了唐高宗與武後的嘉許,但最終並未能讓她從遙遠的大唐邊疆回到故土長安。不過至少在苦苦期盼了19年後,總章2年的時候,臨川公主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受封長公主的詔書,至於實封,詔書上則明確寫道「封並如故」,也就是說臨川並沒有因為進封長公主而被加實封。
事實上也正因為臨川公主遲遲未被冊封為長公主,所以墓誌上在提及這件事時,也只是以「進封長公主,從朝例也」這樣的話草草一筆帶過,絲毫沒有以此為榮耀。
綜合墓誌上的記載以及史書上簡略之至的事跡,臨川公主最終給人留下的是這樣一個印象:她歷經唐太宗與唐高宗兩朝,她的人生並不順遂得意,但她面對每一個皇帝都能充分利用自己能文工書的特點,抓住有利的時機撰表上頌。
而臨川公主之所以會有這些看似圓滑實則無奈的舉動,也完全是被現實所迫。畢竟臨川公主的生母韋貴妃不得寵於唐太宗,而古代流行的便是子以母貴,如果生母不得寵,其兒女也很難得到父親的寵愛。作為一位備受冷遇的公主,作為一位人生中處處要比其他姐妹慢半拍的公主,臨川公主自然不得不善於這些經營逢迎之道。
韋貴妃的獨子紀王李慎可以說是唐太宗諸子中比較有才乾的一個,而且與某些空有溢美之詞的皇子不同,李慎的才幹可是有實打實的史料做證明的。因為在封地上干出了一番政績,唐高宗曾特意表揚過他,當地的百姓也為這位父母官立碑紀念。
然而李慎雖然有才華,卻並不得唐太宗的偏愛。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慎貞觀11年去封地的時候尚不足9歲,是唐太宗諸子中之藩年紀最小的一個。而且就在李慎遠赴封地上任的時候,與他差不多同齡的哥哥晉王李治不僅沒去自己的封地,還得到了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比李慎大了近10歲的魏王李泰,也同樣沒去自己的封地上任,而是一直留在了父親的身邊。
所以韋氏縱然身為貴妃,但在唐太宗的後宮中究竟能算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究竟得寵與否,從她的三個子女所得到的待遇便可見一斑了。
陰嬪,據推測其封號原本應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謀反而被降為了嬪。
陰妃的生父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淵處死,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於年幼而免於一死,陰氏則按律被沒入掖庭為婢。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家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的,畢竟後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後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後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一向與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會藉此機會大肆抨擊他。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仇家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後人的YY罷了。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後,便再無只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說到陰妃的獨子李祐,生性就喜歡和一群小人廝混,還經常狩獵無度,又受到舅舅陰弘智(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的挑撥,私下招募壯士意欲謀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並不聽他的命令,結果李祐反被這些士兵抓住,他的黨羽包括陰弘智等人全部被殺,本人也被送回京城賜死,後來又追廢為了庶人,齊國國除。陰妃也因此遭到連坐,雖然具體的懲罰並沒有記載,但最好的結果也是從四妃降為了嬪位,最差的結果更是直接賜死後追封為嬪進行安葬。
而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局是被誅後追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太子李承乾卻只被廢為了庶人,保全了一條性命。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真的得到了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仇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那麼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么一個兒子,處死了他,也就相當於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麼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即使還能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據其墓誌記載,於武德四年選入秦王府,貞觀元年拜冊賢妃,貞觀十八年遷封德妃。考慮到貞觀十七年李祐謀反,生母陰氏遭到連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應該是因此晉的位。同樣的,這位燕氏也並不是出於什麼可歌可泣的愛情才進的宮,「武德四年禮聘入秦王後庭」這一句說得很清楚,不過是唐高祖李淵為自己的兒子選的小妾。
燕妃武德四年成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後才生下第一個兒子李貞,而且在生下次子李囂後就再沒生育過一個孩子。李囂早夭,而李貞可以說是唐太宗比較有才乾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並沒有因此對這個兒子有任何的偏愛之處,既沒有到了年紀不讓他之藩,也沒有因為李貞才華出眾而給予特別的關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氏的母親與武則天的母親為堂姐妹,所以武則天成為唐高宗的皇後後,燕氏為了討好武則天,堅持抱病為武後的母親榮國夫人奔喪,結果不幸死在了半路上,武後為此不得不好好封賞了一番。而李貞在武則天時的待遇也很一般,不過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貞作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師級別要低。
而武則天在唐高宗駕崩五年後開始對付李唐宗室時,第一個下手的就是這位表姐的兒子。武則天殺了越王李貞和他的長子李沖後,又下令「傳首東都,梟於闕下」,李貞的另外三個兒子要麼是「坐與父兄連謀伏誅」,要麼是「減死流嶺南,尋卒」,無一倖免於難。唐玄宗登基後,也只將李貞的嫡曾孫李溫封了個沈國公,李溫的兒孫更是爵位降為了郡公,繼承嗣越王封號的卻是夔國公李琳(許王李素節之子)這樣幾乎毫不相乾的遠房旁支。結果李琳也是個不爭氣的,剛過繼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國乾脆國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靈,會對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討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鄭賢妃,雖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為無子,只見載於《唐會要》的昭陵陪葬名單中:「昭陵陪葬名氏……賢妃鄭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對於這位賢妃也無法有更多的了解。不過燕氏自貞觀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處賢妃之位,所以這位鄭氏應該是十八年燕氏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
楊妃,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舊唐書》僅有一句「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乾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在隋宮里沒有公主封號,在唐宮里嬪妃品級低到沒有記載甚或是不值得記載。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14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後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9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後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於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於同年五月登基為帝,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熱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熱孝都沒守滿,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後,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後陳後主的幾個親妹妹,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沒入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麼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裡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後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所以楊妃生前很有可能並無妃位,不過是死後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於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後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八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後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誌銘都有記載,其餘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
至楊妃的次子李愔,雖然貞觀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貞觀13年,李愔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於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封800戶,唯獨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一個被削戶400。想來楊妃要是得寵的話,如何會在史書上僅留下7個字的記載,而她的兩個兒子又如何會在李世民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徐惠,相對於其他嬪妃在太宗一朝最多隻因為生育皇子而被記載了一筆,徐惠能夠憑借其出眾的文採在《舊唐書》中留下更多的事跡,可見徐惠的才華即便是與同時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而徐惠也因為自幼才華出眾,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聲遠揚,甚至為皇帝所知,於是被詔進了後宮中。
根據史書的記載,徐惠進宮後因「揮翰立成,詞華綺贍」,由正五品的才人晉升為正三品的婕妤,最後位列正二品九嬪中的第八級充容,可見文學造詣極高的徐惠還是很得唐太宗賞識的。其父徐孝德也因為女兒的才華橫溢,由從六品下的作監丞被擢為了從六品上的禮部員外郎。
就史書中所記錄的事跡而言,徐惠知書善文縱論古今的才華頗得唐太宗的欣賞,《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更是直諫朝政——這也是繼晉武帝的左貴嬪獻誄賦頌、宋孝武帝時韓蘭英獻《中興賦》、陳後主的沈皇後「數上書諫爭」後,有唐以來的後宮第一人,但如果說徐惠對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影響很大,那就言過其實了。畢竟徐惠的這篇上疏雖然甚得唐太宗的贊賞,並因此得到了豐厚的賞賜,但無論是上疏中所諫止的征遼之舉,還是營造玉華宮之事,唐太宗都沒有因為徐惠的進諫而在政策上做出任何的調整或改變。
唐太宗逝世後徐惠作為無子無女的嬪妃,被按例送進崇聖宮清修,後又一心殉葬,臨終前留下了一生中最為謙卑的願望:「帝遇我厚,得先狗馬侍園寢,吾志也。」——陛下待我十分優厚,如果能夠早一點死去,在祭祀所用的狗馬之前侍奉於陛下的陵廟,這是我唯一的心願。唐高宗對徐惠此舉十分贊賞,下詔追贈其為賢妃,並陪葬於昭陵石室。徐氏一族也因此飛黃騰達起來,其父徐孝德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級提拔,一下子便由從五品上的水部郎中被唐高宗擢為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連越6級,卒於任上時,唐高宗還「優敕令官造靈舉,別加賻物,具給傅乘,資送還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齊聃也被任命為沛王李賢的侍讀,徐惠的妹妹徐氏也因為「亦有文藻」「世以擬漢班氏」,遂被唐高宗召進宮中冊為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