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美女系列小說》
《 當四大美女遇上四大才子》
《夢里已逝兩千年》 作者:安鳩
《美人殤》 作者:夢三生
《春秋霸主》 作者:神兵
《楊玉環後傳》 作者:菡子
《漢宮秋》 作者:馬致遠
B. 《漢宮秋》中女主人翁是否因為容貌不揚而冷落後宮
這是影射王昭君的,原因是「入宮數歲,不得見御」。
說法一
漢元帝時期選入宮中的美女甚多,元帝沒有時間一一挑選,便讓畫工將每名宮女的相貌畫出,他再對著畫像選擇美貌的秀女引入臨幸。
因此宮中的秀女為能得到皇上的寵幸,紛紛賄賂宮中的畫工,要求將自己的容貌畫得生動漂亮,這在當時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王昭君入宮後自恃氣質非凡,貌美如花,因此耿直清高,不肯賄賂畫工,言語之間還對畫工表現出了輕視的態度,於是得罪了畫工毛延壽。
他把她畫得面目醜陋,神情呆板,皇帝看了自然沒有絲毫興趣和慾望。於是王昭君便被冷落起來,再沒有面見皇帝的機會。
後來,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入宮稱臣,並要求和親示好,元帝便派人找一相貌普通的秀女冒充公主嫁給呼韓邪單於,畫工就推薦了王昭君。
王昭君
結果王昭君入宴相見的時候元帝大吃一驚,發現此女粉嫩白皙、雲鬟擁翠、身段婀娜,竟是一位絕世佳人,元帝當即心生悔意。但呼韓邪單於就在旁邊目不轉睛地看著王昭君,而且君無戲言,又事關漢匈兩族的友好關系,元帝便只得忍痛割愛,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於。
事後漢元帝甚為惱火,命人找來王昭君畫像觀看,才發現原來是畫工毛延壽欺君,更查出他收受賄賂、以假亂真的事實,心下大怒,便將毛延壽斬首示眾了。
這種說法多見於民間傳說和戲曲故事中。東晉葛洪所撰《西京雜記》是這種解釋的最早記載,但其中只是說王昭君不肯向宮中的畫工行賄,無法得到皇帝的賞識,單於和親之事後元帝下令追查,發現畫工受賄的黑幕,於是下令將這些畫工全部押赴鬧市執行死刑,其中並沒有將全部責任加到毛延壽一個人的身上。
唐代吳兢的《樂府古題要解》中也說這次事件是一次畫工的群體舞弊,毛延壽只是其中技術最為嫻熟的一名畫工。
但這些書籍流傳到市面上以後,民間便展開了任意引申和歪曲,並以訛傳訛,認為是毛延壽一個人陷害了王昭君,毛延壽成為王昭君出塞的罪魁禍首。
到了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更將毛延壽塑造成了民族敗類的形象,他不僅陷害王昭君,還勾結匈奴入侵漢朝,挑起漢匈之間的戰爭,是一個十足的奸臣。
C. 四大美女楊昭君簡介
王昭君(wánɡ zhāo jūn)
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寬模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昭君自此寡居橋虧。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餘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蔡邕、慎消緩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現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漢、翦伯贊、費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來,生長在巴山楚水地區的一個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歷代文人的心靈共鳴,把中國文壇攪得風雷激盪。這正是因為南方巴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匯的光環,投射在昭君這個創作本體上,反映出了奪目光彩。
新中國創建者之一的董必武,為王昭君題寫了一首七絕,此詩對歷史的昭君作了總結性的評價,也對昭君的思想、見識、行動作了贊頌。詩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從此,王昭君一抹滿臉的淚水和愁雲,以一個愉悅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的願望。
附昭君《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轉嫁繼子,服毒而死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於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輕的單於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三十五歲,正是絢爛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絆系,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侯過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就是漢元帝的皇後,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於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
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南五十里的黃河岸邊,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冢」。
關於「青冢」也另有解釋:《筠廓偶筆》:「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雲青冢。」《塞北紀游》上也說:「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冢。」
歷來提到「青冢」的詩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見青家上,行人為澆酒。」杜牧的「青冢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雲秋。」
王昭君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明妃」,系西晉時,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稱「昭君」為「明君」,後漸漸有「明妃」一說。
對昭君出塞歷來評價頗多,評價各異,如: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家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兩人都對昭君出塞寄予無限的憐惜與感嘆。另外還有: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詠王昭君的詩,他另創新意,不落俗套,認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如: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慾說無語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植拔春風手,彈著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家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此外歐陽修的「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也與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後輝映,以理度情,從人性角度著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後的悲苦之餘,也未嘗沒有另一種迷離心情,也未嘗不是人生價值的另一種實現。「青冢」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這首詩,包括「和親果使邊烽消,鹿閣何人許共論。」總算對王昭君出塞和親,有了公允的論斷。
王昭君的兒子右逐日王一系後來日益強盛,與東漢交惡,被竇憲追擊,一路西竄,越過蔥嶺進入歐洲,佔領哥特人的地盤引起羅馬帝國的崩潰,在歐洲大陸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也就是後來的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等國。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傳了兩千年了。戲本《漢宮秋》里,昭君似乎脫離深宮苦海,以公主的名義遠嫁嵇候珊後得到了幸福,但事實是在她第二個丈夫雕陶死後,她請求歸漢未被允許,並被命嫁給前夫的兒子,多年的積怨太深,無法排遣,她服毒而死。昭君也有詩作傳世:
「……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長。
烏呼哀哉。憂心惻傷。」
D. 漢宮秋故事梗概漢宮秋故事梗概內容
1、漢宮秋一般指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全劇4折1楔子,主枯頃角是漢元帝,寫的畝裂是西漢元帝受匈奴威脅,被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2、漢元帝因後宮寂寞,聽從毛延壽建議,從民間選美。王昭君美貌異常,但因不肯賄賂毛延壽,遭其在美人圖上落痣污容,因此入宮後獨處冷宮。漢元帝深夜偶然聽到昭君彈琵琶,愛其美色,將她封為明妃,要將毛延壽斬首。
3、毛延壽逃至匈奴,將昭君畫像獻給呼韓邪單於,讓他向漢王索要昭君為妻。元帝捨不得昭君和番,但滿朝文武怯懦自私,無力抵擋匈奴大軍入侵。昭君為免刀兵之災自願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單於得到昭君後大喜,率兵北去,昭君迅敗閉不舍故國,在漢番交界的黑龍江里投水而死。
4、單於為避免漢朝尋事,將毛延壽送還漢朝。漢元帝夜間夢見昭君而驚醒,又聽到孤雁哀鳴,傷痛不已,後將毛延壽斬首以祭奠昭君。
E. 《漢宮秋》塑造了怎樣的背悲劇故事
王昭君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可以說是古代四大美女中唯一一個正面形象。在悲劇《漢宮秋》中,王昭君是代表古代所有美女中最為悲情的一個,她只是一個無辜少女,有著父母、哥嫂的疼愛,有著美貌和才氣,她的一生合該找一個會疼愛她,門當戶對的良人。
可是,在《漢宮秋》中,命運卻對王昭君開了一個玩笑,「重色思傾國」的漢元帝在全國征選少女入宮,理所當然的,王昭君入選了。
當那個抱著琵琶入宮的王昭君,曾經認為憑著自己的才色一定會得到君王寵愛,然後滿門榮光,只是她從未想過,以後她的人生會如此波瀾壯闊。因為王昭君沒有向畫師毛延壽行賄,所以她在毛延壽的畫中成了「貌若無鹽」的醜女,只能避居永巷。
在《漢宮秋》中,王昭君的形象鮮活美好且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王昭君雖然家道貧窮,但她品性正直。當畫師毛延壽向王昭君要百兩黃金,選她為第一,王昭君卻全然不肯。
此前畫師毛延壽奉旨「遍行天下,刷選室女,已選勾九十九名,各家盡肯饋送,所得金銀,卻也不少」,如此比較,令王昭君的耿直頗有幾分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味,也符合了儒家文化中「貧賤不能移」的道德要求。
還有,畫師毛延壽將昭君影圖點破,令其「不曾見的君王,現今退居永巷」,作為昭君不肯與他財賂的報復。王昭君在深夜之時感到孤單憤懣,然而她並不是像竇娥一般將自己滿腔憤怒冤屈呼天搶地的噴薄而出,這不符合儒家所要求的中庸之道。
於是,王昭君借一曲琵琶含蓄地消遣,頗如失意文士借詩詞抒懷一般,也正與儒家的內斂含蓄契合。因為一曲琵琶而與漢元帝相見,元帝驚嘆昭君的美貌,然而昭君並沒有因為久居永巷恩寵忽至而急於給自己要求尊位,以償多年的孤悶,而是說:
妾父母在成都,見隸民籍,望陛下恩典寬免,量與些恩容咱。
我國是一個講究孝悌的國度,孝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王昭君為家中父母求恩典寬免,是我國孝悌文化的表現,而且她的表現形式十分真摯,因而為王昭君這個人物添色不少。
《漢宮秋》中的漢元帝劉奭是漢朝第八個皇帝,他性格怯懦軟弱,喜好儒學,這也是導致後來他與昭君愛情悲劇的原因之一。
在劇中,避居永巷三年的王昭君彈起了琵琶,夜遊的漢元帝聽到樂聲發現了王昭君。月光色,女子香,漢元帝踏著月光一步步來到王昭君面前,在馬致遠筆下,漢元帝和王昭君提前相遇了。
當漢元帝的僕人提著燈籠照向王昭君時,漢元帝就著光看去,永巷中這個懷抱琵琶,羅衣輕寒,亭亭而立的美人使漢元帝憐惜。
王昭君像流落凡間的月中仙子,漢元帝從未想到冷宮中還有這樣的遺珠。煙籠波渺的嬌憐美人闖入,帝王佔有的本色顯露。
在《漢宮秋》中,當漢元帝觸及王昭君幽怨的目光,他不由得放下矜持自重的身份,向她表白和道歉,劇中寫道:
休怪我不曾來往乍行踏。我特來填還你這淚搵濕鮫綃帕,溫和你露冷透凌波襪。天生下這艷姿,合是我寵幸他。今宵畫燭銀台下,剝地管喜信爆燈花。
在作者馬致遠筆下,他借用了諸多詩詞語言顯示漢元帝是一位多情天子。從未涉男女之事的昭君面對如此一位溫柔體貼,且富有天下的男人是傾心相許的,縱使漢元帝曾冷落她,那也是畫師毛延壽的錯。
在王昭君心裡,既是情郎又是天子的漢元帝是多麼值得傾慕,她對漢元帝是全身心的崇拜,而久居高位的元帝對王昭君更是憐愛。
可是,廣袤世間不只大漢一個王朝,匈奴騷擾漢室已久,為保漢匈邊境安寧,和親從大漢開國伊始就有了。當呼韓邪單於大軍壓境,指名要納王昭君和親時,漢元帝手足無措。
漢元帝做夢也想不到剛和昭君相愛,轉眼就要分離。帝王暗中思索,掂量了無數遍,是否需要暗中調包或假傳死訊,終究是不行。在無奈之下,漢元帝只得求助臣子,可是大臣們卻都面露難色,義正言辭勸他舍棄妃子。
在悲劇《漢宮秋》中,作者馬致遠構擬了漢元帝「不自由」的戲劇情境,還讓他在灞橋送別時感慨「小兒家出外也搖裝」,流露出漢元帝對平民生活的羨慕。
隨著《漢宮秋》劇情推進,作者馬致遠逐步轉換了漢元帝的感情色彩,他讓一個擁有三宮六院的皇帝,更多地表現出有如普通人的情感願望,從而引發人們對漢元帝更多的同情,在漢元帝身上看到無力主宰自身命運的悲劇。
在《漢宮秋》中,漢元帝畢竟頭戴冕旒,這華貴的枷鎖使他更感受到超乎尋常的壓力。在《漢宮秋》膾炙人口的《梅花酒》一曲中,漢元帝唱道:
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螿;泣寒螿,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在這段唱詞中,幽深宮苑與漢元帝落寞心情互相襯托,酣暢淋漓地抒寫出一個空有尊貴名分卻又無法支配自己命運的悲涼與哀傷。
在《漢宮秋》中,漢元帝進退維谷,他遙想著開國始祖劉邦的威儀,不得不為了江山放棄美人。江山美人並重之時,漢元帝只能屈服,傳統道德觀念不會允許一個男人傾一國之力去保衛一個女人,否則,這個男人就愧為一國之君。
《漢宮秋》里關於送別有大段台詞,身為一國之君的漢元帝將愛妃王昭君拱手讓人,這是他畢生難忘的恥辱。
還有,作者馬致遠在《漢宮秋》第四折寫漢元帝對昭君的思念,進一步渲染了他孤苦凄愴的心境。在漢宮中,人去樓空,漢元帝掛起美人圖,苦苦追憶,朦朧間王昭君入夢,夢醒則茫然若失。只有孤雁哀鳴陪伴漢元帝度過這個寂寞的黃昏,就在濃郁悲劇氛圍中,傳達出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悲劇意境。
其實,劇中的王昭君也與漢元帝一樣,她受到命運的折磨。王昭君空有才情與美貌,但事事總不如意。皇宮選美使王昭君背井離鄉,毛延壽弄權她被打入冷宮,偶然間得遇恩寵卻又好景不長,被迫和番。
後來王昭君身入異邦,她眷戀漢朝,義不受辱,投江自盡。在《漢宮秋》里,作者馬致遠對王昭君的悲劇形象雖然著墨不多,但依然寫得相當突出。
最後,在《漢宮秋》結尾處,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居然不覺得自己被戲弄了,反而敬佩王昭君這個女人,他將毛延壽交給了漢元帝處置,從這一點來看,王昭君這個人物確實有很強的魅力,她悲劇性的投河自盡感染了呼韓邪單於。
總之,《漢宮秋》是一部優秀的歷史悲劇,它取材於漢代昭君出塞的故事。馬致遠通過對漢元帝和昭君悲劇人物形象的描寫,不僅體現了王昭君所代表的古代女性某些悲劇,也闡發了一種世事變遷,歷史興亡之感,更透露了命運的無常與無奈。
F. 《漢宮秋》的女主角是誰
王昭君。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女主角。她深知擺在面前的將是難以承受的塞外風霜,而為了漢室江山,不得不出塞和番。她臨行留下漢家衣裳,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而死。這些情節著墨不多,卻有力地點染了她崇高的氣節,閃耀著動人的光彩。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男主角是漢元帝。作品通過他對文武大臣的譴責和自我嘆息來剖析這次事件。作為一國之主,他連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護,以致演成一幕生離死別的悲劇。在描繪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思念中,滲入了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流露了深沉的憂傷情緒。
(6)漢宮秋寫的是哪個美女擴展閱讀:
作品的主要內容描寫了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愛情,同時,又寫出了王昭君對祖國的感情,並把這兩方面的描寫交織在一起。此外還批判了封建社會昏庸無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們存大敵壓境時的怯懦態度;批判了他們在太平時可以共享太平宴,國難時卻不如一個女子。
這個劇本的創造,抒發了反對民族壓迫的感情;當時正處在民族壓迫極為嚴重的元代,因此,這個劇本富有現實意義。但這個劇本所寫的,並不符合史實。王昭君並沒有自殺,而是嫁到匈奴去的,作者是借古諷今。
G. 王昭君:被幽怨的佳麗才女
本文摘自:《百家講壇》(藍版)2010年第八期,作者:朱輝 關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人們用四個詞來概括她們的美貌: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其中「落雁」指的是王昭君。相傳當年出塞時,王昭君的車隊行走於茫茫大漠,面對眼前的荒涼,即景生情,彈了一曲《出塞曲》。這時天上剛好飛過了一群懂音樂的高素質大雁,聽到這幽怨感傷的樂曲,一個個情緒失控,紛紛休克栽倒在地,於是有了「落雁」的典故。 「閉月、羞花、沉魚」中的月、花、魚都是被美女的美貌驚出了毛病,唯獨「落雁」中的大雁是被幽怨的樂曲傳染,自殺式落地。「幽怨」幾乎成了後世文人描繪王昭君的基本色調。 西施、貂蟬當年受人指派充當性武器,楊玉環被公公硬搶去變成了老公的後媽,相比之下,出塞和親是王昭君本人的自願選擇,有何幽怨?其實,這些幽怨是後世文人替她「幽」的,他們的出發點很簡單:漢元帝再不濟也是正牌天子,被他臨幸即便無名分,也好過給蠻夷大王做老婆。王昭君或許並不這樣想,但她怎麼想已經不重要,文人們覺得她應該按他們的邏輯幽怨。 蔡邕的《琴操》中記載,昭君嫁到匈奴後,長期處於重度抑鬱症狀態。古代沒有心理醫生,通常是寫詩自我治療。王昭君便寫了一首《昭君怨》,曰:「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王昭君出生於秭歸山區平民家庭,並非官宦人家小姐,縱然有一點文化,似乎也寫不出這種很文人、很男性風格的詩作,這大概是蔡邕自己的手筆。 在眾多替王昭君幽怨的作品中,《漢宮秋》的影響比較大。劇中把漢元帝寫成了個痴情種子,很符合文人心目中理想的皇帝形象。 《漢宮秋》中漢元帝是受匈奴威脅,被迫送王昭君出塞和親的。實際上當時的匈奴四分五裂,呼韓邪單於在大漢庇護下才得以不被消滅,哪裡有能力發兵威脅租余堂堂大漢天子?為了渲染王昭君對漢元帝的忠貞不渝,劇中安排她在漢蕃交界的黑龍江投水自盡。當晚,漢元帝心靈感應,夢見了昭君,耳邊還很藝術地響起了孤雁哀鳴…… 現代影視劇常常戲說,諸葛亮可以和小喬弔膀子,武松可以暗戀潘金蓮……正人君子們對此深惡痛絕,大聲疾呼這樣亂來勢必害了下一代,讓將來的中國淪為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其實這種戲說風並非今天才出現,自古以來,為了表達自己的「中心思想」,就可以像橡皮泥,被文人們隨意捏來捏去。帝王通過史官修改正史,文人通過小說、戲曲虛構,最後弄得真正的反而如同雲山霧罩,看不清楚。王昭君出嫁匈奴,被定調為悲劇,那麼必有人會是其中的反面人物。這個人便是宮廷畫家毛延壽。據說在畫王昭君時,毛延壽在臉部點上了一顆喪夫落淚痣。這不僅破壞了美感,而且「大凶」,漢元帝當然就沒有臨幸她。因此,她後來被呼韓邪單於選中,去了匈奴。 這顆所謂的「喪夫落淚痣」真的是毛延壽點的嗎?非常令人懷疑,很可能是後人「點」上去的。因為王昭君婚後兩年,呼韓邪單於就去世了。根據匈奴收繼婚的習俗,王昭君又改嫁呼韓邪單於的長子復株累若單於。這段婚姻持續了11年,復株累若單於也死了。從漢族迷信觀點看,王昭君很容易被認為命里「克夫」,好在匈奴人沒有這種迷信,所以王昭君死後才得以厚葬。王昭君的「喪夫落淚痣」,多半是她死後,後世文人「讓」毛延壽點到上去的。 王昭君在匈奴的兩段婚姻,是否如某些野史中說的那般恩愛,很難說,但起碼是比較和諧的。不過,再婚嫁給非親生的兒子,這讓儒士們覺得是一種屈辱,於是王昭君再一次按照他們的意思橋型姿「幽怨」。 隨著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大家都習慣於用大局觀去解讀事件。昭君出塞,不再老是和漢元帝糾纏在一起,而是被看作是王昭君高風亮節,甘為民族大義,為人類和平作貢獻。客觀上,匈奴和大漢確實和平共處了五六十年。不過這也肯定不是王昭君一個人的功勞,無論政治斗爭還是國家之間的關系,都是實力決定一切。假如匈奴實力明顯強於敏絕漢朝,即便王昭君和他們大汗的婚姻生活再美滿,都很難避免戰爭的爆發。 亡國,非一兩個妖女可以辦到;和平,也不是一兩個女人的愛情就可以維系。
H. 漢宮秋的女主角是誰
《漢宮秋》的女主角是王昭君。
《破幽汪耐鏈夢孤雁漢宮秋》,簡稱《漢宮秋》,是元代文學家馬致遠創作的雜劇。該劇講述漢元帝派毛延壽去民間挑選宮女,毛延壽借機收受賄賂,中飽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壽行賄,被毛延壽畫丑,因而被打入冷宮。後漢元帝巡視後宮偶然得見王昭君,遂加以寵愛,並封為明妃。
毛延壽自知罪責難逃,投奔匈奴,並獻昭君美圖於呼韓邪單於,致使呼韓邪單於向元帝索要昭君為妻,不從則兵戎相見。漢朝文武百官畏懼匈奴,勸元帝忍痛割愛,以美人換取和平。
人物簡介
1、漢元帝:《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男主角,作品通過他對文武大臣的譴責和自我嘆息來剖析這次事件。作為一國之主,他連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護,以致演成一幕生離死別的悲劇。在描繪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思念中,滲入了對畝顫國家命運的關注,流露了深沉的憂傷情緒。
2、王昭君困孫:《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女主角,她深知擺在面前的將是難以承受的塞外風霜,而為了漢室江山,不得不出塞和番。她臨行留下漢家衣裳,在漢番交界處投江而死。這些情節著墨不多,卻有力地點染了她崇高的氣節,閃耀著動人的光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漢宮秋》
I. 《西廂記》--《漢宮秋》--《桃花扇》--《牡丹亭》 分別與哪個女性有關﹖
按順序分別是:崔鶯鶯,王昭君,李香君,杜麗娘。
J. 《漢秋宮》寫的是哪位古代美女的故事
王昭君。
《漢宮秋》是元代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一種,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說的基礎上再加虛構,把漢和匈奴的關系寫成衰弱的漢王朝為強大的匈奴所壓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求賄不遂,在畫像時醜化昭君,事敗後逃往匈奴,引兵來攻,強索昭君;把元帝寫成一個軟弱無能、為群臣所挾制而又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結局,寫成在漢與匈奴交界處的黑龍江投江自殺。這樣,《漢宮秋》成了一種假借一定的歷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