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旅行:風情的西雙版納,不一樣的美麗體驗!來就對了
車站是見證離別最多的地方,而我是親歷離別最多的人! 總是在告別,總是在出發, 這么些年行走在外,離別已經成了我的家常便飯。
作為長期旅行的我多想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
不知雲南會不會給我這個機會?
從昆明到西雙版納,坐著大巴一路向西南。樹越來越茂密,花越來越鮮艷,一路的風景越來越美麗。就在我正躺在卧鋪上看著窗外欣賞美景的時候,車突然停了下來,上來幾個邊防警察「突擊檢查」。我猛地一下起身,看著走過來的警察,這陣勢,這場景,我只在電視劇里看到過!後來到了西雙版納才發現,這只是街頭的日常景象。
而這一切都跟一個東西有關系,那就是:毒品。
雲南,毗鄰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產基地「金三角」,是毒品進入中國市場的必經之地,因此雲南的毒品犯罪現象特別嚴重,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好多緝毒電視劇、電影都是在雲南拍攝的原因。
越是美麗的東西越有毒! 雲南美麗風情的背後風起雲涌、暗流涌動。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雲南的嚮往, 因為我們是懷著一顆純凈的心來雲南追求詩和遠方的!
雲南,一個既美麗又 「有毒」的地方。
從 汽車 站出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顛覆了我大腦中的所有景象。
這里的建築不是規整的鋼筋混凝土,而是別具特色的傣式風情樓;
這里的樹木不是常見的小葉楊柳樹,而是大葉筆直的熱帶芭蕉樹;
這里的服飾不是流行的淘寶爆款樣,而是色彩艷麗的各種民族服;
這里的美女不是標準的整容網紅臉,而是各有特點的天然 健康 美;
……
來到這里, 一切都讓我覺得新奇,與我之前去過的任何地方都不一樣,彷彿是到了另一個國度。 如果你也是第一次從內地來到西雙版納,你一定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版納會讓你一次次的被它征服,直到你徹底沉醉於它!
版納的街頭還有一種風情特別惹人注目:「警察綠」,車站、街道到處都有警察在站崗執勤。不知是因為潑水節開幕在即加強的安全戒備,還是這就是版納街頭的日常景象?無論如何,都應該向他們道一聲:謝謝,你們辛苦了!是他們的堅守崗位才保障了我們的安全出行。
在手機上提前預定了青旅,出站後按照地圖一路向青旅奔去。
青旅在一個小區里,小區的綠化非常好,周邊設施也比較完善,更重要的是價格非常美麗,才15塊錢一晚。能以這么便宜的價格住下也是佔了「天時」的便宜,雲南這邊春夏季節是 旅遊 淡季,你等到了冬天是絕對不會有這個價格的。
所以如果想要旅行,預算又少的話可以選擇 錯峰出行,既能省錢又能避開人流,一舉兩得。
雲南這邊的青旅、客棧、民宿大都是內地人開的,平常就找個人幫忙打理著,等冬天了他們就來這邊 旅遊 或過冬,既是商品房也是自用房,很聰明的投資。夏天在北方避暑,冬天來雲南躲霾,有錢就是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 我想這也正是我們努力奮斗的原因吧,不過是想讓自己有個選擇的權利。
喜歡青旅不只是因為它便宜的價格, 更是因為它開放多元的文化。在這里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聽到各種各樣的故事。
就像我住的這個八人間里,其中一哥們是在大理開客棧的,客棧開不下去跑出來散心來了;還有一大哥是職業炒股的,每天也不出門就盯著電腦炒股,但從沒聽他說有賺了的時候;有一老頭因為身體原因在北方沒法過冬來雲南養病來了;還有一小伙正准備往越南去呢,聽說那邊娶媳婦便宜,打算花2萬買一個越南媳婦回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聽的多了,看的多了,你會發現原來 人生並不是只有一種活法 ,還可以這樣或那樣活著。
生活沒有標准答案,千萬不要自我綁架。
追隨自己的內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離潑水節開幕還有兩天時間,我就先去版納的其他景點逛了逛。
第一站: 告庄西雙景 ,一座酷似東南亞國家的城中城。
「告庄西雙景」是傣語,譯為「九塔十二寨」,由九座輝煌佛塔和十二座風格各異的傣寨組成, 是平地造起的一座城,非常具有東南亞風情。 它的性質其實有點類似於內地的老城、老街,免費開放、不收門票。
穿過大門,就可以看到街道兩側依次矗立著十二座傣泰建築,不過這些建築已作為商鋪使用。
一直往裡走就可以看到一座輝煌壯麗的 大金塔 。塔身高66、6米,寓意一江連六國,一江指瀾滄江,六國指中國、寮國、泰國、緬甸、柬埔寨和越南。大金塔採用「1+4」的塔林形式,由五座塔組成,中間一座大塔是貝葉經博物館,分為上下兩層,象徵五景之一景洪。周圍四座小塔是實心建築,分別代表另外四景:景棟(緬甸)、景萊(泰國清萊)、景邁(泰國清邁)、景邦(寮國琅勃拉邦)。
大金塔東南西北面各有一段台階供人進入中間的大塔,台階兩側是由龍身雕刻組成的護欄,從塔下望去,頗有金龍護佛的神秘意境,不禁讓人心生敬意。沿著台階拾級而上就可進入貝葉經博物館,穿過博物館可從另一面走下佛塔。
從佛塔後身下來就到了 趕擺街 ,告庄的一條商業街。
「趕擺」是傣語,傣族人把節日活動叫做「擺」, 「趕擺」就是過好盛大節日或集會活動的意思,跟我們說的趕集有點類似,但比趕集范圍要廣的多。
版納,讓我對「城市」這個詞重新有了認識, 城市不一定就是冰冷的鋼筋混凝土,也可能是一個濕潤的熱帶雨林。 西雙版納,就像它的名字一樣, 是一片理想而神奇的熱土。
如果說白天的告庄是民族文化愛好者的聖地,那晚上的告庄就是東南亞 美食 愛好者的天堂。 夜幕即將降臨,商販們陸續開始營業,擺攤、撐傘、點燈。夜更暗了,夜市卻更加璀璨了。昏黃的燈光在花傘的掩映下更加絢麗多彩,遠遠望去就像是點點繁星,所以這里的夜市也被稱為 「星光夜市」 。
東南亞風味小吃、各種熱帶水果、極具特色的手工藝品、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 充滿了濃郁的東南亞情調,讓人不出國便已領略了東南亞風光。
走在這里,看著這么多的特色 美食 ,饞的我垂涎欲滴,但有些 美食 卻讓我實在是不敢恭維…… 都說廣東人位居食物鏈的最頂端,來了雲南才發現,雲南的每一道菜里都寫滿了不服。 油炸水蜻蜓、炸蠍子、炸竹蟲、炸龍虱、炸蜂蛹、炸毒蜘蛛、炸蜈蚣……這菜名我報不下去了,總之就是品種多、樣式奇,據說能有一千種,因此在雲南有一種宴叫 「千蟲宴」 。
作為少數民族的聚集地,雲南的 美食 恐怕也是只有少數人敢吃了,反正這種 「暗黑」系 美食 ,我是無福消受,膽大愛吃的朋友可以來嘗嘗……我保守地要了一份菠蘿飯默默走開了。
晚上這里還會有傣族舞蹈演出,曼妙的身材、華麗的服飾、優美的舞姿, 把女性的曲線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頓時讓人覺得秀色可餐, 情不自禁燃起最原始的慾望。
大飽了口福,大飽了眼福,心滿意足地從人潮中退了出來,回到了青旅。
第二站去了 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 。作為熱帶雨林,作為植物王國,來到版納必須得去原始森林看一看。
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是目前 北回歸線以南保存最完好的一片原始森林 ,覆蓋率高達98.6%。公園里有著各種各樣的熱帶雨林植物,椰樹、油棕、蒲葵、檳榔、蘇鐵、美登木等130多種,好多樹名聽都沒聽過,更別說見過了。
高大的樹木遮天蔽日,擋住了毒辣的陽光,穿越在樹叢里涼爽至極,泥土混合著草木的味道不時沖上鼻尖,讓我嗅到了 原始和自然的氣息 。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除了豐富多樣的熱帶植物,這里還生活著幾十種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物,大象、印度野牛、孔雀、犀鳥、蟒蛇、眼鏡蛇、白帆長臂猿、獼猴、蜂猴、葉猴等等,佔了全國四分之一的動物, 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
其中最有看點的就是孔雀。但在這里並不是看孔雀開屏, 而是看孔雀飛行。 如果不是突然想起一首古文叫《孔雀東南飛》,我都忘了孔雀是會飛的。 森林公園內每天會有幾場「孔雀放飛」的節目表演 ,大部分人就是沖這一壯觀景觀而來的。
早早來到孔雀山莊的金湖旁,找了個視角好的位置等著演出開始。慢慢的,人越來越多,不一會兒我身邊就站滿了人,大家都在翹首以待。這時,音樂聲突然響起,原本的人聲鼎沸一下安靜了下來,每個人都伸長了脖子望向湖心。只見一隻竹排從樹後緩緩劃出,三個傣族少女隨著音樂的節奏在竹排上翩翩起舞;而另一邊也有一隻竹排劃過來,上面站著三個翩翩少年,最終兩只竹排相會,三個少女與三個少年結成三對情侶,據說這就是孔雀公主與孔雀王子的故事。
而此時 數十隻孔雀從對面的山頂迎面展翅飛來 ,那場面真的太壯觀了,人們的視線一下就從人身上轉移到飛行的孔雀身上了,觀看的遊客連連發出驚嘆聲。它們劃過森林,掠過金湖,在岸邊停下開始覓食。
見到孔雀容易,見到孔雀開屏也容易,但是見到孔雀飛行卻不容易,何況還是數十隻孔雀一起飛行呢?!壯哉!
4月13號,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就要盛大開幕了,從森林公園回來,我去超市購買了一些東西,為明天的狂歡做准備。
來看看我買好的護身武器:雨衣、安全套。雨衣用來給我防身用,安全套可以約個濕身美女然後……你們這群傢伙想多了, 安全套是用來洗凈後裝手機的。 自從接觸了戶外,我發現安全套真是個 萬能套 ,啥都可以套。
西雙版納潑水節其實是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已有上千年 歷史 。 潑水節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15日舉行,為期三至四天。
潑水節並不是只有潑水,還有很多慶祝活動,比如劃龍舟、放高升、趕擺等。
4月13號,我早早起床來到風光旖旎的 瀾滄江畔 ,而此時的江畔已經匯聚了很多人,有穿著盛裝的少數民族同胞,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大家等在江邊,等著目睹一年一度的 劃龍舟盛況。
號令一響,一支支高升「倏地」騰空而起,直穿雲霄,在空中留下一條條白煙。「高升」是傣族人用火葯、 竹筒、 竹竿製成的土火箭,就跟我們放煙火是一個意思。與此同時,一艘艘龍舟也如箭一般出發,奮力向對岸駛去。岸邊觀眾的吶喊助威聲響徹在瀾滄江的上空,把活動推向了高潮。
激烈的劃龍舟比賽結束後,觀看的遊客從岸邊散去,周圍的小吃攤開始迎來高潮。這里的 水果真的太豐富了 ,火龍果、芒果、西瓜、菠蘿蜜、椰子、荔枝、龍眼、楊桃、木瓜……品種多得數都數不過來,有些水果在別處都沒見過;而且 價格非常便宜 ,所以在這里吃水果真的是太實惠了。
晚上,我還參加了瀾滄江畔的「萬人齊放孔明燈」活動。
夜漸漸的暗了下來,瀾滄江畔也開始躁動起來。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中的洋的都在挑選著孔明燈。孔明燈又稱「祈福燈」,作為祈福之用。買好孔明燈後,大家寫下自己的心願,或祈求父母身體 健康 ,或祈求孩子學業進步,更多的善男信女們為愛祈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八點一過,人們紛紛點燃蠟燭,開始放飛手裡的孔明燈。每個人都在盯著自己的孔明燈,看著它一點點升起,飛高飛遠,直至交織重疊在空中,再也分不清哪個是誰的。 我看了看周圍人的神情,虔誠而興奮。 以前一直在想人們為什麼喜歡做有儀式感的事情?直到我這次參加了放飛孔明燈的活動,我才有了答案。因為放飛的不僅僅是孔明燈,更是美好的希望和祝福, 而這種儀式感就是承載我們希望的載體。
在紛繁復雜、不盡人意的生活中,儀式感是我們心底的小溫暖和小確幸,也是我們不向操蛋生活妥協的力量源。 希望在,精氣神在,一切就都還在!
今晚,版納的夜空必然是全世界最美的夜空。 無數盞孔明燈從黑夜升騰,跳動在星空,慢慢飛向遙遠的天邊,如點點繁星。
4月14號,是潑水節的趕擺日,這一天會在曼聽公園舉行趕擺活動,已有多年的 歷史 。
在趕擺場里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小玩意,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就是白天的「夜市」。
一路走一路逛,看到幾個老外正在地攤前挑著一個大花褲。 大花褲是東南亞的特色服飾 ,基本每個去海邊或者去東南亞 旅遊 的男人都會有一條這樣的大花褲,你看,連歐洲的老外也被深深吸引了。
在版納都不需要怎麼買衣服,一個人字拖、一件T恤、一條短褲,女的一件連衣裙就夠了。在這里穿運動鞋的都很少, 基本人人一雙人字拖 ,休閑舒適。
潑水節最重要也最壯觀的慶祝活動就是潑水,4月15號是全民潑水送祝福的日子。 這一天傣族人民放下手中的一切,帶著潑水工具,走到廣場,一同用潑水濕身的方式祝福每一個人來年 健康 平安諸事順利。
據說以前這一天在市內任何地方都可以潑水,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政府對潑水地點進行了統一規劃,主要在潑水廣場進行。
一大早,便和青旅的小夥伴相約一起去廣場。我們幾個都是第一次來版納,第一次去參加潑水節活動,所以每個人都是心潮澎湃、異常激動,各種准備,整的好像要出征似的。出發前,我們還特意留了一張合影。
這一路,所有的人都朝著一個目標走去:潑水廣場。三五一群四五一夥的,手裡拿著水槍、水盆、水桶……能潑水的都用上了。有的人害怕「濕身」,還沒到達廣場,已經捂得嚴嚴實實了。這個時候就能很明顯的區分出當地人和外地遊客了,因為當地人這天都盛裝出席,穿著漂亮的傣族服飾。
等我到了廣場已經是人山人海、大家正玩的不亦樂乎。
我套上雨衣,興奮地加入了潑水的隊伍,嗨起來吧!潑啊潑啊,我有雨衣護身,潑啊潑一不小心已濕身;潑啊潑啊,我濕身不害怕,潑啊潑啊,我成了落湯雞……
放在任何一天、任何場景,你若端著一盆水潑向別人,你一定會被罵神經病,嚴重的還會挨揍,但是在西雙版納,在潑水節這一天,你可以盡情的潑灑。 這一天所有人沒有職業之分,沒有年紀之限,你想潑誰就潑誰,你想怎麼潑就怎麼潑。 「水花放,傣家狂」。 被潑的越多越厲害,說明你越受歡迎。
迎面的水,背後的水,你潑我,我潑你,大家興高采烈地嬉戲追逐著,廣場上到處都是歡聲笑語。這種追逐嬉戲的場面彷彿讓我回到了小時候, 那會我們的快樂很簡單,那會我們的開心很純粹, 不需要有金榜題名,不需要有升職加薪,不需要有情人相伴,只是單純的開心快樂。 真的好久沒有這么開懷大笑過了 ,我都笑出了眼淚,還好是在水裡,別人也分不清我臉上是水還是淚。
人這一生,是需要幾次這樣的狂歡的。 放下戒備、放下矜持、放下緊張,痛痛快快地玩一場,徹底地釋放一下壓力。 任重而道遠,學會解壓,才能輕裝上陣。
一上午的潑水大戰後,每個人從上到下都是濕噠噠的,全民大濕身。
從昆明來到版納,就是為了體驗一下潑水節的壯觀場面,體驗完了的最大感觸就是:不虛此行,有機會你也一定要來試一下,很難忘的人生體驗。
版納的文化基因除了熱帶雨林、民族風情,還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佛教。 佛教當初由印度流傳到斯里蘭卡,然後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而 傣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佛教 。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版納的佛教建築風格和東南亞國家相似了,因為他們信奉的佛教同根同源。傣族佛寺建築最明顯的特點就是 屋頂坡面由三層相疊而成,交錯起落。
版納的佛教建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勐 泐 ( lè )大佛寺。 總佛寺、曼聽公園里的建築與此類似,所以如果你時間有限,又想了解佛教建築,建議你直接去大佛寺就可以。
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飄佛寺"的原址上恢復重建的,"景飄佛寺"是傣族 歷史 上一位名叫撥龍的傣王為紀念病故的王妃南紗維扁而修建。 勐 泐 大佛寺是所有佛寺中面積最大、地位最高的,是傣家人心目中的聖地。
沿著台階而上,高45米的勐泐大佛就佇立在眼前,安靜祥和地俯視著芸芸眾生,默默守護著整個景洪。
如果你即使不信佛,但這樣的地方看一看、轉一轉,光是感受一下這樣的氛圍內心也會平靜很多.
我屬於佛系的吧!
佛其實就是我們的心,求佛亦是靜心。
在版納流行這樣一句話, 西雙版納是一隻美麗的綠孔雀,孔雀的尾巴在橄欖壩,而傣族園就是孔雀尾巴上最美麗的羽翎。 可見傣族園在傣族人民心中的美麗程度。
傣族園 不僅在傣族人中的認可度高,在 社會 各界也享有很高的評價,關於傣族園,他們這樣說:
"
園林學家說,傣族園是庭院園林的典範; 歷史 學家說,傣族園是一座活著的民族 歷史 博物館;植物學家說,傣族園是植物王國的基因庫;文學家說,傣族園是人間仙境,是遠離鬧市,難得尋找到的世外桃源……"
這一天,我慕名來到了傣族園。傣族園位於西雙版納橄欖壩,由曼將(篾套寨)、曼春滿(花園寨)、曼乍(廚師寨)、曼嘎(趕集寨)、曼聽(宮廷花園寨) 五個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生態村寨群落 組成,是西雙版納唯一集中展示傣族 歷史 、文化、宗教、 體育 、建築、生活習俗、服飾、飲食、生產生活等為一體的民俗生態 旅遊 精品景區,被譽為 「傣族民俗博物館」。
景區內 寨子與綠樹交錯分布,渾然天成,和諧一體, 分不清是先建了寨子後種的綠樹,還是在綠樹中間建起了寨子。我想這種分不清正是 傣族庭院建築的精髓所在 吧,建築與植物和諧共生。這讓我想起了作家賈平凹的一首詩: 我想有一個小院 ,過如此生活。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曉起推窗,如見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似仙人臨鏡梳發。……
在傣族園里,還有一座有 1400多年 歷史 的曼春滿古佛寺 ,傳說是佛教傳入西雙版納後修建的第一座佛寺。曼春滿佛寺在東南亞國家中的盛名很高,每年的重大佛事活動期間,東南亞國家的僧侶和信徒都會來這里朝拜誦經。
之後我去了 野象谷 。
西雙版納野象谷,是野象活動最為集中、頻繁的地方。行走在裡面的森林裡,處處可見野象出沒和活動的痕跡,但是能不能看到野象就全靠運氣了,據說比中500萬還難!
如果沒能看上野象也不必灰心,可以去馴象學校看看大象表演。經過馴象員的訓練,這些大象會鞠躬,會倒立,會跳舞、會用鼻子踢球……為了看野象,我在谷林里一頓搜尋野象足跡,不僅沒看到野象還錯過了大象表演,哎……
在版納的最後一站去了 基諾山寨 。
基諾山寨是基諾族世代繁衍生息之地,而基諾族是國家承認的56個單一民族的最後一個。 「基諾」是基諾語,「基」是舅父,「諾」是後代,「基諾」譯為: 舅舅的後人或尊重舅舅的民族。
少數民族總是充滿著神奇色彩,基諾族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崩地裂,洪水滔滔,世上只有瑪黑、瑪紐兄妹得創世女神阿嫫腰白的指點,躲進蒙著牛皮的大鼓裡才倖免於難。為了使人類得以繁衍,兄妹倆只好結為夫妻,生兒育女,成了基諾族的祖先。
基諾族非常敬重太陽鼓, 認為太陽鼓是他們的圖騰 ,在景區正門就設有一個太陽鼓的造型。
山寨中有三座雕像,一座是基諾族創世始祖「阿嫫腰北」的頭像雕塑,是基諾人最頂禮膜拜的神像。另外兩座是祖先瑪黑和瑪妞兄妹,就是他們兄妹兩個結為夫妻,繁衍了基諾人。
基諾族的這種傳說放在現在就是近親結婚,這是違背倫理道德的。但從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角度來說,繁衍大於天,血脈不能斷。
文化和文明有時候是相背離的,是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是文明但不一定成文化。
基諾山寨作為民族文化研究很有價值,但是作為 旅遊 資源很難支撐起一個景點,再加上門票價格較貴,整體 旅遊 體驗不是很好,大家對它的評價也不是很高。
不過旅行這種事,就像讀小說一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從他人嘴裡去旅行,而要自己實際去體會。就像我,我是從我的角度講述我看到的故事、經歷的事情,認不認同那就是別人的事了。
這次基諾山寨之旅並不是自由行,我是跟團過來的,中午我們還在這裡面一起吃了團餐。在雲南的這些天,吃了很多特色小吃,我發現 雲南飲食有一個特點:喜酸 。雲南的酸和山西的醋還不是一種酸,而且功能也不一樣,山西人吃醋是為了中和鹼, 雲南人吃酸是為了除濕。
環境決定飲食, 雲南潮濕、悶熱的氣候環境決定了雲南人喜酸、辣、涼,因為這三者都有開胃化食、消暑除濕的作用。 所以來了雲南會發現他們特別愛吃「蔬菜沙拉」,冷盤、生菜配著酸辣醬料吃。 在雲南,不僅菜是酸的,連肉類也有酸的味道。
雲南人味道上喜酸,菜式上以燒烤為主。說起燒烤,都會想起東北,東北也被譽為燒烤王冠上的明珠,但是,在雲南這片深山老林里, 隱藏著一個更厲害的燒烤江湖。
雲南人喜歡吃燒烤也是受環境的影響。因為到處是潮濕的熱帶雨林,雲南的少數民族幾乎都有烤火塘的習慣,等柴快燃盡時,便把食物放在上面烤制,便形成吃燒烤的習慣。再者雲南白天炎熱無比人們無心吃飯,當夜晚來臨涼風習習,正好適合吃燒烤。 我想這也是版納夜市興盛的原因吧,夜生活才是雲南人生活真正的開始。
孔雀、大象、獼猴、黃金蟒……芭蕉、棕櫚、檳榔、美登木……椰子、香蕉、西瓜、菠蘿蜜……竹樓、佛寺、村寨、大金塔……高升、龍舟、趕擺、潑水節……傣族、哈尼、布朗、基諾族……熱帶雨林風光、少數民族風情、佛教盛行氛圍…… 看似雜亂無序的記憶交織出的卻是一個五彩斑斕、豐富多彩的西雙版納,它美得如此多情,美得如此艷麗,讓人難以忘記!
身,濕了;胃,飽了;
眼,醉了;心,滿了。
我又該出發了!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B. 美女碩士拜師雲南村婦,把不值錢手藝帶去歐洲,意外獲國際大獎
《心花怒放》這部電影帶火了《去大理》這首歌:「人人都想去大理,」洱海畔的麗江古城一夜之間開起許多客棧,偏愛風光的人們,渴望一睹「風花雪月」的勝景。
慕名而來的遊客熙熙攘攘。就是在這首歌發布的同一年——2014年,央美碩士畢業的林芳璐也走在這條去往雲南的路上。
不過她的目的地和歌詞有所區別,她並沒有停在洱海邊的麗江古城,而是繼續前進,去往深處,抵達了一個叫做周城的邊陲小鎮上,一個原住民主要為白族的村落。
在這里,沒有蜂擁而至的遊客,沒有商業化的街道小店,也沒有任何商業化氣息的存在,是一個完美的逃避城市繁雜生活的世外桃源。
當林芳璐一抵達村口時,看到的第一眼景象讓她感到不悔此行:一眼望去,在民族風格十足的房檐下,上了年紀的婦女們四處聚集,手工做著布藝扎花。
掛在房檐下的扎染布藝品連綿在一起,構成了她心中最美的那幅油畫。這種原始、野生的扎染藝術之美深深震撼了她,林芳璐沒有猶豫,選擇停留在了這里。
扎染這門藝術,自古有之,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是一種讓織物在染色時就部分結紮起來,讓織物不能完全著色的染色方法。
在我國雲南、四川、江蘇三地,都有著風格不盡相同的扎染工藝,其中林芳璐學習並且弘揚的這種扎染工藝就是屬於雲南白族地區特有的扎染工藝。
在當地這種工藝是由手工針縫扎,用對人體低刺激性的純天然植物染料反復染制而成的。所以製成的扎染不但摸上去手感舒適,聞起來還有著淡淡的草葯清香。
其實,談到林芳璐為何執意進行這趟雲南之行的原因,這要和她曾在大學就讀時就對傳統文化有著極大的興趣有關。
還在中央美術學院就讀時,她的導師就非常注重引領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工藝的培養,要不斷深入各種文化腹地,要去研究,去學習,去融合。
在此過程中,她曾去到景德鎮學習燒制藝術,也曾去往浙江的工廠里邊學習琉璃工藝,甚至還到過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學習大漆工藝……
對於大學生而言,畢設是不可繞開的話題,中國之大,應該沒有一個大學生未對畢設操過心、出過力。
起因很簡單,因為想完成一個優秀畢設作品,林芳璐走遍大江南北尋找著創作的靈感,越是深入一個地方,越能發現千年流轉下的文化底蘊的巧妙。
在文化不斷交融之下,林芳璐深感傳統技藝的珍貴,能夠流傳至今的這些工藝,可以稱得上是時間留給整個國家的財富。
扎染這門深埋於這個邊陲小鎮的技藝吸引了她的注意力,一件扎染布藝品僅僅能在旅客那裡賣得100來塊錢,卻是白族婦女們接連數日才能織成的產物。
但是,傳統技藝的傳承卻並不樂觀,像扎染,在當地多為上了年紀的婦人所做,對外地人而言,雖然看上去新奇,但因為此地深居邊陲,價值並不高。
於是,調研了許久的林芳璐做出了一個能影響她整個藝術生涯的決定,去到雲南潛心學習這門扎染,她想讓這門手藝重煥生機,甚至還拜了當地的婦人為師。
最開始,當地人在看到這樣一位年輕漂亮且有才的女碩士想要拜師學藝時,都以為她在開玩笑,這門在當地每家每戶都會的手藝有什麼吸引人的呢?
扎染做起來相當枯燥,需要耐得住寂寞,還得吃得了苦,畢竟連當地的年輕人都流失去外地了,一個從城市來的孩子又怎能呆住呢?
大家都覺得她僅僅是一時的興起,應該不會支撐太久。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林芳璐卻堅持下來了。
最開始,在她還尚不了解這門技藝之時,只得挨戶走訪,還與村中白族婦人們同吃同住,把製作流程記錄、整理成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對藍染技藝展開了學習實踐。
從種植原料(被用作染料的板藍根)、到工藝流程中的扎花、煮布、染色、固色、拆線,再到最後的晾曬工作,她都不遺餘力的去不斷嘗試。
在讀研的那兩年,也是她去大理最頻繁的一段時間,基本上一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那裡。沉浸在彩雲之南的風光之中,她收獲了許多。
迎著蒼山洱海的自然之境,隨著當地民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的工坊在半山腰上,小旅店在蒼山腳下,一天過去,常常累到癱在床上。
在剛開始學扎花的時候,林芳璐有些手忙腳亂,手拿針線還略顯笨拙,總是誤傷自己,「工傷」不斷,但林芳璐對於這段時間的感受就只有五個字:痛並快樂著。
一邊虛心學習,一邊大膽嘗試,「學成出師」,林芳璐的野心也開始「膨脹」,在發掘出手下作品的藝術性之後,她開始琢磨著如何將其進行商業化。
雖然學了足足幾年,但她手中的「作品」產出,和扎染多年、熟能生巧的白族婦女們的布藝放在一起,還是略顯「不成熟」。
林芳璐的作品也經常受到「師傅們」的打趣,看過許多工藝品的阿姨們看到她的作品也不禁啼笑皆非地說:「你這樣的拿到外面是賣不出去,需要返工的。」
所謂「揚長避短」,林芳璐的目標自然不是製造和村中阿姨一樣的復製品,她想在扎染這項技藝上突破創新。
她有意地用自己多年所學的藝術審美來改造扎染,特地將花樣染得不均勻、不規則,使其有著斑駁的肌理,充斥著野性之美。
相對傳統、清晰的扎染花紋而言,林芳璐染制的花紋向著流行化去嘗試,更具有現代風格,幾何圖形的印花圖案顯得有立體感,又透著幾分隨性和創新之意。
她慢慢開始了她的變現之路,回到北京想著商業化的林芳璐沒有停止手中的創新,還在陸陸續續地繼續著扎染作品的創作。
出於實用性,她從扎染的工藝品轉為創作一些扎染製成的家居用品,像靠枕、手絹、床上四件套。
第一筆嘗試林芳璐只決定售賣8件家紡用品,在售賣的頁面,她也強調:這是一種來自於天然的工藝性,選材上都是最純粹的用料,純棉或純麻、具有葯用性的染料。
在准備開始售賣前,林芳璐懷揣著幾分忐忑,扎染對大眾而言是一門「嶄新」的技術,只是在她看來,她的作品符合大眾審美且有著獨特風格,但萬一大眾就是不買賬呢?
所幸,讓她欣慰的是,這8件商品一經上架就一搶而空,也充分證明了扎染手工品確實是具有商業價值的。
第一單生意就做成了,林芳璐也漸漸安心,繼續琢磨起來,不斷上新,不斷搶購一空,她的作品受到了許多人的期待,購買詢問的人越來越多,幾乎到了供不應求的地步。
這次大獲成功,讓她信心大漲的同時,也讓之前根本不理解自己女兒的母親心裡寬慰不已。
看著自己女兒耗在這「無謂」的「藝術」之上好幾年,卻沒能有任何進展,擔心最美好的年華就這樣匆匆逝去,為人母的心中總是心疼的。
林芳璐的母親態度迎來了轉變,從之前的不理解到在行動上給予支持,之後,她也和女兒一並前往雲南,一起種植扎染的原料板藍根,協助她完成之後的改進。
如何讓扎染能夠在更廣的范圍內使用?如何使其更受歡迎?如何發揮它更大的價值?林芳璐思考了許多。
為了能夠使扎染的花色更加豐富,林芳璐獨自鑽研了很多種方法,怎樣染會造成怎樣的效果,林芳璐全部一一記下,整理成冊。
同時,相較於白族傳統只用於服裝的扎染,林芳璐所呈現的扎染的用途更為廣泛,她將這些經過扎染的成品布拓展到各個領域。
在傢具,掛飾,裝飾,服裝等等各種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使用,也令人眼前一亮,在具備美觀的同時還兼具實用性。
扎染作用到的棉布並非是常見用於衣服布料的白棉花,而是一種褶皺的原始棉,不那麼雪白,也不那麼平整軟綿。在許多人看來,屬於質量次一點的「淘汰品」。
可作用於穿著不那麼優秀的原始棉並不意味著它無用,這在他人眼裡的缺點在林芳璐眼裡就成了獨特的設計。她將這褶皺棉布與沙發、座椅、靠枕相結合。
傳統的沙發座椅都是平整的,而林芳璐便在它們的四周加上了扎染的棉布。有的直接用未染的原色,有的則用了染過的扎染傳統色——藍色。
這樣的外形添加使得原本普通的沙發有了立體的層次感。這些出自傳統技藝靈感的沙發座椅因其獨到的藝術感,在國內一經展出便受到了眾多相關領域人士的好評。
如果作品中僅僅具有美感,那根本不會產生足夠的吸引力,「靈魂」才是最主要的,而她的作品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也正是其具有著的獨特生命力。
誰也想不到家居飾品能看上去如此生機勃勃,彷彿身處自然,在喧囂的當下竟然有這樣的藝術品橫空出世,屬實難得。
有人說,手工藝術品是創作者的寄託。浸染著創作者所想傳達的東西。林芳璐為她潛心改造的作品起一個獨特的名字,有一個椅子被她命名為「私奔狂想曲」。
這好聽的稱呼取義於它的特殊形狀,像一條條蔓生的藤向外延伸,不斷地拉長,伸展,支棱著,像狂舞的生命,有一種驚心動魄撕裂般的美感。
在融合當代藝術和傳統工藝的路上,林芳璐一直在不斷 探索 。除了家紡小件套的創作,她還致力於藝術的呈現。
西班牙奢侈品牌Loewe(羅意威)旗下基金會宣布,中國扎染藝術家林芳璐憑借作品《SHE》成為2021年羅意威工藝獎(Loewe Foundation』s Craft Prize 2021)的大獎得主。
牆體上的白色棉質面料她經過反復細致地打結、縫合、折疊和打褶,形成了外觀像「雲」一般的復雜的圖案。
這是扎染工藝的另一種創新,因為這實際上沒有進行到實際上的染色步驟,只是紮起來的扎花作品。
但林芳璐卻想用這扎染工藝中的一個小環節,來致敬那些日復一日堅持扎染手藝的白族婦女,也是對於優秀傳統技藝能傳承至今的一種敬意。
她並沒有忘記自己能取得現在的成就,離不開當初的「拜師學藝」,掌聲和鮮花同樣也屬於雲南的那些「師傅們」,她們兩邊時常保持著一些聯系。
「在北京完成的作品,有時我會拿回大理給在大理的阿姨看,她們會覺得很驚喜,很漂亮」林芳璐會與「師傅們」分享自己的作品。
而她們也會給予她反饋,會特別在意在哪個地方用了什麼樣的扎法,是馬牙齒的,還是小梅花的,她們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師徒關系。
可貴的是,哪怕是成名之後,林芳璐也保持著創作的初心,她並未只將藍染看成自身創作的一種手段而已,還是會在每一次有新靈感的初期回到雲南。
在她看來,扎染屬於那片土地,也只有在那樣的環境浸潤下,創造力才得以自在地延展,與當地人、物、地理氣候產生物理與 情感 的雙重聯結。
在林芳璐作品的帶動下,扎染這種水墨畫般灑脫、一氣呵成、無二相同的中國傳統工藝逐漸為外國市場所知曉所驚嘆;也讓世界看到了獨特的「中國藍」。
林芳璐沒有被初步的成功干擾,即使她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仍然始終不忘自己對扎染藝術的初心。
她愛的是這項技藝帶給她的思考與平靜,所以即便到了小有成就的情況下她還是在工作室里一陣一陣地享受著扎染技藝最本質的快樂。
而隨著林芳璐對扎染的創新,這種工藝是與居家布藝進行糅合的點綴,是大型藝術展覽中的藝術品,甚至還是國際奢侈產品品牌的靈感繆斯。
她讓扎染手藝「搖身一變」,從在遊玩雲南、四川可能就100來塊就能買到的不起眼的「工藝品」到能被放在家裡的展示櫃中塵封起來的藝術。
歷經千年沉澱的技藝再次熠熠生輝,經歷了「身價」的轉變,從屋檐小攤到展覽T台,從不值幾錢到漲價千倍,得以讓世人看見它的璀璨。
與此同時,即便扎染的價格不斷水漲船高,但是風靡程度依舊未減弱,現在更是已經走出國門,受到了很多的國際友人的好評。
無論是商業性還是藝術性,扎染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就連義大利,西班牙很多展館都和林芳璐的工作室達成了合作的意願。
其實,中國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有著許多不容忽視的璀璨的文化明珠,它們散發著迷人的光芒,但缺少的只是一雙去發現、去融合的眼睛。
時光的獨特性在於,正是因為其篩選出了精華,而借著傳承了數千年的技藝,來兼容工藝美,這應該是我們在提高物質文明追求的同時可以做到的精神文明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