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說一個女人五湖四海社會名流,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貶義詞,說這個女人交往廣,關系亂
『貳』 五湖是什麼意思
五湖的解釋
(1).古代 吳 越 地區 湖泊 。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 灌溉 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 國語 ·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 別名 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告衡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 :「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 世家 》:「 大江 之南,五湖 之間 ,其人輕心。」 司馬 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轎友李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 著名 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 抱朴 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嶺,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 舍人 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詞語分解
五的解釋 五 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穀。五金。閉遲五代( 中國 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 五帝 (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通常指黃帝、顓頊、 湖的解釋 湖 ú 陸地上聚積的大水:湖泊。湖澤。湖灘。湖盪。湖光山色。 指中國湖北省和湖南省:兩湖。湖廣。 指中國湖州(舊地名,在今浙江省吳興縣):湖筆。湖縐。 部首 :氵。
『叄』 「五湖四海」是什麼意思
五湖四海指全國各地,也指全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五湖說法不一,四海中國傳統世界觀中圍繞在世界周圍的東海、南海、西海、北海。與四面八方、五洲四海為近山答兄義詞。
五湖四海拼音為wǔ hú sì hǎi,通常在句中作主語、賓語;指全國各地,造句參考:我長大了要做個旅行家,周遊五湖四海。「五湖」出自《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五湖。」「四海」出自於《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唐代呂岩《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
(3)五湖美女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關於「四海」,從古到今,有很多種說法,經過演變,一般指:東海、西海、南海和北海。但到了宋代,又進行了演繹,「四海」通常是指天下的意思。現代人們一般比喻廣泛的團結。
關於「五湖」,也有很多種說法,《國語》、《史記》中的五湖專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水經注·沔水》認為「五湖」乃長盪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中 ,原先的五湖名稱是指彭蠡舉飢、洞庭湖、巢湖、太湖、鑒湖。
時至今日,現代人把「洞庭湖」、「鄱陽湖」、「巢湖」、「洪澤湖」、「太湖」稱做「逗襲五湖」。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為四海。從廣義上說,」五湖四海「的范圍不僅指本國,而是指全天下。
『肆』 誰知道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紅顏禍水、是哪五大美女哪個朝代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閉月」,是述說貂蟬。「羞花」,說的是楊貴妃。「沉魚」,講的是西施。「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伍』 五湖四海是什麼意思
五湖四海的意思:泛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五湖:古人將分布於中國境內的幾個大湖泊稱為五湖,現一般指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澤湖。四海:古人認為環繞畝鎮絕中國四周的都是大迅姿海,稱為四海。
讀音:[wǔ hú sì hǎi]。引證:唐代呂岩《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
五湖四海的造句:
1、新店開業,恭喜恭喜。祝你發財,生意一本萬利。能力超群,煉就三頭六臂。廣交朋友,遍及五湖四海。
2、踏上求學新征程,大學生活不蹉跎,習得新識細研究,五湖四海結兄弟,嬉戲快樂好生活,祝你新的大學生活智慧更上一層樓。
3、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夢想相聚校園,讓我們成為好友。
4、五湖四海多聯系,八方朋友長相憶,六六大順定得旅猜意。
『陸』 形容一個女人,五湖四海社會名流,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因人而異,如果女子女強人那就是褒義。如果是出入與各種風流夜店,社交場所。那就銷橋茄是消正說此女交際虧察小能手,在電視劇里稱之為交際花。現在稱呼為女公關。
『柒』 中國五大美女
《沉魚落雁驚鳥題·閉月羞花煉字意·中國五大美女神·耿閣一首詩文紀》
耿閣(鳴天士君)著
西施映水沉魚戲,
昭君鳴琴落雁地。
貂蟬浮雲閉月隱,
玉環惹草羞花匿。
曉旭飛紅驚鳥起,
降誅仙草黛玉系。
中國五大美女神,
耿閣一首詩文紀。
耿閣:著於2019年11月4日下午2點55分。特註:本詩文是在我耿閣自己原來的一首:「《沉魚落雁吟詩題·閉月羞花煉字意》」詩的基礎上而才所成全之的。將其陳曉旭之林黛玉列為中國五大美女之內是既有賴於又有據於偉大的文神藝術家曹雪芹先生的:「顰兒才貌世應稀,落花滿地鳥驚飛」。的之其 「顰兒落花驚鳥飛」的詩詞典故之功德」。由於陳曉旭天生像極了林黛玉而成為了林黛玉的化身之緣由原因而將其排列於中國五大美女之中實屬天經地義之既屬天隨人願而也屬理所當然」。!!!!!【●】「黛玉驚鳥」而「曉旭落花」(黛玉驚鳥旭落花)或之是:【★】「曉旭驚鳥」而「黛玉落花」(曉旭驚鳥玉落花)的典故理應為中國的成語辭典里多增加上四個新添成語。
【「黛玉驚鳥「或「曉旭驚鳥」之辭語的出處】
耿閣:紀實
《春曉》[作者]歐陽修(宋)
小合回殘夢,開簾轉曉暉。
霞寒風不定,花落鳥驚飛。
病渴偏思柘,朝寒怯減衣。
沈錢將謝雪,持底送春歸。
【紅樓夢26回·《哭花陰詩》】:?
顰兒才貌世應稀,
獨抱幽芳出綉閨。
嗚咽一聲猶未了,
落花滿地鳥驚飛。?
《葬花吟》原文原貌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粘撲綉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
手把花鋤出綉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
獨把花鋤暗淚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掊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寶哥哥:想眼中能有多少淚,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附:原詩文原文原貌
本帖最後由 北辰星 於 2018-7-17 21:20 編輯
《沉魚落雁吟詩題·閉月羞花煉字意》
耿閣(鳴天士君)著
西施映水沉魚戲,
昭君鳴琴落雁地。
貂蟬浮雲閉月隱,
玉環惹草羞花匿。
耿閣:著於2018.07.17.晚上7.18分。本詩腹稿用時3分鍾。時隔五天方成詩。」
附:《四大美女的典故》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的故事之述略
沉魚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落雁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送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王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閉月
「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羞花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
『捌』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指的是誰
西施,王昭君,貂禪,楊玉環
西施是我國古時候一位絕代佳人,她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西施原名施夷光,是戰國時代越國薴羅山施姓樵夫的女兒,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她長得紅顏花貌,芙蓉之姿。她是施姓樵夫在河邊拾的孤女,沒有兄弟姐妹
當時,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了越國。越軍被打敗,越王勾踐作了戰俘,越國大夫范蠡作為人質跟隨越王夫婦到吳國做奴隸。三年以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夫婦和范蠡,勾踐回國以後,卧薪嘗膽,准備十年生聚,力圖報仇雪恥。他採用范蠡所獻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憑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致使吳王日日深宮醉不醒,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在她的內應下,勾踐終於滅吳復國。
對西施的結局,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西施後來被投水殺身,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篇,其中說:「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這句話的意思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御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里去了。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跟隨范蠡歸隱於五湖。《越絕書》有這樣的記載:「吳之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里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因為有范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范蠡皆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託對他們的同情。
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薴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並沒有提到她被沉於水的傳說,大概也是願意西施有一個完美的歸宿吧。
王昭君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貂禪,原姓李,名未必,字如此,河南尹李膺之子。
膺,漢末名士,經史博通,為士人之望。世人以得李膺之接見為「登龍門」。時孔融尚幼,然才思卓絕,年方十歲造訪李膺,而留「世交」之巧辯,「了了」之佳話。膺奇其才,引為忘年交。
當其時,宦官權重,朝政日敗。
膺常擊案長嘆:「國家將亡,妖孽必興。」
孔融聞之對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己。」
膺知其亦有雄心,乃有鋤奸之志。恰值小兒誕生,遂以未必為名,暗含深意。
未必生時,其母嘗夜夢鳳凰入腹,未解其意,乃請鄉人管輅卜測。輅卜之,只於紙上寫「撲朔迷離」四字,母復請其意,亦無言。
未必少有勇力,且得一丐傳授絕技,善「響聾」掌。掌法到處,振聾發聵。未至弱冠之年,其家方圓百里之內已無耳聰之人。
一日,於野外練掌;適一雞過,為掌力震斃。
不意,此雞為刺史董卓所愛,號為「天雞」。卓聞之大怒,引兵至,屠膺滿門。
此事震動朝野,士人皆有怨言,謂卓「以一雞而屠龍」。
禍至之日,未必以勇力逃脫,漂泊江湖。
時恰值黃巾之亂。
所謂黃巾者,乃當時俱露郡有姐妹三人:一名張姣,一名張寶,一名張靚。三女容顏姣好,獨恨胸部太平,為男子所棄。遂生立「女兒之國度、反男人之霸權」之心。恰有囡花老仙授以《太平要術》,能書符念咒,遂號「太平道人」。
三女聚眾女起事,成數十萬娘子軍,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漢運將終」。蓋蒼為乾色,黃為坤色,即言滅「漢」之社會,立女子之政權也。
當其時,國中女子皆奉三張之旗,以黃帕纏頭,號「黃巾」之軍,奮而起義。(自是,女兒當權,男子多遭屠戮。以至其後百年間,盡為女子馳騁疆場,大展拳腳,反少見男子蹤影,盡源於此。此是後話,暫且不表。)
未必逃禍於江湖,適逢遍地「黃巾」,男子出行,多有不便;遂男扮女裝,於江湖行走。未必本不善喬裝,多有破綻,仗勇力方得免禍。幸後遇江東橋玄。橋玄有二子,一名大橋,一名小橋,素喜作女裝之扮。二橋乃留未必在左右,每常指點改裝之術。未必長居橋府,遂得技藝嫻熟。只是那二橋好楚腰之舞,素尚節食,每餐食不過盞。未必食量寬大,耐不得飢,便常偷入廚庖,叼食而去。久之,人盡呼其為「叼饞」。
後司徒王允造橋府,見「叼饞」色藝雙絕,愛不釋手,乃收為義女,更名為「貂蟬」。貂禪進王府後,每見王允愁眉不展,試探之下,允乃盡吐其憂。
原來,其時董卓借征討「黃巾」之機,獨霸兵權,排除異己,權傾朝野。王允恨之久矣。耐何卓有三寶:奇獸「赤兔」,二目赤紅,雙耳奇長,奔跑之疾,天下無雙;寶刀「七星」,削銅剁鐵,切金斷玉,鋒芒之利,當世無匹;義子呂布,斬將奪旗,探囊取物,武藝之精,震古爍今。兼之卓亦悍勇無儔(當時武林有「一丁二郭三諸葛,四周五荀六董卓」之說),又帶甲百萬,實難圖之。
貂禪與那董卓有殺父滅門之仇,如何能忘?今見此良機,自負勇力,遂與王允定下刺卓之計。
王允乃進貂蟬為呂布之妻,伺機圖之。
呂布,字奉先,勇冠天下,面貌清秀,身配香囊而生溫香,時人號為「溫侯」。貂禪入呂門後,與布雖漸知心,然布旬月不與之同房,疑之。
一日,布之香囊偶落於地,不自知,出入如常而身之溫香不散,貂禪大疑,以言探之,布乃傾淚告以實情。
蓋,呂布乃並州呂氏之女,面貌清秀,身有溫香,家中皆喚為「香香公主」。後家道中落,遂入京為妓。布有勇力,常於庭前舞三丈長布,舞姿俊美,如鳳舞九天,京城登徒子皆呼為「小鳳仙」。值武林第一高手、荊州刺史丁原入京,聞其名收為義女,改「鳳仙」為「奉先」。又指「布」為名,授以絕世武功。
董卓屠戮李膺滿門後,丁原欲上諫責卓,董卓遂毒殺丁原。布為避辱,乃女扮男裝,並佩香囊以飾體香。卓見其武勇,納為義子。布時刻思為丁原報仇,奈卓勢大,且武藝高強,不得其便,終日飲恨泣淚。
貂禪聞其言,亦以前情相告,遂商定刺卓之計。呂布回思二人之際遇,不覺笑曰:「此真可謂難辨撲朔迷離也。」貂禪怪而問之。蓋北地方言,雄兔爬搔曰撲朔,雌兔覷窺曰迷離。未必此時方悟:昔日管公之卜乃暗指貂禪與呂布各易其性;不覺慨嘆世事之奇。是夜,二人始有洞房春暖。
翌日,恰值董府後園有亭建成,卓與布共觀,貂禪隨行。卓見其色,甚羨。貂禪亦有意挑之。其亭未名,董卓問於貂禪。貂禪目視呂布,笑曰:「有風來儀。」實乃笑布之原名「鳳仙」。布大尷尬。卓不知其意,乃題名「鳳儀亭」。自此,董卓每每思想貂禪之美色。
月余,司徒王允兵己齊備,暗報與呂布,三人籌定。
貂禪便使人約卓至草原私會。
董卓大喜,獨騎轡兔而行。
至其地,卻見呂布獨立於前。董卓大驚,連聲詫問。布不言,徐自懷中取青草二束喂赤兔。四下吶喊,伏兵齊出。卓急催兔走。不意兔性喜草,兼此草有布之溫香,賴食不走。
卓無奈,拔七星刀迎敵,縱橫沖突,人莫能近。正欲走時,貂禪忽躍至兔前。董卓微怔之間,貂禪雙手發「響聾掌」。董卓震耳欲聾,頭暈目眩,急欲走時,布早祭起三丈長布,將卓縛於兔下。
董卓急呼:「二子何故害我?」貂禪與呂布,同聲大呼:「今日為父報仇!」雙劍合璧,斬卓首級!
楊 玉 環
(719--756),號太真,薄州永樂(今芮城)人,唐玄宗貴妃,世稱楊貴妃。
父玄琰早喪,養於叔父玄圭家,楊玉環長得豐滿艷麗,性格機敏,擅長歌舞,通曉音律。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五年),冊立為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唐玄宗因其愛妃去世,鬱郁寡歡。高力士遂到宮外物色,他見到了「資色冠代」的楊玉環,便向玄宗奏報。玄宗召見楊玉環後,頗為中意。公元745年(天寶元年),玄宗先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接著正式將太真冊為僅次於皇後的貴妃,堂兄楊國忠升任宰相。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以「清君側」誅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攻陷潼關,玄宗西逃四川,至馬嵬驛,禁軍停止前進,要求殺楊貴妃,玄宗無奈,命高力士把貴妃帶到佛堂前面的梨樹下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