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代女子的化妝形式和化妝方法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隋唐歷史的教師侯振兵告訴記者,唐代女子盛行畫眉。初唐時期,流行寬而闊的蛾眉;到了唐玄宗時期,則流行細長的眉毛,稱為「細眉」或「柳眉」,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而倒八字形的短眉是在中晚唐時期才出現。
據史料記載,在唐玄宗時期,女子的眉毛可謂「多姿多彩」,如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等。
由此可見,范冰冰版武則天的眉毛並沒有凸顯初唐時期寬而闊的特點,而劉嘉玲版武則天的倒八字短眉則有些「穿越」了。
唐代女子化妝「七步走」
侯振兵介紹,唐代女子化妝有以下七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塗額黃、畫眉、點口脂、畫面靨、貼花鈿。「范冰冰飾演的武媚娘額頭上的花飾和兩頰上的紅點,就是花鈿和面靨。」
面靨,也稱「妝靨」,是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通常用胭脂點染。侯振兵告訴記者,最初的面靨,形狀像黃豆般的兩顆圓點,如同臉上長的痣。盛唐以後,面靨的式樣更加豐富:有的形如錢幣,有的狀如杏桃。
花鈿的顏色包括紅、綠、黃,其中紅色最多。侯振兵說,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魚鱗片、魚鰓骨、雲母片等。形狀包括梅花狀、菱形、月牙形等,剪成後的花鈿用魚鰾膠等粘貼。
重慶國際注冊彩妝師左書僑表示,范冰冰版武則天的面妝借鑒了部分歷史資料,但與現代人的審美更貼近。「比如唇色,唐代女子的唇脂以紅色為主,不會出現劇中的橘色。而且那時流行櫻桃小口,口脂只點唇中間。」
發髻越高身份越尊貴
除了面飾,頭飾也是唐代女子妝容的重要部分。侯振兵告訴記者,唐代女子的發式分為髻、鬟、鬢三種。
其中,髻一般用於成年和已婚女子。初唐時,發髻一般都纏得比較緊,立在頭頂上。唐玄宗以後,發髻的高度成了婦女身份的象徵。發髻盤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貴。詩人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發型。左書僑說:「《武媚娘傳奇》中,媚娘初進宮時梳的就是鬟。」侯振兵介紹,鬟分為雙鬟、三鬟、掃鬧鬟等。
「鬢,有點像男子的鬢角。唐代女子的鬢,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後就有彎、圓等形狀。」侯振兵說。
此外,在唐代,梳子、釵、簪等都作為頭飾,插在發間裝飾發型。「而在重大節慶,宮廷女子還會在發間插上石竹花、梔子花等鮮花,這在周舫的《簪花仕女圖》中也能看到。」
㈡ 唐朝女子是怎樣化妝的
1.畫眉
畫眉是我國古代女性傳統的化妝術之一。屈原《楚辭·大招》中:「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之句, 說明早在戰國時代,愛美的女性就開始用鉛粉撲面、黛黑畫眉把自己變媸為妍了。早期時,女性畫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種叫石黛的青黑色礦石,加入麝香等香料製成的。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時,波斯人所制的螺子黛傳入宮廷,被後妃們珍愛,這種黛又被稱為蛾綠,隋煬帝喜歡看寵妃吳絳仙畫眉,每「倚簾顧之,移時不去」地痴看。宋朝時流行西域傳入的青雀頭黛,晏幾道《六么令》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遠山」是西漢初期流行的眉式,按我們今天的說法,宋代畫眉時尚是漢代時尚的復古。
我國歷史上流行過很多種眉式,其中最普遍的是蛾眉。《詩經·衛風·碩人》中寫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比喻她的眉毛象蛾須一樣彎曲而細長。《中華古今注》說,三國魏時,宮人「作蛾眉,驚鵠髻。」其形廣短,色淡微。為當時婦女所崇尚,直至唐、宋、明、民國都很流行。蛾眉甚至被賦予了很多深意,如屈原《離騷》寫「眾女嫉予之蛾眉兮,謠諑謂予以善淫」,即以蛾眉指出眾的美女。古時「蛾」與「娥」通解,南唐後主李煜失國後曾寫「垂淚對宮娥」,與在位時欣賞女性之眉而作的《長相思》:「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螺蛾。」相比已是全然兩種心情了。
《後漢書·馬援傳》中記載了一個當時的民謠「…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可知「廣眉」是由宮廷流行到民間的一種眉式,後來《太平御覽》中又把「廣眉」比作「半額」,根據文字的意思猜測廣眉大約是一種很粗的畫眉樣式。東晉葛洪著《西京雜記》中形容卓文君眉若遠山、臉若芙蓉,「遠山」也是一種漢代常見的眉式,漢成帝妃趙合德就是這樣的遠山黛,遠山可能是一種淡遠、細長的眉毛畫法,宛如水墨畫里一泓秋水後面遙遠的連山。《中華古今注》載,漢梁冀妻孫壽創新妝樣式,改驚翠眉為愁眉。愁眉的樣式為顏色濃重、細長曲折、眉梢上翹,據說是繼承文君的遠山眉而來。《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時人稱之為「仙娥妝」。唐代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女子紛紛效法,稱其為新妝,詩人徐凝描述這一場跟風的潮流為:「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2.粉
相傳春秋時,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嫁給了與她同樣愛好吹簫的蕭史。蕭史會仙術,不但會用簫聲引來鳳凰、仙鶴,還會用水銀煉成粉,取名飛雲丹,給弄玉撲面化妝,讓美麗的弄玉更加白皙出眾。這一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美眷住在秦穆公為他們築的鳳凰台上,幾年後的一天,有人看見二人分別乘著龍鳳成仙而去。這個故事的結局太理想化,實際上這小兩口可能是被他們天天接觸的水銀毒死的。可古人神往神仙的生活,寧願相信他們是成仙了。傳說自然不能當作信史,但從中可以得知古人對美的求索是多麼熱切。
粉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韓非子》中:「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里形容鄰家姑娘美麗到「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都說明粉在女性化妝中的重要作用。古代不僅是愛美的女子喜歡傅粉,很長一段時期里男子亦然。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漢惠帝時侍中都愛傅脂粉。《魏略》中說曹操的養子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晉人裴啟《語林》中也記載:「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駙馬都尉,美姿儀,面絕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後正夏,喚來,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色轉皎潔,帝始信之。」六朝時期的男子傅粉之習成風,幾個南朝皇帝因愛此風被稱為傅粉郎君。
3.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是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古時胭脂又稱作燕脂、焉支或燕支,關於胭脂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胭脂起於自商紂時期,是燕地婦女採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因為是燕國所產得名。《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粉。」還有一種說法是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此行不但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而且帶回了大量的異域文化和民族風物,其中就有胭脂。由這兩種說法看來,胭脂應該始自匈奴,後來又傳到漢地的。東漢時班固出使西域回來說過:「匈奴名妻曰閼支,言可愛如燕支。」現在甘肅永昌縣與山丹縣之間,還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名字?
戰國宋玉《神女賦》寫「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唐岑參《醉戲竇美人詩》中 「朱唇一點桃花殷。」說的都是女性紅唇之美。
㈢ 唐代女子的化妝形式和化妝方法
唐代女子服飾、發型、化妝唐代女子服飾三大類:上衫下裙,胡服,男裝。窄袖衫、儒配長裙的基本結構是:裙、衫、帔(pèi)。裙子色彩濃艷,主要以紅綠黃為多,還有紫、青等色。材料上,有:綢裙、沙群、羅裙、銀泥群、金縷裙、金泥簇蝶裙、百鳥毛群等。百鳥毛裙是唐代最華貴的裙子。山是夏裝,較薄;儒是冬裝,有夾的和棉的。唐初的衫比較短小,袖子窄,掖進裙腰。後來逐漸寬大,顏色有白青緋綠黃紅等,又以紅衫為。衫一般用布做,也有羅,上有金銀線;儒則往往綉有各式花樣,所謂「薄羅衫子金泥縫」,「連枝花樣綉羅襦」。唐代婦女發型有髻和鬟兩大類。髻是挽發結在頭頂,中間是實心的,鬟是將頭發梳成中空的環形,多為未婚女子所梳。髻式:同心髻,反綰髻,交心髻,鸞鳳髻,拋雲髻,慵來髻,拋家髻,倭墜髻,拔叢髻,墜馬髻,百合髻,長樂髻,烏蠻髻,高髻,低髻,側髻,小髻,椎髻,雲髻,飛髻,花髻,鳳髻,雙環望仙髻,驚鶴髻,囚髻,掃鬧髻…… 鬟:雙鬟,三鬟等。 頭髻上飾品:鮮花,假花(牡丹,桃花,石竹花,梔子花,荼蘼花),有花鈿珠翠,金石釵簪之類。面部妝容七個步驟:1.施粉:先薄施鉛粉,然後抹胭脂。胭脂暈品有石榴嬌,嫩吳香,聖檀心,珠露兒,媚花奴等。2.此外還在額上塗抹黃粉,即額黃。 3.畫眉。4.花鈿:又叫花子,媚子。是將各種花樣貼在眉心的一種裝飾。5.面靨。點在雙頰酒窩處,形狀像豆、桃杏、星、彎月等。多用朱紅,也有黃色、墨色。6.斜紅。描在太陽穴部位的紅色裝飾。7.點唇。即所謂「朱唇」。1.唐朝女子服飾文化 粉胸半掩疑暗雪-----唐代婦女開放的服制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它的統治者在國力強盛,有著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實行了一種開明、開放的政策,博採和吸收各方的文化。 像唐宮廷中演奏的十部音樂(燕樂)中,就有八部是來自異國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西涼、高昌、龜茲、疏勒、康國、安國、天笠、高麗)。人們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充分的自由,統治者對外來宗教不排斥,所以在原有的佛教、道教之外,西方的襖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也在此時相繼傳入中國。 2.唐朝的文化氛圍 唐代的婦女更有著前代和後代婦女都沒有過的自由,她們可以時時拋頭露面,到郊外市裡遊玩、聽戲、看球,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風光勝地踏青,杜甫的名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麗人多"形容的就是這種景象。他們更可主動追求愛情,未婚少女可私結情侶,已婚女子也可以離婚,改嫁之事屢見不鮮。 在這種開放的社會中,唐代婦女一改過去哭不露齒、站不依門、行不露面的傳統,在服飾上進行了一系列大膽嘗試,像廢棄了遮蔽臉面的冪罱面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天寶年間,不少婦女還模仿男子的裝束,著起襆頭袍衫,最初在宮里中流行,後漸傳至民間,成為普通婦女的日常裝束,我們可以從唐代著名畫家張萱所畫的《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看到這種裝束。 唐玄宗開元年間,胡服之風盛行,婦女多著胡裝。唐代所謂的"胡服",指的是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婦女在著胡服的同時,腰間還系有革帶,再飾以胡裝,大有嬌健英武、躍馬揚鞭之勢。與此同時,胡舞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娛樂方式,所以才有了安祿山為討好唐玄宗、楊貴妃而拖著他幾近垂地的胖肚子飛快地跳起了胡旋舞的故事。 3.唐代領子款式 唐代女服的領子也有種種不同的款式,比較常見的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以後,還流行過一種袒領,裡面不穿內衣,袒胸脯於外,唐詩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長留白雪占胸前"的句子形容的就是這種裝束。 另外,還有一種更加開放的服裝,"綺羅絲縷見肌膚",裡面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在中晚唐代時十分流行,並且一直延續到五代,這可從唐代另一位著名畫家周盼的"簮花仕女圖"中看到。這種大膽的裝束在中國封建社會是極少見的。 4.典雅與華貴的完美結合——唐裝 唐代婦女服飾按時代可以大約分這么幾種: 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 我們現在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背子。 5.典雅與華貴的完美結合——唐裝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今天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的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順便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腰將裙帶束到胸部的裙子,至盡還影響著朝鮮韓國的女子裙裝風格。 唐代的裙裝,有的還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鄰女》詩:"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群玉《贈歌姬詩》:"胸前瑞雪燈斜照"。方干《贈美人》詩"粉胸半掩凝晴雪"。歐陽詢《南鄉子》:"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裝的寫照 。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6.典雅與華貴的完美結合——唐裝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論著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讀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 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另外還有一種晚唐時期的禮服,都為宮廷命婦所著,稱為釵鈿禮服。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後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㈣ 河南火了「唐宮夜宴」,女生圈卻火了「唐妝」,原來圓臉得這樣化
2021年火了一群唐朝胖姑娘,看過河南的唐宮夜宴我們才發現,其實唐妝是很適合微胖小姑娘的,本身唐朝就是一個以胖為美的朝代,她們的一些化妝技巧和審美其實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當人們在關注河南的「唐宮夜宴」時,女生圈卻火了「唐妝」,原來圓臉得這樣化妝。
實話實說,額頭窄的確是不怎麼容易打理劉海的,但是比起來貝勒爺那種寬大的腦門兒來說,額頭窄也有額頭窄的好處。
在面部五官的分布比例中,額頭佔比寬大總會將女生顯得更呆憨,而 唐妝當中貼花鈿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額頭的寬大,調整面部五官的分布比例 ,所以看起來圓臉胖臉的女生面部也不會很大。
因為唐朝的美女以豐腴為風向,所以唐妝也基本上是為胖女生量身定做, 貼花鈿既是一種當時的風俗,也是因為花鈿能夠讓面部看起來更加精緻 ,有一定顯臉小的效果,讓額頭看起來更窄。然而現代女生審美雖然沒有貼花鈿,但是窄額頭認為美的象徵。
唐妝中最與眾不同的就是點面魘,在女生酒窩的位置點兩個點,讓面部表情更加靈動。
圓臉的女生在面部骨骼感弱肉感突出的情況下,是很需要「分塊式」的妝容,避免面部大面積的肉感 。而女生的臉頰是臉上大面積的整體表現,也是女生最容易顯胖的地方。點面魘正是破壞了臉頰的整體感,也就弱化了肉感,所以看起來會更加精緻,顯瘦。
點面魘在現代女性審美趨勢中,可以說是酒窩的化身。 一說酒窩很多人就明白了,在現在的 社會 審美當中酒窩幾乎是美女的標配,它會讓我們的整個臉變得更加柔和,面部表情更生動。
唐代的妝容當中還有一個特徵——點唇脂,就是把我們的口紅塗成花瓣的形狀 。這個妝容其實可以借鑒唐宮夜宴小姐姐的口紅妝,也可以借鑒電影情雅集當中王子文的妝容。
其實這樣的口紅妝容說白了,就是能夠達到讓嘴唇比較豐滿立體的效果。 在唐朝時就已經出現點唇脂這樣的唇妝,一直流傳到今天變相的嘟嘟唇。 嘟嘟唇這樣的唇形更容易把口紅的色號和妝容發揮得更好,嘴巴的立體也會連帶整個五官變得更加的立體。
就比如說唐宮夜宴的小姐姐,裡面個個都嘴巴塞棉花,圓嘟嘟的小臉蛋兒也是非常可愛的。而且我覺得微胖女孩兒,如果有小酒窩和嘟嘟唇那本身就是很漂亮的, 不用再去刻意地在追求一些變瘦的主流審美。
㈤ 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妝的
從古至今,女子的妝容都是非常被看重的。俗話說,女為悅己者容,所以為了能夠在自己的心上人面前展現出自己最美的一面,學習怎樣畫出一個完美的妝容是每一個女子都不可懈怠的功課。因此,現在網上出現很多的化妝技巧教學視頻,對於很多化妝小白來說還是有很大的用處的。
不過對於像小編這樣的手殘黨來說,就算是再好的教學視頻也不能拯救我的雙手。人們都說,眉是五官之首,要想自己的妝容好看,眉是最關鍵的一步。畫好了眉毛,你的妝也就成功了一半了。不過小編一直覺得眉毛真的是很難畫,畫了這么一年多的眉毛,我依然不能夠畫出好看的眉妝,要不就是太細、要不就是太粗,或者左右不對稱都是常有的事。
古時候的女子也會化妝,不過他們的妝容畫出來可能沒有現在的自然。那時候沒有BB霜,沒有氣墊,沒有腮紅,沒有眼影,更沒有高光。但是他們有他們的化妝工具,有他們的化妝技巧和方式。下面,小編既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女子在化妝的時候常用的幾種化妝工具。
黛粉,就相當於現代女子用的眉筆或眉粉,是用來畫眉毛的。黛粉起源於戰國時期,當時的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就成了最初的畫眉方式。後來,人們發現黛也可以用來畫眉毛,便用黛取代了柳枝。漢朝時期女子多用石黛來畫眉。
石黛是一種黑色的礦物質,女子在用其畫眉之前,必須先將其放在石硯上面碾磨,碾成粉末狀的,再加適量的水進行調和,調好之後,就可以用來畫眉了。
到了南北朝時期,女子畫眉就很少再用石黛了,而是改用青雀頭黛,是從西域引進來的畫眉材料,呈深灰色。到了隋唐時期,女子畫眉時用的更多的是螺子黛。螺子黛出產於波斯國,可以直接蘸水使用,不用碾磨,更加方便。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對於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沒有多大的抵抗力。所以女子為了能夠讓自己喜歡的男子也喜歡自己,通常都會在自己的妝容上面下功夫。古代女子的妝容雖然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很奇怪,但是在當時來看也是一種很漂亮的妝容。小編只是簡單地介紹了幾種古代人的化妝工具,歡迎大家補充。
㈥ 古代女子化妝的步驟
1、敷鉛粉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㈦ 中國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
從古至今女性都有一顆愛美之心,現代人們的化妝品五花八門,款式、型號之多,數不勝數。在古代沒有這么高的科技,他們都用胭脂、螺子黛、鉛粉、畫面靨等化妝技術來裝扮自己,這些我們聽都沒有聽過,但是當時古人的化妝技巧一點都不失我們現在的水準。
六、第六步點朱唇古代的女性將口紅稱之為唇脂,人們將唇脂塗在嘴唇上。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塗法,唐宋時期流行點絳唇,就是將唇脂只塗在兩片唇的中間,以顯示櫻桃小口之美。直到後來漸漸的演變成塗滿整個唇部。
古代女子代妝步驟之多,一點都不輸我們現在,愛美之心人皆有知,無論是哪個朝代的女子都有一顆愛美,熱愛生活的心。而不同的化妝方法也體現了不同朝代的各式各樣的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