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最愛的女人是不是楊貴妃
唐玄宗的一生與很多的女性產生過感情,有不少人因為長恨歌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 這句話,認為楊貴妃是李隆基的最愛,可筆者卻認為不是。
楊貴妃與唐玄宗的這段戀情,之所以廣為人知是因為這段感情太過瘋狂,一騎紅塵妃子笑,馬嵬坡上貴妃死,這樣前後待遇反差,讓多少人唏噓,可也是這樣的反差,讓筆者認為李隆基也許愛過楊玉環,但這段感情卻不是他的最愛,如果最愛貴妃也許就不是貴妃,而是皇後,如果最愛,就不會讓貴妃處於這樣尷尬的境地,不會將貴妃推入被萬民怨恨中。
3、唐玄宗的愛情。
玄宗的愛情每一段都看似深情,戀情之初都是愛慕對方,至死不渝,在他愛慕武惠妃時,可以為其殺害自己的親生子,在愛慕楊貴妃時,可以不顧一起奪人妻。可是他的愛情太過極端,太過偏執,因而每一段愛情,給朝堂內外帶來的影響都不是太好。
㈡ 唐太宗一生中最愛的四個女人是誰
韋貴妃,根據出土墓誌的記載,韋氏於武德年間以良家入選秦王府,貞觀元年四月一日冊拜貴妃。不過墓誌銘上雖然稱韋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選秦王府,然而事實上韋氏並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將軍、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末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兵敗後父子均被殺,而韋氏因是罪犯家屬,按律被充入宮中為宮婢。李淵在長安即位後李世民進封秦王,韋氏作為宮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順理成章的事。何況李淵登基後雖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與釋放掖庭宮人是兩回事,韋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間被放出宮回到家中,所以墓誌上說韋氏是以良家受選,很明顯就是粉飾之語。至於某些網文里廣為流傳的,秦王李世民在路邊對韋氏一見鍾情的這種毫無史實根據的說法,則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更有一些不靠譜的網文信口開河,認為在長孫皇後過世後,唐太宗的後宮是由韋貴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實上是,即使身為貴妃,若沒有皇帝的授意同樣沒有權利掌管後宮。例如唐高祖的萬貴妃,《舊唐書·李智雲列傳》中有明確記載:「母曰萬貴妃,性恭順,特蒙高祖親禮。宮中之事,皆諮稟之,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萬貴妃能夠對後宮諸事有「諮稟」的資格,是「特蒙高祖親禮」的,若沒有唐高祖的特許,萬氏即使身為貴妃也沒有權利掌管後宮。再看唐憲宗的郭貴妃,「群臣三請立郭貴妃為皇後,唐憲宗以歲子午忌,又是時後廷多嬖艷,恐後得尊位,鉗掣不得肆,故章報聞罷。」郭氏雖然只封了個貴妃,但卻是唐憲宗未登基前娶的結發妻子,只因唐憲宗怕自己的風流獵艷被限制,從而不肯將其立為皇後。若身為貴妃便能理所應當地掌管後宮,那唐憲宗又何必再多此一舉。
何況能夠執掌後宮對於宮妃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史書不可能不記載,陳後主的張貴妃執掌後宮,隋文帝宣華夫人、容華夫人代掌後宮的事情在史書中記載得清清楚楚,劉浚的列傳也特意花了一番筆墨記載著其母潘淑妃(劉宋時淑妃僅為正二品九嬪,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後宮一事。不僅史書上會記上一筆,就連墓誌銘這種沒事也要誇兩句有事更要誇了再誇的東西上,也絕對會大書特書一番,如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只不過是輔佐馬皇後治理後宮,此事不僅見載於《明太祖實錄》,野史《勝朝彤史拾遺記》中亦有記載,宋濂在撰寫孫貴妃的墓誌時更沒有放過這一莫大榮耀:「成穆貴妃孫氏……佐皇後以理,內治宮壼肅雍,上下咸無怨者。」
甚至哪怕韋貴妃並沒有代管後宮這么大的許可權,只是有些參與權,她的墓誌上也不可能隻字不提。比如唐德宗的韋賢妃,史書中只說了她受到皇帝的敬重,並未提及她能管理後宮,但她的墓誌就貼金成了「長秋虛位,凡六十九御之政,多聽於妃」。而韋貴妃的墓誌早已出土,志文中對她多有浮誇溢美之詞,但對所謂的代管後宮一事卻絕口不提,可見韋貴妃代掌後宮一事,實屬現代人的想當然耳。
至於韋貴妃的三個兒女,其中長女定襄縣主是韋貴妃與前夫李珉的女兒,墓誌上稱其是因為「椒庭藉寵」得封定襄縣主的,然而這個「縣主」卻是好巧不巧的封在貞觀四年突厥歸降後,正好來了一批王孫貴族需要安撫和親,於是李氏便被嫁給了阿史那忠。結果阿史那忠的墓誌中是明明白白地寫道:「夫人,渤海李氏。隋戶部尚書雄之孫,齊王友珉之女。」可見人家很清楚定襄所謂的「宗室女」,不過是貼金而已。
還有人因此認定李氏得封定襄縣主是唐太宗將她認作繼女的標志——然而唐太宗若真的認定襄為繼女,那麼定襄就應該和文成公主一樣,封的不是縣主而是公主。
而且算來定襄縣主出嫁的時候至少18歲了——其父李珉死於大業九年,所以定襄就算是遺腹子,最遲大業九年也出生了,貞觀四年的時候最少18歲。憑借其母韋貴妃的「椒庭藉寵」,居然還能拖成大齡剩女,嫁的還是當時貴族婚配末等的胡人,簡直令人難以想像,唐太宗對定襄這個「繼女」究竟是怎樣一個「相當的疼愛」的法子。
定襄嫁給阿史那忠後,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遠比中原艱苦,別說定襄一個中原人受不了,就連阿史那忠本人享受過了中原生活都不願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見到使者時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請求讓他回到長安——唐太宗如果真的寵愛韋貴妃,又何至於讓她的女兒去遭這份罪?
韋貴妃的次女臨川公主即唐太宗的第十二女。臨川公主的人生完全可以說是慢半拍,因為臨川所應得的榮譽總要比其他公主慢上良久。比如與臨川同齡的公主早早就得到了冊封,唯獨臨川直到18歲才被冊封為公主,足足晚了13年;又比如唐高宗永徽元年,別的公主都順利進封為了長公主,唯獨臨川的長公主封號比其他姐妹整整遲了19年才得到冊封;再比如進封長公主後不少公主都有相應的加實封,多則三百戶,少則五十戶,臨川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加封。
那麼臨川公主這些應得的榮譽為什麼總要比別人慢上半拍才能得到呢?這就要從她本人的生平說起了。
根據臨川公主的墓誌記載,貞觀初年的時候唐太宗避暑九成宮,身在長安的臨川曾上表請安,唐太宗看了後頗為贊賞,並為其取字「孟姜」,還「尋封臨川郡公主」,然而臨川真正受封公主卻是在貞觀十五年。「尋」是不久的意思,但從貞觀初到貞觀十五年,整整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如果唐太宗對這個女兒比較看重與關心的話,又為何會事隔十幾年,直到女兒已經18歲了,這才想到要給她一個封號?
而且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冊封詔書來看,貞觀15年正月20日臨川公主正式進行冊封,唐太宗卻並沒有留在長安參加儀式,而是早在18日的時候就已經離京駕幸850里之外的洛陽宮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臨川冊封的前幾天,即15日,文成公主進藏。也許正是為了避免和親的可能,貞觀15年時,宗室里諸位大齡公主、縣主們紛紛冊封的冊封,嫁人的嫁人。比如年已20的文安縣主就是在正月5日受到冊封的,14日便匆匆出嫁了;比如18歲左右的和靜縣主也是在這一年出嫁的。所以被父親遺忘良久的臨川在文成公主入藏後便得到了冊封,也極有可能與之有關。
同樣根據墓誌的記載,貞觀17年臨川的實封加至350戶,有人因此認為臨川的350戶實封是和太平公主的待遇一樣,但太平公主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一早就有了實封350戶,與臨川這樣冊封後過了整整2年,直到出嫁後實封才加到350戶的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何況貞觀17年正是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之際,唐太宗欣喜之下又是大赦天下,又是賜酺三日,各級官員均得到進爵,臨川的實封極有可能便是因此而加封的。作為佐證,貞觀16年冊封為衡山公主的新城長公主墓誌上,同樣記載之後有次「湯沐增賦」,可見臨川的350戶實封不過是當時唐太宗的女兒們都有的集體待遇罷了。
臨川出嫁後,便跟隨駙馬離開了京城遠赴任上,直到貞觀23年唐太宗駕崩,臨川才有機會一路旅途跋涉,匆忙趕回長安。但喪禮結束後,臨川再次隨著駙馬遠離京城遠赴邊地。也正因為這樣長久且遙遠地離開自幼成長的長安京城,臨川跟著駙馬周道務再次風塵僕僕地離開時,留在長安的是不舍,是思念,是無奈。
說到臨川的駙馬周道務,則不得不令人心生另一番感慨:臨川貴為貴妃之女,所下嫁的駙馬周道務,論家世,卻堪稱是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駙馬中墊底的。
且看與臨川同樣庶出的公主們:襄城下嫁蕭瑀之子蕭銳,南平下嫁王珪之子王敬直,遂安下嫁竇逵,豫章下嫁唐儉之子唐義識,巴陵降平陽公主之子柴令武,普安降史大奈之子史仁表,東陽降高士廉之子高履行,清河降程知節之子程懷亮,蘭陵降竇懷悊,晉安降韋思安,安康降獨孤謀,新興降長孫曦,高陽降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同樣是庶出,而且生母身份更加卑微,但這些公主們嫁的不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子,便是太穆竇皇後、長孫皇後的族人,又或是京兆韋氏、獨孤信的後人。
而周道務的父親周孝范在《舊唐書》中鮮有提及,《新唐書》中也不過寥寥數語,連獨立的傳記也沒有。雖然他的兒子周道務是以功臣之子的身份在皇宮中長大,但周道務能夠住進皇宮是因為「功臣子」的身份,而不是因為周孝范個人的原因。再加上貞觀年間比周孝范功勞更大的功臣大有人在,所以可知周道務能夠住進皇宮中,不過是各位功臣之子都有的待遇罷了。
同時,周孝范的墓誌上雖然一再強調自己是功臣,並且深得皇帝的看重,然而唐人墓誌一向愛好貼金已不是新聞,如果周孝范真的如此居功甚偉,史官為何不在史書上將他單獨列傳,周孝范又為何憑借如此顯赫的功勞竟然連凌煙閣功臣都沒能封上?
通觀臨川的墓誌,特別是「駙馬以克清邊難,驛詔入京,公主隨行,途中大漸,恩敕便令於幽州安置……薨於幽州公館」這一段話,可以看出臨川的一生雖然看似平穩,然而背後卻是看不見的凄涼。
臨川出嫁後就隨丈夫到地方上任,直到貞觀23年唐太宗駕崩才有機會回京,甚至年近60的時候,還跟著駙馬在遠離長安3589里的邊關營州辛勞,且不能享有兒孫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等到臨川好不容易等來駙馬奉詔返京隨行的機會時,又病困在幽州半路,而周道務以公務為重,無法一直陪伴在公主的身邊,只有庶出的長子(隴州司功)與臨川嫡出的四子周季童(左千牛)能夠偶爾前來看望,以慰臨川病中相思之苦。3年後,臨川最終客死在距離長安東北2520里的異鄉。
也正因為長年累月地過著遠離京城,苦守邊疆的生活,隨著年歲漸長,對長安親人的思念,對繁華京城的渴望,這些心情漸漸吞噬著臨川,再加上早在永徽元年便該得到的長公主的封號遲遲沒有得到進封,唐高宗年間,臨川不得不再次提筆仿效當年向唐太宗上表請安的舉動,向唐高宗奉上了一篇《孝德頌》——此舉雖然得到了唐高宗與武後的嘉許,但最終並未能讓她從遙遠的大唐邊疆回到故土長安。不過至少在苦苦期盼了19年後,總章2年的時候,臨川公主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受封長公主的詔書,至於實封,詔書上則明確寫道「封並如故」,也就是說臨川並沒有因為進封長公主而被加實封。
事實上也正因為臨川公主遲遲未被冊封為長公主,所以墓誌上在提及這件事時,也只是以「進封長公主,從朝例也」這樣的話草草一筆帶過,絲毫沒有以此為榮耀。
綜合墓誌上的記載以及史書上簡略之至的事跡,臨川公主最終給人留下的是這樣一個印象:她歷經唐太宗與唐高宗兩朝,她的人生並不順遂得意,但她面對每一個皇帝都能充分利用自己能文工書的特點,抓住有利的時機撰表上頌。
而臨川公主之所以會有這些看似圓滑實則無奈的舉動,也完全是被現實所迫。畢竟臨川公主的生母韋貴妃不得寵於唐太宗,而古代流行的便是子以母貴,如果生母不得寵,其兒女也很難得到父親的寵愛。作為一位備受冷遇的公主,作為一位人生中處處要比其他姐妹慢半拍的公主,臨川公主自然不得不善於這些經營逢迎之道。
韋貴妃的獨子紀王李慎可以說是唐太宗諸子中比較有才乾的一個,而且與某些空有溢美之詞的皇子不同,李慎的才幹可是有實打實的史料做證明的。因為在封地上干出了一番政績,唐高宗曾特意表揚過他,當地的百姓也為這位父母官立碑紀念。
然而李慎雖然有才華,卻並不得唐太宗的偏愛。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慎貞觀11年去封地的時候尚不足9歲,是唐太宗諸子中之藩年紀最小的一個。而且就在李慎遠赴封地上任的時候,與他差不多同齡的哥哥晉王李治不僅沒去自己的封地,還得到了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比李慎大了近10歲的魏王李泰,也同樣沒去自己的封地上任,而是一直留在了父親的身邊。
所以韋氏縱然身為貴妃,但在唐太宗的後宮中究竟能算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究竟得寵與否,從她的三個子女所得到的待遇便可見一斑了。
陰嬪,據推測其封號原本應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謀反而被降為了嬪。
陰妃的生父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淵處死,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於年幼而免於一死,陰氏則按律被沒入掖庭為婢。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家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的,畢竟後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後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後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一向與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會藉此機會大肆抨擊他。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仇家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後人的YY罷了。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後,便再無只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說到陰妃的獨子李祐,生性就喜歡和一群小人廝混,還經常狩獵無度,又受到舅舅陰弘智(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的挑撥,私下招募壯士意欲謀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並不聽他的命令,結果李祐反被這些士兵抓住,他的黨羽包括陰弘智等人全部被殺,本人也被送回京城賜死,後來又追廢為了庶人,齊國國除。陰妃也因此遭到連坐,雖然具體的懲罰並沒有記載,但最好的結果也是從四妃降為了嬪位,最差的結果更是直接賜死後追封為嬪進行安葬。
而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局是被誅後追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太子李承乾卻只被廢為了庶人,保全了一條性命。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真的得到了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仇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那麼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么一個兒子,處死了他,也就相當於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麼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即使還能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據其墓誌記載,於武德四年選入秦王府,貞觀元年拜冊賢妃,貞觀十八年遷封德妃。考慮到貞觀十七年李祐謀反,生母陰氏遭到連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應該是因此晉的位。同樣的,這位燕氏也並不是出於什麼可歌可泣的愛情才進的宮,「武德四年禮聘入秦王後庭」這一句說得很清楚,不過是唐高祖李淵為自己的兒子選的小妾。
燕妃武德四年成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後才生下第一個兒子李貞,而且在生下次子李囂後就再沒生育過一個孩子。李囂早夭,而李貞可以說是唐太宗比較有才乾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並沒有因此對這個兒子有任何的偏愛之處,既沒有到了年紀不讓他之藩,也沒有因為李貞才華出眾而給予特別的關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氏的母親與武則天的母親為堂姐妹,所以武則天成為唐高宗的皇後後,燕氏為了討好武則天,堅持抱病為武後的母親榮國夫人奔喪,結果不幸死在了半路上,武後為此不得不好好封賞了一番。而李貞在武則天時的待遇也很一般,不過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貞作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師級別要低。
而武則天在唐高宗駕崩五年後開始對付李唐宗室時,第一個下手的就是這位表姐的兒子。武則天殺了越王李貞和他的長子李沖後,又下令「傳首東都,梟於闕下」,李貞的另外三個兒子要麼是「坐與父兄連謀伏誅」,要麼是「減死流嶺南,尋卒」,無一倖免於難。唐玄宗登基後,也只將李貞的嫡曾孫李溫封了個沈國公,李溫的兒孫更是爵位降為了郡公,繼承嗣越王封號的卻是夔國公李琳(許王李素節之子)這樣幾乎毫不相乾的遠房旁支。結果李琳也是個不爭氣的,剛過繼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國乾脆國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靈,會對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討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鄭賢妃,雖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為無子,只見載於《唐會要》的昭陵陪葬名單中:「昭陵陪葬名氏……賢妃鄭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對於這位賢妃也無法有更多的了解。不過燕氏自貞觀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處賢妃之位,所以這位鄭氏應該是十八年燕氏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
楊妃,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舊唐書》僅有一句「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乾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在隋宮里沒有公主封號,在唐宮里嬪妃品級低到沒有記載甚或是不值得記載。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14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後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9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後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於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於同年五月登基為帝,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熱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熱孝都沒守滿,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後,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後陳後主的幾個親妹妹,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沒入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麼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裡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後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所以楊妃生前很有可能並無妃位,不過是死後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於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後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八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後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誌銘都有記載,其餘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
至楊妃的次子李愔,雖然貞觀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貞觀13年,李愔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於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封800戶,唯獨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一個被削戶400。想來楊妃要是得寵的話,如何會在史書上僅留下7個字的記載,而她的兩個兒子又如何會在李世民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徐惠,相對於其他嬪妃在太宗一朝最多隻因為生育皇子而被記載了一筆,徐惠能夠憑借其出眾的文採在《舊唐書》中留下更多的事跡,可見徐惠的才華即便是與同時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而徐惠也因為自幼才華出眾,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聲遠揚,甚至為皇帝所知,於是被詔進了後宮中。
根據史書的記載,徐惠進宮後因「揮翰立成,詞華綺贍」,由正五品的才人晉升為正三品的婕妤,最後位列正二品九嬪中的第八級充容,可見文學造詣極高的徐惠還是很得唐太宗賞識的。其父徐孝德也因為女兒的才華橫溢,由從六品下的作監丞被擢為了從六品上的禮部員外郎。
就史書中所記錄的事跡而言,徐惠知書善文縱論古今的才華頗得唐太宗的欣賞,《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更是直諫朝政——這也是繼晉武帝的左貴嬪獻誄賦頌、宋孝武帝時韓蘭英獻《中興賦》、陳後主的沈皇後「數上書諫爭」後,有唐以來的後宮第一人,但如果說徐惠對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影響很大,那就言過其實了。畢竟徐惠的這篇上疏雖然甚得唐太宗的贊賞,並因此得到了豐厚的賞賜,但無論是上疏中所諫止的征遼之舉,還是營造玉華宮之事,唐太宗都沒有因為徐惠的進諫而在政策上做出任何的調整或改變。
唐太宗逝世後徐惠作為無子無女的嬪妃,被按例送進崇聖宮清修,後又一心殉葬,臨終前留下了一生中最為謙卑的願望:「帝遇我厚,得先狗馬侍園寢,吾志也。」——陛下待我十分優厚,如果能夠早一點死去,在祭祀所用的狗馬之前侍奉於陛下的陵廟,這是我唯一的心願。唐高宗對徐惠此舉十分贊賞,下詔追贈其為賢妃,並陪葬於昭陵石室。徐氏一族也因此飛黃騰達起來,其父徐孝德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級提拔,一下子便由從五品上的水部郎中被唐高宗擢為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連越6級,卒於任上時,唐高宗還「優敕令官造靈舉,別加賻物,具給傅乘,資送還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齊聃也被任命為沛王李賢的侍讀,徐惠的妹妹徐氏也因為「亦有文藻」「世以擬漢班氏」,遂被唐高宗召進宮中冊為婕妤。
㈢ 唐朝哪個女人最美
唐朝最美的女人不是武則天也不楊玉環!
而是安樂公主李裹兒,她是唐朝歷史上最美的女人其美艷要超過楊貴妃!
-------------------
唐中宗李顯生有八個女兒,第七女名李裹兒,是中宗被廢後,與韋氏赴房州時韋氏在途中分娩的。因當時情況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為裹兒。李裹兒十多歲時,姿性聰慧,容貌美艷,中宗與韋氏對她十分寵愛,自幼聽其所欲,無不允許,所以安樂公主從小就養成了驕橫任性的脾氣。待中宗被召回到東宮後,武則天看見李裹兒,也格外欣賞她的秀外慧中,遂封為安樂公主。 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年紀比安樂公主大一歲,常在宮中出入。武崇訓常在宮中偷香竊玉,和宮女做下許多風流事情,以致外面沸沸揚揚謠傳武崇訓上烝祖姑母,傳在武則天耳中,覺得太不堪了,便把安樂公主指配與武崇訓,以平息浮言。臨嫁時貴戚顯宦,無不往賀。宰相李嶠、蘇味道,及郎官沈佺期、宋之問等都獻入詩文稱頌。其實安樂公主與武崇訓已在暗中勾搭上了。下嫁以後不出六個月,安樂公主便產下一男嬰。 不久武則天死後,唐中宗復位,安樂公主漸漸地恃寵而驕,權傾天下。由於中宗長期被廢於房州,韋後和他共過患難,中宗在房州時曾對她說:「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所以中宗復位後對韋後很放縱。韋氏效仿武則天,當中宗視朝時,也在御座左側隔幔而坐。桓彥范勸諫中宗說:「牝雞司晨,有害無利,請皇後專居中宮,勿預外事。」中宗卻並不理睬。 武崇訓的同族兄弟武延秀姿度閑冶,且在突厥數年,通曉番語胡舞,比武崇訓年輕英俊,常進駙馬府閑談。安樂公主和武延秀也不避忌,常常在一塊兒說笑。武延秀見這安樂公主長得真是天姿國色,便一心一意地在這公主身上用功夫。安樂公主看他既威武又英俊,還尋歡獻媚,便也把持不住,二人在背地裡結下風流私情,終日在府中打情罵俏,閤府上下只有武崇訓不知情。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他經常遭受到韋後的排斥、安樂公主的欺侮和武三思的戲弄,而自己無權無勢,只得忍氣吞聲,但暗地裡卻積蓄勢力。武崇訓唆使安樂公主請中宗廢太子。李重俊甚為不平,神龍三年發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武崇訓在李重俊的叛亂中被殺死,安樂公主便樂得與武延秀共敘幽歡,武延秀驟得公主委身,自然格外盡力,沉浸在溫柔鄉里。漸漸的二人明目張膽起來,公然與夫婦一般同起同卧。中宗聞知,索性將安樂公主許配武延秀。韋氏見武延秀翩翩少年,也不禁惹起慾火,後來竟迫令武延秀侍寢,居然母女同歡。 中宗的另一個女兒長寧公主競相大興土木,廣建宅第,並在裝修的奢侈豪華等方面互相攀比,不僅在建築規模上完全模仿皇宮,甚至精巧程度上超過了皇宮。中宗在金城坊賜宅給安樂公主,窮極壯麗,國庫為之空虛。長安有一個昆明池,是西漢武帝時開鑿的,安樂公主嫁出宮去,心中常記念昆明池畔的風景,便仗著中宗寵愛,請求把昆明池賞給她,劃到駙馬府園地中去。中宗拒絕說:「昆明池自從前代以來,從不曾賞人,朕不能違背祖宗成例。況池魚每年賣得十萬貫,宮中花粉之資,全依靠它。今若將這池賞給你,會使妃嬪們失去顏色。」 安樂公主心中十分懊悶,於是自行強奪民田,開鑿了一個大池,取名為定昆池,隱隱有超過昆明池的意思。池邊草木風景,全照昆明池一樣。池中央仿華山堆起一座石山,從山巔飛下一股瀑布倒瀉在池水裡。另闢一條清溪,用玉石砌岸,兩岸琪花瑤草,芬芳馥郁,溪底全用珊瑚寶石築成,在月光下照著,分外清澈。飛閣步檐,斜橋磴道,衣以錦綉,畫以丹青,飾以金銀,瑩以珠玉。落成的這一天,滿園點綴著燈彩。到了夜間,樹頭燈光閃耀,好似天上繁星。沿池造著許多亭台,招集了許多漁戶、獵戶住在那裡,公主自己也打扮成漁婆獵戶的形狀,在池上釣魚或在山上打獵。 安樂公主集天下巧匠,在洛州昭成寺中,造了一座百寶香爐。爐高三尺,開有四門,架四座小橋,雕刻著花草、飛禽、諸天、伎樂、麒麟、鸞鳳、白鶴等,爐身嵌著珍珠、瑪瑙、珊瑚、寶石、車磲、琬琰,用錢三萬,府庫歷年儲藏為之一盡。她擁有兩件百鳥裙,為曠世珍品。百鳥裙是由負責備辦宮中衣物的機構尚方製作的,采百鳥羽毛織成。此裙的顏色令人眼花繚亂,不知其本色,從正面看是一種顏色,從旁看是另一種,在陽光下呈一種顏色,在陰影中又是另一種,裙上閃爍著百鳥圖案。後來益州獻單絲碧羅籠裙,縷金為花鳥,細如絲發,大如黍米,眼鼻口甲皆備,神奇而不可思議。 安樂公主開府置官,勢傾朝野。她把國家官爵分別標定價格,縣長若干,刺史若干,公開兜售,價款繳足,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還是為他人當奴婢的人,只要納錢三十萬,便由公主立降墨敕授官。一時所授官職竟有五六千人。安樂公主常常自寫詔書,拿進宮去,一手掩住詔書上的文字,一手卻捉住了中宗的手在詔書上署名。中宗愛女心切,竟然也不看到底寫些什麼,簽名了事。因此宰相以下的官員多出其門。常有土豪劣棍,走了安樂公主的門路,忽然詔書下來拜了高官,不但吏部衙門不知,中宗也莫名其妙。 安樂公主自幼養在武則天身旁,很羨慕武則天獨斷朝綱的做法,便異想天開要做皇太女。中宗撫著公主的脖子開玩笑說:「等你母後做了女皇帝,再立你為皇太女也不遲。」安樂公主便天天在背地裡慫恿韋氏,效仿武則天臨朝聽政。韋後因中宗體弱多病,便自行開始獨斷獨行,氣焰一天盛似一天。而中宗終日躲在宮中,找幾個美貌的宮女調笑解悶,所有軍國大事,全聽韋後一個人主持。 一天安樂公主忽發奇想,想起南海泥洹寺里佛像的五綹須,是以東晉謝靈運的真須裝的,於是打發黃門官去將佛須一齊割下來,寺僧根本就不敢阻攔。原來晉朝時候的謝靈運須髯很美,他自己也十分珍愛,每晚臨睡時候,便用紗囊裝起來。後來,謝靈運被殺臨刑的時候,便自願把須髯割下來,施給泥洹寺僧,為裝塑佛像之用。那寺中僧人,每見有人來隨喜,便得意地將佛須指示與人看,如今見安樂公主把佛須一齊割去,心中萬分痛苦。到了端午節,公主妃嬪都聚集在昆明池盛宴鬥草。正斗得熱鬧,安樂公主忽然拿出謝靈運的真須來,眾人都萬分驚詫。 安樂公主的兒子,只有八歲。一天韋後把孩子抱在膝上,下手詔拜為太常卿、鎬國公,食邑五百戶。中宗見韋皇後擅自做主下旨,不把他放在眼中,當時便攔住韋後的手詔說:「且慢下詔!待朕回宮去,再做計較。」韋後聽了,冷冷地說道:「什麼計較不計較?陛下在房州時候,不是說將來一聽妾所為嗎?為何如今又要來干涉呢?」中宗心中愈覺耐不住了,便一句話不說,傳旨起駕回宮。韋後早已不把中宗放在眼中,見中宗負氣回宮,也毫不驚懼,在安樂公主府中飲酒作樂直到深夜。 不久,許州參軍燕欽融上言:「皇後淫亂,干預國政,安樂公主武延秀及宗楚客等,朋比為奸,謀危社稷,應亟加嚴懲,以防不測。」中宗面召燕欽融詰問。燕欽融以頭叩地高聲而言,神色毫不屈服,唐中宗默然不語。燕欽融才步出朝門,便由韋後的手下宗楚客擅令騎士,把他用鎖鏈拿回,擲於殿庭石上,折斷頸項,立時斃命。中宗未免動怒,查問此事為宗楚客指使,不禁恨恨地對那些騎士說:「你等只知有宗楚客,不知有朕么?」宗楚客聽說後十分恐懼,怕皇上會殺了自己,也思來想去,還是入宮告訴韋氏說皇上已有變志。韋氏正因前次中宗負氣之事而耿耿於懷,而且韋後又私通馬秦客、楊均,擔心事泄而招大禍;安樂公主則希望韋後臨朝後自己能做皇太女,所以母女聯合起來,計議毒死中宗。韋氏親自製餅,把毒葯放入餡中。待餅已蒸熟,聽說中宗在神龍殿查閱奏章,便令宮女攜餅去給中宗。 中宗最愛食餅,伸手取了便吃,一連吃了八九枚,還說是餅味很佳,不料過了片刻,腹中大痛,坐立不安,倒在榻上亂滾。內侍急報韋後,韋後徐徐入殿,假意驚問。中宗已說不出話,用手指口,又延挨了數刻,身子不能動彈,兩眼一翻,去了另一個世界。 韋後如願以償地臨朝聽政,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宗楚客與武延秀及韋族諸人,共勸韋氏仿效武則天的故事,並除去相王李旦。誰知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已先一步動手,帶領羽林軍夜入玄武門,肅清宮掖,盡殺韋姓諸人。韋後疑懼之下逃入飛騎營中,有一個飛騎兵將韋後斬首,並將其首級獻給李隆基。安樂公主深居別院,還不知外面的事變,正在對鏡描眉,一個少年美貌男子在一旁陪侍著。突聽得後面一響,正要回頭看,後頸忽覺暴痛,慘呼一聲便倒地而死。
㈣ 唐朝著名美女有哪些
楊玉環、武則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兒、李裹兒等。
1、楊玉環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她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從延秋門出長安,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公歷7月15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2、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zhào)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來到洛陽宮(紫微城)後,聽說十四歲的武則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
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3、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約665年—713年8月1日),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
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發兵擒獲,賜死於家中。太平公主死後,唐玄宗的政權宣告穩定,開啟了開元之治,也結束了從626年玄武門之變九十年以來,首都多次兵變的現象。
4、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664年—710年7月21日),復姓上官,小字婉兒,又稱上官昭容,陝州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人 ,唐代女官、詩人、皇妃。因祖父上官儀獲罪被殺後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
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權勢更盛,在政壇、文壇有著顯要地位,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
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在此期間主持風雅,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710年,臨淄王李隆基起兵發動唐隆政變,與韋後同時被殺。
5、李裹兒
李裹兒(685年-710年7月21日),即安樂公主。唐中宗李顯之女,韋氏所生,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稱。出生時正值李顯被武則天貶於廬陵,與韋氏赴房州時韋氏在途中分娩。
因當時情況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為裹兒,她先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後又嫁給武承嗣之子武延秀。
在唐中宗統治時期,她大肆開府設官,干預朝政,賄買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員多出其門。她曾向中宗請求立她為皇太女,權力慾望特別強。她的生活非常奢侈,為了大興土木工程,搶占民田民房。
一心想做皇太女,但卻遭到了父親中宗李顯的反對,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去世。之後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安樂公主,追廢為「悖逆庶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玉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官婉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平公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則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裹兒
㈤ 唐代宗一生最愛的女人是沈皇後還是獨孤貴妃
是獨孤貴妃。
沈氏年齡和李俶(後來的唐代宗)相仿,以良家子選入東宮,賞賜給太子廣平王李俶,742年為15歲的廣平王生下長子,即日後的德宗皇帝。
獨孤氏因姿色嬌艷,約公元750年前成為廣平王的侍妾,不久生下廣平王第七子李迥,又生一女華陽公主。《舊唐書》載:獨孤氏「以美麗入宮,嬖倖專房,故長秋虛位,諸姬罕所進御。大歷初,後寵遇無雙,以恩澤官其宗屬......」可見,當時年輕貌美的獨孤貴妃已成為唐代宗的專房專寵,以致皇後(長秋)也只是虛有其位,更不用說其他嬪妃姬妾了。日林國獻來極其珍貴的龍角釵,代宗也把它賜給獨孤氏。獨孤貴妃775年病逝後,殯於內殿,追封為皇後,上謚號貞懿皇後。她去世後三年皇帝都不忍讓其出宮歸葬,到778年十月方才葬於庄陵之園。
㈥ 李隆基一生摯愛過四個女人,最喜歡的不是楊玉環,那是哪一個人呢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最愛的四個女人,分別是楊貴妃、武惠妃、梅妃和趙麗妃。其中武惠妃可能是唐玄宗最喜歡的女人。白居易描寫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的《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流傳千古,可能讓很多人只記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其實唐玄宗李隆基在楊貴妃之前非常寵愛的有一個武惠妃。
後來他們都被人害死,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得出來政治斗爭是何其的慘烈。也因為這件事情,武惠妃心虧,後來就得了重病,38歲被嚇死了。唐玄宗後來把她追封為皇後,但因為她所做的光彩的事情,被後來的皇帝廢掉了皇後的謚號。
㈦ 李世民一生最愛的女人是誰
據悉,李世民最愛的女人有四個,分別是天才美女--徐惠妃,最完美的皇後--長孫無垢 (長孫皇後),唯一女皇帝--武則天,前朝公主--大楊妃!一、天才美女——徐惠妃
才氣
如果說李世民是軍事天才,那麼徐惠就是文學天才。在別的孩子的舌頭還在舔腳趾的時候,她的舌頭已經開始給爹媽點名了,那時她才五個月大。4歲時,當別的孩子還只認得一二三四的時候,她已經把《四書》、《五經》念得滾瓜爛熟了。
8歲時,她已經能出口成詩了,而且辭致清麗,頗有水準,所以早早的她就出了名,而且名氣翻山越嶺跑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雖然不荒淫,但也好色,這樣的好女子豈能放過?於是一道聖旨召為才人,將一代才女攬入懷中。
入宮對徐惠來說是一件僅次於來到這個世上的好事,因為宮中的藏書超過任何一個地方的收藏,求知慾極旺的她得以有機會遍覽群書,才學和見識也進步的更快了。李世民看在眼裡,喜在心裡,對徐惠日益禮顧,頗懷眷戀,於是將她由二十七世婦最末一級才人一下晉遷為九嬪中的第八級充容。有一次,太宗派人召人請徐惠,徐惠遲遲不來。李世民等了很久,才見徐惠姍姍來遲,便大為惱火。
容光煥發的徐惠見李世民一臉怒氣,只是嫣然一笑,揮筆寫下了一首詩,遞給丈夫。詩文寫到:朝來臨鏡台,妝罷暫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李世民看了忍俊不禁,氣一下子全消了。除文學造詣外,徐惠在政事上也頗有眼光。
李世民晚年多次遠征高麗,同時修建了奪處豪華的宮殿,統治漸趨腐化,搞得老百姓怨聲不斷。貞觀二十二年(648),徐惠上《疏建》給李世民,指出「黷武玩兵,先哲所戒」,例舉「秦皇並吞六國、晉武奄有三方,反成覆財之業」。
說明「地廣者,非長安之術;人勞者,為易亂之符」。進諫太宗節儉,不宜大興土木,「卑宮菲食,聖王之所安;金屋瑤台,驕主所慮;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
李世民看後頓時悔悟,稱贊徐惠所言有理,並重重獎賞了一番。然而紅顏薄命,太宗過世後,徐惠相思成災,太醫開方熬葯,她竟然堅決不喝,鐵了心想隨夫而去。就愛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習慣了一個人的存在,而對方卻突然消失了,徐惠這樣做也在情理之中。就在李世民去世的第二年,徐惠得償所願,從容去世,終年24歲。
㈧ 唐代哪個女人最美
唐代的4個美女都很漂亮呀1尤其是楊貴妃!最有女人味
㈨ 唐朝的最美四個女人是誰為何都被唐玄宗害死了
唐朝最美的四個女人,韋皇後、安樂公主(李裹兒)、上官婉兒、楊貴妃。她們的死都與一個男人有關,即最初的臨淄王、後來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因此有人將其定為「四美」之死的罪魁禍首,是李隆基暴殄天物,故意害死四個絕色尤物。
其實上述觀點有失偏頗,只看到了表面現象,沒深究實質。好比一個沒種過莊稼的人,當看到地里的雜草被鋤會感到惋惜是一個道理。因為,他不明白莊稼與雜草究竟那個有害,那個有利。所以,四個女人的死也並不無辜。
總之,換言之,害死四個女人的並不是李隆基,而是她們本身就掙扎、遊走於死亡的漩渦或邊緣,只是沒有幸運逃脫罷了。唐朝美人不僅美,而且自信,她們總想在男人們的世界中嶄露頭角、稱雄稱霸,而這樣前衛思想的思想在古代男權社會註定不能暢通無阻。因此,她們的死也算是為理想殉葬了。
㈩ 唐朝皇帝李世民最喜歡的女人是誰
李世民最愛長孫皇後
長孫皇後 - 唐太宗後
長孫皇後(601-636),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後,她被冊封為秦王妃。當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時,她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對後宮嬪妃也殷勤恭順,極力爭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玄武門之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將士無不為之感動。李世民升儲登極以後,被立為皇後。
長孫皇後生性節儉,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義,因此,下朝以後經常都要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她卻很鄭重地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卻沉默不語。
長孫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和唐太宗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後和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視為知己,打算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皇後聽說後,就對太宗說:「妾既被立為皇後,尊貴已極,我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朝的呂後、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鑒。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在長孫皇後的再三阻擋下,唐太宗只給長孫無忌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虛銜。
長孫皇後所生的長樂公主,被唐太宗視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時,唐太宗賞賜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兒長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餘。為此,魏徵當面向唐太宗提出異議。下朝後,唐太宗把魏徵的不同意見,轉告皇後,長孫氏當即便深有感觸地說:「我以前聽說陛下對魏徵很器重,但並不了解其中緣故。今天我聽了他的諫言之後,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請陛下深思這個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運了。」
貞觀八年(634),長孫皇後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宮(在今陝西麟游)避暑時,身染疾病,且愈來愈重,服用了很多葯物,但病情卻並未緩解。這時,在身邊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親提請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卻遭到皇後的堅決拒絕。她說:「大赦是國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規。如果可以隨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會有損於國家的政體,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願意的。我豈能以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太子聽罷,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親的話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又轉告給了太宗。太宗聽後,感動得涕淚交流,泣不成聲。
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後彌留之際,與唐太宗最後訣別。她用盡氣力對太宗說:「我的家族並無甚麼大的功勛、德行,只是有緣與皇上結為姻親,才身價百倍。要想永久保持這個家族的名譽、聲望,我請求陛下今後不要讓我的任何一個親屬擔任朝廷要職,這是我對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著的時候對國家並沒有絲毫功績,所以死後也千萬不要厚葬,僅因山而葬,不起墳墓,不用棺槨,所須器物,都用木、瓦製作,儉薄送終。如能這樣,就是陛下對我的最大紀念。」說完不久,就死在後宮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