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形容女子長得很漂亮,用文言文怎麼說
1、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翻譯:體態輕盈柔美象受驚後翩翩飛起的鴻雁,身體健美柔曲象騰空嬉戲的游龍;容顏鮮明光彩象秋天盛開的菊花,青春華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
2、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翻譯:在明亮的丹唇里潔白的牙齒鮮明呈現;晶亮動人的眼眸顧盼多姿,兩只美麗的酒窩兒隱現在臉頰。
3、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經•衛風•碩人》
翻譯:手指纖纖如嫩荑,皮膚白皙如凝脂。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翻譯:宛如出清水的芙蓉,有大自然天然去雕飾。
5、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長恨歌》
她回眸一笑時,千姿百態、嬌媚橫生。
『貳』 怎麼用方言問美女在幹嘛
每個地方都有方言,但是每個地方的方言又是各不相同的,在外面呆久了如果聽見自己的方言就會感覺很親切。
我的家鄉用方言問美女在幹嘛為:美女,你在鬧啥類。上高中的時候,學校是在縣城,我們雖然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大家都有自己地兒的方言,我們宿舍里有在城裡上學的從小說的一口普通話,就忘記了自己村兒的方言是什麼樣的,但是在跟他們交流的時候我還是喜歡用我自己的方言,因為覺得說普通話特別的別扭。
宿舍里有好幾種方言,我們就每天用著自己的方言互相交流,然後彼此學對方的方言,感覺特別好玩兒。
到了大學就不跟高中一樣了,初中是一個縣里的方言不同,而大學里就是市裡的不同了,我們來自五湖四海,關系熟了以後大家開始說自己的方言,有的人彼此聽不懂對方的方言還需要解釋一下什麼意思,也是挺逗兒的。
方言是我們的文化傳統,雖然現在都要求說普通話,但是我們也應該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要丟掉自己的方言。
『叄』 美女在幹嘛陝西方言怎麼說
美女陝西話直接叫美女,或者叫女子
幹嘛叫干撒
美女在干撒,或者,女子在干撒
『肆』 「美女」怎麼翻譯成文言文
一般都是用典故來代稱 比如「羅敷」"紅袖" " 紅粉" " 玉人"「粉黛」「姝麗」「蛾眉」「紅顏」之類的。
記得採納啊
『伍』 怎樣用文言文形容一個美女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鳳·碩人》表現後宮麗人.
清人姚際恆嘆為「千古頌美人者無了其右,是為絕唱」
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風流儒雅的宋玉吟詠東鄰女子的綽約之姿、流盼之美.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陸』 如何用文言文形容一個美女
此女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一笑傾人國,二笑傾人城,若可一睹芳容,不枉此生。
『柒』 古文中形容美女的詞彙有哪些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里的第二章,這段描述美人姿容的文句,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甚至被文壇贊封為「美人圖」,足見其描述麗人姿容之細膩生動。
身為一名女子,能被以這樣的絕句形容,自然是艷冠群芳,光榮之至。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渠出綠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輔靨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曹植《洛神賦》
『捌』 美女 在古漢語中怎麼說
有一種是說「姝」,在《陌上桑》這篇文章中就說到「問是誰家姝」,其中的「姝」就是美女的意思。
『玖』 美女用文言文怎麼說
1、嬌娥:《敦煌曲子詞·夙歸雲》:「幸因今日,得覩嬌娥。眉如初月,目引橫波。」《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綉戶珠簾,時露嬌娥半面。」 清 蔣士銓 《桂林霜·烈殉》:「我的兩個嬌兒呀,兩枝花,未嫁嬌娥,比不上賠錢貨。」
2、姬:於是庄王棄其 秦姬 越女,罷鍾鼓之樂。——《吳越春秋》
妖姬靜女。——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3、嬌女:晉 左思 《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
『拾』 古文里形容美女都是怎麼說的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衛鳳·碩人》表現後宮麗人。
清人姚際恆嘆為「千古頌美人者無了其右,是為絕唱」
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風流儒雅的宋玉吟詠東鄰女子的綽約之姿、流盼之美。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描寫李夫人的。
漢武帝的大臣李延年獻唱,唱這么一曲之後把漢武帝都打動了。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從而得到寵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