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搜索 > 大唐盛世下的美女是什麼樣子的

大唐盛世下的美女是什麼樣子的

發布時間:2022-12-10 18:04:37

Ⅰ 唐朝李世民的徐惠是個什麼樣的女子

千三百年前,大唐初建,在浙江湖州徐孝德家中誕生了一個女嬰,取名徐惠.

徐惠自小便聰慧過人,據《新唐書》記載:她出生五個月便會說話;四歲能讀《詩經》、《論語》;八歲時,父親要她仿屈原的《離騷》作騷體詩,徐惠揮筆即成《擬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將千嶺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小小的徐惠,在詩中流露出對屈原的崇敬與仰慕——想遇上了你(屈原)這位真正的人啊,你純潔似香草,又因何獨自殉國呢?

轉眼十四個春秋,徐惠已出落成一個才貌雙全的大家閨秀,也就在這一年徐惠被選入宮中,封為才人,此時在位的正是大唐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只是,後宮佳麗三千,小小才人難得君王眷顧,不免深宮清冷.徐惠於是鋪紙揮毫,寫了一首《長門怨》:」舊愛柏梁台,新寵昭陽殿。守分辭芳輦,含情泣團扇。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頹恩誠已矣,覆水難重薦」,以表達深宮中少女的寂寞與無奈.

是金子總會發光,徐惠才氣橫溢,很快享譽宮中,從而更太宗瓜目相看.太宗對徐惠日益禮顧,頗懷眷戀,於是將她由才人一下晉遷為九嬪中的第八級充容。徐惠才思敏捷,時常令太宗驚嘆,愛慕不已,有一次,太宗派人召人請徐惠,徐惠遲遲不來。太宗等了很久,才見徐惠珊珊來遲,便大為惱火。容光煥發的徐惠見太宗一臉怒氣,只是嫣然一笑,揮筆寫下了一首詩,遞給太宗。只見詩文寫到:朝來臨鏡台,妝罷暫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太宗忍俊不禁,怒氣全消。徐惠矜持、多才、溫情、幽默,給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人可謂相知相敬、相親相愛。

宮禁深深,春去秋來.秋天長空萬里,落葉飄零。徐惠感慨萬千,於是寫下《秋風函谷應詔》:秋風起函谷,勁氣動河山.偃松千嶺上,雜雨二陵間。低雲愁廣隰,落日慘重關.此時飄紫氣,應驗真人還.以女性之柔美寫得如此蒼勁有力,實屬難得!

日復一日,徐充容深得太宗眷顧,但從未恃寵而驕.從某種程度上講,徐惠同逝去的長孫皇後頗有幾分相似.兩個外表柔弱卻擁有大智慧的女人,成為太宗皇帝堅強而不可或缺的後盾.貞觀末年,太宗數調強兵討伐四夷,又調集夫役治理宮室,百姓勞怨。徐惠草就《奏疏》以諫太宗,言辭懇切,直指時弊,太宗閱畢大為感嘆,「善其言,優賜之」。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徐惠哀思成疾,不肯進葯。她表白:「吾荷顧實深,志在早歿,魂其有靈,得侍圓寢,吾之志也。」這般地赤膽忠心,看在即位的唐高宗眼底,也不禁動容!徐惠對太宗之情的偏執,讓她在次年送了命,年僅二十四。後來徐惠被追贈為賢妃,陪葬於昭陵石室,終實現心願,與心愛的人永遠相守一起。

至此,她卓然不群的詩意生命,以最凄美絕倫的畫面香銷玉隕.讓我不由的想起了《紅樓夢》中瀟湘妃子的詩句: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附諫太宗《奏疏》:

自貞觀已來,二十有二載,風調雨順,年登歲稔,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飢饉之災。昔漢武守文之常主,猶登刻玉之符;齊桓小國之庸君,尚圖泥金之事。望陛下推功損己,讓德不居。億兆傾心,猶闕告成之禮;雲亭佇謁,未展升中之儀。此之功德,足以咀嚼百王,網羅千代者矣。古人有雲:「雖休勿休」,良有以也。守初保末,聖哲罕兼。是知業大者易驕,願陛下難之;善始者難終,願陛下易之。

竊見頃年已來,力役兼總,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丘之役,士馬疲於甲胄,舟車倦於轉輸。且召募役戍,去留懷死生之痛;因風阻浪,人米有漂溺之危。一夫力耕,卒無數十之獲;一船致損,則傾數百之糧。是猶運有盡之農功,填無窮之巨浪,圖未獲之他眾,喪已成之我軍。雖除凶伐暴,有國常規;然黷武玩兵,先哲所戒。昔秦皇並吞六國,反速危亡之基;晉武奄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豈非矜功恃大,棄德而輕邦;圖利忘害,肆情而縱欲?遂使悠悠六合,雖廣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禍。是知地廣非常安之術,人勞乃易亂之源。願陛下布澤流人,矜弊恤乏,減行役之煩,增湛露之惠。妾又聞為政之本,貴在無為。竊見土木之功,不可兼遂。此闕初建,南營翠微,曾未逾時,玉華創制。雖復因山藉水,非無架築之勞;損之又損,頗有工力之費。終以茅茨示約,猶興木石之疲;假使和雇取人,不無煩擾之弊。是以卑宮菲食,聖主之所安;金屋瑤台,驕主之為麗。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願陛下使之以時,則力無竭矣;用而息之,則人斯悅矣。

斧斤夫珍玩伎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綉,實迷心之鴆毒。竊見服玩纖靡,如變化於自然;織貢珍奇,若神仙之所制。雖馳華於季俗,實敗素於淳風。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豈招亡之術,紂用之而國亡。方驗侈麗之源,不可不遏。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後?伏惟陛下明鑒未形,智周無際,窮奧秘於麟閣,盡探賾於儒林。千王治亂之蹤,百代安危之跡,興衰禍福之數,得失成敗之機,故亦苞吞心府之中,循環目圍之內,乃宸衷之久察,無假一二言焉。惟恐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於業泰,體逸於時安。伏願抑志裁心,慎終如始,削輕過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則令名與日月無窮,盛業與乾坤永大。

附《北方有佳人》:

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

柳葉眉間發,桃花臉上生。

腕搖金釧響,步轉玉環鳴。

纖腰宜寶襪,紅衫艷織成。

懸知一顧重,別覺舞腰輕。

Ⅱ 古代藝術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時代特點

古代藝術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時代特點是我為大家帶來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

摘 要:作為繪畫的表現對象,女性藝術形象具有悠久的歷史。

早在戰國、西漢墓葬中出土的帛畫上,就已有體態動人的婦女形象,至今,女性仍作為繪畫創作的重要題材之一,被生動地表現著。

女性形象的創作在中國畫中被稱作「仕女畫」。

早期的繪畫,題材分科沒有細目化,女性形象揉雜於人物畫的創作中。

隨著畫作中女性形象日益成為主要的表現對象,以女性為題材的畫家隊伍日益壯大,逐漸在人物畫科內建立起一個專門表現女性生活的分目。

盡管,畫面中出現的並不一定都是佳麗美女,但人們還是習慣於將仕女畫稱為「美人畫」。

仕女畫的畫家們則更是在其作品中寄託了對於「美」的嚮往。

他們按照自己心目中「美」的理想來塑造各類女性形象,而「美」的標准又因時而異,不同時代的畫家都以其當時對於「美」的理解來進行創作。

因此,了解繪畫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時代特點,有助於仕女畫的研究與鑒定。

關鍵詞:古代藝術;女性繪畫;時代特點

中國古代悠久的繪畫歷史,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作品。

其中,不乏有各個時期的女性形象出現。

魏晉以前的卷軸仕女畫今已無存,我們所能見到的迄今最早的「仕女畫」是1949年出土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龍鳳帛畫》。

在這幅帛畫中,出現了以為戰國時期的女貴族。

她雖然身材窈窕、衣著華麗,面部表情卻顯得十分肅穆。

再參看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中所繪女墓主的形象,她年紀稍大,體態肥碩,雖然在外形上與《人物龍鳳帛畫》中的女人大不相同,但也是一幅尊貴冷峻的樣子。

為何這兩幅帛畫中的女人都顯得如此莊重嚴肅?因為魏晉以前,中國繪畫尚未進入自覺狀態,這類帛畫的創作多是帶有明顯巫術禮儀性質的。

它們被應用在喪葬儀式過程中,起著某種神秘的作用,比如是引魂升天,或是作為死者的符號代碼等。

這樣莊重嚴肅的用途決定了這類帛畫中女性形象程式化的肅穆。

魏晉南北朝是仕女畫的早期發展階段。

描繪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賢婦和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等,這類形象的原型一般來自於詩、賦等文學作品和世間傳說。

畫家在表現這些遠離現實生活、帶有理念化色彩的女性時,最為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對女性外在形體的表現,張揚出其內在的精神氣質。

從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軸仕女畫,東晉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詩意創作的《洛神賦圖》(宋人摹本)中對洛水女神的描繪,可見典型的魏晉美女瘦骨清象,氣度高古的風姿。

洛神面型橢圓,眉目清秀,體態纖麗淑婉,輕盈修長。

她沒有因在洛水邊與曹植巧遇而顯現出欣喜欲狂的神態,也沒有因與曹植離別而流露出傷感悲憤的情緒,她紿終以淡泊平和的表情面對事態的發展,從而成功地昭示出洛神超凡脫俗的高逸美,這種美與魏亞時期人們崇尚玄學、關注人的內在精神氣質,追求超脫的時代特徵相吻合。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

畫家們以積極入世的行樂觀密切地關注於豐富多彩的現實社會,尤其熱衷於表現貴族婦女閑逸的生活方式,單調而悠閑的生活情調。

張萱、周昉是這一時期著名的仕女畫家。

周昉筆下的《揮扇仕女圖》代表了唐代宮苑仕女畫在形神兼備方面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畫家在造型上注重寫實求真,女子臉型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健壯,氣質雍容高貴,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華貴之美。

這種美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時期大官僚貴族們的審美意趣,而備受矚目,並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

繼唐代之後的五代是個政權交替頻繁的時代,畫家們在仕女畫的創作上,即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又有所變革。

如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筆下的女伎與唐代的仕女相比,最顯著的變化是,歌伎豐腴的肌膚因缺少唐代宮女臃懶的體態,而更具健康之美。

阮郜《閬苑女仙圖》中仙女們修長的身材更是越出了唐代仕女豐滿肥胖的造型程式,一改唐代即使畫仙女,也始注重表現女性身段線條的曲線美及嬌媚之姿。

宋代作為政權相對穩定,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時代。

在仕女畫的創作上承襲了唐、五代興盛之勢而又有所創新,尤其是在題材方面,其表現范圍已擴展到前所未有的寬泛地步。

除宮廷貴族婦女、神話傳說中的女子仍被描繪外,生活中最低層的貧寒女子也開始為畫家們所關注,如王居正《紡車圖》中的女性,她們與晉代顧愷之、唐代周昉筆下的仕女相比,沒有嬌美的相貌、誘人的身材、華麗的服飾及尊貴的地位,她們僅是生活中最為普通的農村婦女。

衣褲迭經補綴的老婦面容憔悴動作遲緩,艱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滿滄桑感。

作者以寫實的藝術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現她們,意在贊揚她們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及朴實無華的個性美,同時也表達了對她們貧苦生活的同情。

圖中反映了宋代仕女畫的藝術特點,人物造型嚴謹,形體比例准確,體態生動自然。

元代作為蒙古貴族統治時期,特殊的社會目前狀況和民族沖突,令畫家們避居山野,傾心於抒發隱居情懷的山水畫創作,由此而導致元代仕女畫呈衰退之勢。

畫家們在題材的選取上,沒有繼承宋代積極地表現各個階層、各種身份、各樣處境下諸多女子的傳統,而是,游離於現實生活之外,在歷史故事和文學作品中尋找表現題材,人物造型上則繼承了盛唐人物「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遺風,如周朗所繪《杜秋圖》中的杜秋,她與周昉《揮扇仕女圖》中的人物形象相仿,既圓形臉丹鳳眼,高鼻樑,嘴唇小而豐滿,面部沒有過多的表情。

軀體豐腴肥胖並著以直筒形長裙,遮掩住了女性腰身的曲線美。

明代是封建社會的政權穩定時期,仕女畫在文人畫家的積極參與下獲得極大的發展。

在題材上,除肖像外,戲劇、小說、傳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則成為畫家們最樂於創作的仕女形象。

人物的造型由宋代的具象寫實逐漸趨於帶有一定唯美主義色彩的寫意。

仕女身材婀娜勻稱,面容端莊清麗,舉止間流露著女性文雅恬靜之美,尤其,他們怡情於亭台之間,身著貼體緊身的明服,更增強她們體姿的修長與典雅的`風致。

明代作為仕女畫的藝術成熟階段,這時期,不僅涌現出了眾多傑出的仕女畫家和他們所創作的作品,而且在表現技法上亦豐富多彩,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如吳偉的《武陵春圖》代表了明前期白描仕女畫的最高水平。

武陵春以細勻的淡墨線繪成,畫面清雅、秀潤,更貼切地表現出女主人的纖弱文靜之氣。

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圖》代表了淡彩仕女畫的最高境界。

人物以硃砂粉白為主調的淺彩設色,表現出女神溫柔娟秀的美感。

仇英的仕女畫有「周昉復起,亦未能過」之評。

其《貴妃曉妝圖》,充分地展示了他工筆重彩仕女畫的深厚功底。

圖中所塑造的楊貴妃及宮女雖然是唐代宮苑仕女,但實際上她們已完全是明代文人心目中理想美女的形象。

她們修頸、削肩、柳腰與周昉筆下曲眉豐頰、短頸寬胸的宮女有著全然不同的審美意趣。

清代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仕女畫發展至此,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鳥諸表現題材之上的至尊地位,正如,清代高崇瑞《松下清齋集》所言「天下名山勝水,奇花異鳥,惟美人一身可兼之,雖使荊、關潑墨,崔、艾揮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這時期的仕女畫在創作上日益脫離生活,成為一種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現題材,畫作中的女子無論是賢婦、貴婦、仙女或從軍習武的花木蘭、梁紅玉等皆擁有著修頸、削肩、柳腰的體貌,長臉、細目、櫻唇的容顏,「風露清愁」、暗然神傷的小家碧玉般韻致等。

因為,不論是宮廷畫家焦秉貞、冷枚,還是文人畫家改琦、費丹旭等,均以表現女性「倚風嬌無力」的儀態為他們的審美追求。

這種程式化「病態美人」狀,直至海派畫家任頤等人的出現,才有所改觀。

畫家們熱衷於女性形象的創作並不表明對她們人格的尊重,女性只不過是被用來展示的藝術觀賞品而已。

因此,女性題材畫在清代畫壇中的地位的提高,折射出來的卻是女性社會形象的日益低落。

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好比一面鏡子,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特色和時代特色。

觀照她們能使我們窺見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特點及其演變軌跡。

這是一個老話題,又是一個不斷出新的話題。

我相信通過從各個角度不斷的深入、不斷擴展的研究,我們對這一領域還會有新的理解和認識。

古代的仕女,終將撩開她神秘的面紗,向我們講述有關她的更多故事。

參考文獻:

[1]廖雯.綠肥紅瘦—古代藝術中女性形象和閨閣藝術[M].重慶出版社.2005.

[2]史琦.淺析中國繪畫中的「女性藝術形象」[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1.7. 174-174.

[3]王巾.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J].跨世紀.2008.16.11.

Ⅲ 在大唐盛世之下,古代女人在夏季的服裝有什麼講究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民眾生活富足,人們穿衣講究格調和藝術范。唐朝愛美的宅女們,在服飾上也有了更有時代特徵的追求。她們的衣服以“豐美華麗,妝飾奇異”為特色,盡顯高大上的藝術范,在我國古代服裝史上留下了最絢麗多彩的一筆。就這點而言,唐朝的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們的夏裝,在技術上和藝術上達到了封建服飾文化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總體來說,經過改造後這種衣服,領口寬大,款式圖案新穎。盛唐時思想開放,女子們穿著袒領短襦,衣著大膽。說起來這種衣服的產生也是具有皇權性的,它是因皇帝的喜好而出現,這也是這種服裝流傳下來的一個原因。因李唐皇室祖先起自西垂,唐朝統治者們有著胡族血統,他們對胡服也有一定的親切感。而女皇帝武則天的出現,使以前針對女人的封建約束減少。武則天最喜歡的是“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唐高宗李治感覺傷風敗俗,一開始就嚴令禁止,因寵愛武媚娘,禁令也就不了了之。後來的皇帝也允許女子穿這種衣服。武則天的孫媳婦楊貴妃也是受胡人穿衣文化影響,大膽前衛,她帶動全國上下推行漢服和胡服的融合。另外,胡服能被選中作為改造的參考自然有它的好處,這種服裝沒有森嚴的等級差別和政治約束,裝飾自由方便。

Ⅳ 古代四大美女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誰最美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排名為: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不過這只是古代的排法。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Ⅳ 為什麼中國古代唐朝的時候女人各個都是很自信的而我們中國的現代人發明了那麼

唐朝女子華麗、穠艷乃至大膽、肆意的妝容,則正是那個自信時代最好的寫照。

1、美人紅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
《楚辭 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指的便是古代婦女常用的一種妝飾手段——脂粉。脂粉,實際上指的是妝粉和胭脂。

妝粉,或用米粒研碎後加香料製成,或者用鉛粉等化學物質製成,俗稱「鉛粉」,是最早的一種人造顏料。

鉛粉質地細膩、色澤潔白,易於久藏,因而深受婦女的喜愛。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洗盡鉛華」,其實指的就是鉛粉。

粉盒

胭脂,則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是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草本植物製成。古人多認為胭脂產於匈奴境內閼氏山,且有一首歌謠:「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閼氏(yan )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到了唐代,塗脂之風更加盛行。據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每到夏日,流下的香汗都是紅色的。而在唐代詩人王建的《宮詞》中,也有類似記載。

詩中說:「舞來汗濕羅衣徹,樓上人扶下玉梯,歸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裡潑紅泥。」講的便是一位年青宮女,舞罷歸來,盥洗完畢,洗臉盆中積起了一層紅色的泥漿。

詩句中雖不無誇張,卻也能夠看出唐代女子對紅妝的狂熱。

塗抹方法不同,妝容效果也各異。比如酒暈妝,便是紅妝中最為濃艷者;桃花妝,則色淺而艷如桃花;飛霞妝,比桃花狀更為淡雅,有白里透紅之感。

唐代女子追求標新立異,因而便產生了一些特殊的妝容,諸如啼妝、淚妝、血暈妝等。唐代有史料記載,很多女子化妝時會把眉毛去掉,在眼窩塗上丹紫色,然後在眼睛下面畫上三四道紅色線條,就像被抓傷一樣,給人一種傷痕感,便是「血暈妝」。

2、芙蓉如面柳如眉
人們常說「眉目傳情」,可見眉雖小,卻可以傳達人們的的情感。眉妝的歷史頗為悠久,《詩經》中有一首歌頌齊庄姜之美的詩,其中兩句寫道:「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蛾眉」,就是對雙眉的形容,意思是說,庄姜的眉毛如同蛾的觸須一樣細長而彎曲。日後,這個詞也便成為美女的一種代稱。而人們對婦女眉目之美的崇尚,也促就了畫眉的風習。

盛唐以後,婦女畫眉已成習尚,甚至一些未成年的女孩,也會模仿大人的樣子,畫起娥眉來。李商隱《無題》詩中有「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便是這種情況的印證。

貴族婦女們,更是會將畫眉看作裝扮中的首位。哪怕其它妝容略去,眉卻是一定要畫的。如唐代詩人張祜《集靈台》詩之二,「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講的便是虢國夫人不喜濃妝艷抹,入宮面聖時素麵朝天,僅淡淡畫幾筆眉毛。

初唐時期,眉妝崇尚長、闊、濃,從貞觀年間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可以看到婦女多畫此眉妝。

盛唐時代,流行的眉型則是長、細、淡,如蛾眉、遠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陽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妝」。

到了中唐,天寶至元和年間,八字眉再次流行,並和烏唇、椎髻一道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時世妝」。李商隱對此有詩「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額捧黃」

總的來看,唐代婦女的畫眉樣式,比起從前略顯寬粗,而一掃前代長眉一統天下的局面。寬眉給予了女子一種特有的英健明朗之氣,也恰恰契合了唐代開放包容、剛健自信的時代氛圍。

3、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
額黃,也稱「鵝黃」、「鴉黃」,因為是用黃色的顏料塗抹在額頭之間,故名。唐代皮日休《白蓮》詩,「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指的便是這種妝飾。

據說,這種妝飾的產生,和佛教的流行有關。南北朝時,佛教鼎盛,大江南北掀起了崇佛的熱潮。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就將自己的額頭也塗抹成黃色,久而久之,便成風習。

古代婦女額部飾黃,有兩種作法,一種是染畫,一種是黏貼。染畫就是用畫筆蘸取黃色的染料,塗抹在額頭上;相比之下,黏貼更為簡便。

這種額黃,是一種用黃色材料製成的薄片狀飾物。後來,有了更多的顏色和花樣,便漸漸脫離了額黃的范圍,更多接近花鈿。

關於花鈿,有這樣一則故事。相傳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那天,仰卧於含章殿下。殿前植有梅樹,微風襲來,吹下一朵梅花。這朵梅花卻不偏不倚,恰好落在公主額頭間。額上被染成花瓣之狀,怎麼也洗不掉。宮廷中的其他女子見到了,感到頗為新異,爭相效仿,漸漸地竟成為一種風尚。

唐代婦女的花鈿式樣繁多且各有新意。最為簡單的花鈿,只一個小小的圓點。復雜的則以金箔片、黑光紙、魚腮骨、雲母片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狀。

除最為常見的梅花外,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狀如扇面,有的和桃子相仿;顏色也頗為多樣,一般由材料本身色彩所決定。

Ⅵ 大唐帝國歷代公主美女如雲,為何有一半是剩女

一提起大唐盛世,都會讓一些對歷史有所了解的讀者大大們略感自豪,畢竟當時的唐朝威震天下,無論是經貿,還是軍事,都是數一數二的。

生活在那個年代,註定是氣質非凡了。尤為宮廷女子“粉胸半掩疑暗雪,慢束羅裙半露胸”“蘭麝細香聞喘息,綺羅纖縷見肌膚”。從這些詩詞當中的贅述,讓人產生無限遐想,雖一些電視劇不可信,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一些唐朝遺留下來的壁畫中看到,公主貴人小姐們風流韻態,私生活定然是豐富多彩了。

據統計,唐朝建朝290年,共有公主210位,但真正嫁出去的公主卻只有130位,婚嫁比例好低。唐高宗年間,許配太平公主於薛紹,令薛紹緊張萬分。唐宣宗年間,有新科進士哭著求著不要讓自己娶了公主。唐憲宗年間,明令公卿大臣家中子弟娶公主,而眾人紛紛躲避推辭。而在唐憲宗之前,沒有世家大族的子弟做過駙馬。針對這一現象,唐太宗也曾疑惑過:“我貴為天子,可是一般社會人士都寧願跟門閥世族聯姻,卻不願意跟我們皇室結為親家,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到後來,小編總結了一下,那些名門望族不願娶公主的原因

其一,民族文化差異,中原漢族人門第觀念重。李唐皇室是突厥胡夷漢化之族,婚姻風俗頗有胡夷之風,比如弟娶兄嫂、子承父妃、父占子妃以及女子多次改嫁等。

其二,封建社會五服之禮嚴苛,眾士族之人唯恐避之不及。五服禮制發端於奴隸社會,延續了整個封建社會,在這里小編也就不再多做闡述。

五服之禮

五服之禮,源於《儀禮、喪服》,是古代葬禮依親疏關系規定所著喪服的禮儀制度。“服”,指參加葬禮的親屬按制穿戴不同喪服,哀悼亡靈。喪服有五種﹕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稱為五服。衰(cui)通縗,指麻布做的喪服。所以,俗稱著喪服為披麻戴孝。

斬衰,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種。喪服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不緝 邊,使斷紗外露,以示無飾。因斬布為衰,故名斬衰。子和未嫁之女為父、承重孫為祖父母、妻為夫著斬衰,稱為重孝,服期三年。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唐朝公主雖有顏值,但品性大多不佳,驕縱奢侈,不修婦禮。唐朝最為出名的公主可謂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了,小編我在這里也不多說,了解歷史的,都應該明白這個公主的艷史。

閱讀全文

與大唐盛世下的美女是什麼樣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423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15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84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94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743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727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2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01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65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71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9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554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501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31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73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127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22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882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019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