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搜索 > 英美女性有什麼不同

英美女性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2022-11-22 10:20:54

1. 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新女性都有哪些

《飄》中的女主人公—斯佳麗·奧哈拉,她個性獨特,斯佳麗不同於其他貴族婦女,她聰明、迷人、 勤勉並且倔強而堅定。她共有三次婚姻,槍殺了一名正在家中行竊的北方士兵;後來買下鋸木廠,自己為賣木材而四處奔波,最後公然地賺取了很多錢。在許多紳士還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時,她卻獲得了成功,這是人們認為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她與眾不同,因此被譴責,但卻是「舊」時代的「新」女性。

霍桑在他的小說《紅字》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卻完全不同於受男人支配的女性,是一個追求獨立自我的女性,是清教社會和父權社會的反叛者。海絲特身上表現的超前的女權主義思想,也體現了小說作者敏銳的觸覺和對美國社會的密切關注。 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家的眼裡,海絲特是個極有個性魅力,追求獨立自我的人,她不是盲目遵從清教教規,而是用自身的體驗去分辨是非的人。她自由而大膽地放飛了人性,是父權制統治下,女性追求自我價值的體現。

2. 美國女人和歐洲女人長相有什麼區別嗎

我覺得美國的女性和歐洲的女性長相上沒有區別,但是膚色上可能有區別,因為美國人有很多是黑皮膚的女性,而歐洲的女性則大多是白皮膚,而且美國女性更習慣古銅色的皮膚,歐洲的女性則喜歡白色。

3. 中國女性和歐美女性體型有什麼區別

中國女性在身體上比較啊嬌小,而歐美女性在體型上比較高大肥胖。

4. 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的女的有什麼區別

其實每個女人都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國度不一樣也會有特例。如果只是大概說一下的話,英國的女性比較講究禮數多一些,畢竟歷史悠久,所以性格也好,行為舉止也好比較其他兩個國家的女性要略顯保守和拘謹一些;澳洲最初是由英國的一些底層、犯人和管理人員組成的,所以從文化和基因角度上來看,像英國人卻又沒那麼保守,所以女性性格上也會較英國長大的女性要開朗一些。美國也是由移民國家,人群混雜,所以現今的美國女性性格最為開放、對事情的看法也會最為靈活。但是總體來講,英系國家的女人都很自私、氣度也很小。

5. 什麼是女性主義

什麼是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是跟女權主義、婦女解放運動(女性運動)相聯系的。

婦女解放運動到今天為止,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很早,大概是19世紀末左右,是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一次浪潮,當時爭論的一個焦點是要求性別包括男女之間的平等,也就是兩性的平等,當時也要求公民權、政治權利,反對貴族特權,強調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沒有區別的。最重要的一個目標是要爭取政治權利,往往被稱作「女權運動」。

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一般地說,是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開始的。人們認為,最早也是起源於美國。這次運動一直持續到80年代。其基調是要消除兩性的差別。把兩性的差別實際上看成是在兩性關系中,女性附屬於男性的基礎。要求各個領域對公眾開放,等等。波伏娃的《第二性》即產生於這一時期。

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帶來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對於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的學術研究興起。因此,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義流派。長久以來,在社會上是一個以男權意識為中心的社會意識形態。所以人們在這種意識形態中形成的概念使得他們從男權的角度來描述這個世界,並且把這種描述混同於真理,就是說,這種描述是千真萬確的,是天經地義的。他們對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挑戰。盡管流派眾多,但基本點是爭取兩性平等,改變女性受歧視壓迫的現狀。

女性主義為何總和性相連

女性的歧視是全方位的。盡管如此性是比較突出的,帶有性意味的歧視是佔有中心地位的。也就是說,壓迫越深反抗越強。女性對自身的反思恰恰從最激烈的地方表現是非常自然的。(引自《另類的尖叫》)

1、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淵源及主要觀點

在女性主義三大主要派別長達百年的論爭之後,隨著西方國家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的進程,出現了一個嶄新的理論流派,這就是後現代女性主義流派,有的理論家甚至將這一新流派的出現稱為女性運動的「第三次浪潮」。(Coole, 184) 我想,其原因在於後現代女性主義頗具顛覆性,它不僅要顛覆男權主義秩序,而且要顛覆女性主義三大流派據以存在的基礎。因
此,嚴格地說,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能算是與三大流派並列的第四大流派。

後現代女性主義顧名思義就是女性主義加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社會在西方逐漸成為現實之後,後現代主義、後馬克思主義、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現狀肯定論、多元文化論以及生態主義等新思潮逐步進入了西方學術界主流。

從1960年代起,後現代理論在法國首先興起。法國後結構主義派的主要人物有: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拉康(Jacques Lacan),利奧塔(Jean Francios Lyotard),福柯(Michel Foucault),德魯茲(Gilles Deleuze),伽塔里(Felix Guattari),保吉拉(Jean Baudrillard)等。他們批判西方現代主義的哲學、語言、文化、主體概念,開創了後現代理論流派。相比之下,哈貝馬斯派的批判理性還是以理性為基本原則,現代性概念還在使用。批判理論以「知識的生產」作為最主要的關注。後現代派則認為,啟蒙主義已經終結,現代性要求新的科學形式和新的話語模式。

法國的後現代女性主義代表人物有: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塞克瑟斯(Helene Cixous),伊麗加萊(Luce Irigaray)等。她們將後現代理論導向對男權制文化和生殖器中心話語的女性主義的批判。這一思潮從1968年開始出現在女性主義之中。從思想淵源看,英美女性主義一向重自由人文哲學;而法國女性主義則重後結構主義。前者與後者相比,是比較傳統的和男性中心的批判理論和方法。

後現代女性主義者大多活躍於學術圈內,但她們也參與女性主義的政治運動。如果要追尋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思想淵源,首當其沖的當然是後現代主義大思想家福柯。每一位後現代女性主義者都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無論她們對他的思想是全盤接受,還是批判的接受。福柯是一位懷疑主義哲學大師,是懷疑主義哲學傳統在20世紀的重要繼承人。他主張檢驗知識變化的實踐,而不是用標準的認識論方法去證明獨一無二的理性或科學。他對現存一切秩序體制的確定性和穩固性提出了質疑。他指出:「我所分析的一切就是為了否定關於人類存在方式的普遍適用的必然性的觀念。我的分析旨在揭示出現存制度的人為性質,揭示出我們還擁有多少自由的空間,還能對現存的一切做哪些改變。」(轉引自Martin, 11) 此外,後現代主義大師和重要思想家拉康和德里達也受到後現代女性主義的高度重視和大量引證。

對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思想淵源及其主要觀點做一概括,它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挑戰關於解放和理性的宏大敘事,否定所有的宏大理論體系 (grand theories)。後現代女性主義的這一基本理論傾向來自後現代主義,高度概括地說,這一理論思潮的要點是反對一切有關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大型理論體系,主張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論才是有效的。後現代女性主義致力於批判所有那些博大宏偉和涵蓋一切的現代理論,試圖建立社區理論,即,將道德和政治觀念建立在小范圍的特殊社區的經驗之上,否定因果關系與宏觀社會概念。後現代理論超越意識,關注無意識和下意識的自我;關注矛盾、過程和變化;關注個人的肉體性質;拒絕男權的宏大敘事、普適性理論、客觀性。有一種說法認為,「女人缺乏把握規模宏大的法則和原理的能力。」(Bacchi, 14) 對此,後現代女性主義者針鋒相對地提出:應當對我們的社會合法性所由建立的所有法則和原理做重新的審視。

後現代女性主義的哲學建立在下列假設之一是:所謂「知識的普適性」是錯誤的概括。科學、宗教、法律的話語以及知識的生產都是局部的,只具有相對的價值。從啟蒙思想開始,所有的宏大理論就都標榜其普遍性和性別中立的性質;那些強調兩性差異的理論也自稱是性別中立的。可在後現代女性主義看來,這些理論都是以男性為其標準的,完全忽視了女性的存在。例如在公眾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劃分上,認為前者是男人的天地、後者是女人的天地,這就是典型的男權制的政治思想。在政治領域完全沒有女性的位置,沒有女性的聲音,也沒有為女性留下任何空間。後現代女性主義認為,女性從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思想解放中沒有得到過什麼益處,自由主義和啟蒙主義的話語,從洛克 (Locke) 到康德 (Kant),從來都沒有把女性包括在內。

在西方進入後工業化社會 (丹尼·貝爾用語) 之後,有關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總體性話語遭到懷疑,甚至連理論本身也遭到懷疑。後現代女性主義反對對性別、種族、階級作宏觀的分析,認為這些分類都過於概括了。由於每一個類別的內部都是千差萬別的,所以這些分類都不再適用了。在她們看來,就連「女性」、「男權制」這類概念也都帶有大成問題的本質主義色彩。
參考資料: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sex/1110349762_nvxingzhuyi/30.shtml

6. 看中美女性的差異,美國女人有何不同

在以下方面有區別:
中美兩國女性在戀愛觀、家庭地位、婚後生活中表現出的不同集中反映了兩國女性婚姻家庭觀的不同,其思想的開放性、語言差異及著裝變化的差異,
體現了不同歷史背景、社會形態、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對女性生活的影響。

7. 女性語言有什麼特點

一、社會語言學研究對女性語言的肯定�
(一)科學依據�
當代從語言學角度研究性別語言的是丹麥語言學家葉斯伯森。他在1923年出版的《英語的發展與結構》一書中曾指出英語運用中的性別現象。1929年,薩丕爾發表了《雅納語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語言形式》。70年代的著名語言學家,如來科夫、特拉吉爾、齊默曼、韋斯特等,80年代的博林格及至90年代的研究使性別語言研究不斷深入。當代有關男女語言差別的論著專門闡述了性別差異在語言里的種種表現,美國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格雷傑遜在讀書的序言里提出要建立一門新的語言學科——性別語言學,引起了語言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等的廣泛重視。�
我國語言學界對性別語言的關注始於60年代,初期局限於外語界。外語學術刊物陸續發表
的文章大都是翻譯介紹性質的。60年代中期,由外語界向語言界發展的性別語言研究在我國起步,並迅速發展。在社會語言學、社會心理語言學等領域,陳原的《社會語言學》(1983),陳松岑的《社會語言學教程》(1985),劉寧的《語言學概論》(1987),王德春的《社會心理語言學》(1995)都程度不同地提出性別語言研究問題。在言語的性別差異問題已成為共識的同時,性別的社會差異與語言使用的相互關系問題,也成為語言研究者關心的問題。�
國內外性別語言研究,主要有三方面內容:一是語言對女性的歧視(即性別歧視)及改革方案;二是語言的性別差異,即女性用語和男性用語有何不同;三是語言性別歧視和言語性差的
成因研究。在這三方面,各家的主要學術觀點可作如下綜述;�
1、語言的性別歧視�
語言對女性的歧視,即所謂語言性別歧視表現在:(1)語言以男性為規范,把男性的語言作為標准和主體,而女性語言只是一種附屬性變體;(2)女性名詞向「貶化」方向發展,而男性名詞向「褒化」方向發展,使得男性名詞具有積極的意義,而女性名詞具有消極意義;(3)在語序上男性在先而女性居後,如,夫妻,子女、公婆等。�
2、言語的性別差異�
男性和女性在運用語言時存在著差異,主要表現在:(1)在語音上;英美婦女比男性更喜歡使用逆序重音;北京女青年「女國音」現象。(2)在詞彙上,女性更喜歡使用情態詞語、色彩詞語、誇張詞語,委婉詞語等;(3)女性更注重語言的優雅和含蓄。女性比男性更注重言語的規范性,對各項語言規則更習慣於循規蹈矩;(4)女性在談話時對話題習慣於不加左右。此外,男女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也存在著多種差異。處於同一心理年齡上的男女在口頭言語,書面言語及內部言語方面的特色是各不相同的.�
3、語言性別歧視和言語性別差異的原因分析�
研究者認為,造成語言性別歧視和言語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會地位和權勢原因;心理原因,女性和男性心理特點不同,導致言語差異的出現;生理原因,男女的生理特別是發音器官不同,致使發音出現了差異;傳統觀念原因等。�
性差語言研究不排斥語言的社會性。語言是對社會眾多個人言語共性的概括,任何個人語言又都是在交際中對全民語言的具體運用和個體體現。女性作為社會的一個群體,在語言的交際使用中,體現出群體語言的集合性,但有別於男性群體。女性交際語言體現出女性自我的特點和風格。體現出不同國家、民族的女性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的自我特點。�
(二)男女語言差異的確定性�
現代心理學已經證明:男女之間,不但在體形和生理上各有特點,在心理上也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感知能力、性格特徵、興趣愛好、行為動作等等方面,言語談吐當然也不例外。每個人的言語行為都表現出一定的性別特徵。這可從三方面看:�
1、男女在語言材料的選擇上有所不同。這反映在男女各自的語音、詞彙、語法等各個語言平面上。�
詞彙方面是如此。英語中就有一些分別為男子或婦女使用的感嘆詞。比如男子常常用「damn」(該死),而婦女則常用「ohdear」(哎呀)、「shit」(討厭)、「ohfudge」(胡說)、「goodness」(天啊)等等。在我們漢語中也有同樣的例子。比如語氣詞「吧」一般只出現在句子末尾,表示半信半疑多於信。但現在北京的女青年一張嘴就帶「吧」,而且常常在句子當中出現,如「昨天吧,我看的那個電影吧,真叫棒」。「我跟你說吧,那件事吧,你一定得辦。」在語法方面也有所表現。有人認為婦女比男子更多地使用附加問句這種語法格式。她們
不直接說「這件事你可以辦。」而是說「這事你能辦,是嗎?」�
2、男女在言語上,即在言語行為上有所不同。比如女性的言語行為,就有感情濃厚、色彩含蓄、風格細膩、情調溫和等獨特的性別特色。就拿感情濃厚這一點來講,女性的心理感受性比男性高,其言語行為感情成分就多。�
3、就態勢身姿,面部表情方面,男女之間同樣存在著差異。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主要是運用有聲語言,所以言語交際學主要是研究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但人們在運用有聲語言的同時,往往會不自覺地運用手勢、身勢、體態、表情等無聲語言來加強甚至取代有聲語言的交際功能,所以,言語學要研究這些輔助工具的運用。包括其性別差異。如女性不好意思時常用手捂臉,男性則多用手抓後腦勺;姑娘緊張時會用嘴吹氣,高興時會歡呼跳躍。受了委屈會撅嘴、扭腰。小夥子如果這樣做會顯得異常滑稽。男女卡腰的方式也不一樣。在平時,男子手勢運用的多一些,而女性的表情,特別是眼睛運用的較多。「暗遞秋波」「一汪秋水」都是對女性眼神的形容。�
4、男女交際語言中的差異�
交際語言是使用著的言語。是語言的動態使用過程。在交際過程中,交際語言的主體、客體、隨時都以情景(語境)的變化而變化。王德春在《語境學是修辭學的基礎》一文中指出:「語境就是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客觀因素和使用語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職業、修養、處境、心情等主觀因素所構成的使用語言的環境。」其中,作為客觀因素的「對象」自然不能脫離其性別類型,而作為主觀因素的「使用語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職業、修養、處境、心情等」又都是以一定的性別角色出現。無一不與性別身份有關。在兩性言語交際中,由於性別的不同,形成兩性話語風格的差異。這一點女性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話題選擇上的局限性、被動性,傳統的性別文化將女性的存在界定在家庭、生兒育女等私人領域。在這種男性主宰的文化制約下,女性的話題常以家庭為中心,自覺不自覺地將目光投在與己密切相關的事件上,在兩性交際中,往往難以控制話題的主動權,表現出局限性和被動性的特點。在話語方式上,女性追求典雅、優美的風格,在詞語的選擇、句式的運用上均有所體現。在言語策略方面,女性遵循了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表現得較合體。�
所以,無論是在語言的內部因素上,還是在語言使用的表現風格上,女性語言均表現出其獨特之處,從而使女性語言研究具有了科學的意義。�
二、性度研究對女性語言的說明�
女性語言不是純性別意義上的語言,這是由女性語言的整體性決定的,女性語言是指帶有女性整體特徵的語言群體,它區別於狹隘意義上的性別上的語言。所以,女性語言是一個社會
性別概念。是在社會生活中,從語言的性度出發,對女性這一社會群體語言的綜合性研究。由於語言受社會心理影響,語言表達的性別差異受性別因素的影響。比如,男孩子在公開場合不敢說話,會被認為是「沒有男子氣」。而女孩子在公開場合高聲講話,會被認為是「不像女孩子樣」。這種社會心理對人的影響造成語言個體的角色意識,並按照自己的角色語言塑造自身的語言形象。但性別與女性語言不是完全對應的。任何男女的語言交際都存在著一個「性度」問題。在不同的心理類型的男女身上,體現著不同的男女性度。其中的根據是性度研究。性度是用來反映男性特點和女性特點程度的概念。它拋開男女生物學上的分野,將人的心理特徵抽象出來分成男性行為和女性行為兩大類,也就是把性別心理差異歸結成男性度和女性度。不管人的性別如何,都有一定比例的男女性度。�
傳統的性別角色模式認為:其一,性別角色的維度是單一的。男性化、女性化是該維度的兩極,個體的性別角色處於該維度的某一點上;其二,具有男性化特質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質的女性在心理上更為健康。�
1964年,Rossi提出了一個與上述傳統看法不同的「雙性化」概念,即「個體同時具有傳統的男性和女性應該有的人格特質」,並認〖CM(28〗為雙性化是最合適的性別角色模式,而非傳統的單一性別角色模式。�
1974年Bem根據這個概念,以社會贊許性為基礎,制定出了貝姆性別角色量表,即BSRI(Be
msexRolelnventory),它包括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干擾量表,各20項,共60項。結果男性分量表與女性分量表得分的相關很低,支持了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是兩個不同維度而非一個維度的兩極的假設。她用中位數分類法將被試分為四個性別角色類型:雙性化類型,男性化類型,女性化類型,未分化類型。�
Spence(Spence J T Gender_related traits and gender idenlogy evidence for a multifactional theory 1993.64(4)624_635)以社會刻板印象為基礎制定了類似的量表,但她未能重復Bem用於驗證性別圖式理論的研究。她提出性別角色是多維的,在特定的研究中哪個維度適用決定於情境因素。�
北京大學錢銘怡、張光健、羅珊紅、張莘研究綜合Bem和Spence的方法,以社會刻板印象和社會贊許性為基礎編制了中國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心理學報2001.1期),同時使用正性和負性量表,測量了380名大學生,結果顯示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運用此量表將大學生分為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未分化四種性別角色類型,在男性中分別佔24.7%,15.4、31.5%和28.4%,在女性中分別佔22.5%、28.0%、25.0%和24.5%。�
以上研究都在說明:性別角色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模仿學習獲得的一套與自己性別相應的行為規范。由於個體的社會行為,使得在語言社會里,每個人都存在著男性度和女性度。只是男女程度的搭配比例不同,現實社會中不存在純男性特點或者純女性特點的人。大部分的情況是:或者男性化性度大一點,或者女性化性度大一點,或者中性化性度比較突出。性度研究對女性語言研究提供了一個心理參照,即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不同的男女性度。性別不是性差語言的截然分界。女性語言是一個集體概念,是以研究女性這個整體語言特點為任務和目的的。�
三、語言的社會性對女性語言的局限性闡述�
女性交際語言學是指使用者的語言系統。這個系統存在於社會所共同使用的語言系統中。存在於社會約定俗成的語音系統、詞彙系統、語法系統中。遵循社會通用的詞彙材料和語法規范,體現語言運用中的共同規律。�
無論何種語言,都必須遵守語言的社會性規律。在進行任何語言交際時,無論是對語言材料的選擇還是語言形式的組合,都得採用全民語言中通用的材料和組合規律,都要運用共同的語言,所以就要遵守共同的語言形式,以便使人能夠理解、接受。�
由於交際語言是對語言的具體運用,現實社會紛繁復雜,生活中的言語交際千變萬化,作為交際對象的人更是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女性交際語言的復雜性。要求交際語言研究交際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具體語言環境。研究交際的客體,對方的年齡、身份、文化教養、思想性格、職業、經歷、修養、場合等。女性話語風格所呈現的特點並非由性別這個唯一的因素決定的,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如果過分突出性別的作用,那是不夠客觀、也不符合實際的。另外言語主體的言語角色特點也是必須要注意的。在社會關系中,任何人都是一定的角色特點、角色地位決定的。研究者既要挖掘性別因素,又要冷靜客觀地評價其地位,這就是課題本身復雜性的表現。其次,客觀情況的多樣性。男女兩性在語言上的的差異不是絕對的,往往因場合、交際對象、個人文化程度、性格等因素而不同,有時甚至出現相反的情況女性話語風格就存在著個體的統一性和多樣化及群體的統一性和多樣化的特點,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還出現了兩性話語風格的融合,研究者既要如實客觀,又要典型地反映問題決非一件易事。�
女性交際語言的交際主體是女性,是女性為實現自己的交際目的而使用的語言。但這種語言並非是一種獨立形式,它的存在是以社會為依託的,帶有明顯的社會性,它不排斥男性,而
以男性為合作夥伴,共同建築和諧的語言系統。�
四、社會發展對女性語言研究的必要性的注釋�
無論是從修辭學研究現狀,還是從語言學的發展前景和語言研究的趨勢來看,都應重視研究性別與語言的關系。1、女性語言研究擴大了語言研究的領域。是對語言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傳統的語言研究不適應動態社會的發展,這一點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從內容上看,在性別基礎上形成的兩性話語風格的差異將為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內容。從方法上看,語言研究要求研究的多角度切入。從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角度進行研究。從而為語言研究提供了方法論上的借鑒。2、女性語言的研究順應了語言研究發展的潮流,是二十一世紀漢語修辭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九十年代以來的修辭學,在重視靜態研究的同時,重視動態研究,在口語修辭研究和接受修辭研究方面取得較大進展,性別與語言這一課題正是在吸取了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在兩性言語交際中,注意言語主體,尤其是接受主體的性別因素,將直接影響到修辭方式的選擇和修辭目的的實現。3、從世界范圍來看,西方修辭學的發展為漢語修辭學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其中的女權主義修辭批評使人思考女性話語與父權制文化的關系。法國女權主義者認為,語言不僅僅是命名、標志和交流的系統,而且是權力的場所,因此要改變觀念,必然從改變主體、改變主體的話語模式開始,並改變父權制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這就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界,也向性別語言提出了一個新的富有挑戰性的課題。�
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往往與女性解放的程度密切相關。當今社會對女性問題的關注直接反映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女性學已成為一門新的邊緣性學科,它確立的是一種女性視角與男性視角交融匯聚的人文視角,試圖通過補寫女性文化,來重新審視人類文化,也為性別與修辭的關系這一課題提供了更廣闊的研究天地。研究性別與語言的關系,不僅是語言學的任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8. 英美女權主義和歐洲大陸女權主義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英美女權主義比較注重強調參與社會實踐,因而強調 把女權運動 與階級/社會/底層 這樣的概念聯系在一起。
歐洲女權主義受結構--解構主義/精神分析 理論的影響,更看重女性個體經驗,對於壓迫女性的權利結構更感興趣。

9. 歐美的和亞洲的女人有什麼區別

被搭訕
亞洲女生對搭訕並不是挺反感,反而大部分女生很喜歡被人搭訕;
歐洲女生對搭訕極為反感,自我保護意識強;

學習
亞洲女生對學習是全球公認的上心;
歐洲女生大部分對學習都不上心,反而對party這些活動更加上心;

男女平等
亞洲女生追求男女平等,但是也只是口頭上追求,很多女生都還是很依靠男生的;
歐洲女生一樣追求男女平等,她們是真正做到男女朋友,經濟獨立,並且生活也很獨立。

穿著
亞洲女生一般都選擇校園風小清新,高雅這些類型的穿著。
歐洲女生則選擇舒適度和性感度高的衣服。

性格
亞洲女生對人的依賴性很強,依賴男朋友、依賴老公、依賴爸爸;
歐洲女生對人的依賴性並不高,喜歡自己獨自解決事情。

體質
亞洲女生體質普遍低弱,歐洲的女生都很喜歡運動健身,在國外健身房看到最多的就是女生在健身。

10. 中國女性與美國女性的性要求有什麼不一樣

一般普通美國女性對愛情與性是比較開放的,隨便就可以有性而少愛,美國女性對於性是比中國女性要開放得很多。中國女性對愛情與性還是比較含蓄不怎麼外露,就是兩人過性生活也十分隱蔽,也認為是愛的表現!

閱讀全文

與英美女性有什麼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423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16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84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94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743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728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2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01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65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72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9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554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501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31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73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128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22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882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019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