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搜索 > 浦城出了什麼美女

浦城出了什麼美女

發布時間:2022-11-01 05:12:05

Ⅰ 嫦娥的傳說

【傳說一】

嫦娥原來是一個美麗善良的村姑,她勤勞朴實活潑可愛,尤其有著一顆金子般閃亮的心,她總是千方百計地為百姓做好事。嫦娥有個戀人叫後羿,是個神箭手,也是個好後生。

有一天,嫦娥與幾個要好的女伴在村邊小河旁洗衣。不料,無所事事、心術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閑逛到此。他見到嫦娥的沉魚落雁之容,頓時驚為天人,便一抹臉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夥子,覥著臉走過去跟嫦娥搭話。嫦娥見他不懷好意便急忙躲開,可是河伯露出了猙獰的真面目,要強搶嫦娥入水。正在這危急關頭,後羿來到了,他一看,頓時氣得劍眉倒豎,怒發沖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聲,射瞎了河伯的一隻眼睛。河伯疼痛難忍,大叫一聲,便跳下河去。

經過這件事,嫦娥和後羿恐怕夜長夢多,便提早成婚。婚後,二人過得非常幸福。當然,他們並沒完全沉浸在小家庭的美滿快樂之中,兩顆善良的心總想為鄉親們我做些好事。

有一年,天空出現了十個太陽,大地都快要著火了。人們無法耕種,無法生活,處於被滅絕的災難之中。後羿便決心要射掉那多餘的九個太陽,拯救百姓於火海之中。他天天揮汗如雨,苦苦練習射術。可是,河伯對他恨之入骨,不斷地前來騷擾,他發誓要報一箭之仇,更要搶到他一直貪戀著的美女嫦娥。為此,後羿十分煩躁分心。

一天,一位大仙給了後羿一丸仙葯,好心告訴他,河伯報仇心切,他將要面臨一場大禍,如若吃了這丸葯,便可擺脫人間的一切磨難和煩惱,升入月宮中;可是,首先得能耐住孤獨寂寞的煎熬。後羿聽後,心緒不寧地回到家中,將仙的話如實地告知了嫦娥,便疲倦地睡著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嫦娥坐立不安了,她在房中走來走去,看著一天比一天消瘦的丈夫,她心裡非常痛苦。她深愛著後羿,絕不願他遭受任何磨難的折磨,可是,她又想到丈夫身上還肩負著射掉九個太陽的重任,正受著燒烤之災的鄉親們需要他去拯救。嫦娥心中十分明白,河伯對於丈夫的威脅,都源於自己。河伯對她仍沒有死心,為了得到她,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怎麼辦呢?嫦娥想著,想著,突然,她心中閃過一個念頭:為了讓河伯對她死了心,為了讓丈夫排除一切雜念和干擾,全心全意地去射掉九個太陽為民服務,她決心犧牲自己。主意打定,她就急忙找出仙葯,吞了下去。

過了一會兒,後羿醒了,他發現嫦娥心神不定,臉上泛著神奇的紅光,很是詫異,又覺不祥。嫦娥深情地望著丈夫,她知道與丈夫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了,便眼含淚水囑咐丈夫要好好珍重自己,請求丈夫原諒她不能再盡到做妻子的義務了。話猶未盡,嫦娥只覺得心中恍惚,身子突然變輕了,接著,雙腳離地竟飛了起來,她邊往天上飛邊回頭高聲叫著:「後羿,我的好夫君,永別了!要珍重!」

嫦娥冉冉上升,飛進了月亮中那寂寞、冷清的廣寒宮,做了月中仙女。然而,這里沒有親人,沒有歡笑,只有一隻惹人憐愛的玉兔相偎依,只有那總在砍著桂樹卻總也砍不倒的吳剛相陪伴。

自從嫦娥犧牲自己,飛上月宮後,後羿把痛苦、惆悵化作了力量。後羿明白妻子的作為是替自己和百姓著想的緣故,他深深地被感動和激勵著,日夜苦練著射箭的本領,終於戰勝了河伯的挑戰,射掉了九個危害生靈的太陽,拯救了人類。人間有了歡樂,鄉親們過上安寧祥和的日子。

天帝也被嫦娥和後羿這種為了鄉親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精神感動了,後來,便封後羿為天將,於中秋佳節日使二人重逢團圓。從此,嫦娥和後羿在天上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同時,天帝還規定月亮每月十五一圓,以祝願花好月圓夜,天下有情人成眷屬。

【傳說二】

傳說中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神話說,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於封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斗。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只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後羿的豐功偉績,卻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到天帝那裡去進讒言,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為生。

嫦娥又是怎樣奔月的呢?在古書上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根據《淮南子》的記載是,後羿覺得對不起受他連累而謫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裡去求來了長生不死之葯,好讓他們夫妻二人在世間永遠和諧地生活下去。嫦娥卻過不慣清苦的生活,乘後羿不在家的時候,偷吃了全部的長生不死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種說法是屈原(約前340年)《天問》的記載,說後羿後來對嫦娥有不忠行為,和河伯的妻子發生暖昧關系,因而引起嫦娥極大的不滿,便離開後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後,很快就後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對她的好處和人世間的溫情,對比月亮里的孤獨,倍覺凄涼。

【傳說三】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傳說四:
中秋節與春節、端午節是中國三個歷史最悠久、最富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這天,通常全家團聚,吃月餅瓜果,共賞明月。下面是一個有關中秋節的故事。

嫦娥是月亮神,她的丈夫後羿是一位勇猛善戰的戰神,他的神弓和神箭百發百中。當時人間出現了許多猛禽野獸,殘害人民。天帝得知這一情況後就派後羿下凡去消滅這些害人的東西。

後羿奉天帝之命,攜同美麗的妻子嫦娥來到人間。因為勇猛無比,用不了多少功夫,後羿就消滅了陸地上許多害人的動物。當任務就要完成時,無法預料的事情出現了:天空中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

十個太陽都是天帝的兒子,他們僅僅為了惡作劇就同時出現在天空中,大地的溫度聚然升高,森林、莊稼著火了,河流乾涸了,被烤死的人民橫屍遍野。

後羿不忍看到人民的災難,他就用好話勸告十個太陽,請他們十兄弟單獨行動,每天輪流出來一個。可是驕橫的太陽兄弟們根本不把後羿放在眼裡,反而變本加厲,故意接近大地,地面上更是燃起了大火。

後羿看到太陽兄弟為非作歹,多次勸告都沒有效果,人民已經死傷無數,實在無法忍耐了,便彎起他的神弓,搭上神箭,向太陽射去,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最後一個太陽認罪討饒,後羿才息怒收弓。

後羿為人間除了大害,卻得罪了天帝,天帝因為他射殺自己九個兒子而大發雷霆,不許他們夫婦再回到天上。

既然無法回天,後羿便決定留在人間,為人民做更多的好事。可是他的妻子嫦娥卻日漸對充滿苦難的人間生活感到不滿,責怪後羿糊里糊塗地射殺了天帝的兒子們。

後羿聽說昆侖山上住著一位神仙西王母那裡有神葯,吃了這種葯就可以升天,於是他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爬上昆侖山,向西王母討神葯,遺憾的是,西王母的神葯只夠一個人使用。後羿既捨不得拋下自己心愛的妻子自己一個人上天,也不願妻子一個人上天而把自己留在人間。所以他把神葯帶回家後就悄悄藏了起來。

後羿討得神葯的秘密還是被嫦娥發現了,盡管她非常愛自己的丈夫,但還是禁不住天上極樂世界的誘惑。在八月十五中秋節月亮最明的時候,趁後羿不在家,嫦娥偷偷吃下神葯,頓時覺得身體越來越輕,緩緩向天上飄去,最後來到月亮上,住進了廣寒宮。正好後羿回來了,他知道妻子離開自己獨自升天很傷心,但又絕對不能用神箭傷害她,只好跟她告別。

後羿現在是孤單一個人了,他繼續為人民做好事,並且教徒弟學習射箭。他的徒弟當中有一個叫逢蒙的人,進步很快,不久射箭的本領就非常高明了,但他覺得只要後羿存在,自己就不能算天下第一,所以有一次趁老師喝醉酒,從背後把後羿射死了。

再說嫦娥雖然到了月亮上,但這里十分冷清,只有一個搗葯的小兔子和一位砍樹的老頭,所以她整天悶悶不樂地呆在月宮里,特別是每年八月十五月光最美好的時候,嫦娥就想起他們從前的幸福生活。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還有很多。千百年來的詩人作家們也留下許多以此為題材的作品,借中秋明月抒發思鄉之情或寄託對幸福的嚮往。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詩深刻表現了她的寂寞和悔恨: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

碧海青天夜夜心。

Ⅱ 中國丹桂之鄉的科學研究

浦城有著桂花生長的良好地理、自然條件。據近幾年來桂花研究專家的最新成果顯示:「桂花適生於我國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地區」,「因為桂花在每年秋季開花前夕,要求有一段低於24℃的冷涼濕潤氣候;另在入冬後,還要求有一段0-10℃的相對休眠期,以孕育來年的花芽」(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楊康民編著《中國桂花集成》第九頁)。浦城是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水熱條件好,桂花秋季開花前有一段典型的低溫濕潤氣候,當地人稱「凍木樨」,再往南100公里,就沒有這種現象,北面的杭州氣候與浦城十分相似。因此,浦城具有桂花生長和進化的良好條件,有可能較早出現丹桂品種。
浦城種植桂花的資料照理在古代的縣志中應有所記載。據現有文獻可考,浦城早在隋唐時期有圖經,最遲自宋有縣志,但均失傳。至今保存完整、時間最早的縣志即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縣志》,在其卷十一《土產·花品》和《土產·木品》兩處均記載產桂,惜古志精煉,未記其詳。其後清順治、乾隆兩部縣志物產卷均記產桂。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新修浦城縣志》物產卷有較詳的記載:「木樨,邑有白、黃、紅諸色,其逐月花者名月桂。」在風俗卷又記:「除夕換門神春聯,蒸歲糕,釀紅酒。」歲糕蒸熟後都要撒上一層紅木樨(花),紅酒釀造時,也添加紅木樨,均為增紅添香,徵兆喜慶吉祥。這些做法世代相傳,惜志書簡略未記。浦城自古還有一特有風俗是外地絕無僅有,而在浦城則是家喻戶曉,無一例外的,那就是用木樨糖茶待客。家中,正月每逢客人,或平日有來訪的遠客、稀客、貴客,主人都要敬獻一盅木樨茶,用早在秋天精製封藏的紅木樨糖(開水氽過白糖浸漬的丹桂花)沖下開水,杯中綻開艷麗如丹的花瓣,散發出沁人心腑的芬芳。當代浦城人,原港台都市報總編祝文善、廈門教育學院副院長沈世豪都為此有專文發表問世,但外地專家編著的桂花集成、大全之類,記載的桂花茶僅是茶葉加桂花的製品。確實,就浦城相鄰縣市也沒有製作木樨糖和木樨茶待客的習俗。從這些事實可證明桂花糖是浦城特有的桂花加工食品,獻木樨茶是浦城特有的風俗。
明清時期的浦城,丹桂的種植已相當普遍,城裡的房前屋後,鄉下的田頭地尾,野外的山麓河畔,都有丹桂的常綠樹姿,金秋飄香,幾乎達到遍山漫野的地步。清浦城人孫振豪(字汝西)為官歸里,築廬郊外,親家鄭天錦作詩慶賀。詩中雲:「小築精廬附郭宜」、「階下桂蘭森競秀」,可見房前種桂之多。浦城縣城東仙樓山,古稱越山,是城區之枕山(浦城舊街道呈美女軀干形,仙樓山是頭上方的枕頭),山中有一景稱西靈沼,是呈曲池狀沼沚,在仙樓山西麓,址今存。舊時,沼中凸起一石,上有用隸書刻「西靈沼」3個字,字義或許是取《楚辭·劉向〈九嘆〉》中「朝西靈於九濱」即召西方之神;或許是因秋位在西,特指秋神。總之有召神之意,神就神在沼上有棵巨大的丹桂樹,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稱:「上有丹桂甚巨,數百年物也。」遮天蔽日,中秋花開,滿城香飄,邑人視之為桂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縣南浦書院主講陳焯作《越山紀勝》,其中詩《西靈沼》雲:「沼西靈石浮,丹葩秋照灼。直疑鷲嶺來,桂子飄然落。」前任浦城署縣、時任南平通守譚垣過浦城,作和詩有句:「獨占叢桂陰,天香自開落」。後又有詩人鄭潭作和詩雲:「丹桂生秋風,其華亦灼灼」。孫霖作和詩雲:「靈石有天葩」等綿綿不斷。雖時遷物佚,仍可想像當時古桂之巨大,甚稱浦城一絕。
民國31年(1942年)春夏,侵華日軍發動浙贛戰役,日本飛機頻繁轟炸,公路沿線的桂花樹遭到毀壞。接著國民黨軍敗退,幾十萬軍隊駐扎浦城。一些無軍紀的傷兵,砍伐駐地附近的風景林,其中一些桂樹遭殃。解放後的十幾年,因各地城市大規模建設,競相以丹桂樹綠化城市。 所以,浦城丹桂倍受商家青睞,連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國家大型建築也有意購植浦城丹桂。於是在浦城周邊臨時建起10餘家園林苗圃,專門爭相購取浦城古桂或大型桂樹,粗略估計被運出者不下兩千棵。這一方面,說明浦城丹桂確實名揚國內,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浦城的生態資源。盡管如此,浦城縣桂花、特別是丹桂仍然在國內占優勢地位,現有桂樹不下15萬棵,丹桂培育規模超過2萬畝,數以千計的古桂花樹仍在境內茂盛生長。在浦城臨江鎮水東村楊柳尖自然村一村民家的房前大空坪上,生長一棵古丹桂,當地人稱九頭丹桂王。樹高15.6米,冠幅18米,覆蓋面積230平方米。此樹基部0.5米處分生主幹9枝,9枝主幹在1.5米處又各分別生長出2個分枝,形成龐大樹冠。金秋時節,桂花飄香,滿樹桂花紅似火,近看是九龍戲珠的壯麗景觀,遠眺就像個大紅球。九頭丹桂王的樹齡已被專家測定為1100年以上,以「唐桂」被列入《中國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古丹桂單株直徑最大的,除前不久被賣掉的富嶺鎮里源村一棵直徑為1.4米的丹桂王外,現當數富嶺鎮靖坑村一棵,胸圍3.8米,直徑1.2米,同地另一株胸圍3.1米的次之。其樹齡待測定。
浦城縣領導班子對浦城桂樹保護發展高度重視。1989年7月21日浦城縣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列桂花為浦城縣花。2003年縣政府把丹桂納入全縣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設規劃。2007年1月11日,浦城縣申報「中國丹桂之鄉」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批准並正命名。浦城作為丹桂之鄉已為國家所認可,浦城丹桂保護和發展的前景一定會更美好。

Ⅲ 描寫古代女子等情郎的詩句

1. 關於情郎的詩句

2. 關於情郎詩句
關於情郎的詩句 1.女有情郎無意的詩句
描寫「女有情郎無意」的詩句有:

1.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____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2.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____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3.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____孟郊《登科後》

4.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____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5.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____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6.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____劉方平《春怨》

7.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____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8.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9.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____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

10.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____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11.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____蘇軾《菩薩蠻·迴文夏閨怨》

12.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____王昌齡《閨怨》

13.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____杜牧《秋夕》

14.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____李商隱《嫦娥》

15.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____白居易《後宮詞》

16.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____李白《春思》
2.對情郎美好祝願的詩句
1.《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①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

②離離:形容野草茂盛,長長下垂的葉子隨風搖擺的樣子。 ③枯:枯萎。

④榮:繁榮茂盛。 ⑤遠芳:蔓延到遠方的野草。

⑥侵:侵佔,覆蓋。 ⑦晴翠:晴朗的陽光下的一片野草。

⑧荒城:荒涼、破損的城鎮。 ⑨王孫:貴族子孫、公子,這里指作者的朋友。

⑩萋萋:野草茂盛的樣子,形容野草連綿。[3]【譯文】 草原上的野草長得很旺,每年都會經歷枯萎和繁榮的過程。

野火也無法將它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長了出來。芳香在古老的道路上彌漫,陽光下,翠綠的野草通向那荒涼的城鎮。

又送走了親密的好朋友,這繁茂的草兒也充滿著離別之情。 2.《感遇》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註解】: 1、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韻譯】: 澤蘭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潔清新。 蘭桂欣欣生機勃發, 春秋自成佳節良辰。

誰能領悟山中隱士, 聞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為天性, 何求美人采擷揚名。 3.《楊柳枝》唐.白居易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

永豐南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4.《蟬》唐.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注釋: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清露:純凈的露水。

古人以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響:指接連不斷的蟬鳴叫的聲音。

藉 :憑借。 5.《水龍吟》宋.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1. 這首詞大約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

次韻:用原作之韻,並按照原作用韻次序進行創作,稱為次韻。章質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縣)人。

當時正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經常和蘇軾詩詞酬唱。他的《水龍吟·詠楊花》原文如下:「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

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

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

綉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盪,有盈盈淚。」 2. 從教:任憑。

3. 無情有思:言楊花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

這里反用其意。 思:心緒,情思。

4. 縈:縈繞、牽念。柔腸:柳枝細長柔軟,故以柔腸為喻。

白居易《楊柳枝》:「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如柳枝。」 5. 困酣:睏倦之極。

嬌眼:美人嬌媚的眼睛,比喻柳葉。古人詩賦中常稱初生的柳葉為柳眼。

6. 「夢隨」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7. 落紅:落花。綴:連結。

8. 萍碎:相傳楊花入水化為浮萍。蘇軾《再次韻曾仲錫荔支》:「楊花著水萬浮萍」。

自注雲:「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 [譯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無人憐惜任憑它衰零墜地,它拋離家鄉倚路旁,細思量彷彿無情,卻是含有深情。

受傷的柔腸婉曲,睏倦的嬌眼昏迷,欲開又閉。夢魂隨風飄萬里,追對情郎去自動了又被黃鶯兒叫起。

不恨此花飄飛落盡,卻恨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舊枝重綴。清晨淋過陳雨,何處有落花遺蹤?它飄入池中,化成一池細碎浮萍。

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塵土,一分墜入流水無蹤影。旨看來,那不是楊花呵,點點飄絮是離人淚盈盈!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我家洗硯池旁邊的一棵樹,每一朵梅花都呈現出淡淡的黑色,沒有鮮艷的色彩。

我不需要別人誇它顏色多麼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間留下清淡的芳香。 【賞析】梅花,開放在萬花凋零的嚴寒季節,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於眾花報春,寒氣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為堅強品格和高貴氣節的象徵。墨梅,指只用水墨不。
3.形容月老的詩句
1、何須月老結連理,自有姻緣戲戀人;

2、柴門深叩久不開,小倚竹枝盼月回。月老不知何處去,紅繩不系定貪杯。

3、月老詩

吾乃清風逍遙神,縱鹿尋天伴月魂。

纏纏綿綿做琴韻,甜甜蜜蜜化酒醇。

世人皆道情愛苦,誰人見之避三分。

若能渡得天仙配,不枉吾發月老吟。

4、月老吟

靈鹿車,逍遙掛。斗酒對弈桂樹下。

紅塵事,情人結,悲歡離合,紅線手中捏。

鸞鳳配,鴛鴦鳴。道是無晴卻有晴。

化碟意,破鏡圓,漁樵江渚,笑看百態全。

關於情郎詩句 1.女有情郎無意的詩句
描寫「女有情郎無意」的詩句有:

1.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____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2.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____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3.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____孟郊《登科後》

4.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____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5.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____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6.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____劉方平《春怨》

7.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____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8.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9.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____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

10.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____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11.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____蘇軾《菩薩蠻·迴文夏閨怨》

12.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____王昌齡《閨怨》

13.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____杜牧《秋夕》

14.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____李商隱《嫦娥》

15.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____白居易《後宮詞》

16.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____李白《春思》
2.對情郎美好祝願的詩句
1.《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①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

②離離:形容野草茂盛,長長下垂的葉子隨風搖擺的樣子。 ③枯:枯萎。

④榮:繁榮茂盛。 ⑤遠芳:蔓延到遠方的野草。

⑥侵:侵佔,覆蓋。 ⑦晴翠:晴朗的陽光下的一片野草。

⑧荒城:荒涼、破損的城鎮。 ⑨王孫:貴族子孫、公子,這里指作者的朋友。

⑩萋萋:野草茂盛的樣子,形容野草連綿。[3]【譯文】 草原上的野草長得很旺,每年都會經歷枯萎和繁榮的過程。

野火也無法將它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長了出來。芳香在古老的道路上彌漫,陽光下,翠綠的野草通向那荒涼的城鎮。

又送走了親密的好朋友,這繁茂的草兒也充滿著離別之情。 2.《感遇》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註解】: 1、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韻譯】: 澤蘭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潔清新。 蘭桂欣欣生機勃發, 春秋自成佳節良辰。

誰能領悟山中隱士, 聞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為天性, 何求美人采擷揚名。 3.《楊柳枝》唐.白居易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

永豐南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4.《蟬》唐.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注釋: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清露:純凈的露水。

古人以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響:指接連不斷的蟬鳴叫的聲音。

藉 :憑借。 5.《水龍吟》宋.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1. 這首詞大約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

次韻:用原作之韻,並按照原作用韻次序進行創作,稱為次韻。章質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縣)人。

當時正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經常和蘇軾詩詞酬唱。他的《水龍吟·詠楊花》原文如下:「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

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

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

綉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盪,有盈盈淚。」 2. 從教:任憑。

3. 無情有思:言楊花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

這里反用其意。 思:心緒,情思。

4. 縈:縈繞、牽念。柔腸:柳枝細長柔軟,故以柔腸為喻。

白居易《楊柳枝》:「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如柳枝。」 5. 困酣:睏倦之極。

嬌眼:美人嬌媚的眼睛,比喻柳葉。古人詩賦中常稱初生的柳葉為柳眼。

6. 「夢隨」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7. 落紅:落花。綴:連結。

8. 萍碎:相傳楊花入水化為浮萍。蘇軾《再次韻曾仲錫荔支》:「楊花著水萬浮萍」。

自注雲:「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 [譯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無人憐惜任憑它衰零墜地,它拋離家鄉倚路旁,細思量彷彿無情,卻是含有深情。

受傷的柔腸婉曲,睏倦的嬌眼昏迷,欲開又閉。夢魂隨風飄萬里,追對情郎去自動了又被黃鶯兒叫起。

不恨此花飄飛落盡,卻恨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舊枝重綴。清晨淋過陳雨,何處有落花遺蹤?它飄入池中,化成一池細碎浮萍。

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塵土,一分墜入流水無蹤影。旨看來,那不是楊花呵,點點飄絮是離人淚盈盈!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我家洗硯池旁邊的一棵樹,每一朵梅花都呈現出淡淡的黑色,沒有鮮艷的色彩。

我不需要別人誇它顏色多麼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間留下清淡的芳香。 【賞析】梅花,開放在萬花凋零的嚴寒季節,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於眾花報春,寒氣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為堅強品格和高貴氣節的象徵。墨梅,指只用水墨不。
3.倉央嘉措經典詩句
一 誰,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 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 誰,撫我之面,慰我半世哀傷; 誰,攜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誰,扶我之肩,驅我一世沉寂。

誰,喚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轢。 誰,棄我而去,留我一世獨殤; 誰,可明我意,使我此生無憾; 誰,可助我臂,縱橫萬載無雙; 誰,可傾我心,寸土恰似虛彌; 誰,可葬吾愴,笑天地虛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離; 伊,攬我之懷,除我前世輕浮。 執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萬世輪回。

執子之手,共你一世風霜; 吻子之眸,贈你一世深情。 我,牽爾玉手,收你此生所有; 我,撫爾秀頸,擋你此生風雨。

予,挽子青絲,挽子一世情思; 予,執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長;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憐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二《那一世》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日壘起瑪尼堆不為修德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三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四《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里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五、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與瑪吉阿米的更傳神,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4.關於等待情郎的好聽的詞
小小墓 幽蘭露,四年後身心交瘁,章台直接到西湖,如啼眼,為了生計,母親忍辱為妓。

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蓋。

冷翠燭,勞光彩。 西陵下。

風為裳,水為佩。 油壁車,夕相待,本來盼望以詩會友的一首「燕引鶯招柳夾途。

春花秋月如相訪,風吹雨。 此詩是唐李賀為六朝時期的一個叫蘇小小的女子所作。

蘇小小是古代西湖美女,生於南齊錢塘西泠橋畔。六歲時父親不幸病故,家住西傳妾姓蘇」卻引來無數達官貴人前來討歡,蘇小小拒絕這些無聊之輩的同時也得罪了許多惡官,隨後母親的積蓄終於花盡,她再無其它生路,便操琴謀生,成為錢塘出名的歌妓。

後來蘇小小結識了宰相阮道之子阮郁,一病不起,臨終時將女兒託付給賈姨媽並贈與終生積蓄。數年後,蘇小小長成一個美麗的少女。

Ⅳ 民間傳說:趕考的書生某種原因留宿浦城,後來浦城都出美女

如果都是美女,那也就沒有美女了。
紅花也要綠葉襯。
美女的基因往往繼承自母親,如果是繼承男方的話,那書生得多娘啊?

Ⅳ 福建浦城古代有哪些文人各有什麼作品要用的資料拜託了。

江淹《赤虹賦》
楊徽之《文苑英華》
真德秀《清源文集》、《西山文集》、

Ⅵ 福建省浦城縣這地方怎麼樣

作為浦城人我覺得浦城是個宜居的地方,不僅空氣好、水質好、美女還多。絕對長期發展的好地方

Ⅶ 福建女孩的四個特點是什麼

福建女孩的特點是:

1、福州:女孩大方,有氣質,福州出美女那是長期文化積淀的必然成果,以林徽因為代表的才女,氣質非凡。

2、廈門:女孩前衛,時尚,廈門作為特區,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員,所以也更易接受新鮮事物,美女自然也是多的。

3、寧德:女孩淳樸,天然,特別是霞浦、福安、福鼎三個地方,曾經有傳聞古代有宮女遺散此處。

4、南平:女孩自然天成,浦城美女聞名全省,除了浦城,松溪也是個好地方。

5、三明:女孩雅緻水靈,三明有句話是:一沙二尤三清流,說的就是這些地方的都出了很多美女。

6、龍岩:女孩小家碧玉,以長汀上杭最為出名,汀江水滋潤了他們,顯得更加俊俏別致,如同小家碧玉。

7、莆田:女孩善良智慧,而且勤勞,在機靈中凸顯的那種聰慧,但不缺善良和質朴,雖然容貌略遜,但人們對其評價極高。

8、泉州:不用多說,惠安女孩聞名天下,是福建女人勤勞的代表,所以外界一直對泉州女人刮目相看

9、漳州:女孩多才多藝,九龍江水的滋潤,顯得更有水色,雲霄女人的多姿,詔安女人的多藝,都讓漳州女人顯得特別生動。

10、平潭:女孩敢作敢為,大方得體,大氣天成而自成一體,其美貌和智慧並存。

Ⅷ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的過年習俗 有的人速度 我給15財富

浦城縣位於福建省最北端,為閩、浙、贛三省七縣結合部。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縣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全境處於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22′之間。縣治駐南浦街道,位於東經118°31′—118°33′之間。縣城距省會福州市218公里(直距,下同),距南平市駐地150公里 福建南平浦城縣交通地圖
,距邵武市123.5公里,距武夷山市54公里,距福安縣賽岐港(距浦城最近港)155公里;距浙江省會杭州市302公里,距江山市89公里,衢州市120公里,溫州市207公里;距江西省會南昌市271公里;距上饒市80公里;距上海市464公里。 新石器時代,先民在南浦溪主支流兩岸聚居。西漢時,浦城為閩越活動中心。浦城建城早於置縣,因西漢中期東越王餘善築城臨浦得名。東漢建安初年(約在196~200年間)置縣,稱漢興,是福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三國稱吳興,唐稱唐興,武周稱武寧,武則天去位後復稱唐興。唐天寶元年(742),以東越王餘善曾在此臨溪築城,定名浦城縣,簡稱"浦",別稱"南浦"、"柘浦"。為當時福建省三個「緊」縣之一。民國23年8月至民國27年6月(1934年8月至1938年6月),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縣境地勢由東北部和西北部向中、南部傾斜,仙霞嶺余脈從東北向東南環繞東部邊境,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90餘座,其中位於東北部的營盤尖,海拔1664米,為本縣最高峰。山地面積412.36萬畝,佔全縣總面積81.26%,耕地面積58.49萬畝,佔全縣總面積11.53%。縣境中部由大片燕山期花崗岩組成了低山丘陵,經河流下切侵蝕,形成許多寬谷盆地。土壤大部分屬 浦城縣電子地圖
[2]閩西北低山谷盆紅壤、灰泥田土壤。仙霞、武夷兩山余脈交接於境北低山丘陵,漁梁嶺為閩江水系與信江水系分水嶺。境內河流溪澗為閩江、衢江、信江三江源頭。幹流南浦溪,為閩江源頭,發源於縣北柘嶺,縣南出境,注入建溪,匯流閩江;東北部山地為浙江省錢塘江等集流區;西北的盤亭溪、古樓溪流入江西信江。全縣水域面積15.5萬畝,占總面積3.05%。全縣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31.213億立方米,水電理論蘊藏量25.08萬千瓦。主流南浦溪自北向南貫流全境,全長189.2公里,流域面積2817.39平方公里。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降雨量1780.2毫米,年均日照1893.5時,年均氣溫17.4℃。 據2000年10月前數據,全縣東西寬61公里,南北長87公里,全縣疆域面積為3383.02平方公里,為全省土地總面積12.40萬平方公里的2.73%,管轄面積3387.02平方公里(疆域面積減去外縣插花面積,加上在外縣的插花地和飛地面積),與建陽市並列為全省第三大縣。2000年10月底完成法定邊界線勘定任務,據新勘界,縣行政區域邊界線全長455.55公里。其中省際界線240.95公里,省內縣際界線214.6公里。 一、福 浦城縣
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浦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古閩越文化發源地。評為2005年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貓耳弄山商代古窯群遺址,為中國早期陶器製造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浦城於東漢建安初年(公元196年)置縣,至今已有1811年,歷史上出過8個宰相、20個尚書、4個狀元、172個進士。縣境內山水秀麗,旅遊資源較為豐富,主要以浮蓋山、匡山、九石渡等為著。歷史名人江淹、陸游、朱熹、徐霞客、林則徐等曾在浦城工作和生活,譜寫了大量廣為流傳的佳作。 二、三省七縣結合部。浦城是福建的「北大門」,自古為中原入閩第一關,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和江西省的廣豐縣接壤,與本省的建陽市、武夷山市、松溪縣毗鄰。全縣轄19個鄉鎮(街道)、296個村(居),現有人口40.79萬人。 三、 浦城縣交通地圖
[3]「八山半水分半田」。全縣區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為我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地面積43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15萬畝,是全國、全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林業用地面積40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3.1%,林木蓄積量981萬立方米,是中國南方林業重點縣。四是山延兩脈、水注三江。縣境西北為武夷山脈的延伸,東北則為仙霞山脈的延伸。浦城屬三江源頭之一,境內溪水分別流入閩江、長江和錢塘江。205國道縱貫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線橫貫東西,小浦線、古二線連接東北、西北,建設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是京台高速入閩第一站,是海西區連接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 四、除石陂鎮、水北街鎮等少數鄉鎮通行閩北方言,其餘大部分地區通行吳方言浦城話。 浦城的丹桂 浦城被譽為中國丹桂之鄉,福建浦城丹桂系中國桂花優良品種之一,當地俗稱紅木樨,屬木樨科木樨屬(Osmanthus)丹桂品種群(Aurantiacus Gro up),主要品種為大葉丹桂。其可考歷史可追溯到2500年以上,源遠流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桂花的記載。春秋戰國時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在《九歌》中詩句:「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其中桂漿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釀制的美酒,這是現可考的最早提掛花和桂花酒的文字。必須說明的是,公元前334-前223年,浦城隸屬於楚國,歲有進貢,楚人屈原正處這個時期。戰國時(公元前256-前221年)典籍《山海經·南山經》(作者多人、佚名)提到「南山之首曰昔隹 山,其首招搖之山多桂」。「南山」泛指南方之山,這是最早提到桂花產地的文字。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中提到:「江南出枏、梓、姜、桂……」(中華書局版本第3253頁),這是正史中最早提到產桂的文字。西漢元帝(公元前49-前34年)前後,劉歆撰《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獻奇花異木兩千餘種,其中木陶 桂十株」。又記:「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後在上林苑中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百株。大多枯死,桂花幸活」。這是記載移種桂花的最早文字。據司馬遷《史記·東越列傳》(卷114)記載:武帝破南越時,東越王餘善駐浦城,建有行宮和浦城、臨江城、漢陽城3個軍事城堡,趁機反漢。元鼎六年,武帝派四路兵馬討伐。次年,餘善兵敗被滅。於是天子「詔軍吏皆將其民徙江淮間,東越地遂虛。」武帝此時正大建扶荔宮,有可能令越人移植去北方缺少的桂花樹。以上這些關於桂花的產地、種植、利用等方面最早的文字記載,其涉及地域都與浦城有關。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江淹被貶為吳興(浦城舊名)令,在任3年酷愛縣內山水,留下詩賦10餘篇。其中多首吟及桂花。江淹在騷《雜詞·悅曲池》中韻道:「北山兮黛柏,南江兮赤頁 石。赤頁 峰兮若虹,黛樹兮如畫……桐之葉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此疑吟浦城九石渡之景勝。「桂之枝兮刺天」贊賞桂枝向上,與上句對應,可想像到浦城桂樹之盛。2003年,浙江大學植物學教授餘明堅來浦城考察桂花時就指出:桂花樹冠直徑在3米以內時,桂枝都筆直向上,這是大葉丹桂的特點。江淹在《雜詞·愛遠山》中雲:「香枝兮嫩葉,翡累兮翠疊」,在《青苔賦》中雲:「假青條兮總翠,借黃花兮舒金」。都是吟桂花之佳句。郭沫若詩《廣寒宮》中就用「香枝」借代桂枝。江淹名詩《遷陽亭》中雲:「萬古通漢使,千載連吳兵」;「桂枝空命折,煙氣坐自驚」。是江淹在遷陽(今仙陽)重鎮觸景生情之句。江淹這些詩賦出自距今1530年前,是至今最早的浦城桂花詩賦。可見當時浦城桂花樹種植之多,說明浦城種植桂花樹起始時間遠在南北朝之前。 唐貞元元年(785年)前後,閩南莆田人林披的兒子林藻、林蘊進京趕考,途經浦城縣折桂嶺(又稱五顯嶺,古代閩入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嶺南步高亭牆壁上,林藻作詩《折桂嶺》言志。詩中雲:「弟兄各折一枝桂,還向嶺頭聯影飛」。結果兄弟先後中舉,史稱「郡人舉進士自藻始」。貞元中,林藻累官殿中侍御史。林披子9人俱官刺史,號九牧林家,浦城九牧村名也由此來。傳說折桂嶺有一片桂花林,九牧成為出人才的福地,是桂樹兆祥。此後,晚唐詩人、林藻的同鄉莆田人黃滔亦慕名來游浦城,留下《送君南浦賦》的千古絕唱,收入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賦中雲:「郊天路口,愁攀夾渡之柳條;采蕨山前,忍看解維之桂楫」。桂樹木質細密,堅硬柔韌,自古浦城人用之做船楫、扁擔,可見當時桂樹之普遍。此後,黃滔於唐乾寧(894-896年)中進士,他作《寓題》詩雲:「損生莫若攀丹桂」。民間傳說在浦城折桂很神。 宋朝嘉佑二年(1057年),浦城人章衡狀元及第,官直集賢院。他回鄉捐修祖祠資福寺(距烏陰橋3公里),作《題資福寺》詩雲:「文昌耿耿星常現,桂籍巍巍世不空」。自豪浦城章氏世代及第(出狀元2人,進士20餘人),「桂籍」指其科舉門第,也可視為出桂之祖籍。章衡中狀元時,宋仁宗皇帝(趙禎)作《賜狀元章衡詩二首》,其中詩句:「靈鰲振處千山動,丹桂開時萬里香」。古詩講究用典,「靈鰲」是實指章衡前六世祖章仔鈞墳前的鰲頭山(在浦城蓮塘鎮余樂村)。「丹桂開時萬里香」中的「丹桂」就可能也是實指,是皇帝已聞章衡家鄉是丹桂之鄉所作的感慨。這首詩是歷史上最高端人物吟及浦城丹桂了。另外,宋仁宗的這句詩中所謂的丹桂,並非詩人濫用「丹」字修飾桂花,不可能把銀桂、金桂說成丹桂。這里出現的丹桂應真實指現在概念的丹桂。這是記載丹桂品種的較早文字。南宋時浙江天台人陳景沂著《全芳備祖》(1256年)上下集,記花果草木,「多有他書不載,可資考證」,是一部花木記載較全的書,他輯錄《爾雅》中的一段文字:「梫木,桂樹也,一名木樨。花淡白,其淡紅者謂之丹桂;黃花者能子。叢生岩嶺間」。其間「丹桂」的文字比宋仁宗賜狀元詩晚出200年。南宋錢塘人吳自牧著《夢梁錄》和清乾隆《浙江通志》等記載:宋高宗南渡,建都臨安後,曾在德壽宮賞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見木樨忽變紅色,異香,而把接本獻上,高宗雅愛之。桂花研究界的多位專家都認為這可能是丹桂出現的最早記載。但是,宋高宗(趙構)南遷建都於公元1127年,也比宋仁宗(趙禎)賜狀元詩晚出70年。 從歷史記載來看,桂花花色因芽變產生,銀桂出現較早,金桂出現較晚,而丹桂出現最晚。因此從品種的演化規律來看,金桂品種群比銀桂品種群進化,而丹桂品種群最進化。根據古代詩文對桂花的描述可知,在唐朝和唐以前,栽培的桂花主要為銀桂類,唐詩幾乎無一例外地將桂花色描述為白色。宋朝出現很多關於黃色桂花的描述,如楊萬里詩:「西風半夜散麩金」;范成大詩:「金粟枝頭一夜開」;鄧志宏詩:「連雲老桂入新黃」等,說明北宋桂花以黃色金桂為主,且被世人喜愛。宋代女詞人李清照(1084-約1151年)的詠桂詞《鷓鴣天》雲:「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在她看來,似乎桂花只有輕黃,沒有深紅。確實,丹桂的描述在南宋才有,而且品種少而珍貴。而北宋(公元960-1125年)中期宋仁宗就詩寫丹桂,因此這時的丹桂確屬罕見。 浦城有著桂花生長的良好地理、自然條件。據近幾年來桂花研究專家的最新成果顯示:「桂花適生於我國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地區」,「因為桂花在每年秋季開花前夕,要求有一段低於24℃的冷涼濕潤氣候;另在入冬後,還要求有一段0-10℃的相對休眠期,以孕育來年的花芽」(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楊康民編著《中國桂花集成》第九頁)。浦城是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水熱條件好,桂花秋季開花前有一段典型的低溫濕潤氣候,當地人稱「凍木樨」,再往南100公里,就沒有這種現象,北面的杭州氣候與浦城十分相似。因此,浦城具有桂花生長和進化的良好條件,有可能較早出現丹桂品種。 浦城種植桂花的資料照理在古代的縣志中應有所記載。據現有文獻可考,浦城早在隋唐時期有圖經,最遲自宋有縣志,但均失傳。至今保存完整、時間最早的縣志即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縣志》,在其卷十一《土產·花品》和《土產·木品》兩處均記載產桂,惜古志精煉,未記其詳。其後清順治、乾隆兩部縣志物產卷均記產桂。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新修浦城縣志》物產卷有較詳的記載:「木樨,邑有白、黃、紅諸色,其逐月花者名月桂。」在風俗卷又記:「除夕換門神春聯,蒸歲糕,釀紅酒。」歲糕蒸熟後都要撒上一層紅木樨(花),紅酒釀造時,也添加紅木樨,均為增紅添香,徵兆喜慶吉祥。這些做法世代相傳,惜志書簡略未記。浦城自古還有一特有風俗是外地絕無僅有,而在浦城則是家喻戶曉,無一例外的,那就是用木樨糖茶待客。家中,正月每逢客人,或平日有來訪的遠客、稀客、貴客,主人都要敬獻一盅木樨茶,用早在秋天精製封藏的紅木樨糖(開水氽過白糖浸漬的丹桂花)沖下開水,杯中綻開艷麗如丹的花瓣,散發出沁人心腑的芬芳。當代浦城人,原港台都市報總編祝文善、廈門教育學院副院長沈世豪都為此有專文發表問世,但外地專家編著的桂花集成、大全之類,記載的桂花茶僅是茶葉加桂花的製品。確實,就浦城相鄰縣市也沒有製作木樨糖和木樨茶待客的習俗。從這些事實可證明桂花糖是浦城特有的桂花加工食品,獻木樨茶是浦城特有的風俗。 明清時期的浦城,丹桂的種植已相當普遍,城裡的房前屋後,鄉下的田頭地尾,野外的山麓河畔,都有丹桂的常綠樹姿,金秋飄香,幾乎達到遍山漫野的地步。清浦城人孫振豪(字汝西)為官歸里,築廬郊外,親家鄭天錦作詩慶賀。詩中雲:「小築精廬附郭宜」、「階下桂蘭森競秀」,可見房前種桂之多。浦城縣城東仙樓山,古稱越山,是城區之枕山(浦城舊街道呈美女軀干形,仙樓山是頭上方的枕頭),山中有一景稱西靈沼,是呈曲池狀沼沚,在仙樓山西麓,址今存。舊時,沼中凸起一石,上有用隸書刻「西靈沼」3個字,字義或許是取《楚辭·劉向〈九嘆〉》中「朝西靈於九濱」即召西方之神;或許是因秋位在西,特指秋神。總之有召神之意,神就神在沼上有棵巨大的丹桂樹,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稱:「上有丹桂甚巨,數百年物也。」遮天蔽日,中秋花開,滿城香飄,邑人視之為桂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縣南浦書院主講陳焯作《越山紀勝》,其中詩《西靈沼》雲:「沼西靈石浮,丹葩秋照灼。直疑鷲嶺來,桂子飄然落。」前任浦城署縣、時任南平通守譚垣過浦城,作和詩有句:「獨占叢桂陰,天香自開落」。後又有詩人鄭潭作和詩雲:「丹桂生秋風,其華亦灼灼」。孫霖作和詩雲:「靈石有天葩」等綿綿不斷。雖時遷物佚,仍可想像當時古桂之巨大,甚稱浦城一絕。 民國31年(1942年)春夏,侵華日軍發動浙贛戰役,日本飛機頻繁轟炸,公路沿線的桂花樹遭到毀壞。接著國民黨軍敗退,幾十萬軍隊駐扎浦城。一些無軍紀的傷兵,砍伐駐地附近的風景林,其中一些桂樹遭殃。解放後最近十幾年,因各地城市大規模建設,競相以丹桂樹綠化城市。 所,浦城丹桂倍受商家青睞,連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國家大型建築也有意購植浦城丹桂。於是在浦城周邊臨時建起10餘家園林苗圃,專門爭相購取浦城古桂或大型桂樹,粗略估計被運出者不下兩千棵。這一方面,說明浦城丹桂確實名揚國內,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浦城的生態資源。盡管如此,浦城縣桂花、特別是丹桂仍然在國內占優勢地位,現有桂樹不下15萬棵,丹桂培育規模超過2萬畝,數以千計的古桂花樹仍在境內茂盛生長。在浦城臨江鎮水東村楊柳尖自然村一村民家的房前大空坪上,生長一棵古丹桂,當地人稱九頭丹桂王。樹高15.6米,冠幅18米,覆蓋面積230平方米。此樹基部0.5米處分生主幹9枝,9枝主幹在1.5米處又各分別生長出2個分枝,形成龐大樹冠。金秋時節,桂花飄香,滿樹桂花紅似火,近看是九龍戲珠的壯麗景觀,遠眺就像個大紅球。九頭丹桂王的樹齡已被專家測定為1100年以上,以「唐桂」被列入《中國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古丹桂單株直徑最大的,除前不久被賣掉的富嶺鎮里源村一棵直徑為1.4米的丹桂王外,現當數富嶺鎮靖坑村一棵,胸圍3.8米,直徑1.2米,同地另一株胸圍3.1米的次之。其樹齡待測定。 浦城縣領導班子對浦城桂樹保護發展高度重視。1989年7月21日浦城縣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列桂花為浦城縣花。2003年縣政府把丹桂納入全縣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設規劃。2007年1月11日,浦城縣申報「中國丹桂之鄉」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批准並正命名。浦城作為丹桂之鄉已為國家所認可,浦城丹桂保護和發展的前景一定會更美好 浦城的丹桂
按照 浦城縣衛星地圖
[4]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規定,據縣人口普查辦公室計算機匯總數據,2000年11月1日零時登記的全縣常住人口為32萬1272人。縣內戶口居住在縣外的人口8萬9469人;而戶口在縣外(含縣外、省內和省外),普查登記時在縣內居住的人口為8967人。二者相抵凈流出8萬0502人。按同口徑,全縣人口為40萬1774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38萬5566人增加1萬6208人,增長4.20%,平均每年增長0.42%。這次普查登記總人口中,漢族人口31萬8244人,佔99.06%;其他民族人口3028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2937人增加91人。 據縣統計局統計,2005年年末全縣總戶數11萬6225戶,總人口41萬0109人,其中男性21萬4121人,女性19萬5988人,18歲以下8萬4322人,18—35歲11萬0656人,35—60歲16萬1797人,60歲以上5萬3334人
建安元年(196) 漢閩越王余善臨柘溪之濱築城曰浦城 屬會稽郡 永安三年(260) 改吳興縣 屬建安郡 隋代 並縣 並入建安縣 唐武德四年(621) 復置成縣 改名唐興縣 武後天授二年(691) 改縣名 改武寧縣 神龍元年(705) 改縣名 復名唐興縣 天寶元年(742) 改縣名 定名浦城 歷屬永安軍、建寧軍、建寧路 歷屬建寧府、建安道 1932年 方誌敏率紅十軍攻克浦城 建立浦城縣蘇維埃政府 1949年5月13日 解放 歷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 歷屬建陽地區、南平地區、南平市
置縣必設治所,治所即地方長官辦公官署,俗稱衙門。浦城治所開始設在何處?後又有何變遷?該記此事的早 浦城縣縣長 陳國發
期浦城縣志已經失傳。至今保存完整,最早的縣志是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縣志》。該志書卷首《縣治圖》中表明,衙門在光祿街東即今天縣政府大院所在位置。該志卷二《縣治》記載:「浦城縣始置於漢建安中,名漢興。至唐天寶元年改為浦城。歷代以來,治所不移。」如此看來,自建縣以來,縣治所一直設在今天縣政府大院位置,歷代末變。 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編《新修浦城縣志·城池》中,以小號字注的形式,對浦城縣城地址不變提出疑問說:「今距縣五里東鄉後陽(今萬安鄉村頭村後洋自然村,土名石牌),土人雲即浦城縣地,城基及縣治教場遺址猶存,非數百年間迭有遷徙歟?」這只不過是先人傳說和推測,尚有待於文獻和考古的新發現來證實。該志《古跡》卷中又記:「三國吳吳興館:在縣治北隅皇華山麓,吳永安(258—264年)中改縣為吳興建。」因皇華山在現縣城浦城一中校園內,這就說明,最遲在三國吳永安時(可能更早),縣城包括縣治所,已在現在位置。 對 浦城縣農業
於上述明朝和清朝兩部縣志中對治所位置略不同的說法。我認為在沒有其他文獻多證和考古發現的情況下,寧可相信相對較早的縣志即明朝萬曆志說法,「歷代以來,治所不變」,置縣以來,治所就在現縣政府大院位置。因為較早縣志,更接近事物起源的時間,而且那時可能見到早期的浦城縣志。 歷史上浦城治所選址主要根據地理、陰陽。據清嘉慶《新修浦城縣》說:「昔人相陰陽,觀流泉,建署於此。」民間傳說主要有三:一是面對官印。治所坐北朝南,正對南浦溪南面一座圓形山包,那座山包像征官印。二是風水之地。東面橫山崗猢猻井泉流源源不絕而來;治所前又可塑見南浦溪水東來,不見其去;南浦溪有龍(一說形如龍,溪有龍潭),遇回龍山(治所對面偏東向山頭);回頭所向位置。三是首腦部位。按明萬曆志記載浦城縣城街道12條,主要街道構成如人仰卧形狀,世稱美女形。仙樓山是枕頭,故又名枕山,衙前如首,市心街(今愛民路)如頸,鐵治街(今皇華山南路)和小路邊街(皇華山中路)如兩手,大市街如胸,從大市街分前街(今勝利路)和後街(民主路)如兩腿。兩腿叉間有清水井,每月水變黃一次。明萬曆志稱:「浦治處山川形勝,厚下安宅,息事寧人。」縣城至街人字形布局就有「寧人」的意思。縣治所位於首後的腦部,當時有特別重要意義,所以歷代不敢移動。 舊志 浦城縣煙草公司
稱縣治所建築「規模閎闊,堂宇崇深,蓋其由來久矣」。年代久遠,也在原地屢圯屢修,自南宋以來,重大修葺的就有多次。宋紹興元年(1131年)全毀於戰火,紹興四年重建。至元十一年(1274年)重修。明洪武元年(1368年)增建,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增建。正統十四年部分毀於火,景泰二年(1451年)修建。清順治七年(1650年)重修,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大堂。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堂火災後重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西廳毀後重建。道光三十年(1850年)頭門失火重建。咸豐八年(1858年)毀於戰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 民國30年4月15日10時日軍飛機投彈炸毀大堂。1952年改東廳建土木結構西式平房即今縣政府大院門內東側信訪局等一座,佔地面積近300平方米,為解放後縣政府第一座辦公樓,縣政府內設機關全部在此辦公。1956年建縣人民委員會辦公廳,兩層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即今人大、政協辦公樓。同時建土木結構大會室一座。1965年在大門內西側辦公室平房一座,磚木結構,佔地近300平方米。同時建縣人民委員會(辦公樓),三層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即今人事局、農辦等辦公樓。1971年4月中共浦城縣委設在縣人民政府大院。1980年改建縣政府大門,1981年在新建縣委辦公大樓,四層混泥土結構,佔地面積約400多平方米。因院辦大會室已成危房,2005年下半年建大會議室一座,鋼筋簡易結構,可容納百人座位。至此政府大院建築初具規模。
2 福建省浦城縣萬畝油菜園
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1.4億元,增長14.3%,是10年來增幅最高的年份;三次產業結構為33.50∶30.30∶36.20。財政總收入2.6億元,增長26.23%,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目標,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73億元,增長34.1%,創歷史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億元,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7億元,增長14.3%。實際利用外資3120萬美元,增長8%;外貿出口4851萬美元,增長10.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9.1元,增長20.35%;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元,增長13.3%。銀行存款增長14.84%,貸款增長38.32%。城鎮登記失業率3.37%,人口自然增長率6.3‰,年末戶籍人口41.46萬人。 2009全縣生產總值54.93億元,增長13.6%。財政總收入突破3億元大關,增長4.93%;地方級財政收入2.10億元,增長4.9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5.91億元,增長19.2%;農林牧漁業產值25.64億元,增長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32億元,增長26.3%。實際利用外資3605萬美元,增長5.0%;外貿出口6750萬美元,增長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79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5元,實際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6107元,實際增長7.8%。城鎮登記失業率3.52%。年末金融各項存款余額52.39億元,增長20.28%;貸款余額26.95億元,增長19.99%。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1.5%,二氧化硫減排15.5%,化學需氧量減排26%。
工業經濟
全年工業總產值31.5億元,增長19.41%。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96家,實現產值23.61億元,增長29.0%;生物化工、輕工輕紡、林產加工、食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群」完成產值21.46億元,增長28.8%。市、縣聯合開發的榮華山產業組團完成總規編制和102公頃土地徵用;浦城工業園區二期A區基本實現「三通一平」,入園企業32家,其中19家規模企業實現產值5.78億元,上交稅收2260萬元;浦潭正大新區年產1000噸鹽酸金黴素項目建成試產。依法實施國有集體企業退城進園、土地收儲、職工改制同步展開的「三合一」改革,財政投入2728萬元,整體打包贖回1.56億元債權;投入1236萬元完成縣閩北制葯廠、織布廠、燃料公司改革。
農村經濟
全年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1.57億元,增長6.4%。糧食、煙葉、竹木、畜禽、菌菜五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其中糧食總產21.92萬噸,收購煙葉10.06萬擔。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成功申報「中國丹桂之鄉」。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53家,實現產值9.68億元,增長44%。農村工作機制不斷創新,選聘農村「六大員」2893人。啟動實施國有農(林)場稅費改革,全面完成鄉村債務清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
項目開發
全年共開發項目223項,其中工業項目172項,完成投資11.56億元。山海協作項目實際到資10.97億元,增長33.54%。浦南高速公路浦城段89.03千米路基全面成型,順接工程全面完成;省道302線浦城段47千米拓寬改造工程投入4000萬元,路基成型18千米;龍浦高速公路獲省上批准立項,完成「工可」評審。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入5292萬元,硬化路面143千米,建設農村五級客運站4個、客運候車亭104個,新開通27個行政村客運班線。總投資3.7億元的220千伏丹桂輸變電工程和九秋、九牧2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投資1.2億元。
城市建設

Ⅸ 「浦」 有何意思



形聲詞

指池、塘、江河等水面

江河與支流的匯合處

網路里的



〈名〉
(形聲。從水,甫聲。本義:水濱)
同本義 [riverside]
浦,瀕也。——《說文》
率彼淮浦。——《詩·大雅·常武》
江浦之橘。——《呂氏春秋·本味》
望涔陽兮極浦。——《楚辭·湘君》
召洛浦之宓妃。——張衡《思玄賦》
又如:浦淑(水邊的美女);浦帆(水濱的帆船);浦漵(水邊);浦鷗(水邊的鷗鳥);浦灘(灘岸)
指池、塘、江河等水面 [water surface]。如:浦月(謂江河水中之月);浦嶼(水中小島)
江河與支流的匯合處 [the confluence of tributary and river]
還為越王禽於三江之浦。——《戰國策·秦策》
又如:浦口(小河入江的地方);浦海(江河的入海口)


ㄆㄨˇ
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
姓。
鄭碼:VFB,U:6D66,GBK:C6D6
筆畫數:10,部首:氵,筆順編號:4411251124
浦姓的來源:
一 姓氏源流
浦姓出自姜姓,是西周時期姜太公的後代。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人有奔於晉國的,做了晉國大夫。因為被封於浦,於是以浦作為姓氏,稱為浦氏。
二 遷徙分布
浦姓的望族居住在京兆(今天的陝西長安東)。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1 京兆郡:《郡望百家姓》記載:浦氏望出京兆郡。即是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天陝西省西安至華縣一帶。
2 廣平堂:三國時期浦仁裕著有《廣平記章》15郡。
四 歷史名人
1 浦源:明代畫家,無錫人。在福建游歷,與林鴻輩號為「十才子」。
2 浦鏞:明代監察御史,字廷用,上元人。成化年間擢升建寧知府,以清廉節儉
為治,人們很景仰它。
3 浦仁裕:三國時期魏國學者,著有《平章記》十餘卷。
5 浦南金:明代唐府教授,字伯兼,嘉定人。嘉靖舉人。博學多才,喜好古文,
擢升國子助教。死後沒有留下一點值錢的遺產。著作有《詩學正宗》。

Ⅹ 浦城縣的名人

浦城於東漢建安初年(196年)置縣,歷史上出過8個宰相、20個尚書、侍郎21人、4個狀元、172個進士。
見載於「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者29人。歷代名人之佼佼者:宋有《文苑英華》的主要編纂者、文學家楊徽之,文學家、「西昆體」詩派倡導者、《冊府元龜》總纂楊億,宋代福建人第一個任宰相的章得象,「王安石變法」實際主持人章惇,王安石變法的重要謀士章悅,政治家吳充 、吳育兄弟,徐應龍、徐榮叟、徐清叟父子,軍事家章楶,軍事理論家、中國第一個武博士何去非,藝術家章友直,理學家詹體仁,理學家、政治家真德秀;元有詩歌四大家之一的楊載;明有外交家潘賜;清有閩派古琴代表祝桐君,清代福建人第一個任尚書的祖之望。民國期間,浦城籍將軍級人物有4人,廳局級6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國度量衡局局長、化學家、度量衡專家吳承洛。
練山甫,字補之,宋浦城人,萬姓統譜記載,年十五能挽強弓,補國孜後補武學,因論弓箭法,忤神宗,罷歸。後登第調涇源路總管,司教閱官,以功累官武德大夫。
練性敏 ,又名練繪,字質夫,宋浦城,人少同楊時遊程頤之門,頤甚器之。宋徽宗三年(1103)進士,浮沉州縣,恬然安之,惟以扶翼名教為己任,官至奉議郎。
練達 ,字大享,新凎人,明朝,練子寧之侄,由福建浦城教諭,升任嘉定知縣,是時,因練子寧在靖難滅族誅連,與妻投瀏河而死。

閱讀全文

與浦城出了什麼美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424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16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85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95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743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728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2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01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65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72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9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554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501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31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74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129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22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883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020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