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四大美女各是哪國人,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貂蟬 (閉月)
東漢末年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楊貴妃(羞花)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號太真,唐朝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734年).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西施(沉魚)
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 (今浙江一帶)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西施根據傳說在吳亡後和心愛的人范蠡駕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終;還有一種說法是吳亡後被沉溺於江中,其實由於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但人們普遍流傳的版本更傾向於前者,那麼,西施無疑是四大美女中最幸福的一位。
王昭君(落雁)
西漢時期南郡秭歸人 (湖北省興山縣)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 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
⑵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出生地分別在哪如今的哪些的地區
一、西施(生卒年不詳,一說卒於前473年),一作先施 ,本名施夷光 ,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句無薴蘿村。即如今的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之美譽。其中的「沉魚」一詞,講述的就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
參考資料:網路-西施
參考資料:網路-王昭君
參考資料:網路-貂蟬
⑶ 網上說的越女指什麼
越女,是漢語詞彙,出自《文選·枚乘<七發>》,解釋為越地美女。
1.古代越國多出美女,西施其尤著者。後因以泛指越地美女。
《文選·枚乘<七發>》:"越女侍前,齊姬奉後。"劉良注:"齊越二國,美人所出。"
金·元好問《後平湖曲》:"越女顏如花,吳兒潔於玉。"
魯迅《贈人》詩之一:"明眸越女罷晨妝,荇水荷風是舊鄉。"
2.專指西施。
清·魏禧《靈岩雜詠》:"應知越女傾吳國,不比楊花覆白蘋。"
3.指越國一善劍女子。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越有處女,出於南林。越王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號曰越女,命教軍士。當時皆稱越女之劍。
漢·王充《論衡·別通》:"劍伎之家,斗戰必勝者,得曲城、越女之學也。"[1]
⑷ 酉施在越國的哪個地方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
⑸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是指誰分別來自於哪個省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別是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四大美女當中的西施是浙江諸暨人。王昭君是湖北宜昌興山縣人。貂蟬是山西忻州人。楊玉環是廣西容縣人。
古代的四大美女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歷史上有很多關於他們的故事,他們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一直以來,很多學者都在研究他們究竟來自於哪個省哪個地方,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羞花之貌就是楊貴妃,據說楊貴妃當時喝醉了,然後非常思念家鄉,所以摸了一朵花,花瓣立刻收縮起來。當時被宮女看見,宮女就說楊玉環比花都美,花兒都害羞地低下頭了。 楊玉環是廣西容縣人,容縣是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其實對於楊玉環的老家是哪兒的爭議比較大,有人說是四川省成都市,有人說是陝西華陰市,不過根據相關研究,大家覺得他來自廣西省容州縣可能性是最大的,因為他喜歡吃荔枝。
以上就是關於四大美女的介紹以及他們來自的省份。
⑹ 天美人自西方來是指哪個女人
天美人自西方來是指:西施。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句無薴蘿村(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薴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傾國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之美譽。其中的「沉魚」一詞,講述的就是「西施浣紗」的故事。
西施,子姓施氏,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薴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
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西施世居越國薴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
⑺ 四大美女出自哪個省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別來自於:
西施是春秋時期的越國人,越國就是今天的浙江附近,西施具體是浙江諸暨人。西施為什麼能成為四大美女,相傳西施在溪邊洗紗,由於西施太漂亮了,河裡面的魚都被美麗吸引了,最後都忘記了游動,沉入了這個湖地了。
王昭君是西漢時期的南郡秭歸人,拿今天的地方來換算的話,那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王昭君是西漢時期西漢和匈奴的和親宮女,為當時的分裂和戰亂做了很多貢獻。
貂蟬這個人在歷史存在不存在有爭議,今天不說她的存在不存在真假,我們只說她的出生地。貂蟬根據相關的資料記載是山西並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忻州人。貂蟬的故事就不說了,美人計就是出自於她這里。
楊玉環的故鄉爭議就大了,分別有:虢州閿鄉(今河南省靈寶市)、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市)、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蜀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容州(今廣西省容縣)。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⑻ 四大美女西施故鄉是哪裡
西施的故鄉是浙江諸暨薴蘿村(越州培公故鄉)。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越州培公故鄉)。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
越諸暨薴蘿村鬻柴者有女,因居村西,故稱西施,一作先施,小字夷光。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減半分則瘦,為古今美人第一,西施一詞遂為美女之代稱。西子病心而顰,村東醜女見而美之,亦捧心而效顰,富人見之,閉戶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東施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此即東施效顰之典。西施常浣紗於水上,魚為之沉,故有沉魚之說,世人因名其溪。越君勾踐圖復國,以吳王好色,乃用范蠡謀,徧訪國中美色,得西施,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乃獻於吳王夫差。吳王嬖之,日事游樂而廢朝政,親佞幸而遠賢良,終至國破身亡。吳既滅,勾踐以西子為亡國尤物,浮西子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鴟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鴟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沈西子以報(伍)子胥之忠。
《墨子》曰:「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自古至今,以女色亡國者,世皆罪於女,惟西子例外,無人將其比之妹喜、妲己、褒姒之流,是西子之幸,或三女之不幸?
崔道融《西施灘》雲:「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羅隱雲:「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王維《西施詠》雲:「艷色天下重,西施甯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曰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珠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驕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魚玄機雲:「吳越相謀計策多,浣紗女神去相和。一雙笑靨纔回首,十萬精兵盡倒戈。」
皮日休《館娃宮懷古》雲:「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盧摯《西施》雲:「建姑蘇百尺高台,貪看西施,杏臉桃腮。月暗錢塘,不提防越國兵來。吳王冢殘陽暮靄,伍員長文老樹蒼苔。范蠡賢哉,社稷功成,煙水船開!」明姚綬詩雲:「西施昔日浣紗津,石上青苔思殺人。一去姑蘇無復返,岸旁桃李為誰春?」
今蘇州城西有館娃宮、一劍涇、玩月池、響屧廊、西施洞等遺跡。諸暨薴蘿村有西子祠,田錫山撰聯雲:「決報吳心,成沼吳功,夫婿五湖舟,坐笑先機文種味;以傾國貌,洗辱國恥,女兒百世祀,若論配饗木蘭宜。」
⑼ 越女 指的什麼啊
【人物簡介】
春秋時女劍術家。越國人。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越有處女,出於南林……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就之術。…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幾手戰道,內實精神,外示定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王即加女號曰越女。」越女論劍術,闡明了其中動與靜、快與慢。攻與防、虛與實、內與外、逆與順、呼與吸等矛盾雙方的關系。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劍伎之家,斗戰必勝者曲城越女之學也,兩敵相遭,一巧一拙,其必勝者有術之家也。」
越女就是趙處女
卅三劍客圖《卅三劍客圖》又名《三十三劍客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木版畫。金庸曾為其作傳。「趙處女」是《三十三劍客圖》的第一圖。當代著名作家金庸曾據此編寫成短篇小說《越女劍》,成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的第十五部武俠小說。
在《越女劍》中,《卅三劍客圖》中的「趙處女」化名阿青,她以竹枝為劍,斗敗白猿。從而引發了一段吳越爭霸中的傳奇插曲。
【「趙處女」的由來與歷史傳奇】
江蘇與浙江到宋朝時已漸漸成為中國的經濟與文化中心,蘇州、杭州成為出產文人和美女的地方。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吳人和越人卻是勇決剽悍的象徵。那樣的輕視生死,追求生命中最後一剎那的光彩,和現代一般中國人的性格相去是這么遙遠,和現代蘇浙人士的機智柔和更是兩個極端。在那時候,吳人越人血管中所流動的,是原始的、獷野的熱血。吳越的文化是外來的。伍子胥、文種、范蠡都來自西方的楚國。勾踐的另一個重要謀士計然來自北方的晉國。只有西施本色的美麗,才原來就屬於浣紗溪那清澈的溪水。所以,教導越人劍法的那個處女,雖然住在紹興以南的南林,《劍俠傳》中卻說她來自趙國,稱她為「趙處女」。
但一般書籍中都稱她為「越女」。
《吳越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其時越王又問相國范蠡曰:『孤有報復之謀,水戰則乘舟,陸行則乘輿。輿舟之利,頓於兵弩。今子為寡人謀事,莫不謬者乎?』范蠡對曰:『臣聞古之聖人,莫不習戰用兵。然行陣、隊伍、軍鼓之事,吉凶決在其工。今聞越有處女,出於南林,國人稱善。願王請之,立可見。』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
「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曰: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多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名)竹,竹枝上頡橋(向上勁挑),未墮地(『未』應作『末』,竹梢折而跌落),女即捷末(『捷』應作『接』,接住竹梢)。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見越王。越王問曰:『夫劍之道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侯,竊好擊劍之道,誦之不休。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看上去好像溫柔的女子,一受攻擊,立刻便如受到威脅的猛虎那樣,作出迅速強烈的反應)。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彷彿,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王即加女號,號曰『越女』。乃命五板之墮(『墮』應作『隊』)高(『高』是人名,高隊長)習之教軍士,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吳越春秋》的作者是東漢時的趙曄,他是紹興人,因此書中記載多抑吳而揚越。元朝的徐天祜為此書作了考證和註解,他說趙曄「去古未甚遠,曄又山陰人,故綜述視他書紀二國事為詳。」
書中所記敘越女綜論劍術的言語,的確是最上乘的武學,恐怕是全世界最古的「搏擊原理」,即使是今日的西洋劍術和拳擊,也未見得能超越她所說的根本原則:「內動外靜,後發先至;全神貫注,反應迅捷;變化多端,出敵不意。」
《藝文類聚》引述這段文字時略有變化:「(袁)公即挽林內之竹似枯槁,末折墮地。女接取其末。袁公操其本而刺處女。處女應,即入之。三入,因舉杖擊袁公。袁公則飛上樹,化為白猿。」
敘述袁公手摺生竹,如斷枯木。處女以竹枝的末梢和袁公的竹桿相鬥,守了三招之後還擊一招。袁公不敵,飛身上樹而遁。其中有了擊刺的過程。
《劍俠傳》則說:「袁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槔,末折地,女接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女。女因舉杖擊之,公即上樹,化為白猿。」
「桔槔」是井上汲水的滑車,當是從《吳越春秋》中「頡橋」兩字化出來的,形容袁公使動竹枝時的靈動。
《東周列國志演義》第八十一回寫這故事,文字更加明白了些:
「老翁即挽林內之竹,如摘腐草,欲以刺處女。竹折,末墮於地。處女即接取竹末,還刺老翁。老翁忽飛上樹,化為白猿,長嘯一聲而去。使者異之。
「處女見越王。越王賜座,問以擊刺之道。處女曰:『內實精神,外示安佚。見之如婦,奪之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捷若騰兔,追形還影,縱橫往來,目不及瞬。得吾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大王不信,願得試之。』越王命勇士百人,攢戟以刺處女。處女連接其戟而投之。越王乃服,使教習軍士。軍士受其教者三千人。歲余,處女辭歸南林。越王再使人請之,已不在矣。」
這故事明明說白猿與處女比劍,但後人的詩文卻常說白猿學劍,或學劍於白猿。庾信的《宇文盛墓誌》中有兩句說:「授圖黃石,不無師表之心,學劍白猿,遂得風雲之志。」杜牧之有兩句詩說:「授圖黃石老,學劍白猿翁。」所以我在《越女劍》的小說中,也寫越女阿青的劍法最初從白猿處學來。我在《越女劍》小說中,提到了薛燭和風鬍子,這兩人在《越絕書》第十三卷《外傳·記寶劍》一篇中有載。
篇末記載:楚王問風鬍子,寶劍的威力為甚麼這樣強大:「楚王於是大悅,曰:『此劍威耶?寡人力耶?』風鬍子對曰:『劍之威也,因大王之神。』楚王曰:『夫劍,鐵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風鬍子對曰:『時各有使然。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臧,夫神聖主使然。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聖主使然,死而龍臧。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於東海,天下通乎,治為宮室,豈非聖主之力哉?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聖德。』楚王曰:『寡人聞命矣!』」
《越絕書》作於漢代。這一段文字敘述兵器用具的演進,自舊石器、新石器、銅器而鐵器,與近代歷史家的考證相合,頗饒興味。風鬍子將兵刃之所以具有無比威力,歸結到「大王有聖德」五字上,楚王自然要點頭稱善。拍馬屁的手法,古今同例,兩千餘年來似乎也沒有多少新的花樣變出來。
處女是最安靜斯文的人(當然不是現代著迷女裙、跳新潮舞的處女),而猿猴是最活躍的動物。《吳越春秋》這故事以處女和白猿作對比,而讓處女打敗了白猿,是一個很有意味的設想,也是我國哲學「以靜制動」觀念的表現。孫子兵法雲:「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拿處女和奔躍的兔子相對比。或者說:開始故意示弱,令敵人鬆懈,不加防備,然後突然發動閃電攻擊。
白猿會使劍,在唐人傳奇《補江總白猿傳》中也有描寫,說大白猿「遍身長毛,長數寸。所居常讀木簡,字若符篆,潦不可識;已,則置石磴下。晴晝或舞雙劍,環身電飛,光圓若月。」
舊小說《綠野仙蹤》中,仙人冷於冰的大弟子是頭白猿,舞雙劍。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中,連續寫了好幾頭會武功的白猿,女主角李英瓊的大弟子就是一頭白猿。
⑽ 西施、夫差、勾踐分別是現在的哪些地方的人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
夫差(?—前473年),姬姓,吳氏,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吳國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夫差出生時屬於後期,所以夫差是吳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蘇蘇州。
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公元前465年),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越國定都會稽(紹興),勾踐是會稽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