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湖南用方言怎麼說 妹子
湖南用方言:妹坨。
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內的方言,其中漢語方言包括湘語、西南官話、贛語、客家語,另外,還有湘南土話、鄉話這一些獨特的島狀方言。
而西南官話則在湖南是第二大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和東南部的廣大區域。
湖南是一個方言復雜的地區。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既能說本民族語言,又能用漢語方言進行交際。
湘語:
主要分布在長沙、湘潭、株洲等湖南中部區域,包括長沙市的城區、長沙縣、望城縣的全部以及寧鄉縣和瀏陽市的部分地區,株洲市的城區和株洲縣,湘潭市的城區、湘潭縣、韶山市和湘鄉市,岳陽市的城區、岳陽縣、汨羅市以及湘陰縣和平江縣的部分地區。
常德市的安鄉縣的部分,益陽市的城區、南縣、沅江市、桃江縣和安化縣,衡陽市的城區、衡陽縣、衡山縣、衡東縣、衡南縣和祁東縣,婁底市的城區、漣源市、冷水江市、新化縣和雙峰縣,邵陽市的城區、邵陽縣、邵東縣、新邵縣、武岡市、新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以及綏寧縣、洞口縣和隆回縣的部分。
懷化市的辰溪縣、漵浦縣和會同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瀘溪縣,永州市的城區、東安縣、祁陽縣、道縣、江華瑤族自治縣和新田縣的部分地區。
B. 有人說湖南方言很雜,甚至村鎮之間說話都聽不懂,為什麼
另外,中華文明歷經五千餘年,雖從未間斷,但所歷朝代、大小分制眾多。這種文化與分封諸侯等因素,導致了文化或語言上的一些互通不暢。因此,形成了當前我國的省與省、巿與市、村屯與村屯之間方言各不相同的現象。
但無論方言如何不同,各民族語言如何不同,但中文(漢語)卻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 歷史 文化的傳承,形成了我們當今極具特色而又豐富、多趣的中國方言。
我是湖南邵陽人,我們村就是這么奇葩的一個村,一個村有兩種方言,新化方言和邵陽方言,而且兩種方言的差別還非常大,說新化方言的人和說邵陽方言的人初次打交道,兩人不用普通話是完全沒法交流的。
我是湖南邵陽新邵縣的,我們縣是1952年成立的,是由當時的新化縣和邵陽縣兩個縣各拿出一部分來組建成新邵縣。邵陽縣屬於邵陽市,新化縣屬於婁底市,我們新邵縣成立後屬於邵陽市,因為新邵縣大部分是邵陽縣的,新邵縣劃分11個鎮和4個鄉,龍溪鋪鎮、坪上鎮、迎光鄉、大新鄉屬於之前新化縣,其他鎮都是屬於之前邵陽縣的。
其中還有一個特別的鎮,那就是我們巨口鋪鎮,這個鎮是之前邵陽和新化的邊界,所以我們巨口鋪鎮有講邵陽方言的和講新化方言的。我們草鞋鋪村是講新化方言,我們村過去800米的馬落橋村講的是邵陽方言,記得小時候我們村一群小朋友經常和馬落橋村的小朋友吵架,他們會罵我們「新化佬,吃茅草」。
讀高中後去了縣城一中,我們縣一中是湖南省重點高中,除了縣城的學生,其他地方學生,必須是班上前三名才有可能考上一中,等於一個學校只有10個人能考上一中,一個鎮差不多也就20個人能考上一中。所以上了一中後,發現學校90%的同學都是講邵陽話的,我們講新化方言的成了另類一樣。
所以那時讀高中,同學們經常學我說話,覺得我們新化方言很有趣,讓我叫他們說新化方言。剛開始我聽他們的邵陽話也是聽不太懂,更要命的是我們化學老師講課時也是用邵陽方言講,我聽了都是懵懵懂懂的。大概是一個月後,我也就基本能聽懂所有邵陽方言了,可是同學們卻沒有我這么聰明伶俐,我的新化方言他們始終都是聽不懂,導致每次和他們說話我很糾結,我將普通話吧他們會說我裝,講新化話他們又聽不明白,於是我只能學他們說邵陽話。
如果說起我們邵陽最奇葩的,那肯定是網上有名的邵陽北站高鐵站,邵陽目前有三座高鐵站,分別是邵陽北站、邵陽南站、邵陽西站。邵陽北站是邵陽建的第一座高鐵站,為什麼說它奇葩呢?因為它離邵陽市中心有70多公里,它建在我們新邵境內的坪上鎮,但是離我們鎮距離還挺遠的,而且交通不方便,我們那裡沒有到高鐵站的車,去坐高鐵還必須先坐車到市客運站,而衡陽東高鐵站離我們邵陽市中心也大概是70多公里,於是很多人會選擇去衡陽坐高鐵。邵陽北站對於邵陽人來說毫無意義,在大家的一片聲討中才又迎來了邵陽南高鐵站,如今的邵陽北站每天冷冷清清。
造成這種多方言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地理位置原因
第二,戰亂原因
由於戰亂,百姓先後經歷多次遷徙,由於每次遷徙來源不一樣,時代不一樣,說的話不一樣,由於地形的阻礙,長期各地缺乏充分的交流,又把這種說話的方式固化下來,再加上湘地的原始居民就形成了湖南豐富多彩的方言。
尤其是元末明初時期,朱元璋和陳友諒舊部進行了多年的拉鋸戰,導致湖南百姓深受其害,大量的湖南居民外逃,等到明朝控制湖南後,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大量人員遷入湖南,遍布了三湘大地,致使湖南人口來源復雜,方言眾多。
對於這個問題建議大家去看一下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彭澤潤、彭建國等的著作《湖南方言》。書中對湖南的方言做了全面研究和描述。
湖南省境內的這些方言形成的 歷史 文化錯綜復雜,在巜湖南方言》書中有詳細記載。
湖南當地的漢語方言分布情況比較復雜,主要是湘語和官話,其次是贛語和客家話,還有歸屬不明確的土話(包括平話和瓦鄉話);湖南的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苗語、土家語、侗語、勉語以及壯語。
根據湖南的 歷史 及所處的地理環境,湖南的方言眾多,加上少數民族的語言和土話,你說的相鄰村的話都會有區別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建議大家都用官方語言交流。
常話說: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些地方大同小異,有的地方差異較大,如同南北田地生長的作物一樣,千差萬別,是種人文因素與當地自然環境緊密融合長期形成的特殊現象。
當年小日本打到湖南、他們大的失敗就是情報失誤所致,曉得為什麼嗎?就市因為我軍用的諜報密碼是湖南各省土語做了一套密碼本,小日本汪汪叫硬是冒搞明白噠……
不是湖南,江南山區大多方言復雜難聽懂。古代沒有好的交通,人們都到閉於一 小范圍內,長而久之的自給自足生活導至語言千百不一,在我小時候,老人還有許多方言,十里一變。現在消失了。在南方不論什麼方言,但文字都是漢字!
我我就是湖南人.湖南話我全都聽得懂。
整個湖南的民族地圖可以看到湘西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地區,這里有土家族,侗族,等少數民族,而湖南的東面基本都是漢族,大部分都是江西移民的後裔。
而從湘西到貴州,四川,雲南,是這種民族雜居地圖的延續。
這些地方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地區,漢族大部分都是湖廣填川移民的後裔。
由於民族復雜,語言就會互相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調和在一起,成為一種地方方言。每一個地區民族不同,語言調和程度就不同,少數民族人口多,語言就會偏少數民族語言特點,漢族人多就會偏漢族一方,造成各地語言亂雜,互相交流困難。
以後有了西南官話,所有人無論你是什麼民族都講西南官話,這樣陳舊的語言逐漸被西南官話取代,只有偏遠地區還保留著原來的土語。
這就是雲貴川地區語言相近的概況。
而湖南沒有雲貴川語言雜亂,西南官話,沒有普及到湖南,湖南仍然保留著原來的語言方式,結果,雲貴川的西南官話反而普及程度超過湖南,而使湖南普及率低於雲貴川。
你從雲南經四川,貴州,再到湖南,你會感覺一到湖南語言就變調了,而且難懂。
但是你到了湘東地方,仔細聽,你會發現,湘東與贛西的語言近似。語言詞彙一樣。吃飯都叫掐飯,睡覺都叫困告。
湖南除了湘西受到西南官話影響,湘東地方沒有受到西南官話影響,而保留至今,還保留著原來的模樣,湘東地方,語言近似,又有不同,初聽者不懂,過一段時間就習慣了,也就聽懂了。
中國的語言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也是按照地區的延伸,逐漸變化的。
各個族群之間有原始的孤立的語言島,這就是少數民族語言,比如貴州的苗族語言,深山溝里還保留著,西南官話沒有改造他們。貴州人大部分聽不懂這種語言。
而湖南湘東地方,也保留著古老的漢族地方方言,這種方言只是發音微有改變,詞彙是一樣的。
保留漢族古老的地方語言的有贛語,粵語,閩南語,等許多語言。這些語言屬於漢語地方語言,尤其是贛語,湘東語受到楚文化影響重,而閩南語,粵語受到百越民族語言影響重。這些語言屬於受到其他民族影響的漢語。
中國有沒有沒有受到其他民族語言影響的古老純正漢語呢?
基本沒有!
今天的中國正受到英語的影響,比如再見,許多人不用這個詞彙了,而叫拜拜,慢慢的再見這個漢語古老詞彙就會丟失,而用拜拜來取代。
湖南的湘東地方,還保留著古老的漢族地方湖南話,在今後普通話的普及下,這些地方語言也會縮小,最後丟失。
湖南的方言確實很雜 ,但也不至於村鎮之間說話都聽不懂 ,這話有一點誇張 ,可以把這一個范圍擴大一點 ,縣與縣之間說話速度快了會聽不懂 ,但是說慢一點仔細聽 ,還是能夠聽懂的 。
我的老家在原株洲縣王十萬 ,(現為淥口區龍船鎮 ),與衡東湘潭搭界 ,是三個縣相交之處 。我們那裡與湘潭縣的口音基本上差不多 ,屬於同一個語系 ,如果是外地人聽 基本上是一個口音 ,本地人只要開口說話還是能區分出來的 ,據說我們的祖先是湘潭縣馬家堰鄉移民過來的 ,所以我們與湘潭縣屬於同宗同源 ,最初株洲市屬於湘潭 ,後面才劃分出來 。記得早些年鄉下的老人修族譜 ,建祠堂 ,我們的馬氏祠堂也建在湘潭縣的馬家堰鄉 。按照當時的傳說是在台灣的馬英九出錢建祠堂, 修族譜 ,說是為了這個事情他本人出了80萬美元 ,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是從後來的新聞報道中台灣的馬英九是湘潭縣人 ,他還有個姐姐在湘潭縣某中學 ,按照馬氏族譜的字輩算 ,他屬於我們的爺爺輩了。因為最初株洲是屬於湘潭 ,人員的流動比較頻繁 ,語音基本上都差不多 ,即使有一點點小小的差別 ,兩地的人交流起來基本上沒有什麼困難 。
我們與衡東縣以一條湘江為界 ,與衡東縣的口音差別就比較大了 ,如果對方說話的語速太快 ,雙方又不熟悉的情況下 ,那基本上就是在聽外語 。在我們王十萬鄉的湘江河中間 ,有一個小島叫挽洲島 ,他們的口音一半是我們這邊的 ,一半是衡東的口音 ,也稱「夾山腔」,受到兩邊的語音影響 ,所以形成了獨特的口音 。記得在我們的小時候 ,我們生產隊里的一個小夥子討的媳婦是衡東人 ,在這邊已經生兒育女 ,生活了很多年以後仍然不改口音 ,不管大人和小孩都有學她的口音 ,當做生活中的一個「樂子」,我的衡東話就是那時候學下來的 ,在多年以後還派上了「用場」!
那時候是我已經到現在的單位上班了 ,到我們的一個同事家裡去玩,他們家就是南嶽衡山那裡的 ,順便到了南嶽衡山風景區去玩,用他們本地的口音「免了門票 」。那天去南嶽山登頂的時候 ,我們在門口看了一下 ,每一個人都要買一張門票憑票進山,但是也看到有人不要門票進去了 ,他們都說著本地的口音 ,他們說的意思就是「本地人要什麼票 ?」,用衡山山話說就是「丙地寧,要嗎個票?」於是我也發揮了我的語言天賦 ,學著他們的口音說了這句話 ,免了我的門票 。
本人正是湖南一個偏僻鄉村的人,我們的方言的確十分復雜,同縣的人互相交流,有時必須高度制中注意力聽,且有時也沒聽懂,又問對方,同一鎮的方言有許多種,甚至一個村都有幾種方言,一條鄉村小街道,實際上就是一個稍大一點的屋堂,有兩種方言,有時兩種方言區別還比較大,一般以行政區劃分界。也就是說,上半街屬甲縣(鎮),就說甲縣(鎮)的方言;下半街屬乙縣(鎮)就說乙縣(鎮)的方言。本人所在的鎮,五縣市交界,靠近哪個縣市,口音高與哪個縣市接近,但又不全是他們的口音,總而言之,統而言之,口音就是這么怪怪的,不倫不類。當然,對方也許覺得我方的口音才是怪怪的,不倫不類。像本人這兩個鎮,口音與同縣其他鄉鎮區別較大,反而與鄰近的四個縣的口音區別小一些。當然,正常情況下,我們交流是沒有問題的!而且,由於我們比較熟悉對方的方言,有人居然能隨便模仿多種縣市的方言,有的能惟妙惟肖,不露破綻,當然,也有的由於關鍵字音發音錯誤,一下就對方認出是某地的冒充者!交界地方常常利用對方方言的奇怪詞彙或發音,互相編段子,取笑對方,編得十分 搞笑 !不該相同的字音在方言里有時相同,在普通話里相同的字音,有時在方言里只要字形不同,讀音就不同。許多方言詞彙,普通話里都沒有。方言具有很強的表現力,遠比普通話形象生動。由於十分熟練的緣故,使用起來速度很快,比打機會槍還快。方言的區別,筆者發現一是與行政區域劃分有關,許多地方,從古至今的行政區域劃分,變化不大,如上方的人總與上方交往,下方的人總與下方交往,久而久之,上方的人與下方的人方言就不同!如果恰恰在某一個村子或街分界,那麼,這個村子或街就會出現兩種方言。還有,筆言與河流的流經區域有關。筆者所在的兩個鎮,一條河基本是向東流入外縣,我們的方言反而是與流經區域的方言不相上下。但我們這兩個鎮卻是劃入高山的反向的縣,實際上,其他鄉村是在一條河的流往區域,他們的河水是往西南流,也與我們不是一條河,他們的方言卻不相上下。可以斷定,古人的活動,與河流流經區域有很大的關系。回答供參考。
C. 中國最難聽懂的方言排名
一、溫州話
溫州話就厲害了,基本上除了溫州本地人,沒一個能聽得懂的,而且在網友列舉的「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排名中,溫州話就排第一。溫州話與古閩語較為相似,語言比較古老,所以一般出了溫州的地界,旁人很難聽懂溫州話。
二、潮州話
潮州話是潮州汕頭汕尾一片使用的方言,很多用詞也與粵語、閩南語相同,到現在潮州話也吸納了很多普通話詞彙,而且神奇的是,因為曾經有很多潮州人移居東南亞,所以潮州話中也有不少來自馬來語的詞彙,匯集了各種不同的語言,所以聽不懂潮州話倒也不奇怪。
三、粵語
大概是現在港劇、粵語歌流行,所以粵語倒也不是那麼難懂,當然也只是限於一些比較普通的詞彙,粵語通常用於廣東香港,也被稱為廣東話,大概是粵語比溫州話、潮州話更大范圍地使用,所以旁人也勉強能聽懂一個詞。但是大部分人看港劇、聽粵語歌的時候,要是不看字幕,估計也要抓瞎了。
四、客家話
客家話是客家人的民族語言,分布較廣,而且保留了民族獨特的語言特色,客家人對客家話尤為看重,如果一個人會說客家話,卻不是客家人,他們也會將他當做客家人,如果一個人是客家人,可是他不會說客家話,那他不能算是客家人,或許也正是這種現象,使得客家話仍然保留了原始的語言風格,所以也更讓人難以聽懂。
D. 湖南人說話北方人能聽懂嗎,比如考學考到中南大學
湖南人說話我們北方人是很難聽懂的,但是如果湖南人說普通話的話,我們北方人也是可以聽懂的,雖然說有一些口音,但是我們北方人說話也是有口音的,所以也是可以聽懂的。
E. 普通話真的所有人都能聽懂嗎
應該是可以的,因為現在電視新聞,廣播說的都是普通話。
普通話考試標准:
普通話水平測試考試內容
試卷包括五個部分,滿分為100分。:
1 .讀單音節字詞100個(排除輕聲、兒化音節)
目的:考察應試人聲母、韻母、聲調的發音。
要求:
⑴ 100個音節里,每個聲母出現一般不少於3次,方言里缺少的或容易混淆的酌量增加1-2次;
⑵ 每個韻母的出現一般不少於2次,方言里缺少的或容易混淆的韻母酌量增加1-2次。
⑶ 字音聲母或韻母相同的要隔開排列。不使相鄰的音節出現雙聲或疊韻的情況。
評分:
⑴ 此項成績占總分的10%,即10分。
⑵ 讀錯一個字的聲母、韻母或聲調扣0.1分。
⑶ 讀音有缺陷每個字扣0.05分。一個字允許讀兩遍,即應試人發覺第一次讀音有口誤時可以改讀,按第二次讀音評判。
限時:3分鍾。超時扣分(3-4分鍾扣0.5分,4分鍾以上扣0.8分)。
F. 如何通過與人交流中透露出來的個別方言判斷此人的家鄉
我的家鄉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話也有特點,外地人不好懂,舉幾個例子,重疊音,比如饃饃,豆豆,碟碟,碗碗等,多發一聲音或輕音,比如普通話「我」,太原話讀做(額,輕聲)。古代詞和讀法保留,比如形容不直,太原話讀作「圪僚」。再比如說人家,太原話讀作(nia)。
G. 中國有沒有人能聽懂所有的中國方言
我的人生突變就是聽懂所有方言開始的,以前聽不懂南方省份的話,在家工地上幹了好多年,突然回到南方廠里,忽然聽到別人用家鄉話打電話和聊天,我就問你們說的什麼話,她們說湖南話,湖北話,雲貴話,浙江話,我都可以聽懂
H. 你家鄉的方言不是本地人能聽懂嗎
我的家鄉在四川廣元,我個人覺得我的家鄉話不是本地人也能進行簡單的溝通、交流;現在普通話已經很普及了,大家都會說,可能讀書不多的人發音不標准,在我們家鄉將這樣的普通話叫「川普」。一般來講,只要不說家鄉特有的名詞、土話,大家都能夠聽懂,可能跟那些上年紀的老人交流會比較困難,因為他們完全不會講普通話,口音非常地道,這樣的情況交流起來還是有一定困難。
I. 各大方言的使用人數各是多少
七大方言簡介: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為四個次方言:⑴華北、東北方言,分布在京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還有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陝西、陝西、甘肅等省和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東南角咸寧地區除外),廣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徐州、蚌埠一帶屬華北、東北方言,除外)、鎮江以西九江以東的長江南岸沿江一帶。
客家方言 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廣東、福建、台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廣西東南部為主。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南方,雖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統,內部差別不太大。四川客家人與廣東客家人相隔千山萬水,彼此可以交談。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3.6%。
湘 方 言 又稱湘語或湖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較小的一種方言。湖南省有多種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一種。
通行地域 湘方言通行於湖南省的岳陽、南縣、汨羅、湘陰、沅江、益陽、桃江、安化、寧鄉、長沙、望城、株洲、湘潭、湘鄉,雙峰、漣源、婁底、新化、冷水江、敘浦、辰溪、 邵陽、 邵東、新邵、隆四、洞口、武岡、新寧、城步、 東安、 零陵、雙牌、祁陽、祁東、衡陽、衡山等地,約佔全省面積的一小半。此外,廣西北部全州、灌陽、資源、興安等 4縣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計在2500萬以上。
分區 由於社會、歷史、地理以及政制變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語南、北、西三面長期以來處於官話方言包圍之中,東部又受客、贛系方言的影響,以致語音系統不斷產生變化,逐漸形成了新湘語和老湘語兩種明顯有別卻又並存並用的特殊局面。從
地理上看,新、老湘語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稱為北片湘語和南片湘語,這就是湘語的兩個方言片。新湘語和老湘語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語音系統上。南片老湘語比較保守,古全濁聲母字一般仍多念濁聲母;北片新湘語受官話
方言的影響而有逐漸靠攏官話的趨勢,語音上突出的表現是由繁到簡,古全濁聲母字一般都已念為清聲母字了。北片新湘語主要通行於湘北、湘中一帶,如長沙、株洲、益陽等;南片老湘語廣泛通行於湖南中部、沅水東南、 湘水以西和資水流域, 如湘鄉、雙峰、邵陽、武岡等。
吳 方 言 習慣上稱吳語,也叫江浙話或江南話。"吳"是古代地域名稱的沿用。
通行地域 吳方言通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東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區,大約有 110多個縣市,使用人口7000萬左右。具體情況如下:
江蘇省境內屬吳語或以吳語為主的縣市共有21個:丹陽、金壇、高淳、溧陽、宜興、武進、常州市、江陰、沙洲、靖江、南通、海門、啟東、常熟市、無錫、無錫市、蘇州市、吳縣、吳江、太倉、崑山。溧水縣南部孔鎮、新橋、白馬等鄉鎮也屬吳
語區。上海市以及所屬的10個縣: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賢、崇明、南匯、川沙、寶山、嘉定都說吳語。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舊遂安)和建德(包括舊壽昌)兩縣外,基本上都在吳語區的范圍之內,但浙江南部洞頭、玉環、平陽、蒼南、泰
順、慶元等縣是吳語和閩語的交錯分布區。建德縣北部下包、乾潭及其以東的各鄉鎮,南部唐村、里葉、大店口等地仍在吳語區內。江西省東北玉山、廣豐、上饒3 個縣和上饒市也是吳語區。此外,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縣縣城及其以北的鄉鎮,安徽南部郎溪縣北部的梅渚、崗南一帶和廣德縣的下寺、蘆村等地也說吳語。
粵 方 言 又稱粵語,俗稱廣東話、廣府話,當地人稱白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復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
通行地域 粵方言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 ,以廣州話為中心。使用人口約4000萬。通行地區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方言或以粵方言為主的縣市有47個,佔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縣、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
平、新會、恩平、斗門、香港、澳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
白、遂溪、海康、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方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方言的縣市有23個,即南寧、橫縣、貴縣、桂平、平南、藤縣 、梧州、玉林 、北流、容縣、博白、陸川、欽州、合浦 、浦北、靈山 、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縣、鍾山。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方言為
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
分區 粵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和地理分布可以分為4個片:①粵海片,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粵中、粵西南和部分粵北地區,是粵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圍最廣的一個片,以廣州話為代表,它在粵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響。②四
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開平、恩平、新會、斗門等縣,以台山話為代表。③高陽片,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市所屬各縣和江門市所屬的陽江縣和陽春縣,以陽江話為代表。④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邕江、鬱江、潯江沿岸的南寧市、橫
縣、貴縣、桂平縣、平南縣、藤縣、梧州市,玉林地區的玉林縣、北流縣、容縣、博白縣、陸川縣,欽州地區的欽州縣、合浦
縣 、浦北縣 、靈山縣和北海市,梧州地區的蒼梧縣、岑溪縣 、昭平縣 、蒙山縣、賀縣、鍾山縣,一般以南寧話為代表。它的語音比較一致,也存在一些分歧。桂南片按其內部的異同又可以分為四個方言小片:廣府片、邕潯片、勾漏片和欽廉片。
閩 方 言 又稱閩語,俗稱"福佬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復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
通行地域 閩方言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廣西、江蘇三省的個別地區。使用人口約4000萬。具體地點如下: 福建省的54個縣市: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寧德、霞
浦、周寧、壽寧、福安、柘榮、福鼎、莆田、仙游、廈門、金門、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龍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縣、建甌、南平(城關除外)、建陽、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區約佔全省面積的3/4。
廣東省東部的12個縣市:汕頭、潮州、澄海、饒平、南澳、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陽、陸豐、海豐等,以及惠東、豐順、大埔等縣的一部分;海南島的14個縣市: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崖縣、瓊中、屯昌、定安、澄
邁、昌江、東方(少數民族地區除外);雷州半島的5個縣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聞。此外,主要通行粵方言的中山市和陽江、電白等縣也有部分區、鄉說閩方言。以上地區約佔全省面積的1/3。
台灣省的21個縣市中,除約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區說高山語,台北、彰化之間的中壢、竹東、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東、高雄等縣市,以及東部花蓮、台東的部分地區通行客家方言外,其餘各地的漢族居民都說閩方言,約佔全省人口的3/4以
上。 浙江省南部泰順、蒼南、洞頭、玉環等縣的大部分和平陽縣西部的少數地區,以及舟山群島普陀、嵊泗縣的一部分地區也說閩方言。
以上總計通行閩方言的縣市約有 120 個以上。此外,江西省東北角的玉山、鉛山、上饒、廣豐等縣的少數地方,廣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縣的少數地方,江蘇省宜興、溧陽等縣的少數地方,也有人說閩方言。散居南洋群島、中南半島的華僑和華裔中,數百萬人祖祖輩輩也以閩方言作為"母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國的華裔社區中,閩方言也是主要的社會交際語之一。
分區 閩方言按其語言特點大致分為5個方言片:閩南方言、閩東方言、閩北方言、閩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閩南方言 是閩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圍最廣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內以廈門、漳州、泉州三市為中心的24個縣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基本上也屬於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 潮州話、文昌話也分別在廣東東部和海南島有較大的影響。
閩東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包括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和以福安為中心的山區,共18個縣市,以福州話為代表。
閩北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北部建甌、建陽、南平(鄉區)、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甌話為代表。
閩中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縣,以永安話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話為代表。
贛 方 言 又稱贛語,是漢語七大方言區中通行面積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個方言。贛方言並非"江西話",江西省境內除贛方言外,還有客家方言、吳方言和江淮官話,江西的鄰省也有贛方言。由於贛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點,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把二者合並為一個大方言區,稱為客贛方言。
通行地域 贛方言通行於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和皖西南一些縣市通行的方言,其特點近似贛方言,有的學者認為也可以劃入贛方言。
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 60 多個縣市。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井岡山三地區的各縣市: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高安、宜豐、銅鼓(也有人認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萬載、分宜、新余、 清江、豐城、 進賢、東鄉、臨川、金溪、資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黃、樂安、南豐、新干、峽江、永豐、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蓮花、安福、寧岡、遂川、 萬安,上饒、 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鄱陽、余干、 萬年、鷹潭、 貴溪、余江、弋陽、橫峰、鉛山、樂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澤、武寧、修水,贛州地區的廣昌、石城、寧都、興國、於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此外,通行贛方言的還有湖南省東界的13個縣: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桂東、汝城、常寧、資興、安仁,有人認為岳陽、永興也屬贛方言區;福建省西北部的 4個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 8個縣:通城、蒲圻、崇陽、通山、陽新、咸寧、嘉魚、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地區的望江、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岳西、桐城等縣的方言,據初步了解,也和贛方言相近,目前歸屬未定,可能也將劃歸贛方言。使用人口約3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