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硯,硯是干什麼用的
硯,也稱「硯台」。中國傳統文房用具,始於漢代。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
用途:硯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 硯用於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筆。因為磨墨,所以有一塊平坦的地方;因為盛墨汁,所以有一個凹陷。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在一個方面, 它領先,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其堅實的紋理,能傳之百代。
(1)端硯美女硯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硯的起源:
硯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筆墨硯始以粗見雛形。剛開始時以筆直接蘸石墨寫字,後來因為不方便,無法寫大字,人類便想到了可先在堅硬東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磚、銅、鐵等。
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現在經歷多代考驗仍以石質為最佳。有許多石頭可以用硯、我國廣闊的領土、到處的河流製成, 自然也有很多種類的石頭。石材生產, 一定要有磚石,所以生產硯的地方遍布全國各地。
七十年代末,在陝西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一套繪畫工具,其中有石硯、研棒及硯蓋,距今約7000年左右。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墨硯,是用鵝卵石打磨製成。不過,那時的墨為天然礦石,因而硯還需用研棒輔助,才能將墨磨至細。
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需再藉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
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② 文房四寶中的四大名硯分別是什麼
四大名硯:歙硯、端硯、洮河硯、澄泥硯。
歙硯(shè
yàn),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
端硯,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曾賦詩贊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
有與端硯齊名的歙硯。
端硯石出產在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洮河硯全稱「洮河綠石硯」,簡稱「洮硯」。產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因硯石產於洮河沿岸,故名「洮河石」、「洮河硯」。洮河石以石質堅潤、色澤碧綠、紋路優美而著稱中,被譽為「綠漪石」。
澄泥硯為泥所制,而且是燒制。
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
③ 端硯是什麼如何鑒定端硯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故名端硯,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房四寶,硯為其一。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廣東省端硯最為稱著。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引自網路
端硯製作過程極為復雜,採石。選料、雕刻、配盒是必備環節。其中還有很多小細節需要注意,只有經過時間沉澱的老手藝人才能打造出上等端硯,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個地方材質特殊,素來盛產端硯,貯水不_,呵氣研墨,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最想要得到的硯台,一塊上好的端硯可以買好幾套房產,小小端硯蘊藏著大大的能量。
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仿製品。硯的墨銹、硯面的包漿等方面可以辨別真假,端硯的墨銹是一種不規則的麻點,這是加工過程中出現自然現象,麻點分布沒有任何的規律,但是人工偽造的麻點看上去十分整齊,而且有規律可找,用銳器敲打硯面有人工痕跡。
贗品的包漿是用油、墨等包裝起來。外表看上去和正品一樣顏色。但是放在水裡就會發生顏色變化,正品放在水裡沒有任何褪色,潔凈的水能夠保持干凈如初,雕工的藝術風格也是判斷端硯真偽的重要依據。
④ 端硯,歙硯,澄硯,洮硯是什麼意思
中國四大名硯
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
端硯: 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端硯若佳,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歙硯:產於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歙硯石色如碧玉,又具有不吸水、不拒墨、不損毫、貯水不涸、易洗滌等特點
澄硯: 即澄泥硯,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
洮硯: 即洮河硯,洮硯石產於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洮河之濱,是水成岩的一種,又名輝綠岩。洮河硯具有細密晶瑩、清麗動人、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等特點
⑤ 中國四大名硯叫什麼名字怎麼讀最好註上拼音。謝謝1
洮硯(táo yàn)、端硯(ān yàn)、歙硯(shè yàn)、澄泥硯(dèng ní yàn)。
洮硯產於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鄉。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幹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
稀缺性
洮硯(比端、歙更稀有)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特級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斷采,每得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復洮硯石材產地洮州(今屬甘肅省卓尼縣),被封為趙土司管理礦區,洮硯被選為皇宮貢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夠擁有,百姓只是聽聞甚至難得一見。可見洮硯老坑發墨不弱於端硯老坑(即下岩),但採集難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難獲取。
⑥ 端硯、歙硯、澄硯、洮硯是什麼意思
端硯、歙硯、澄硯、洮硯——中國四大名硯。
就是古人寫字用的硯。
名列名硯前茅的端硯,產於廣東肇慶,其硯石石料屬泥盆系泥質硅質雲母板岩。礦物成分為泥質、絹雲母、石英和微粒磁鐵礦,礦物粒度小於0.01毫米,成份均勻,質地細膩而易於發墨。岩石中絹雲母使硯石細密柔潤,溜而不損毫。泥質與硅質並存,使硯石柔中有剛。板岩的緻密性,又使硯石貯墨不涸。端硯生產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聲譽海外。端硯硯石,尤以老坑石最為名貴,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之說。歙硯因產於安徽省歙縣而得名,其現石石料屬元古界震旦繫上板溪群的灰黑色含石英粉砂枯板岩。礦物成份為絹雲母、石英、微晶黃鐵礦、磁黃鐵礦、白鐵礦、褐鐵礦和泥質等,礦物顆粒細小,一般在0.005-0.01毫米之間。石質緻密而細膩,因而用之不損毫,硯石中普遍含絹雲母,使發墨耐用;而石英微粒的均勻分布.使歙硯具有「細中有鋒,柔中有剛」的特點。硯石中的黃鐵礦、白鐵礦微晶呈現點點金星和銀星,稱之為「金星硯」或「銀星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對歙硯評價很高:「硯之美,潤而發墨,其它皆餘事也。然兩者相害,發墨者必費筆,不費筆者不退墨,二德難兼。唯歙硯不留筆,滑不振墨,二者德相兼。」在蘇東坡眼裡,歙硯是天下之寶,硯苑之冠。
洮硯產於甘肅洮河,是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王昭於征戰中在洮河邊發現時。硯石石料為下石炭統水雲母泥質板岩,是泥質岩經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其礦物成分為泥質、水雲母、石英、綠泥石等,礦物粒度小於0.01毫米,質地緻密,細膩溫潤。貯墨其中,經夜不滲不幹,發墨如油,滑不拒墨、澀不滯筆,不損毫。洮硯一經面世,文人墨客爭相求購,名噪一時。黃庭堅說:「洮州綠不含風漪,能淬鋒利如錐。」蘇東坡詠曰,「縹緲神仙棲到仙,幻出一掬生雲煙。」米蒂描述說,「綠色如朝衣,深者更可愛,」張文潛贊曰,「明窗試墨吐秀潤,端州歙州無比色。」大師們從不同側面深刻地描述洮硯的物理特性和書法功能。
四大名硯之一的澄硯,產於何處?眾說紛紜:有說產山西絳州的,也有說產河南靈寶的,還有說產江蘇蘇州的。蘇州澄硯石料為深灰色至黑發綠色的泥質板岩及含粉砂泥質板岩,岩層形成時代為上古生代二疊紀,由泥質岩石經變質作用形成。主要礦物為絹雲母,其次為泥質,鐵質及少量石英粉砂,可見結核和腕足類化石。岩石硬度中等,不易跌碎,大塊板岩可達100
X
100厘米以上,硯石單層厚達幾十厘米。蘇州硯石以質地細膩,易於精雕細刻著稱。製作出的石硯貯墨不涸,發墨而不損毫穎,受到國內外用戶青睞。
石硯在我國歷文悠久,從唐代至今,已有幾千年。歷代名硯中,絕大多數石硯的岩性為板岩、泥質板岩和含粉砂泥質板岩。除四大名硯外,還有寧夏銀川賀蘭硯為粉砂質泥質板岩,江西玉山羅紋硯為含石英粉砂粘板岩,河南濟源盤古硯為紫灰色鈣質泥板岩,浙江紹興硯為凝灰質泥板岩等。以泥灰岩和灰岩為原料者,如吉林通化松花硯和山東益都紅絲硯為微晶灰岩。有些灰岩中還含有動物化石,更是錦上添花,乃石硯中上品,如湖南菊花石硯和三葉蟲硯。可見,石硯的優劣取決於岩石的質地,四大名硯突出的書法功能得益於硯之岩石質量之優。(作者:姚建平)
⑦ 中國的四大名硯各是什麼
是端硯,歙硯,魯硯,洮硯。
簡介: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肇慶是古時端州的洽所,端硯因此而得名。端硯約在唐武德年間問世。石品優良,其質堅實細膩,滋潤嬌嫩。《端溪硯史》稱端硯的特點是:「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寞無纖響,按之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中水滋,蓋筆陣圖所謂津耀墨,無價之奇材者也。」端硯石還有各種綺麗的紋理,著名品種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等。其樣式早先取其實用,自中唐至宋乃至明清,加工日愈花色繁多,除各種硯形樣式外,雕飾山水、人物、花鳥各種圖紋。端硯逐漸發展成為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工藝晶,成為我國「文房四寶」中的至寶。
歙硯江西婺源縣龍尾山所產的硯石。婺源自唐初至宋代中葉,一直屬歙州,所產故稱「歙硯」。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記載,婺源硯開產於唐開元年間。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記載,歙溪龍尾舊坑,也有卵石,其質地細潤如玉,發墨如泛油,磨之無聲,久用不損筆毫,並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雲月等圖象。歙硯質色、發墨皆優於眾硯,與端硯並稱,宋代蘇軾、蔡襄曾作詩贊賞。著名品種有龍尾硯、羅紋硯、眉子硯等。
始出現於唐代。產於當時屬青州所轄的濰坊、淄博、益都一帶。山東古稱魯,故得「魯硯」之名。紋理多樣,色彩豐富,質地滑潤,堅而不頑,細而不滑,易發墨,不損毫。歷代書家極為推重,唐柳公權在《論研》中稱:「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宋米芾撰寫的《硯史》也列青州青石為各地名硯之首。魯硯中最為名貴的是紅絲硯。紅絲硯縣有多種瑰麗的彩色線條圖案,質潤且細,貯水不耗,發墨如油。另外,淄石硯、田橫石硯、金星山硯、尼山石硯等皆為魯硯之上品。
因產於洮河,其河源於古洮州(今甘肅藏族自治州臨潭縣)而得名。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洮硯石質細密晶瑩,紋理如絲,色氣秀潤,清麗動人。貯墨久不變質,保濕利筆,十多天不涸。而且洮硯分為綠洮、紅洮兩種:綠洮色澤青藍,其優質者具有天然黑色水紋,古雅優美;紅洮呈土紅色,純凈甘潤,極為罕見。宋代著名畫家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古硯辨》中雲:「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臨洮大河之深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⑧ 什麼是端硯,什麼是水硯
摘要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故名端硯,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⑨ 端硯是什麼
硯,也稱「硯台」。中國傳統文房用具,始於漢代。文房四寶之一。
端硯產自廣東肇慶市。肇慶古稱端州,所產的硯台因此叫「端硯」,最早產於唐代武德年間(618年-626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端硯以石色青紫帶圓形青綠色石眼的為最上。肇慶七星岩出產純白色的白硯,滑如玉,磨墨無聲,也是上品。上好的端硯不但美觀,而且能「發墨」,墨色光亮如漆,能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不幹。
端硯的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