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代婦女以什麼為美什麼朝代的婦女以胖為美
無論是哪一個時代的女性審美,首要在於外貌之美。《東城高且長》中描述燕趙女子「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東飛伯勞歌》里亦有雲「開顏發艷照里閭……窈窕無雙顏如玉。」用無暇美玉來形容女子容貌素凈溫雅,而此說法幾乎成了後世形容女性之美的泛稱。《增廣賢文》中記載宋真宗《勵學篇》中就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說,後來衍化為民間俗語。由此可見漢代關於女性「如玉」審美理想所具有的長久生命力。
除了擁有天生麗質如雪的肌膚,漢代的女子通過對面容的修飾把自己打扮得嬌媚多情,顧盼生姿。樂府詩中就描繪了多種不同的女性發式。如《陌上桑》中美女秦羅敷便是「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城中謠》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等。
縱觀漢樂府詩歌中對於女性的描寫,貫穿著一種時代性的積極剛健和大氣,這與漢代社會崇尚巨麗之美的文化特徵相吻合,這是漢代社會的發展進步給人們整體精神面貌帶來的變化和鼓舞。漢代女性所崇尚的自然健康、內外合一、端莊溫良的女性美,在今天仍然有積極的意義。
唐朝則以胖為美。觀賞唐代繪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女性形象,留給人們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豐肥濃麗、熱烈放姿」。 豐肥濃麗即豐滿、肥碩、濃艷、亮麗;熱烈放姿即穿著袒露、自信張揚的表情姿態。從史書中對武則天的描寫也可以推斷,她正是憑著寬額頭、豐臉頰、圓渾而重疊的頸部及富態形象贏得了「媚娘」的地位,從而為她進一步接近權力中心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更是家喻戶曉、流傳千古的胖美人典範。
統治者的血統也決定了唐人對健碩的體魄更易親近。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外祖父是鮮卑大貴族獨孤如願,也就是說李唐皇室的血統中至少有一半是鮮卑血統,而鮮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碩的體魄。因此,唐朝幾代國君均寵愛豐肥的女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㈡ 「美女」以胖為美!在眾多朝代中為何唐朝會這樣審美,究竟是何因所致
唐朝李氏皇族是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產物,唐高祖李淵是涼武昭王皓七世孫,母親獨孤氏和妻子竇皇後都帶有鮮卑族和一部分突厥族的血統。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即使後來進入中原,與漢人通婚,血液里以豐腴為美的審美標准,卻絲毫沒變:在惡劣的游牧環境下,壯碩彪悍,身形高大的女人註定生命力更為頑強。與其說是純粹的胖,不如說是強壯好生養。
唐朝以胖為美的考據,很大程度上是由歷代所流傳下來的仕女圖所由來的。圖中,仕女們天庭飽滿、風姿綽約,隱約有西方極樂佛祖之像的意味。事實上,唐朝是一個極其重視和推崇佛教的朝代,從「玄奘西行」一例中就可見一斑。而好佛這一現象同樣也體現於藝術作品當中,這一時期出現的各種佛、菩薩像溫和圓潤,豐腴婉約的形象,直接影響了畫作中仕女們的模樣,是以一部分藝術加工,來體現盛唐繁榮昌盛的氣象。所以如今我們所見到的環肥燕瘦的唐代仕女圖,象徵著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觀,與中華民族對於佛教源遠流長的崇尚和敬畏之情,不無關系。
歷史上對於武則天和楊玉環這兩位唐朝最為後人所熟知的兩位女性,身材的形容詞都驚人地相似:「額方、臉圓、廣頤、體胖」,僅僅只是簡單的詞彙便可想像其豐滿富態。那麼,這兩位唐朝的美人兒到底有多重呢?歷史上自然是沒有過於明確的記載,然而有不少史料卻從側面幫助後世的人們推斷了她們的體重:武則天大約身高1.55米,體重不超過120斤;而楊貴妃呢,大約1.65的身高,體重在140斤左右。從數據上來看,似乎也只是豐滿了些,並沒有野史中描寫的那般誇張離譜,自然也與我們理解中的「肥胖」,相去甚已了。
綜上所述,唐朝的以胖為美其實更多指向的是「健壯」而非「肥碩」,再加上熱衷佛教所形成的藝術加工、以及野史對於唐代豐腴美人的過分渲染,使得唐代「以胖為美」的觀念,成為了一個美麗的誤會。
㈢ 「以胖為美」是在唐朝何時開始的又是在何時慢慢消失的
古代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唐朝一樣開放包容,也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唐朝一樣對女性的身材如此寬容。現在每一個深諳減肥之苦的女性,都曾經哀嘆過:為什麼自己沒有生在唐朝!那麼唐朝為什麼會「以胖為美」呢下面來了解一下唐朝以胖為美的起源。
一、初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起源
在人類美學歷史中,社會風尚對審美的影響是最主要的,而社會風尚與朝代的發展和政治的變化密不可分。
因此,也只有在時代頂峰的盛唐時期才會出現古代女性美學觀發展的特殊時期,形成「以胖為美」的獨特審美觀,令後人不斷回憶仰視。
㈣ 唐朝「以胖為美」,歷史上貌美如花的楊貴妃也是個「胖美人」嗎
唐朝是“以胖為美”,而楊貴妃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也是屬於微胖,不是特別胖,在唐代以胖為美,越胖越好看,但是歷史上的楊貴妃也是舞蹈非常好,在歷史上由於楊貴妃舞藝優秀,並且在壽王面前一舞驚人,被壽王看上,變成了壽王妃,後來由於變成了兒媳,才面見了唐玄宗,被唐玄宗看上變成了名垂千古的楊貴妃。
後來楊貴妃入宮之後,專寵了她十一年,直接到了後來唐朝破滅,都是話說許多人分析歷史的時候,都說是由於楊貴妃的原因,君王從此不早朝,為了配楊貴妃的歷史。
㈤ 自古以來,只有隋唐流行,女子「以胖為美」,這是為何
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唐朝比較繁榮,而且生活水平方面也比較好。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唐朝的祖先是鮮卑血統,這個種族無論男女體型都比較壯實。所以當時的唐朝就以胖為美了。
身為女子很多把瘦當做美的標准,甚至有的模特為了讓自己更瘦,竟然活活餓死了。但是有這么一個朝代,女子居然是以胖為美的,這個朝代就是唐朝。
據相關的記載表明,唐朝的先祖大多是鮮卑族。鮮卑族是屬於古代的一支游牧民族。草原上生活的話,可能會相對艱苦一些,所以也需要體質更壯碩一些會更好一些,所以鮮卑族肯定是以健碩的身體為主的,到了唐朝也就慢慢成了以胖為美了。
所以唐朝的胖也不是那種不健康的胖,而是豐腴之美。其實女子不必拘泥於非瘦不可,只要身體足夠的健康,所以稍微豐滿點也是可以的。
㈥ 哪個朝代的女人是以胖來定漂亮的
古代有「環肥燕瘦」的說法,環是指唐朝的楊玉環—楊貴妃,燕指漢朝的趙飛燕。所以說,唐朝以肥為美。
㈦ 以胖為美的是哪個朝代
每個時代都會有屬於自己時代的審美觀,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也使得唐朝在世界范圍內是遠近聞名的大國、強國。百姓們生活條件好,吃飽穿暖,體型豐滿一些,是生活好的表現,能使人充滿自信。故而「以胖為美」的獨特審美觀,成為唐朝獨有的文化標識。
盛唐時期的「以胖為美」是有一定標準的,它要求體態豐腴,凹凸有致,肌膚白嫩,下巴圓潤,盡顯雍容華貴,豐腴穠麗之氣,並非越肥越美,這也與現代意義上有贅肉的胖是不同的。
最能代表盛唐「以胖為美」的女性,當屬四大美女中,體態豐腴的楊玉環,即人們熟知的楊貴妃。中國人常說「環肥燕瘦」,用來說楊玉環與趙飛燕兩種不同的美。
在留存的唐代風俗畫中,我們更能直觀的感受這種審美觀,在盛唐時期的貴族的殉葬品中,侍女和舞伎俑的陶俑佔有重要部分,其造型多為穠麗豐肥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