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那個人物最多情
清朝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 彭玉磷
盡管彭玉麟在外是出了名的鐵血將帥,但在感情生活上卻令人唏噓。《曾國藩日記》和《郭嵩燾日記》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他「每談家事為之嘆息」, 「無家事之歡」。對於這個問題,歷史學界普遍認為,彭玉麟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愛情悲劇。他從小在外婆家長大,與外婆一個名叫梅姑的養女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但迫於禮教的壓力,彭玉麟不得不奉母命另娶他人。後來,在彭母的主持下,梅姑嫁到別家,四年後死於難產,彭玉麟聞訊身心俱裂,哭吟「一生知己是梅花」,並發誓要用餘生畫十萬梅花以紀念他心愛的梅姑!他每畫成一幅,必蓋一章曰「傷心人別有懷抱」、「一生知己是梅花」。其畫作雖稱不上中國繪畫史上的精品,卻被稱為「兵家梅花」,與鄭板橋的「墨竹」合稱為清代畫壇的「兩絕」。
雪琴(彭玉麟的字)三十六歲那年,他青梅竹馬的初戀情人梅姑突然撒手人寰,雪琴當下就痛不欲生,無奈身為湘軍水師主帥,責任重大,不能立刻殉情,隨梅姑而去。於是雪琴就立誓要在有生之年,畫十萬朵梅花來紀念他以故的梅姑。
在此後的四十年裡,雪琴無論軍務、政務多麼繁忙,每個夜晚都會深情的揮筆,描繪梅花;並通過筆觸在畫布上的揮灑,傾吐他心中凄緩哀絕的情思。直到他七十六歲臨終前,仍強撐著病體,顫抖地拿著畫筆,一絲不苟地畫著梅花,此時他的雙眸仍然同一池秋水那般憂郁痴情。
四十年裡,雪琴的確說到做到,共畫了十萬多幅梅花。雖然在此期間,他一直寡居,永絕了妻室之歡。但能肯定他的內心並不孤寂,他每天都通過他的畫筆在於梅姑交流,他每晚都透過他的梅花在於梅姑互訴衷腸。
太平天國事定後,清政府論功行賞,彭玉麟晉爵一等輕車都尉,並官升八省漕運總督。但已經完成「道德」使命(那時湖湘將領的確將鎮壓太平天國視為道德使命)的彭玉麟此時已心灰意冷「生平最薄封侯願,願與梅花過一生」,就屢次上書辭官。清政府依常人邏輯,認為彭玉麟是嫌官位太低,於是就先後六次的給他加官晉爵,加封他諸如「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等高官。
但梅姑的死,讓彭玉麟去意已絕;所有官位,他都一概謝絕。朝廷無奈之下,只得將這些官位先後轉給李鴻章。所以當時民諺「彭玉麟拚命辭官,李鴻章拚命做官」。最後,清政府為了留住彭玉麟,為他發明了一個新官位「長江巡閱使」,規定每年巡視長江水師一次,其餘時間自便並享欽差大臣待遇。
再也推辭不了的彭玉麟,為了方便巡視水師,只好將家安在了西湖之畔。當時著名的湘軍將領,哪一戶住宅不是精緻華美的江南園林。可對雪琴而言,沒有了梅姑,再精緻華麗的住宅都只是冰冷的擺設;他只是將梅姑的墓遷到了西湖旁,又在墓的旁邊蓋起了座簡單的草樓和上百株梅花。白日,雪琴就在墓旁吹笛,那曲子都是他們兒時青梅竹馬的回憶;夜晚,雪琴就畫梅花,詩梅花「三生石上因緣在,結得梅花當蹇修」、「無補時艱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頹然一醉狂無賴,亂寫梅花十萬枝」
雖然雪琴痴情於梅姑,無心官場,過著半隱半仕的生活;但絕非將國事高高掛起,漠不關心。公元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此時清另一大將左宗棠人在新疆抵禦沙俄,朝中已無大將。面對國難,年逾七十的彭玉麟,雄姿英發,欣然接受朝廷徵召,帶著棺材,領兵部尚書銜,開赴廣東,主持中法戰爭。
最終,彭玉麟憑他嚴密的軍事部署和豐富的作戰經驗,指揮老部下馮子才等人先後取的鎮南關大捷和諒山大捷,贏得了中法戰爭的勝利。正當彭玉麟准備一鼓作氣,趁勢收復越南時,卻受到了李鴻章等妥協派朝臣的干擾,不能進一步擴大戰果。
雪帥對此憂憤交加,終於一病不起。雪琴去世時,除了所部官兵,便只有那十萬多幅梅花陪在身旁;除此,既無親戚,又無余財。可見,彭剛直公的確是條頂天立地、有情有義的好男兒、偉丈夫。
算我沒答 看錯了
2. 宣化劉洋古文婧是誰啊
王成東。根據查詢網路大數據得知,這是指宣化區的醫院院長王成東,由於張家口市宣化區醫院被稱為京西第一府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在其中的院長王成東也被稱為宣化劉洋、宣化古文婧等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
3. 張氏兩姐妹妙答武則天的典故
武則天執政時期,宣化府附近有一對神童姐妹。姐姐張蘭十三歲,妹妹張芳九歲,姐妹倆聰明過人,特別善於作詩對聯。這消息傳到女皇帝武則天的耳朵里,她傳旨讓姐妹倆進京。
金鑾殿上,武則天出聯:「河裡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這是異字同音聯,「河、荷、和、何」四字同音,出得新奇別致,要對下聯很不容易。張蘭斜瞟了一旁為武則天彈琴的美女一眼,開口就對:「情凝琴弦清音彈給青娥聽。」武則天面露喜色,連連頷首。
武則天接著問張芳:「朕還有一副絕對,你能不能對上?」隨即吟出上聯:「冰凍兵車兵砸冰冰碎兵車動。」
聯中「冰、兵」同音,「凍、動」同音,十二字一氣呵成,珠聯璧合,確是「絕對」。張芳歪著頭,轉著一對又大又亮的黑眼珠,稍稍一想即對道:「龍卧隆中隆未龍龍自隆中飛。」
武則天聽了十分高興。即令擺酒設宴,款待這對小姐妹。
席間,武則天拉著張芳的小手說:「朕愛你才思敏捷,又知禮節,想留你在我身邊,你願意嗎?」張芳聽了,臉上露出悲傷的神色,低頭不語。武則天又說:「你默許了,好,就這么定了。你現在就作一首離別詩,送送你姐姐吧!」
小張芳慢慢地站起來,離席即吟:「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飛,所嗟人異雁,不得一行歸。」
吟罷,眼淚奪眶而出。滿朝文武見狀,紛紛放下杯箸,嗟嘆不止。武則天也長嘆一聲,說:「同來同歸,二女之願也!看來真是欲去不可留啊!」於是命人把張蘭和張芳送了回去。
4. 清代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發現1顆行星,於百年後以她名字命名,你知道嗎
很多人都知道,張衡是我國第一位名字被用來命名小行星的科學家。但是事實上,中國古代還有一位科學家,在國內鮮為人知,名字卻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被用來命名小行星。她就是清代奇女子,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
「足行萬里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這句詩不正是王貞儀自身的體現。不懼世俗的壓迫,擺脫性別的束縛。仰望星空的那個女孩終於成為了那夜空中璀璨的繁星。
5. 胡軍版天龍八部,靈鷲宮一位弟子,這個女演員叫什麼名字(有圖)
那個是余婆,演員叫鄭爽。(一般稱為「大鄭爽」)
6. 王貞儀是個什麼樣的人
王貞儀
籌算女傑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原籍安徽天長,生於江蘇江寧,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敢於沖破封建禮教
除夕夜晚,金陵城裡,一個富貴人家的族大小剛剛結束了一頓辭歲家宴,陸續回卧室歇息,唯有一位年輕婦女還未離去。她注目凝視著房樑上一盞燃著蠟燭的吊燈和剛才設宴用過的圓桌,手裡還拿著一塊照臉用的鏡子。過了一會,她把鏡子放在圓桌近旁地上的陰影里,又爬上桌子提高吊燈的系繩,使燈光再照進圓鏡。後來她又把鏡子舉過頭頂,使燈光照出的鏡子的陰影落在圓桌面上……這期間,她一直緊鎖眉頭,突然間又舒展眉宇,高興得幾乎笑出聲來……。
這是誰很晚了還在「變戲法」呢?她可不是隨便玩「魔術」,而是正在鑽研一個科學問題。這就是清代女天文學家王貞儀 (公元1786~1797年)。當年她就是用這種土辦法研究天文學中的日月食理論的。她把吊燈當做太陽,圓桌當做地球,鏡子當做月亮,用不斷變換月亮、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來研究日月食的形成原理以及月食同望月的關系。強烈的求知慾使她連除夕舉行家宴的機會也不肯輕易放過。
200年後的今天,從事天文科學的人們,誰也不會再使用王貞儀那樣的土辦法了。在我國現有的五個天文台中,從事天文研究的有男有女,婦女學習、研究天文,已是極平常的事情。可是,在古代,不要說婦女,就是男人私習天文,也要冒殺頭的風險。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天文學一直被禁錮在封建王朝的靈台秘苑中,在一些朝代只有封建朝廷的「太史院」、「欽天監」之類專職機構才有權研習天文,制定和頒布歷書。天文學成了所謂「非凡夫所測」、「世代相傳的家業」,婦女更是被剝奪了從事科學研究的權力,被緊緊地套在「四條繩索」的枷鎖下。在封建統治者看來,民間私習天文,尤其是婦女學天文,簡直是犯上作亂,大逆不道!勞動人民創造的天文學就這樣被少數人壟斷著,還和宗教迷信合為一體,變成愚弄人民的工具。因此,在我國古代悠久的歷史中,婦女研究天文的事真是屈指可數。王貞儀之前,比較有名的當推東漢班固的妹妹班昭(又名班惠姬、曹大家)。班固是《漢書》的作者,但他此書未竟,就在一次黨爭中入獄而死,留下《漢書》的《天文志》和《八表》沒有來得及去寫。東漢永元4年(公元92年),由漢和帝下詔,班昭到當時的國家圖書館「東觀藏書閣」,由馬續協助她收集整理、研究了西漢的天文觀測記錄,寫成 《漢書》的天文志和八表,完成了她哥哥班固遺留下的工作。 《天文志》的完成,為我們今天研究西漢的天文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由於班昭長期活動在東漢王室之內,又沒有親自從事天文觀測,受讖緯神學影響很深,因此書中不乏糟粕。班昭之後,封建統治階級用封建倫理道德束縛婦女思想,致使王貞儀之前再很少出現有名的女天文學家。雖然宋代天文學家楚衍有個女兒研究過天文數學,王錫闡有個妹妹王錫蕙也是位天文數學家,但都沒有留下研究成果,因此無怪乎連王貞儀同時代的封建衛道士錢大昕也慨嘆地說,王貞儀是「班惠姬之後,一人而已」。
王貞儀原籍安徽天長縣,後居住在南京。她的祖父曾在吉林宣化府任知府等官職,收藏書籍達75箱之多,因此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後代。她11歲跟隨祖父到宣化府生活了5年,其間結識女友,研討學問,又「學射於蒙古阿將軍之夫人,發必中的,騎射如飛」。少年時代的王貞儀已經表現出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後來她又隨同祖母和父親去過北京、陝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游覽名勝古跡,見聞頗多,也接觸到不少社會實際。後來她和安徽宣城的一個叫詹枚的青年結了婚。但是她在操持家務之餘,仍孜孜不倦地刻苦學習。
探索自然奧秘
晴朗的夜晚,群星閃爍,人們都已入睡,王貞儀還披風飲露,獨坐戶外,靜靜地注視著天空,仔細觀察星象的運行和變化。她一邊觀測,一邊開動腦筋,琢磨著從書本上學來的東西。經過多次觀測和模擬實驗,終於搞清了日月食形成的原理。她在《月食解》中說,太陽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們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見到望(月圓),初一才能見到朔(月隱)。雖然太陽照耀月亮,但地球只要不在太陽直射月亮的光束中,人們看到的就只是一個側面,成了半圓月或彎月。朔的時候,只要太陽和月亮近於黃白二道的交點,太陽光被月亮所遮,就會出現日食。由於太陽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遙遠,因此隨觀測者位置的不同,見到的食分 (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到瞭望,只要月亮進入地球的影子,就會發生月食。王貞儀非常推崇張衡對月食成因的解釋,並在食分問題上作了一些新的發揮。她所闡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論,同現代天文學認識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地球是一個大圓球,站在地球「邊緣」和下半球的人為什麼不會傾斜和摔倒呢?這個問題對現代的人來說已是普通的常識,不用發問。可是在互8世紀末葉時,雖然我國大多數學者也都承認地球是圓的,但卻很少考慮或回答不了這個不傾斜摔倒的問題。唯有初出茅廬的王貞儀,經過仔細研究,對這個問題做了通俗的解釋。她在 《地圓論》中說,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正中,因此遠看別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該傾倒,實際都不倒,難道不是因為各地的人頭上都是大,腳下都是地嗎7這就是說,人們生活的地球,處於四周都是天空的空問之中,對宇宙空間來說,任何地方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王貞儀正確地認為,在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中,沒有上、下、側、正的嚴格區別。這是一個很可貴的認識。
王貞儀博覽群書,楔而不舍。對古籍中的天文資料她仔細體會,吸取營養。當時一些歷書將恆星年同回歸年的區別說成了起於漢武帝進行太初改歷的時候。王貞儀指出,這種差別並不是起於《太初歷》,而是自晉代虞喜發現「歲差」以後才「天自為天,歲自為歲」。歷書上還說,由於歲差,春分點逐漸東移。王貞儀也指出,這是錯誤的。歲差引起的春分點移動是西移而不是東移。另有一些人認為,歲差可以用「土圭」測得。王貞儀指出,上圭只能測日影,哪能測歲差?歲差只有用「中星法」才能測出。在我國何時產生「定氣」的問題上,有人認為古人對日行遲疾沒有認識,「定氣」始於唐代歷法。王貞儀批評說,這又錯了。「定氣」開始於北齊的張子信,其後隋代劉悼,唐朝李淳風和僧一行才測得更加精密了。王貞儀這些批評和見解,基本符合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實際。她這種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至今仍使我們欽佩。
除了精勤觀測,刻苦鑽研,王貞儀還非常重視學習當時的先進科學。天文學離不開計算,因此她對清初歷算家梅文鼎的著作非常推崇,尤其看重《籌算》和《歷算》兩本。梅文鼎曾測得地理經度圈上的一度弧長等於250里,王貞儀把這個結果引申到天球中,指出,地差1000里,天頂差五度。她還認識到,隨著地理緯度的不同,各地北極出地高度也就不同,因此,恆星隱顯,晝夜長短,都會隨地理緯度的不同而有差別。現代天文學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除了測量的更加精確外,就其整體來說,王貞儀當年的解釋也是非常正確的。另外,隨著明末清初以來西方傳教士來華活動,當時西方的各種天文學理論也都傳到中國來了。王貞儀對這些東西並不囫圇吞棗,而是批判地吸收,有選擇地使用。她既知道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也了解第谷的折衷體系 (即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不動中心,日、月、恆星都繞地心運行,而五大行星又繞日運行)。她認為「西歷雖至密,亦未能言概准,」「有所可行,即有不可行;有所是,即有不是。」生活在18世紀末葉的一位婦女,能有這樣的見地,很是難能可貴。
頑強的斗爭精神
王貞儀29歲的短暫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學工作。她精通地理、數學、醫學和詩文繪畫,也懂得氣象,「言晴雨豐欠輒驗」,真是一位多才多藝,才氣橫溢的青年女科學家。她的文章「皆質實說理,為不藻采」。當然,王貞儀最有造詣的還是天文學。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學的成績寫成不少著作,其中許多已被湮沒,現在能看到的只有《金陵叢書》中的《德風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關天文歷法方面的心得體會。如卷五中有《歲差日至辯疑》、
《盈縮高卑辯》、《經星辯》、《黃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於地心論》、《日月五星隨天左旋論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據傳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們只能讀到很少一部分了。
同任何科學家一樣,王貞儀在科學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她要從事科學,就必須同科學的敵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倫理進行斗爭。還在她剛開始鑽研天文和做詩繪畫的時候,就有一班封建衛道士嘲笑地說,女孩子的正當職業是酒食縫紉,不應以文史翰墨為事,甚至攻擊她從事科學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貞儀的反叛精神使她沒有屈服。她據理駁斥,堅持為科學開辟道路。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始信須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王貞儀與封建倫理的抗爭,在她的不少詩文和書信中都有表白。她簡直是一面從事科學研究,一面為婦女的地位呼號。歷史事實也說明,越到封建社會後期,統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學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風水」之類。面對這些邪惡,王貞儀在《葬經辟異序》和給她父親的一封信里,明確宣布,這些東西完全是騙人的鬼話,絕不會影響子孫後代的貧富貴賤。還有人抬出所謂「風水」本是古代聖賢倡導的,以此來嚇她。王貞儀更指出,這正是那班聖賢的缺點,學古人必須取批判態度。在一定意義上說,王貞儀的科學成績正是在同這些謬端邪說的斗爭中取得的。
「嘗擬雄心勝丈夫」。用王貞儀的這句詩文來概括她和我國古代其他女天文學家是再恰當不過了。王貞儀等人堪稱是中華民族科學發展史上女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應該佔有自己的地位。
7.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原名叫什麼
本名施夷光。
西施有「沉魚」之貌,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覺得西施太美麗了,都自行慚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來。
西施,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薴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西施世居越國薴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 。
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
與范蠡設計:「得諸暨薴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薴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一對姊妹花。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假面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范郎。
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將鄭旦和西施帶回會稽,教習歌舞,准備獻給吳王夫差。
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
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
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8. 紅樓夢的四大美女叫什麼
這一說法不確。
《紅樓夢》書里有:
金陵十二釵:林黛玉、薛寶釵、賈元春、賈探春、史湘雲、妙玉、賈迎春、賈惜春、王熙鳳、賈巧姐、李紈、秦可卿。
十二釵副冊:香菱、薛寶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煙、李紋、李綺、夏金桂、秋桐、小紅、齡官、嬌杏;
十二釵又副冊:晴雯、襲人、平兒、鴛鴦、紫鵑、鶯兒、玉釧、金釧、彩雲、司棋、芳官、麝月。
9. 水滸108將,共有幾個女的,都叫什麼名字
共有三個,分別是:扈三娘、顧大嫂、孫二娘。
1、扈三娘
扈三娘,絕世美女。扈家莊主之女,「飛天虎」扈成之妹,使一對日月雙刀,弓馬嫻熟、巾幗不讓須眉,更有陣前用繩套捉人的絕技,有「一丈青」之稱號。
宋江攻打祝家莊時,因與祝彪有婚約,故扈家莊派兵救援祝家莊。扈三娘的縛繩絕技怪異罕見,一連俘獲了梁山的王英與秦明數將,震驚梁山好漢、一時無人敢請纓接戰,頭痛不已的宋江派出武藝超群的教頭級高手林沖前往應戰,被林沖所擒而投降梁山,成為梁山第一女將。
後來與宋江結為義兄妹,由宋江作媒嫁與王英,夫妻倆同掌梁山三軍內務,梁山排名第五十九。後來征討方臘時,丈夫王英為鄭彪所殺,扈三娘前往報仇時被鄭彪拋出的石彈打落馬,香消玉殞。
(9)宣化府的美女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1、扈三娘人物經歷
扈三娘首次在《水滸傳》中被提及是當楊雄、石秀、時遷打算上樑山,卻火燒了祝家店,時遷被捉之後,楊雄恰好碰見自己曾救過的鬼臉兒杜興。杜興此時在獨龍岡李應家的李家莊做主管,便告訴楊雄、石秀此處祝家莊、扈家莊、李家莊的情況。
說到扈家莊時,便說莊主扈太公有一個兒子飛天虎扈成,和一個女兒一丈青扈三娘,使兩口日月雙刀,並稱她「最英雄」。後來宋江一打祝家莊,派石秀去探庄,祝家莊里的鍾離老人又告訴石秀,祝家莊祝朝奉三子祝彪,與扈三娘已經訂了婚。
2、顧大嫂人物經歷
顧大嫂的表弟解珍、解寶因獵虎遭到地主毛太公陷害,被其勾結官府打入死牢。小牢子樂和是孫立的妻弟,與解珍兄弟有姻親,有意搭救二人,遂暗中將此事告知顧大嫂。顧大嫂忙與孫新商討對策。孫新糾合登雲山好漢鄒淵、鄒潤叔侄,商議劫牢救人,並打算逼孫立一同參與。他們決定在事成後投奔梁山入伙。
顧大嫂謊稱病重,將孫立夫婦騙到家中,而後將實情告知孫立,對他曉以利害,甚至拔刀威脅。孫立只得同意一同劫牢。次日,顧大嫂身藏貼肉尖刀,扮做送飯婦人,進入獄中,與孫立里外夾攻,劫了死囚牢,將解珍兄弟救出。孫立讓顧大嫂夫婦與樂和護送妻子樂大娘子先行,自己與解珍兄弟、鄒淵叔侄去殺死毛太公滿門,然後星夜投奔梁山。
顧大嫂八人到達梁山後,得知宋江正率軍攻打祝家莊,卻兩戰不能破庄。孫立與祝家莊教師欒廷玉師出同門,便獻破庄之策,作為進身之階。他帶著孫新等人,以調防鄆州的名義進入祝家莊作卧底,最終與梁山兵馬里應外合,攻破了祝家莊。期間,顧大嫂作為女眷,一直在後院保護樂大娘子,並在破庄時殺盡庄中婦人。而後,八人正式加入梁山。
3、孫二娘人物經歷
北宋朝廷為出兵水泊梁山,派密探竊得梁山地形圖。為避免地形圖落入朝廷之手,梁山派「石犢子」緊急下山,於十字坡客棧劫殺朝廷密探,奪回梁山地形圖。就在「石犢子」抵達十字坡,准備劫殺朝廷密探時,孟州捕快呂懷成也出現在十字坡,受朝廷指派前來與密探接頭。
一時間,十字坡風聲鶴唳殺聲頓起。呂懷成意欲假公濟私,以孫老東家與私鹽販子有染為名,將十字坡包子客棧據為己有。孫老東家的誓死不從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孫老東家一死,孫二娘在風雨飄搖中挑起包子客棧的重擔。
孫二娘有意請張青經營包子客棧,誰料想張青暗中打起小算盤,趁孫二娘勢單力薄,反客為主,實現客棧與美人兼得的夢想。張青的如意算盤遭到孫二娘的鄙夷,尷尬之餘,張青拂袖而去。此時,終於出現的朝廷密探竟然就是苦等多年的殺母仇人「頭陀」。關鍵時刻,張青去而復返,與消除誤會的「石犢子」一起聯手孫二娘,一舉除掉「頭陀」和呂懷成。從此,孫二娘和張青的十字坡包子客棧更加紅紅火火。
10. 西遊記里有多少女妖精分別叫什麼名字
分別是白骨精、蠍子精、玉面公主、萬聖公主、杏仙、蜘蛛精、白面狐狸、老鼠精、玉兔精。
1.白骨精:本是白虎嶺上的一具化為白骨的女屍,偶然采天地靈氣,受日月精華,變幻成了人形,習得化屍大法,後來白骨精發現了唐僧,想吃他的肉長生不老。於是經過多次變化,最終被孫悟空識破繼而將她打死
2.蠍子精:唐僧師徒路經女兒國時,她用旋風捲走唐僧,百般誘惑,欲成夫妻美事,又屢屢打敗孫悟空加豬八戒聯手。最終經觀音菩薩指點,孫悟空找來昴日星官後,蠍子精被她的剋星昴日星官殺死。
3. 玉面公主:是一隻狐狸精,萬歲狐王的女兒,是牛魔王二妻,住在積雷山摩雲洞,最後被豬八戒打死。
4. 萬聖公主:唐僧師徒取經路過祭賽國掃塔辨奇冤,萬聖公主在悟空、八戒聯合二郎真君進剿碧波潭、奪取佛寶靈芝的過程中,被八戒打死。
5. 杏仙:杏仙的本相為杏樹,技能為迷惑術及詩詞歌賦,最後被豬八戒一耙打死。
6. 蜘蛛精:本是七隻蜘蛛修煉成精,住在盤絲洞中,又奪了七仙女洗澡的濯垢泉,日日洗澡。唐僧化齋錯墜盤絲洞,被她們拿住。後皆被悟空鏟除。
7. 白面狐狸:比丘國美後,狐狸化成,後被豬八戒釘耙打穿後背穿左胸而死。
8. 老鼠精:使用兩把長劍,在陷空山無底洞落草為妖,後被押回天庭發落。
9. 玉兔精:原為廣寒宮中搗葯的玉兔,溜出宮門,逃至下界,攝藏了天竺國的公主,而變成公主模樣,戲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