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陽籍女教授胡海嵐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她在哪些方面有重大發現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8
⑵ 北大最美的女教授是誰
“專注和努力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史蛟
在這個社會上,能夠被大家稱為“女神”的絕對是擁有超高的才華和非常出眾的顏值,就比如電視上一些著名的明星,他們有著光鮮亮麗的外表,而且還能載歌載舞,演技超群;又或者是民國時期林微因這樣為數不多的才女等等。然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一位女神學霸,是中國最高的學府北京大學里的海歸美女教授,她的身份卻不是一名學生,而是匯豐商學院的一名博士助教授。在大家的印象中,女教授是不是都是一本正經很呆板刻薄的樣子呢?但其實並不是,本文中的這位女主角就是一個另類,她不僅顏值高、學識超群,而且講課生動幽默,即使是素顏上課也是座無虛席,很多學子擠破頭腦都想一睹這位女神的風采,千呼萬喚始出來,這位女神的名字叫——史蛟。
在史蛟被社會和學界廣泛關注的同時,很多網友對於她的年齡以及婚姻狀況也越來越好奇,但由於她常年在美國接受教育,能查到的信息相當有限,所以關於史蛟的真實年齡以及婚姻狀況,至今仍然是一個謎。但無論如何,這樣一位熱愛祖國,又體貼學生、要懂得自愛的女教授,絕對是很多人心中喜愛的對象以及學習的榜樣,對此,你認為呢?
⑶ 科研圈裡,為什麼一些學科的女教授尤其少
在大學里,女生數量劇增,我比較關注的是博士生的數量,2017年,高校女性研究生比例首次超過了男生,女生佔比50.64%。女研究生比男生多了25000多人。在女性研究生群體中,包含女性博士生。在高校擴招之前的1998年,博士生中女性的比例為21.9%,到了2006年,女博士的比例達到了35.7%。十年之後的2017年,全國在校博士生數量是361997,其中女性博士生142173,佔39.27%。
女博士的比例接近40%,這個比例已經很高了。據統計,超過40%的女博士選擇高校就業,意味大學是女博士最集中的就業單位。因為高校很多崗位,尤其是教學崗,一般都要求從業人員具有博士學位。但在教學或科研崗修成正果的不是那麼多。最新統計表明,高校專任教師總數1633248人,其中女性專任教師總數為813837佔比49.83%。大學女教師名副其實成為大學的半邊天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今天公布的數據表明,在職人員女性佔40%,專任教師(含實驗及雙肩挑)女性佔33.2%。其中女性正高122人僅占專任教師(含實驗及雙肩挑)的4%。
如果北航是理工類高校,女性教授偏少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那麼,我們來看看某所文科類大學語言類學院,其中二三級教授有4名,是清一色的男性教授。
曾經一項調查顯示,大學講師和副教授的女性比例接近四成,而到了教授級別時,女性僅占兩成。北航女性教師最終成為女教授的比例應該是中國內地很多高校基本情況。
那麼,為什麼女博生的數量在高速增長,但修成正果的女教授還是那麼少?
縱觀國內外高校的,德國高校的女教授比例相對高一些,據統計,德國大學女教授比例超過18%。為什麼全世界女教授的比例都達不到半邊天?
科研領域的女教師偏少,人們通常認為是性別歧視。事實上,性別歧視是存在的,不是主要原因。調查顯示,僅有25%的教授認為自身所在的學術機構中教授的性別比例相當,有多達67%的受訪教授發現女性教授「較少」或「極少」,僅有9%的受訪者認為男性教授數量佔劣勢。
女性從大學到博士,其智力和科研能力並不比男性弱。性別歧視是比較偏頗的,也不是女教授偏少的主要原因。
⑷ 中國的女科學家有哪些人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集團於1998年聯合設立,每年授予全球5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
這是唯一在全球范圍內獎勵女科學家的獎項,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科學家獎」。中國當前共有6位科學家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中國首位獲獎者:李方華(2003)
李方華院士是凝聚態物理學、電子顯微學專家,是中國科學院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李方華院士於1950年考入武漢大學,後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李方華院士是首位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中國科學家。
香港首位獲獎者:葉玉如(2004)
葉玉如院士是著名神經生物學家,是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美國科學院、香港科學院院士或外籍院士。葉玉如院士於1974年就讀於美國西蒙斯學院,1977年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後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工作。
最年輕中科院院士:任詠華(2011)
任詠華院士(左二)是著名的無機化學家,曾於38歲當選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科學院、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香港科學院院士或外籍院士。任詠華院士於1988年獲得香港大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香港大學任教。
化學領域第一位女性長江學者:謝毅(2015)
⑸ 與顏寧比肩的北大美女教授:赴美求學12年,卻毅然回國做貢獻,現狀如何
在了解過史蛟的經歷和相關故事後,我們真的不難理解,史蛟為何會深得學生們的喜愛了。她作為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助教授,擁有超高的學歷、淵博的學識、溫柔的性格和獨特的教學方式,才貌雙全的她,在教學和學術方面都全力以赴,不僅為教書育人作出了貢獻,也徹底贏得了學子們的心。
⑹ 中國十大女科學家名字
摘要 為您補充:
⑺ 中國最年輕的女教授是
范淑琴,女,1978年出生,1997年5月入黨,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信息安全教研室教授。/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2006年12月,在范淑琴職稱晉升評審中,該校專家、評委全票通過了審議。該校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唯資歷重能力,上級有關部門在層層審批中更是一路「綠燈」,就這樣,范淑琴成為了我軍教授方陣中一顆閃耀的新星,成為了全軍最為年輕的女博士教授。 參與完成國家和軍隊重大研究課題6項,在國際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有關研究成果曾在2002年世界數學家大會上宣讀並發表,攻克了國際數學難題「漢森·穆倫猜想」。2005年7月榮獲鍾家慶數學獎(27歲),2006年12月晉升教授(28歲)。 15歲上大學,19歲讀碩士研究生,22歲攻讀博士,26歲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7歲攻克國際數學難題「漢森·穆倫猜想」,28歲成為教授,29歲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從事課題研究,1999年參加中科院晨興數學中心以數論和信息安全中的數學問題為主題的系列活動,2002年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宣讀有關研究成果,2004年在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5年提出了在世界數學界影響很大的「Fan-Han」方法。 1993年,懷著孩時的綠色夢想,年僅15歲的范淑琴以高出錄取線20多分的優異成績,被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應用數學專業錄取,成為了該學院當時年齡最小的學員。 「漢森·穆倫猜想」是國際著名的數學難題,在信息安全、工程通信等領域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研發價值。之前,國內外許多著名數學家都曾致力於此難題的研究,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怎樣才能破解這一世界數學難題?2002年,正在讀博的范淑琴在導師、該校信息安全系主任韓文報教授的精心指導和幫助下,開始了向這一世界顛峰的挑戰,走入歷時三年的艱辛探索之路。在充分消化已有研究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在經過無數次的推導計算和無數次的失敗與「絕望」後,已經在實驗室連續工作了四個晝夜的范淑琴,終於憑借著驚人的數學天賦,在創造性地引入p-adic和Galois思想方法後圓滿的解決了「漢森·穆倫猜想」和Cohen問題。英國著名學者S。D。Cohen稱所提出的p-adic思想方法為Fan-Han方法.
⑻ 百家講壇有哪些女教授哪個女教授講過南唐後主李煜
於丹 隋麗娟 馬瑞芳 蒙曼
講南唐後主李煜的是趙曉嵐 2008年7月,做客《百家講壇》,主講《南唐後主李煜》,受到廣泛好評。該講座共分10講:(一)意外登基 (二)弱國君主 (三)情海生波 (四)啼笑因緣 (五)危機重重(六)錯上加錯(七)兵臨城下(八)國破身降(九)囚徒生活 (十)千古詞帝。
趙曉嵐,文學博士後,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⑼ 中國的女數學家有幾個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一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里葉分析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里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台。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你們這里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⑽ 科研圈裡,為什麼一些學科的女教授尤其少
在科研圈裡面,之所以會有學科的女教授比較少,這主要還是在科研領域裡面,男性的比例要比女性的多,所以,在某些學科裡面,女教授非常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