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有哪些美女
明末秦淮八艷
陳圓圓、顧橫波、李香君、柳如是、卞玉京、董小宛、寇白門、馬湘蘭
一個賽一個
2. 我國各個朝代鑒別美女的標準是什麼樣的
漢朝:
一個漢人值得驕傲的朝代,那個時候比較是古老的社會,所以衣服上是沒有什麼花紋,也不可能有什麼掛墜,男女穿都都是麻布衣。女性找不到是多了一個發髻,所以這個時候主要是看臉。先是要白,一白可以遮百丑是那個時候就有的說法,所以先是要白,也有一些妝粉來抹一抹,基本美女搭配是皮膚白穿黑衣服,然後有骨乾的那種。
唐朝:
大家都知道唐朝以肥為美,但是卻有很大的誤區。首先,唐朝不是一直以肥為美,最開始還是瘦的女孩更受歡迎,後來才變的。另外,肥也不是那種渾身贅肉的肥、膀闊腰圓的肥,而是指豐滿,微胖,不骨感。那個時候女性也是非常開放,有身材不去勾引別人都是對不住自己,和現在西方的性感審美一樣。
宋朝:
宋朝是一個有錢的時代,每個女人都打扮成一個樣就沒意思了,就跟韓國整容一模一樣還會有美女嗎?宋朝比較推崇素顏,而對於五官或者身材的要求一般就是削肩、平胸(是平不是貧)、柳腰、纖足。需要說明的是,裹足就是從宋朝開始興起和流行的。
明朝:
明朝看美女看三個地方:是頭,腰,足。頭上要有一頭迷人的秀發、腰要纖細玲瓏,腳要小巧可愛。
清朝:
雖然也是異族,不過比起元人好多了,滿族也是和漢族融合,能夠時候的女人要高。矮的是臉宮女都當不了的,同樣也要去在意小腳,最大的還是發型,在清朝中期就開始有民間發廊了。
接下來講講服飾:
先秦時期,衣著以深衣為主直裾和曲裾不僅是男式服飾,也是女式服飾常見類型。襦裙之類也是有的
魏晉時期,衣著普遍較大而寬松
南北朝時期,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
唐朝時期,這是一個廣泛受外國影響的時期,同時也影響了其他不少國家
宋朝時期,貴族婦女開始實行纏足。
明朝時期,元朝留下的習俗被廢除,人們又恢復了原來的習慣。
清朝時期,滿族人試圖禁止纏足,但沒有成功。
3. 古代女人也很「精緻」,明朝女性的精緻生活是怎樣的
明朝的古代女子用服飾、首飾的華美和精緻的妝容,來表現自己獨特的魅力,打造自己的精緻生活。
首飾在明代時,無論男女都不會剪發,為了讓自己的頭發變得規整一些,人們會選擇一些發飾進行修飾,明朝的發飾有笄,發釵、發簪、狄髻 ,笄是古代女子經常用的一種簪子,可以直接插在頭發上或者插在帽子上,明朝貴族女子喜歡用扇形的玉笄,刻有鏤空花紋,四周還有寶石鑲嵌。明朝家庭非常重視及笄時候的打扮,女子帶上“笄”之後,就隨時都可以嫁人,所以笄不僅是頭發的一種配飾,更是女子美的最突出代表。
4. 現在的網紅臉放到明朝還會被稱為」美女「嗎
這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首先現在的網紅臉你覺得好看嗎,再者你認為明朝的美女的特質是什麼樣的,私以為現在的這些長得千遍一律的網紅臉放在古代任何一個朝代應該都不算美女吧,更不用單獨將明朝拿出來了。
雖然說個人認為現在的網紅臉放在明朝不符合美女的標准,但是公平來說,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不同的審美標准,這都根據當時的流行文化和國情民俗來定義,所以說把現代人的審美和古代人來對比,也是不太妥當,更何況審美這個東西見仁見智,也不能說哪個時期的審美更有優越感,所以說進行這種橫向比較實在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
5. 中國各個朝代的美女有哪些要全!!!
夏:妹喜
商:妲己
周:褒姒
越:西施
秦:趙姬,又稱朱姬,嬴政的母親
楚:虞姬
漢:戚夫人(被呂雉砍去手腳的那一位)、李夫人(傾國又傾城的那一位)、衛子夫(由女奴到皇後的那一位)、陳阿嬌(金烏藏嬌的由來)、趙飛燕(環肥燕瘦的那一位)、趙合德(趙飛燕的妹妹)、班昭(班婕妤)、卓文君(司馬相如的太太)、王昭君、蔡文姬
三國:貂禪、大喬、小喬、孫尚香(「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夫人」)、甄氏(曹丕的老婆,曹植的「洛神」)
隋:宣華夫人、瓊花公主、蕭皇後
唐:長孫皇後、高陽公主、武媚娘、太平公主、上官婉兒、梅妃、江采芹、楊玉環、沈珍珠、魚玄機、蘇小小
南唐:大、小周後
宋:花蕊夫人 、李師師
明:秦淮八艷:陳圓圓、董小婉、柳如是、顧橫波、李香君等
清:香妃
6. 明朝末期都有哪些美女
秦良玉,明朝末年戰功卓著的女性軍事統帥、民族英雄、軍事家。曾率「白桿兵」參加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張獻忠)諸役。累功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死後南明朝廷追謚曰「忠貞」。 明末著名女詞人沈宜修、葉紈紈、葉小鸞母女,擅寫家國之思的徐燦,身世與詞作獨具特色的朱中楣與顧貞立以及柳如是、李因、王微、楊宛等名妓詞人。 秦淮八艷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愛情故事的八位才藝名妓。 明末在秦淮一帶的八個名妓,又稱「金陵八艷」。秦淮八艷的事跡,最先見於余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艷。
7. 明朝宮廷的女人是不是要比清朝宮廷的好看
明朝的要好看一些。漢族的婦女人數眾多,完全能選出很多漂亮的。清朝受到民族限制,所選女子以少數民族的為主,人數少,好看的相對就少多了。
8. 明朝風流才子 明朝八大美女,不知醉倒多少風流才子
董小宛,本名董白(1624-1651),一字青蓮「秦淮八絕」之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第一流人物又稱「針神曲聖」。她性好清靜,每到幽林遠壑,往往眷念不舍,容易涌動柔情,給人以真心真意的嬌媚之笑。
李香君又名李香,為秣陵教坊名伎。自孔尚任的《桃花扇》於1699年問世後,李香君遂聞名於世。阮又強逼香君嫁給漕撫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爭,此時正值馬、阮大捕東林黨人,侯等被捕入獄,香君也被阮選送入宮。清軍南下之後,侯方域降順了清朝,香君之下落,眾說紛紜。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因後來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她出身於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淪落為歌伎,卞賽詩琴書畫無所不能,尤擅小楷,還通文史。她的繪畫藝技嫻熟,落筆如行雲,「一落筆盡十餘紙」喜畫風枝裊娜,尤善畫蘭。18歲時游吳門,居虎丘,往來於秦淮與蘇州之間,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伎。卞賽一般見客不善酬對,但如遇佳人知音,則談吐如雲,令人傾倒。
馬湘蘭(1548—1604)可以稱為明代的女詩人、女畫家。據《秦淮廣記》載,她名守真,字湘蘭,小字玄兒,又字月嬌,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娘」。她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故有「湘蘭」著稱。她相貌雖不出眾,「姿首如常人」,但「神情開滌,濯濯如春柳早鶯,吐辭流盼,巧伺人意」。
馬湘蘭(1548—1604)可以稱為明代的女詩人、女畫家。
陳圓圓(1623-1695),原名邢沅,別名圓圓、畹芳,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之一。陳圓圓母親早亡,育於姨夫家,重利輕義的姨夫將圓圓賣給蘇州梨園。陳圓圓日漸失寵,遂辭宮入道,於1695年逝世。
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伎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於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9. 明朝的女人是什麼樣子的
1.製造話題,做一名話題女王
明初禮教森嚴,婦女規矩尤其多:穿衣要樸素,日常行動要謹慎,基本不出門,關在家裡學女紅,把男人伺候好就是模範。但就是這樣的年月里,偏出了南京才女劉莫邪這個另類:此女子雖說自幼命苦,父母雙亡,由舅舅撫養長大。偏偏天資聰穎,經史子集過目不忘不說,更寫得一手好詩詞。明朝建國後,劉莫邪成了大明上流社會的高光人物,不但與朱元璋的愛女大長公主成了閨蜜,更頻繁出入各色王侯將相圈子裡的酒會宴席,身邊經常追求者雲集。萬眾矚目之下,劉才女不但艷壓群芳,詩詞更常技驚四座,流傳下來的多首名篇,至今膾炙人口。而且不同場合中,她還是個經常變身的千面女郎,有時打扮得珠光寶氣,高貴無比,有時卻只穿上粗布衣服示人,卻盡顯朴實之美。而關於她的種種猜測,也常在大明權貴圈裡流傳:有人說她一直單身,也有人說她曾嫁過富商,並繼承了大筆遺產。更有邪乎的說法是,她曾拜得名師,學得絕技,不但醫術精湛,葯到病除,而且還懂通靈邪術,擅長攝人魂魄。但大家都知道的,便是她強大的活動能量,與許多權力人物交好,甚至高官們辦不成的事,她都能隨手辦成。這位大明權力場上的話題女王,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活動過了頭,一直為推翻朱棣而奔走,被朱棣投入監牢。已雙鬢斑白的劉才女,早已無欲無求,乾脆在牢房裡寫詩諷刺來視察的大理寺卿薛岩,氣的薛岩當場將她殺掉。有關她身世背景的種種猜測,也就因此永遠成迷。
2.誇大自己:據說皇上追過你
馬半生的鐵血帝王朱棣,野史中也有一段津津樂道的愛情:在發妻徐皇後過世後,竟然愛屋及烏,追求起了自家小姨子:徐皇後之妹,中山王徐達的小女兒徐妙錦。在此類說法中,徐小姐不但天生麗質,更兼文武雙全,精通騎馬射獵,還寫得一手好詩詞。上馬就做女漢子,提筆便是女才子,如此女神級的人物,自然令永樂大帝傾慕不已。誰知徐小姐本人卻剛烈,不但對皇家恩寵嗤之以鼻,還專門寫了封信回絕。這封書信,叫《答永樂大帝書》。在這封四百一四九個字的信中,徐妙錦告訴皇上,自己性情淡泊,只願意像山中的小草一樣,遠離人世的紛擾,在青燈古佛前了卻一生。這封情意懇切的書信,也終於打動了朱棣,放了徐小姐自由。但參考正史記錄,徐達的三個女兒,除了徐皇後外,另兩位都嫁給了藩王。
而且從出生日期推斷,假若真有這樣一位徐小姐,那麼等朱棣求婚的時候,她最年輕也該有二十二歲了。二十二歲還沒嫁人的老姑娘,放在明代十分少見。這段愛情是否真的存在,至今還有爭議。
3.成為女學霸,尋找更優秀的
明初婦女規矩多,雖說有劉莫邪這樣的另類,但大多數婦女,照著《女誡》的要求,只能老老實實在家相夫教子。但偏有一位山東昌黎村婦,卻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隆重邀請:專門派官員到昌黎傳達表彰賞賜,並下令當地政府每年額外補貼她家六十石米(人民幣兩萬多塊),只求她能出山做官。這位村婦,便是元末明初傑出的科學家:馬蓬瀛。既無權貴背景更一生清貧的馬蓬瀛,出身於算學世家,年輕時便是當地精通天文數學的奇女。她的丈夫貢生劉公直,早年在昌黎游學時與她相識相愛,從此夫唱婦隨,留在昌黎與妻子一道研究學問。大明建國後的幾十年裡,她不僅學問精進,更熱衷公益活動,曾幫鄉民改進過農具器械,還曾設計新型水車,幫助政府抗旱救災,大名也終於傳到了朱元璋那裡。就職南京後,馬蓬瀛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天文台台長,任上不僅改裝了各類天文設備,更整理恢復了元末流失的阿拉伯等國的數學天文資料。朱棣執政時期,她又兩度退休返聘,回南京重操舊業。兒子劉政也因為她的卓越貢獻,被明朝政府特許為昌黎縣儒學終身訓導。有明一代,她是第一位獲得品級俸祿的女官員。
10. 明朝前期的美女都有哪些人呢
江蘇南京人,
明初京城女子劉莫邪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她一生有兩奇,一奇是她那個御賜
的「女秀才」的名號,二奇則是她後半生暗中聯絡,擁戴故君的行動,最終,她也就是死在這後一奇上。
劉莫邪出生於元末南京城中一個普通讀書人家,父母早逝,年幼的劉莫邪被舅舅家收養。她舅舅是個閑散之人,膝下無子,非常疼愛已是孤兒的外甥女,見她聰明伶俐,所以常教她些名家詩詞,小小年齡的劉莫邪竟能聽三遍就記住,而且還能依自己的理解評點一番。舅舅見小莫邪乖巧可愛,每次參加文友的詩會總愛帶著她,這種時候,小莫邪特別高興,在詩會上,她閃著一雙烏亮的大眼睛,專心致至地盯著品詩論文的大人們。
那些詩興盎然的文人除了偶爾逗弄一下這個長相甜美的小姑娘外,誰也不把她放在眼裡。
一個丹桂飄香的日子,一幫文友又在一座花園中舉辦文會,小莫邪照例由舅舅帶著參加了。這次的詩題是「詠四季花」,由每人在素箋上寫一首詩。小莫邪看到大人們或低頭沉吟,或揮筆走龍,很有興致,於是也向舅舅討來紙筆,悄悄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
三秋桂子美錢塘,疏影橫斜點素妝;
十里芙蓉嬌出水,春風桃李滿庭芳。
這時莫邪的舅舅還未寫完,小莫邪扯了扯舅舅的衣襟,把寫好的詩箋遞給了他。舅舅接過詩箋一看,十分滿意,於是對眾人誦吟了一遍,頓時,文會上人人噴噴稱奇。這短短四句詩,恰到好處地概括了秋桂子、冬梅花、夏芙蓉、春桃李,四季代表性的花卉,詩意雖談不上新奇,但出自一個九歲小姑娘之手,詩句老練自然,怎不讓眾文人贊口不絕呢!從此,小莫邪成了文會中的一位正式成員每次與大人平起平坐,作詩論文,她的名聲不脛而走,成了南京城中人人皆知的:「女神童。」
元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南京也成了戰火紛飛之地,在性命難保的動盪之中,誰也顧不得什麼詩文,劉莫邪這個「女神童」自然也就沒人關心了。
朱元漳力挫群雄,破元立明成了明太祖,京都定在南京,南京城便又恢復了昔日的昇平繁華。這時,花信年華的劉莫邪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這時的劉莫邪已成了一個圓熟干練的小婦人,憑著她的詩才和詩名,頻頻出現於公侯門的詩文酒會,成了高級社交圈中的名流,尤其受到一些名媛貴婦的傾愛。她與明太祖的女兒大長公主關系十分密切,是大長公主的座上常客,如此一來,她的盛名通過大長公主又傳到明太祖耳中。
明太祖朱元漳雖出身貧賤,卻也酷愛附庸風雅,聽女兒說起京城裡有一個女才子,特意召到殿上面試。劉莫邪在皇帝面前毫不驚慌,應答自如,朱元漳一時高興,當即賜她為「女秀才」。
按科舉考試的慣例,秀才是通過「縣試」就可以取得的基本資格;根本無需皇帝欽命,皇帝只主持「殿試」,從進士中點狀元。如今由明大祖親自賜給劉莫邪一個「女秀才」稱號,可以說是有點不倫不類,很是滑稽;但既然是皇帝開了金口,誰也不能說不合適,從此,劉莫邪就有皇帝御賜的「女秀才」這一奇特名號。
劉莫邪不但名號奇特,身世也令人猜摸不透。戰亂之後,劉莫邪是以一個獨身婦人的形象出現的,她時而作貴夫人打扮,妝扮得渾身溢光流彩;時而又布衣淡妝,儼然一副村姑民婦模樣,誰也弄不清她的身份。有人說她嫁過人,丈夫是個富商,在戰亂中喪生,卻給她留下了大批錢財,使她成了個富孀;也有說她在戰亂中遇到世外高人,傳授給她了幻術蠱法,能替人醫治疑難雜病,也能迷人心神;還有人說她曾經出家為尼,在青燈古剎中潛心修煉,因而練得一手好書法和一身詩才。因為她從不對別人談起自己的經歷,所以這一切都只是猜測。
現在,劉莫邪頂著「女秀才」的頭銜,似乎有了個身份。雖說一般的秀才並沒有多少地位,俯首便可抓出一把來;可劉莫邪這個秀才與別人不同,因為她是皇帝御賜的特殊秀才,全國獨此一個,不知不覺地有了「見官大三級」的殊榮,再加上她與大長公主的密友關系,人人便對她敬畏三分。她廣交達官貴人、文士名流,因為她的聰明才乾和豁達爽朗的性格,成了京城裡的一個十分吃得開、兜得轉的「名女人」,辦起事來總能左右逢源。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這時太子已先他而逝,於是由皇太孫允敉繼位,作了明惠帝。惠帝害怕明太祖所分封的藩王勢力膨脹影響自己的政權,就聽從了侍臣齊泰、黃子澄的計謀,採取了削藩政策。分封在燕地的燕王朱核對此十分不滿,他憑著手中的兵權,打出「清君側」的旗號,由燕京起兵南下,實際上是要爭奪惠帝的皇位。 惠帝急忙派大軍去,無奈燕王的軍隊訓練有素,驍勇善戰,雙方血戰了四個年頭。大長公主的丈夫、駙馬都尉梅殷,奉命率領重兵屯紮在淮南,以作為保護南京的屏障,幾經交鋒後,朱棣的部隊逐漸攻下一些北方的城市,許多北方守將在大軍壓頂的形勢之下,紛紛降歸了燕王。燕王大軍直逼到淮南,局勢緊迫,南京城中風傳駙馬都尉梅殷也有投降意圖,一時間,全城官民惶恐不安。副都御史茅大方想寫信探明梅殷的態度,可是兵荒馬亂之中,竟找不到人去冒險送信。就在這時,劉莫邪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因為她長期周旋於官貴門戶,所以對政局十分清楚,危亂之時,她有意地運用自己特殊的能力,助朝廷一臂之力。因為劉莫邪是梅殷妻子的密友,她去傳信自然合適不過,茅大方當即寫下一詩帖箋,並密囑有關事項,劉莫邪便攜帶詩箋離開了南京。
穿過硝煙彌漫的路程,劉莫邪風塵僕僕地來到淮安防地,拜見了梅殷。梅殷一見是妻子大長公主的閨中密友來到,驚訝之餘當然是殷勤招待。到了帥府,劉莫邪取出茅大方的詩箋對著梅殷大聲朗誦道:
幽燕消息近如何?聞道將軍志不磨:
縱有火龍翻地軸,莫教鐵騎過天河。
關中事業蕭丞相,塞上功勛馬伏波;
老成不才無補報,西風一度一悲歌!
因是探試梅殷的態度,所以這首詩寫得含義曲折委婉,使梅殷一時間不甚明白劉莫邪百里送詩的意圖,於是問:「此詩何意?」劉莫邪覺得梅殷似無二心,就索性點明了說:「茅大人對西風興悲,是擔心樹葉將辭舊枝呀!」梅殷番然領悟,忙表白道:「食君之祿,忠君之國,理所當然。梅某率兵拒敵,決不會作辭枝的落葉,隨風飄舞!」劉莫邪證實了自己的感覺,連夜返回南京,把消息傳給了茅大方。
此後,燕王大舉南下,探知了梅殷堅決抗拒的決心,只好繞過了他的防地,由揚州渡江直取京師。谷王朱穗歸降,薛岩打開金川門迎接燕軍,南京很快就被攻陷,宮中燃起了大火,朱棣進宮時,惠帝已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自立為皇帝,稱為明成祖,改元永樂,重製朝綱。
梅殷一死,女秀才劉莫邪立刻被捕了。當時許多公侯的家眷和文人名士,出於仰慕女秀才的才華和能耐,紛紛出面為她向朝廷求情。人們普遍認為,她不過是個女流之輩,沒有丈夫子女,也沒有官職,怎麼可能去參加那些皇位之爭的政治活動,想必是冤枉了她。等到後來,許多證據陸續查清後,人們不再敢為她說情求保了,只是驚嘆這女子為何有這般出人意料的舉措。
劉莫邪此時已經年逾半白,歷盡繁華之後,自己選擇了一條充滿艱險的政治道路,事到如今,似乎也在意料之中,所以對生死已能安然處之。在獄中她十分但然地嬉笑怒罵,把一些見風使舵的軟骨頭舊臣,一個個指名譏笑嘲弄,縱情表明自己堅貞的信念。
有一天,大理寺少卿薛岩前去查獄,前呼後擁,不可一世。他本是惠帝舊臣,因打
開金川門降迎朱棣進京而有功,所以又成了明成祖朱棣的寵臣。劉莫邪見他那無恥的得意之狀,朝他吐了一口口水,並哈哈大笑地朗吟道:
三朝元老兩朝臣,尺蠖龍蛇看屈伸;
縮頭脅肩公相貴,金川門外迎新君。
這首詩正好揭了薛岩的傷疤,他不由惱羞成怒,臨走時命獄卒在當天夜裡將劉莫邪縊殺了。就這樣女秀才結束了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給人們留下無數驚嘆和不解
杭州西湖邊有兩座常令遊人悲嘆的美人墓:一座是南齊著名詩妓蘇小小的孤塋,位於西冷橋畔;另一座則葬著明初怨女馮小青,長寂在孤山腳下的梅樹叢中。兩座長滿青草的孤墳,給西子湖畔增添了幾分凄美的色彩,到這里憑吊的人們不免會回想起兩位薄命佳人的凄婉故事。
馮小青原本是廣陵(今揚州)的世家女。其祖上曾追隨朱元璋南征北伐,到馮小青父親則受封為廣陵太守。馮小青童年的日子可謂是錦衣玉食,呼婢喚奴。小青自小生得秀麗端雅,聰穎伶俐,深得父母的寵愛。小青十歲那年,太守府中來了一個化緣的老尼,她見小青聰明可愛,就將她喚到身邊。老尼撫著小青的頭,緩緩開口說:「小姐滿臉穎慧,命相不凡,我教你一段文章,看你是否喜歡?」小青好奇心正強,饒有興致地點點頭。老尼閉目合手,念了一大段佛經。念完後,睜開眼睛看了看小青,小青知是在考自己,當即也閉了眼,把剛才老尼念的佛經復述了一遍,竟然是一字不差。
老尼臉露驚詫之狀,隨即搖了搖頭,轉身對小青母親鄭重說道:「此女早慧命薄,願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捨,萬勿讓她讀書識字,也許還可有三十年的陽壽!」意思說若捨不得讓馮小青出家,又教她讀書識字,那就連三十歲還活不到。
馮母聞言大吃一驚,但她認為憑自家的條件,小青無論如何也能過得舒舒服服。老尼定是故弄玄虛,豈可深信!送走化緣老尼後,馮母依然一如既往地調教女兒。
誰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借「靖難」之名奪得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進軍南京時,馮小青之父作為建文帝之臣,曾帶兵堅決阻擋。當朱棣取得天下後,馮家自然成了他的刀下鬼,誅連全族。年方及笄的馮小青當時恰隨一遠房親戚楊夫人外出,倖免於難,慌亂之中,隨著楊夫人逃到了杭州。
在杭州城裡,馮小青舉目無親,只好寄居到一個曾與馮父有過一回交往的本家馮員外家中。馮員外是經營絲綢生意的富殷,家大業大,見馮小青孤身一人,楚楚可憐,就收留了她。
住進馮家,吃穿住都不用發愁了,可一夜之間從太守千金淪落為寄人籬下的孤女,使馮小青一直沉浸在悲痛憂郁之中。轉眼到了元宵燈節,馮員外家張燈結綵,好不熱鬧。楊夫人見小青一個人悶坐在屋中,就硬把她拉了出來看燈。馮家大少爺馮通是個精通文墨的儒商,制了不少謎語掛在燈上。待馮小青出來時,燈謎已被猜中大半,她走近看時,被一條謎語的謎面吸引住了:
話雨巴山舊有家,逢人流淚說天涯;
紅顏為伴三更雨,不斷愁腸並落花。
這條燈謎的謎底一下子就被馮小青猜中了,是紅燭。但更吸引她的倒是這首絕句體的謎面,彷彿是她此時心境的寫照,不由地站著發呆。
馮小青異樣的神情被制謎的馮家大少爺看在眼裡,不禁升出一股憐惜之情。他早知道家裡住進了一個遇難的小姐,聽人說是如何才貌雙全,無奈自己是有婦之夫,不敢隨意造訪。今見到馮小青,他馬上猜出了她的身份。
幾天後,杭州城裡下了一場春雪。馮小青的屋外有幾樹白梅,這時梅花正迎雪吐蕊,清香溢滿小院。在廣陵舊宅她的閨閣前就種著一大片梅樹,如今飄落異鄉,又見到了熟悉的梅花映雪,她沉悶的心情閃出一片晴朗。於是找了一個瓷盆走出房間,到院中的梅樹叢中,十分用心地從梅花瓣上收集晶瑩的積雪,准備用來燒梅雪茶。
就在這時,也有愛梅雅好的馮通走進了小院,他是特意來看梅花的。兩個愛梅人在雪地梅樹下不期而遇。於是,馮通開始幫著小青一同拂掃梅雪。不知不覺中,就收到了滿滿一盆梅花雪。馮小青略帶羞澀地邀請馮通進屋一同燒煮品嘗梅雪茶,馮通欣然領命。兩個人在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燒雪、品茶、談詩,情融意恰。
有了那次傾談後,馮通情不自禁地總想找機會接近小青。小青覺得馮通文雅知禮,又善暖人心,因此也十分樂意馮通來看她。如此一來,馮通三天兩頭瞞著妻子崔氏來會小青,終於,兩人的感情發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彼此不忍再暗中相會、日日別離,在春天來臨時,馮通向父親提出了納妾的要求。馮員外原本對聰明可人的小青就頗有好感,加之馮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婚後三年不曾生育,因此爽快地應充了馮通娶小青為妾的婚事。崔氏對此雖然耿耿於懷,但既然老爺子點了頭,她也奈何不得,只在暗中切齒發恨。
小青與馮通有了名正言順的關系,益發朝朝夕夕相伴相守。馮小青滿以為劫難已過,否極泰來。不料好景不長,新婚蜜月剛過,馮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就開發施展她大少奶奶的威風了。先是對馮通的行動嚴加約束,繼而又對馮小青的生活挑三揀四。
因受制於崔氏,馮通很少有機會來馮小青屋中陪她。小青重新又落於孤寂中,因為有了那一小段美好時光,眼下的孤寂變得更加難耐。枯坐屋中,小青只好借詩詞排遣憂情。這天,她心有所慨,寫下這樣兩首絕句:
垂簾只愁好景少,卷簾又怕風繚繞;簾卷簾垂底事難,不情不緒誰能曉!
雪意閣雲雲不流,舊雲正壓新雲頭;來顛顛筆落窗外,松嵐秀處當我樓。
寫成後詩箋攤放在桌上,小青就焉焉地睡著了。正巧這時崔氏路過,見屋內寂靜無聲,悄悄溜進來窺探,無意中發現了桌上墨跡未乾的詩箋。崔氏粗通文墨,竟也看明白了那兩首詩的含義,知道是暗諷自己的,頓時大發淫威,吵嚷起來。
抓到一絲把柄後,崔氏就決不放過,非逼著馮通把小青送出家門,否則自己就尋死覓活。迫於崔氏的潑辣橫蠻,加之她娘家是馮家的世交,也是杭州城裡的富商,不便得罪,馮通只好把小青送到孤山的一座馮家別墅中居住。
馮小青的住處靠近當年宋代處士林和靖隱居的地方,雖已物換星移,但這里仍留下大片的古梅林。面對看盡人間盛哀的梅樹,她不由地暗嘆自己飄零凄苦的身世.形然而下的眼淚化成了一束悲詩;
春衫血淚點輕紗,吹入林逋處士家;嶺上梅花三百樹,一時應變杜鵑花。
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痴如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鄉心不畏兩峰高,昨夜慈親入夢遙;說是浙江潮有信,浙潮爭似廣陵潮。
小青漸漸茶飯不思,人變得病弱懨懨。她歪在病榻上,抱著琵琶,一遍又一遍地彈唱著自撰的「天仙子」
文姬遠嫁昭君塞,小青又續風流債;也虧一陣墨罡風,火輪下,抽身快,單單零零清涼界。
原不是鴛鴦一派,休算作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著衫又執雙裙帶。
一日,小青對老僕婦說:「立刻請一位高明的畫師來為我寫真,不惜金錢多少!」畫師請來後,馮小青仔細描了妝,穿上最好的衣衫,端坐在梅花樹下,讓畫師為自己畫像。畫師仔細畫了兩天,終於畫成了小青倚梅圖,小青接過畫看了一會兒,轉頭對畫師說:「畫出了我的形,但沒畫出我的神!」
畫師又開始重新作畫。又費了兩天時間,畫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像。馮小青仍然搖頭嘆息道:「神情堪稱自然,但風態不見流動!也許是我太過矜持的原因吧。」
於是,第三次畫象,馮小青不再一板正經地擺著姿勢,而是如平常一般地生活行動,或與老僕婦談笑;或扇花烹茶;或逗弄鸚鵡;或翻看詩書;或行於梅樹間。畫師在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間,把握了她的神韻,用了四天時間把畫畫成。這副畫中,小青依然倚梅樹而立。生動逼真,幾乎是呼之欲出。
馮小青重金酬謝了畫師,然後請人將畫像裱糊好,掛在自己的床邊,天天獃獃地望著畫中的自己,似乎在與她作心與心的交流。
新妝竟與畫圖爭,知是昭陽第幾名?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
畫像上的小青光鮮依舊,可生活中的小青卻日漸衰弱。無緣再會心上的夫君,畫像又怎能解她心上的憂愁。此生萬般無奈,她只好祈禱來世的幸福:
稽首慈雲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願為一滴楊枝水,灑作人間並蒂蓮。
蕭秋來臨,萬物盡凋。這天一早,身體已極度虛弱的小青,把一封「訣別書」托老僕婦轉交給她唯一的親戚楊夫人。並把自己的幾卷詩稿包好,讓老僕婦尋機送給馮家大少爺。一切交待完畢,她竭力打起精神,沐浴薰香,面對自己的畫象拜了兩拜,禁不住大聲慟哭,哭聲愈來愈小,終於氣斷身亡。這年她還不滿十八歲,果然應了當年老尼的預言,這究竟是天命,還是人為?
馮通聽到了小青的死訊,不顧一切地趕到了別墅,抱著小青的遺體大放悲聲,嘶聲喊著:「我負卿!我負卿!」清檢遺物時,馮通找到了三副小青生前的畫像,連同老僕婦轉交給他的詩稿帶到家中,象寶貝一樣地珍藏起來。不料,幾天後,詩稿和畫像被潑婦崔氏發現,全部丟在火中。馮通奮力搶救,才勉強搶出一些零散的詩稿。
楊夫人受馮小青之託,從各方搜羅了她的詩稿,將它們結集刊刻行世,書名就稱《焚余稿》。
西陵芳草騎轔轔,內信傳來喚踏春。杯酒自澆蘇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何處雙禽集畫闌,朱朱翠翠似青鸞。如今幾個憐文彩?也向秋風斗羽翰!
盈盈金谷女班頭,一曲驪珠眾伎收。值得樓前身一死,季倫原是解風流。
脈脈溶溶灧灧波,芙蓉睡醒欲如何?妾映鏡中花映水,不知秋思落誰多?
蘇坦妹,元末明初,江浙一帶著名的才女,和楚方玉並稱「江南蘇楚」。同浙江四賢,劉伯溫等人也是素有往來,他們經常
參加浙江地區當時非常有名的「蘭溪會」,在會上常常高談闊論,吟詩作對。
真是「紅顏薄命」啊,蘇坦妹正值如花似玉的年紀時卻被朱元璋給誤殺了,後來,朱元璋為了表示悔意,在蘇坦妹的墳前立了一個「罪己碑」。
楚方玉,元末明初江南才女之一,死時年僅24歲,14歲便與江南另一才女蘇坦妹並稱「江南楚蘇」, 在浙西文人匯集的著名詩會---蘭溪雅會上,以詩才力壓群賢.與蘇坦妹並稱,二人交好情同姐妹.明初因蘇坦妹被朱元璋誤殺,作為摯友的楚方玉悲痛萬分,立誓要為蘇坦妹申冤,隨後就有了她女扮男裝,參加科舉考試並一奪狀元之舉,在大殿上羞辱朱元璋的傳奇故事!
從小備受戰亂之苦,家人都死於戰火,後跟隨一老僕人背井離鄉,曾在一寒冬之日給了落破之時的朱元璋一碗泔水---說是什麼珍珠翡翠白玉湯,以至於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還念念不忘當年的施捨之人.最後,當楚方玉在高中狀元之後再大殿上說明當年施捨之事後,朱元璋仰慕其才情和美貌,想納其為妃,楚方玉冰清玉潔怎肯答應,最後,完成了一生最後一本書稿<<珍珠翡翠白玉湯文存>>之後,便投繯自縊了.文稿還是當年"浙西四賢"之一的宋濂給幫忙刊發的.今已軼失.宋濂看到當年的文壇好友仙逝,惋惜的連嘆道"可惜!可憐!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