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文檔: 辯證中國歷史上美女毀江山
對不起,耽誤一下您的時間,我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
自古就有「紅顏禍水」這個詞,把歷史上一些朝代滅亡的責任全都推到了女人身上,比如,商紂王因幸妲己而亡商,西周因為幽王寵褒姒而烽火戲諸侯,唐玄宗因寵幸楊貴妃而印發安史之亂,等等。試問,如果君主是名君知道應一天下國家為重,縱使有西施之貌的女子在眼前,他也不會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這就象南宋殺岳飛,歷代人們都說是秦薈這個大奸賊害了岳飛,殊不知若沒有高宗的批准秦安敢如此,殺一個小老百姓倒沒什麼關系,但他要殺的卻是國家一級重臣,歷代的昏君大多數一旦發現權臣要篡位,他立馬就會把他給殺了,所以,同樣的道理,並不是美女毀江山,而是昏君誤國,致使江山滅亡。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若有荒謬之處,望見諒。
❷ 古代的皇帝真是不要臉,那麼多的美女都被他糟蹋了
眾所周知,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昏君與好色君王,尤其是登基為帝後鎮日沉迷女色,後宮中搜羅的美女環肥燕瘦各具特色,各種群芳爭奇斗艷,風流獵艷的韻事在正史野史乃至民間傳說里都是數不勝數,那麼楊廣究竟有哪些寵妃呢?
《隋書》《南史》等史書中明確記載楊廣喜歡過的女人至少有5個:蕭後、崔氏女、陳婤、宣華夫人、容華夫人。其中對蕭後是「寵敬」,對崔氏女是「愛幸」,對陳婤是「絕愛幸」,對姿貌無雙但早逝的宣華夫人更是「深悼之」。
當然,楊廣對蕭後的寵敬在很大程度是為了應付母親獨孤後的需要,以及出於對正妻這個身份的尊重。地球人都知道,獨孤後的悍妒之心簡直就是世間少有,不只不準自己的丈夫和別的女人生兒育女,朝中大臣寵愛自家小妾也要遭到她的讒毀,親生兒子寵愛小妾同樣要遭到她的詆毀。當楊廣還是晉王的時候,為了把親哥哥楊勇從太子之位上擠下來,自然要想著法子討好母親,於是表面上就裝作只寵正妻蕭妃一個,只和蕭妃生孩子,但背地裡照舊姬妾無數。
不過風流歸風流,楊廣沒忘了要打好掩護,府中的姬妾就算有了孩子也不養。所以盡管有個善妒的母親在一旁虎視眈眈,但演技影帝級別的楊廣還是很輕松地在母親面前表現出了一副乖巧兒子、忠貞丈夫的模樣,相比之下,寵愛小妾雲昭訓、庶子多多的楊勇就非常不得母親的歡心。
等太子之位一到手,悍妒的母親也死了,楊廣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對蕭妃大不如以往,而正值盛年的蕭妃也早在開皇6年生下南陽公主後就再也沒有生育過,楊廣的寵妃寵妾卻日漸增多。登基後更不用說,楊廣完全是撒開了歡地肆意挑選各種美女充實後宮,又重新設立了當初獨孤後撤掉的三夫人、九嬪等高品級的嬪妃,後宮中有名分的嬪妃就有120人,還有無數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承衣刀人侍奉左右。至於被楊廣「寵敬」的蕭後,面對丈夫越來越荒唐的舉止想勸也不敢勸,只能咽下百般愁苦,做了一篇《述志賦》聊以自慰。
而成功坐上龍椅的楊廣,不僅對蕭後的寵愛變得淡薄了,對蕭後的弟弟、蕭後所生的嫡子們也越發不待見。
如蕭瑀作為蕭後的親弟弟,隋朝的國舅,卻經過幾次加封才得了個正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的散官,對比一下蘭陵公主的駙馬柳述,不過是因為娶了個公主,一下子就得到了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優厚待遇。國舅蕭瑀還經常被楊廣斥責疏遠,被貶為河池郡守的時候,甚至當天就被趕出了京城。
就連楊廣的嫡長子楊昭在長安受封太子時,楊廣連長安都不想回,只派了個使者前去冊封。後來楊昭無數次上表請求想要在父親身邊多留一段時間,楊廣都不肯答應。
楊昭死後,由於蕭嬪所出的趙王楊杲尚在襁褓過於年幼,蕭後所生的次子楊暕作為儲位的唯一人選,這才以嫡次子的身份得到父親的重視,楊廣不得不給他的齊王府安排了一些幕僚,但沒過多久,楊暕就因為打獵時的獵物比楊廣多而遭到楊廣的猜忌。楊廣唯恐楊暕會對自己不利,給他配備的人員都是又老又弱,後來宇文化及造反,楊廣聽到外面兵荒馬亂的聲音,竟然對蕭後說:「是不是楊暕那個不孝子要逼宮了?」
相比之下,楊廣的寵妃崔氏女雖然地位不及蕭後尊貴,但是她的家人卻因為她深得楊廣寵愛,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和蕭家人一樣的待遇。
崔氏女是崔君綽的女兒,因為受到廢太子楊勇的牽連,隋文帝親自下詔將崔君綽等人杖責一百,妻子兒女家產田宅全部充官,崔氏女也因此被沒入掖庭,從而得到了楊廣的寵愛。後來楊廣登基後又重新下了份詔書,說崔君綽、蕭嚴等人的罪行罪不及子嗣,免除了他們家人的懲罰,准許他們重新入仕。對此,《隋書》明確記載蕭嚴是因為中宮蕭後的原因,崔君綽則是因為女兒「入宮愛幸」——因為楊廣對崔氏女的寵愛,崔家才得到了這份殊榮。
不過在楊廣的後宮中,因為女兒姐妹受寵而給整個家族帶來了飛黃騰達的遠不止崔家一家,陳朝的那群宗室子弟們也是因為姐妹得寵,從而被楊廣愛屋及烏。
話說這些陳朝公主也是一群可憐人。陳朝滅亡後,陳宣帝和陳後主的女兒們統統作為戰利品被送往隋宮,由於公主數量眾多,隋文帝乾脆來了個陳女大派送:要麼是賞賜給功臣做妾,比如將陳宣帝的女兒一個賞給賀若弼,一個賞給楊素;要麼是直接沒入掖庭為宮婢,如果被皇帝臨幸了就成為後宮嬪妃,比如隋朝後宮中大名鼎鼎的宣華夫人就是陳宣帝之女寧遠公主,還有一個弘政夫人,也是陳宣帝之女臨川公主;剩餘的還分配到了各個皇子親王的府上,比如楊廣的一個小妾就是陳後主的第四女廣德公主,秦王楊俊的府中也有一個陳嬪,即陳後主第五女臨成公主。
楊廣對廣德公主寵不寵愛不得而知,但在一群陳朝公主中,楊廣最寵愛的有兩人:宣華夫人與陳婤。
宣華夫人是直接沒入掖庭充為宮婢的,《隋書》記載宣華夫人「性聰慧,姿貌無雙」,而在獨孤皇後的恐怖政策之下,整個後宮鮮少能有宮嬪被隋文帝臨幸,「唯陳氏有寵」。不過這還不是最厲害的,更厲害的是宣華夫人不僅傾倒了做父親的隋文帝,還迷住了做兒子的楊廣,所以父親一死,楊廣迫不及待地當晚就臨幸了宣華夫人,甚至還特意給了她好幾枚同心結作為定情信物。等楊廣正式即位後,立馬就將宣華夫人召進宮中,只不過宣華夫人鬱郁寡歡,不到一年多的時間就病死了,楊廣十分傷心,不僅極為沉痛地哀悼了宣華夫人,還特意為她寫了篇《神傷賦》。
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的另一位寵妃容華夫人蔡氏也是和宣華夫人一樣,在隋文帝死後就被楊廣重新召進宮中,當完了老皇帝的寵妃,繼續再做新皇帝的愛妃。
至於陳朝的另一位公主陳婤,在大業二年被楊廣冊封為貴人。楊廣對陳婤極為寵愛,史書稱「絕愛幸」,寵愛到了什麼程度呢?根據《南史》的記載,原本陳朝滅亡後,100多位宗室子弟被隋文帝發配到了各個地方,自己種田養活自己,但如今為了討心愛的女人歡心,楊廣將這些宗室子弟全部召回京城,授予他們官職。於是陳朝的宗室子弟們身為各處的地方官員,一時間遍及天下。
另外除了崔氏女、宣華夫人、容華夫人、陳婤外,楊廣的後宮中明確記載姓氏的還有生育一子的蕭嬪,這個蕭嬪雖然沒什麼得寵記錄,但她的兒子趙王杲卻十分受父親寵愛,楊廣不論是下江南征高麗還是伐突厥,都要帶著這個兒子不離身側,這樣的待遇就算是蕭後所生的元德太子楊昭與齊王楊暕也不曾有過的。
如此算算,史書中明確有姓可考的楊廣寵妃都已經至少有5個了,除此之外,正史中還記載楊廣經常與宇文皛等人宴飲作樂時,和楊廣坐在一起的那群寵姬,還有楊廣死後被竇建章的妻子曹氏強迫出家的那些妃嬪美人。雖然這些同樣得寵的嬪妃沒能留下具體的姓氏和品級封號,但很明顯,楊廣的後宮寵妃數量相當眾多,就更別說野史中的吳絳仙、侯夫人、袁寶兒等人了。
唐朝的顏師古在《大業拾遺記》記載了一位殿腳女吳絳仙,楊廣乘龍舟下江南時見到此女,被她那雙長長的蛾眉所深深吸引,奈何吳絳仙已為人婦,於是楊廣只能將其冊封為崆峒夫人,極為寵愛。又因為吳絳仙喜畫娥眉妝,而這種螺子黛出產波斯國,每顆價值十金,極為昂貴。所以楊廣讓別的妃嬪宮人用廉價的銅黛,唯獨給吳絳仙每日使用的仍舊是價值十金的螺子黛。楊廣甚至常常倚在簾子邊上痴痴地看著吳絳仙,還對周圍的人說:「古人說秀色可餐,像絳仙這樣的人兒真的可以讓人感覺不到飢餓!」
《大業拾遺記》中還有一位袁寶兒更是地球人都知道,尤其是袁寶兒因為腰肢纖弱,嬌憨多態,舞姿優美,深得楊廣的寵愛。當時洛陽進獻合蒂迎輦花,楊廣便讓袁寶兒手持合蒂迎輦花,號為司花女,又忍不住對虞世南說:「以前傳言說趙飛燕能在掌上起舞,我有些不信,以為是儒生文過飾非,人怎麼能在掌上起舞呢!如今得到寶兒,才知道這是可信的!」楊廣又令虞世南作了一首詩:「學畫鳥黃未半成,垂肩嚲袖太憨生。緣憨卻得君王惜,長把花枝傍輦行。」
另外還有一個侍兒韓俊娥也十分得楊廣的寵幸,楊廣幾乎每晚都要召她侍寢,惹得蕭後捻酸吃醋不已,經常私下審問她,最後又找了個借口把韓俊娥給趕下了龍舟。
《隋煬帝海山記》也是唐朝人所寫,據此書記載,楊廣建造了一座西苑,裡面共有十六院,每院有二十人,全部選取宮中容顏絕色的美人,每一院選楊廣臨幸最多的美人為夫人,作為此院之首。楊廣經常泛舟湖上,讓這些美人唱他所作的曲子。而楊廣為賊人所殺時,最常寵幸的朱貴兒正陪伴在身旁,最後與楊廣一同被殺。
至於《迷樓記》中的侯夫人,也是楊廣一手促成的悲劇。根據正史的記載,楊廣登基後就開始大選美女,甚至大業八年全國因為大旱、疫病死了很多人的時候,楊廣仍不忘下詔讓江南淮南諸郡上貢姿質端麗的少女,並規定從此以後年年都要上貢,侯夫人就是因此入的宮。根據史書記載,侯夫人不僅「顏色猶美如桃李」,而且極富才情,但是後宮美人無數,侯夫人16歲入宮,直到24歲都沒能見過楊廣一面,最後留下13首自己做的詩,懸梁自盡。楊廣得知後十分傷感,見到侯夫人死後仍舊美麗非常的容顏更是氣憤不已,認為宦官許廷輔失職,將他賜死,又因為十分喜歡侯夫人的詩作,便讓樂府宮人傳唱。
不管正史野史,楊廣都保持了風流好色的統一形象。正史中的楊廣為了這些寵妃,既可以免罪又不惜授官,出手相當的大方;甚至因為一代佳人宣華夫人的早逝而深悼不已做賦傷感,活脫脫一個情種模樣。也就難怪野史中楊廣的濫色程度是更上一層樓,吳絳仙、袁寶兒,朱貴兒、侯夫人等人的存在看似只是小說家言,但空穴不來風,若正史上的楊廣沒有那麼多風流韻事,民間又怎麼會只盯著他風流獵艷的這一面來專門著書呢?
正史野史中明明如此風流濫色的楊廣,卻僅僅因為留下記載的子女少(想想楊廣成太子前為討好獨孤皇後而處理掉的子女,隋亡後跟著蕭後流落突厥的諸位公主,以及宇文三郎淫亂後宮時與之有丑聲的公主們,都沒有專門的封號、生平記載),就給粉飾成了對蕭後一往情深的專一帝王,真是極大的諷刺。
《隋書·煬帝本紀》:
「(大業八年)是歲,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密詔江、淮南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
《隋書·後妃列傳》:
煬帝時,後妃嬪御,無厘婦職,唯端容麗飾,陪從宴遊而已。帝又參詳典故,自製嘉名,著之於令。貴妃、淑妃、德妃,是為三夫人,品正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是為九嬪,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員,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是為世婦。寶林二十四員,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是為女御。總一百二十,以敘於宴寢。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已下。
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之女也。性聰慧,姿貌無雙。及陳滅,配掖庭,後選入宮為嬪。時獨孤皇後性妒,後宮罕得進御,唯陳氏有寵。晉王廣之在籓也,陰有奪宗之計,規為內助,每致禮焉。進金蛇、金駝等物,以取媚於陳氏。皇太子廢立之際,頗有力焉。及文獻皇後崩,進位為貴人,專房擅寵,主斷內事,六宮莫與為比。及上大漸,遺詔拜為宣華夫人。
初,上寢疾於仁壽宮也,夫人與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狐誠誤我!」意謂獻皇後也。因呼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閣為敕書訖,示左僕射楊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張衡入寢殿,遂令夫人及後宮同侍疾者,並出就別室。俄聞上崩,而未發喪也。夫人與諸後宮相顧曰:「事變矣!」皆色動股慄。晡後,太子遣使者齎金合子,帖紙於際,親署封字,以賜夫人。夫人見之惶懼,以為鴆毒,不敢發。使者促之,於是乃發,見合中有同心結數枚。諸宮人咸悅,相謂曰:「得免死矣!」陳氏恚而卻坐,不肯致謝。諸宮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及煬帝嗣位之後,出居仙都宮。尋召入,歲余而終,時年二十九。帝深悼之,為制《神傷賦》。
容華夫人蔡氏,丹陽人也。陳滅之後,以選入宮,為世婦。容儀婉,上甚悅之。以文獻皇後故,希得進幸。及後崩,漸見寵遇,拜為貴人,參斷宮掖之務,與陳氏相亞。上寢疾,加號容華夫人。上崩後,自請言事,亦為煬帝所烝。
煬帝蕭皇後,梁明帝巋之女也。江南風俗,二月生子者不舉。後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而養之。未幾,岌夫妻俱死,轉養舅氏張軻家。然軻甚貧窶,後躬親勞苦。煬帝為晉王時,高祖將為王選妃於梁,遍占諸女,諸女皆不吉。巋迎後於舅氏,令使者占之,曰:「吉。」於是遂策為王妃。
後性婉順,有智識,好學解屬文,頗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寵敬焉。及帝嗣位,詔曰:「朕祗承丕緒,憲章在昔,爰建長秋,用承饗薦。妃蕭氏,夙稟成訓,婦道克修,宜正位軒闈,式弘柔教,可立為皇後。」帝每游幸,後未嘗不隨從。時後見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因為《述志賦》以自寄。
《隋書·刑法志》:
先是蕭嚴以叛誅,崔君綽坐連庶人勇事,家口籍沒。嚴以中宮故,君綽緣女入宮愛幸,帝乃下詔革前制曰:「罪不及嗣,既弘至孝之道,恩由義斷,以勸事君之節。故羊鮒從戮,彌見叔向之誠,季布立勛,無預丁公之禍,用能樹聲往代,貽范將來。朕虛己為政,思遵舊典,推心待物,每從寬政。六位成象,美厥含弘,一眚掩德,甚非謂也。諸犯罪被戮之門,期已下親,仍令合仕,聽預宿衛近侍之官。」
《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五:
煬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乃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開皇舊制,久拋擁懿壞鎂鈾尬瀾侍之官。先時蕭岩以叛誅,崔君綽坐連庶人勇事,家口籍沒。岩以中宮故,君綽緣女入宮愛幸,帝乃下詔,革前制,令諸州犯罪赦戮之門,周以下親,仍令合仕,聽預宿衛近侍之官。
《隋書·列傳二十四》:
蕭嬪生趙王杲。
《舊唐書·高祖本紀》:
會有詔征高祖詣行在所,遇疾未謁。時甥王氏在後宮,帝問曰:「汝舅何遲?」王氏以疾對,帝曰:「可得死否?」
《南史·陳宗室列傳》:
長子君范,未襲爵而隋師至。時宗室王侯在都者百餘人,後主恐其為變,乃並召入,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總督之,又陰為之備。六軍敗績,相率出降,因從後主入長安。隋文帝並配隴右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以處之。大業二年,隋煬帝以後主第六女婤為貴人,絕愛幸,因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由是並為守宰,遍於天下。君范位溫縣令。
《吳興志》卷十六:
隋煬帝妃陳氏,統記雲陳後主第四女,母高昭儀,封廣德公主。
隋秦王嬪陳氏,統記雲陳後主第五女,長興人謝昭儀生,封臨成公主。
隋文帝夫人陳氏,統記雲長城人,宣帝第十四女,母施氏太妃,後主封寧遠長公主。
隋文帝弘政夫人陳氏,統記雲長城人,宣帝第二十四女,母曾美人,即後主之妹,封臨川長公主,按南史,隋文帝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女也,性聰慧,姿貌無雙,不言第幾女,未知孰是。
《隋書·宇文慶列傳》:
協弟皛,字婆羅門,大業之世,少養宮中。後為千牛左右,煬帝甚親昵之。每有游宴,皛必侍從,至於出入卧內,伺察六宮,往來不限門禁,其恩幸如此。時人號曰宇文三郎。皛與宮人淫亂,至於妃嬪公主,亦有丑聲。蕭後言於帝,皛聞而懼,數日不敢見。其兄協因奏曰:「皛今已壯,不可在宮掖。」帝曰:「皛安在?」協曰:「在朝堂。」帝不之罪,因召入,待之如初。宇文化及弒逆之際,皛時在玄覽門,覺變,將入奏,為門司所遏,不得時進。會日瞑,宮門閉,退還所守。俄而難作,皛與五十人赴之,為亂兵所害。
《資治通鑒》:
帝臨朝凝重,發言降詔,辭義可觀;而內存聲色,其在兩都及巡遊,常以僧、尼、道士、女官自隨,謂之四道場。梁公蕭矩,琮之弟子;千牛左右宇文皛,慶之孫也;皆有寵於帝。帝每日於苑中林亭間盛陳酒饌,敕燕王倓與鉅、皛及高祖嬪御為一席,僧、尼、道士、女官為一席,帝與諸寵姬為一席,略相連接,罷朝即從之宴飲,更相勸侑,酒酣餚亂,靡所不至,以是為常。楊氏婦女之美者,往往進御。皛出入宮掖,不限門禁,至於妃嬪、公主皆有丑聲,帝亦不之罪也。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周宗室·宇文神慶傳》:
協弟晶,字婆羅門,大業中養於宮內,後為千牛左右。煬帝甚親昵之,每有游宴,必侍從。至於出入卧內,伺察六宮,往來不限門禁。時人號為宇文三郎。與宮人淫亂,至於妃嬪公主亦有丑聲。蕭後言於帝,晶聞,懼不敢見。協因奏晶壯,不可久在宮掖。帝不之罪,召入,待之如初。化及殺逆際,為亂兵所害。
《北史·卷十四·列傳第二煬愍皇後蕭氏》:
及宇文化及之亂,隨軍至聊城。化及敗,沒於竇建德。建德妻曹氏妒悍,煬帝妃嬪美人並使出家,並後置於武強縣。是時突厥處羅可汗方盛,其可賀敦即隋義城公主也,遣使迎後。建德不敢留,遂攜其孫正道及諸女入於虜庭。
《資治通鑒》:
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發顯仁宮,王弘遣龍舟奉迎。……又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陵波、五樓、道場、玄壇、板、黃篾等數千艘,後宮、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載內外百司供奉之物,共用挽船艚、八棹、艇舸等數千艘,並十二衛兵乘之,並載兵器帳幕,兵士自引,不給夫。
❸ 愛江山更愛美人,歷史上有哪些君主為了紅顏連江山都不要了
唐玄宗李隆基的名氣相信大家都知道,這位君主同時背負著極為矛盾的名聲--昏君與明君,此等案例在歷史上不是沒有,但確屬鳳毛麟角的存在。他在早年創建了聞名至今的開元盛世,卻在晚年又製造出了令人唏噓不已的安史之亂,集振興大唐與葬送大唐於一體。那麼他究竟是做了什麼才會導致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安史之亂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歸咎於楊貴妃寵信安祿山,因此令李隆基封其為三鎮節度使,後令其具備了一舉攻入長安的軍力。為了至寵,年邁的李隆基不得已在一眾將兵的兵諫下讓楊玉環自已於馬嵬坡的樹上。隨後不久,拋棄江山百姓逃亡成都的唐玄宗就被太子李亨的即位架空,成為了一位太上皇。
❹ 周幽王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昏君,他最後的結局如何了
周幽王姬宮湦是西周最後一個天子,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了別人美人計,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古代君主,作為一個男人,他就是一個情種,但是作為一個君主,為了愛情拋妻棄子丟了江山喪了命,最終成了歷史上的反面教材,周幽王頑皮的一生是極具諷刺性和悲劇性的。
但是烽火戲諸侯這個典故只是後人杜撰傳說,經不起史書推敲的,但也足以說明周幽王是如何玩物喪志,昏庸無道了。最後周幽王為了立褒姒兒子姬伯服為太子,把嫡長子姬伯臼廢除,逼死王後申氏,終於把他老丈人申侯惹怒了,勾搭犬戎人攻陷鎬京。周幽王被亂兵殺死,美人褒姒被掠走,西周就這樣被周幽王玩的滅亡了。
❺ 古代因為女人的關系成為昏君或亡國的皇帝
皇帝似乎一登機,就只有兩件事情做:選美女、修墳墓,結果,民生疾苦,勞民傷財。老了老了,還不忘把責任推出去。妃子太多,皇帝自己誤事,不顧朝政,都不知道該怪哪個妃子了。哪個妃子不想自己的父母家人,哪個妃子真心愛上皇帝老兒。
不過,我還是總結了一些,
我知道的
奴隸制
1.夏桀,妹喜
2.商紂,妲記
3.周幽王,褒姒
4.吳王夫差,西施
封建社會
1.漢成帝 漢宮飛燕
2.陳後主 (陳叔寶) 張麗華
3.唐玄宗李隆基,楊玉環,馬嵬坡
4.五代十國的蜀後主孟(日永)
5.南唐後主 李煜 大小周皇後
。。。
查到的
唐代:楊玉環
楊玉環大家最熟悉了,就是楊貴妃了。「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帝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楊玉環的美麗,估計是誰都不能抗拒得。而由於她的美麗,「春霄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不但如此,「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樣,唐玄宗怎麼能治理好國家?最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而衰,和楊玉環的受寵不無關系。從這個角度看,楊貴妃當然是「紅顏禍水」了。
雖然一般都認為唐玄宗是被楊貴妃「害了」,但我看這個罪過還是唐玄宗本人要大得多。安史之亂首先應該歸罪的就是天寶時候唐玄宗的寵幸小人,不理朝政,同時好大喜功,疏忽邊防,完全沒有了開元時候的進取心。楊貴妃是美女,唐玄宗要寵幸她,但是假如換了一個美女,唐玄宗還會不會干出那種寵愛美女不理政事的情況呢?我看當然會!古代的皇帝,無論是「明君」抑或「昏君」,九成以上都是好色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乾隆哪個不是娶了一堆老婆生了一堆兒子?只不過他們那時候各種矛盾還不尖銳,沒有因為寵愛女色而直接亡國罷了。這么說來,像楊玉環、妹喜、妲己的事情就好解釋了:這個錯誤80%以上要歸罪於那些好色的男人!沒有那些人的好色,這些「禍水」不會被推到這么高的位置;沒有那些人的好色,這些「禍水」也不會成為國家破敗的導火索!所以,危害最惡劣的,是男人的好色!
明朝:客氏
這個人大家不太熟悉,我多說一些,詳細介紹一下。客氏是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她的搭檔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賢!
客氏是河北農婦,18歲就被選進宮給小皇子做奶娘。這個客氏一定深諳兒童心理學,朱由校小時候被這個客氏哄得離不開,一離開就大哭大鬧不止,不吃不喝。後來客氏憑借著小皇子——小皇帝對自己的感情,一步步掌握了後宮。同時,宮里新崛起了一個太監——魏忠賢。他和客氏一樣,會籠絡校皇子得心,也能使用手腕,想盡各種方法讓小朱玩,最後根本離不開他了。
客氏同魏忠賢一拍即合,居然搞起了「對食」(也就是太監和宮女的夫妻關系,但是這時候客氏已經有一個「太監丈夫」了,所以客魏對食恐有「破鞋」之嫌)。倆人密切配合,一內一外,牢牢控制小皇帝,把國家弄得烏煙瘴氣。
明朝最後滅亡在李自成——滿清手底下,和這倆人在天啟朝的窮折騰由直接的關系(和明神宗明光宗有間接的關系),在這段日子裡,客氏為害宮內,迫害死了很多妃子宮女太監,幾乎導致所有懷孕的妃子流產,包括張皇後!而由於她的支持,魏忠賢為害朝廷,陷害忠良,糟踏國家,魚肉百姓,具體不多說了,魏忠賢乾的壞事情很多書都可以看到。可以說,沒有客氏魏氏,就沒有明朝的滅亡,沒有客氏魏氏,就沒有清朝的今天。
但是,仔細分析,客氏的為害作亂,和幾個男人的恣意妄為也有直接的關系。首先就氏魏忠賢——當然他不算完整的男人。而明熹宗朱由校的放任,就難逃干係了。朱由校小的時候離不開奶媽和「魏爺爺」那倒有情可緣,可他後來長大了,沒長成白痴,可卻盡干十歲以下兒童乾的事情。他不理朝政,一心愛玩,並且求新求刺激。他的木工活遠近聞名的,可這還不算,他玩的時候還要玩危險的,比如有一次在北海劃船,據說他不會游泳,可是不知道怎麼搞得居然連劃船的太監加上他三個人都掉到水裡去了(肯定是小皇帝自己搗亂),最後侍衛僅僅救上來一個人——那就是小皇帝,其餘倆太監居然淹死了!多危險啊。還有一次,皇帝居然近距離玩大炮,結果他也沒弄好,大炮爆炸,他旁邊的太監一隻手都被炸飛了,這小皇帝居然沒事,而小朱也放得開,哈哈一笑,這事就忘掉了。
你們想想,這樣混蛋的皇帝,能治理好國家么?這種心理素質和這種人生追求,換了客氏,恐怕明朝還要完蛋。這客氏的「紅顏禍事」,呵呵,也應該算是男人自己招的。
清朝:慈禧
這個慈禧西太後我個人認為是所有「紅顏禍水」中最為可惡,為害最為主動也最為嚴重的一個了。由於這個女人的自私和無知,中國起碼落後了西方50年。具體問題以後有時間再分析。
但是西太後的為害家國,也離不開向她「發賤」的男人的影子。
那拉氏怎麼得寵的?這個那拉氏本來僅僅是個宮女,要不是她在花園子里唱起南方小調勾引咸豐皇帝,更重要的,要不是咸豐皇帝色心陡起,對這個「南方美女」傾心有加,中國的歷史也許會被改寫。要知道,清朝的皇帝混蛋者甚少,遠非明朝可比,如咸豐,他還是一心要治理好國家,並且有一定的能力的,身邊也有大臣輔弼。但是由於他迷上了那個「蘭兒」,並且不顧自己身體羸弱,「盡情享樂」,結果才當了十年皇帝,就腎虛而死精盡而亡,留給慈禧一個「垂簾聽政」的機會——那拉氏的上台,離不開咸豐的好色。
納拉氏怎麼掌權的?當然是滅掉了肅順等八大臣之後。但是慈禧可不是穆桂英,她滅掉那八個人還是依靠她的小叔子——奕忻的助紂為虐。沒有奕忻這種人發賤一樣的鼎力支持,怎能有「西太後」的作威作福?
那拉氏怎麼破壞「百日維新」的?那也離不開榮祿和袁世凱兩個「發賤」者。這就不多說了。西太後之所以能從1860到1908為害中國近五十年,還和同治皇帝的不爭氣、光緒皇帝的懦弱以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一幫人的力保有直接關系。這些人才能高則高矣,但是他們愚蠢地不分好歹一心支持「朝廷」——這是誰之朝廷?他們心裡當然知道,這是那拉氏那個女人一個人的朝廷!可是他們就是這么賤,他們可以殺掉千萬個「長毛」、「捻匪」,可以平息「河湟馬家軍」和「哲的沙爾汗國」,甚至敢於在洋人面前拍案而起,可是卻一心一意為這個大禍水賣命效力,怎一個賤字了得?!
小結:「紅顏禍水」為害則劣矣,但是歷史舞台上一幫男性為之傾倒,為之撐腰,為之作倀,才是為害最烈的!另:從心理上講,很多女性在古代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或被人當作工具,或被人當作玩物,導致她們的心理發展極其不正常。尤其那些最後通過各種手腕登上高位的女人,其心理的扭曲也是非常嚴重,直接影響了她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做出事情來也狠辣異常,惡劣卓絕。這種心態,也是當時的社會思想風氣道德理念多方塑造出來的,而這個社會本是由什麼性別主宰的呢?答案很明白。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對不同性別的看法仍然沒有走上正路,如果說古代「壓制」得非常厲害的話,我看現在正相反,所謂「天生麗質,不知恐龍何物。妙語如囀,引來眾狼垂涎。言辭單純,卻常受輿詞如潮;任性撒嬌,而甘投羅網者無數。張口情感,閉口感情,………………」
❻ 為何在古代會說女人是「紅顏禍水
「紅顏」是兩個宛約柔軟的字眼,伊人出落得端莊可愛,容顏嬌好如那二月里的枝頭豆蔻,仲夏夜的盈盈滿月,臨水踏波的仙子,「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解舞腰肢嬌又軟」等都是形容紅顏超群的外貌。杜甫的詩《暮秋憶枉裴道州手札》:「憶子初尉永嘉去,紅顏白面花映肉」;曹植的《靜思賦》:「天何美女之爛妖,紅顏曄而流光。」其中的「紅顏」二字都是指美麗女子的容顏,後來逐漸演變成美麗女子之代稱。
秀色可佐餐,「英雄難過美人關」,愛美本是人之天性。且不論帝王的三宮六院,佳麗三千,就說封建時期的士子階層,尋美獵艷也蔚為時尚。可是在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里,有一個成語早已根深蒂固。它讓所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容貌在歷史興衰,王朝更迭面前承擔了過重的罪名,抹殺了那些紅顏所有的艷麗色彩,而唯只剩下禍害的名聲,警示著歷代帝王將相及其他的男人們。這個成語,就是--「紅顏禍水」。《辭海》里給「禍水」下的定義是「禍人敗事的女子」。「紅顏禍水」,自古就有的一種說法,大致是指美女貽誤國家的意思。應當說,類似的言詞,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絕不鮮見,各種各樣的文字多有述說,可以說屢見不鮮,源遠流長。
別以為「紅顏禍水」專指皇家貴婦,傾周的褒姒,亡商的妲己,沼吳的西施,亂唐的楊貴妃??就連陳圓圓、賽金花等一些普通女子恐怕都難逃其咎。中國的「禍水」陣容真可謂浩浩盪盪,不絕於歷史長途。有趣的是,自古賢良皆沉寂,唯有「禍水」留其名。為什麼呢?皆因「禍水」都是美女,傾國、傾城,或者傾家,因美獲罪,因美與「罪」而千古揚名。江山,帝王將相,紅顏,禍水,愛情--這幾個主題交織出多少說不完,道不盡的歷史滄桑事。《春秋》、《左傳》、《水滸傳》等書中都可以看得到紅顏是禍水之類的故事。
商紂王所以暴虐,是因為身旁有個妲己,商朝是因為商紂嬌寵的妲已禍亂而導致亡國殞命;周幽王之所以丟了江山,是因為寵愛褒姒,怪褒姒的一笑,如果不是周幽王為博她一笑而烽火三戲諸侯,也不至於亡國;夫差所以敗於勾踐,是因受了西施腐蝕,吳國的戰敗是因為西施「一雙笑靨才回面,十萬精兵盡倒戈」,才使夫差的英名霸業付諸流水;楚霸王項羽烏江邊的別姬自刎;隋煬帝之所以掉了頭顱,皆是因為喜好女色;還有李煜與小周後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花往事;李隆基後期所以昏庸,是因為「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人」
唐朝的敗落全是因為楊玉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還有明朝的滅亡也是因為陳圓圓害得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痛哭六軍皆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如此等等,歷史上,一些昏君把天下的美女紅顏選進後宮禁起來,玩弄戲褻,夜夜笙歌,沉迷於三宮六院及酒色之中,不理朝政與國事,因此引起哀鴻遍野,民聲怨憤,揭竿而起,致使其丟了江山,面子上過不去,於是只好把失敗的責任推卸給紅顏,把亡國的原因全歸罪於女人的身上。歷史上幾乎所有亡國的典故似乎都是把矛頭指向「紅顏」的。紅顏=禍水,似乎誰靠近美人誰就自取滅亡,於是,「紅顏禍水」的成語便產生了。
每一個王朝的滅都有它自身的歷史原因,但中國的專制文化卻總是讓人們遺忘從帝王將相身上去尋找謬誤。總把江山淪陷或事敗,歸咎於美女身上,以一句「紅顏禍水」開脫,不敢承擔作為一個統治者甚至是一個男人的責任,似乎沒有這些美女,他們的江山就可以延續「萬萬年」。為什麼很多人總是將昏君身邊的這些美女稱作紅顏禍水呢?難道她們才是造成結果的原因么?「紅顏」真的就是「禍水」嗎?總覺得人們的評價有失公允。一介弱女子,在夫權皇權隆盛的封建時代,竟有亡人國害君命的能力,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想起來,令人感慨,同時也為那些冤屈的「紅顏」扼腕嘆息,深感無奈。
就譬如說陳圓圓吧,在吳偉業的《圓圓曲》里,美女陳圓圓,一個尋常的姑蘇女子,幾經流轉,進入皇宮,繼而落入李自成之手,引起了吳三桂的妒意,最後,終於引發了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壯舉」,打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陳圓圓由此而聲名大噪。當一大群遺老遺少們指著陳圓圓大罵「禍水」時,不禁想問問那些罵她是「紅顏禍水」的人:這樣一個流轉於權力的掌心,被帝王們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弱女子,她究竟犯了什麼錯?難道美麗就是她的罪過嗎?何以成為「禍水」而遭世人無情的唾罵?直到如今,一些貪官污吏敗露後對他們的清算,也總會說到他們背後的女人,這分明是在說,在每一個壞男人的背後,都有著一個壞女人,所以,無一例外,當指斥昏君貪官時,總要同時推出一個女人,甚至視其為壞根禍源。男人錯了什麼事,追根究底,總能從他的身後找出女人的纖纖素手。
男權社會中,男人們努力維系絕對的精神優越感,儼然是女人一生獻身的偶像和精神主宰。無奈精神上的怯懦,使他們不敢正視自身滅國喪家的失敗,同時又無力拂逆對情慾的渴求。所以一方面他們樂此不彼追逐美色,一旦失敗就毫不猶豫諉過於女人。中國沒有懺悔和反省的道德傳統。「不遷怒,不貳過」,就是在大聖人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除了顏回,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做到。不思反省自訟,只會諉過於女人,不過想掩蓋自身的無能,來寬慰自尊心的失落。西方的宗教提倡懺悔和反省,因此那個引起兩國血戰十餘年的絕色美女海倫,沒有被當作「紅顏禍水」,反而被當作美、愛和性的完美統一;那個讓英國愛德華國王不愛江山只愛美人而為之遜位的美國寡婦,也沒有被看作「紅顏禍水」,反而被看作是愛情至上的現代灰姑娘;中國就不同了,事成,自然歸功於仁人志士;事敗,當然歸咎於紅顏禍水。
諉過於女人是最簡便易行的,因為男人們擁有獨家話語權,而女性在幾千年封建社會里,則是一個失語的部落,根本就沒有為自己辯駁的機會。從總體上說,西方人對美色是坦然無畏,甚至是敬慕懾服的。而中國人對美色一樣充滿慾望,但卻驚恐於這種慾望,表現出一種欲拒還迎的虛偽和矯飾。「紅顏禍水」這種說法一直流行至今,並最終成了一種固有的說辭,沉澱為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其實仔細想想「紅顏禍水」這種說法,是極其可怕的,它麻醉著歷史和社會,是女性可悲的附庸社會地位的寫照。再看看帝王將相與紅顏的愛情吧,其中也不乏有愛情基礎的,卻往往是悲劇。
許多事情一旦與帝王的權力糾纏即遭非人性的扭曲,愛情亦是如此。在白居易的《長恨歌》里,唐玄宗與楊貴妃愁腸百轉的愛情感人肺腑。身為大唐天子,登高凌絕,俯視塵寰的李隆基掌握天下大權,卻無法抓住自己的愛情,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江山與愛情,孰輕孰重?倘若選擇了愛情,無異於贏得一個風流皇帝的談資笑料外加「亡國之君」的千古罵名;選擇了江山,便意味著從此放棄自己一生的情愛幸福,在追悔和孤寂中度過餘生。當然,歷史也容不得他的選擇。在一代帝王的身上,愛情作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被權力的需求殘酷無情地抹煞。帝王也是人,美女也是人,然而「紅顏禍水」的斷論卻剝奪了他們相愛的權利。在「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蒼茫和絕望中,從此一代帝王的生活和江山變得黯淡無光。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只是那千回百轉的情思,是否便能喚起人們對其渴望愛情而又不能愛的千般哀傷與萬般無奈的同情,和換來對一個無辜背負「禍水」罪名而因此死亡的紅顏的憐惜呢?!江山,帝王將相,紅顏,禍水,愛情,紛紛擾擾的千秋往事,在「紅顏禍水」里,混沌成風雨晦黯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一個個曾經風華絕代的「紅顏」已成千古幽魂,但那些「綿綿無絕期」的恨意,恐怕不會輕易消散在歷史煙雲中。審美的眼光,雖有高下、雅俗之分,然而美色當前,畢竟英雄折腰。喜歡美女,貪圖美色,古今中外皆然,仔細思索一番,中國的老祖宗,大聖人孔子、孟子以及朱子理學那些洋洋灑灑的道德教誨,當今社會有幾位先生能通讀並融會貫通的?然而「食色性也」這句話卻人人皆知,無師自通,要不又怎麼會有「英雄難過美人關」的說法呢?!
對待美色,中外男士不同的態度頗耐人尋味,中國的一些男人又哪裡能和不愛江山只愛美人的英國愛德華國王相比呢?!恩寵時,男人們恨不能量天下之物力,討美人之歡心;可是一旦影響到男人的權勢和享樂之時,對待美人或沉江、或投環、或賜鳩,美人們的薄命有如草芥。世事如雲,美人如水。在久遠的年代裡,她們風華絕代,演繹著自己長歌當哭的故事,然後香消玉殞。曾經的青春,紅顏,恩愛,寵溺??都盡付孔林喬木,吳宮衰草,楚廟寒鴉,全都似那水中明月,鏡里榮華!唐朝末代皇帝僖宗逃難再一次經過馬嵬坡,有人在驛館題詩諷曰:馬嵬煙柳正依依,重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悠悠歷史,就是這樣地充滿著深沉的反詰。
其次「紅顏禍水」的說法是要追述到中國的上古時期西周的最後一個王幽王說起了。說幽王有個十分漂亮的妃子叫做褒姒,說她笑的時候是非常漂亮的,可卻「千金難買紅顏笑」。幽王為了能博得她的一笑,便來了個「烽火戲諸侯」,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點燃烽火台,讓各路諸侯匆忙趕來,為了褒姒一笑而戲耍諸侯。終於後來真有敵人打將過來,再點烽火已沒有諸侯來相救了,終於斷送了大好江山。從此就有了「紅顏禍水」之說。當然就這件事情來看也不能說是「紅顏」之錯,魯迅先生也批判過,這就是男權社會的懦弱,把罪名丟給了無辜的女性了。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里,有一個成語早已根深蒂固。它讓所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容貌在歷史興衰,王朝更迭面前承擔了過重的罪名,抹殺了那些紅顏所有的艷麗色彩,而唯只剩下禍害的名聲,警示著歷代帝王將相及其他的男人們。這個成語,就是「紅顏禍水」。
❼ 都說紅顏禍水,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美女結局如何,真的是禍水嗎
西施和貂蟬這種充滿智慧的美人,在本國人民的心中屬於一級卧底英雄。反過來站在吳國和董卓親信的角度上,她們卻成了罪魁禍首。在各版本的小說和演義中,都能看出作者對她們發自內心的欣賞與尊敬,更偏向於正面人物。說到底只是政治立場不同而已,算不算禍水要看你站在哪一邊。
其實在我心裡真正能稱得上紅顏禍水的,只有童年陰影——妲己。二十多年過去了,閉上眼睛還能清楚的看見當年電視劇《封神榜》給我帶來的不好回憶。因為好奇孕婦的肚子,就讓人拿刀去剖人肚皮。要印證聖人心有七竅,就讓人挖比乾的心。再加上她自創的各種玩法和刑法,想想都覺得想吐!
❽ 北齊武成帝高湛不思國事沉湎美色的昏君,最後怎麼死的
首先武成帝高湛不理朝政的任何事情。在古代,一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政事了,而高湛昏庸無能,從而導致國事被耽擱,沒人打理,還有就是容易相信小人。那些小人只知道自己的利益,置國家的事情於不顧,導致國家的江山岌岌可危,被各位大臣相互逼破之下,一下子氣急沖心而死。
北齊武成帝高湛由於沉迷於美色,有美女相伴自然得有美酒。所以後宮佳麗三千,每天玩得不亦樂乎,每天都在享受著神仙一般的生活,什麼事情都不用自己去做,每天有看不膩的妃子相伴散步,賞花,每天離不開的就是酒了,酒喝多了容易損害身體,所以,高湛的年紀越來越大,而喝酒依然是每天不減反增,最後喝酒喝多了死的。
❾ 為什麼每一個昏君的背後,都有一個女人或太監在作怪
1、沒有任何皇帝想當昏君,他們都認為自己相信的人是忠君的。
2、妃子、宦官都是皇帝的近臣,就跟我們一樣,我們也願意相信和自己關系比較近的人的話,所以俗語有"枕邊風"之說
3、身邊有佞臣原因有:
A、皇帝自己的分辨能力弱,不能分清忠奸
B、皇帝已經知道忠奸,但處於各種原因不得不聽奸佞的「建議」,例如唐玄宗喜歡高力士,他的話,天生喜歡聽;明朝瓦刺進犯,皇帝迫於外敵強大,那時也不得不聽從王振的話。
4、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夠把妃子、宦官之禍掌握在手中,如漢代外戚專權;如,秦代胡亥干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