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采蓮曲刻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少女形象
王昌齡的《采蓮曲》刻畫出采蓮女純朴、自然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勞動場景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
《采蓮曲》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
全文: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翻譯:采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采蓮女的臉龐開放。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采蓮。
(1)采蓮曲怎麼畫裡面的美女擴展閱讀:
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
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
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貳』 王昌齡的巜釆蓮曲》為我們刻畫了一個什麼的釆蓮少女形象
《采蓮曲》這首詩描寫了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表現出采蓮女天真浪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叄』 采蓮曲刻畫人物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襯托的寫作技巧.襯托,也叫映襯,相形.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關、相反的事物作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體,用來作背景的事物叫襯體.襯托又分正襯和反襯.正襯通常就叫烘托,烘雲托月.襯體作主體的陪襯,突出主體.如《采蓮曲》,這首詩歌將采蓮少女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讓少女的邏裙和碧綠的荷葉,粉嫩的臉龐與鮮艷的荷花互相映襯,襯托出少女的清新嬌艷.少女形象在畫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肆』 王昌齡的詩《采蓮曲》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王昌齡的這首《采蓮曲》是一幅流動的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詩人卻自始至終沒讓她們在這流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誘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采蓮曲》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
原詩如下:
其一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其二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白話譯文:
其一
像吳國美女越國嬌娘楚王妃嬪一樣美麗的采蓮女們,競相劃動采蓮船,湖水打濕了衣衫。來的時候蓮花把她們迎進河口,采完之後明月把她們送回江邊。
其二
采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采蓮女的臉龐開放。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采蓮。
(4)采蓮曲怎麼畫裡面的美女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她們劃著采蓮船來到一個花的世界,而最後兩句點出她們直到月上江頭才回去。詩人不急著寫回程,而是插敘采蓮女來的情境,她們來時被花兒所迎接,可見花兒是很樂意為她們所造訪,而隱著一層寫她們對采蓮這一活動是非常喜愛,近乎於享受。
當她們回去時,那月兒實際上也就是花兒,便依依不捨地送她們了。「花迎人」和「月送歸」運用了擬人手法,把整個采蓮活動的現場給寫活了,極富詩意,寫荷花迎接采蓮女和月亮送別采蓮女,實際上還是為了表現采蓮女之可愛。
這一段寫出女子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無奈去采蓮的情景。首先運用雙關隱語,一說「蓮」與「憐」字諧音雙關,而「憐」又是「愛」的意思,說明女子心上人的愛戀和思念。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伍』 采蓮曲 王昌齡中刻畫了一位怎樣的少女形象
王昌齡的《采蓮曲》刻畫出采蓮女純朴、自然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勞動場景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
這是一首描寫少女們采蓮的詩,看似淺易,卻韻味悠長。詩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芙蓉向臉兩邊開」,「芙蓉」即荷花,將少女紅潤艷麗的臉龐比作荷花並不算新鮮。
但它又不僅僅是比喻,而是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放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彷彿是艷麗的荷花真朝著少女嬌美的臉龐開放,二者相互照映,人花難辨,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大自然最秀麗的一部分。
第三句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混入雜人。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難以分辨,稍一分神,采蓮少女即與綠荷紅蓮融為一體了。這一句描寫了佇立凝望者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變化莫測的驚奇與惆悵。 就在惆悵之際,蓮塘中飄起了清脆的歌聲,方才讓人意識到,采蓮少女仍然在這片荷塘間。這一細膩的描寫,更增添了畫面的生動和詩境的蘊藉。
詩人用平白洗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江南采蓮圖:初夏時節,荷葉田田,采蓮女們提著小竹籃采蓮其間,嬉笑放歌。有聲有色,整個畫面洋溢著青春的歡樂,讀之叫人如臨其境。
全詩圍繞著采蓮少女們展開,可詩人卻沒對少女們進行任何正面描摹,而是始終將她們置於田田荷葉、艷艷荷花間,若隱若現,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讓讀者自己去想像采蓮者們的風姿以及她們天真爛漫、朝氣蓬勃,其藝術構思十分巧妙,讓人讀之餘味無窮。
(5)采蓮曲怎麼畫裡面的美女擴展閱讀:
《采蓮曲》的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所做,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夏。有本事載,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一次,王昌齡獨自一人在龍標城外遊玩,在東溪的荷池,見當地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氣所吸引,遂作《采蓮曲》。
這首詩通過幾個動詞淋漓盡致地將采蓮女應有的性格——活潑開朗表現出來,並以花、月、舟、水來襯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說這就是一部小電影,對刻畫人物形象非常生動形象而別有韻味。
『陸』 王昌齡的采蓮女二首(其二)刻畫了一群怎樣的采蓮女形象
采蓮女形象:美麗動人,勤勞,活潑。從「采蓮」看出勤勞,從「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看出美麗動人,從「亂入池中」「聞歌」看出活潑。
《采蓮曲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兩首詩主要描寫了采蓮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詩情畫意。
其二全詩原文如下: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白話文釋義:采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采蓮女的臉龐開放。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采蓮。
注釋:
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製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6)采蓮曲怎麼畫裡面的美女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所做,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夏。有本事載,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一次,王昌齡獨自一人在龍標城外遊玩,在東溪的荷池,見當地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氣所吸引,遂作《采蓮曲》。
組詩其二可以說是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
次句「芙蓉向臉兩邊開」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
「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
『柒』 王昌齡和白居易的采蓮曲是怎樣刻畫采蓮女形象的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注釋: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畫.一群采蓮的少女,她們的裙子綠得像荷葉一樣,紅潤的臉頰與盛開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雜使人難以分清,歌聲由池中傳來,才知道她們穿行在荷花叢中采蓮呢!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白居易的《采蓮曲》則專在借荷寫情上下了功夫:「菱葉縈波荷芰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詩中的重點已經不是艷麗的荷花,而是采蓮女遇到心上人,想說又不好意思說,只能用碧玉簪搔頭的動作來掩飾自己紛亂的心情.仔細吟誦,真彷彿在密密匝匝的荷花叢中,聽到了碧玉發簪的落水聲.短短四句,竟然寫出了微風盪荷,采蓮船行,蓮女情思,玉簪落水,真可謂詩情畫意盡在其中了.
同:都用景物襯托出采蓮女的心靈外貌美.
異:王昌齡運用比喻的手法,將采蓮女比作嬌嫩的蓮花,表達對采蓮女的喜愛之情.
白居易則運用細節描寫的手法,將采蓮女的形象神態動作表現的淋漓盡致,流露出喜愛之情
『捌』 采蓮曲的圖怎麼畫
望採納
『玖』 采蓮曲這首詩描寫了什麼、羅裙、什麼、采蓮女等
《采蓮曲》這首詩描寫了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表現出采蓮女天真浪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原詩:
《采蓮曲》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釋義: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9)采蓮曲怎麼畫裡面的美女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從詩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贊歌,時間、地點、人物的指涉性不強,因此可以說,詩中形象並非實指,而是周王朝時代一個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蘊。全詩分三章,反覆吟詠。但在內容上,並不按詩章分派,而是融匯贊美內容於三章之中。
這是因為詩歌本身比較短小,不能長篇鋪敘,無法按稱頌對象的各個方面一一分述,只能混涵概括,點到為止。同時,三章內容基本一致,就起了反覆歌頌的作用,使聽者印象更加深刻。
與這種抑揚起伏的感情抒發相適應,此詩在句式上整散相間,以散為主,用韻上平仄交替,富於變化。如開始兩句散,接著兩句整,後面又回到散。開始四句用低韻仄聲,中間四句用文韻平聲,「君不見」兩句句句用韻,為葯韻仄聲,末尾兩句再回到尤韻平聲。
這樣,隨著整散的變化和韻腳的轉換,不僅與感情的抑揚起伏相適應,而且形式上也有整齊對稱之美,縱橫飛動之妙,節奏鮮明,音調優美。文情聲情,絲絲入扣。這些特點,直接影響了後來長篇七古的發展。
「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
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
在溫詞中,此詞屬於較為淺直的作品,辭藻不算艷麗,含義也還顯豁。但是仍具有某些深曲之作的特點:只客觀地提供精美的物象情態,而隱去它們之間的表面聯系,留下大片想像餘地。像「畫樓離恨錦屏空」與「杏花紅」之間也未點明其關系。而這些物象情態的關系,很容易領悟出來,所以反而顯得淺而不露,短而味永。
『拾』 采蓮曲這首詩描寫了什麼羅裙什麼采蓮女的
《采蓮曲》這首詩描寫了荷葉羅裙一色裁,襯托采蓮女子的美貌。
原詩:
《采蓮曲》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釋義: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10)采蓮曲怎麼畫裡面的美女擴展閱讀:
在唐天寶七年夏天,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初次與阿朵見面,卻是別有一番情趣。那時候,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面,那就是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蓮曲。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後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於客觀描寫,後兩句側重於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