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搜索 > 古代美女怎麼化白妝

古代美女怎麼化白妝

發布時間:2022-09-07 22:14:18

㈠ 唐朝女子是怎樣化妝的

1.畫眉
畫眉是我國古代女性傳統的化妝術之一。屈原《楚辭·大招》中:「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之句, 說明早在戰國時代,愛美的女性就開始用鉛粉撲面、黛黑畫眉把自己變媸為妍了。早期時,女性畫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種叫石黛的青黑色礦石,加入麝香等香料製成的。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時,波斯人所制的螺子黛傳入宮廷,被後妃們珍愛,這種黛又被稱為蛾綠,隋煬帝喜歡看寵妃吳絳仙畫眉,每「倚簾顧之,移時不去」地痴看。宋朝時流行西域傳入的青雀頭黛,晏幾道《六么令》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遠山」是西漢初期流行的眉式,按我們今天的說法,宋代畫眉時尚是漢代時尚的復古。
我國歷史上流行過很多種眉式,其中最普遍的是蛾眉。《詩經·衛風·碩人》中寫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比喻她的眉毛象蛾須一樣彎曲而細長。《中華古今注》說,三國魏時,宮人「作蛾眉,驚鵠髻。」其形廣短,色淡微。為當時婦女所崇尚,直至唐、宋、明、民國都很流行。蛾眉甚至被賦予了很多深意,如屈原《離騷》寫「眾女嫉予之蛾眉兮,謠諑謂予以善淫」,即以蛾眉指出眾的美女。古時「蛾」與「娥」通解,南唐後主李煜失國後曾寫「垂淚對宮娥」,與在位時欣賞女性之眉而作的《長相思》:「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螺蛾。」相比已是全然兩種心情了。
《後漢書·馬援傳》中記載了一個當時的民謠「…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可知「廣眉」是由宮廷流行到民間的一種眉式,後來《太平御覽》中又把「廣眉」比作「半額」,根據文字的意思猜測廣眉大約是一種很粗的畫眉樣式。東晉葛洪著《西京雜記》中形容卓文君眉若遠山、臉若芙蓉,「遠山」也是一種漢代常見的眉式,漢成帝妃趙合德就是這樣的遠山黛,遠山可能是一種淡遠、細長的眉毛畫法,宛如水墨畫里一泓秋水後面遙遠的連山。《中華古今注》載,漢梁冀妻孫壽創新妝樣式,改驚翠眉為愁眉。愁眉的樣式為顏色濃重、細長曲折、眉梢上翹,據說是繼承文君的遠山眉而來。《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時人稱之為「仙娥妝」。唐代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女子紛紛效法,稱其為新妝,詩人徐凝描述這一場跟風的潮流為:「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2.粉
相傳春秋時,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嫁給了與她同樣愛好吹簫的蕭史。蕭史會仙術,不但會用簫聲引來鳳凰、仙鶴,還會用水銀煉成粉,取名飛雲丹,給弄玉撲面化妝,讓美麗的弄玉更加白皙出眾。這一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美眷住在秦穆公為他們築的鳳凰台上,幾年後的一天,有人看見二人分別乘著龍鳳成仙而去。這個故事的結局太理想化,實際上這小兩口可能是被他們天天接觸的水銀毒死的。可古人神往神仙的生活,寧願相信他們是成仙了。傳說自然不能當作信史,但從中可以得知古人對美的求索是多麼熱切。
粉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韓非子》中:「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里形容鄰家姑娘美麗到「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都說明粉在女性化妝中的重要作用。古代不僅是愛美的女子喜歡傅粉,很長一段時期里男子亦然。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漢惠帝時侍中都愛傅脂粉。《魏略》中說曹操的養子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晉人裴啟《語林》中也記載:「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駙馬都尉,美姿儀,面絕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後正夏,喚來,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色轉皎潔,帝始信之。」六朝時期的男子傅粉之習成風,幾個南朝皇帝因愛此風被稱為傅粉郎君。
3.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是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古時胭脂又稱作燕脂、焉支或燕支,關於胭脂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胭脂起於自商紂時期,是燕地婦女採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因為是燕國所產得名。《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粉。」還有一種說法是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此行不但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而且帶回了大量的異域文化和民族風物,其中就有胭脂。由這兩種說法看來,胭脂應該始自匈奴,後來又傳到漢地的。東漢時班固出使西域回來說過:「匈奴名妻曰閼支,言可愛如燕支。」現在甘肅永昌縣與山丹縣之間,還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名字?
戰國宋玉《神女賦》寫「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唐岑參《醉戲竇美人詩》中 「朱唇一點桃花殷。」說的都是女性紅唇之美。

㈡ 唐朝的美女是怎麼化妝的

在唐代若女人只不施胭脂只是敷粉畫眉,那麼她基本上就相當於素顏,也就是所謂到底白妝。與白妝相對的就是紅妝了。紅妝非常的復雜,有酒暈妝、飛霞妝、桃花妝等。在唐代女人化妝的步驟也是非常的復雜的,首先就是敷鉛粉,就是抹胭脂;其次就是畫黛眉;最後就是描斜紅,所謂描斜紅就是在臉頰上畫兩道新月形或其他形妝飾。

唐朝的美女在化妝的時候,講究高調,越高調越好!

㈢ 古代女性是怎樣化妝的

濃妝淡抹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之一。

從出土的戰國時期楚俑便可看出當時已有敷粉、畫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澤粉黛」一詞,最早見諸《韓非子· 顯學篇》,可見,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妝品了。 古代的農業社會一向自給自足,連化妝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動物油脂、香料等為原料,經過煮沸、發酵、過濾等步驟而製成。比較起來,古代婦女沒有今日女性幸運,她們沒有現成的、琳琅滿目的化妝品可供選擇,但是這並不會減弱她們妝扮自己的意願。

古代女人的化妝台前最常用的三樣法寶:

妝粉。
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選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形狀,使用的時候就能塗成個大白臉。雖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連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達到從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臉上搽粉古代稱傅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於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相聯系,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性結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這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
在戰國時,還沒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們都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隨後出現了「黛」,一種藏青色礦物。描畫前必須先將黛放在石硯上磨成粉狀,然後加水調和。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中華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胭脂。
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叫「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當腮紅使用。後來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的脂膏,從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里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

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後,由於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這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種手法, 另外還有不少配飾妝的特技, 譬如:

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現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簡文帝《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這里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朝牛僧孺在《幽怪錄》中還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

盛放化妝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個好聽的名字——「妝奩」。中國的妝奩文化歷史可謂久矣,遠古人已知用「止水鑒容,流水沐浴」,穿貝殼獸牙飾以頸項,「晨起對鏡奩,曉妝點絳唇」。唐朱慶餘詩曰:「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在強調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古代社會,「女為悅己者容」無疑是女性最大的樂趣及關注所在。盡管每一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政治經濟制度、道德觀念、風俗民情等不同,對美也都各有不同的定義。環肥燕瘦,美或不美,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尤其古代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在經濟上對男性的依附強,終身處在被男性選擇、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爭寵的低劣情勢中。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想要擁有較多優勢,容貌之美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

天生麗質的美貌並非人人可得,於是,大多數女性只有通過人為的妝點修飾才得以增添自身的風采,並以此博得異性的好感,而她們本身也在妝點的過程中,也獲得某種程度的心理滿足。

古代女性相當重視肌膚之美,吹彈欲破、瑩潔柔嫩的肌膚是美麗的基本條件,更是用來衡量女性美的一項重要標准,從文人墨客描述美人的形容詞「手如柔夷,膚如凝脂」、「肌膚若冰雪」、「冰肌玉骨」……,也可看出一二。

除了肌膚之美,古人也非常注重頭發之美,每日梳理,愛護有加,並多蓄發不剪,早期披散在肩上,接著因實際需要而用繩帶束發,再逐漸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發髻式樣,變化多端,甚至遠在周代就已使用假發來增加頭上的風情及美觀。

學者推究古人之所以重視肌膚毛發,最基本的原因應與禮教有關。「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不過,除了禮教的觀念外,我想,審美意識及健康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古代的中國婦女有著各式各樣、適合不同需要的保養品。保養品的功用基本上是以保護和預防為主,聰明的古代人在其中再添加些葯方,便增加了它們的治療功效,至於使用方式無非是外用及內服。保養的方式亦可稱得上五花八門,至於那些皇家大院里的女人如何永葆青春,還頗具神秘感,民間街坊爭相窺視是否有密方流傳,追逐潮流前沿的女人們對時尚的模仿力和感染力是驚人的迅速,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參考資料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02665.html

㈣ 古代女性如何畫眉

在答題前先一起欣賞一首詩,朱慶餘的《近試上張籍水部》


說真的,宋詞君第一次知道女性畫眉是從這首詩知道的,然後我還驚訝,原來古代女子也會畫眉,接著查了資料,驚呆了,每個朝代還流行不同的款式和眉形,而且畫眉還有很長的 歷史 ,比詩詞還長,比儒家思想還長,好吧,原諒我的無知。

其實,畫眉早在商周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那時候女子都是把自己的眉毛刮掉,用黛(這是一種偏青黑色的顏料)來畫眉毛,那一時期流行蛾眉。

秦漢和魏晉南北朝,則一直流行細長眉。這個時候用的是畫眉石來畫眉,用的時候,放在硯台上,不是毛筆的那個哈,研磨成粉末,再加水,塗上眉梢。



到了唐宋兩代,眉形就不在只是一種流行方式,唐朝剛建立的時候,眉形偏濃且闊長,到了玄宗時期,眉形又跟漢朝一樣了,追求纖細修長,再往後又變成了眉形短而闊。畫眉的方式雜用前面說到的黛和煙墨,而煙墨比畫眉石更簡單,已經加工好,用的時候加水就可以塗了。

元代,開始流行一字眉,明代的眉形則是纖細帶著彎曲,清代就更進一步,不僅彎曲,還要眉頭高眉尾低,整個呈現的是纖細修長。

宋詞君通過把畫眉的 歷史 走一遍,順便在裡面夾雜了題主要的答案,具體方法比較簡單,在此不贅述。如今的畫眉更簡單了,一枝畫眉筆,左一下右一下,再塗點口紅,擦點粉底,是不是可以出門了,就是需要一兩個小時而已。女性朋友,你們說是嗎?

歡迎關注每天讀宋詞,愛詩詞也愛美哦。

(唐代節度使家族盛妝女眷)

「古代」,是個太寬泛的概念。

就中國來說,1840年以前,都可稱古代。「上下五千年」,只能擇其要說個大概。

五千年前,中國古代女性也畫眉么?

盡管尚無確鑿證據,但據推測,大概率是會的。

目前中國出土的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物中,已有石質、骨質、木質等裝飾物,顯然女性佩戴的可能性更大於男性。

新石器時期的仰韶、高廟、紅山、良渚文化出土物中,玉質裝飾品數量明顯增多,且更適於女性佩戴。

(唐初淡妝女子)

飾品與化妝,應該屬於「如影隨形」發生的 社會 生活現象。

上世紀80年代對三星堆遺址的發掘,所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K2:296-1號青銅小立人,雙眉和眼眶描畫黛色;K2:58號青銅頭像,雙唇塗了硃砂。

三星堆遺址的特殊條件,使遺物保存完好。其他遺址不過不能很好保持數千年前的原貌而已。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塗之作桃花妝。」

可知,「胭脂」一詞,來自「燕支」,北朝後改「支」為「脂」。以紅藍、重絳、石榴花、蘇方木等,合以牛髓、豬胰等製成。張騫出使西域,亦帶回那邊的「胭脂」。

上說燕脂「起自紂」,時間上倒可與三星堆銅器互證。當然,大大早於這個年代的可能性更大。

(唐初淡妝貴婦)

那個時候的女性,「塗脂抹粉」同時,也就畫眉了。

《楚辭.大招》雲:「粉白黛黑,施芳澤只。」《注》:「言美女又工妝飾,傅諸脂粉,面如白玉,黛畫眉鬢,黑而光澤。」

「黛」,就是「黑」,也是「墨」,所以亦稱「粉墨」。

《戰國策.楚策》:「彼周、鄭之女,粉白墨黑。」《注》:「別本作『黛黑』。」

《韓非子.顯學》:「故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畫眉的「黛」「墨」,即是天然黛石或人工「炭條」抑或乾脆用墨。

五代時,曾有治墨大師,皇家因其墨好,收買來燒去煙灰,專門給女眷宮女畫眉。

後來,又有專門用於畫眉的青黑色顏料,稱為「黛螺」。唐顏師古《隋遺錄》稱之為「螺子黛」或「螺黛」。

(晚唐盛妝貴婦)

不過,也有「粉白黛綠」一說。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

盛唐,亦是女性「塗脂抹粉」化妝之盛世,女子畫眉也多姿多彩。

唐代女性的「眉式」有十多種,從敦煌壁畫看,「主流眉式」有「長蛾眉」「柳葉眉」「桂葉眉」「翠眉」四種。

「長蛾眉」長而細。 李賀《十二月樂辭》雲:「長眉對月斗彎環」。

「柳葉眉」中間略粗,兩頭尖細,形似柳葉。 韋庄《女冠子》曰:「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桂葉眉」是唐代女子崇尚的闊眉之一種,狀如桂葉。 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所畫如是。

「翠眉」以石綠化成,亦為 時尚 ,即似韓愈詩所雲。 唐和凝《楊柳枝》詞曰:「映花時把翠眉顰」亦是。

(唐代翠眉菩薩像)

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說:「前代婦人以黛畫眉,皆雲『眉黛遠山』。今人已不用黛而用墨畫眉。」

可見,宋以前,「黛石」畫眉仍為 時尚 ,而宋已改用「墨」。

《紅樓夢》第三回說到寶玉初見黛玉,問過名後,欲送黛玉一「字」道:「《古今人物統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遂成「紅樓」一曲婉約哀歌。

「畫眉」,是唐代女子化妝的「重頭戲」之一,另外還有「紅粉妝」和「花鈿」。

「紅粉妝」,即用紅色胭脂塗染面頰和雙唇。此風俗始於秦漢。李白《浣紗石上女》雲:「玉面耶溪女,青蛾紅粉妝。」

貴族婦女以胭脂或丹青在臉頰、額頭或太陽穴兩邊畫圓點或其他圖形,稱為「花靨」。「花鈿」就更復雜,是在眉目或額頭之間用金、銀、玉翠等製成五顏六色的裝飾物,此亦為貴婦之化妝方法。

(晚唐盛妝女子化妝要點)

唐後期開始,貴族女子化妝更加「程式化」。包括花鈿、畫眉、斜紅、點唇、妝靨和胭脂紅妝等等。就平民女子的化妝來說,基本只花鈿、畫眉、點唇幾種。

自然,不管幾道程序,畫眉,總離不開「修眉」。

唐朱慶餘詩雲:「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是講畫眉的顏色。

唐張說詩則曰:「自憐京兆雙眉嫵,會待南來五馬留。」

這個「京兆」,說的是西漢京兆張敞。《漢書.張敞傳》載:「敞為京兆,……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

這本是「戲言」,說張敞天天給老婆修眉畫眉,起個綽號叫「眉憮」。後來,「眉憮」成了「眉嫵」,形容修過、畫過的眉毛好看,以致後來專門有了一個「詞牌」叫「眉嫵」,亦名「百宜嬌」。

(盛妝宮女)

總之,修眉畫眉,秦漢以來就是個「技術活」。

而且,唐代的化妝包括畫眉,對後世之女子化妝影響深遠。







早在 戰國 時,就有 婦女用燒焦的柳枝在眉毛上塗畫,使眉色深邃。《米庄台記》中說「 魏武帝 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

後來人們發現了「石黛」,一種黑色礦物,可以用於染眉。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畫眉,加上之後的點朱唇,胭脂等,後來被統一納入漢妝的體系。 漢代 的眉妝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

「 司馬相如妻文君 ,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



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

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 隋唐時代 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於波斯國。《中華古今注》中說 楊貴妃 「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到了 宋代 ,女人們就不再用石黛了,而是用畫眉墨。 宋人筆記 中記載如《事林廣記》:

「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

今天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製造出屬於自己的 宋代眉粉 。

兩漢時期可以說是上承先秦列國之俗,下開魏晉隋唐之風,開辟了中國畫眉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漢代眉妝分為數種樣式,那麼在漢代最常見的眉妝是什麼樣子的呢?


八字眉



古代婦女眉式名。據《事物紀原》說,漢武帝曾令宮人畫八字眉,後歷代相沿習,尤盛行於中、晚唐時期,其雙眉形似「八」字而得名。眉尖上翹,眉梢下撇,眉尖細而濃,眉梢廣而淡。



遠山眉



遠山眉,最早源於劉歆的《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十七而寡,為人放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遠山眉」,也有詩句"眉如遠山含黛,膚若桃花含笑,發如浮雲,眼眸宛若星辰」,形容女子漂亮非凡。遠山眉細長而舒揚,顏色略淡,清秀開朗。



愁眉


愁眉脫胎於「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細而曲折,色彩濃重,與自然眉形相差效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畫上雙眉。《後漢書•梁冀傳》言:「(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此舉影響很大,「至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諸夏皆放(仿)效。此近服妖也。」由此還產生了一個新的詞語——「愁蛾」,後世常用以形容女子發愁之態,謂之愁蛾緊鎖。



黛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



柳葉眉


眉型彎曲的幅度相當大,同時呈現弧型的這種眉毛,且從眼頭長長的到達眼尾的後方,在漢代有這種柳葉眉的女子,都是善良無比、心腸特軟的溫柔佳人,不過生有這種眉型的女子並不多。前蜀,韋庄《女冠子》詞:「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元楊維楨《冶春口號》之六:「湖上女兒柳葉眉,春來能唱《黃鶯兒》。」《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配著她那柳葉眉兒,杏子眼兒,玉柱般鼻子兒,櫻桃般口兒,再加上鬢角邊那兩點硃砂痣,合顋頰上那兩點酒窩兒,益發顯得紅白鮮明。



古人怎麼修飾眉毛


關於漢代女子妝眉的方法,除了描畫之外,還需要藉助工具修飾。漢劉熙《釋名•釋首飾》:「黛,代也,滅眉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即古人畫眉是先拔去眉毛,然後再描畫上去的。在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的五子漆奩中就發現有一把角質鑷,長17.2厘米。鑷片可以隨意取下和裝上,柄製作精細,並刻有幾何紋飾。《釋名•釋首飾》中寫:「鑷,攝也,攝取發也。」《太平御覽》卷七百一十四引《通俗文》:「披剪須發謂之鑷。」可見,鑷即拔去發須之用。當然,除了發須,眉毛當也屬此列。實際上,古代女子也並不都是完全拔去眉再畫之的,只是畫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時,才不得己拔去,和現代人其實是一樣。

古代女子們的閨房之樂特別有趣,像現代女子們化妝打扮是為了取悅自己,但是,在那個謀生與謀愛一樣艱難的古代,女兒家們畫眉打扮,為的無非是拴住男人的心。

我們大家都知道,古代女子們一般都是用「黛」描眉,眉毛的樣式在唐代流行宛如葉子那般粗寬濃的眉毛,而宋代女子們的眉毛比較小巧溫婉,流行纖長的眉毛。

除此之外,關於畫眉有關的詩詞,我最喜歡的還是唐代詩人溫庭筠寫的《菩薩蠻》里「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在這里,溫庭筠用精緻華麗的筆墨描寫了庭院深處女子思念良人的場景。她原本是妙齡年華,生得婀娜多姿,宛如花兒那般明艷動人,奈何良辰美景沒人陪著欣賞,她也不想梳妝打扮。

在這里,也能夠看見唐代比較流行的「小山眉」與「娥眉」,顧名思義,即像青山那般彎彎的眉與細長的眉形。

這首詞寫的是一個女子起床後的片段,大多數女孩子起床後都會施粉黛、穿新衣。然而詞中的女子並沒有這樣做,她起床後十分慵懶,懶得畫蛾眉懶得梳洗,一個「懶」字可謂是點睛之筆,細膩描寫女子閨怨心情。從這也能得出古代女子畫眉二三事。

用螺子黛畫呀!

用的是一種銅鏡照面吧?!

㈤ 古代人是怎麼化妝的

1、敷鉛粉

鉛粉是重金屬,雖然塗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發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後變成黃臉婆。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來的米粉。古時候生產力水平不高,當大多數人還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贊嘆第一個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傳說體態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塗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後用以之飾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紅美顏,只是當時並不流行,只有舞姬與宮人使用,材料為硃砂。「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秦宮打破了面妝色彩的桎梏,開啟了妝容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時尚潮流。

3、畫黛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

古人將眉毛稱作「七情之虹」,因為它最傳神,使面部更加立體,因此眉妝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遠高於眼妝,詩詞中多以「遠山黛青」、「翠螺玉舒」等華麗的辭藻來描寫女子的雙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是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專供女子畫眉。那時還沒有眉筆,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點著稀釋後的顏料畫眉。

4、點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兩個少女的妝容繁復,頗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愛美的情趣。特別是十一娘,在面頰、嘴角、眉角處貼有花鈿。

點額黃又稱貼花鈿,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樣式各異的裝飾物,粘貼在眉心或前額,也可以貼在兩頰或嘴角等處,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色。

貼花鈿始於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到了唐朝,愛美的姑娘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銀箔,甚至用昆蟲的翅膀、鳥類的羽毛剪出花樣貼在額頭,就是《木蘭辭》中的「對鏡貼花黃」。

5、點口脂

湖南曾出土過西漢墓葬中的口紅,盡管過了2000多年依然鮮艷奪目,口紅製作技術十分精湛。在唐代,僅供製作口紅的植物就多達二三十種。

正如化妝達人能一眼識別出景甜在《大唐榮耀》不同劇集中的口紅色號一般,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硃砂、紫草,終於調試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5)古代美女怎麼化白妝擴展閱讀

1、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裡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摻香料、硃砂製成,至唐代以蜂蠟代替了動物髓脂。

2、到明清時代,又改為蟲白蠟揉入紅花汁或銀朱的配方。歷代的口脂均呈膏凍狀,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稱為「蠟胭脂」、「油胭脂」。

3、這種紅口脂被盛於小盒裡,供女性隨身攜帶,在需要補妝時便宜行事。古人使用這種妝品上唇紅的具體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點口脂,直接向嘴唇上「點」、「注」、「勻」,白居易在詩中對此有具體描述:朱唇素指勻,粉汗紅綿撲。

㈥ 如何畫古代美女的紅妝白妝【圖示】

古代美女紅妝白妝之口紅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里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
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後,由於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這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
古代美女紅妝白妝之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古代美女紅妝白妝之傅粉
傅粉即在臉上搽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於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相聯系,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性結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這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
古代美女紅妝白妝之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現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簡文帝《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這里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朝牛僧孺在《幽怪錄》中還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
古代美女紅妝白妝之畫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中華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

㈦ 春秋時代的女性是如何化妝的

1.畫眉
畫眉是我國古代女性傳統的化妝術之一。屈原《楚辭·大招》中:「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之句, 說明早在戰國時代,愛美的女性就開始用鉛粉撲面、黛黑畫眉把自己變媸為妍了。早期時,女性畫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種叫石黛的青黑色礦石,加入麝香等香料製成的。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時,波斯人所制的螺子黛傳入宮廷,被後妃們珍愛,這種黛又被稱為蛾綠,隋煬帝喜歡看寵妃吳絳仙畫眉,每「倚簾顧之,移時不去」地痴看。宋朝時流行西域傳入的青雀頭黛,晏幾道《六么令》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遠山」是西漢初期流行的眉式,按我們今天的說法,宋代畫眉時尚是漢代時尚的復古。
我國歷史上流行過很多種眉式,其中最普遍的是蛾眉。《詩經·衛風·碩人》中寫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比喻她的眉毛象蛾須一樣彎曲而細長。《中華古今注》說,三國魏時,宮人「作蛾眉,驚鵠髻。」其形廣短,色淡微。為當時婦女所崇尚,直至唐、宋、明、民國都很流行。蛾眉甚至被賦予了很多深意,如屈原《離騷》寫「眾女嫉予之蛾眉兮,謠諑謂予以善淫」,即以蛾眉指出眾的美女。古時「蛾」與「娥」通解,南唐後主李煜失國後曾寫「垂淚對宮娥」,與在位時欣賞女性之眉而作的《長相思》:「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螺蛾。」相比已是全然兩種心情了。
《後漢書·馬援傳》中記載了一個當時的民謠「…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可知「廣眉」是由宮廷流行到民間的一種眉式,後來《太平御覽》中又把「廣眉」比作「半額」,根據文字的意思猜測廣眉大約是一種很粗的畫眉樣式。東晉葛洪著《西京雜記》中形容卓文君眉若遠山、臉若芙蓉,「遠山」也是一種漢代常見的眉式,漢成帝妃趙合德就是這樣的遠山黛,遠山可能是一種淡遠、細長的眉毛畫法,宛如水墨畫里一泓秋水後面遙遠的連山。《中華古今注》載,漢梁冀妻孫壽創新妝樣式,改驚翠眉為愁眉。愁眉的樣式為顏色濃重、細長曲折、眉梢上翹,據說是繼承文君的遠山眉而來。《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時人稱之為「仙娥妝」。唐代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女子紛紛效法,稱其為新妝,詩人徐凝描述這一場跟風的潮流為:「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2.粉
相傳春秋時,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嫁給了與她同樣愛好吹簫的蕭史。蕭史會仙術,不但會用簫聲引來鳳凰、仙鶴,還會用水銀煉成粉,取名飛雲丹,給弄玉撲面化妝,讓美麗的弄玉更加白皙出眾。這一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美眷住在秦穆公為他們築的鳳凰台上,幾年後的一天,有人看見二人分別乘著龍鳳成仙而去。這個故事的結局太理想化,實際上這小兩口可能是被他們天天接觸的水銀毒死的。可古人神往神仙的生活,寧願相信他們是成仙了。傳說自然不能當作信史,但從中可以得知古人對美的求索是多麼熱切。
粉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韓非子》中:「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里形容鄰家姑娘美麗到「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都說明粉在女性化妝中的重要作用。古代不僅是愛美的女子喜歡傅粉,很長一段時期里男子亦然。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漢惠帝時侍中都愛傅脂粉。《魏略》中說曹操的養子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晉人裴啟《語林》中也記載:「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駙馬都尉,美姿儀,面絕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後正夏,喚來,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色轉皎潔,帝始信之。」六朝時期的男子傅粉之習成風,幾個南朝皇帝因愛此風被稱為傅粉郎君。
3.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是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古時胭脂又稱作燕脂、焉支或燕支,關於胭脂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胭脂起於自商紂時期,是燕地婦女採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因為是燕國所產得名。《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粉。」還有一種說法是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此行不但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而且帶回了大量的異域文化和民族風物,其中就有胭脂。由這兩種說法看來,胭脂應該始自匈奴,後來又傳到漢地的。東漢時班固出使西域回來說過:「匈奴名妻曰閼支,言可愛如燕支。」現在甘肅永昌縣與山丹縣之間,還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名字?
戰國宋玉《神女賦》寫「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唐岑參《醉戲竇美人詩》中 「朱唇一點桃花殷。」說的都是女性紅唇之美。

㈧ 從漢朝到明清,古代女子的唇妝都有哪些變化呢

美妝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古代到今天,愛美的女性總是引領時代的審美和潮流。前幾天花木蘭的妝容成為熱搜,大家開始好奇真實的古代妝容是什麼樣子的。今天就來看一下從漢朝到明清這千年之間,女子的唇妝都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

從宋代開始,女子妝容漸漸講究內斂,宋朝流行中規中矩的橢圓唇妝,而到了明清,女子的唇妝僅有些微的變化,多講究端莊內秀之美。

㈨ 唐代女子的化妝形式和化妝方法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隋唐歷史的教師侯振兵告訴記者,唐代女子盛行畫眉。初唐時期,流行寬而闊的蛾眉;到了唐玄宗時期,則流行細長的眉毛,稱為「細眉」或「柳眉」,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而倒八字形的短眉是在中晚唐時期才出現。
據史料記載,在唐玄宗時期,女子的眉毛可謂「多姿多彩」,如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等。
由此可見,范冰冰版武則天的眉毛並沒有凸顯初唐時期寬而闊的特點,而劉嘉玲版武則天的倒八字短眉則有些「穿越」了。
唐代女子化妝「七步走」
侯振兵介紹,唐代女子化妝有以下七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塗額黃、畫眉、點口脂、畫面靨、貼花鈿。「范冰冰飾演的武媚娘額頭上的花飾和兩頰上的紅點,就是花鈿和面靨。」
面靨,也稱「妝靨」,是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通常用胭脂點染。侯振兵告訴記者,最初的面靨,形狀像黃豆般的兩顆圓點,如同臉上長的痣。盛唐以後,面靨的式樣更加豐富:有的形如錢幣,有的狀如杏桃。
花鈿的顏色包括紅、綠、黃,其中紅色最多。侯振兵說,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魚鱗片、魚鰓骨、雲母片等。形狀包括梅花狀、菱形、月牙形等,剪成後的花鈿用魚鰾膠等粘貼。
重慶國際注冊彩妝師左書僑表示,范冰冰版武則天的面妝借鑒了部分歷史資料,但與現代人的審美更貼近。「比如唇色,唐代女子的唇脂以紅色為主,不會出現劇中的橘色。而且那時流行櫻桃小口,口脂只點唇中間。」
發髻越高身份越尊貴
除了面飾,頭飾也是唐代女子妝容的重要部分。侯振兵告訴記者,唐代女子的發式分為髻、鬟、鬢三種。
其中,髻一般用於成年和已婚女子。初唐時,發髻一般都纏得比較緊,立在頭頂上。唐玄宗以後,發髻的高度成了婦女身份的象徵。發髻盤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貴。詩人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發型。左書僑說:「《武媚娘傳奇》中,媚娘初進宮時梳的就是鬟。」侯振兵介紹,鬟分為雙鬟、三鬟、掃鬧鬟等。
「鬢,有點像男子的鬢角。唐代女子的鬢,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後就有彎、圓等形狀。」侯振兵說。
此外,在唐代,梳子、釵、簪等都作為頭飾,插在發間裝飾發型。「而在重大節慶,宮廷女子還會在發間插上石竹花、梔子花等鮮花,這在周舫的《簪花仕女圖》中也能看到。」

閱讀全文

與古代美女怎麼化白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424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17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89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95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749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734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2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01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65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74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9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555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501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31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75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130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22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887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023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