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戲劇中女子的稱呼
只是你片面的看法吧,只有年齡更大的才會稱她姐姐的。一般是稱小姐或小娘子,至於《牡丹亭.驚夢》中,柳夢梅是在夢中與杜麗娘相會才如此稱呼。
㈡ 中國戲曲中的人物按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哪一個是女角色的統稱
在戲曲表演行當中,」旦「指女角色之統稱。
」旦「源於歌舞、百戲。魏之「遼東妖婦」(裴松之《三國志注》),隋(一作北齊)之《踏謠娘》(唐崔令欽《教坊記》),唐之「弄假婦人」(段安節《樂府雜錄》)等,都是扮演婦女作戲劇性表演的節目,當為旦的前身。 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如《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是老旦,,《拷紅》中的紅娘是小旦,《法門寺》中劉媒婆是彩旦,《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是刀馬旦(扎大靠,背旗),《鍘美案》中的秦香蓮則是正旦(又稱青衣)。
㈢ 戲劇中的角色有生旦凈未丑之分你知道戲曲中的女演員一般被稱作什麼
戲曲中的女演員一般被稱作「這人是劇團唱旦角的。」
這種稱呼最常見。
人們不知道此人到底演什麼的,只知道此人是劇團女演員,這種說法還是給藝人面子的。
㈣ 戲曲中的女演員一般被稱為什麼
戲曲中的女演員一般被稱為 :旦
旦,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女角色之統稱。源於歌舞、百戲。魏之「遼東妖婦」(裴松之《三國志注》),隋(一作北齊)之《踏謠娘》(唐崔令欽《教坊記》),唐之「弄假婦人」(段安節《樂府雜錄》)等,都是扮演婦女作戲劇性表演的節目,當為旦的前身。
分類:
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種類型。
㈤ 為何戲曲中女性形象稱為「旦角」
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個行當,又有各種類型。傳說,京劇角色是反其義而命名的。
「旦」指旭日東升,而京劇旦角扮演的是女性人物,女屬陰,所以戲曲中女性形象稱為「旦角」。
同樣道理,「生」是生疏的意思,而生角的演出老練成熟;「凈」即清潔干凈,而凈角都是大花臉,看起來很不幹凈;「丑」指屬相牛,牛性笨,而丑角則要求伶俐、活潑、聰明。這些也應按「反其義」的方法去理解。
㈥ 京劇中生,旦,凈,丑,其中「旦」指女人,女性的稱謂為何為「旦」呢
戲曲角色名稱「旦」的由來,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比較常見的說法是「旦」字則是由「姐」字演化而來。
特指女人的這個角色,名稱衍化的順序是先有「姐」,再由「姐」慢慢衍化為「妲」,最後再由「妲」簡筆書寫為「旦」,就像原來的戲曲名《老孤遣妲》成了現在的《老孤遣旦》一樣的道理。「姐」自古以來是對女性的一種稱謂,因此「旦」即「姐」的衍化,所以戲曲中的「旦角」則就是專指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另外,還有通常說的"武旦",是指擅長武藝的女性的扮演者,武旦的出場表演通常還伴隨著鑼鼓,用來烘托場上的武打氣氛。
㈦ 京劇中的角色扮演女性的有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①正旦 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 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②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著短衣裳,如褂子、褲子、裙子、襖;有時穿長衣裳,也綉著色彩艷麗的花樣。人物性格大都活潑開朗,動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說白為主,說白主要是京白,韻白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烏龍院》中的閻惜姣等。
③刀馬旦 大都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拋、擲、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較重唱、做和舞蹈。如《戰金山》中的梁紅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④武旦 扮演擅長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著重武打,特別是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與刀馬旦的區別,過去主要有二點,一是武旦踩蹺,刀馬旦不踩蹺;二是武旦有「打出手」,刀馬旦無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如《打焦贊》中的楊排風、《武松打店》中的孫二娘等。
⑤花衫 是本世紀20年 代以後,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王瑤卿為了豐富旦角的表演藝術,充實藝術表現能力,他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為一爐,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角行當,人們把它命名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結合)。京劇四大名旦所編演的新劇目,大都屬於花衫范疇,每個新戲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滿足觀眾的觀賞要求,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漢明妃》中的王昭君、《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紅樓二尤》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戲中還有一種旗裝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飾,梳旗頭,腳下穿花盆底鞋,說京白。旗裝旦所表演的人物並不限於清朝婦女,哪一個朝代的都有,加《蘇武牧羊》中的胡阿雲(漢代)、《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宋代)等。
⑥老旦 專門扮演老年婦女角色的行當。扮相、身段、台步都與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點。演唱用本噪,唱腔與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轉迂迴的韻味。如《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鉤金龜》中的康氏等。
彩旦,又稱「丑婆子」,是由醜行扮演的婦女,如《拾玉鐲》中的劉媽媽等。
㈧ 戲曲行當中扮演女性角色的一行當是什麼
戲曲中的女性角色叫旦角,旦角又分為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青衣等。
1、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現那些端莊穩重的中青年婦女,以唱功見長,如《鍘美案》中的秦香蓮《二進宮》中的李艷妃等。
2、花旦:多表現那些年輕活潑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見長,如《西廂記》中的紅娘,《拾玉鐲》中的孫玉姣等。
3、刀馬旦:表現那些女將或女元帥,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等。
4、武旦:表現那些身俱武藝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靈,多穿緊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傳》中的青蛇等。
5、老旦:表現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紅娘》中的老夫人;《釣金龜》中的康氏等。
6、花衫:是上世紀20年代以後,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由王瑤卿先生所創,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等。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