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上拿著琵琶的有名的女人的是誰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漢族,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2. 描寫美女彈琵琶的詩句有哪些
1,《琵琶行》唐代 白居易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
譯文: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裡聽到船上有人彈琵琶。聽那聲音,錚錚鏗鏗有京都流行的聲韻。
2,《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唐代 岑參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譯文:彎彎的月兒爬上了涼州城頭,城頭的月兒升空照著全涼州。涼州方圓七里住著十萬人家,這里的胡人半數懂得彈琵琶。
3,《古意》唐代 李頎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譯文:遼東少婦年方十五,她彈熟了琵琶能歌善舞。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樂曲,感動得全軍將士淚下如雨。
4,《賀新郎·賦琵琶》宋代 辛棄疾
瑣窗寒、輕攏慢捻,淚珠盈睫。推手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
譯文:佳人正在慢撥慢彈著琴,表達著心中的郁結,她的傷心淚沾濕了那美麗的長睫,她技藝超群,將《梁州》曲演奏得哀徹雲霄。
5,《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宋代 晏幾道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譯文:記得與小蘋初次相見,她穿著兩重心字香熏過的羅衣。琵琶輕彈委委傾訴相思。當時明月如今猶在,曾照著她彩雲般的身影回歸。
3. 電影盜墓筆記彈琵琶的女人是蛇母嗎 彈琵琶女的真實身份揭曉
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想:應該不是蛇母,吳邪最後回憶的時候明顯彈琵琶的女人是想告訴吳邪將來註定會和蛇母有交集,是吳邪逃不過的命運。假設她是蛇母,蛇母和吳邪可是敵人啊!那麼蛇母為什麼要這么做呢?
4.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到底何人 ,為何白居易一直在描述她
白居易在長詩《琵琶行》中,深切動人地抒寫出自己的心境。詩中所描寫的那一個被遺棄女性的不幸遭遇,這中間便有詩人自己的影子。那凄厲的音樂,潯陽江頭的蕭條夜色……這一切更增加了詩人的“淪落天涯”之感。
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考中進士,開始了官場生活。這一年他二十九歲,應該說,年齡不小了,官也當上了,可以成家了,可是他仍然不娶,心中還是想念著湘靈姑娘,總想有一天能回到符離去相見。於是他向母親懇請與湘靈結婚,遭到了母親無情的拒絕,理由當然是門第。
白居易的《生離別》訴說了自己的苦衷:“食檗不易食梅難,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別之為難,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雞再鳴殘月沒,征馬連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聲,梅酸檗苦甘如蜜。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天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年三十生白發。”人生最痛苦之別莫過於生離別。若是死離別,時間還可以逐步把痛苦減輕,然而生離別會讓人一輩子掛念和痛苦。
貞元十九年(803年)冬,白居易回到了符離,可惜這次不是回符離定居,而是去搬家(搬到陝西下邽)。搬完家,臨走前他才悄悄去和湘靈姑娘告別。因為怕驚動別人,見面的時候既不敢說話,也不敢哭。極度壓抑的痛苦和愁悶盡數體現在《潛別離》詩中:
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千百年後,依然讓人不忍卒讀。時光的漫長和境況的改變並沒有斷絕白居易對湘靈姑娘的思念。
他在詩中一再提到湘靈:《冬至夜懷湘靈》:“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元和二年(807年),白居易在周至任縣尉,這時他已三十六歲,依然是孑然一身。孤獨和寂寞折磨著他,他只有寄情於花草,把花當作情人。《戲題新栽薔薇》詩直呼出了他的心聲:“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作夫人。”
白居易三十七歲和楊氏結了婚,婚後夫妻關系不壞。但白居易仍然時時記掛湘靈姑娘。當年湘靈姑娘曾送給白居易一雙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著,多年來,不論在朝在野,走到哪裡就帶到哪裡。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貶江州司馬,在被貶謫的途中,天意憐人,竟然讓他再次遇到湘靈。此時的湘靈已經四十歲了,依然遵諾守身未嫁。年少時九曲柔腸的痴戀和別離頓時歷歷在目。
白居易在《逢舊》中記錄了這次邂逅:“我梳白發添新恨,君掃青娥減舊容。應被旁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不經意的一個“恨”字,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愛,偏偏天各一方。少年離別之後,終生郁結成恨。
此後白居易謫居江州,終生鬱郁,只能對著湘靈送給他的一雙鞋子暗自傷懷:“中庭曬服玩,忽見故鄉履。昔贈我者誰,東鄰嬋娟子。……自吾謫江郡,漂泊三千里。……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可嗟復可惜,錦表綉為里。況經梅雨後,色黯花草死。”睹物生情最是傷人,“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問得人心中難過。都是愛過的人哪,怎會不懂得這詩中縈回不休的惆悵之情?
5. 琵琶女的故事
琵琶女原是一個樂妓,屬於歌妓的一種。古代的歌妓都隸屬於"娼籍",無論是教坊的歌妓,還是民間的歌妓,在本質上都是奴隸,不是自由人。她們在政治上、社會上受到種種歧視。
一、琵琶女簡介
樂天居士白居易在其被貶到潯陽城(今九江市)時,一日宴別好友,巧遇一位極善琵琶的女子,可曾想白居易與此女子可謂同病相憐,一是白居易被貶至潯陽,而琵琶女身世飄零,於是在《琵琶行》白居易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極致惆悵感慨,為後人所引用。
而琵琶行里所提到的這個琵琶女,琵琶技藝超群,而且此女年少時是何等的國色天香「曲罷曾叫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但是最終美人遲暮,人老珠黃卻不得不流落碧野。
二、《琵琶行》的背景
《琵琶行》作於白居易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凄之情。在這里,詩人把一個琵琶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琵琶行》賞析
首句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紹;而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已曲曲傳出。
白居易在京城第一次見到琵琶女,一見就愛上琵琶女,偶然的一次相見使得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互相都覺得是知音相見恨晚。白居易時任翰林學士仕途蒸蒸日上,琵琶女年輕貌美申通音律,一個文學泰斗,一個音樂奇葩,以音譯文,以文解音。
真是天生的一對地造的一雙。以至於二人相約在過些時日就走到一起。這時白居易的母親去世了,他因母喪居家,與琵琶女暫別,臨別時二人相約時間重逢時再續舊情。服滿,應詔回京任職。
本想這次回來和琵琶女重溫舊情,不想因率先上書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司馬。琵琶女苦等多年,本以為苦盡甘來,可遲遲不見迴音,琵琶女身邊的人總是對她吹風「一個翰林學士」怎會真的娶你。琵琶女誤以為白居易對自己不過是逢場作戲,和那些富家子弟一樣。
恨自己太傻相信他的謊言,為了等他虛度了年華,家裡的親人不是死了就是參軍走了只剩下她一個人了,在愛恨交加沒有辦法時隨便把自己嫁給了一個商人。
沒成想琵琶女也來到潯陽江,商人總是做買賣外出,留下她一人一船。晚上做夢時夢到當年和白居易一起以音譯文,以文解音時的場景,好像又回到從前,夢里還以為是真的,醒來發現時夢,黯然淚下。
6.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特點關於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介紹
1、作者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對自己的凄涼遭遇,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表示了積聚已久的憤懣之情,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琵琶女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悲劇,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會中下層婦女,特別是歌女的不幸遭遇。
2、「夢啼妝淚紅闌干」是對當時社會的強烈控訴。但是詩人筆下的琵琶女不但沒有認識到昔日賣笑承歡、醉生夢死的生活是一種被侮辱、被摧殘的痛苦生涯,相反還抱著炫耀、追戀、惋惜的態度。她只是悲嘆紅顏易老,繁華早逝,卻沒有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覺醒。
3、詩人也僅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個人的悲劇,卻沒有認識到這是社會的悲劇,更沒有揭示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根源,這說明作者的階級局限性,他還不可能從本質上來認識和表現琵琶女的悲涼身世。
7. 關於琵琶女的作文
思路:根據題目琵琶女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從貧苦的老百姓角度看,吃飽穿暖就是幸福。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不滿足,就是矯情。
琵琶女是京城裡有名的藝伎,她年少成名,才貌雙全,被許多同行佩服、嫉妒。她的生活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琵琶女有人愛,有人喜歡,有人願意為她花錢。她的生活里只有歡笑,可謂幸福。
即使後來琵琶女遭遇變故「弟走從軍阿姨死」,即使「門前冷落鞍馬稀」,即使容顏衰老,她依然能嫁給一個好人家,雖然這個人是商人,但是顯然琵琶女的生活是富裕的。她不必像普通女人那樣操持家務,做針線,洗衣裳。變得手指粗糙,整日勞作,沒有休息的時間。
琵琶女還可以在月朗星稀的夜晚,離開家,有下人伺候著,到潯陽江上賞月彈琵琶。她不知道,在她彈琵琶的時候,也許他的丈夫為了給她優越的生活,正在外地披星戴月地工作。誰不愛老婆孩子熱炕頭,誰愛在外面風餐露宿?在她眼裡「重利輕別離」的丈夫才是凄慘的。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夜過後,白居易和琵琶女形同陌路,也許他們再也不會見面。
8. 前幾天在杭州宋城,於民樂表演中得見一位琵琶美女,心中很是喜歡,希望能得到關於此女的信息。
是她嗎?呵呵,我就這一張。。嘿嘿。。
9.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誰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一位歌女。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
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於變相發配。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
(9)有個叫曉什麼的琵琶美女擴展閱讀:
琵琶行全文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然後在「同是天涯淪落人」二句上會合。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可算是明線。
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盪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波瀾起伏。
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精而不晦澀,內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10. 在白居易<琵琶行>裡面的琵琶女叫什麼名字
詩中並未記載「琵琶女」的名字。可以從此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譯文: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相識!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
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回盪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10)有個叫曉什麼的琵琶美女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於變相發配。
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