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的衣服大多用哪些布料
麻:亞麻,黃麻,薴麻
絲制:綃、紡、縐、綢、緞、錦、絹、綾、紗、羅、綈、葛、絨、呢
棉:分平紋,斜紋,鍛紋
漢族的傳統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回族的傳統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綉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綉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綉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綉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⑵ 中國清朝古代女子服飾,裙子前面有一條長長的布,還綉得很好看
這種叫做馬面裙,漢族婦女有穿裙子的傳統,起初清朝貴婦除了朝服的朝裙,一般穿旗袍是不穿裙子的(可以參看慈禧的老照片),晚清滿漢衣服互相交流多了,滿族婦女也開始流行穿漢族的裙子,馬面裙就是其中一種,特點是裙子前後有平幅的裙門和裙背,兩側有褶,裙門和裙背可以刺綉各種紋飾(不是一片布,如果是單片,就是明朝命婦禮服中的蔽膝,會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鑲嵌墜角。清朝禮服里是沒有的,綉花部分其實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門)。
論理宮里的禮服是不含這種裙子的,晚清的格格們在家大概可以趕趕時髦,進宮是不可以穿的,你看婉容皇後的老照片是不是這樣。還珠等清宮戲把裙子穿越了,是因為這樣上面掐腰小馬褂下面裙子的款式實在是很好看很顯身材符合現代觀眾口味,而旗袍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出現腰身。清朝公主格格們穿照片上這樣可愛的小短馬褂,也要罩在沒有腰身的長旗袍外面,當時漢族婦女才能穿短衫長裙,本來是歧視漢族,但是可惜冤枉了滿族mm的身材啊,民國以後,旗袍大褂有了腰身,並漸漸縮短,露出裙子,後來成了裙褂的習慣款式,就像圖上這樣,其實是經過民國時期改良過的褂裙。樓主也不要失望,很好看就穿吧,別管古代人是不是穿過,現在就是個穿越的時代嘛。
⑶ 中國古代女子用來圍胸的寬布叫什麼
襪胸等
古代服飾:亦稱「襪胸」、「襕裙」、「合歡襕裙」、「訶子」等。古代婦女的胸衣,自後向前圍束,下面有線,可以同時圍系裙腰。清代又稱肚兜。《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側手從抹胸里取出一個帖子來。」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今之襪胸,一名襕裙……即唐『訶子』之類……自後而
圍向前,故又名合歡襕裙。」
明代之後,婦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兜子」,俗稱抹胸。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肚兜」。另一種是束於腰腹之間的,稱為「抹胸肚」。《清稗類鈔》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
歷史
(1)漢朝: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綉出花紋圖案(稱彩綉),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2)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3)唐代: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4)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綉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5)元代:合歡襟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6)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系帶將所有襟帶系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7)清代:肚兜
「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鏈,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綉。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⑷ 清代服飾的夏裝一般是用什麼面料製作的
古代服飾制度上,穿衣是要一層套一層的,即便是在夏天,這種配套穿著的制度也不可減免(如清代袍褂相連制度)。因此夏天最熱的時節,清人多採用以下兩種方式、或相結合的方法,來防止自己被捂死——
穿單衣(指的是沒有衣里的那種服飾)
使用紗、羽緞、葛麻等輕薄面料
清代皇帝夏季服裝的面料有紗、納紗、緞、綢、緙絲等,而以紗為最多。紗是絲織品中最為稀疏而輕薄的絲織物,其上均勻分布孔眼,有「輕紗薄如空」之喻……這些紗根據其組織結構的不同,可分為實地紗、直徑紗、芝麻紗和妝花紗等多種品類。
清人《王文韶日記》中對官衣袍褂材質更換有詳細記載,茲摘選夏季紗袍褂部分:
四月十八日……換實地紗袍褂。
二十七日……換芝麻地紗袍褂。
五月初五日……換直徑紗袍褂,即亮紗。
廿八日……換葛紗袍、葛絲冠。
七月十八日……換亮紗袍褂。
三十日……換芝麻地紗袍褂。
八月初八日……換實地紗袍褂。內廷稱亮紗曰直徑,實地曰單紗。
⑸ 清朝女人的衣服
清代區分旗女與漢女的裝扮主要表現在三點:一是發髻。旗女梳旗髻,初期是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的兩個抓髻,帶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發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這種發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俗稱「小兩把頭」。這種發式是用本人頭發梳成,無法戴分量重的金銀首飾。「小兩把頭」的出現,是從實用出發的,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的發展,發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美飾的審美型發展。「叉子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它運用一種新型的梳頭工具——發架,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睛架。梳頭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把頭發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橫一長扁方(插在發架的兩個孔內),然後用針把發稍和碎發固定牢,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捉得住。兩把頭後面的耳邊的垂發梳成扁平狀,末端用發帶束起,微微上翹,形似燕尾。年輕的戴艷麗的珠寶首飾,顯的朝氣活潑,年老的首飾選質地高貴的,體現其端莊與穩重。到清代末期,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發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余,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個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裱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在一邊。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還是慈禧太後的獨創發明。清代旗人女性的法式經歷了「小兩把頭」、「叉子頭」、「大拉翅」都有明顯的滿族傳統特色,點綴這幾種法式的頭飾也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的主要首飾,它長約32-35厘米之間,寬4厘米,厚0.2-0.3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一端似卷軸,梳「叉子頭」或「大拉翅」起到橫向連接的作用,其質地有金、銀、玉、翠、玳瑁、珍珠、寶石、檀香木等。在扁方一寸寬的狹面上,能製做出花鳥魚蟲,瓜果文字等惟妙惟肖的圖案,旗人婦女戴扁方故意露出兩端的花飾,有的還在扁方一端的軸孔中垂一束綠穗,走起路來,行動有節,增添女人端莊美麗的的儀態。簪:也是裝飾「叉子頭」、「大拉翅」的主要首飾,大多以珠寶鑲嵌而成,頭花也是旗人婦女常用的裝飾品,因其花朵大,覆蓋面廣,戴在「兩把頭」正中,顯得富麗堂皇,立春戴絨春幡,清明日戴絨柳芽花,端陽日戴絨艾草,中秋日戴絨菊花,重陽日戴絨茱萸,冬至戴葫蘆絨花。流蘇:流蘇與古代八大首飾中的步搖極為相象,其形式多種多樣,頂端有龍鳳、雀頭、蝴蝶、鴛鴦、蝙蝠等。
漢族婦女的發型與滿足婦女絕然不同,是在腦後梳髻,俗稱「盤頭」或「挽」。這種平髻多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得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
⑹ 古代女子一般穿什麼材料縫制的衣服
錯錯錯,絲綢和棉的是後期才有的,就是社會有點進步才有的。最開始在夏商周時是穿麻的,織得也很好。後來就有了
⑺ 古代女子穿的衣裙有什麼布料
麻布,絲綢,棉布
好聽點的:軟煙羅,青蟬翼,鳳凰火 ,雲霧綃,素羅紗,雲綾錦
⑻ 清朝嬪妃脖子上的白布條,除了裝飾還有什麼用
清朝嬪妃脖子上的白布條叫做龍華,有人分析說,龍華的作用可以遮住女性的脖子,因為當時宮中的衣服都是圓領的,露出半截脖子會有失體統,還有一個用處就是龍華上的圖案,根據妃位的不同圖案是不同的,這樣後宮佳麗三千,皇帝才可以分得出來誰是誰。
並且滿足人已在馬背上打天下,在騎馬方面對服飾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女人的龍華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太緊的話,騎馬的時候會有約束,這時,女子系一條白布條不僅可以遮擋,還會顯得更加端莊。
⑼ 清朝百姓穿什麼,尤其是女子,不要說禮服什麼的,我想知道日常的民間服飾,像農民等!
百姓沒有綢緞可以穿的,大多穿的自己家紡的粗布衣,稍微有錢就可以去布樁買稍好的布做衣服
===========================================>>>來自長春的小白為您解答,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