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皇上後宮有多少妃子
有名分的妃嬪有一百二十一人,各個朝代稍有差異,但最多都是一百多人。《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古人常用「後宮佳麗三千人」來形容古代皇帝嬪妃之眾。因為後宮除去妃嬪,還有更多的侍女,侍女也屬於皇上的。
比如唐朝規定有:
一皇後;
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以上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
二十七世婦: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1)為什麼三宮六院美女多擴展閱讀:
根據皇帝的喜好,他可以滿編運行,也可以不滿編運行,其中皇後和幾個夫人規定必須是諸侯或公卿的女兒。
一百多隻是皇帝後宮中有品級的女人,而事實上和理論上講,後宮中所有的女人也都是皇帝的女人,這意味著,宮女實際上是潛在的妃嬪。
古代皇帝後宮嬪妃都非常多,我們常說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但實際人數是達不到那麼多的,後宮嬪妃越多越能給皇帝孕育出優秀個皇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後宮 (漢語詞語)
⑵ 漢成帝堂堂一國之君,三宮六院美女眾多,為何卻愛看他人洗澡
自古都是家花沒有野花香,野花沒有偷花香,漢成帝便是這么一個偷香竊玉的主,雖然他後宮佳麗三千,他已經有了美貌無雙的趙飛燕,但是趙合德更加香艷,所以漢成帝才會愛偷看趙合德洗澡。
漢成帝是那種女人一勾便沒有魂的主,再加上漢成帝後宮的妃子都是一些出自官宦世家的女子,都是墨守成規循規蹈矩的女子,所以當時這些女子都沒有趙合德能夠勾住漢成帝的心,所以漢成帝雖然後宮有佳麗三千,但是比起趙合德的嫵媚還真就沒有幾個,所以漢成帝才會愛偷看趙合德洗澡。
⑶ 古代的三宮六院是指什麼
東西六宮是嬪妃居住的地方,俗稱「三宮六院」.
我國古代宮廷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之說,意即皇帝實行多妻制,嬪妃成群,美女如雲.
⑷ 【提問】什麼是「三宮六院」什麼是「後宮」什麼是「三千佳麗」什麼是「後宮三千佳麗」
三宮
民間所謂的三宮,一般是指後妃居住的中宮和東西兩宮,其實這是明清以後的體制,三宮最早乃是指諸侯夫人所而之處、而天子後妃所居乃曰六宮。《禮記》言:「王後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周禮·天宮內宰》言:「王後帥六宮之人。」鄭玄注六宮曰:「正寢一,燕寢五,合為六宮。」六宮為皇後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宮代指皇後,如同後世用中宮代指皇後一樣。隨著封建社會的建立,諸侯的消亡,三宮的含義有了變化。漢代就以皇帝、太後、皇後合稱為三宮,又稱太皇太後、太後、皇後為三宮。唐代穆宗時又將兩太後與皇後合稱三宮。
六院
六院作六苑,皆以後妃所居宮院(苑)代指後妃。六宮的概念至唐代已非專指皇後,而泛指後妃了。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賀《貝宮夫人》中的「六宮不語一生困,高懸銀(片旁)照香山」,所言「六宮」皆指後妃,而不是專指皇後。明以下遂泛稱後妃的住所為三宮六院。
人們常說,做皇帝好,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偏妃,坐擁全天下的美女,真是羨煞了全天下的男人。看來,皇宮中的美女真是多得數不完,難道真有閱不盡的人間美色?皇上真的有那麼多的妃子嗎?
內宮里的人,無論高低貴賤,都隸屬於皇帝,對皇帝負責。後妃有森嚴的等級,後宮的秩序才得以維護。
自唐開始,宮廷就設立了六局二十四司,每四局為一司。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後宮女官人數太多,遂改為六局一司。六局為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尚宮總管六局事務;一司為宮正,掌管戒令責罰。品級皆為正六品。至此,宮中共有女官75人、女史18人。
皇後位居正宮,實為國母,低於此等級的設有貴妃,再往下諸妃位號,取賢、淑、庄、敬、惠、順、康、寧為稱,閨房雍肅,旨寓深遠。後妃以下,雜置宮嬪,有婕妤、昭儀、貴人、美人等名號。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禮冊立九嬪:德嬪、賢嬪、庄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等級在妃之下。明憲宗時期,還首次出現了皇貴妃的稱號,憲宗追封寵妃萬貴妃為皇貴妃。此後,到了明神宗時期,神宗封寵妃鄭貴妃為皇貴妃,以後逐漸形成定製。
到了清代,清世祖順治十五年(1658年),順治採納禮官的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6名,柔婉、芳婉各30名;慈寧宮設貞容一名、慎容2名,勤侍人數不定;女官設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但此建議雖通過而未能執行。清聖祖康熙以後,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嬪等級,冊立皇後,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人數不定,只要是皇帝看中或寵幸的宮女均可納入其中。諸嬪妃各分居東、西十二宮。東六宮分別為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六宮分別為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
可見,如果單算有稱號的後宮,其實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多,但是,如果將後宮的女性都算上,那就不止「三千佳麗」了。明代,宮女一旦被選進宮,便永遠不能離宮,因此,有進無出,數量也就變得龐大。以嘉靖為例,據《明實錄》記載,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月,嘉靖帝諭內閣,嫌中宮妃御所用不足,又嫌多老疾,於是禮部尚書費寀隨即選女子年11歲以上、14歲以下者300人入宮。嘉靖三十一年12月選民間女子300人,嘉靖三十四年9月選民間女子10歲以下者160人,同年11月選湖廣、承天府民間女子20餘人。嘉靖四十三年正月選進宮女300人。共1080餘人,連同原有即達2000人左右,數量可觀。清代與明代不同,入宮的宮女到25歲時,便可離宮,這樣,有進有出,宮女的數量保證均衡,但數量也能達到3000人左右。
⑸ 滿清的三宮六院~
三宮六院,泛指帝王的妃嬪。
「三宮六院」一詞是由故宮的建築而來。。「三宮六院」都在故宮的內廷。
「三宮」,指皇帝居住的乾清宮、皇後居住的坤寧宮,以及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的交泰殿。
「六院」其實是十二院。「三宮」東、西兩路各有六宮,「東路六宮」即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和廷禧宮;「西路六宮 」為:永壽宮、翊坤宮、 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太極殿(啟祥宮) 。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築,故稱為「東六院」和「西六院」。
清朝的三宮六院。後妃定製為8個等級,數額是「皇後1名,居中宮,主內治;皇後以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定數共14人。有牌位,分居東、西六宮居住。嬪以下還有3級,稱:貴人、常在、答應。這3級沒有固定數額。隨皇貴妃等分居12宮。雖然後妃定數明確,但實際上並未照章行事。清朝前期多,後期少,如康熙十六年一次就封了1個後,1個貴妃,7個嬪,而到清晚期的光緒皇帝,只有1後2妃。
——資料來源互聯網
⑹ 皇帝的三宮六院到底有多少人,佳麗不止三千
一說起皇帝到底娶多少個老婆,這好像是人家皇家的隱私。雖然歷史上留下來的史書典籍數量很多,但是能夠把歷代歷朝的每一位皇帝所娶的妻妾數量說個明白的還真沒有。但凡是書籍上有記錄的都是那些個有頭有臉的皇後、等級比較高的妃子們,或者是具有特殊言行的一些女子。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典章制度類書籍《禮記》當中對帝王應該擁有的妻妾數量有一個明確的記載:「古者天子後立三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 這是周禮上面所要求的皇帝後宮人數,那時候的王侯們雖然還沒有奢侈到和秦皇漢武那樣,但是,他們妻妾的人數也已經達到了數十百人了。皇帝的妻妾數量雖然在歷史典籍當中有這些制度規定,但是,如果真的實施起來總會和規定是有些出入的。因為,這不僅和皇帝本人的愛好有關,而且也和各朝代的制度也有關,在歷史上的不同朝代的不同帝王妻妾人數都會有所差異。
夏、商、周時期,諸侯割據,各地的諸侯王們大肆建造宮室以納妻妾,墨子在《墨子·辭過篇》裡面就曾經抱怨過:「當今之君,其畜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累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後宮的人數已經從幾十數百到了上千人。管子曾經說齊襄公的生活非常淫糜,不知道加以節制,有「九妃六嬪,陳妾數千;食必粱肉,衣必文綉……」雖然當時的經濟條件有限,但是,當時最奢靡的諸侯王們的妻妾人數也已經多達數千人了。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統一中原的一位皇帝,他豪霸大氣,在掠奪美女的能力上也達到了空前未有的規模。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中的記載:「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之。」又以《三輔舊事》當中的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沖於天。」
到了漢朝,漢承秦制,漢朝的帝王們妻妾數量和當時秦始皇時期也是不相上下。漢高祖劉邦攻進咸陽城的時候,看到咸陽宮內仍然有數千的美女無家可歸。當時手下的大臣建議劉邦不要留下這些亡國女人,可劉邦就是聽不進去,動了善念,把這些女人全部都收入到自己的後宮,以前一個娶不起老婆的窮小子現在一下子便坐擁美妾數千人。
漢武帝也是非常喜愛美人,在他執政的時期國富民強,後宮當中自然也是殷實得緊。南齊人王儉在《漢武故事》里就曾經說過漢武帝「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婦人」。根據《舊唐書》當中的記載:「漢武帝後宮數萬人,外討戎夷,內興宮室。」可見在治理國家上能夠大顯身手的這位明主漢武帝的後宮裡面已經是有泱泱萬人之餘。
到了魏晉時期,局面更加混亂而且生活非常奢靡。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期,每個國家的後宮女人總數都不下萬餘人。在《三國志》當中記載了東吳大臣賀邵曾經上書給了皇帝孫皓的一段話:「今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而後宮之中坐食者萬有餘人,內有離曠之怨,外有損耗之費,使庫廩空於無用,市民飢於糟糠。」雖然這些話都是大臣勸諫皇帝的,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判斷出,當時的孫皓妻妾也有一萬多人。
晉國司馬炎稱帝之後耽於酒色,先是征選了中級以上的官員家處女入宮,然後再禁止其嫁娶,然後再從下級的官員和普通人家中征選了五千名處女入宮。等到滅掉東吳以後,然後又從孫皓的宮內選取了五千美女。前前後後加起來也有一萬多名的妻妾。由於美女的人數太多,當時晉武帝最頭疼的就是日暮時分去哪裡過夜,乾脆每天就坐上一輛羊拉的小車隨意的游盪,羊停在哪位嬪妃的殿門外,他就去哪裡過夜。
到了唐朝,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後妃制度也是一度的繁盛。根據《唐書》記載:「玄宗承平,財用富足,志大事奢,不愛惜賞賜爵位。開元、天寶中,官嬪大率至四萬……」可見在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後宮裡面的人數曾經就多達四萬多人。
到了宋元明時期,皇帝們的後宮人數多的達到了上萬人,少則數千人。而到了臨近封建社會尾聲的清朝時期,這些帝王們都相對比較自律,嬪妃的數量和以往時期的朝代相比已經是大為減少了,僅僅從這些帝王記錄在冊的妻妾數量來看,除了乾隆皇帝有41位之外,其餘的皇帝妻妾數量多的20人左右,少的不過10人。當然,這些個皇家歷史經常會被一些文字模糊得失去了自己真實的面目,而這些個有記載的妻妾數量,僅限於那些個有較高名分的女子,雖然清宮內的秀女、答應、宮女的數量同唐宋時期相比已經有所減少,但是數量仍然是非常可觀的,而這些個女子隨時都有可能被皇帝臨幸。從此可以看來,清朝時期的帝王們妻妾的數量遠不止於史書上鎖記載的那點數目~
⑺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是真的嗎古代帝王究竟有多少個老婆
古代帝王的權力很大、義務也重,「繁衍子孫,壯大皇族」既是帝王的權力,也是帝王的義務。禮儀規定了天子的妻妾數量,這些禮法規定的後妃編制已經偏多,但是作為天子可以任意增加與減少。《禮·昏儀》規定後妃數量為: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按周禮的規定,天子有王後1名,夫人3名,嬪妃9人,世婦27人,御妻81人,合計121個老婆。
西魏第二任皇帝元欽只有一位皇後,無嬪妃,他的皇後就是宇文雲英。隋文帝楊堅大部分時間只有獨孤皇後一人,皇後薨後,他納了幾個貴妃,結果縱欲而死。明孝宗皇帝朱佑樘只有張皇後一起,再無其他嬪妃。清朝光緒皇帝只有兩個老婆,分別是孝定景皇後(隆裕太後)、恪順皇貴妃(珍妃)。末代皇帝溥儀有5個老婆,分別是:婉容、文綉、譚玉齡、李玉琴、李淑賢。
⑻ 古代皇帝的三宮六院 妃子真的有這么多嗎
在民間傳說中,談到皇帝的家庭生活時,經常說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或者說三千粉黛。總之,皇帝是妻妾眾多。這些說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皇帝是封建社會中的最高統治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權威表現在各個方面,對異性隨心所欲的大量佔有,就是這種權威的一種表現。為了滿足皇帝無止境的私慾,同時也為了子嗣眾多,便於挑選皇位的繼承者,於是,一套有利於封建統治的後妃制度就逐漸確立和健全起來。qMNjK
據《禮記》記載,周朝的制度是,天子立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這說明早在周朝時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嬪、世婦、御妻等名號,妻妾的數量相當驚人,為後代帝王開創了惡例。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相繼稱王,他們都以天子自居,在後妃制度上自然也要仿效天子。事實上,他們擁有異性的數量早已超過了周天子。孟子說,當時大人「侍妾數百」,管子說「齊襄公陳妾數千」。秦漢以後,除皇後僅一人外(某個朝代的並後現象除外),總的趨勢是妃嬪的級別增多,宮女的數量增大。秦統一六國以後,改天子為皇帝,盡收六國宮女充實後宮,正妻稱為皇後。除皇後以外,秦始皇把他的妃嬪分為七個級別,即: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此外還有上千的宮女。`2't1
漢初因劉邦起自民間,對於皇家的禮儀體制,並不十分重視,後宮也沒有一定的制度。至武帝時,他好大喜功,追求聲色之樂,除皇後一人外,妃嬪增至十四級。依次為:昭儀、婕妤、蛾子、容華、充衣、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第十四級名號較多,如舞渭、娛靈、保林等。另外還有所謂「家人子」、「待詔掖庭」之類的侍妾宮人,數量幾千人。她們地位低下,要隨時為皇帝淫樂縱欲,獻出自己的身體。如生有子女,地位可以上升,如有幸而受到皇帝寵愛,還可以升為正式妃嬪。她們很有些像「紅樓夢」中的平兒。說她是丫頭吧,她又有妾的名分,說她是正式的妾吧,她又不同於趙姨娘之類的人。王莽改制,規定貴妾之類為一百二十人。其後歷代即以此為妃嬪的常數。光武中興,後宮稱號只有皇後、貴人、美人三等。簡化了前代後宮品級太多之弊。後漢的後妃比較知禮遵法,很少失德敗行。h;<
三國時魏國在皇後之下,分妃嬪為五級,到太和元年(公元二七七年一,增至十二級。晉武帝滅吳以後,把孫皓後宮數千人,掖庭數萬人,全部納為已有。6
北魏道武帝開始設立中官,其餘妃嬪稱夫人,沒有定數。孝文改革,恢復古代一百二十人編制。以後直至隋唐都無大變化。當然,無論北魏還是隋唐,這只是名義上的規定,其實際數字則遠不止此。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他統一全國以後,因為懼怕其妻獨孤皇後,不敢招納新歡,成為封建帝王中唯一保持一夫一妻而沒有妃嬪的帝王。獨孤皇後逝去以後,他才敢稍事增華,納其所愛。其子煬帝則一反乃父之風,追求淫樂,擴充後宮,生活糜爛,其荒淫縱欲,絕不遜於普武帝。唐初兩次遣散隋後宮美女六千人,即可想像煬帝荒淫到何等程度。iim
唐朝,皇後以下,以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下面還有婕妤、美人、才人、寶林、御女、采女等名號,共一百○八人。總計一二一人。玄宗時宮女增至三千。白居易詩句「後宮佳麗三千人」並非虛誇。肅宗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放宮人三千,也足證確屬事實。m
宋與唐相仿,妃的稱號,除貴、淑、德、賢外,又加一宸妃。遼代妃號更多,金代妃號達十二種。)dit1L
到了明朝,朱元璋監於歷代後宮宮女太多,秩序混亂,干預政事,後患無窮,曾進行過整飭。規定了六宮定製和出入制度。但這也無濟於事,嘉靖皇帝,一次選入宮中的有名號的妃嬪就有九人,其他無名號的就更多了。明朝的妃號有賢、淑、敬、惠、順、康、寧、昭等。諸妃中以皇貴妃位次最高,僅次於皇後,貴妃為第三。宮人名號有宮人、選侍、才人、淑女等。到了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敗,宮廷中的宮女竟多至九千。MS1
清朝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後,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二官,協助皇後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均無定額,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職。不過,縱觀清朝歷史,除皇貴妃、貴妃之外,也還有其他妃號,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規定盡管十分嚴格,但各皇帝妃嬪數目的多少出入較大。康熙、乾隆的妃嬪都大大超過規定,而同治、光緒等又遠沒有那麼多的妃嬪。清朝宮女人數比明朝減少,按定製在三百人以下,實際上也不止此數。l2Q+
縱觀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封建帝王的這種多妻制是一種極端罪惡腐敗的制度。首先,它是對婦女的摧殘壓迫。「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白居易對這些被壓迫少女的命運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她們或始而得幸,旋即被棄;或終生望幸,卻永宿空房,不得見皇帝一面;或小有不慎,觸怒帝尊,則刀斧加身。高牆深宮,月園月缺,不知有幾多怨嘆,幾多血淚。黃宗義曾憤怒地斥責封建皇帝,「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造成民間多怨夫,宮中多怨女。其實這還只是後妃制度罪惡之一端。DPmgCu
其次,這種多妻制也腐蝕皇帝本身。他們有的春宵苦短,懶於國政,傾復邦國;有的因縱欲過度,而傷身害命。中國皇帝長壽者少,後妃如雲,縱欲無度,淫樂自狀實為原因之一。-KQv
第三,官闈內部,爭寵嫉妒,傾軋殘殺,以及種種穢聞醜行,更對整個官僚機器隱寓著潛在的危險。眾所周知,如漢之呂後殘殺戚夫人,何其殘忍。三國魏文帝時,郭後讒死甄後,而下令裝殮時,要以發復面,以糠塞其口,使她在地下不能辱罵泄憤。後甄後之子曹睿即魏明帝查知真相,為生母報仇,還以其人之道,逼死郭後,裝殮時,同樣以發復面,以糠塞口。這種嫉妒殘害,仇殺報復的慘劇,在歷代宮廷中屢見不鮮,其罪惡之源,即在皇帝的一夫多妻制。漢成帝時,趙飛燕姐妹切盼生子,以鞏固其受寵的地位。但她兩人又偏偏不孕,於是趙飛燕即專選一些多子的侍郎宮屬和宮奴等與他們私通。其妹則在成帝面前為她巧加掩飾,即使如此,她仍不孕。對宮中其他美人,已懷孕者令其墮胎,已生子者加以殺害,趙氏姐妹絕不讓其他宮人生子破壞她們的地位,因此死於她們手中的生命不知有多少。封建帝王都高唱倫理道德,似乎只有他們才是知禮守法的典範。殊不知宮闈以內,失德敗行,穢亂官掖的丑聞屢見於史。臭名昭著者如賈南風即是傷風敗俗的典型,她是晉惠帝皇後,她不只狠毒悍嫉,而且淫丑外張。她連生四女,偏不生男。她比趙飛燕姐妹更兇悍,競用衛士所執的大戟,當胸將一懷孕官妾刺死。晉武帝自矜「朕本諸生家,傳禮來久」,是最尊崇「禮法」的。賈南風的穢行丑聞,則無異於給了晉武帝一個響亮的耳光,打下了司馬氏家族虛偽惑人的「禮法」面具,徹底暴露了輝煌寵麗的宮廷中的腐朽污穢。凡此種種,必將影響龐大約封建官僚機器的運轉,削弱歷代帝王的統治地位。